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word)2025-2026学年八上物理人教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知识点+习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word)2025-2026学年八上物理人教版2024期中复习学案知识点+习题(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专题0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速度
1.情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观察 体验 分析
(1)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嗡~嗡~”的声音. (2)橡皮筋停止振动后,发声停止 橡皮筋振动发声
(1)发声时用手摸喉头,发现喉头在振动. (2)不发声时用手摸喉头,感觉不到喉头的振动 喉头(声带)振动发声
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1)敲击鼓面,鼓面发声,看到纸屑在鼓面上跳动. (2)停止敲击,鼓面停止发声,纸屑静止在鼓面上 鼓面振动发声
(1)吹响口哨时,感觉到气流激荡(振动). (2)停止吹气,气流停止,口哨声停止 空气振动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发声就停止.
2.声源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3.声音的保存
随着技术的进步,记录声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常见的有:
机械唱片 把声音转变为相应的机械振动,在胶片上刻成一圈圈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就能重现记录的声音
录音磁带 录音时,声音被转化为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放音时,让磁带以与录音时相同的速度通过放音磁头,将磁信号最终转化为声音
激光唱片 通常简称为CD,是利用激光束扫描,通过光电转换,重现语言和音乐的唱片,相比机械唱片,激光唱片记录密度大,重放音质好,体积小、易保存
存储卡 人们先把声音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据储存在指定的固态存储单元中,用读写器读取这些数据,声音就能重现出来了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情境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见;再充入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多,听到的声音又越来越大.
推理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教材实验链中考
2.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1)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2)类比法理解声波的传播
水波 声波
图示
分析 当我们向水平如镜的水中投入一块小石子时,水面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 鼓面振动时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与水波的传播相似
3.情境探究,声音传播的“桥梁”
情境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乙同学用指甲轻刮桌子 老师全神贯注地讲解,学生们沉浸在精彩的课程中 找两块石头,在水中敲打碰撞
现象 甲同学能够清晰地听到刮桌子的声音 学生通过空气听到了老师讲课的声音 能够清晰地听到石头撞击的声音
分析 桌子(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空气(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水(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归纳 大量实验表明: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
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有关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的关系为固>V液>V气·
(2)声速大小还与介质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作空物理·生活
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s=340m/s×
).当障碍物距离人耳太近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会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因此在屋里的说话声比在旷野里的听起来更响亮.
(3)回声的利用与防止
回声的利用 改善音质 封闭空间内声源停止发声后仍有若干声波混合并持续一段时间,称为混响.音乐厅会在墙壁上铺设反射板以获得混响,提高音质
回声测距 轮船上声呐发出的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回声呐处走过的路程,是声呐到障碍物距离的二倍,即s=1/2v声t.人们常利用这一原理测量海底深度
回声的防止 散射声波 室内讲话的回声有时会使人听到多种声音,严重时会对听觉系统造成伤害.如图,剧院的墙壁常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俗称燕子泥),就是为了减弱回声的影响
1.(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吹笛子,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答案】D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笛子能发出优美笛声,笛声是由笛子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024秋 简阳市校级期中)我国民族乐器丰富多彩,发声原理各有千秋,下列各组乐器中,发声原理不同的是(  )
A.萧和笛子 B.阮和琵琶
C.阮和笙 D.二胡和古筝
【答案】C
【解答】解:萧、笛子和笙都是空气柱振动发声;阮、琵琶、二胡和古筝都是弦振动发声,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4秋 南开区校级期中)在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头处能感觉到喉头在振动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C.两位同学通过“土电话”进行交流
D.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答案】A
【解答】解: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头处能感觉到喉头在振动,表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A符合题意;
B.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是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两位同学通过“土电话”进行交流是通过固体传声的,故C不符合题意;
D.在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传声的介质变少了,铃声逐渐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4秋 凉州区期中)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吹笛时声源是(  )
A.竹笛 B.管内空气柱
C.管外空气 D.嘴
【答案】B
【解答】解:竹笛属于管乐器,吹笛时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故吹笛时声源是管内空气柱,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2024秋 南通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感受到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的传播速度
B.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C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感受到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2024秋 墨玉县期中)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比较说话时和不说话时手指的感觉,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A.探究声音的产生 B.探究声音的传播
C.探究声音的速度 D.探究声音的特征
【答案】A
【解答】解: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比较说话时和不说话时手指的感觉,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声音的产生,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2024秋 博望区校级期中)笛子是便携式吹管乐器,这种乐器的音色优美,演奏笛子时是     振动发声的。
【答案】空气。
【解答】解:笛子是便携式吹管乐器,我们吹笛子是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故答案为:空气。
8.(2024秋 庐阳区期中)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乐器可分为三种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乐器内的     振动产生的。
【答案】空气柱
【解答】解:管乐器是中空的,发声时,是里面的空气柱在振动。
故答案为:空气柱。
9.(2024秋 阿克苏市期中)我国正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该火箭的研制将使我国具备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的能力。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
A.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B.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C.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D.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答案】B
【解答】解: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
故选:B。
10.(2024秋 微山县期中)月球不像地球,在它周围空间没有大气层,甲、乙两人在月球上进行考察,若甲向上发射出信号弹,则乙(  )
A.有可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响声
B.有可能听到响声,但看不到闪光
C.有可能先看到闪光,后听到响声
D.有可能先听到响声,后看到闪光
【答案】A
