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厦门市双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厦门双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治国安民的“治”:动词,治理。/治乱存亡的“治:安定。句意: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治理国家内政外交以增强国力,使人民生活安定。/国家治理过程中面临的安定与动荡、存续
语文参考答案
与消亡等对立状态。
1.B【解析】“已经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错误,说法太绝对。根据原文“但已基本上
10.B【解析】“又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诫他人,这样的人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错误。
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可知,儒学并非彻底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
文中只说“好普无厌,受谏而能诫,虽欲无进,得乎哉”,强调追求善、接受劝谏会使人进步,
2.B【解析】“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错,根据原文“孔子以‘仁'
但未提及“以正确的态度去劝诚他人”,且“一定会一天天取得进步”表述过于绝对。
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
11.(1)所以优秀的农夫不因为遭到水灾旱灾就不耕种,优秀的商人不因为亏损而不做买
矣。’”可知,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论证““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觉”。
卖,有志向和学问的人不因为贫穷困厄而懈怠对道的追求。(4分,为,因为:市,做买卖;
3.D【解析】第三段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辩证思维,和西方的辩证法相似。D项孟
贫穷,贫穷困厄,各1分,通顺1分)
子的话是要告诉人们怎么做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并未体现辩证思维。
(2)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
4.⊙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承认人具有独立的意志,具有追求道德的自觉性,
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4分,安,性情安和;虑,
推崇独立人格。②儒家虽然讲求人伦,但先秦儒家只是主张相对服从而非绝对服从,并非缺乏
思虑精详;得:处世合宜,各1分,通顺1分)
独立人格。③即便是有“三纲”等的约束,历代仍不乏“特立独行”之士,他们不屈服于权势、
(3)也想靠它探究天与人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形成一家学说。
不随俗俯仰,具有独立人格。(4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或:想探求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5.A【解析】“同时也昭示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原文有“心里其实十分
(3分,际,关系;通,贯通/通晓,各1分,通顺1分)
羞愧…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入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
12.①材料一侧重于修身对个人品德塑造、人际交往以及对待外界事物态度的影响,同时
西的”,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强调修身需持之以恒、付诸行动。②材料二侧重于阐述修身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6.C【解析】“形象直接地展现了生活的苦难”错误,小说是通过老人妻女的反应来呈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完整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是实现治国平天下等远大目标
不是直接展现,是侧面表现。
的关键环节。(4分,答出一点得2分)
7.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
【参考译文】
护,圆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
材料一;
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③在
看到好的行为,必定恭谨地拿它来对照自已;看到不好的行为,必定忧惧地龛它来反省自
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
己。自己身上有好的德行,必定坚定不移地珍视自己;自己身上有不好的品行,必定像有灾祸
一样厌恶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并且肯定得恰
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
当的人,就是我的朋友;阿谀奉承我的人,就是害我的人。所以君子尊崇老师、亲近朋友,而
害,双目失明,通货膨张,生活穷苦。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
极端厌恶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爱好善良永不满足,受到劝告就能警惕,这样即使不想进步,
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③老人沉浸在自已的珍
可能吗?小人则与此相反。自已极其昏乱,却还厌恶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自己极其无能,却
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的,加深了悲剧色彩。
要别人说自己贤能;自己的心地像虎狼,行为像禽兽,却又厌恶别人批评自己。对阿谀奉承自
(6分,每点3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满分,若有其他答案能够自圆其说,也可酌情给分)
己的人亲近,对规劝自已改正错误的人疏远,把纠正自己错误的话当作嘲笑,把极端忠诚的行
8.GL【解析】句意:劣马走十天也能到达,所以半步半步地走个不停,瘸了腿的鳖也能
为看成对自己的戕害,这样的人即使想不灭亡,可能吗?
