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说明: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所谓“立面”,通常是指对物体的一种视图,严格一点的全称应该是“立面图”,对应于英文词汇“Elevation”。然而,在西方语言体系里,与中文“立面”相对应的概念,实际上还有一个词汇“Facade”。“Elevation”与“Facade”这两个概念的本质性差异,中国建筑师并不是很清楚,而以“立面”这一概念加以涵盖。在中国建筑学术界,西方建筑文化中的“Elevation”和“Facade”两个不同概念被交混着用来诠释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由此而产生了严重的误解。
②对中国古代建筑的表现与诠释,基本上都是以“中国营造学社”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为基础。而在梁思成的理论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立面”是被十分重视的,在梁思成和林徽因早期的研究作品中,首先将中国古代建筑的立面区分了清楚的比例成分,一般将之分为阶基、柱或墙体、斗拱、屋顶四个部分,依据其各部分的比例关系来分析其建筑的风格——这种研究思路显然十分类似于西方古典主义,尤其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分析方法。然后,再将大量收集的不同朝代的古代建筑放在一起,以其立面来加以对比,彼此不同之处便是各自风格的表达,以此,西方流行的建筑历史就有了对应的中国摹本。中国建筑历史在相当大的成分上被诠释成一种立面风格的发展史。然而,这一诠释,与中国传统建筑之设计与建造的实际规律并不相符,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立面”比例完全是由其结构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古代的工匠们在建造这些建筑时,所遵循的原则和手法并不是西方古典主义的所谓“立面”法则。
③当人们沿着威尼斯的大运河游历时,所见到的正是沿河的各个建筑的立面,每一个重要建筑都有一张精美的“脸蛋”(Face)面向大运河(对许多建筑来说,这也是唯一的可视立面),向人们展示着自己的风采,正如每个人只有一张脸面对世界一样。这一张张各具风貌与特色的立面构成了沿河(在其他城市则是沿街)的立面“交响曲”。这就是城市的立面之景,如此的“脸蛋”显然是古典建筑之艺术表现的主体部分,在这张脸上必须最充分地展示出该建筑及其主人的精华,所谓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格特征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此。
④然而,若是进入这些建筑之内,则又能发现,其室内空间与外立面没有必然的关系。不少这类建筑的室内经过各种设计的更新改造,而成为现代风格的博物馆、画廊、酒吧等观光场所,与外立面的古典风格已是相去甚远了。从这类建筑的结构与构造方面来看,大部分这类建筑的外墙体自成体系,这就造成了外立面的相当自由度,可以脱离内部空间的要求来自由考虑造型与比例。这导致外立面的设计成为此类建筑的主题,而且,很大程度上这种外立面的“脸”可以发展成“面具”,是可以后加上去的。
⑤显然,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体系,不论从结构构造特点上来看,还是从对建筑的外观要求来看,都不存在这种外立面(Facade)的可能和必要。从梁思成为首的第一代建筑历史学家开始,对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诠释却套用了西方古典主义理论的原则与方法,从而导致这种立面比例分析的方法用于诠释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之中。这里显然混淆了关于立面的“Elevation”(视图,可用于反映建筑的任一立面)和“Facade”(外立面、主立面)两个不同概念,中文至今仍然没有相应的不同词汇来对应这两个概念,由此而造成了技术上的误导。
⑥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体系基本上以工匠的营造活动为基础,并不依赖所谓的建筑师来专门设计,因此建筑设计的表现在原则上讲并不是必要的。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建筑物的表现,在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一是对于特殊重要的主顾(如皇帝之类),工匠需要提供将要盖成的建筑的大体情形。还有一类,是工匠们用于研究、推敲建筑结构关系的图样,其中,剖面是最主要的,故谓之“侧样”。
⑦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人士,都应该清楚“侧样”的意义。从“侧样”上,工匠能够确定建筑的大部分构件尺寸和相互关系。在施工过程中,工匠们经常会在木板或是山墙上勾画出1:1的“侧样”来确定主要构件的标高。这一特点在《营造法式》中反映得十分明显,该著作中,“侧样”占了相当的数量,主要的类型都以“侧样”来加以呈现。相比之下,所谓的立面,即中国传统大木作体系之中的“正样”,在书中是极为少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多用于建筑物的局部呈现。
