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5-2026-1望城一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地理试卷
望城一中地理组 2025.10.30
本试题卷共6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北京798艺术区前身是新中国建立的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的798厂房,后逐渐发展成北京朝阳区的艺术地标。下图示意798艺术区发展历程。据此完成1-3小题。
1.早期,影响文化创意产业落户798艺术区的主要因素是( )
A.政策 B.租金 C.技术 D.市场
2.2006年后,798艺术区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产业多元发展 B.政府积极打造 C.包容性增强 D.知名度提高
3.798艺术区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
①丰富文化生活 ②提供就业机会 ③提升城市等级 ④优化城市布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乌江是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其上游流域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的变化具有很强的垂直性特征。图1示意贵州省乌江上游各海拔人口数量变化,图2示意贵州省乌江上游各海拔人口密度变化。据此完成4-5小题。
4.乌江上游人口分布特征是( )
A.人口数量与海拔呈正相关 B.人口密度与海拔呈负相关
C.人口密度最大处人口数量最多 D.人口数量最多处人口密度较高
5.推测影响乌江上游人口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海拔 C.矿产 D.土地
浙江省楠溪江流域的屿北村坐落在山麓河谷地带。在由南向北发展的过程中,该传统村落逐渐形成了“小型房屋-中型院落-房族大院-族群单元”4个层级的院落空间形态。宗祠具有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功能,通常坐落在村落中心位置。下图示意屿北村空间形态。据此完成6-8小题。
6.与该村落空间形态特征最符合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该村院落空间形态层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地理环境 B.家族繁衍发展
C.道路交通演变 D.居住条件改善
8.该村宗祠未处于村落中心的主要原因是( )
A.村落发展 B.聚落布局 C.街巷格局 D.风俗习惯
密西西比河是美国境内第一长河,主要水源为融雪和降水,3-5月积雪融水补给为主,6-9月为夏秋季降水补给。其入海水体悬沙浓度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洪工程(1987年旧河辅助控制结构运行,导致一部分水体和泥沙分流进入阿查法拉亚河)和土壤保持措施(1986年实施)显著减少了干流泥沙未源,图1为密西西比河部分流域图,图2为密西西比河干流上塔伯特兰丁监测站获取的月均径流量与月均悬沙浓度的关系图。据此完成9-11小题。
9.1988年后,密西西比河月均水沙关系曲线变为顺时针单一型绳套,主要原因是( )
A.分洪工程导致干流的流量减少 B.土壤保持措施使泥沙补给延迟
C.6-9月悬沙浓度变化幅度降低 D.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显著增加
10.结合材料推测,1988年后密西西比河悬沙浓度峰值提前至1月的原因是( )
①冬季融雪提前导致流量增大 ②土壤保持措施减少春季侵蚀
③分洪工程使干流泥沙补给减少 ④水电站拦截泥沙导致河床粗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若密西西比河继续实施分洪工程,未来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①分洪口下游河道侵蚀加剧 ②阿查法拉亚河三角洲萎缩
③干流悬沙浓度进一步降低 ④月均水沙关系的曲线消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我国天山北坡某山地坡地与谷地植被存在着较大差异;受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谷地较少有人类活动干扰。下图示意该山地地形剖面,I、Ⅱ、Ⅲ为该山地的三个草甸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山地的植被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依据图文信息完成12-13小题。
12.分析图示中Ⅰ草甸区植被数量状况( )
A.植被的数量较多;距离冰川季节性消融区近
B.植被的数量较多;海拔高、蒸发弱;水分条件好
C.植被的数量较少;风化作用强烈,利于土壤形成
D.植被的数量较少;气温低;多砾石;土壤贫瘠
13.Ⅰ草甸区与永久冰雪带之间存在的植被带可能是( )
A.高山灌丛 B.高寒荒漠 C.山地草原 D.高寒苔原
14.推测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背景下该地山地森林带的分布变化( )
A.山地森林带的下限先降低后上升 B.山地森林带的上限先降低后升高
C.山地森林带的上限持续降低 D.山地森林带的下限持续上升
中欧地区城市夏季常出现热浪天气,街道两侧建筑物和树木的阴影可缓解行人的热感,行人热感可用生理等效温度(P)衡量。图1示意中欧地区某市(48°N,8°E)一条东西向街道行道树布置,图2示意该街道某年夏至日(天气晴朗、风力微弱)当地时间9-15时P平均值的分布。tan65.5°≈2.19。据此完成15-16小题。

15.甲、乙两处P平均值的差异主要源于( )
A.全时段两侧建筑物的遮阴 B.上午西侧行道树的遮阴
C.全时段东侧行道树的遮阴 D.下午西侧行道树的遮阴
16.同样情境下,若降低两侧建筑物高度至10米,乙、丙两处P平均值的差异将( )
A.变小 B.变大 C.不变 D.不确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材料一:西苕溪发源于浙江天目山北麓,流经浙北丘陵后注入太湖,流域内降水丰富,源短流急,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蜿蜒,下游河网密布。历史上因河流改道频繁,沿岸洪涝灾害多发。宋代以来,通过大规模修筑堤防、疏浚河道、围湖造田等活动,西苕溪水系逐渐稳定,当地先民打造了集防灾、生产与居住功能为一体的 田—圩田人居体系(圩田是指滨湖平原筑低堤围出的田地,抖田是上、中游平原的高堤圩田),在坪田—圩田系统中,当地形成了三种特色农业生产模式,即桑基鱼塘、稻麦油茶、水稻桑鱼。