走到千里之外;堆积泥土不停止。“驽马十驾”是主语,“则亦”是状语,“及之矣”是谓语,
用善良的言行来引导别人叫作教导,用善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叫作顺应:用不良的言行来
“矣”是句末语气词,其后应断开,故在G处断开;“故”是连词,“跬步”修饰“休”,中间
引导别人叫作谄媚,用不良的言行来附和别人叫作阿谀。肯定正确的(言行)、否定错误的(言
不断开;“跬步而不休”是假设的一种情况,“跛鳌”是下句主语,故在J处断开;“跛鳖千里”
行)叫作明智,否定正确的(言行),肯定错误的(言行)叫作愚蠢。对的就说对,错的就说
是完整的主谓结构,故在L处断开。
错,这叫作正直。取舍没有定规,叫作反复无常;为了保住利益而背信弃义,这叫作最大的贼
9.C【解析】A.正确。动词,看见/动词,通“现”,自我显露。句意:看见好的行为,
害。
一定要认真地检查自己。/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B.正确。C.错误。道路/道家的真理、学
志向美好就能傲视富贵,把道义看得重就能藐视王公;内心反省注重自身修养,就会看轻
说。句意:道路虽然近,不走就不能到达。/所以有道的人不这样做。D.正确。动词,治理/
身外之物。古书上说:“君子役使外物,小人被外物役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身体劳累但
1厦门双十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月考
中国从古以来就有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孔子称赞管仲:“管仲相桓
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在矣。”这是赞扬管仲尊王援
语文试题
夷,保卫了华夏的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部族与部族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以及对
外的矛盾斗争。在这类斗争以及战争之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受侵略的一方保卫民族主权、
一、现代文阅读(2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3分)
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乃是正义的,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值得为之杀身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的,主要是民族的主权与尊严。宋代宗泽、岳飞反对金兵入侵,宋元之际文天祥、谢枋得,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成果。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近代文明的发韧起
明清之际史可法、黄道周都以身殉国,都发放出崇高灿烂的光辉。鸦片战争以来,更涌现了很
过促进作用,这是西方学者从培根以来所共同承认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思想儒家的伦理政
多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精神,令人仰慕、令人感动!这一爱国
治学说曾受到西方伏尔泰等著名启蒙思想家的高度推崇,也是历史事实。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主义的传统是不应忽视的。
中国对于世界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真实情况,这是不可抹煞的。
(选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的发展道路一论文化的综合与创新》,有删改)
在欧洲、西亚以及印度,宗教是维系人心的力量。他们从上帝、神、佛的信仰中引申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道德原则。唯独在中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学不以对上帝、神的信仰为道德的根据。孔子说:
A.中国儒家伦理政治学说受到西方一些著名思想家的高度评价,四大发明也对西方近代文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对鬼神持存疑态度,以为“义”的根据不在神
明的发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在于人民的生活。孔子再传弟子公孟子(即曾子弟子公明高)侣言“无鬼神”。偏学不信鬼
B.儒学不把宗教信仰作为道德的根据,而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已
神,而对于道德却有坚强的信念,将道德的根源归之于人的本性或群居的需要,虽然还没有达
经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
到科学的道德观,但已基本上摆脱了有神论的道德观。儒家的道德观可以称为人本主义的道德
C.古代儒家、道家主张的“相反相成”“物极必反”,体现了辩证思维,以其为指导的思想
方法和西方的辩证法意义接近。
观,比宗教的道德观为高明。
·“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这是古代儒家与道家的共同观,点。以这类观点为指导的思想
D.汉儒的“三纲”说,与先秦儒家“从道不从君”的伦理内容有别;宋儒宜扬的主张则使
方法,用西方的名词来说,就是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即是揭发思想言论中的矛盾并解决思想言
臣对君演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
论中的矛盾的方法。如果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来说,可以称为“辨惑法”。孔子及共弟子很注重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辨惑”。《论语》说:“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
A.公孟子倡导的“无鬼神”,比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更进一步,丰富了先秦儒学
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自相矛盾。“辨惑”即是辨
的内容。
别自相矛盾,正与西方所谓辩证法意义相近。中国古典哲学和医学都长于辩证思维,这是值得
B.作者引用孔子:“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为了证明儒家以“仁”为道德的最
高准则。
赞扬的。
儒家承认人有独立的意志,并宣杨道德的自觉性。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C.历史上的“特立独行”之士,不屈服于权势,不随俗俯仰,具有孟子所说的伟大的独立
志也。”不可夺的志即是独立意志。孔子赞扬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即赞扬伯夷、
人格。
叔齐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孔子以“仁”为道德的最高准则,而认为“仁”乃是人的道德的自
D.“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主要体现在保卫民族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方面,为此奋斗者令
觉,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以为人们生而具有“仁义忠信”的道德意识,
人敬仰。
因而具有内在的价值。儒家肯定人人都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的价值是天赋的,是不以社会地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位而转移的。孟子的这种人格价值论,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孟子更提出“大丈夫”的人格标
A.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
准,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文夫。”这是伟大的独立人格的
B.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张介宾《景岳全书》〉
明白宣示。
C.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张载《太和》)
儒家重视人伦,但是先秦儒家认为,子事父,臣事君,都是相对的服从,而非绝对的服
D.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从,如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鄙视以事君为事的人,他说:“有事君人者,事
4.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思想缺乏独立人格观念,没有“真正的人”。请根据本文相关内容,写出
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
反驳要点。(4分)
也。”苟子亦有“从道不从君”之说。汉儒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
说,宋儒更宣扬“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君”,于是子对于父,臣对于君,逐浙演
变为绝对服从的关系。虽然如此,从汉魏以至明清,历代仍有“特立独行”之士,仍有不屈服
于权势、不随俗俯仰的人,这也是必须肯定的。
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
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