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连云港市板浦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一(主持人):当前世界面临“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12年。如何理解其时代价值?
答(嘉宾):人类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团结共存。该理念回答了“建设什么世界、如何建设”的根本问题。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演讲。习近平主席强调:“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精神深度契合,其序言写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对彼此习俗和生活缺乏了解始终为世界各民族间猜疑与互不信任之普遍原因,而此种猜疑与互不信任又往往使彼此间之分歧最终爆发为战争。”反对因文化隔阂引发战争。
问二:从国际关系演变看,该理念如何继承发展历史原则?
答:《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放眼全球的国际视野,超越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仅限于调整欧洲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区域法”特性,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与全球事务提供了基本准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扬了联合国宪章精神,并对当前国际体系中的主权、人权、民主、自由等原则进行了合理化改造与时代化创新,融入了不同于西方思想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因而兼具传承过往的延续性与面向未来的先进性。
问三:中国为践行理念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答:三大倡议是理念的维度展开;全球发展倡议整合合作,全球安全倡议塑造安全心态,全球文明倡议奠定文明基础,三者辩证统一。
问四:三大倡议如何具体推动理念实践?
答:全球发展倡议呼应联合国2030议程,中国脱贫成就证明发展中国家可复制此路;全球安全倡议则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全球文明倡议倡导文明平等对话。发展、安全和文明,涵盖了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方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三大倡议指明构建共同体的具体方向,回答“从哪着手”等普遍性问题。
问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实践平台有何意义?
答: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比较,称二者源于同一个愿景——全球共同发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路精神”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愿景一致,被联合国认可为深化“互联互通”的关键路径。
问六:请举例说明其现实价值。
答:比雷埃夫斯港、佩列沙茨大桥、中欧班列等项目证明理念并非空谈。它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如命运共同体地图上的新道路,打破西方主导模式,激活“落差动能”,促进全球平衡发展。
问七:……
答:
问八: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辩证联系?
答:少数国家的当政者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因此,只有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使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层面真正落实到国际社会的日常运行之中。新型国际关系是共同体的前提路径,抵制旧殖民思维与冷战零和博弈,强化实践法理基础。
问九:为何当前亟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答:美国在霸权与孤立间摇摆带来动荡。区域冲突可能全球蔓延,需各国相互尊重、公平合作。局部不稳定与二战后的治理缺陷相关,新型关系保障和平协同发展。
问十:如何看待文明交流互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始终行天下大道、谋世界大同,一如既往为世界和平安宁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共同发展作贡献,一如既往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作贡献,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24年6月,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决定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旨在充分发挥文明对话对于消除歧视偏见、增进理解信任的作用,文明对话是发展的主驱动力。如丝绸之路证明:文化因包容而强大,这正是共同体的核心内涵。
问十一:当前文明对话面临何种挑战?
答:“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中国强调“和而不同”才是文明发展规律,交流互鉴是和平基石。文明之间的对话,可以微观表现在当人们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的时候,意识到如何更好地去表达自己,同时尽可能去理解对方。这其实是人文的精髓。我们应更加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在差异的前提下建立起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取得共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愈益显现,文明对话不是国际关系的副产品,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促进创造,更新理念和共享知识的不竭动力。在这种共识基础上的和平,是一种真正的和平。这也正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之一。文明对话需在尊重差异中建立共识,此为真正和平的价值基础。
问十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共同体提供何种支撑?
答:共同价值是理念大厦的根基,超越意识形态差异。与西方强推“普世价值”加剧分裂对比鲜明。
问十三:如何理解共同价值的形成?
答:近代共性价值观传播,现代人类价值共识渐成。中国强调共同价值是对“不担责”指责的有力回应。和平、发展等价值相辅相成,经历史检验,是治理的伦理基础。
问十四: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五个世界”总目标,“五个世界”指什么?
答:2017年初,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历史性演讲,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建设“五个世界,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 ① 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 ② 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 ③ 的世界。”
问十五:“五个世界”如何与三大倡议呼应?
答:五者内在关联,需对话合作实现,摒弃零和博弈。合作共赢对互联互通的世界至关重要。三大倡议与“五个世界”一脉相承,是对理念的具体阐述。
问十六:如何理解“五个世界”的历史意义?