【解答】解:月球表面没有空气,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声音无法在月球表面传播;
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可以看见闪光;
故选:A。
11.(2024秋 晋江市期中)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玻璃 B.水 C.铁 D.真空带
【答案】D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要阻挡“金嗓子”的袭击只需要一层薄薄的真空带。
故选:D。
12.(2024秋 青秀区校级期中)正常的暖水瓶,其瓶胆的夹壁中是真空的。小明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想判断真空是否能传声。在以下几组比较设计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
A.用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与不塞瓶塞进行试听对比
B.把同一个暖水瓶,放在远处和近处进行试听对比
C.分别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暖水瓶进行试听对比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暖水瓶中进行试听对比
【答案】C
【解答】解:A、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故A设计不合理;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B设计不合理。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故C设计合理;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故D设计不合理;
故选:C。
13.(2024秋 武威期中)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星星同学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在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两个完好的暖水瓶里,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答案】A
【解答】解:A、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D、不塞瓶塞时声音通过空气向外传播,塞上瓶塞时声音通过瓶塞向外传播,探究的是固体传声和气体传声,不符合题意,该选项设计不合理。
故选:A。
14.(2024秋 龙华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B.图乙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图丙中,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图丁中,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答案】A
【解答】解:A.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甲图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运用了转换法,故A正确;
B、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故B错误;
C、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故D错误。
故选:A。
15.(2024秋 玄武区期中)自制“土电话”,可以实现10m距离的通话。
(1)说话时,有人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人就听不到声了,这是由于棉线的
    停止了;
(2)如果说话时,线没有拉直,则听的人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棉线
    (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传声。
(3)如果用三个纸杯制作的“土电话”    (选填“能”或“不能”)实现三人之间的通话。
【答案】(1)振动;(2)不容易;(3)能。
【解答】解:(1)说话时,有人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人就听不到声了,这是由于棉线的振动停止了;
(2)如果说话时,线没有拉直,则听的人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棉线不容易传声即松弛的棉线不容易振动。
(3)如果用三个纸杯制作的“土电话”能(仍可以振动)实现三人之间的通话。
故答案为:(1)振动;(2)不容易;(3)能。
16.(2024秋 郓城县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因为相距同样远,且说话的响度也相同,但改用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听到的声音大,原因是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
(3)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被阻断,则振动就会停止,也就听不到声音了;
(4)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松弛”,振动不能在线上传播了。
故答案为:(1)固体能够传声;(2)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不能。
17.(2024秋 锡山区期中)在图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4)根据上面实验,请你想出一个可以让通讯器损坏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交谈的办法     。
【答案】(1)固体可以传声;(2)手阻止了棉线的振动,声音无法通过棉线来传播;(3)不能;(4)在宇航员头盔之间用一固体相连。
【解答】解:(1)细棉线是固体,能实现通话,说明固体也是传声的一种介质;
(2)在用土电话时,说话声引起棉线振动,棉线把这种振动由近及远的传到远方,如果用手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振动就会停止,声音无法通过棉线来传播,所以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
(3)如果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讲话的声音了,这是由于棉线“松弛”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振动。
(4)因为固体可以传声,可以在宇航员头盔之间用一固体相连,即可完成交谈。
故答案为:(1)固体可以传声;(2)手阻止了棉线的振动,声音无法通过棉线来传播;(3)不能;(4)在宇航员头盔之间用一固体相连。
18.(2024秋 城关区校级期中)关于声音的产生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C.一切物体的发声部位都是声带
D.声音在空气不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答案】A
【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有的物体的发声部位是声带,如人的发生部位是声带;有的不是声带,如鸟的发生部位是鸣膜。故C错误
D、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故D错误。
故选:A。
19.(2024秋 安龙县校级期中)关于声音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液体不能传声;③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D
【解答】解:
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没有不振动就发出的声音;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
③物体只要振动就能发出声,但不是所有的声我们都能听见,声音响度很小或不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我们是听不到声音的;
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根据以上基础知识的理解,可知①④是正确的。
故选:D。
20.(2024秋 大足区期中)学校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演讲比赛,演讲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比赛过程中演讲声以     为介质传入现场师生们的耳中。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演讲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比赛过程中演讲声以空气为介质传入现场师生们的耳中。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
21.(2024秋 金坛区校级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一种波
B.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种物体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
【答案】D
【解答】解:A、声音是一种波,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故A正确;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故B正确;
C、声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C正确;
D、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不同种物体中传播的速度一般不同,故D错误。
故选:D。
22.(2024秋 闵行区校级期中)2023年7月,在第17届中国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上,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例如:幼教机器人可以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小朋友比赛背唐诗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D.机器人的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答案】C
【解答】解:A、机器人的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机器人的声音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小朋友比赛背唐诗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C正确;
D、机器人的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D错误。
故选:C。
23.(2024秋 福清市期中)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为v2,用锤子敲击一次长直钢管的一端,安装在另一端的声音监测仪,接收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t。这根钢管的长度为(  )
