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44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44张PPT)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75张PPT)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阳光课桌”要求——课桌上只能有:
1.《语文》课本 2.本节课导学案 3.参考书 4.笔记本(作业本)
5.必要的文具(至少红黑两支笔) 温馨提示:读书候课
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让许多人产生了好奇心。他就是俄国著名的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复活》。
他活着的时候,拥有财富、地位、名誉,最后自己却孤独地病死在一个无名的火车站。
他生前被誉为俄国文学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
他是俄国的世袭贵族,却能放弃阶级观念,站在农民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为争取农民的权益做出自己的努力。
导入
你有没有因为某件事而心灰意冷过?
有没有因为什么事儿而“堕落”过?
你可曾丢失过最炽热的自己?
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做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寻找下答案。
导入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一课时)
明确字音
嫣然(yān) 斜睨(nì) 啰唆(luō suō)
褴褛(lán lǚ) 哽住(gěng) 饶恕(shù)
害臊(sào) 擤鼻涕(xǐng) 踱步(duó)
鬈发(quán) 窘态(jiǒng)
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因成就巨大被称为“翁”
莎翁-莎士比亚
托翁-托尔斯泰
“世界文化名人博物馆”邀请您为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编写一张“人物身份知识卡片”,请查阅资料,完成绘制。
温馨提示:可借助相关资料书。
卡片信息:姓名、国籍、成就、作品等。

作者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的一生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他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永不磨灭的珍品。
而《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
剧变后,呕心沥血写出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
被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
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长篇历史小说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 作品一览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
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复活》写于1889一1899年,是托尔斯泰晚年世界观发生剧变之后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巨著,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及作品《复活》的主要内容,梳理小说的情节。
2.分析并概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3.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4.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世界观发生了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创作背景
1887年6月,检察官柯尼拜访托尔斯泰,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罗扎丽·奥尼的妓女,被控偷了醉酒的嫖客一百卢布,因此被判四个月监禁。陪审人员中有一个上流社会的青年,发现罗扎丽原来是他的亲戚家的养女。几年前他客居彼得堡时诱奸了这个姑娘,姑娘怀孕后被赶出门来。后来姑娘生了孩子,孩子送进育婴堂,姑娘沦落为妓女。那青年良心发现,想方设法同女犯会面,并请求柯尼予以帮助,表示愿意同女犯结婚以赎罪。不幸那女犯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这故事使托尔斯泰很受震动。决定以此为题材写一部小说。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
创作动机
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女仆,她天真、善良,真诚,但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诱奸后遭到遗弃。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不相再相信善,选择吸烟、喝酒,麻醉自己。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
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故事梗概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命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受冤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前情提要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书上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

《复活》被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
时代背景
19世纪,俄国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差距:
贵族拥有法律、经济、社会地位的三重特权;
平民则是被物化的“工具人”,二者如同天堑。
1. 法律特权:贵族犯罪可通过身份、金钱豁免,平民连基本申诉权都没有。聂赫留朵夫引诱玛斯洛娃,只需用钱打发;而玛斯洛娃被诬陷杀人,因是底层妓女,无需确凿证据就被判重刑,完美诠释“贵族的罪是过错,平民的错是罪行”。
2. 经济依附:贵族掌控土地、资本,平民(农奴制残余下的农民、工人)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生存,如同“被拴在土地上的牲口”。聂赫留朵夫的庄园里,农民吃着掺糠的黑面包,还要把大部分收成上交,而他只需签字就能决定数百人的生死存亡。
3. 人格碾压:贵族视平民为“低等人”,可随意打骂、侮辱甚至买卖。本质是因底层女性的人格在贵族眼中毫无价值,如同一件可丢弃的物品。
自学指导一(3分钟)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主要内容,并补充人物表现。
自主探究,2分钟
情节发展顺序 段落 主要内容 人物表现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1-26
发展 27-52
高潮 53-70
结局 71-78

隔栏相见
祈求宽恕
认出身份
长凳交谈
追问旧事
冷漠回避
讨要卢布
动摇犹豫
讨要卢布
结束会面
决心救赎
拒之千里
自学指导一(3分钟)
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情节。
自主探究,2分钟
小组讨论,1分钟