答:它是对“五位一体”框架的升华,锚定人类未来目标,为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生态提供遵循。
——摘编自《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访谈录)》
来源:人民日报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消除猜疑、维护和平的目标首次在全球层面达成共识。
B.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西方主导的现有国际格局的根本否定,旨在建立一套全新的、完全由中国制定的规则。
C. 三大全球倡议分别着眼于发展、安全、文明,它们共同构成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路径和唯一方法。
D. 文本表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键实践平台,其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体现了该理念的特色。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引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组织法》序言,意在论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国际组织的理念支撑。
B. 文本提到比雷埃夫斯港和佩列沙茨大桥的例子,主要是为了举例论证关于“一带一路”项目带来实质性进展的观点。
C. 文本在分析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 文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比作“地图”,将“一带一路”比作“新道路”,形象地说明了理念与实践的关系,属于典型的举例论证。
3. 根据上下文,请在原文问题十四嘉宾回答的空缺位置填入合适的三个关键词,使上下文连贯,每处不超过5个字。
4. 根据上下文逻辑,主持人“问七”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写出该问题并说明理由。
5. 在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交流互动的态度与方法两方面,本文与鲁迅《拿来主义》存在差异,请比较其差异并分析其成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 (节选)【注】
李 凖
道光二十三,黄水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锦家滩。
——黄河民歌
晌午以后,赤杨岗村子里只流进了二三寸深的黄泥水。人们看着脚下像箭一样乱跑的水流有些害怕,后来看着水没有多大劲,就又大意起来。
到了黄昏时候,天空中忽然出现了奇异的景象。天忽然黄了!它不像晚霞夕照,也不像落日余晖,却像是一层几十丈高的黄尘和水雾弥漫在天空。接着狂风呼叫起来,这风也怪,它是从地面溜过来的,不见树梢有大的摆动,却把地里的麦子,路旁的野草吹得像捺住头一样直不起腰来。这时,大家在街上站着,忽然感到两条腿上直发凉!紧接着一阵呜——呜——呜的嚷叫声隐隐地传了过来。
春义说:“莫不是日本鬼子过来了吧?”
李麦说:“不像是……没有枪炮响声啊!”她又说:“怎么这么大灰气?什么也看不清!”
李麦还当是云彩,天亮眼尖,大声喊:“水!黄河水下来了!”
小马庄在赤杨岗东边,离赤杨岗只有五六里地。人们看到那浑浊的黄河水,像几万头凶猛野兽一样冲了过来。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
这时大伙全吓懵了。他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李麦喊着:“跟我来!”她带着头向沙岗上跑。
水铺天盖地地卷过来,当李麦站在沙岗上朝村里看时,只见家家户户的房子都像矮了半截似地泡在水里。
李麦看着沙岗上的人,北街的几十家,大部分都跑上来了。
就是长松一家、徐秋斋老头还没有出来。
李麦对天亮说:“天亮,你赶快到村里看看,你长松哥家和你徐二爷家,赶快去!”
天亮正要下水,蓝五对春义和柱子说:“一个人不行,咱们都去!”说着几个人蹚着水回村里了。
没多大一会儿,蓝五拉着一只木筏过来了,筏上坐着徐秋斋。天亮和春义又蹚着水到了长松家大门口,把这一家人推上了沙岗。
天黑下来了,李麦突然想起了申奶奶。她说:“天亮,怎么没看见你申奶奶?”天亮说:“我也没看见。”李麦一急就想蹚水回村,天亮说:“妈,我去!”徐秋斋喊着他,从腰里掏出来一盒火柴给了他。
摸到申奶奶家的小草屋门口,门开着,天亮叫着:“申奶奶!申奶奶!”里边没人答应。天亮大着胆走了进去,他划了根火柴,只见申奶奶穿着一身新衣裳,盘着腿闭着眼坐在自己的床上。
天亮拉住她一只胳膊背上就走。申奶奶这时忽然哭喊起来,一边哭喊着,一边还用手打着天亮的头。
天亮背着她只管跑,一口气跑到了沙岗上。天亮把她放在地上,她还是赶着打天亮。天亮只好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李麦看着,又心疼老人,又心疼自己孩子。她随手在地下拾了一根小柳枝,递给申奶奶说:“婶子,你用这打他!用这打手不疼。”
申奶奶听见是李麦的声音,才住了手。她说:“天亮他娘,你们不要管我,我不想活了!”
“为啥不想活?婶子!是条命都得活!”
“怎么活?这一次大水逃不了这条命了。”
“咱出去逃荒,咱出去要饭。等光景好了,水退了再回来。”
“天亮他娘,你是好人,你的心我知道。可我现在逃荒……”
李麦擦着泪说:“婶子,走不动路,我们背着你;要不动饭,我们给你要!”