A. B.
C.(v1﹣v2)t D.(v2﹣v1)t
【答案】A
【解答】解:假设钢管的长度为L,依题意有:;解答得到:,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4.(2024秋 郏县期中)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下列有关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不由振动产生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C.只有牛皮制成的箭筒可以传播声音
D.一般固体传播声音比空气快
【答案】D
【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错误;
B、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故B错误;
C、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故C错误;
D、固体传播声音比空气快,故D正确。
故选:D。
25.(2024秋 盐城期中)在以下介质中,通常情况下,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A.空气 B.钢铁 C.真空 D.海水
【答案】B
【解答】解: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钢铁是固体,所以声音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最快。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6.(2024秋 深州市期中)发生地震被困在废墟中时,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使水管   发出声音。和直接呼救相比这样做效果更好,其原因是     。
【答案】振动;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解答】解: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敲击水管时,水管会因为受到力的作用而发生振动,从而产生声音;②固体传声效果更好,敲击水管产生的声音可以通过水管(固体)传播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声音较为清晰,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
故答案为:振动;固体传声效果比空气好。
27.(2024秋 金水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有关
B.声源振动停止,声音会立即消失
C.声只能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
D.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答】解:A、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A错误;
B、声源振动停止,声音还会在介质中传播,故B错误;
C、声音也可以在固体中传播,故C错误;
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所以超声波、次声波也是由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28.(2024秋 长安区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答案】B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故C错误;
D、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D错误。
故选:B。
29.(2024秋 新源县期中)空气中的声速在冬天和夏天     (选填“相同”或“不同”),因为声速跟介质的     有关。
【答案】不同;温度。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种类以及温度有关,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所以空气中的声速在冬天和夏天不同。
故答案为:不同;温度。
30.(2024秋 宣城期中)有一段中空的塑钢管,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塑钢管时,将耳朵贴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听到了两次响声,她最后听到的是从     (空气中/塑钢管中)传来的响声,通过测量这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2s,则这段塑钢管的长度为塑钢管长度为     m。(空气中声速v气=340m/s,塑钢管中声速v塑料=1700m/s)
【答案】空气中;85
【解答】解: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塑料管中传播的速度小,所以她最后听到的是从空气中传来的响声。
设塑料管的长度为L,依题意可得,
0.2s,
代入数据;

解得:L=85m。
故答案为:空气中;85
31.(2024秋 枣阳市校级期中)小明想估测出雷电发生处离他的位置有多远。当他看到闪电的同时开始计时,经3s听到雷声,那雷电发生处离小明有     m。
【答案】1020。
【解答】解:看到闪电的同时开始计时,经3s听到雷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雷电发生处距小明的距离:
s=vt=340m/s×3s=1020m。
故答案为:1020。
32.(2024秋 周村区期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小李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已知管长为884m,在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音相隔2.43s,求: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
【答案】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解答】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的时间为:,
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时间为:t金属=t声﹣t=2.6s﹣2.43s=0.17s,
声音在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为:

答: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为5200m/s。
(多选)33.(2024秋 简阳市期中)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实验是在法国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间隔为2.6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铁管的长度为972m,则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声是由在空气传来的声音,第二声是由铸铁传来的声音
B.人耳听到的声音是由铸铁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约为3755m/s
D.听到的第二次声音是第一次声音的回音
【答案】BC
【解答】解: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低于在铁管中的传播速度,故第一声由铁管传来的,故A错误;
B、人耳听到的声音是由铸铁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t空2.859s,在铁管中的是传播时间为t铁=2.859s﹣2.6s=0.259s,在铁中的传播速度约为v铁3753m/s,故C正确;
D、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空气中传过来的,故D错误。
故选:BC。
34.(2024秋 福建校级期中)下面是物理课外兴趣小组设计的估测空气中声速的方法:
①在操场上,确认两点相距100m。
②如图所示,甲在起点发令,在发令的同时启动手中的秒表计时;乙在终点,当听到发令枪声时立即启动手中的秒表计时。
③两个人会合后同时按停秒表,甲、乙同学记录时间分别为t1、t2。
④每组进行三次实验,根据数据计算出当时空气中声速的平均值。
问题:
(1)在操场上,确认两点间距离,应选择刻度尺     。
A.皮尺
B.直尺
C.卷尺
(2)写出速度表达式:  。
(3)计算声速平均值的目的是     。
(4)若两个人会合后,停留了30s后才同时按停停表,该操作对实验结果     (选题“有”或“没有”)影响。
【答案】(1)C;(2)v;(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4)没有。
【解答】答:(1)在操场上,由于距离较长,确认两点间距离,应选择卷尺;
(2)写出速度表达式:v;
(3)该实验中,计算速度的平均值是为了减小实验误差;
(4)若两个人会合后,停留了30s后才同时按停停表,两人计时长度之差不变,因此,该操作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故答案为:(1)C;(2)v;(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4)没有。
35.(2024秋 常州期中)小明利用手机来测量声速,实验场景如图所示:他将一根木条平放在楼梯台验边缘,小球放置在木条上,手机放在地面A点,打开手机的“声学秒表”软件,用钢尺水平击打木条使其飞出的同时小球下落,手机接收到钢尺的击打声开始计时,接收到小球落地的撞击声停止计时,测得台阶距离地面的高度h=3.2m,击打声与撞击声的时间间隔Δt=0.79s,小球下落时间r=0.8s;求声速大小为多少?
