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老人与海(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老人与海(节选)》课件(共3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6张PPT)
导 入
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
——海明威评价《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美】 海明威 ◎ 著
1953年,他凭借小说《老人与海》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又因《老人与海》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知人论世
20世纪美国小说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中学毕业后进入报界,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被炸成重伤,身上中的炮弹片有200多块;在大西洋上做过渔夫,在非洲坦桑尼亚猎过猛兽,在西班牙当过斗牛。
海明威
(1899 —1961)
“迷惘的一代”
1926年,海明威将美国女作家斯泰恩的一句话作为《太阳照常升起》一书的题词:“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就成了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专门名词,用来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成长起来的一代美国作家。 它是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彷徨、失望的集中反映,对当时的美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产生过很大影响。海明威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写作背景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加上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当时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海明威,他认为这是很好的小说素材, 于是1951年开始动笔创作,仅用八周就完成了初稿,获得了友人们一致的赞美。海明威本人也认为这是他“这一辈子所能写得最好的一部作品”。
故事情节
老渔夫圣地亚哥驾舟于海上连续84天,但是却连一条鱼也没捕到,在别的渔民的奚落中,老人决定第85次出海,去寻找他自己的幸运之神。在海上经过三天两夜的搏斗,终于捕到一条足有一千五百多磅的大马林鱼。然而,在归航途中,一条条鲨鱼陆续围了上来,尽管老人奋力拼搏,但还是没能抵挡住凶猛鲨鱼的进攻,等他回到海岸时,大马林鱼只剩下残骸。本文节选的就是从鲨鱼出现到老人回到渔港的部分。



梳理
搏斗历程
阅读课文,按照表格提示,梳理老人与鲨鱼的搏斗的情节。
攻击者
数量
作战工具
结局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一条
灰鲭鲨
鱼叉
杀死灰鲭鲨,大鱼被吃掉四十磅
两条
加拉诺鲨
绑在船桨上的刀子
鲨鱼被杀死/溜走,大鱼被吃掉四分之一
一条
铲鼻鲨
绑在船桨上的刀子
杀死铲鼻鲨,刀子被折断
两条
加拉诺鲨
短棍
两条鲨
受重伤,大鱼半个身子被咬烂
成群结队
群鲨
短棍
舵把
大鱼只剩下残骸
全文围绕一个核心情节:老人与鲨鱼的搏斗
但是却显得重而不复,这是因为?
相似的五次情节中有变化
鲨鱼越来越多(1-2-群)
武器越来越简陋
(鱼叉——绑了船桨的刀子——短棍 舵柄)
鱼身越来越残缺
(被吃掉40磅——1/4——一半——骨架)
老人的体力越来越差
战斗目的从“保住鱼”到“保住尊严”
体现“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主题



解读“硬汉”
圣地亚哥
人物形象
【问题一】你认为,圣地亚哥是一个 ( )的老人。请仔细阅读文中词句,寻找答案,并说出依据。
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老人
勇敢无畏的老人
