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屈原列传》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屈原列传》课件(共5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司马迁
课堂导入
在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分明的情感,撰成一联: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上联强烈抨击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联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论。
tiǎn cuì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后世尊称为“史圣”“太史公”“史父”。
其父亲司马谈是汉朝的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司马迁少年时代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20岁以后,司马迁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采集传说。38岁的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在《史记》草创未就(刚开始做,尚未完成)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宫刑(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53岁)左右完成了《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作者简介
《史记》介绍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史记》记事严谨真实,史料可靠,被后世奉为史传文学的典范,有很高的史学、文学价值。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
30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
70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
10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8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
2.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3.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志 》(西晋 陈寿)纪传体断代史。
1.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知识迁移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
名平,字原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
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代表作:《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
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屈原履历表 姓名 屈原 性别 男 生卒年 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
出生地 国别
历任职务 主要作品 后世凭吊的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政治 文学 楚国丹阳(今湖北秭zǐ 归)
战国时期楚国
楚国左徒、三闾大夫
《离骚》《九歌》《九章》
贾谊《吊屈原赋》、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报任安书》等
奖励耕战,奖励农耕
举贤能,唯才是举
反壅蔽,禁朋党,命赏罚,移风易俗
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在表现手法上,将赋、比、兴巧妙地糅合成一体,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以屈原生平事迹为题材的诗、歌、词、曲、戏剧、琴辞、大曲、话本等艺术著作丰富
文体知识
“楚辞”
屈原创造的一种新诗体裁。楚辞的产生,源于江汉间的民歌,且受到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楚地巫歌的影响。在形式上的明显标志是每一句都有个“兮”缀于句末,或居于中、篇幅较长,文辞繁丽、感情丰富。(出现于战国中后期,晚于《诗经》300年,)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楚辞》
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后世诗歌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楚辞》中的《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所以也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是《国风》,“骚”是《离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走进主人公
遥怀思君子:屈原
说一说以下词语与屈原的渊源
端午节
粽子
汨罗江
浪漫主义文学
楚辞
离骚
香草美人
一个富有象征性标签的民族人物。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楚国人都责怪子兰劝怀王入秦的过错,所以,屈原受到广泛的同情。但子兰非但不思其过,反而唆使上官大夫向顷襄王诽谤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再次把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区。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背景介绍
课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司马迁大概是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贾谊还作过《吊屈原赋》,所以就把他们合写一传。课文选的是屈原的传文部分(有删节)。《史记》中的这篇传记,是现已知的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疏通文意·第一段
楚国王族
担任
官名
学识

知晓
状语后置
娴熟
各国来使
信任
在朝廷
入:名词作状语,对内。
出:名词作状语,对外。
第一段 王甚任之
译文: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第一段:因才能卓越被重用
被信任原因
楚王同姓(身份)
杰出才能
(才识)
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
王甚任之
司马迁对屈原的赞美之情 溢于言表
文化素养
政治才干
外交才干
出身高贵,才华出众,国之栋梁,深受器重
研读第一段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嫉妒
强取
派遣,让
制定
国家法令
撰写
自夸,炫耀
趁机
第二段 王怒而疏屈平
译文:上官大夫和他同在朝列,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订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想邀功),屈原不赞同,他就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的。”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害 hài 词性 词义 典例及出处
动词 ①危害,损害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种树郭橐驼传》)
②伤害,杀害 先生曰:“不害狼乎?”(《中山狼传》)
③害怕,担心 仁义在己,不害不知(《礼记·哀公问》)
④妨害,妨碍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子·万章上》)
⑤妒忌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
名词 ①灾害,祸害 当尧之时,洪水为害(《三国·志魏书》)
②害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思考: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
怀王不再信任屈原
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根本原因
——(小人的嫉妒)
——(楚王的昏庸)
研读第二段
个人原因
——(不同流合污)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思考2】为何“王甚任之”?从“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的原因是?
①小人的嫉妒:“争宠而心害其能”“因谗之”
2.“疏”的原因:
②楚王的昏庸:王怒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①楚之同姓:楚武王熊通的儿子瑕封于屈,他的后代遂以屈为姓,瑕是屈原的祖先。(身份尊贵)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文化素养)
明于治乱(政治才干)
娴于辞令(外交才干)
1.“任”的原因:
屈原形象:正直,为奸佞邪曲不相容。
③屈原坚守正道不同流合污:“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探究新知 文本研读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痛心
听觉、听力