开端(第 1-26段):
发展(第27-52段):
高潮(第53-70段):
结局(第71-78段):
开端
层次划分
1—26 隔栏相见
53—70 讨要卢布
27—52 长凳交谈
71—78 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探监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会再来
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发展
高潮
结局
男女主人公狱中相认
聂赫留朵夫开始“自我复活”
玛丝洛娃已经“死亡”
聂赫留朵夫决定“复活”玛丝洛娃

探究文本
1.男女主之前是什么关系?什么原因造成的悲剧?在文中圈画。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牢狱的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自主探究,2分钟
小组讨论,1分钟

1.①贵族青年与仆人的关系;
②巨大的阶级鸿沟(腐朽的贵族阶级)与农奴制残余。
探究文本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牢狱的场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情节上:这一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为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做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②人物上:展现玛丝洛娃的遭遇,映衬出聂赫留朵夫纷乱的心绪。
③环境上:为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第一次会面提供了背景。
④主题上:牢狱是沙俄专制国家暴力机器最直观、最残酷的体现,是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揭露整个社会制度的腐朽。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微型小说大都篇幅短小,但要求结构完整,有__________之感。一部作品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就成了__________,令人扼腕。人人皆知的莫泊桑的《项链》的结尾,就有着____________的艺术效果。当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读者无须沿着故事再往下联想,只要掉过头来回味整个故事,去体会可怜的玛蒂尔德偿还债务的种种艰辛,而对每一个细节的回味都会加深对故事结尾的感受。这样,小说在最后一刻把读者放到故事和思想的核心中去,读者才能感到意蕴无穷,余味不已。虽然不是所有好的小说都必定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但长着一个令人__________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
A.一气呵成 画蛇添足 引人入胜 叹为观止 B.一挥而就 狗尾续貂 引人入胜 拍案叫绝
C.一气呵成 狗尾续貂 发人深省 拍案叫绝 D.一挥而就 画蛇添足 发人深省 叹为观止
C
课堂练习

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解析:
第一空,一气呵成:形容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也形容完成整个工作的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多指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根据前文“要求结构完整”选用成语“一气呵成”。
第二空,画蛇添足:蛇本来没有脚,画蛇添上脚(见于《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不恰当。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根据前文“开头和中段精彩,如果结尾贫弱”,选用成语“狗尾续貂”。
第三空,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发人深省:启发人深刻思考而有所觉悟。根据后文所说《项链》结尾“那个为图一时虚荣,弄丢了项链而付出10年劳苦的玛蒂尔德,听到项链的主人说:‘哎哟,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是假的呀,顶多也就值上500法郎……’”,选用成语“发人深省”。
第四空,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此处是说长着一个令人非常赞赏的尾巴的小说,必定是一篇好小说。选用成语“拍案叫绝”。
C
课堂练习

预习第二课时
作业布置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阳光课桌”要求——课桌上只能有:
1.《语文》课本 2.本节课导学案 3.参考书 4.笔记本(作业本)
5.必要的文具(至少红黑两支笔) 温馨提示:读书候课
开端
层次划分
1—26 隔栏相见
53—70 讨要卢布
27—52 长凳交谈
71—78 结束会面
聂赫留朵夫探监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
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
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会再来
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
发展
高潮
结局
情节回顾:男女主人公狱中相认
聂赫留朵夫开始“自我复活”
玛丝洛娃已经“死亡”
聂赫留朵夫决定“复活”玛丝洛娃

《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并概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复活》主要人物
分析人物
聂赫留朵夫
忏悔的罪人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人
玛丝洛娃
塑造人物
的方法
塑造人物
的作用
表现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品质
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感情
通过人物反映社会生活
知识回顾
直接刻画:
间接刻画: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
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玛丝洛娃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
自学指导二(4分钟)
抓住“玛丝洛娃的微笑”,探究人物形象。
1.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请找出来。
(可用横线划下来)
2.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自主探究,2分钟
小组讨论,2分钟