⑧其实,中西方建筑立面在概念上的差异,是来自于这两种文化中的建筑物在空间导向方面的不同。若以一个矩形平面加四面围墙再加两坡屋顶而成的基本建筑物形体为例来做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在建筑如何面对人这一问题上,有着基本的差异。西方(主要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是以由两坡顶形成的三角形墙面(也就是中国人称之为“山墙”的一面)来面对人们的,而中国是以坡屋面的屋檐面对人们的。在这种差异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理解:西方古典建筑中的主立面正是发展自其建筑传统中的山墙,在后来的发展中又强调了其垂直面的造型问题;而中国建筑中以屋檐面作为建筑物主要面对人流方向之立面的传统,其屋檐之下的墙面完全被屋顶的斜面和出檐所压抑,全然不可能发展出“Facade”这种东西。
(摘编自赵辰《“立面”的误会》)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营造学社所开展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从根本上确立了研究与诠释中国古代建筑遗产的学术范式与方法。
B.在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营造中,“立面”的审美表现不是目的,而是符合空间整体建筑要求与风格后的结果。
C.我们可以借助中国传统建筑术语中的“侧样”与“正样”相关概念,来准确理解“Facade”这个概念的内涵。
D.文章③到⑤段描述了“主立面”的复合美感及其自由权力。而⑥到⑧段则解释了“主立面”不会出现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②段中由“首先”和“然后”领起的两处古代建筑的研究过程,先后应用了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
B.原文一再强调中国工匠有要遵循的传统惯例法式与营造手法,也就是梁思成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提到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C.作者在文中对比分析了中西建筑原则方法的殊异之处,指明误解,体现了辩证的思考与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D.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风格类别通常以剖面来表现,立面多用于局部呈现,这明显与古典主义的建筑理念不同。
3.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Facade”的一项是(3分)
4.根据文本内容,就“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立面与“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立面的区别,填写下列表格。(4分)
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立面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立面
结构关系 ① 内外分离
设计主体 工匠 ②
③ 坡屋面的屋檐面 ④
5.结合材料,分析“圣保罗大教堂”再建项目策划与设计思想的经典之处。(6分)
澳门大炮台山上的“圣保罗大教堂”最早由葡萄牙传教士于1682年兴建,在1835年最后一次遭焚毁。1990至1996年进行了修补,将该残留的教堂立面做了加固,并保留了原有的废墟,在立面墙体之后的开畅空间的铺地中展示原教堂的基本格局,使这一“废墟”已经成了澳门的象征性建筑地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历史的炮楼
钟法权
一只只凌空飞翔的海鸥,在蔚蓝的天空下发出欢快的高歌。海鸥的身影掠过炮楼,在椰林的上空久久回荡。
在老龙头与龙身的衔接处,高高耸立着一座高约十米的方形砖混三层建筑,这座方形的建筑不是寺塔,而是有着沧桑历史沉淀的炮楼。它是中国守边人的难忘记忆,也是中国军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历史见证。
据史料记载,炮楼最初为木质塔楼,因易腐烂,又常被台风卷入大海,所以屡建屡毁。到了清朝晚期才改为石砌,受技术条件限制,塔高仅三米半,一楼住人,二楼执哨。因为大海茫茫,路途遥远,因为交通条件落后,后勤给养跟不上,彼时仅派几名兵士守卫,一年轮换一次。到了民国时期,石砌的炮楼再次加高,守岛的最高长官为少尉军衔,统领人数在一个班左右。