她们两个人在哭着说着,沙岗上几百口子人,没有一个不掉眼泪的。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
别人都撑着筏回村打捞东西,长松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可找。他腰里掖着一把镰刀,撑着筏来到村外他新买的那块地里。这块地只有一个地角还露出那可怜的黄土。
“留下点什么呢?”“对,就把我这把镰刀埋在这块地里吧!这是我海长松的地啊!”他用镰刀在地里挖了坑,把自己的镰刀放进去了,最后,他又把自己那根发亮的黄铜烟袋锅放进去了。
他填着埋着,眼泪止不住地顺着脸颊向坑里滴着……他忍不住抓了一把黄泥土团成一团,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这是我海长松自己的土啊!
中午下了一阵小雨。雨住以后,各家都搭起窝棚和房子来了。
自从传说中的有巢氏发明房子以后,几千年来,房子变成了“家”的代名词。人们把房子叫作“家”,把老婆叫作“屋里人”。四堵墙把人们分成了一个个社会细胞,两扇门构成了几千年的传统“家庭”。在中国,只了解家不了解国是近视患者,只了解国不了解家则是瞎子。中国的“国家”这个词,是把国和家连在一起写的。
不管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情况下,家庭的标志和色彩总要强烈地表现出来。哪怕是坐一百里地的火车,他们也要把自家的行李堆在一起,挤在一块儿。中国的家庭结构是如此牢固,她是世界上家庭最多的国家,这可能是中国的悲剧,也可能是中国强大生命力所在。不管是什么,我们都应该认真去研究它。
就在这一场小雨催促之后,沙岗上一个个家庭雏形又出现了。只是一个下午的时间,沙岗上像变戏法似地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简单房子。
夜里,雨过天晴,天显得特别蓝,一丝流云飘过,月亮升起来了。人们在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但是都没有睡。月亮把清冷的光辉洒在他们的脸上,寻找着他们眼睛里的泪珠。
就在这时候,忽然一声清脆凄婉的唢呐声,在一棵老柏树下响起来。这是蓝五吹的。
唢呐刚一响,王跑就骂着:“蓝五,你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倒有心思吹!……你要是嘴痒,去树上磨磨!”
蓝五慢腾腾地说:“我咋看着这会儿得吹吹呢。”
李麦这时站起来说:“跑!叫蓝五吹吧!人都快憋死了!叫他吹吧!”
几个小伙子跳起来了,他们喊着说:“吹!拣最热闹的吹!吹他一夜!”
蓝五看大伙突然像疯了一样喊着叫着,他含着泪拿起了唢呐。唢呐悠扬热烈的声音响起来了!
(有删改)
【注】《黄河东流去》以1938年日本入侵中原,国民党军队为阻滞日军南下,炸开河南境内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历史背景,以赤杨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形象地描绘了赤杨岗村难民历时8年从失去家园到重建家园的血泪史、抗争史和奋斗史。
文本二:
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
(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引用黄河民歌,写出了黄河水患由来已久,危害极其严重,奠定了全文的悲剧基调,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 文本一写“只一转眼工夫,一个三十来户人家的小马庄,只剩下几棵杨树梢……”,这富有镜头感的描写直接表现出黄河水的迅猛。
C. 文本一写“他们饮泣的声音和黄河波浪的呜咽声混合在一起”,这里用两种声音的混合,写出了刚刚遭受水灾的赤杨岗村人的悲伤绝望。
D. 文本二中作者认为,作为“寻根文学”代表作,李凖的《黄河东流去》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
7. 关于文本一中结尾蓝五吹唢呐这一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一情节着墨不多,却写得较为曲折,主要得益于作者创设的“吹与不吹”的矛盾。
B. 夜里,蓝五在老柏树下吹起了唢呐,唢呐声清脆凄婉,体现了他当时内心的情感。
C. 王跑骂蓝五,是因为遭水灾大家心里都苦闷难受,他觉得此时蓝五吹唢呐不合适。
D. 蓝五“慢腾腾”地回复王跑,既写出了他的胆小懦弱,也表现出了他的人生智慧。
8. 文本一中画线段落让人身临其境,请分析这一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9. 文本二中李凖说:“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内在活力”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注]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曰:“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节选自《触龙说赵太后》)
注:赵太后的女儿,嫁给燕王为后。
10.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有三处是正确的。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A而封之B以膏腴之地C多予之D重器F而不及今令有G功于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是向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相同。
B. 填沟壑,指死后无人埋葬,尸体丢在山沟里,文中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
