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九师联盟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黑龙江省九师联盟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启蒙时代的地质论战
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渺小的星体,构成它外层的气、水、石三圈,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其他行星所没有的特殊条件。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要了解地球的历史和现状,这是很自然的,也是有必要的。“地球上”包括陆地、海洋和地球表面以下一定的深度,以及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层在内的空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斗争的深入,人类要向更高的大气层和更深的地球内部探索。其中,对大气层相关问题的探索由气象和天文工作者负责,而对地球表层与深部的探索则属于地质工作者努力的范畴。
人类通过生产劳动,逐步对地球有所认识,那些认识最初总是感性的。为了突破“必然王国”的束缚,进入“自由王国”,人类需要掌握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总结自身的经验,从而提高认识自然的水平。地质科学就是在这种要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很早就注意到地球表面那些有形的东西在不断发生变化。如东晋的《神仙传》就记载麻姑见到“东海三为桑田”的现象,而在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腊,哲罗芬就发现在莫尔他岛上远远高出海面的崖石中夹着生活在海洋中的螺蚌等物的化石。当然这些认识都还是粗浅的、碎片化的,不能作为地质科学产生的基础。
近代地质学起源于西北欧。当时极顽固的宗教势力与自然科学不共戴天。宗教权威死死抱着宗教的信条来迷惑人民群众,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他们说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上帝用了6天的功夫一手创造出来的。而地质学家发现了愈来愈多的事实,这些发现与上述宗教神话是格格不入的。地质学家的观点自然也就为宗教所不容,教会把地质学家视为“异端”,把他们的学说定为“邪说”。而在地质学家内部,他们也因为观点不同,争论不休,进而形成了水成论和火成论两大学派。
以维尔纳为首的水成学派认为:地球形成的初期,其表面全部为“原始海洋”所淹盖。溶解在原始海洋中的物质逐渐沉淀下来。其中最先分离出来的是一层很厚的花岗岩,它铺在表面起伏不平的地球“核心”部分的上面,随
后在花岗岩上又沉积了一层一层的结晶岩石。维尔纳把这些结晶岩层和其下的花岗岩,称为“原始岩层”。他认为“原始岩层”是地球上最老的岩石。后来随着海水水位不断下降,那些露出水面的、由原始岩石所形成的山头不断地遭到侵蚀。侵蚀下来的岩石颗粒又形成了沉积岩层,他把这些沉积岩层称为“过渡层”。他认为,“过渡层”上面的含有化石的地层,都是由“原始岩层”变相而产生的。他坚信这一地层中所夹的玄武岩,是沉积物被起火的地下煤层烧成的灰烬,而不是由于岩浆喷发形成的。但1787年冰岛炽热的岩浆大量爆发,铺满大片地区,形成了玄武岩。而在这次大爆发的20多年前,得马列就在法国中部采石场发现了黑色的典型的玄武岩,他顺着玄武岩体追踪到一个火山口,这一发现完全证明了玄武岩就是火山爆发出来的岩流冷却后形成的。这两件事对水成论构成严重打击。
以英国人赫顿为首的火成学派认为:由多种矿物结晶(包括石英)构成的花岗岩,是高温的熔化物经过冷却而形成的结晶岩体。花岗岩在地球表面岩石中占据基础地位,它的生成问题也就与地球发展历史的问题密不可分。他们在研究中发现,构成花岗岩的石英等矿物绝不可能溶于水中,也就不会在水中结晶而形成花岗岩。他们在地质考察中发现,很多花岗岩脉插入沉积岩中,并且与花岗岩接触的岩石发生了热变质,这就更能证明高温熔岩的侵入作用。诸如此类的事实,对水成学派的论点都是不利的。