“老人听见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响,把鱼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正刺在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6)”这两条线是桑迪亚哥脑子里的,非常精准地指出鲨鱼的弱点。这两条线是桑迪亚哥脑子里的,非常精准地指出鲨鱼的弱点。“老人放松了帆脚索,让小船横过来,露出船底的鲨鱼。他一看见那条鲨鱼,就探过身朝它刺去(36)”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12)”
“可那是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直刺上去。他使出全身力气,用鲜血模糊的双手把渔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他这一刺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却带着十足的决心和恶狠狠的劲头儿(6)”
乐观积极的老人
顽强坚韧、钢铁意志、永不服输的老人
在与鲨鱼搏斗后不断鼓励自己“想点开心事吧…丢了四十磅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15)”“可谁知道呢?说不定有个好结果呢。(47)”“是清醒着点儿,掌好舵吧。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75)。
年迈的他独自挑战大海并屡受打击,从不放弃心中的希望,三天三夜,老人与饥饿、疲倦、困倦、伤痛,孤单地与鲨鱼作战,拼尽全力,永不服输,精神不倒;“跟它们斗,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71)”“不过只要手里还有短棍和舵柄,我就要试试看(51)”,即使老人已经精疲力尽,但是他依旧不放弃最后一丝希望;第93—95段的动作描写,回到家的老人明明累到极致,几乎不能动,但作者偏要写他艰难的动作,突出了老人内在钢铁一般的意志。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
动作描写(圣地亚哥和鲨鱼的五次搏斗)
心理描写(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
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
动作描写
鲨鱼的头从水里钻了出来,后背也正露出海面,老人听见大鱼的皮肉被撕裂的声响,把鱼叉猛地向下扎进鲨鱼的脑袋,正刺在两眼之间那条线和从鼻子直通脑后那条线的交点上。……可那是鱼脑所在的位置,老人直刺上去。他使出全身力气,用鲜血模糊的双手把渔叉结结实实地刺了进去。(第6段)
老人系紧帆脚索,卡住舵柄,然后拿起绑上了刀子的船桨,尽量轻地举起来,因为双手疼得不听使唤了。接着,他张开手,轻轻地握住船桨,双手松弛下来。他又紧紧地攥起手,让它们忍着疼痛不畏惧,一面看着鲨鱼游过来。(第33段)
……老人把绑在船桨上的刀子朝那个交叉点刺进去,又拔出来,再刺进它那黄色的猫一样的眼睛。……(第35段)
经验丰富、果敢、坚定
沉着、冷静、无所畏惧
勇敢、刚毅
老人手有重伤,动作却干脆利落
请说说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人物的?
动作描写
他一看见那条鲨鱼,就探过身朝它刺去。他刺中的只是鱼身,鱼皮生硬,刀子几乎戳不进去。这下子震得他的双手和肩膀生疼。不过,那鲨鱼很快就浮上来,脑袋露出了水面,老人趁它的鼻子刚钻出水面挨上大鱼,对准它那扁平脑袋的正中间扎了下去。老人拔出刀,再朝同一个地方扎过去。(第36段)
两条鲨鱼一齐紧逼而来,他一看见离他最近的一条张开嘴,咬住了大鱼银色的体侧,就高高举起棍子,重重地落下去,打在鲨鱼宽阔的脑袋顶上。(第58段)
他把舵柄猛地从舵上扭下来,用它乱打乱砍一气,双手紧攥着,一次又一次地猛砸下去。……(第84段)
冷静、机智、勇敢、果敢
坚忍、沉着
永不放弃
写出了搏斗之惨烈和老人誓死捍卫自己劳动成果的精神
通过对圣地亚哥和鲨鱼搏斗时一系列动作的描写,一个经验丰富、沉着、
果敢、冷静、无所畏惧,永不放弃的老渔夫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描写老人和鲨鱼搏斗时,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描写鲨鱼
的样子和动作,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思考探究
写鲨鱼游得快,身子强健,武器好,凶残嗜杀,会去咬桨或船舵,趁海龟在水面上睡觉时就把它们的腿和鳍状肢咬掉。作者描写鲨鱼是为了衬托老人坚强的决心和十足的自信,突出勇敢、不服输的硬汉形象。
【问题三】请找出文中圣地亚哥的内心独白,并进行分析。思考圣地亚哥是否像他动作中展现的那样一直无所畏惧?
