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枣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用黑色字迹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涂黑。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答。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阅读(共计6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跑警报(节选)
汪曾祺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三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作“跑警报”。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唯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警报有三种。一曰“预行警报”。一有预行警报,市里的人就开始向郊外移动。住在翠湖以北的,多半出北门或大西门,出大西门的似尤多。大西门外,越过联大新校门前的公路,有一条古驿道,一直可以通到滇西。平常人走得不多。常见的是驮着盐巴、碗糖或其他货物的马帮走过。赶马的马锅头侧身坐在木鞍上,从齿缝里咝咝地吹出口哨,或低声唱着呈贡“调子”,马项铃哗棱哗棱地响,很有点浪漫主义的味道,有时会引起远方的游子一点淡淡的乡愁……
有了预行警报,这条古驿道就热闹起来了。从不同方向来的人都涌向这里,形成了一条人河。走出一截,离市较远了,就分散到古道两旁的山野,各自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呆下来,心平气和地等着,——等空袭警报。
联大的学生见到预行警报,一般是不跑的,都要等听到空袭警报:汽笛声一短一长,才动身。新校舍北边围墙上有一个后门,出了门,过铁道,就是山野了。要走,完全来得及。只有预行警报,联大师生一般都是照常上课的。
跑警报大都没有准地点,漫山遍野。说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几个比较集中的“点”。古驿道的一侧,靠近语言研究所资料馆不远,有一片马尾松林,就是一个点。这地方除了离学校近,有一片碧绿的马尾松,树下一层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软和,空气好,——马尾松挥发出很重的松脂气味,晒着从松枝间漏下的阳光,或仰面看松树上面的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都极舒适外,是因为这里还可以买到各种零吃。昆明做小买卖的,有了警报,就把担子挑到郊外来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见的是“丁丁糖”,丁丁糖即麦芽糖,做成一个直径一尺多,厚可一寸许的大糖饼,放在四方的木盘上,有人掏钱要买,糖贩即用一个刃形的铁片楔入糖边,然后用一个小小铁锤,一击铁片,丁的一声,一块糖就震裂下来了,——所以叫作“丁丁糖”。其次是炒松子。昆明松子极多,个大皮薄仁饱,很香,也很便宜。我们有时能在松树下面捡到一个很大的成熟了的生的松球,就掰开鳞瓣,一颗一颗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们的牙都很好,那么硬的松子壳,一嗑就开了!
另一个集中点比较远,得沿古驿道走出四五里,驿道右侧较高的土山上有一横断的山沟,沟深约三丈,沟口有二丈多宽,沟底也宽有六七尺。这是一个很好的天然防空沟, 日本飞机若是投弹,只要不是直接命中,落在沟里,即便是在沟顶上爆炸,弹片也不易蹦进来。机枪扫射也不要紧,沟的两壁是死角。这道沟可以容数百人。有人常到这里,就利用闲空,在沟壁上修了一些私人专用的防空洞,大小不等,形式不一。这些防空洞不仅表面光洁,有的还用碎石子或破瓷片嵌出图案,缀成对联。对联大都有新意。我至今记得两副,一副是:
人生几何,
恋爱三角;
一副是:
见机而作,
入土为安。
对联的嵌缀者的闲情逸致是很可叫人佩服的。前一副也许是有感而发,后一副却是记实。
警报有三种。预行警报大概是表示日本飞机进入云南省境了,但是进云南省不一定到昆明来。等到汽笛拉了紧急警报:连续短音,这才可以肯定是朝昆明来的。空袭警报到紧急警报之间,有时要间隔很长时间,所以到了这里的人都不忙下沟,——沟里没有太阳,而且过早地像云冈石佛似的坐在洞里也很无聊,大都先在沟上看书、闲聊、打桥牌。很多人听到紧急警报还不动,因为紧急警报后日本飞机也不定准来,常常是折飞到别处去了。要一直等到看见飞机的影子了,这才一骨碌站起来,下沟,进洞。联大的学生,以及住在昆明的人,对跑警报太有经验了,从来不仓惶失措。
警报时间有时很长,长达两三个小时,也很“腻歪”。紧急警报后, 日本飞机轰炸已毕,人们就轻松下来。不一会,“解除警报”响了:汽笛拉长音,大家就起身拍拍尘土,络绎不绝地返回市里。也有时不等解除警报,很多人就往回走:天上起了乌云,要下雨了。一下雨, 日本飞机不会来。在野地里被雨淋湿,可不是事!一有雨,我们有一个同学一定是一马当先往回奔,就是那位报告预行警报的姓侯的。他奔回新校舍,到各个宿舍搜罗了很多雨伞,放在新校舍的后门外,见有女同学来,就递过一把。他怕这些女同学挨淋,这位侯同学长得五大三粗,却有一副贾宝玉的心肠。大概是上了吴雨僧先生的《红楼梦》的课,受了影响。侯兄送伞,已成定例。警报下雨,一次不落。名闻全校,贵在有恒。——这些伞,等雨后他还会到南院女生宿舍去敛回来,再归还原主的。
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 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1984年12月6日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机而作,入土为安”意思是人们看到日本飞机飞来仍然正常劳作,体现了人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不在乎”精神。
B. 马帮的日常活动与日军空袭形成鲜明对照,凸显了战争对平静生活的打破,也体现了民族在危机中坚守的韧性。