材料二:近现代以来,苕溪流域城市化进程加快,河道硬化、湿地减少等问题凸显。近年来,浙江省实施“苕溪清水入湖”工程,通过一系列措施修复水系生态功能。下图为西苕溪位置图和桑基鱼塘景观图。
(1)分析上游河谷 田高筑围堤,修建水塘库坝原因。(6分)
(2)说出桑基鱼塘分布在河流上中下游的位置以及与地理环境适应性。(7分)
(3)为苕溪水系生态修复提出两条具体措施,并分别说明其作用。(4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与草本植物相比,木本植物的生物量较大、叶面积较大。近年来,青藏高原发生了大规模的木本植物(森林、灌丛)向草地扩张的现象,对生长季的地表昼夜温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图示意木本植物扩张后生长季地表温度距平。
(1)指出木本植物扩张对生长季夜间地表温度的影响。(3分)
(2)木本植物扩张造成生长季白天地表热量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地表温度降低。分析其主要原因。(8分)
(3)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会导致青藏高原日均气温降低。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土壤有机质不仅关系土壤质量与粮食安全,更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及中部广泛分布岩溶地貌,植被以森林、灌丛为主,东南部则集中连片平原耕地。2006~2016年实施石漠化防治工程后,岩溶区土壤有机质显著变化,促进岩溶作用并提升碳汇量;同期东南部平原区通过推广豆科绿肥作物进行土壤改良和改造,实现了土壤养护。左图示意1980~1990年典型土壤剖面有机质垂直方向分布,右图为广西岩溶地貌分布图。
(1)概括1980~1990年广西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质含量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并指出土壤之间的差异性。(4分)
(2)推断桂西北和桂东南土壤有机质储量的差异,并从土地利用类型和气温角度说明原因。(6分)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桂西北岩溶作用的加速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响应机制。(6分)
(4)列举种植豆科植物充当绿肥在土壤养护中所起的作用。(4分)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2025-2026-1望城一中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地理试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D D C B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B A D B
(1)防洪减灾方面:上游河谷地处山区,坡度大,雨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河流流速快,洪峰流量大,高筑围堤可以阻挡洪水直接冲击农田,降水洪水漫灌风险。(2分)
蓄水调峰方面:修建水塘库坝可以在雨季蓄洪削峰,旱季保证下游灌溉,缓解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的矛盾。水土保持和泥沙控制方面:山区植被破坏易引发水土流失,库坝可拦截泥沙,减少下游河道淤积,同时围堤固土护坡,保护耕地。(2分)
与地形适应角度:上游河谷狭窄,筑坝围堤可利用天然地形形成蓄水空间,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2分)
(2)位置:桑基鱼塘主要分布于西苕溪下游的圩田区(1分)。
与环境的适应性:下游地势低洼平坦,河网密布,易积水(2分);桑基鱼塘通过开挖鱼塘、堆土成基,利用低洼地形蓄水养鱼,又通过基面种植桑树,避免土地淹没(2分);基埂可增强圩田防洪能力,减轻涝灾对农业的威胁(2分)。
(3)建设生态护岸(如植草砖、石笼)——减缓水流侵蚀,促进植被恢复,增强河道稳定性(2分)。退耕还湿/恢复河漫滩——增加蓄洪空间,净化水质,重建水生生物栖息地(2分)。
18.(1)地表温度升高(1分);5-7月升温幅度较大(1分);7-9月升温幅度较小(地表温度保持稳定)(1分)。
(2)木本植物遮挡阳光,减少了到达地表太阳辐射(2分);木本植物叶片较大,蒸腾量较大,空气中的水汽和云量增加,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地表吸收热量减少(2分);木本植物扩张林下草本退化,裸露地表增加,地表散失热量增多(2分);木本植物增加了地表相度,气流运动过程中易形成地表湍流,散热增多(2分)。
(3)大规模木本植物扩张(1分),使日均地表温度下降(1分),地面辐射减弱(1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被少(1分),日均气温降低。
19.(1)特征:表层富集明显(1分);随深度增加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1分)。
差异:水稻土和黄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2分)。(或紫色土和砖红壤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低)
(2)桂西北土壤有机质储量高于桂东南。(2分)
桂西北植被类型多为森林和灌丛,凋落物大量输入,有机质积累量大(2分);(或桂东南以平原耕地为主,有机质输入量相对较低并且农业生产会消耗土壤中大量有机质,导致有机质积累量小)桂西北纬度和海拔较高,气温相对较低,有机质分解较缓慢,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2分)。(或桂东南纬度和海拔较低,气温相对较高,有机质分解迅速,土壤有机质积累量较小)
(3)随着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桂西北地区岩溶作用加速,减少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2分);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量减少,降低了大气温度(2分);大气温度降低,减少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保温作用减弱,减缓了全球气候变暖速度(2分)。
(4)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湿度;豆科固氮作用强,增加土壤肥力;根系腐烂后,疏松土壤,提高土壤透气性。(答两点得4分)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