当时两个学派争论激烈,有的学者相互指责,谩骂,甚至大打出手。但是由于越来越多的支持火成派的证据被发现,一时在地质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水成学派逐渐瓦解。
相比于水成派的观点,赫顿的观点明显对宗教不利,他这一派就受到教会严酷的迫害。另外,赫顿学派转入了下一场激烈的论争,即渐变论和灾变论的论争,赫顿学派坚持的渐变论更令宗教势力痛心疾首。
以法国居维叶为首的灾变论学派认为:过去地球上发生过多次灾难性的大变化,每一次灾变都会造成世界景象的突然改变。例如,在人类早期历史上出现的洪水时期,到处洪水泛滥,生物大批灭亡,地球上的一切都改变了面貌。灾变论的这一观点,符合《圣经》中洪水为灾的记载,因而获得了宗教的支持。如果在现代要替灾变论寻找证据,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比如,地球上曾多次出现大冰期,厚达几百米甚至几千米的冰川覆盖着山谷、原野。再比如,地层中的一些古生物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灾变论对人们认识自然现象有一定的激发作用,但是他们片面地强调这些现象,好像大自然的变化没有规律,这种研究科学的态度是错误的。
渐变论的倡导者,也以赫顿为首。在与水成论作斗争的年代里,赫顿认识到地球的自然变化是极其缓慢的。他提出,人类只能根据现在地球上发生的一切,去追索过去发生的一切。他长期观察土壤流失、河流沉积、岩石风化等自然现象,发现这些地质变化是极其缓慢的,导致地质变化的是自然力,而非其他力量。他认为现在是这样,过去也应该这样。对他来说,世界因一次次突然的灾害而改变的设想是不可思议的。他指出,现在山谷原野会不断受到侵蚀,那些侵蚀下来的石子、泥沙会被流水带到海里不断地沉积起来,经过数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又形成岩石。他的理论把地球的历史拉到难以想象的长度。随着人们地层知识的丰富,渐变论在这场斗争中最终胜出。
(摘编自李四光《天文·地质·古生物》)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气象、天文和地质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重要成果。
B.如果没有掌握自然规律,人类就会为“必然王国”所束缚,掌握自然规律是进入“自由王国”的必要条件。
C.赫顿在长期的考察中发现地质变化是极其缓慢的,他以今推古,认为地球上过去的地质变化也应如此。
D.灾变论者认为地球的面貌在一次次灾难中发生突变,并把地层中古生物的突然出现和消失作为证据。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中的“东海三为桑田”、莫尔他岛上出现螺蚌化石等事例,可以证明古代对地球变化的认知已形成比较系统的地质科学理论。
B.本文在介绍各个学派的观点时,都是先说明其核心主张,再列举支持各派观点的证据,这种“观点十例证”的结构使文本条理清晰。
C.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地质学史上的两次论争,即水成论和火成论的争辩、灾变论和渐变论的争辩,并指出赫顿在这两场论争中的重要地位。
D.本文既肯定了地质学史上各学派理论的价值,也明确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反映出作者客观严谨的辩证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水成学派认为,在地球形成的初期, ① ,如今地表所有的岩石都源自原始海洋中矿物质的沉积。 ② ,然后是结晶岩,两者是地球上最古老也是最多的岩石,它们构成了原始岩层;而后沉积的岩层叫作过渡层;再向上是 ③ 。
答:①
② ——