根本
困窘
同“返”返回
助词,
主谓之间
表顺承
判断句
动作名
形作名
形作名
被容纳
被动句
国家
“罹”,遭遇
眼睛
疲倦困苦
内心忧伤
明察
第三段 屈原与《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蒙蔽了国君的眼睛,品行不正的小人危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根本,所以到了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辅佐
离间
处境艰难


毁谤

取独
大概

引起
判断句

怨愤、发牢骚

兼有
代词
被动句
诚实
过度
好写男女恋情
遵循正道(名作动),
行为正直(古今异义)。
代指君王对屈原的信任
译文: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是处境困难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够没有怨恨吗?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爱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第三段 屈原与《离骚》
劳苦倦极:疲困
邻字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两个词连用,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同或相近意思,另一种是邻字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可以借助其中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蠲免徭役。
必先褫夺其衣冠,以正其身。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除去,免除
夺去,脱去
打猎

怜惜、怜悯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名作状,往远处
名作状,往近处
讽喻,讥刺
省略句,以(之)刺世事
形作动,阐明
助词,的
国家治乱兴亡
同“现”,表现
正直
形作名,寻常小事
但是
同“旨”,意旨
表转折
被容纳
被动句
名作状,在中间
同“现”,表现
博大
没有
简约
含蓄隐晦
条理、道理
称、道、述:同义,陈述的意思。
译文:对远古上溯到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讥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规律,无不完全表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描写的不过寻常事物,但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深远。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也是芳香的事物,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第三段 屈原与《离骚》
三皇五帝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远离

状后,蝉于浊秽蜕
沾染

志向
即使
从而
污垢
污染
洁净的样子
推许、推赞
濯,同“浊”。
泥,通“涅”,黑色染料,这里指用涅染黑;
译文: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推许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第三段 屈原与《离骚》
可从三个层次去理解:
1.《离骚》写作缘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盖自怨生也。”
2.介绍主要内容特色:
“《国风》好色而不淫......故死而不容。”
3.赞扬屈原伟大人格: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思考:第3小段包括几层?分别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研读第三段
【思考】司马迁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
①《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出他的高洁品格。让读者同情其处境,悲愤其遭遇,敬仰其人品!
②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使传主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感人。
③与屈原后来蒙冤受屈的命运形成鲜明对照,为下文铺垫张本。
思考:思考屈原为什么创作《离骚》?
①外因:国君的昏庸和朝廷的黑暗。
“疾王听之不聪、馋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正道直行,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内因:忧愁幽思,为发泄情绪,抒怨愤之情,而作《离骚》。穷则怨,怨则歌。
“劳苦倦极”、“疾痛惨怛”“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思考:与《国风》、《小雅》进行对比,《离骚》有什么风格
特点?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思考:与《国风》、《小雅》进行对比,《离骚》有什么风格
特点?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
思考:《离骚》写了什么内容?创作的动机(宗旨)是什么?
上称帝喾
下道齐桓
中述汤武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以刺世事
思考:《离骚》的行文特点和内容特点是怎样的?
行文特点:文约辞微,也即“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内容特点:志洁行廉,也即“称物芳,死而不容”。真可谓文如其人。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同“黜”,被罢官
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意动,以...为患,担忧
同“佯”,假装
呈献,同“贽”见面礼
确实
表顺承
派遣
使者
往,到
已经
被动句
离开
名作状,
拿厚礼
侍奉
定后,商於六百里之地
欺骗
第四段 屈平既绌,楚怀王第一次被骗
译文:屈原已被罢免。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楚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担忧这件事,就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厚礼呈献给楚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他对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楚国果真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 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于是就和齐国绝交了,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抵赖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发动
军队
状语后置

于是
于是


状语后置
袭击
表转折
最终
处境艰难
败,打败
第四段 屈平既绌,楚怀王第一次被骗
译文: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很生气,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楚国,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楚军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在蓝田交战。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最终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艰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第二年

介词,用来
愿意
希望
表顺承
语气词,了

抵当
请求

趁机
名作动,送厚礼
当权
表顺承
说假话


状语后置,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表目的
▲靳尚
第五、六段 楚怀王第二次被骗
译文: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
最终
放走

已经
被疏远
被动句
不再
出使

追上,赶上
同“返”,回来
这之后
败,打败
第五、六段 楚怀王第二次被骗
译文:
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
后来,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后来
名作动,联姻,通婚
会晤