【答案】声音的速度为320m/s
【解答】解:钢尺水平打击木条的声音传播到手机需要的时间t=r﹣Δt=0.8s﹣0.79s=0.01s
声速v320m/s
答:声音的速度为320m/s
36.(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声音和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音和光从空气中传播到水中,速度都变快
C.声音和光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D.打雷时,总是先听到雷声再看到闪电
【答案】C
【解答】A.因此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故,A错误;
B.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传播,速度变小了,而声音从空气中进入水中传播时,速度变大了,故B错误;
C.声音和光都能传递信息和能量,故C正确;
D.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37.(2024秋 莱州市期中)当观察远处广场上敲锣打鼓的人时,我们总是先看到他们的动作,后听到锣鼓的对应声音。这个现象说明了(  )
A.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
B.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而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C.用人眼看物体要比用耳朵听声音反应更灵敏些
D.总是先敲锣打鼓,后发出声音,动作先后不同
【答案】A
【解答】解:A.因为光速远远大于声速,所以总是先看到他的动作,后听到锣鼓的声音,故A符合题意;
B.光速非常快,但传播也需要时间,故B不符合题意;
C.先看到动作还是先听到声音与眼睛和耳朵的灵敏度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敲鼓的同时发出声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8.(2024秋 静安区校级期中)打雷时,我们总是先见到闪电后闻雷声,这是因为(  )
A.闪电先发生 B.雷声先发生
C.声音传播较快 D.光比声音传播得快
【答案】D
【解答】解:发生雷电时,闪电和雷声在空气中是同时产生的,但光速比声速快,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9.(2024秋 秦皇岛期中)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有声音的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水中大
D.空气中的声速一定是340m/s
【答案】B
【解答】解:A.只要物体在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但没有在人类听觉范围的声音是听不到的,故A错误;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声音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故B正确;
C.根据声音的传播速度可知,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大于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故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故C错误;
D.温度在15摄氏度时,空气中的声速才是340m/s。故D错误。
故选:B。
40.(2024秋 齐河县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它发出声音
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与温度无关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答案】A
【解答】解: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故A正确;
B、物体振动能够产生声音,但是产生的声音不一定被人听到,只有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的声音才能被人耳听到,故B错误;
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故C错误;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故D错误。
故选:A。
41.(2024秋 永春县期中)春天里,经常会看到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行,如果其中某只昆虫的翅膀在5秒钟内振动了3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蝴蝶的翅膀在5s内振动了3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f6Hz
(2)人类能听到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6Hz不在人类听到的频率范围内,所以不能听到。
故答案为:6;不能。
42.(2022秋 涵江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的乐器是笛子;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引起的;笛声通过     传给人的耳朵,引起耳朵内的     振动,产生听觉。
【答案】空气柱;空气;鼓膜。
【解答】解: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引起的;笛声通过空气传给人的耳朵,引起耳朵内的鼓膜振动,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空气柱;空气;鼓膜。
43.(2024秋 蚌埠期中)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的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传给     ,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声音会引起耳朵鼓膜的振动,此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所以人最后会听到声音;
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如果只是传导障碍,例如耳膜(听小骨)损坏,而听觉神经没有损坏,则可以利用骨传导来听到声音。
故答案为:鼓膜;听小骨;听觉神经。
44.(2024秋 长春校级期中)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过程是:发声体的    产生声音,声音在    中传播,到人耳中引起    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信号传给大脑,从而产生听觉。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声音经过空气传播到人耳,声音会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经过听觉系统传给大脑,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鼓膜。
45.(2024秋 汝州市期中)小丽嚼口香糖时感到声音很大,而同桌的同学却只能看到她的嘴在动,几乎听不到声音,其主要原因是(  )
A.同学离小丽较远,听不到
B.声音不集中,被分散了
C.小丽自己听到的声音主要靠骨传导
D.这说明了空气比固体传声效果好
【答案】C
【解答】解:小丽嚼口香糖时的声音是经过头部骨骼直接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的,旁边的同学往往听不到明显的声音,是因为此时发出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到同学耳朵的过程中,在空气中就会损失一部分,且气体比固体传声效果差,所以身旁的同学往往却听不到明显的声音。
故选:C。
46.(2024秋 海伦市校级期中)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耳聋后,通过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段,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继续从事自己的创作,贝多芬是利用     方式听到琴声的,此种传导声音的方式的原理是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听声音是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科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由此可知贝多芬的听觉神经没有失去作用,所以他患的不是神经性耳聋,原理是固体能传声。
故答案为:骨传导;固体能传声。
47.(2024秋 市南区期中)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琴弦的振动引起硬棒的振动,然后通过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过来的,说明了固体可以传声。
故答案为:固体能够传声。
48.(2024秋 全州县期中)手机放在隐蔽处找不到时,用另一手机拨打该手机,人们根据其所发出的声音能判断其所在位置,这利用了(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双耳效应
【答案】D
【解答】解:人利用双耳可以判定声源在什么方位,听觉的这种特性叫做双耳效应,所以根据手机所发出的声音能判断其所在位置,这利用了双耳效应。
故选:D。
49.(2024秋 柳南区校级期中)动物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且不断转动着头部,这是因为(  )
A.向其它动物示威 B.判断声源的方向
C.动物的一种习惯 D.赶小虫
【答案】B