4.文中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水成派观点的错误 请简要概括。(4分)
答:
5.近代地质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宗教势力的压制与学派之间的论战,这会给今天的科学研究带来哪些启示 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东北之谷
蔡天心
一带白茫茫的山地。
雾,游动着,像从什么地方落下一股子浓烟,毫不宽容地侵占了溪谷里所有的罅隙,所有的空间。从清早就这样;现在,像是要开始凝结了。
没有太阳,没有天,没有峰峦……院落、岩石、树林、溪涧……一切都消溶在这苍白的巨嘴里。空蒙蒙的,仿佛整个宇宙全被这恶魔般的湿气所充塞,所占有。左近那些突然失掉伴侣的小植物,都悄悄地看顾着自己,在偃息,在期待……只有溪水击进着,声音在石洼里激越地震荡。
朱龙老人擒着一把铁锹,从院里走出来。他的身形立刻便被周围的雾气裹住了。“哪来的这么股浓劲 ”他漫步着走上土岗,开始培坟了。
太阳不知在什么时候也露出一点光芒,浑圆的,辉映着淡淡轮廓的山岩。豁谷,好像解脱了意外的羁绊,又重新地显露出旧日的姿容。
院落造在北侧一个赤顶的山岩下,狭窄的,顺着蜿蜒的谷势和土岗的位置东西陈列开。围墙,高峙着,淳朴而残朽,都是用石块砌成的。两旁被丛密的树林荫蔽着。院落里外都长满了蒿草,黄的绿的交杂着。靠近门边有一条小道,那地方的草似乎最近才被人割倒。
山谷,一刻比一刻清朗了。从乱流着的淡云空隙里,不时闪露出一两块蔚蓝的天光。远远近近,残余的雾气都沿着山腰凝聚了,悠闲地向西飞飘着,直等到碰着了山崖,才黯淡地卷起来浮上远空,沉落在山外村庄里。
朱龙老人始终没有歇一下。他弯曲着身躯,把一锹土扔到坟顶上。站直了身子,把锹插进土里,又弯下腰去,……原本坍塌的坟头逐渐地隆肿了。
“唉,也算养回儿子。”他是在自语。直起了弓着的身腰,十分闲静,端详着这圆起来的土坟堆。
三十几年了!亲手造成的院落、坟,又展列在他的面前,颓残的……
当他初次走进这山地的时候,埋在坟里的父亲不是还活着吗?他清楚记得那时他是二十一岁,他们住在山外一个叫松岗堡的村庄。六、七月,正落着暑雨,沙俄鬼子从北边开过来,不多久就和日本鬼子打起来了。两边都肆意地蹂躏着这片黑土地:抢劫、烧房子、杀人……人们都吓坏了,抛家弃业地往山里钻。那时,他们爷俩便带着村人跑到这条谷里来。他们为了安顿小孩子和女人,就用石块造成这幢矮屋和院落。不幸,他们的村庄遭一夜炮火的洗劫便完全毁灭了。房子烧光了;人,死的死,流荡的流荡……他的父亲因这股火病倒了。咽气以前,他躺在炕头上用手指点着窗外的山地对他说:
“孩子,你在这儿也不能活啦……把我骨头埋在那条山岗上你就走吧……我……我没有别的话告诉你……唉……你也二十多岁啦……这……你都亲身眼见了……咱们中国人的罪受得够多啦!……你……我看你!去……去……当个兵吧……将……来……也……好……呃……”
从那以后,他就照着父亲的话,踏上了流浪的征途。他忍受着痛苦:冻饿、讨饭、蹲庙台……后来有一天,在沈阳城的工夫市碰着个扛大旗招兵的,这个人引领他投进了大营。
二十几年,他从一个普通士兵升到排长。生活固结着,连他自己也没想到:打仗会成为他一辈子唯一的事业。直奉战、南下江淮……每次他都参加过。在阵地上,他的枪打得比谁都准,仿佛这个把戏儿,他从来没有玩过尽兴。
在日本人炮轰沈阳城的时候,那是1931年的9月18日,他正好驻扎在北大营。当天夜间,鬼子守备队扒坏柳条沟铁道向营里放炮时,兵士们都火了,非要干不可。但长官的电令像雪片似的飞来,不让打,怕把祸惹大,命令军队暂时躲避开。他真气急了,他嚷着,骂着,喘息着跑到营长跟前说:
“朱龙老啦,不干了,拿着枪杆就会向自家人身上打,这像什么话,好,你们撤吧,……我不愿白跟着跑啦。……”
以后,便带着自己的两个年轻的儿子悄悄地潜伏在被敌人占据的沈阳城里了。
“怎么能辈辈受日本鬼子的气呢?……中国人就算不行了吗?”
他用手掌抹去脑门子上蒸腾着的汗水,在靠近坟边一块石头上坐下。铁锹直挺挺插在跟前。
“将……来……也……好……”多少年了,这微嘘着的话声的余韵,仍旧、仍旧在他心湖上留着个巨大的漩涡。从这,他联想起死了的儿子世珍。
“哼,愁有什么用,最好,最好是想办法。干,我们中国人一齐起来一齐干,……只要人心不死,早晚有让鬼子滚蛋的那天……哼,一切还是我们的!”