C. 丈夫,文中指英武有志节的男子,与“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中的“丈夫”相同。
D. 山陵崩,一种委婉的说法,指帝王的死亡,或指当权者的死亡,文中指赵太后去世。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到太后之后,触龙先关切地询问太后的起居饮食,再与她谈论养生之道,使太后怒气稍有缓解。
B. 触龙借劝谏太后之机,表面上向太后请托让其子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实际上是为其子谋职。
C. 燕后远嫁后,赵太后从燕赵两国的长远利益考虑,每次祭祀都为女儿哭泣祈祷,祝告女儿不被送回。
D. 本文意在告诫为人父母者,爱子女既要考虑当下,又要作长远打算,不可一味庇护,应放手让其建功立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14. 有效的劝说需要从对方最在意的点入手,结合文章,简析烛之武与触龙劝说成功的根本原因。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王阳明
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
也知造物曾何意,底事人心苦未平。
柏府楼台衔倒影,茅茨松竹泻寒声。
布衾莫谩愁僵卧,积素还多达曙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头两句写出“十里不同天”的景象,阴晴冷暖判若两界。
B. 诗人在颔联发出诘问,体现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底层百姓的同情。
C. 颈联通过描写府台倒影和松竹寒声,渲染出了新春清冷的氛围。
D. 本诗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意象,勾勒出一幅雪后春景图。
16. 王阳明诗作蕴含哲理,有人评价本诗尾联“雪深三尺,心光如昼”,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_______”明确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指出了螃蟹心意浮躁的表现。
(2)《赤壁赋》中,面对江水流逝与月亮盈虚,苏子认为,从“变”的角度看“_______”,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
(3)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就曾以“_______,_______”两句对子路骄傲自大、不懂谦虚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歇后语俗称俏皮话,是汉语中很别致的一种语汇形式。其名称很符合其构造特点:它往往意在此而先言彼,语义重心在后,是歇而后语。歇后语要表达一个意思,一定要先描述一个与之有关的、俏皮有趣的物象画面让人去拷量、去参悟,而且一定要猜一猜、顿一顿,心理期待足够的时候再揭示要义所在,让人愰然大悟而拍手认同。这是歇后语的昧力。
歇后语前半段的构造设计如同展开一个谜语的谜面,多是描述生活中的常见物象很接地气,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浓厚的人文色彩,因此,在汉语各方言中,都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歇后语。比如,安徽沿淮地区的歇后语就从侧面展示了当地人的生活特点。安徽五河县盛产沱湖螃蟹,“螃蟹作揖——对夹(家)”就是 ① 而形成的地域歇后语。由于地域相邻、生活方式趋同,安徽沿淮不同县市流传使用的歇后语很多是一样的,如“借钱买藕——窟窿套窟窿”;也有意思一样, ② ,如阜南的“狗皮贴墙上——不像画(话)”,在颍上、怀远等地变成了“狗皮贴到山墙上——不像画(话)”。总体来看,歇后语中的物象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或直白显豁,或曲折含蓄,诙谐机智而意味深长,或夸大其词而令人捧腹。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通常情况下,歇后语的前后两个部分俱全,前半段借用日常生活物象俏皮通俗地进行形象描述,已经含蓄地包含了其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后半段则用具体的语言符号揭示其真实意指。从结构上看,歇后语是一个整体,前半段相当于形式部分,后半段相当于意指部分,两个部分的深层含义是同一的。根据形式部分和意指部分的语义关联特点,歇后语可分为三类:比喻式、双关式和延伸式。另外,虽然歇后语别致委婉,但只是语言表达的调味品,运用要适当适量,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
18. 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0个字。
20.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彩发生了变化,其中与文中“夸大其词”的变化不同的一项是( )
A. 几个女人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B. 李总工冲着学生笑着说:“那我可就好为人师了,给你们指点一下,各位见笑了啊。”
C.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一直是在内战中大显身手呢 ”
D. 春天经历了生命从萌发到蓬勃的过程,所以我对春天的溺爱是从不掩饰的。
2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2. 歇后语来源于生活,每则歇后语都有自己鲜明特色,请举出材料之外的一则歇后语,并结合文段内容进行分析。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是条命都得活!