【解答】解:当动物在外活动时,如果有声音常常会竖起耳朵并不时的转动着方向,这样做可以声音使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不同,声音的强弱也不同,动物根据这些差异,来确定发声物体的位置,从而可以做出防卫措施。
故选:B。
50.(2024秋 花山区校级期中)在电影院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效果,人们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
B.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声音
C.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
D.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的效果
【答案】D
【解答】解:在剧场里安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扬声器,不同位置的扬声器发出的声音传到人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就会有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正是由于双耳效应,所以我们听到的声音是立体的。
故选:D。
51.(2024秋 巴中期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答案】C
【解答】解: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
B.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在20Hz~20000Hz之间,物体振动,我们不一定能听到声音,故B错误;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停止,故C正确;
D.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故D错误。
故选:C。
52.(2024秋 抚州校级期中)“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声音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高
C.声音响度太小 D.声音的音调太低
【答案】B
【解答】解: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快,声音的音调越高,人类的听声范围为20至20000Hz,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000Hz,超声波的音调太高,所以人类听不到。
故选:B。
53.(2024秋 端州区校级期中)“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大
B.声音的频率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C.声音太小
D.声音的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答案】B
【解答】解:“B超”机发出的声音频率大于20000Hz,声音的频率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所以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故B正确。
故选:B。
54.(2024秋 虞城县期中)下列数据中,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教师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B.人的步行速度是1.1m/s
C.中学生百米跑用时约为5s
D.人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约0.1s
【答案】C
【解答】解:A、教师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故A与实际相符;
B、人的步行速度是1.1m/s,故B与实际相符;
C、中学生百米跑用时约为15s,故C与实际不相符;
D、人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约0.1s,故D与实际相符。
故选:C。
55.(2024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关于回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空气中传回的回声声速为340m/s
B.回声总是与原声加强
C.当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不存在回声
D.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答案】D
【解答】解:A、在15℃时,从空气中传回的回声声速是340m/s,故A错误;
B、当回声与原声的时间间隔超过0.1s以上时,人耳可以将原声和回声区分开,小于0.1s时,回声和原声叠加后加强,故B错误;
C、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回声和原声叠加在一起,人耳不能将回声和原声分开,故C错误;
D、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56.(2024秋 罗湖区校级期中)在教室中听课的学生,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  )
A.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小
B.教室的空间太小,不能产生回声
C.回声太小,人耳听不到
D.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不能区分
【答案】D
【解答】解:人耳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最小时间是0.1s,根据公式:s=vt=340m/s×0.1s=34m,因此区分开原声和回声最短距离是34m÷2=17m。在教室里,由于我们说话的地点离墙较近,当我们说话时,声音传到墙壁上反射回来的时间与我们说话的时间几乎是同时的,时间差太短,所以我们的耳朵听不出说话声与回声,因此人耳区分不开原声与回声。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57.(2024秋 旌阳区期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m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
A.1.25 s B.2.5 s C.0.8 s D.5 s
【答案】B
【解答】解: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时,声音传播的总路程:s=425m×2=850m,
由v可得,声音的传播时间:
t2.5s。
故选:B。
58.(2024秋 黑龙江校级期中)若常温下空气中声速为340m/s,一辆车从山口处鸣笛,又继续以15m/s的速度前行4秒后听到了鸣笛的回音,从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  )
A.710m B.1360m C.1420m D.650m
【答案】A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车以15m/s的速度前行4秒,则鸣笛后声音传播的路程为:s声=v声t=340m/s×4s=1360m;
鸣笛后车行驶的路程为:s车=vt=15m/s×4s=60m;
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9.(2024秋 兴宁区校级期中)现代建筑如礼堂、音乐厅,通常设置有不同方向的反射板,可以使人们听到的声音清晰、饱满,其中的原理是(  )
A.改变声音的音色 B.反射声音增强原声
C.提高声音的音调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答案】B
【解答】解:为了使人们听到的声音清晰、丰满,现代建筑如礼堂、音乐厅,通常设置了不同方向的反射板,这是利用了声音的反射原理,反射声音增强原声。
故选:B。
60.(2024秋 海沧区期中)我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们听不到回声的原因(  )
A.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小
B.回声太小,听不到
C.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没有回声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答案】D
【解答】解:在屋子里说话,说话的声音传到墙壁上又反射回来,时间差太短,我们不能分辨出回声与原声,我们听到的是回声与原声的混合,因此我们听到的响亮。在空旷地方说话,声音传播出去,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不能反射回来回声,我们听到的只是原声,因此听起来就没有屋子里响亮。
故选:D。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10/3 14:53:32;用户:微信用户;邮箱:orFmNt1vhautmWwWi-Hbnw1NVJ_A@weixin.m;学号:63992695专题0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速度
1.情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观察 体验 分析
(1)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嗡~嗡~”的声音. (2)橡皮筋停止振动后,发声停止 橡皮筋振动发声
(1)发声时用手摸喉头,发现喉头在振动. (2)不发声时用手摸喉头,感觉不到喉头的振动 喉头(声带)振动发声
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1)敲击鼓面,鼓面发声,看到纸屑在鼓面上跳动. (2)停止敲击,鼓面停止发声,纸屑静止在鼓面上 鼓面振动发声
(1)吹响口哨时,感觉到气流激荡(振动). (2)停止吹气,气流停止,口哨声停止 空气振动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发声就停止.