C. 语言研究所资料馆旁的马尾松林离学校近,环境舒适,还有小买卖,能买到丁丁糖、炒松子等。这些内容意在表现生活的祥和。
D. 抗战期间昆明警报频、轰炸多,但伤亡不大,日本的轰炸意在吓唬人,这让一部分人放松了警惕,照常进行生产生活。
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对生活场景的诗意化描写,将战争的残酷与日常的温情交织,以闲适抵御恐慌,以幽默消解创伤,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
B. 小说巧妙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叙事手法,既有抗战时期民众面对空袭时群体风貌的勾勒,也有对个体形象诗意突围的聚焦。
C. 罗同学警报时洗头,郑同学警报时煮莲子,炸弹爆炸仍神色不动。文章以戏谑的笔墨展现两人面对警报的淡定从容,有超脱之态。
D. 文章从昆明警报之多说起,叙写了民众躲避轰炸的经历,最后以抒情收束全篇。全文谋篇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3. 文章如良朋话旧,谐趣伴随始终,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 本文结尾提到国人的“儒道互补”精神,试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参①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
材料二: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知梁石君、东郭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曹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节选自班固《汉书·蒯通传》)
材料三:
曹参代萧何为汉相国,日夜饮酒不事事,自云:“高皇帝与何定天下,法令既明,遵而勿矢,不亦可乎!”是则然矣,然以其时考之,承暴秦之后,高帝创业尚浅,日不暇给,岂无一事可关心者哉?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隐居深山,蒯彻②为参客,或谓彻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二人者,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彻以告参,参皆以为上宾。彻善齐人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受。凡此数贤,参皆不之用,若非史策失其传,则参不荐士之过多矣。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曹参不荐士》)
材料四:
曹参因萧何之法而治,非必其治也,唯其时之不得不因也。高帝初崩,母后持权于上,惠帝孱弱而不自振,非因也,抑将何为哉?参非周公之德而值其时,乃欲矫草创之失以改易一代之典,则人心不宁而乱即于此起。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惠帝》)
[注]①参:曹参,西汉初年相国。②蒯彻: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而在《史记》《汉书》中被记录为“蒯通”。
5.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把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
齐王田荣怨A项羽B谋举C兵D畔之E劫齐F士G不与H者死
6. 下列对材料中加框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容,委婉得体,与《屈原列传》“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中“从容”的意义相同。
B. 丑,意动用法,“以……为丑”,与《师说》“而耻学于师”中“耻”的用法相同。
C. 以,介词,把,与《劝学》“木直中绳, 以为轮”中“以”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D. 何为,“何”作“为”的前置宾语,与《赤壁赋》“而今安在哉”中“安在”的结构相同。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惠帝因曹参不理政事而心生不满,便让曹窋私下劝说曹参,而曹参认为国家大事不是曹窋应当谈论的,于是就鞭打曹窋以示惩戒。
B. 蒯通认为东郭先生和梁石君隐居不仕,坚守气节,是难得的人才,以“择妇”为喻向曹参推荐两人,曹参采纳了他的建议,让他们做了上宾。
C. 曹参接替萧何担任汉惠帝的丞相时,正值汉朝百废待兴,他却日日饮酒,无所事事,连安其生这样的贤才都不能主动举荐任用。
D. 王夫之认为曾参之所以“因循旧法”,主要是因为他缺乏周公那样的德行,如果对汉朝刚刚建立的制度进行修改,就会导致人心不安,产生祸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共计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曹相国世家》)
材料二:
故善治天下者,先以不治治之。曹参之相惠帝,日以饮酒为乐,而海内以治,何邪?若参,可谓知治乱之方矣。秦之亡,不在乎无制,而患乎多制;不患乎法疏,而患乎过密。使参而相汉,复苛推而详禁之,是续亡秦之焰而炽之也。故参宁受无功之名,而不忍图有功以祸当世,则利泽阴施于斯民。民安于汉而不离,汉业藉以久远者,参之功也。史以参比萧何,参亦自谓不及,然何非参比也。何智谋虽过于参而不学,故干戈甫定,而役民大治宫室,其意务媚于主,而无抚民之心。参苟居何之任,必不为此。以何代参,则何亦不能如参之明于国体而无所变更也。汉苟无何,则参之才足以立法;苟无参,而他有才者继之,则汉之法乱矣。参益尝闻君子之道矣,故其所为近道如此。
(节选自方孝孺《逊志斋集·杂著》)
材料三:
至武帝之世,则张汤、桑弘羊等用事。治狱之吏,言利之臣,人持所见尽变易汉家法度更行一切之术其于狱市不胜烦扰。于是民不堪命,乃作不靖,至攻城邑,杀守令,吏莫能禁,天子为遣绣衣使者【注】兴兵诛之,数年不定。然则是清净之足以致治,而烦扰之足以生乱也,亦已明矣。而后之从政者,犹莫之悟,事无大小,辄使吏与其间。天下无事,民安其业,吏方以补弊起废自任,及至举措之不当,豪强吏民乘势作奸,此民之始病也。呜呼!欲益反损,俗吏之殃民,类多如此。若曹参者,其真知治体者哉!
(节选自崔述《在亭丛稿·曹参论》)
【注】绣衣使者:汉武帝时朝廷设置的专管巡视、处理各地政事的官员,因身穿绣衣而得名。
8.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人持所A见B尽变易C汉家法度D更行E一切F之术G其于狱H市不胜烦扰。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趣,赶快、急促,与《兰亭集序》“虽趣舍万殊”中的“趣”意思不相同。
B. 邪,疑问语气词“呢”,与《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中的“耶”意思相同。
C. 莫之悟,“莫悟之”,宾语前置,与《齐桓晋文之事》“未之闻也”句式相同。
D. 益,文中指益处、好处,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谦得益”中的“益”意思相同。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何去世后,曹参接任相国,他完全遵循萧何的制度,选用质朴稳重者为官,斥退言辞雕饰、严酷苛刻、追求声名的官吏。
B. 材料二认为,秦朝的灭亡,问题在于制度太多、法律过严。曹参继任相国后如果沿用苛刻的法律,就会延续秦朝错误。
C. 材料二认为,萧何智谋胜过曹参,但无安抚百姓之心,天下还未平定,就役使百姓大修宫殿,将心思都花在讨好君主上。
D. 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时,俗吏却以补偏救弊自居,等到举措失当,横行不法的吏民趁机作恶,百姓由此遭殃。
11.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2)民安于汉而不离,汉业藉以久远者,参之功也。
12. 材料二与材料三所论述治国观点一致,但史实依据有所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一、二句写“不愿老”是人之常情,接下来的四句进一步交代了“不愿老”的表现。
B. 在诗人看来,年老既有短处也有长处,年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年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
C. 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于衰老不要有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D. 诗歌前后两部分,一反一正,辩证地谈论对“老”的看法,转折自然,说服力强。
14. 诗中“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两句,深为人们赞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15. 名句默写。
(1)小明同学做事总是缺少周密的考虑,事后又感到后悔,老师引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教导他要改变这种习惯。
(2)《六国论》中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曹操志得意满、睥睨天下的英雄形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名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把钥匙。
①名和字是个人称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③表达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语言智慧。④古人取名和字的时间并不相同。⑤婴儿出生三个月以后,⑥由父亲或祖父慎重选取一个名,⑦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在内。⑧而字则是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的。
在社会交往中,一般自称用名以表谦训;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也可以直接称呼名。同样,晚辈对长辈、位低者对位高者,则尊称其字,以表敬重;平辈之间也要称字,以视礼貌。相反,若是直接称对方的名,则是对此人的不敬甚至不屑。
古人的字与名当( )。根据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的《春秋名字解诂》,一般有五类情况。一是“并列式”:同义互训,意义相同。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也有“平”的意思。二是“矛盾式”:反义相对,意义相反。例如唐代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愈”有超过的意思,但却取了一个意义相反的字。三是“扩充式”:连类推论,意义相顺。即字与名都出自名句或成语,从而使二者之间有了意义的联系和典故上的依据。例如赵云,字子龙,取自《易经》“云从龙,风从虎”。四是“延伸式”:据义相实,意义相延。此表字补充说明名字的意思,或为名字意思的延伸。例如苏辙字子由,“辙”是车轮碾出来的痕迹,引申为路途;而“由”有经由、通过之义,正与“辙”相关。五是“辅助式”:辨物统类,意义相近。这一类型表字和名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例如梁鸿,字伯鸾,“鸾”与“鸿”都是飞禽。
如今,世人的名与字已合二为一,但每个人的名字都是一份礼物;每喊一声某个人的名字,都传达了对他的期许和祝福。
16.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7. 文中第三段有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请找出并改正。