每次说这话时,世珍总是攥起两只拳头,用力地向什么东西上打一下。绷紧的脸庞,透露着二十几岁青年特有的火性,有时连世敏也被他这种情绪所激动。
的确,很早老人就窥破世珍的行动了。他觉察他是在进行一种什么工作。白天,他差不多整日不在家,有时夜里还出去。老人不愿意打扰他。他相信自己的儿子,相信他干的是正义的事。
在半月前的一个晚间,世珍照常又出去了。可是,以后连续四五天没见回影,那时,老人的心慌了,但他没有地方可以去打听。终于又在一天黑夜,世敏在院门口碰见一个不认识的人交给他一封信,信上告诉他们说世珍在日本站被捉住活埋了,并且劝他们赶快离开省城才好。……
泪水零零落落从眼睛里淌下。他的脸色由阴暗转入苍白。阳光从松枝间隙透过来,斑斑点点,像金星一样洒满了他全身。他像一个孩子似的抽搐着哭起来,凄凄凉凉地。
三天前,他们还来不及找到世珍的遗体,便匆匆忙忙悄悄地雇了两辆车子,把家搬进山里来。三十几年只为猎人和过客们暂避风雨的矮屋,意外地,又添满了无限生趣。他们用石块、草、泥土,修补了矮屋顶和院落。四周的树林,山坡,都仿佛跟着复活了;只有老人的心却为这一切景物所摧毁。他望望这里,望望那里,甚至于晨雾……几乎没一处不使他流泪。
“这就算完事了吗 ”
他停住哭泣,把身躯挺起来,怀疑地问着自己。一种莫名的悔恨,责难着。
“唉,五十二岁……白活了……”
他悠悠地呼出一口气。低下头,把脸埋在两只手里。他的矮瘦的身躯便也跟着弓了下去。但,过不一会儿,他又突然地站起来了。他用粗糙的手指头狠命地捏几下颤动着的上眼皮,焦躁、烦恼,……他像只没有主宰的幽灵似的在坟前来来去去地漫步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五十来岁的朱龙在浓雾弥漫的土岗上为儿子世珍的坟墓培土,回忆世珍从事抗日活动的一些细节,表现出对侵略者的仇恨。
B.本文对朱龙从军二十多年的生涯一笔带过,把他在“九·一八”事变中奋力抗击日军的表现作为叙述重点,叙事详略有致。
C.文末画横线的句子使用比喻手法,表现出朱龙茫然失措、无助徘徊的样子,说明他对赶走日本侵略者感到绝望。
D.本文交代日俄在东北地区的战争和日本对该地区的侵略,三十多年间东北地区饱受外敌的蹂躏,揭示出反侵略的主题。
7.关于文中的环境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写浓雾笼罩大地,营造出令人压抑的氛围,象征着广大东北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活动。
B.环境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线索,自然环境从清晨雾气弥漫逐渐变为太阳朗照,暗示了时间的变化。
C.第三段写山林、院落等在视野里消失和溪水在石洼里震荡,从视听结合的角度突出雾气的浓郁。
D.“那地方的草似乎最近才被人割倒”写出院落环境的新变化,与朱龙一家三天前搬来的情节相呼应。
8.文中两次提到朱龙父亲的遗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
9.在阅读完本文后,老师给出了一个关键词:黑土地上的坚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年冬,陈涉所进周章等将西至戏邑,兵数十万。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奈何 ”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强,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于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等佐章邯击盗。章邯已破伍逢,击陈柱国房君杀之,又进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张贺死。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陈王以降。章邯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军随市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楚军于临济下,杀齐王及周市。魏王为其民约降,约定,自烧杀。
三年秋七月,大霖雨,楚将项梁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章邯走而西。项梁引兵西,北至定陶,再破秦军。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二世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章邯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赵王走入巨鹿城,秦将王离围之。章邯军巨鹿南棘原。赵数请救于楚。楚上将军项羽将楚卒往救巨鹿。羽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遂虏王离。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而诛;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熟计之!”