2.声源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3.声音的保存
随着技术的进步,记录声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常见的有:
机械唱片 把声音转变为相应的机械振动,在胶片上刻成一圈圈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就能重现记录的声音
录音磁带 录音时,声音被转化为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放音时,让磁带以与录音时相同的速度通过放音磁头,将磁信号最终转化为声音
激光唱片 通常简称为CD,是利用激光束扫描,通过光电转换,重现语言和音乐的唱片,相比机械唱片,激光唱片记录密度大,重放音质好,体积小、易保存
存储卡 人们先把声音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据储存在指定的固态存储单元中,用读写器读取这些数据,声音就能重现出来了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情境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见;再充入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多,听到的声音又越来越大.
推理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教材实验链中考
2.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1)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2)类比法理解声波的传播
水波 声波
图示
分析 当我们向水平如镜的水中投入一块小石子时,水面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 鼓面振动时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与水波的传播相似
3.情境探究,声音传播的“桥梁”
情境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乙同学用指甲轻刮桌子 老师全神贯注地讲解,学生们沉浸在精彩的课程中 找两块石头,在水中敲打碰撞
现象 甲同学能够清晰地听到刮桌子的声音 学生通过空气听到了老师讲课的声音 能够清晰地听到石头撞击的声音
分析 桌子(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空气(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水(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归纳 大量实验表明: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
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有关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的关系为固>V液>V气·
(2)声速大小还与介质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作空物理·生活
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s=340m/s×
).当障碍物距离人耳太近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会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因此在屋里的说话声比在旷野里的听起来更响亮.
(3)回声的利用与防止
回声的利用 改善音质 封闭空间内声源停止发声后仍有若干声波混合并持续一段时间,称为混响.音乐厅会在墙壁上铺设反射板以获得混响,提高音质
回声测距 轮船上声呐发出的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回声呐处走过的路程,是声呐到障碍物距离的二倍,即s=1/2v声t.人们常利用这一原理测量海底深度
回声的防止 散射声波 室内讲话的回声有时会使人听到多种声音,严重时会对听觉系统造成伤害.如图,剧院的墙壁常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状(俗称燕子泥),就是为了减弱回声的影响
1.(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吹笛子,优美笛声的发声物体是(  )
A.嘴唇 B.手指
C.笛子 D.笛子内的空气柱
2.(2024秋 简阳市校级期中)我国民族乐器丰富多彩,发声原理各有千秋,下列各组乐器中,发声原理不同的是(  )
A.萧和笛子 B.阮和琵琶
C.阮和笙 D.二胡和古筝
3.(2024秋 南开区校级期中)在下列事例中,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头处能感觉到喉头在振动
B.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遇到多孔或柔软的物质会被吸收
C.两位同学通过“土电话”进行交流
D.放在密闭玻璃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在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的过程中铃声逐渐减小
4.(2024秋 凉州区期中)竹笛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吹笛时声源是(  )
A.竹笛 B.管内空气柱
C.管外空气 D.嘴
5.(2024秋 南通期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能感受到音叉在振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的传播速度
B.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C.声音产生的原因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6.(2024秋 墨玉县期中)把手指放在喉结附近,比较说话时和不说话时手指的感觉,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
A.探究声音的产生 B.探究声音的传播
C.探究声音的速度 D.探究声音的特征
7.(2024秋 博望区校级期中)笛子是便携式吹管乐器,这种乐器的音色优美,演奏笛子时是     振动发声的。
8.(2024秋 庐阳区期中)生活中我们接触的乐器可分为三种类型: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管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乐器内的     振动产生的。
9.(2024秋 阿克苏市期中)我国正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该火箭的研制将使我国具备2030年前载人登陆月球的能力。在月球上漫步的宇航员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
A.月球上,宇航员的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B.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C.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D.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10.(2024秋 微山县期中)月球不像地球,在它周围空间没有大气层,甲、乙两人在月球上进行考察,若甲向上发射出信号弹,则乙(  )
A.有可能看到闪光,但听不到响声
B.有可能听到响声,但看不到闪光
C.有可能先看到闪光,后听到响声
D.有可能先听到响声,后看到闪光
11.(2024秋 晋江市期中)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实际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只要用薄薄的一层(  )
A.玻璃 B.水 C.铁 D.真空带
12.(2024秋 青秀区校级期中)正常的暖水瓶,其瓶胆的夹壁中是真空的。小明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想判断真空是否能传声。在以下几组比较设计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
A.用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与不塞瓶塞进行试听对比
B.把同一个暖水瓶,放在远处和近处进行试听对比
C.分别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暖水瓶进行试听对比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两个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同一个暖水瓶中进行试听对比