18. 下列各句中,对古人“名”“字”的使用不符合文中社交礼仪规范的一项是( )
A. 司马光在写给宰相王安石的信中说:“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安石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
B.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C. (蔺)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D. 白居易在给元稹信中写道:“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
19. 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相关 B. 相辅相成 C. 不谋而合 D. 始终如一
20. 请根据文中内容判断以下名与字的关系类别,并说明理由。
①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②宋代学者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取自《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三.课内基础知识检测(本题共10小题,共计10分)
21. 下列各项加点词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沛公军霸上 ②良庖岁更刀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 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⑤既东封郑 ⑥曾皙后 ⑦貌恭而不心服 ⑧烛之武退秦师
A. ①⑦/③⑥/②⑤/④⑧ B. 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C. ①⑥/②⑦/③⑧/④⑤ D.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22. 下列各项加横线词类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 )
A. ①范增数目项王 ②蚕食诸侯
B.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C.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②为轻暖不足于体与
D.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②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23. 下列各项中,对加横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居则曰(平日、平时) ②以俟君子(等待) ③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B. ①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里) ②语人曰,我不能(告诉) ③我虽不敏,请尝试之(聪慧)
C. ①莫不中音(适中,适当) ②族庖月更刀(众,一般)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宽绰的样子)
D.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渡河) ③唯君图之(考虑)
24. 下列各项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皆为龙虎,成五采。
B. 技盖至此乎? 盖亦反其本矣!
C. 批大郤,导大窾。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D. 何由知吾可也? 失其所与,不知。
25. 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若是,孰能御之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B.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C. 莫之能御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 申之以孝悌之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26.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项羽季父也(叔父) 沛公起如厕(去,往) 善(擦拭)刀而藏 洎(等到)牧以谗诛
B. 乃令张良留谢(感谢) 其意常在沛公(意图) 大王来何操(持,拿) 虽董(惩罚)之以严刑
C. 若属皆且为所虏(辈)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君子不齿(并列) 能克(能够)终者盖寡
D 度(考虑)义而后动 不胜杯杓(承受) 虑壅(堵塞)蔽 念高危则思谦冲(谦虚)而自牧
27. 下列对加点字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举先王之政 ②杀人如不能举 ③冀君实或见恕也 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A.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2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居则曰(平时) 度义而后动(义气) 齐国虽褊小(狭小) 宜乎百姓之以王为爱(吝啬)也
B. 刑于寡妻(刑罚) 举酒属(劝,请)客 披帷西向立(披着) 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