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虛上。已盟,乃立章邯为雍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兵,有攻有守。善为兵者,必知夫攻守之所宜。故以攻则克,以守则固。当攻而守,当守而攻,均败之道也。二世之乱,天下相与起而亡秦,不三岁而为墟。以二世之不道,顾秦亦足以亡。然而,使其知捐背叛之山东,严兵拒关为自救之计,虽以无道行之,而山西千里之区犹可岁月保也。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其锋至锐也。而章邯之徒不知固守,其所以老其师,乃提孤军,弃大险,渡漳逾洛,左驰右鹜,以婴其四合之锋,卒至于败。
(节选自何去非《秦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二世乃大赦[A]天下[B]使[C]章邯[D]将[E]击破[F]周章[G]军而走[H]遂杀章于曹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之,到、往,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意思相同。
B.益,增加,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满招损,谦得益”的“益”意思不同。
C.使,派遣,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的“使”意思相同。
D.婴,接触,迎击,与《陈情表》中“而刘夙婴疾病”的“婴”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当陈涉派遣周章等将领率几十万大军向西进发到戏邑时,秦二世大感震惊,章邯建议赦免骊山的刑徒,让他们抵抗敌军。
B.章邯军击败周章、伍逢、张贺等率领的军队,陈涉军遭受了严重的打击,陈涉本人最终也在下城父被他的车夫杀害。
C.在巨鹿之战中,章邯将赵王围困在巨鹿城中,赵王向楚军求援,项羽率楚军来救,楚军渡过黄河,破釜沉舟,一举大败章邯。
D.项梁两次击败秦军,便逐渐轻视秦军,宋义奉劝项梁不要心生骄傲,否则会被击败,但项梁不听,后来在定陶战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译文:
(2)方陈胜之首事,而天下豪杰争西向而诛秦也,其锋至锐也。
译文:
14.章邯最终投降项羽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湖光亭落成①
叶梦得
修眉②扫遥碧,清镜走回流。堤外柳烟深浅,碧瓦起朱楼。分付平云千里,包卷骚人遗思,春色入帘钩。桃李尽无语,波影动兰舟。
念谢公③,平生志,在沧洲④。登临漫怀风景,佳处每难酬。却叹从来贤士,如我与公多矣,名迹竞谁留。惟有尊前醉,何必问消忧。
【注】①本词是叶梦得晚年居卞山时所作。词人叶梦得是两宋之交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②修眉:长眉,此处喻远处连绵的山。③谢公:指谢安。谢安是东晋杰出的政治家。④沧洲:指隐士的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前四句从远景入笔,再逐步过渡到近景,描绘了词人在湖光亭见到的春景。
B.上片写景非常注意炼字,如“扫”字赋静景以动态,“入”字将春色拟人化。
C.上片由景入情,下片化用典故,以议论入词,全词体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
D.下片中“佳处每难酬”与“惟有尊前醉”形成呼应,表明词人要以尊酒酬美景。
16.上片“骚人遗思”也是词人的“遗思”,“遗思”包含哪些情思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音乐老师在课上引用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 , ”两句,以古人演奏两首名曲为例,来介绍弹奏琵琶的指法。
(2)小明读到苏洵《六国论》中“ , ”两句时,对李牧两次战胜强秦感到很惊讶,他有些不太相信,就去网上查找资料验证。
(3)古代诗文往往在写秋景时,也会描绘傍晚或晚上的景色,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句子结构本是语法的问题,但是有这样的情形: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结构的句子来表达,这些不同结构的句子只是语气上不同。这时我们就有了选择的余地:选择那种最适于我们文章里所需要的结构来用,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 )。
在汉语里,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一般称为“词序”)是很重要的。在很多地方,词序不能改变,词序 A 改变, B 会使全句的意思改变,甚至使句子变得没有意义。 C 也有些句子成分,语法上允许把它们放在不同的位置。
