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之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技巧之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诗歌
概念辨析
区别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一章
托物言志

二章
借物抒情

三章
借物喻人



四章
手法区分
第一章
托物言志

托 物 言 志-知识讲解
托物言志常常借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定义
作用

托 物 言 志-例题讲解
红梅①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②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①此诗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所写。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意思是把红梅看作桃花吧,不见桃树上应有的绿叶;把红梅看作杏花吧,它的枝子又是青的。
通过红梅傲然挺立的性格,来书写自己迁谪后的艰难处境和复杂心情,表现了作者不愿屈节从流的态度和达观洒脱的品格。全词托物言志,物我交融,浑然无迹,清旷灵隽,含蓄蕴籍。
因为担心自己像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怕愁贪睡。
虽然故意妆扮出了一点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经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
己经适应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显露出来的一点点浅红的桃杏色,那只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罢了。
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第二章
借物抒情

定义
借 物 抒 情-知识讲解
作用
以描写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侧重于情感抒发)
含蓄深刻,富有韵味。(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表达出更深层次的思想或感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

风入松·同前
刘克庄 【宋】
归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难排。人言酒是消忧物,奈病余、孤负金罍。萧瑟捣衣时候,凄凉鼓缶情怀。
远林摇落晚风哀。野店犹开。多情惟是灯前影,伴此翁、同去同来。逆旅主人相问,今回老似前回。
借 物 抒 情-例题讲解
词人身处孤馆,唯有一盏寒灯作为伴侣,,借用灯抒发一种孤寂之感,悼念之情,凄然流于言外。
第三章
借物喻人

借 物 喻 人-知识讲解
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人的品质、特征或行为。
(借物喻人中,物与人在形象或性格特点上有相似性)
定义
作用
使所喻之人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得到含蓄而形象的体现,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

借 物 喻 人-例题讲解
酬元九侍御赠璧竹鞭长句①
刘禹锡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②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
【注】①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行九,是作者好友,曾任侍御之职,当时因抗礼当权宦官被贬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璧”一作“壁”。璧竹鞭: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制作的马鞭。②美人:这里指元稹。
颈联借物喻人,借竹的品性来赞美好友元稹不惧权宦、不畏逆境、傲然不屈的心志气节。
过关检测
秋夜宴王郎中宅赋得露中菊
朱湾
众芳春竞发,寒菊露偏滋。
受气何曾异,开花独自迟。
晚成犹待赏,欲采未过时。
忍弃东篱下,看随秋草衰。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描写宅中菊花开发,首联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春花争相开放的情景,实写寒露滋润菊花。
B.全诗托物言志,哀而不伤,深得风人之旨,颔联强调了菊花开放的时间比其他花朵晚,因而显得孤傲。
C.全诗用浅近的语言委婉表露心迹,颈联写出菊花虽晚犹开,仍然值得欣赏,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期待。
D.全诗于喟叹中蕴含深沉的感慨,尾联表达诗人虽不忍心将菊花弃置一边,但也只能让它随着秋草一起凋零。
D
D.“诗人虽不忍心将菊花弃置一边,但也只能让它随着秋草一起凋零”错误,尾联中“忍弃”是怎忍舍弃之意。意为怎么能忍心将菊花弃置东篱下,让它随着秋草一起凋零
西江月①
苏轼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②。
素面常嫌粉涴③,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④。
【注】①这首词据传是苏轼为悼念侍妾王朝云而作,绍圣元年苏轼贬谪惠州时,只有王朝云相从。②绿毛幺凤:又叫“倒挂子”,岭南的一种珍禽,似鹦鹉。③涴(wò):玷污,弄脏。④“不与”句:苏轼自注“诗人王昌龄,梦中作梅花诗”。王诗中有“梦中唤作梨花云”句。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玉骨那愁瘴雾”,是说惠州的梅花生长在瘴疠多发之地,但是却不怕瘴气的污染和侵袭,开篇盛赞梅花的风姿神韵,实质借物喻人,盛赞朝云。
B.“素面常嫌粉涴”,极言岭南梅花的洁白形象,它是不屑于用铅粉来装饰的,若施了铅粉,反而掩盖了梅花本来的美好姿容。
C.“高情已逐晓云空”,“晓”与“朝”叠韵同义,这句里的“晓云”,可以认为是“朝云”的代称,透露出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D.“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东坡慨叹自己高尚的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再也没有梦到过梨花了。
D
D.“再也没有梦到过梨花了”错。“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是写东坡慨叹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梦见梅花,不像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同一类的梦了。
过关检测
人日陪宣州范中丞传正与范侍御传真宴东峰亭
鲍防
人日春风绽早梅,谢家兄弟看花来。
吴姬对酒歌千曲,秦女留人酒百杯。
丝柳向空轻婉转,玉山①看日渐裴回。
流光易去欢难得,莫厌频频上此台。
①玉山:比喻品德仪容美好的人。形容酒醉后东倒西歪的样子。
C
C.“落日徘徊”错。 徘徊的不是落日,而是玉山,也即酒醉的主人与宾客。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破题,交代时间及事由,“谢家兄弟”是用典称许范氏兄弟文才不凡。
B.颔联扣住题目“宴”字,运用互文,以美女唱歌劝饮侧面表达主客的欢愉。
C.颈联写丝柳婉转,落日徘徊,借物抒情,表达诗人对宾客即将离去的不舍。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时光易逝,欢愉难再,劝勉宾客要常常来东峰亭聚会。
过关检测
第四章
手法区分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的区别
区别 托物言志 借物抒情 借物喻人
侧重点 志向、节操、情趣、理想等等的表达 情绪和情感的抒发,创造物我一体的境界 通过物来比喻人的品格
来源 从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引申出来,不能从外界移入 人从自身感受出发,移情于物 人与物有关联性
对象 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特定象征意义的物品 生活细节物体、自然景物等
主次 只有一个核心事物,其他的起衬托作用 多个事物时,无主次之分 突出人的品质
效果 含蓄深邃 意境深远 生动形象