在中国近现代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南海西沙风起云涌。永兴岛与西沙众多的兄弟岛礁一样,先后两次被列强占领。第一次是一九三二年,法属印度支那政府占据了包括永兴岛在内的整个西沙群岛。法国人侵占永兴岛后,为守住这个海上交通要塞,构筑了简易防御工事,将老龙头脖子处三米半的塔楼升高至四米,改炮楼与瞭望警戒两用,并在炮楼不远的湾口一侧修建了简易营房,建起了临时军港。一九三九年,日军为侵略东南亚国家,打通南海交通航线,武力侵占了永兴岛等岛屿。据当年的渔民回忆,日军占领永兴岛后,驻岛人数并不多,大约在一个班左右,最高长官为少佐。他们在岛上构筑防御工事,在永兴岛西侧制高点修建了九米高的炮楼。
“侵略者们在龙身修炮楼,等同于在太岁头上动土,惊动了南海龙王,自然在三沙待不长久。”老渔民信誓旦旦地说。
侵略者终有失败的这一天。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声音迅速传遍全球,中国人民十四年抗战,艰苦卓绝,根据《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日本占据的南海岛礁,全部由中国战区接收。一九五○年五月一日,随着海南岛全境解放,我人民海军逐步从起义的国民党海军手中接管了南海诸岛,三沙的一个个岛屿与新中国的千万里江河,从此融为一体。
如今,四方形的炮楼是永兴岛最古老、最具历史标志性的建筑。守岛部队把参观炮楼作为新同志上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炮楼是独特的,不是人们想象的圆桶形,而是传统的四方形,与建在长城上的烽火台和瞭望台类似,底宽上小,一共三层,四面开方孔,便于瞭望、射击。顶层是个平台,四周用石头砌着防护墙,护墙高约一米二,每一边的护墙都留着两个方孔,分上下两层,便于跪姿和站姿射击。从顶层防御设计上可以看出,炮楼的平台才是瞭望与防御兼顾的要地。
老渔民一字一句地跟我讲:“三沙诸岛历来就是我国渔民的避风港,是郑和下西洋休整的栖息地,是守卫边防海岛的屯军岛,可见永兴岛、甘泉岛、北岛等岛屿无不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岛。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向世人郑重宣告,我们守卫的宝岛,早就是我们祖祖辈辈停船避风栖息的领土。
置身于炮楼的平台上,我只觉眼界一下子变得无比开阔,倚墙远眺,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换了另一副模样。眼前的大海平静而透明,波涛似乎不再翻滚。只有层层叠叠的轻波细浪。身穿洁白羽毛外套的海鸥,在蓝色的天空下展翅翱翔,以优美的队形从老龙头的上空飞越而过,返回时绕着老龙头盘旋一圈后,飞向西北头的军港。如此不惜周折,仿佛是为了与站在炮楼上的人们共同欢呼繁荣昌盛的景象。
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四方形的炮楼上,第二次近距离地与成群的海鸥频频相遇。眼前的一切是那样的神奇和美好,仿佛置身于五光十色的梦幻中,一切都是那样悦动人心。岛上的椰树随风摇曳着绿色的短裙,碧海蓝天间的海鸥唱着醉人的情歌,灯塔一旁军港里的波涛正层层叠叠相拥相依、永不停息地朝岸边奔涌,老龙头下的珊瑚礁在起起伏伏的波涛中若隐若现。
看着眼前的景致,一种激情在心里澎湃,眼前的一切,就是一幅独一无二的山水画、一首催人奋进的励志诗。我用手摸了摸长满斑块的青石瞭望孔,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窗口,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动,不知不觉间,双眸一片潮湿。
(选自《人民文学》,有删改)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描绘海岛风光,叙述炮楼历史现状,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主题融为一体。
B.“在太岁头上动土”,这种说法虽然带有民间神话色彩,但体现了老渔民朴素的爱国情怀。
C.作者在炮楼上感到大海“平静而透明”,这处景物描写暗示了守卫边疆的军事行动已趋于常态化与隐蔽化。
D.文中提到“守岛部队把参观炮楼作为新同志上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这表明历史建筑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教育功能。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多处写到海鸥飞翔欢歌于碧海蓝天、炮楼军港,增强画面感,使场景描写更加立体生动。
B.文章在历史叙述中特意标明“一九三二年”“一九三九年”等具体年份,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反复描写风雪的手法相似,都通过特定元素的叠加来强化核心意境的营造。
C.老渔民对三沙诸岛历史饱含深情的讲述,从民间视角为悍卫国家主权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D.作者在结尾处“触摸青石瞭望孔”的细节,与《百合花》中新媳妇为牺牲的小通讯员缝补衣服一样,都是通过细微动作展现人物内心的巨大触动。
8.文章结尾,作者“不知不觉间,双眸一片潮湿”,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9.本文在艺术表现上最大的特色是“寓史于物”。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物象来展现历史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古今论文者,佥曰观文可以知人。夫文者,言之精华,而言则心之声也。