玛丝洛娃形象分析
1.文中共写了玛丝洛娃的几次笑?请找出来。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
她忽然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与43是同一个笑)
⑤ 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⑥ “您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⑦ “好的,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玛丝洛娃形象分析
2.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
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玛丝洛娃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讨好的笑容。
这里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玛丝洛娃形象分析
2.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③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9)
运用神态描写,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玛丝洛娃形象分析
2.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④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
就因为这个缘故,她向他妖媚地笑了笑。(44)
⑤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
“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这笑是她做妓女的习惯表情,故意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为的是让人对她产生同情,同时更激发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以便讨要钱财。
玛斯洛娃不信任任何人,精神层面麻木堕落。
玛丝洛娃形象分析
2.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⑥“您的话真怪。”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⑦“那您就来吧。”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觉得聂赫留朵夫所说的话是骗人的。在她看来,其他人不过就是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都在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所以她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3.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眼神”也进行了大量描写,请找出对应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蔑视、愤怒、无声抵抗。
④她步履轻盈地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站住,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乌黑的鬈发也像前天那样一圈圈飘在额上;苍白而微肿的脸有点儿病态,但很可爱,而且十分镇定;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段)
这是对玛丝洛娃的肖像描写,那“特别有神”的眼睛,依然保存着昔日玛丝洛娃的纯真;而那双乌黑发亮而带点斜睨的眼睛,则隐含着她对社会的不满和蔑视;“苍白而微肿的脸”,以及“一圈圈飘在额上”的鬈发,则显出她长期受侮辱迫害和堕落过的痕迹。
这样写,既符合她过去的经历,又表现了她现时的身份;不但使读者如见其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她的外表,窥见她的灵魂。
⑤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⑥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转移话题、冷漠置之,表现出她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努力想要忘记过去,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
3.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眼神”用笔也很多的,请找出对应的描写,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①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②她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③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④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⑤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⑦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⑧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39)
⑨她忽然瞟了他一眼。(43)
⑩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神色。(70)
嫌恶
痛苦
痛苦、愤怒
蔑视、不屑、嫌恶
抗拒
蔑视、不屑、嫌恶
蔑视、不屑、嫌恶
痛苦、愤怒
痛苦
蔑视、不屑、嫌恶
蔑视、不屑
冷漠
3.小说对玛丝洛娃的“眼神”用笔也很多的,请找出对应的描写,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①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
②她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
③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
④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⑤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⑥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⑦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⑧玛丝洛娃说,没有抬起眼睛来。(39)
⑨她忽然瞟了他一眼。(43)
⑩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神色。(70)
嫌恶
痛苦
痛苦、愤怒
蔑视、不屑、嫌恶
抗拒
蔑视、不屑、嫌恶
蔑视、不屑、嫌恶
痛苦、愤怒
痛苦
蔑视、不屑、嫌恶
蔑视、不屑
冷漠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已经丧失了生命尊严,失去了灵魂,原来纯洁的卡秋莎已经“死亡”了,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玛丝洛娃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忏悔的罪人
列夫·托尔斯泰十分擅长描写人物的心灵冲突。
他被称为“出色的心理学家”“一位无与伦比的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
托尔斯泰是如何描写这种心灵冲突的?
自学指导二(4分钟)
探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体会心理变化,。
并绘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曲线图。
1.文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
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聂
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
2.称呼语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
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您”和
“你”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自主探究,2分钟
小组讨论,2分钟