高考衔接

2025年全国Ι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①新样者
王安石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②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③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注】①玉堂:宋代称翰林院为玉堂。②蛮溪:指南方的溪流。③袍色:官袍的颜色。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头没有多加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接书写所咏之物。
B.诗人从样式、材料产地以及材质等方面,对绿石砚加以鉴赏。
C.朋友馈赠的绿石砚以及随砚附送的诗作,都令诗人心存感念。
D.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但洗后就变得鲜亮了。
D
高考衔接

2.尾联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赏析。
①尾联“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表面上写砚“与故人袍色似”,实则写友人“于此亦同坚”,借绿石砚代指友人,借物喻人。
②上句“还与故人袍色似”将绿石砚的颜色与友人官袍颜色比较,两者极为相似。结合注释可知,古时低级官员袍服为青绿色,诗人由砚台的颜色联想到与故人为低级官员所穿的绿袍,可知友人虽然“有佳篇”,有才华,却如同绿石砚般“久埋瘴雾”,官位低级,作者不免为其遭遇感到惋惜。
③下句“论心于此亦同坚”意思是,你的心意也如同这砚台一样坚定。尽管绿石砚出于“蛮溪”,“久埋瘴雾”,但却“洗更鲜”,且质地坚硬。作者以物喻人,指友人高洁的品质也如同绿石砚般坚定不移。尽管友人身居低位,但其品性如砚台的质地“绿石”般坚硬不屈,如砚台的形制。
参考答案:
①尾联两句以砚喻人。
②由石砚的绿色联想到友人官位低微,暗含惋惜;
③继而赞美友人的节操坚贞不移,一如石砚的质地坚硬纯正。
第五章
题目训练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咏孤石
(南北朝)高丽定法师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
偃流还溃影,侵霞更上红。□拔群峰外,独秀白云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以平湖为背景,以湖的开阔烘托出了湖中之石的孤高独拔、突兀凌空的特点。
B.“恒”“镇”二字展现出了孤石虽常年受风吹浪打,却不随风摇摆、逐浪奔流的特点。
C.诗歌颈联写波澜壮阔的水流倒映着绯红绚烂的晚霞,整体画面色彩浓烈且极富层次感。
D.全诗托物言志,尤其结尾两句将诗歌的主题从单纯的咏物升华到对人高洁情怀的赞美。
C
举一反三

2.诗歌尾联“口”内需补入一字,小甲认为应填“孤”,小乙认为应填“高”字。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参考答案:
示例一:赞成小甲的观点。
①全诗围绕“孤石”展开,“孤”字与标题、诗歌整体意象一脉相承。
②“孤拔群峰外”描绘出孤石独立于群峰之外的姿态,强化了孤石孤绝、遗世独立的空间感,让孤石“卓然不群”的形象更加鲜明。
③“孤”字不仅体现孤石外在的孤立,更暗含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我的高洁情操,深化了诗歌托物言志的情感内核。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淇 奥①
《国风·卫风》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②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僩③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④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⑤琇莹,会弁⑥如星。
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宽兮绰⑦兮,猗⑧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注】①淇:淇水。奥(yù):河岸弯曲的地方。②匪:通“斐”,有文采貌。③僩(xiàn):神态威严。④谖(xuān):忘记。⑤充耳:垂在冠冕两侧用以塞耳的玉。⑥弁(biàn):皮帽。⑦绰:柔和貌。⑧猗(yǐ):通“倚”。
举一反三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共三章,一咏三叹,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性。
B.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物喻人,这一手法在《诗经》中很常见,如《关雎》。
C.首章的“如琢如磨”和第三章的“如圭如璧”都意在突出君子之美如美玉一般与生俱来。
D.本诗热烈赞美君子,这也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健康积极向上的美的追求和向往。
4.这是一首赞美君子之作,诗中的君子之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3.C 4.①仪表美。由“充耳琇莹”“会弁如星”可见冠服上的装饰品精美,由“瑟兮僩兮”等可知仪表庄重。
②才能美。由“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可见文章学问好,学识渊博,善于钻研。
③品德美。由“如圭如璧”“宽兮绰兮”,可见其意志坚定,忠贞淳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落第长安
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归燕词辞工部侍郎
章孝标
旧垒危巢泥已落,今年故向社前归。
连云大厦无栖处,更望谁家门户飞。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常诗二、三两句写落第后的心理活动。“耻”字表现了诗人承认失败、却不甘心失败的巨大勇气;“笑”字体现诗人面对失败的乐观洒脱。
B.“且向长安度一春”,可想而知,这一春是客居求静,闭门苦读的一春。
C.章诗借物抒情,借归燕“无栖处”自喻落第后仕途渺茫、无处安顿的凄凉彷徨的心境。
D.这两首都在叙写读书人考场失意,充分抒发了金榜无名的惭愧和失望,表现了无数士人在仕进之旅中的辛酸苦楚。
D
举一反三

6.两首诗都写到了举子落第,但二者抒发的情感基调不一样,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6.常诗诗情高亢,表达了诗人发愤雪耻的决心,反映了开元盛世那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章诗作者自比一只无处可归的燕子,诗中充满了诗人落第后的落寞和悲苦,反映了落第举子凄凉彷徨的心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