判断句
名作状,像虎狼一样
不要
小儿子
为什么
断绝
友好关系
最终
截断
埋伏,军队
于是
扣留

强求
答应
同“纳”接纳
最终

动词,去,到

表顺承
状语后置,于秦死
第七段 楚怀王第三次被骗
译文: 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在司马迁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怀王?
贪图小利,轻信谗言
刚愎自用,决策反复
优柔寡断,懦弱无能
外交失败,战略短视
思考:屈原被“绌”以后写了楚怀王三次受骗其用意何在
(3)既呼应前面《离骚》创作盖自怨生,也为后面的议论抒情及对话作铺垫。
(1)揭露楚王的昏聩和用人不当造成国家的衰败
(2)用楚国外交上的一系列失败印证屈原外交上的远见卓识(力主联齐抗秦)说明屈原被排斥给楚国造成的巨大影响
内容 结构
研读第四--七段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即位
动词,任用
怪罪
全,都
因为
表转折
“返”,返回
已经
虽然
被放逐,被动句
希望
取独
全,都
思念
表顺承
回归
代词
再三表达意愿

取独
终于
第八段 屈原被流放阶段
译文:怀王的长子顷襄王继位,用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因为他劝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有返回而抱怨子兰;屈原虽痛恨子兰,但即使被流放,也眷恋楚国,关心怀王,不忘祖国想返朝中,希望君王能彻底觉悟,楚国坏的习俗能全部改变。他思念君王振兴国家想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然而终无济于事,所以不能返回朝中,最终从这些事情看出怀王始终没有醒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无论
贤能
形作名,忠臣
宾前,为自
宾前,佐自
连词,来
使...灭亡
使...破败
但是
多少世代

他认为
表并列
判断句
第八段 屈原被流放阶段
译文: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使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但是圣明君主和安定太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他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诚,他认为的贤臣并不贤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因为
职分
名作状,在内

名作状,在外
疏远
表转折
被挫败
被削割
被动句
被动句
使...丢失



判断句
死在异地
第八段 屈原被流放阶段
译文: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代词,指屈原怨恨他的事
终于
指使
形作动,诋毁

状语后置
表顺承
放逐
第九段 王怒而迁
译文: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离骚》
有乌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九章·哀郢》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同“披”
省略句,状后(于)泽畔行吟
脸色
外貌
干枯
从事某种行业的人
表顺承
结构助词, 表示何故和至此的关联,不翻译
表转折
表转折
因此

被动句
聪明通达的人
拘泥,执着

被动句
随着
第十段 屈原沉江
译文: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通达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表并列

表并列

薄酒
表转折
宾语前置,令自

被动句
第十段 屈原沉江
译文:
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同世俗,与之同流?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洗头
帽子
洗澡
拍打衣服上的尘土

定语后置的标志
洁净的样子
蒙受
浑浊的样子
表顺承

状语后置
怎么


名作动,怀抱
音节助词
第十段 屈原沉江
译文: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式的坚守,捍卫了精神的纯度与高度,为世界树立了崇高的价值
标杆,但其刚烈也易折。
渔父式的通达,保全了生命的存续与弹性,提供了在复杂现实中生存的
智慧,但也可能滑向无原则的妥协。
一个理想的社会,既需要屈原式的理想主义者来树立标杆和捍卫原则,也需要渔父式的实践者来维系社会的日常运转和适应变化 。对我们个人而言,理解这两种态度,有助于我们在面对现实困境时, 在坚守内心准则和懂得灵活应变之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思考:屈原和渔父的处事之道,你更认同谁?或者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谈一谈你的看法。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已经
这一类人
表顺承
凭借
名作动,作赋
被称赞
名作动,效法,继承

始终
名作状,一天天地
终于
被动句
译文:屈原死了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一类人,都爱好文学,而以善作赋被人称赞。但他们都效法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始终不敢直言进谏。在这以后,楚国一天天地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灭掉……
第十一段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为...悲伤
流下眼泪
推想
品行
凭吊
奇怪
凭借
游说
表转折
宾语前置,令自
看轻
译文: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章,文中奇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
第四部分(第12段): 司马迁对屈原的赞词。(议论抒情)
第十二段 太史公评价
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

王甚任之
信任

王怒而疏屈平
疏远

屈平既绌
罢官

顷襄王怒而迁之
放逐

遂自投汨罗以死
投江
①司马迁认为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楚国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受排挤的黑暗现实。
②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评价它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离骚》“文约辞微”这一特点加以申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谗谄之蔽明也  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情景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