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大自然的美景
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这本书
古诗三首
20
大自然的声音
21
读不完的大书
22
大自然赠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
探索自然,发现生命之美。
◎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
口语交际
身边的“小事”
习作
我有一个想法


语文园地
归纳方法

20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天门山
自由朗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字音。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sū shì
liàn yàn



fǎn
zhài
tái
读三首古诗的题目,猜猜古诗描写了哪里的景色。
鹿柴
五言诗
七言诗
鹿柴
天门山
西湖
初读古诗
第一课时
创作背景:鹿柴,是王维在辋(wǎnɡ)川别业的胜景之一。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画家。祖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
主要作品:《相思》《山居秋暝》等
了解作者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鹿柴
[唐]王维
空山 不见人,但闻 人语响。
返景 入深林,复照 青苔上。
【鹿柴】在今陕西蓝田,王维曾在这里隐居。柴,同“寨”,栅栏,这里读zhài。
fǎn
zhài
tái
熟读古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旷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影,只能听见说话的声音。
空阔的山林。
只,只是
第一句直接写出山的空旷。
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用人的声音衬托出山林的寂静。
分析诗意
诗人来到山林里,看不见一个人,但是却听到了人的说话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山林太大了,虽然看不见人,但是说话声却能传得很远。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反衬的手法,用“不见人”来突出山林的空旷,用“人语响”来衬托山林的寂静。
以动衬静
诗意:傍晚的阳光斜射进茂密的深林,又照在了青苔上。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人看到夕阳的余晖照进了深深的树林,又照在了青苔上。你们想象一下,夕阳的余晖照在青苔上,会是什么样子呢?
傍晚的阳光。

第三、四句写夕阳余晖射入深林,斑驳的树影映照在青苔上,深林更显幽暗。
我仿佛看到空山幽静,人语依稀,阳光斑驳地照在青苔上。
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一幅什么画面?
鹿柴
( )不见人,
但闻( )。
返景入( ),
复照( )上。
空山
人语响
深林
青苔
想象画面,尝试背诵古诗。
读准字音,认真观察每个字的结构和各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fǎn

半包围结构
wànɡ

duàn

chǔ

zhì

àn

ɡū

yǐn









上下结构
左右结构
独体字
会写生字
上下部分之间紧凑。上半部分注意 “亡” 与 “月” 的穿插关系。下半部分 “王” 的末笔横要平直舒展,托住上半部分。
左半部分的 “米” 捺变为点。右半部分 “斤” 的竖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竖要直,保持整个字的稳定。
左部 “子” 的竖钩弯度及出钩要规范,右部 “瓜” 的捺画起笔位置要准确,竖提的起笔位置不要过高,且要注意 “瓜” 不是 “爪”。
左半部分 “谷” 的捺变为点。右半部分 “欠” 的横钩要短促有力,撇要穿插到左半部分的下面。
上半部分的 “林” 要写得扁一些,捺变为点。下半部分要舒展,横钩在横中线上,作为主笔的捺要写得平缓舒展。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鹿柴》。
2.读完《鹿柴》后,用画笔描绘出你想象中的画面。
3.生字词各抄写3遍。
课后作业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第二课时
看,向远处看。
盼望,希望。
拜访;问候。
声誉或享有声誉的人。

今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隔江相对,像一座天然的大门。
天门山
望天门山
【创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作——《望天门山》。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品:《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用笔圈一圈。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天门山。
孤零零的船。
长江。
太阳。
熟读古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从中间断裂。
结合注释
①【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河段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②【开】打开,这里指长江断开了天门山。
③【回】回旋。江水被阻隔产生旋涡。


“断”“开”二字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奔流不息。
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
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想象画面

“回”字写出了江水翻滚回旋、变化无穷的状态,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
理解诗意
读前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我仿佛看到了天门山上怪石嶙峋,古木参天,许多檀树生于乱石之中,盘绕崖石之间,蜿蜒如青龙伏地。
我脑海中出现了长江奔涌,青山矗立,一只小船从远方徐徐而来的画面。
齐读前两句诗,读出长江滚滚的气势。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zhì)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突出,出现


诗人是站在行驶的小船上来描写两岸青山的,生动地写出了青山迎面而来的动态美。
想一想:青山不会动,诗人为什么说它“出”?孤帆怎么“来”呢?
想象画面
看到这么美的景色,诗人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觉得他会被这壮观的景色所震撼。
我觉得他的心情会非常愉悦,会吟诗来赞美这壮丽的景色。
体会情感
这首诗气势磅礴,要读出雄浑开阔的意境,其中“中断”“至此”要重读;后两句要读出开阔的意境。
填一填,背一背。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唐】李白
望天门山
点击播放
中断

东流至此回
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朗读背诵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事件:喝酒
地点:西湖
天气:先晴天后下雨
创作背景:诗人同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诗人见此情景,有感而作此诗。
分析诗题
代表作品有: 《水调歌头》《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了解诗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zhuānɡ

liàn yàn

熟读古诗


抹布
抹粉

转弯抹角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涂抹
转弯
擦、拭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隐隐约约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晴天的景象
雨天的景象
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诗意解读
诗意: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
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丽多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不管怎么打扮都是美的,写出了西湖景色的美不胜收。
西子
总相宜
诗意解读
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一般称其为西施,后人尊称其为“西子”。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之美誉。
西 施
知识锦囊
返回
水光潋滟
绝代佳人
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喻成西施?
山色空蒙
淡妆浓妆都美



西湖
西施
理由一: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
理由二:都有“自然美”。西湖的美是自然的,西施的美是天生的。
理由三:西湖不论晴天(水光潋滟)雨天(山色空蒙)都很美,西子不管淡妆浓抹都相宜。
读了古诗,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西湖?
想象画面
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闹极了。
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感觉比较迷离,有种看不清的感觉,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
水光潋滟( ),
( )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 ),
( )总相宜。
【宋】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山色空蒙
西子
淡妆浓抹
这首诗在朗读的时候要用轻柔、赞美的语气,读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朗读背诵
课后作业
默写格式:
第一行居中写古诗题目;
第二行写朝代和诗人的名字;
第三行开始每行写一句诗,标点符号各占一格,每行左右两边的空格要大体一致。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2.规范默写《望天门山》,要求字迹工整、格式正确、无错别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