C. 唯君图之(表希望) 夫子哂之(微笑)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华) 若无罪而就(走向)死地
D. 永保无疆之休(福禄) 凡百元首(所有的)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赡养) 殆(大概)有甚焉
29.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则思知足以自戒 ②居域中之大 ③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④至于怨诽之多
⑤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⑥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⑦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⑧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A.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B. ①⑤/②⑦/③④/⑥⑧
C. 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D. ①④/②⑦/③⑧/⑤⑥
30. 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
A. 百姓之不见保 戍卒叫,函谷举
B. 因之以饥馑 洎牧以谗诛
C. 牛何之 技经肯綮之未尝
D.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项王受璧,置之坐上
四、写作(60分)
3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旅行、研学、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的需求不再仅仅是简单的“去过”,而是渴望“感动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D
3. ①故事叙述幽默诙谐:作者讲述侯同学送伞的故事时,“一次不落”与“贵在有恒”搭配起来,这一善意的玩
笑让文章十分有趣;叙述“嗑松子”这个事情时,用调侃自己的牙口很好的方式让故事产生幽默效果。
②人物形象憨厚可爱:作者描写了众多性格鲜明、行为独特的人物。如“五大三粗”的侯同学有宝玉似的菩
萨心肠,在警报下雨时,主动为女同学送伞,其憨态可掬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些独特人物的描绘,增添了
文章的谐趣。
③生活场景极富情趣:文中描绘跑警报时,人们在马尾松林里晒太阳、吃零嘴,如买“丁丁糖”、嗑松子;
在防空沟里,有人还会在沟壁上修防空洞,甚至嵌出“人生几何,恋爱三角”“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等充满
新意和诙谐感的对联。这些场景将紧张的跑警报与充满生活情趣的细节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苦中作乐的从
容与谐趣。
④措辞用句韵味十足:文章巧用“见机而作,入土为安”等成语,运用了“丁丁糖”的口语,作者还化用俗语
和借用典故,改变词语的感彩。比如说“皮实”不是一种麻木或是一种可奈何的反应,而是一种面对困
境时的韧性。
4. ①儒家精神的体现:面对频繁的警报与轰炸,联大师生和昆明民众始终保持着务实与坚韧的态度。例
如,预行警报时仍坚持上课,紧急警报后有序撤离。这种在危机中维持秩序、积极应对的行为,体现了儒
家强调的“入世”精神,即不逃避责任,直面现实。
②道家精神的体现:文中人物在跑警报时表现出豁达与超脱。如在马尾松林晒太阳、嗑松子,或在防空洞
上刻写诙谐对联,将紧张的空袭转化为苦中作乐的闲适。这种“不在乎”的态度,与道家顺应自然、超然物
外的思想相契合。
③儒道互补的融合:昆明民众既以儒家的积极态度应对灾难(如跑警报、维持生活),又以道家的超脱化
解恐惧(如幽默对联、从容煮莲子)。二者结合,形成一种“生于忧患”的韧性,既不屈服于威胁,又能以豁
达消解创伤,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特有的精神力量。
5 BEG 6. A
7. D
8. BDG 9. D
10. C 11. (1)曹参当初身份卑微时,与萧何友好;等到做了将军、丞相后,两人有了隔阂。
(2)百姓安心归附汉朝而不背离,汉朝的基业能够借此长久延续,是曹参的功劳啊。
12. 观点:治国当无为而治。材料二依据:曹参担任相国,完全遵循萧何的制度,每天以饮酒为乐,海内安
定。材料三依据:汉武帝时张汤、桑弘羊当权,改变汉家法度,烦扰生乱。
13. A 14. ①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要说夕阳的余晖照在桑榆的树梢上已近傍晚,微弱的霞光照
样可以映红整个天空。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桑榆晚”代指日暮,以日暮喻人衰老,形象生动;③“桑
榆晚”和“微霞尚满天”形成对比,表达了一种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5.①. 度义而后动 ②.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③. 赂秦而力亏 ④. 破灭之道也 ⑤.
酾酒临江 ⑥. 横槊赋诗
16. 语句③,修改为: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和语言智慧。
语句⑦,修改为: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家族期望和祝福。
17. “谦训”改为“谦逊”;“以视”改为“以示”
18. A 19. B
20. ①矛盾式。“熹”意为光明,“晦”有昏暗的意思,二者意义相反,符合矛盾式特征。②扩充式。“载”与
“厚”都出自《易经》,从而使“名”与“字”之间有了意义的联系和典故上的依据,意思相顺,符合扩充式特
征。
21-30.BACDD BBCCB
31.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