比如受动者的位置。动作的发出者叫作施动者,动作的对象叫作受动者。比如“我吃饭”,“我”是施动者,“饭”是受动者。施动者放在动词前头(作主语),受动者放在动词后头(作宾语),是一般的句式。有时,为了凸显受动者,使全句的语气加重,可以把受动者放在施动者前头,或是施动者跟动词的中间。例如,“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鲁迅《阿Q正传》)这句话说成“阿Q后来才知道这事”,也是正确的,而且全句的意思也一样。区别在原来这个句子的语气重一点,并且很显著的是把重点放在“这事”上。
再比如动词修饰语的位置。表明情状的修饰语,一般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如果把它提到主语的前头去,会使这个修饰语所表明的情状特别显著,连带地使全句表达的重点也就落在这个修饰语上。例如,“腿得尽它的责任,走!一气他走到了关厢。”(老舍《骆驼祥子》)这句话把“一气”放在句首,突出了“走”这个动作的迅捷、连贯,把祥子振作起的精神凸显出来了。
①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子的结构对不对,②还要注意句子所表现的语气合适不合适。③一句话,④如果语气不合适,⑤即使结构是对的,⑥意思也不错,⑦还是会削减文章的力量,⑧有时甚至读者产生误解。
18.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所以修辞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句子结构
B.这就是修辞的问题了
C.我们从中就能弄懂修辞的问题
D.这还涉及修辞的问题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答:A B C
20.下列选项中的“一气”与上文中加点的“一气”,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这本书激起了我的兴趣,我一气看完了。
B.他干一气活,吸一阵水烟。
C.黛玉道:“我不依,你们是一气的。”
D.他一气之下将桌上的东西都弄乱了。
21.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1)
(2)
22.下面两个句子都由一般句式变化而来,请指出其变化的部分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1)懒懒地,他立了起来。
(2)新媳妇哭了一天一夜,头也不梳,脸也不洗,饭也不吃……
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柳宗元《种树郭櫜驼传》主张治民要“顺天致性”,而古语也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一说。这两种观点对青年的成长也有启发意义。
上述材料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D(“把地层中古生物的突然出现和消失作为证据”错,根据原文“如果在现代要替灾变论寻找证据,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再比如,地层中的一些古生物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可知,这一证据不是灾变论者举出的。)
2. C(A项,“已形成比较系统的地质科学理论”错,“东海三为桑田”、莫尔他岛出现螺蚌化石等事例,在原文中被明确表述为“这些认识都还是粗浅的、碎片化的”,不是科学理论。B项,“都是先说明其核心主张,再列举支持各派观点的证据”错,原文在介绍“水成论”的时候,没有列举支持该派的证据。D项,“本文既肯定了地质学史上各学派理论的价值,也明确指出了它们的局限性”错,本文对“火成派”和“渐变派”没有指出其局限性。)
3.①地表全被原始海洋淹没 ②最先沉积的是花岗岩 ③含有化石的岩层(每处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微信公众号“做事方法很重要”
4.①地球岩石层中的玄武岩和花岗岩都是高温熔岩形成的。②石英是花岗岩的重要成分,石英不溶于水,无法在水溶液中结晶。(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示例)①科学以追求真理为使命,往往需突破传统认知和权威的束缚。②不同观点的碰撞能促使人们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理论,深化认知,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③秉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任何的理论都要以事实为依据,科学理论正确与否在于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 D(A项,“为儿子世珍的坟墓培土”错,文中朱龙在土岗上为父亲的坟墓培土。B项,“把他在‘九·一八’事变中奋力抗击日军的表现作为叙述重点”错,在“九·一八”事变中朱龙被命令禁止还击。C项,“说明他对赶走日本侵略者感到绝望”错,朱龙在坟前徘徊,主要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并非他对赶走日本侵略者感到绝望。)