聂赫留朵夫心理侧写
1.文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在文中用波浪线划出聂赫留朵夫的心理描写。
(12段)“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33段)“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
(59—62段)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67段)“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12段)“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
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动作、神态描写。他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
(33段)“天哪!你帮助我,教教我该怎么办!”
这一内心独白表现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聂赫留朵夫内心充满矛盾。
法庭上,他被玛丝洛娃的冤案震惊而醒悟,开始认识到自己犯的罪行,正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导致了玛丝洛娃的堕落和悲剧,他被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可怕后果感到震惊和深深的愧疚; 但当他真正面对已经堕落了的变得丑陋的玛丝洛娃时,这种“丑”让他感到厌恶和不适,想要逃避责任。这种心理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
(59—62段)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
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他心理这样想。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
朗读59—62段,细致解读聂赫留朵夫心理。
充分展示聂赫留朵夫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
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
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
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复活》
(67段)“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豪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此时聂赫留朵夫对玛斯洛娃的感情,不再是嫌恶、也不只是怜悯同情,他决心要在精神上唤醒她,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聂赫留朵夫心理侧写
1.文在探望过程中,聂赫留朵夫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尝试据此绘制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曲线图。
初见玛丝洛娃,他真诚忏悔、赎罪;
当看到她索要钱而变得堕落时,他复活的心在犹豫、动摇;
最后,他决定拯救她,希望她精神苏醒。
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曲线图
急切激动
紧张犹豫
愧疚
逃避
动摇纠结
坚定坦诚
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心灵辩证法
1.注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过程,暴露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全部内容和真情实感,并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2.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
3.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2.称呼语能够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心理,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经历“您”和“你”称谓变化,表现出了聂赫留朵夫怎样的心理?
第一次(隔栏相见),第4段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第二次(讨要卢布),第63段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
第三次(会面结束),第72段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许久未见、请求饶恕、严肃庄重
诚恳、激动、想要唤醒
意识到距离感、坚定决心
聂赫留朵夫是“忏悔贵族”的典型。他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罪恶的体现者,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惑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又将其抛弃。
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
自学指导三(4分钟)
1.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深意?
2. 文章塑造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有何典型意义?
3. 一部好小说,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生活时代的社会面貌,对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请思考回答:这部小说,在当下有怎样的思想价值?
自学指导三(4分钟)
1.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深意?
2. 一部好小说,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生活时代的社会面貌,对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请思考回答:这部小说,在当下有怎样的思想价值?

小组讨论,1分钟
1.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深意?
1、“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良心、道德上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单纯善良的大学生 第二阶段:放纵堕落的花花公子
第三阶段:苏醒忏悔的复活者
2、“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3、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1.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深意?
2.文章塑造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有何典型意义?
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当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底层百姓被剥削压迫,无力反抗。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托尔斯泰借聂赫留朵夫的手来剖析现实社会的弊病,表达底层民众的愿望与情感。同时,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
sī kǎo tàn jiū
作者塑造玛丝洛娃这一人物用意何在?
①以玛丝洛娃的遭遇揭露当时俄国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批判黑暗社会对人的残害。
②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鄙夷、不屑说明她没有完全泯灭良知和混淆是非观念,爱恨情仇在她心里分得非常清楚,借此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
③《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于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
2. 一部好小说,永远不会过时。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所生活时代的社会面貌,对当下的我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请思考回答:这部小说,在当下有怎样的思想价值?
sī kǎo tàn jiū
对每个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错误都是十分困难的,更难的是从根本上剖析自己,达到灵魂上的焕然一新,在这里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对自己做灵魂上的洗刷的。只要你有改过自新的坚定意志。
1.人应该具备反省自我、剖析自我的能力
2.人有跨越自己阶级的可能
在日渐对立的社会,很多人一出生就被打上了身份的烙印,阶级和社会地位似乎不可动摇,婚嫁要门当户对,交往朋友要“谈笑有鸿儒”。
托尔斯泰虽然只是贵族的个例,但他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能,一种贵族也会背叛自己阶级的可能。
真正的人永远根据自己的良知做事,时时刻刻进行自我反省,以避免自己掉入堕落的深渊,即使曾经有过可鄙的生活,浑身罪孽深重,只要敢于呼唤自己的心中的上帝,勇敢面对以前和以后所有的时光,让“精神的人”永远站在“兽性的人”之上,那么就能拯救自己。
3.人要常常反省,避免良知被泯没
主旨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课堂练习

某班举办外国文学名著阅读活动,请为托尔斯泰的《复活》写几句图书推荐语。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100字。
示例: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个孩子,也是他最优秀的一个孩子。读者通过《复活》认识了托尔斯泰;外国人通过《复活》认识了俄罗斯;而托尔斯泰本人通过《复活》阐释了什么是仁爱与救赎。
完成导学单及练习
作业布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