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爬天都峰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爬天都峰 课件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导入环节
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爬山的感受是怎样的?
导入环节
你们听说过黄山的天都峰吗?结合了解,天都峰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天都峰是黄山三大主峰之一,以险峻著称,海拔1810-1829米,最险处是“鲫鱼背”(狭窄石脊,两侧万丈深渊),课文中描述它“又高又陡”,是黄山难爬的山峰之一。
17.爬天都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导入环节
看到课题《爬天都峰》,你有什么疑问吗?
为什么要爬天都峰?
天都峰在哪里?
“我”能爬上去吗?
导入环节
课题用“爬”而不是“登”,为什么?
“爬”更能体现天都峰的险峻——需要手脚并用、借助铁链,突出爬山过程的艰难;“登”更侧重“登上”的结果,无法体现过程的艰辛,与课文强调“克服困难”的主题契合。
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问同学。
2.标出自然段序号。
石级 铁链 发颤 攀登 猴子 鲫鱼 相片 纪念 辫子 笑呵呵 汲取
pān

liàn
biàn

xiànɡ
相信 相对
照相 相片
xiāng
xiàng

我能读
识字写字环节
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需要特别注意?
“颤(chàn,不读zhàn)”是翘舌音
“攀(pa n)”是前鼻音
“辫(biàn)”要与形近字“辩(辩论)、辨(分辨)”区分
“猴”右边是“侯”,不要多加一竖写成“候”
识字写字
“攀”“颤”“辫”这几个笔画复杂的字,怎么记住它们的写法?
攀:
上下结构,上半部分“林+大”,下半部分“手”,记“大手抓住树林和山”。
颤:
左右结构,左边“页”,右边“亻+占+彡”,结合“发抖”记忆。
辫:
左中右结构,中间“纟”,与头发有关,三部分匀称。
识字写字
“笔陡”“白发苍苍”“汲取”“居然”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笔陡:像笔一样直上直下,形容非常陡峭。
白发苍苍:形容老人头发花白。
汲取:吸取、吸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整体感知与脉络梳理
自由朗读课文后,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假日里,“我”和爸爸爬黄山天都峰,遇到一位老爷爷,互相鼓励后共同登顶,爸爸称赞“我们”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要素提炼: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脉络梳理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你是从哪些句子中发现的?
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顺序
脉络梳理
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1-2段):“我”在天都峰脚下看到山高路陡,心里发颤
第二段(3-7段):遇到老爷爷,互相鼓励,奋力攀登。
第三段(8-10段):爬上峰顶后互相道谢,爸爸点明“汲取力量”的道理
脉络梳理
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写,有什么好处?
能清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清楚“我”从“害怕”到“奋力爬”再到“成功登顶”的完整过程,突出“克服困难、互相鼓励”的主题。
复习回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课文主要内容是?
写作顺序是: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主要内容是:“我”和爸爸爬天都峰时,与一位老爷爷互相鼓励,共同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最终爬上峰顶的事。
精读“爬山前”
从课文第2自然段的描写中,哪些语句能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写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写陡: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精读“爬山前”
看到这样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能看出来?
“我”的心情是害怕、犹豫、不自信;
从“我爬得上去吗?”(疑问,体现不自信)、“真叫人发颤!”(感叹,体现害怕)这些语句可以看出。
精读“爬山前”
仿照“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的句式,想象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的心理,写一写?
老爷爷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这石级真陡,铁链像从天上垂下来似的!我这把老骨头爬得上去吗?
精读“爬山前”
课文用“云彩上面”“天上挂下来”描写天都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夸张的手法,直观突出天都峰的“高”和“陡”让读者能想象出天都峰的险峻,也为后文“我”的害怕、与老爷爷互相鼓励做铺垫。
精读“爬山中”
正在“我”害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有什么特点?