7. A(“象征着广大东北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活动”错,结合全文来看,浓雾象征着日本侵略者对东北的侵占和掠夺。)
8.①标志苦难的延续:父亲的遗言,寄寓着对朱龙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朱龙再次想起遗言,表明苦难的日子还没有结束。②联系着三代人的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父亲因战乱而去世,他的遗言促使朱龙去沈阳参军。遗言再次出现,引出世珍因抗日而牺牲的事迹。(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示例)①“黑土地上的坚守”是对故土的不离不弃:文中朱龙从家乡到沈阳,再从沈阳回到家乡,当东北军要撤离东北时,朱龙不借退伍也要留在东北。以朱龙为代表的广大东北人民,坚守着这片黑土地。②“黑土地上的坚守”是对故乡的保卫,对侵略者的抗争:朱龙从军,内心有着强烈的反抗侵略的志愿。世珍更是积极从事抗日事业,不幸牺牲。③“黑土地上的坚守”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朱龙三代人把他们遭遇到的苦难,归结为中国人的苦难,他们坚守在黑土地上,反抗侵略者,是为了国家民族。(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 BEH(原文标点为: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于曹阳。)
11. C(B项,“满招损,谦得益”的“益”,好处。C项,材料二中的“使”,假如;“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的“使”,派遣。D项,“而刘夙婴疾病”的“婴”,缠绕。)
12. C(“章邯将赵王围困在巨鹿城中”错,根据材料一“赵王走入巨鹿城,秦将王离围之”可知,是王离围困赵王,而不是章邯。)
13.(1)秦军多次退却,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数”“却”“让”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当陈胜首先起事时,天下的豪杰争相向西进军来诛伐秦朝,他们的锋芒最为锐利。(“方”“西向”“至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在军事上,决策错误,章邯本应采取守势,把守关隘,消磨敌人的士气,他却提兵东进,最终在军事上出现失败。②在政治上,赵高把持秦朝政权,不信任章邯,章邯无论战胜或战败,都难免一死。这种情势迫使章邯投降。(答一点给2分,答两点给5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二世二年冬,陈涉派遣周章等将领向西进发到戏邑,士兵有几十万。秦二世大为震惊,与群臣谋划说:“怎么办 ”少府章邯说:“盗贼已经进入关中,人数众多声势强大,现在征调邻近各县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骊山有很多刑徒,请赦免他们,给他们兵器来抵抗敌军。”二世于是大赦天下,派章邯前去率领他们,(章邯)出击打败周章军而(周章军)逃走,(章邯)最后在曹阳杀了周章。二世增派长史司马欣等人帮助章邯袭击盗贼。章邯已将伍逢军攻破,并击杀了陈王的柱国房君,又进击陈县西部张贺的军队。陈胜亲自出城督战,张贺阵亡。腊月,陈王到汝阴,回来时,到了下城父,他的车夫庄贾杀了他而投降秦军。章邯于是向临济进军攻打魏王。魏王派周市出使,向齐国、楚国请求援助,齐国、楚国的军队随同周市救援魏国。章邯命令士兵口中衔枚在夜间秘密出击,在临济城下打败了齐、楚的军队,齐王和周市被杀。魏王为他的百姓订约投降,契约订立后,魏王自焚身亡。
三年秋天七月,大雨连绵,楚国将领项梁率军到东阿城下击败章邯军,章邯向西逃走。项梁领兵西进,向北到了定陶,再次击败泰军。项梁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规劝说:“仗打胜了,如果将领骄做、士兵怠惰,注定要失败的。现在士兵已经有怠惰的情形了,而秦兵却在日益增加,我为您担心啊!”项梁不听。秦二世调动所有的兵力支持章邯,攻打楚军,在定陶击败了楚军,项梁战死。章邯认为楚地的残余军队不值得忧虑,于是便渡过黄河,向北进攻赵国,赵军大败。赵王逃入巨鹿城,泰将王离将巨鹿城团团包围。章邯的部队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赵王数次向楚国请求救援。楚国上将军项羽率领楚国军队前去营救巨鹿。项羽率领所有部队渡过黄河,凿沉了所有的船只,砸毁了锅、甑等炊具,烧毁了营舍,每人仅带三天的口粮,以此表示军队决一死战的决心,毫无退却之意。于是楚军到了巨鹿就将王离的部队包围,与秦军相遇,经过九次激烈的交战,大败秦军,章邯领兵退却,于是俘虏了王离。