13.(2024秋 武威期中)暖水瓶的瓶胆夹壁中是真空,星星同学想利用它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他把音乐贺卡里的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在他设计的下列几组比较因素中最合理的是(  )
A.在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D.两个完好的暖水瓶里,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
14.(2024秋 龙华区期中)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通过观察纸屑是否跳动可以探究“声音的产生原因”
B.图乙中,乒乓球的作用是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C.图丙中,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D.图丁中,小刚轻声说话,小丽通过“土电话”能听到小刚的声音,说明空气可以传声
15.(2024秋 玄武区期中)自制“土电话”,可以实现10m距离的通话。
(1)说话时,有人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人就听不到声了,这是由于棉线的
    停止了;
(2)如果说话时,线没有拉直,则听的人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是松弛的棉线
    (选填“容易”或“不容易”)传声。
(3)如果用三个纸杯制作的“土电话”    (选填“能”或“不能”)实现三人之间的通话。
16.(2024秋 郓城县期中)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    听到对方的讲话。
17.(2024秋 锡山区期中)在图中,小明与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4)根据上面实验,请你想出一个可以让通讯器损坏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交谈的办法     。
18.(2024秋 城关区校级期中)关于声音的产生于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C.一切物体的发声部位都是声带
D.声音在空气不是以波的形式传播
19.(2024秋 安龙县校级期中)关于声音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液体不能传声;③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④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024秋 大足区期中)学校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演讲比赛,演讲声是由声带     产生的,比赛过程中演讲声以     为介质传入现场师生们的耳中。
21.(2024秋 金坛区校级期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一种波
B.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C.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D.声音在不同种物体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
22.(2024秋 闵行区校级期中)2023年7月,在第17届中国西安国际科学技术产业博览会上,中外多款智能机器人齐亮相。例如:幼教机器人可以和小朋友比赛背唐诗。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机器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B.机器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小朋友比赛背唐诗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D.机器人的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23.(2024秋 福清市期中)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为v2,用锤子敲击一次长直钢管的一端,安装在另一端的声音监测仪,接收到两次声音,时间间隔为t。这根钢管的长度为(  )
A. B.
C.(v1﹣v2)t D.(v2﹣v1)t
24.(2024秋 郏县期中)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下列有关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不由振动产生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C.只有牛皮制成的箭筒可以传播声音
D.一般固体传播声音比空气快
25.(2024秋 盐城期中)在以下介质中,通常情况下,声音传播速度最快的是(  )
A.空气 B.钢铁 C.真空 D.海水
26.(2024秋 深州市期中)发生地震被困在废墟中时,被困人员通过敲击水管,使水管   发出声音。和直接呼救相比这样做效果更好,其原因是     。
27.(2024秋 金水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声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传播速度只与介质种类有关
B.声源振动停止,声音会立即消失
C.声只能在气体和液体中传播
D.超声波和次声波也是振动产生的
28.(2024秋 长安区期中)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29.(2024秋 新源县期中)空气中的声速在冬天和夏天     (选填“相同”或“不同”),因为声速跟介质的     有关。
30.(2024秋 宣城期中)有一段中空的塑钢管,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塑钢管时,将耳朵贴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听到了两次响声,她最后听到的是从     (空气中/塑钢管中)传来的响声,通过测量这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2s,则这段塑钢管的长度为塑钢管长度为     m。(空气中声速v气=340m/s,塑钢管中声速v塑料=1700m/s)
31.(2024秋 枣阳市校级期中)小明想估测出雷电发生处离他的位置有多远。当他看到闪电的同时开始计时,经3s听到雷声,那雷电发生处离小明有     m。
32.(2024秋 周村区期中)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小李想测量声音在一段特殊金属管中传播的速度。已知管长为884m,在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金属管的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用专用设备测量两次声音相隔2.43s,求:声音在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v声=340m/s)
(多选)33.(2024秋 简阳市期中)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实验是在法国巴黎用下述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间隔为2.6s,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铁管的长度为972m,则下面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声是由在空气传来的声音,第二声是由铸铁传来的声音
B.人耳听到的声音是由铸铁振动产生的
C.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约为3755m/s
D.听到的第二次声音是第一次声音的回音
34.(2024秋 福建校级期中)下面是物理课外兴趣小组设计的估测空气中声速的方法:
①在操场上,确认两点相距100m。
②如图所示,甲在起点发令,在发令的同时启动手中的秒表计时;乙在终点,当听到发令枪声时立即启动手中的秒表计时。
③两个人会合后同时按停秒表,甲、乙同学记录时间分别为t1、t2。
④每组进行三次实验,根据数据计算出当时空气中声速的平均值。
问题:
(1)在操场上,确认两点间距离,应选择刻度尺     。
A.皮尺
B.直尺
C.卷尺
(2)写出速度表达式:  。
(3)计算声速平均值的目的是     。
(4)若两个人会合后,停留了30s后才同时按停停表,该操作对实验结果     (选题“有”或“没有”)影响。
35.(2024秋 常州期中)小明利用手机来测量声速,实验场景如图所示:他将一根木条平放在楼梯台验边缘,小球放置在木条上,手机放在地面A点,打开手机的“声学秒表”软件,用钢尺水平击打木条使其飞出的同时小球下落,手机接收到钢尺的击打声开始计时,接收到小球落地的撞击声停止计时,测得台阶距离地面的高度h=3.2m,击打声与撞击声的时间间隔Δt=0.79s,小球下落时间r=0.8s;求声速大小为多少?