对话特点是都用“也”字提问——老爷爷问“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我”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句式相似。
“我”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
精读“爬山中”
对话里的两个“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也”字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双方的“惊讶”(老爷爷惊讶“我”年纪小还来爬险峰,“我”惊讶老爷爷年纪大还来爬险峰);
二是双方的“鼓舞”(从对方的决定中看到“挑战困难的勇气”,为自己增添信心),为后文“一起爬”埋下伏笔。
精读“爬山中”
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通过动作描写写清楚过程:“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奋力”体现“我”用尽全力,“攀、手脚并用”具体写出爬山的动作,“像小猴子一样”生动表现“我”爬得灵活又努力,让过程更具体可感。
精读“爬山中”
想象爬山过程中,当“我”或老爷爷停下来时,会怎么互相鼓励?请补充。
当我停下来时,老爷爷笑呵呵地对我说“小朋友,别着急,咱们慢慢爬,一定能到顶!”;当老爷爷停下来时,我坚定地对老爷爷说:“老爷爷,您歇会儿,我陪着您,咱们一起加油!”
精读“爬上峰顶后”
爬上峰顶后,老爷爷和“我”为什么要互相道谢?用“~~~~”画出他们说的话,并分析原因。
老爷爷的话:“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我”的话:“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我”的勇气鼓舞了老爷爷,让他下定决心爬山;老爷爷这么大年纪还坚持爬,也给了“我”向上爬的勇气——双方都从对方身上获得了战胜困难的力量,所以互相道谢。
精读“爬上峰顶后”
爸爸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里的“力量”指的是什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力量”指:互相鼓励的勇气、克服困难的信心。
在困难面前,单靠自己的努力可能不够,善于从他人身上看到“挑战困难的精神”,并从中吸取勇气和信心,就能共同战胜困难——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也是课文的核心主题。
精读“爬上峰顶后”
“居然”一词在老爷爷的话里(“现在居然爬上来了”)有什么作用?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体现老爷爷原本对自己“爬上天都峰”没信心(因年纪大、山险峻),但在“我”的鼓舞下成功登顶,突出“互相汲取力量”的效果,也呼应前文的“害怕”和“犹豫”。
精读“爬上峰顶后”
“我”开始不敢爬,最后却爬上去了,课文是怎么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
爬山前:写“我”看到天都峰的“险”(高、陡)和内心的“害怕”,突出爬山的难度。
课文通过“三层描写”写清楚过程:
爬山中:写“我”与老爷爷的“对话”(互相鼓励)和“动作”(奋力攀爬),体现努力的过程。
爬上峰顶后:写“我”和老爷爷的“道谢”、爸爸的“总结”,点明“互相汲取力量”的道理,让过程完整且有深度。
总结写法与主题升华
回顾全文,课文是怎样把“爬天都峰”这件事写清楚的?我们以后写事可以借鉴什么方法?
写法借鉴
按“事情发展顺序”:清晰地展现了爬山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抓“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细致描写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对话和动作。
用夸张手法突出困难:如“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写事时要明确顺序,细致描写心理、语言、动作,让事情的过程具体、生动、完整。
总结写法与主题升华
在生活中,你有过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经历吗?请简单说说。
运动会跑步时,我看到同学坚持到终点,也咬牙跑完了全程;或者做作业遇到难题,看到同桌认真思考,我也重新耐心解题。
总结写法与主题升华
学习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①面对困难时,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②与人相处时,要善于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共同进步。③看似很难的事情,只要有坚持的决心和他人的支持,就能成功。
主题概括
课文主要写了“我”和爸爸、一位老爷爷克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故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树立勇气和信心学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如何把事情写清楚?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来写
写清楚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比赛跑步这件事可以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呢?请你根据画面内容,把序号填进示意图中。
掌握方法,我来试身手
1
2
3
4
4
5、1、3
2
5
比赛前
比赛时
比赛后
现在请你根据画面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吧!
掌握方法,我来试身手
为了参加跑步比赛,
比赛开始了,
比赛结束了,



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