观于宋丞相文山先生可征矣。先生负豪杰之才,蓄刚大之气,而充之以正心之学。自其少时游黉宫,见乡先正忠节祠,慨然曰:“没不俎豆其间,非夫也。”及举进士,奉廷对,识者论其所对,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已而值时多难,诏诸路勤王,先生捧诏涕泣,且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其心盖已有定志矣。志发于言而为文,其诗辞、序、记等作,或论理叙事,或写怀咏物,或吊古而伤今,大篇短章,宏衍巨丽,严峻剀切,皆惓惓焉爱君忧国之诚,匡济恢复之计。至其自誓尽忠死节之言,未尝辍诸口,读之使人流涕感奋,可以想见其为人。其言可谓有定论矣。惟其志定论定,故以一身任天下之重,尽心力而为之,艰难险阻,千态万状,不惮其劳,不易其心。既而国事已去,被执久系,挟之以刀锯而不屈,诱之以大用而不从。卒之南面再拜,从容就义,以成光明俊伟之事业。非其守之一定不移,能若是乎
传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言顾行,行顾言。”先生有之,而视世之静言庸违者异矣,宜其文之足征而传世也。文章传世以其关世教也使无补于世教虽工何益 今斯集也,传之天下后世,使天下后世之人争先快睹,皆知事君之大义,守身之大节,不宜以成败利钝而少变,以扶天常,以植人纪,以沮乱臣贼子之心,而增志士仁人之气,其于世教重有补焉。故予因按察副使陈价维藩①请序其编次之由,不辞谫陋而书之,盖将以为同志劝,且为天下后世之为臣子者厉也。
(节选自《文山先生文集序》)
[注]①陈价,字维藩。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文章传A世B以其关C世教也D使无补E于世F教G虽工H何益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山先生,这里是文天祥的字,古人有名有字,如苏轼字子由。
B.易,改变,更改。与成语“平易近人”的“易”意思不相同。
C.再拜,拜两次。与《孔雀东南飞》中“府吏再拜还”的“再拜”含义相同。
D.宜,应当,应该,与《出师表》中“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宜”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天祥年少时看到供奉刚正忠节的先辈的祠堂,感慨道:死后若不能在这里被后世祭祀崇奉,不能称之为大丈夫。
B.文天祥进士廷对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之评;国难中他捧勤王诏立誓,其诗文均充满忧国诚意与死节之言。
C.南宋灭亡之后,文天祥被元军关押很久,面对元朝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始终没有屈服,南面再拜之后从容就义。
D.按察副使陈价编辑整理文天祥的文集,并为文集作序,他自谦才疏学浅,意在劝勉同僚并警示天下后世之臣子。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挟之以刀锯而不屈,诱之以大用而不从。
(2)非其守之一定不移,能若是乎
14.文天祥文集传世的价值是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况。(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白描写行舟,“一挂”“几回”勾勒出发与停驻过程,暗含旅途漫长。
B.颔联客观描写了江行途中所见之景,展现了一幅末掺杂个人情感的自然画卷。
C.颈联“寒雁”与《春江花月夜》“鸿雁长飞光不度”均借雁抒思乡怀人之情。
D.尾联化用了“鱼传尺素”的典故,巧妙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又不带斧凿之痕。
16.分析颔联“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中“冻”与“生”二字的表达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毕业的哥哥在创业失败后一度意志消沉,你用《将进酒》中“ , ”句鼓励他要保持自信和乐观的心态,重新振作起来。
(2)在团队合作建设的主题班会上,班长引用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 , ”一句来阐述真诚待人与傲视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
(3)张华要向同学们介绍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他引用诗文“ , ”来再现古代女子对镜梳妆的生活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2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坚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巨大牺牲,最终赢得伟大胜利,为捍卫人类尊严、重建世界和平立下不朽功勋。