内心独白
……他想。我现在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第11段)
“我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我压根儿没有钓上它来。鱼啊,真抱歉。这下子一切都糟透了。”(第39段)
这时候,他浑身僵硬、酸痛,在夜晚的寒气里,身上的伤口和所有用力过度的地方都让他感到疼痛。但愿不用再搏斗了,他想,真希望不用再搏斗了。(82段)
要是夜里来了鲨鱼,该怎么办 能有什么办法 (70段)
天知道最后那条鲨鱼咬掉了多少鱼肉。(45段)
厌倦
焦虑
失望
别想啦,老家伙,”他大声说,“顺着这条航线走吧,事到临头再对付吧。”(第13段)
“想点儿高兴的事儿吧,老家伙,”他说,“你每过一分钟就离家更近一点儿。丢了四十磅鱼肉,你的船走起来能更轻快。”(15段)
“跟它们斗,”他说,“我要跟它们一直斗到死。”(71段)
“别犯傻了,”他大声说,“还是清醒着点儿,掌好舵吧。兴许你还能交上好大的运气呢。” (75段)
不过还是得琢磨琢磨,他想。因为我只剩下这件事儿可干了。这个,还有棒球。不知道了不起的迪马吉奥会不会欣赏我一举击中鲨鱼的脑袋。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谁都能行。(第14段)
现在离陆地不会太远了,他想。但愿没人太为我担心。当然啦,只有那男孩会担心。不过,我相信他会对我有信心。好多上了岁数的渔夫也会为我担心,还有不少别的人也会的,他想。我住在一个人心善良的镇子里啊。(第66段)
不断给予自己信心、希望、激情
每一次的联想,都是对自我的一次积极肯定
圣地亚哥有过短暂的犹豫、畏惧,但当情势危急时,他又再次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在他和鲨鱼搏斗的过程中,还同时与那个内心动摇、怀疑、试图认输妥协的自我搏斗,最后他只带回了鱼的残骸,但他在与自我的搏斗中获得了胜利,正如文中所说:“一个人可以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这些内心独白有什么作用?
思考探究
①人物形象更丰满、更真实。有短暂的犹豫、畏惧心理,几乎是每个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想法,但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战斗。
②揭示小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的勇敢面对困难的主题。体现在老人与那个内心动摇、怀疑、试图认输妥协的自我搏斗中。
总结
思考探究
这些内心独白忠实地记录了圣地亚哥的内心活动,写出他在海上漂泊的这几天的心态,真实地再现了老人的思想与感受。
作者在描写时用了大量“他想”“他说”以旁观者角度向观众读者真实客观地传达出老人的内心感受。这样简洁干练的文风避免过多使用描写手法和形容词,体现了冰山原则,海明威这种独特的文风又叫做“电报式”文风。
电报体小说:指小说中一种语言文体风格。多用短句,不用或少用复句,很少用形容词,文字简洁如同电报,故名。美国作家海明威擅用此文体写作。
①人物:少到不能再少,情节不枝不蔓,主人公性格单一而鲜明。
②避免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特别是华丽的辞藻,尽量采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简短,语汇准确生动。
③鲜明生动的动作描写和简洁的对话。
④着力追求一种含蓄、凝练的意境。
【问题四】圣地亚哥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来,老人也许是失败者,但在海明威笔下,他却是不向命运低头的“硬汉”,小说最后以特写的方式将这位饱经沧桑、屡受挫折但又不甘失败的精神胜利者定格在我们眼前。圣地亚哥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奋勇抗争的勇士。他虽然没有保住大马林鱼,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达到什么程度”。
王小波曾这样评价:“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我读到了一个英雄的故事。”肉体的圣地亚哥拖着疲惫的身躯,艰难移步,倒在报纸之上;精神的圣地亚哥带着胜利冉冉升起,如同熊熊的火焰,照亮人心的大海。圣地亚哥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是一个“硬汉子”形象。
圣地亚哥原型的做法
一战结束后,海明威移居古巴,认识了老渔民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坐的船在暴风雨中沉没,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从此,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出海捕鱼。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捕到了一条大鱼,但由于这条鱼太大,加上在归程中被鲨鱼袭击,回来时只剩下了一副骨架。
“渔民们找到它的时候,老人正在船上哭,损失了鱼,他快气疯了。鲨鱼还在船的周围打转。”
——散文《碧水之上:海湾来信》
他很轻松地驾着船,没有任何想法和感觉。此时,他已经超脱了一切,只是尽心尽力地把小船驶回家去。
有些鲨鱼来袭击大鱼的残骸,对于这些掠食者,他没有愤怒,感觉居然是“像人从餐桌上捡面包屑一样”无所谓,好像局外人似的藐视着。
老人毫不理睬,除了掌舵以外,什么都不在意。他只注意到,没有了船边(马林鱼)的重负,小船行驶得那么轻快,那么平稳。
圣地亚哥的做法:
永不言败的信念
直面挑战的勇气
坚韧不拔的意志
不可侵犯的尊严
了解“硬汉形象”