——李准《黄河东流去》
②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
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D 2. D
3. ①共同繁荣 ②开放包容 ③清洁美丽
4. (1)答:新型国际关系是什么?(2)理由:问八提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辩证关
系?”问九提出“为何当前亟需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这两者均与新型国际关系有关,所以在这两个问题提出
前,自然要先提出“新型国际关系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个概念的内涵,才能讨论问八和问九的问题,问七
是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前提。
5. (1)差异:①文明互鉴、文化互动的态度不同:本文强调尊重差异性,因包容取得共识,而《拿来主义》则强调占有挑选。②文明互鉴、文化互动的方式不同:本文强调平等、共识、共享,双向共建;而《拿来主义》则强调主动拿来,为我所用。(2)成因:①背景不同:本文写作背景是“当前世界面临‘建设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的重大课题”,“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而《拿来主义》则是在国力衰弱的背景下,我们面对的是因盲目自大而“闭关”,盲目自卑而“送去”,因落后而被迫接受“抛来”或“抛给”的不平等基础上的历史现实。②目标不同:本文探讨文明交流互鉴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强调文明共生,消除歧视偏见,增进理解信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拿来主义》则是强调在国力衰弱的背景下,既不盲目自大而“闭关”,也不盲目自卑而“送去”,应“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吸收外来先进文化,走向民族复兴的自强之路。
6. C 7. D
8. ①从村民的角度来写,写村民见到的弥漫的黄尘水雾、被捺住直不起腰来的野草和麦子,听到狂风呼叫,
感觉两腿发凉,给读者很强的代入感、画面感、冲击感。
②词语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如 3 次用“忽然”一词,“弥漫”“呼叫”“溜”等动词写出现场感。
9. ①乐观坚韧的意志。如洪水过后,蓝五吹响了悠扬热烈的唢呐,表现了人们的乐观坚强。
②团结互助的精神。如受灾后,李麦、天亮、蓝五、春义、柱子等帮助同村人。
③包容善良的品质。如大灾面前,申奶奶不想拖累大家,大家也不放弃她,天亮笑着含着泪由她打。
④临危自救的生存智慧。如水灾过后,大家就地取材搭起了各种各样的临时房屋。
⑤坚守家园乡土的情结。如离开家园时,海长松将镰刀和烟袋锅埋在自己地里,将一把黄泥土放到了自己
的口袋里。
10. ACF 11. C 12. A
13. (1)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2)从这一辈往上推三代,一直到赵氏家族建立赵国(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继承人还有在侯位的吗?
14. 秦伯重国家之“利”,烛之武让秦伯意识到灭郑危秦、存郑益秦;赵太后爱长安君,触龙抓住了她的爱子
之心,让她意识到让长安君当质子为国立功,将来才能“自托于赵”,这才是长远的爱。
15. B 16. ①尾联诗人说不要去抱怨布衾单薄愁苦僵卧,积雪虽厚,但终将迎来破晓天明,既写
实景,又寓心境。②“布衾僵卧”“积素还多”象征着困境(逆境或处境艰难),“曙明”象征心光(希望)。
③此句暗含“困境孕育转机”“困难中仍有希望”的哲理,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7.①. 用心一也 ②.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③.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④. 则物与
我皆无尽也 ⑤. 为国以礼 ⑥. 其言不让
18. “拷量”应为“考量” “愰然大悟”应为“恍然大悟” “昧力”应为“魅力”
19. ①因当地临水特点
②但表述稍有不同的 20. C
21. ①“虽然歇后语别致委婉”修改为“歇后语虽然别致委婉”。
②“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修改为“用得太多反而会削弱它的独特性”。
22. 示例一: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这则歇后语以生活用品为物象,语意曲折含蓄,小葱的葱根是白
色的,葱叶是绿色的,豆腐是白色的,正好组成一青二白,“一青二白”又谐音“一清二白”,突出了人品的
高尚,用语含蓄,耐人寻味,属于谐音双关式歇后语。
示例二: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这则歇后语,以物品为物象,富有智慧,泥菩萨过河,肯定会被水泡
得不成样子,用来说明某人自身难保时就像泥菩萨过河一样,也令人在恍然大悟时捧腹不止,属于比喻式
歇后语。
示例三: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这则歇后语,以植物为物象,用语显豁,红梅早开,百花凋零,自然
是一枝独秀,将夸赞之意明白地表达出来,令人乐于接受,属于延伸式歇后语。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