然而,总有一些杂音,企图歪曲、掩盖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贡献。美英等国被过渡神话,成为胜利的绝对主角,而中国的贡献却被刻意淡化,隐匿于历史的角落。中国人民那段充满苦难、刻骨名心的历史,在他们口中,竟被轻描淡写地一代而过。
这种错误的历史观产生的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它极大地误导了西方民众。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欧美青少年中对中国抗战的认知极为匮乏。美国青年能够准确描述中国抗战14年间全时段抵抗与牵制作用的,不足10%。在德国的一家网站上,甚至有网友发出“中国有参加二战吗”这样荒谬的质疑。这些现象深刻地暴露出西方历史教育在这一领域的严重缺失,他们在有意无意之间,将中国在二战中的英勇身影从历史的记忆中抹去。
历史的真相不言而喻,不容任何辩驳与歪曲。从时间维度看,中国人民率先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1),中国人民在二战中遭受的损失堪称惨烈。中国战场是亚洲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支柱。
或许有人会问,都已经过去80年了,(2) 因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为今天的沉默,就是明天的灾难。尽管二战已经过去80年,但围绕历史的争夺战从未停止。习主席在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的署名文章中强调“坚持正确二战史观”。这告诉我们,以正确史观凝聚文明共识,方能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合作的阳光穿透零和博弈的阴霾,照亮人类文明新征程。
18.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的真相不言而喻”,此处“不言而喻”逻辑不够严密,可以换成“显而易见”。
B.“中国有参加二战吗”和“坚持正确二战史观”两处引号的作用完全相同。
C.“穿透零和博弈的阴霾”与“卷起千堆雪”“误落尘网中”等句所用修辞手法不同。
D.从结构类型看,“不朽功勋”“历史叙述”“零和博弈”全部都属于偏正结构短语。
19.文中第一、二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下图是1937年———1945年中国主战场与太平洋战场牵制日军对照表,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图表数据,并由此得出一个结论。(4分)
时间 日本陆军总师团数 驻中国师团数 中国战场占比(%) 太平洋战场师团数 太平洋战场占比(%)
1937年底 24 21 87.5% 0 0
1938年底 34 32 94.0% 0 0
1939年底 41 34 83.0% 0 0
1940年底 49 38 78.0% 0 0
1941年底 51 35 69.0% 10 19.6%
1942年底 58 37 63.0% 15 26.0%
1943年底 70 38 54.0% 23 33.0%
1944年底 99 38 39.0% 41 42.0%
1945年8月 168 53 32.0% 44 26.0%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沿着荆棘丛生的路途,我认识了孤独。”——汪国真《旅程》
“路”既是地理的轨迹,也是人生的征途;既是探索的方向,也是存在的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在辨认前人的路,开辟自己的路,并遥望后人将走的路。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A
3.【答案】C
4.【参考答案】
①内决定外/内外一致/结构决定立面比例
②建筑师
③概念/概念内涵/空间导向
④两坡顶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山墙面
5.【参考答案】
①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外立面必须显示该建筑的精华(2分),所以重点需要修复教堂的建筑立面,保留了建筑的独特风格 (1分)。
②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中,内外立面关系较为独立,内部空间主要承担功能(2分),所以没有修复,只是展示教堂的基本格局,保留了沧桑历史价值(1分)。
6.【答案】C
7.【答案】B
8.【参考答案】
①触摸瞭望孔,想起历史的曲折与沧桑,心生感慨;
②为中国军民世代守卫宝岛的艰辛而感动;
③为祖国今日的繁荣昌盛而自豪;
④为现实生活的安宁美好而喜悦。
9.【参考答案】
①运用象征手法,以物喻史:文章将“炮楼”这一具体建筑,塑造成民族苦难与抗争的象征。它见证了列强的侵占,也目睹了主权的回归,使抽象的历史在具体物象中变得可触可感;
②借助对比映衬深化主题:文章将法、日占领时期的压抑历史,与我军接管后海鸥欢歌、碧波万顷的和平景象进行对比,深刻揭示了“坚守”即是“救赎”的主题;