36.(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下列关于声音和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音和光从空气中传播到水中,速度都变快
C.声音和光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D.打雷时,总是先听到雷声再看到闪电
37.(2024秋 莱州市期中)当观察远处广场上敲锣打鼓的人时,我们总是先看到他们的动作,后听到锣鼓的对应声音。这个现象说明了(  )
A.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大得多
B.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而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C.用人眼看物体要比用耳朵听声音反应更灵敏些
D.总是先敲锣打鼓,后发出声音,动作先后不同
38.(2024秋 静安区校级期中)打雷时,我们总是先见到闪电后闻雷声,这是因为(  )
A.闪电先发生 B.雷声先发生
C.声音传播较快 D.光比声音传播得快
39.(2024秋 秦皇岛期中)声音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有声音的产生就一定有物体在振动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水中大
D.空气中的声速一定是340m/s
40.(2024秋 齐河县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B.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它发出声音
C.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与温度无关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41.(2024秋 永春县期中)春天里,经常会看到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行,如果其中某只昆虫的翅膀在5秒钟内振动了30次,则它振动的频率是    Hz,人类    听到这种声音。(选填“能”或“不能”)。
42.(2022秋 涵江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的乐器是笛子;吹笛子时,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
  振动引起的;笛声通过     传给人的耳朵,引起耳朵内的     振动,产生听觉。
43.(2024秋 蚌埠期中)人耳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的振动,经过     及其他组织传给     ,再把信号传给大脑,引起听觉。
44.(2024秋 长春校级期中)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过程是:发声体的    产生声音,声音在    中传播,到人耳中引起    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将信号传给大脑,从而产生听觉。
45.(2024秋 汝州市期中)小丽嚼口香糖时感到声音很大,而同桌的同学却只能看到她的嘴在动,几乎听不到声音,其主要原因是(  )
A.同学离小丽较远,听不到
B.声音不集中,被分散了
C.小丽自己听到的声音主要靠骨传导
D.这说明了空气比固体传声效果好
46.(2024秋 海伦市校级期中)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贝多芬耳聋后,通过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段,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听自己演奏的琴声,继续从事自己的创作,贝多芬是利用     方式听到琴声的,此种传导声音的方式的原理是     。
47.(2024秋 市南区期中)贝多芬晚年失聪,将硬棒的一端抵在钢琴的盖板上,另一端咬在牙齿的中间,通过硬棒来“听”钢琴声,这说明    。
48.(2024秋 全州县期中)手机放在隐蔽处找不到时,用另一手机拨打该手机,人们根据其所发出的声音能判断其所在位置,这利用了(  )
A.声音的响度 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 D.双耳效应
49.(2024秋 柳南区校级期中)动物活动时常常忘不了竖起耳朵,并且不断转动着头部,这是因为(  )
A.向其它动物示威 B.判断声源的方向
C.动物的一种习惯 D.赶小虫
50.(2024秋 花山区校级期中)在电影院里,为了更好地体现影片的效果,人们往往在剧场的各个方位都装有大大小小的音箱,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  )
A.使观众听到的声音响一些
B.使电影院里各个座位上的观众都能听到声音
C.使观众听到的声音更清楚些
D.利用双耳效应,让观众感到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产生立体声的效果
51.(2024秋 巴中期中)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停止
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52.(2024秋 抚州校级期中)“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却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声音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高
C.声音响度太小 D.声音的音调太低
53.(2024秋 端州区校级期中)“B超”机是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的,但是人们听不到它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  )
A.声音太大
B.声音的频率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C.声音太小
D.声音的频率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54.(2024秋 虞城县期中)下列数据中,与实际不相符的是(  )
A.教师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B.人的步行速度是1.1m/s
C.中学生百米跑用时约为5s
D.人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约0.1s
55.(2024秋 福田区校级期中)关于回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空气中传回的回声声速为340m/s
B.回声总是与原声加强
C.当声源与障碍物距离小于17m时不存在回声
D.回声是声音的反射现象
56.(2024秋 罗湖区校级期中)在教室中听课的学生,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回声,是因为(  )
A.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小
B.教室的空间太小,不能产生回声
C.回声太小,人耳听不到
D.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不能区分
57.(2024秋 旌阳区期中)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m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需经过的时间是(  )
A.1.25 s B.2.5 s C.0.8 s D.5 s
58.(2024秋 黑龙江校级期中)若常温下空气中声速为340m/s,一辆车从山口处鸣笛,又继续以15m/s的速度前行4秒后听到了鸣笛的回音,从鸣笛处到山崖的距离为(  )
A.710m B.1360m C.1420m D.650m
59.(2024秋 兴宁区校级期中)现代建筑如礼堂、音乐厅,通常设置有不同方向的反射板,可以使人们听到的声音清晰、饱满,其中的原理是(  )
A.改变声音的音色 B.反射声音增强原声
C.提高声音的音调 D.改变声音的传播速度
60.(2024秋 海沧区期中)我们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我们听不到回声的原因(  )
A.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小
B.回声太小,听不到
C.老师讲课的声音根本没有回声
D.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5/10/3 14:53:32;用户:微信用户;邮箱:orFmNt1vhautmWwWi-Hbnw1NVJ_A@weixin.m;学号:6399269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