秦军多次退却,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章邯恐惧不安,派遣长史司马欣前去说明情况。司马欣到了咸阳后,在宫廷外门的司马门等了三天,赵高都不接见,并表示出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害怕,赶紧回到他的军中,不敢原路返回。赵高果然派人来追,但没追上。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中掌握大权,下面的人无法作为。现在如果作战能够取得胜利,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而诛杀(我们);如果战败,注定免不了一死。希望您认真考虑!”章邯派人前去拜见项羽,想和他订立合约。项羽于是与章邯约定在洹水南面的殷墟上见面。双方订立了盟约,项羽便立章邯为雍王。
材料二:
在战争中,有时要进攻,有时要防守。擅长作战的人,必然懂得什么情势下适于进攻,什么情势下适于防守。所以,进攻时就能克敌制胜,防守时就能固若金汤。应当进攻而防守,应当防守而进攻,都是失败的做法。秦二世朝政腐败,天下诸侯纷纷奋起灭亡秦国,不到三年秦国就变成了废墟。因为秦二世残暴的统治,秦国也应该灭亡。然而,假如秦二世懂得放弃已经背叛他的毅山以东的各国,派重兵把守关隘,为自救作打算,即使推行残暴的统治,毅山以西的千里之地仍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当陈胜首先起事时,天下的豪杰争相向西进军来诛伐秦朝,他们的锋芒最为锐利。然而章邯等人却不懂得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却孤军深入,放弃了险要地形,渡过漳河和洛河,左右驰骋,迎击四面包围的敌人,最后以失败告终。
15. C(“全词体现出典型的婉约风格”错,婉约词侧重于表现儿女情长,词风香软,本词不符合婉约词的特点。)
16.①有词人对湖光亭美景的喜爱,如上片描绘了山、水、柳、楼、舟等景物,让词人赏心悦目。②有词人隐居的志向,下片写谢公“平生志,在沧洲”,词人以谢公自况,明确了他的隐居志趣。③有词人壮志未酬的遗憾,词人也想如谢安一样建立功业,但他年老闲居,壮志难酬。(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
(2)后秦击赵者再 李牧连却之
(3)(示例一)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示例二)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
(示例三)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杜甫《月夜忆舍弟》)(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18. B(第一段主要说明的是句子结构是语法的问题,也是修辞的问题。B项是对前文的总结,并与第一句“句子结构本是语法的问题”构成呼应关系,填入括号中最恰当。A项,前文没有提到“修辞”的概念,用“所以”,并把“修辞”放在句前,不恰当。C项与前文没有联系。D项不是对前文的总结,可用来引出后文。)
19. A如果(一旦)B就 C但是(不过)(每空1分,填其他符合语境的关联词语皆可)
20. A(文中加点的“一气”与A项的“一气”,一口气,表示连续不断。B项,一阵。C项,一伙。D项,生气。)
21.(1)语句⑦,改为:还是会削弱文章的力量;(2)语句⑧,改为:有时甚至会使读者产生误解。(每指出一处序号并修改正确,给2分,如有其他改法,修改正确则酌情给分)
22.(1)句中动词修饰语“懒懒地”改变了位置,放到了句子开头。“懒懒地”是该句的语气重点,从而突出他慵懒的状态。
(2)句中受动者“头”“脸”“饭”改变了位置,放在了施动者跟动词的中间。“头”“脸”“饭”是语气的重点,强调新媳妇儿不愿意梳妆、吃饭,突出了新媳妇伤心之深。(句子成分的位置分析正确给1分,表达效果分析正确给1分,两句分析都正确给5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3.【写作指导】本题是一道引语式作文题。在写作时,要理解“顺天致性”和“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内涵。从青年的成长角度来看,“顺天致性”就是要遵循人成长的天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社会规范对人成长的重要性。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培养人要顺应人的天性,也要遵循社会的普遍规则。顺应人的天性,能促进人发挥自己的特点,顺利地成长;而遵守社会普遍规则就保证了人顺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保证人的成长朝着有益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参考立意】①在成长中发挥所长,成就自我;②在遵守规则中成长,从心所欲不逾矩;③把天性纳入规则,将规则内化为自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