“硬汉形象”是指海明威作品中出现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他们多是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战士等下层人物,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他们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始终保持人的尊严和勇气。在他们身上,具有一种不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身处逆境而不气馁的坚强性格。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都表现出一种从容、镇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具有勇气的人被置于各种环境中考验、锻炼,以便面对冷酷、残忍的世界,而不抱怨那个伟大而宽容的时代



品味
艺术风格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知识支架
掌握“冰山理论”(文学创作理论)
【2020年全国I卷】9.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6分)
小说的情节是两人的越野滑雪及在小客栈的逗留,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
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推测出其背后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两人在滑雪之外的生活;
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
八分之一
八分之七
文学作品中的
文字和形象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构成的四大要素:
①简洁的文字;②鲜明的形象;③丰富的情感;④深刻的思想。
“冰山理论”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藏在形象中,使情感充沛而又含而不露,让读者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
蕴含在前者之中
具体可见
看得见的八分之一
与鲨鱼搏斗的几个回合
圣地亚哥的心理活动
读者能够感受到的显而易见的:
看不见的八分之七
“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是作者有意省略掉的理想部分在小说中,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由大海、大马林鱼、鲨鱼等意象组成。海明威就是要让读者凭借经验去体会水面之下的“八分之七”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老人——硬汉精神——美国精神
作家借助老人的形象向我们揭示出人类永恒的主题——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决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约翰·肯尼迪曾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 ·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永不屈服、不断挑战的老人已熔铸为美国性格乃至人类精神的一部分。
西西弗斯——西西弗犯下了“轻视诸神”的“重罪”,于是被诸神责罚,需要日日把一块巨石推上一座山的山顶,然后眼看着那块巨石滚落到山脚,再下山重新将其推到山顶,直到永远。
本文中的四个描写对象——老人、大马林鱼、大海、鲨鱼分别象征了什么?
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打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史铁生《我的梦想》
一个常常在进行着接近自己限度的斗争的人总是会常常失败的,一个想探索自然奥秘的人也常常会失败,一个想改革社会的人更是会常常失败。只有那些安于自己限度之内的生活的人才总是“胜利”,这种“胜利者”之所以常胜不败,只是因为他的对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投入斗争。——王小波
他明知带不回大鱼,但是没有扔掉,这是他证明
自己的唯一机会,是找回渔夫尊严的唯一象征
象征了人生理想,人的最高境界。大马林鱼很美,但得而复失,象征理想高不可仰。
人生舞台、自然
象征了神秘莫测的命运。命运既恩施于人,又捉弄人。象征了人的生存环境,象征了人与自然既对立又和谐的关系。
象征了与人对立的邪恶势力、不可知的自然力量,包括厄运、劫难等。
大马林鱼——
大海——
鲨鱼——
本文中的四个描写对象——老人、大马林鱼、大海、鲨鱼分别象征了什么?
海洋文明:冒险与开拓
农耕文明:守成与继承
在一个开拓无意义(战争无意义)的时代,人们内心深深的迷惘。
——迷惘的一代:对战后一代美国青年厌恶、恐惧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而痛苦、迷惘、彷徨、失望的集中反映
是什么支撑他(老人)在伤痕累累的时候继续抗争?
是他内心深处的勇敢、坚强、无畏与乐观。
是捍卫文化、捍卫尊严的执着
主题:海洋文化、迷惘一代人与文化苦苦坚守
生活的海洋总会掀起巨浪,命运的鲨鱼总会闻腥而来。但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的人,而是含着眼泪依然选择出海的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