③通过情景交融升华情感:作者将深沉的历史感怀融入“海鸥”“椰林”“波涛”等景物描写中,以乐景写哀情,又以今日之盛景昭示历史苦难的终结。
10.【答案】BDG
11.【答案】A
12.【答案】D
13.【答案】
(1)用刀锯(或刑具)胁迫他,(他)也不屈服;用重要官职引诱他,(他)也不顺从。
(2)如果不是他的操守专一坚定、不会改变,能够做到这样吗
【评分参考】
(1)采分点:挟,胁迫/威胁;大用,重用/高官厚禄;状语后置。大意1分。
14.【答案】
①可以让人坚守忠贞节操,不以成败利钝而改变。
②有利于巩固传统的自然人伦思想。
③震慑遏止心怀异志的人的意念,增加志士仁人的正气。
④勉励同道和后世之人。
15.【答案】B
16.【参考答案】
①“冻”字:本义指凝滞,实写天寒时(词义1分),即便有日,云层仍厚重不动,精准勾勒出江行环境的寒冷与压抑(句义1分)。以“云犹冻”的凝滞之景,暗衬诗人漂泊途中内心的孤寂与沉重,实现情景交融(表达效果1分,情感或手法皆可)。
②“生”字:指升腾/产生(词义1分),描摹出江阔无风时波浪自起的江行特点(句义1分),凸显航行的艰辛与艰险。以“浪自生”隐喻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将自然之景与人生感慨联结,炼字富有张力(表达效果1分,情感或手法皆可)。
17.【参考答案】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2)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
(3)示例一: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示例二: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示例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示例四: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示例五: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18.【答案】C
19.【参考答案】
①“坚苦卓绝”改为“艰苦卓绝”
② “过渡”改为“过度”
③ “神话”改为“神化”
④ “刻骨名心”改为“刻骨铭心”
⑤ “一代而过”改为“一带而过 ”
20.【参考答案一】
根据调查,欧美青少年对中国抗战的认知极为匮乏。
【参考答案二】
方案二:调查显示,欧美青少年对中国抗战的认知极为匮乏。
【解析】句中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根据 显示”句式杂糅,可以改为“根据 ”或者“ 显示”。
第二处,“在欧美青少年中对中国抗战的认知极为匮乏。”滥用介词短语“在······中”,导致主语残缺,应删除“在……中”。
【评分参考】每改对一处2分,改对两处4分,作其他更改不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注:学生如果“指出并改正”,只要改对即可正常给分
21.【参考答案】
①从牺牲损失看 ② 我们为何还要铭记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句,上文语境中包含了“从时间维度看”,此处与之对照,句式上要为介宾短语“从······看”;内容上需要对应后句中“损失堪称惨烈”等词语,应指“牺牲”,以作“从”的宾语。应填:从牺牲损失看。
第二句,首先必须是问句,要有疑问词,其次结合下文语境“因为忘记,意味着背叛”,是铭记历史的原因,就此提问,故应填:我们为何还要铭记历史。
【评分参考】每句2分,两句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参考答案一】
(1)数据分析(2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战场独立牵制了日本陆军绝大部分兵力;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场牵制的日军师团占比虽有所下降,但其绝对数量有所上升,并长期高于太平洋战场。
(2)结论(2分):这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承担了主要压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二】
(1)数据分析(2分):1937-1941年底前,太平洋战场未牵制日军,中国战场独自牵制日军陆军总师团数的 78%-94%,是牵制日军的绝对主力;1941年底后太平洋战场开始牵制日军,但中国战场仍持续牵制日军陆军总师团数的 32%-63%,始终是牵制日军的重要战场。
(2)结论(2分):中国战场是二战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参考答案三】
(1)数据分析(2分):1937-1945年,中国战场每年牵制日军师团占比始终高于30%,峰值达94%;太平洋战场1941年底才出现兵力数据,且最高占比仅42%,其他时间师团数低于同期中国战场。
(2)结论(2分):中国战场以其持久作战,长期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战争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