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钟扬》课件(共4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第二单元学习内容
人文主题:
劳动光荣
目录:
4.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杨
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6.芣苢fú yǐ《诗经 周南》
插秧歌
通讯报道(人物通讯)
古诗
新闻评论
人物通讯:通讯的一种,以报道各领域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精神境界。
通讯: 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属于一种新闻体裁。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
分类:消息、通讯、新闻特写、报告文学、人物访谈(鲁豫有约)、新闻评论。
晓文体常识
广义新闻分类:
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简而快)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突出特点为报道事件完整的一种新闻体裁。(事件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时效性不及消息与特写)
新闻特写是指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的散文。(夏衍的《包身工》)
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的会话报道。(鲁豫有约)
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如《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
①标题(引标、正标、副标):概括新闻要点,引起读者注意。
②导语:开头的一句或一段话,概说主要事实。
③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写事件的始末,内容充实,层次分明。
④背景:消息的从属部分,为背景材料。无固定的位置,穿插在主体中,以说明事件的原因、环境等。
⑤结语:消息的小结部分,或有所归结或有所预期。
⑥新闻的电头:交代通讯社名称(或发电媒体或单位)、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时、地、人、事、因、果。
新闻要素
新闻结构
《“探界者”钟杨》
《喜看稻菽千重浪》
VS
比 较 阅 读
二 关于人物
袁隆平:
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记者沈英甲为介绍他的先进事迹所做的人物报道。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感动中国获奖者袁隆平的颁奖词
解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
2.正标题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
喜看:高兴地看到。菽:豆类的总称。千重浪:一层层波浪,喻指随风起伏的大片庄稼。看到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的喜悦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
副标题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袁隆平,也交代了其获得的荣誉。
任务一·阅读通讯作品,探寻材料的“源头活水”
一篇人物通讯,内容丰富,信息充沛。请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例,抓取语言中的人称,推测材料的来源,分析材料特点。
任务一·阅读通讯作品,探寻材料的“源头活水”
①(段2)我跟随在他身后不禁产生了瞬间的错觉……
②(段12)有人说,袁隆平具有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③(段5)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④(段6)袁隆平拍去身上的粉笔灰尘,掖着讲义夹,匆匆来到校园外的早稻试验田。 ⑤(段14)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
亲眼所见
他人评价
论文材料、人物传记、人物访谈等。
任务一·阅读通讯作品,探寻材料的“源头活水”
⑥(段18)两年后,袁隆平的一篇论文《水稻雄性的不孕性》发表,它宣示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和实现途径,开创了水稻研究的新纪元。
⑦(段21)前些年一家有影响力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
⑧(段25)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活动上,主持人问作为特邀嘉宾参加活动的袁隆平是不是也做梦,梦见过什么。 ⑨(段32)美国学者唐·帕尔伯格在他《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一书中写道:袁隆平使“饥饿的威胁在退却,袁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营养充足的世界”。
论文材料
报刊杂志
电视节目
学者观点
精彩生动的小标题
标题 手法 效果
小标题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侧面凸显杂交水稻研究的世界性意义。
化抽象为具体,揭示出“事实”对于科学家的重要意义。
化抽象为具体,揭示出“创新”对于科学家的重要意义。
以搏击风浪的画面展现昂扬奋发的实践激情。
引用(毛泽
东诗词)
比喻
比喻
引用(美国
学者著作)
学习活动二:诵读文章,理清思路
喜看稻菽千重浪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坚持真理的捍卫者
创新韧性的研究者
心怀天下的寻梦者
工作态度
道德操守
学术品格
理想志向
任务2
明确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
袁隆平研究水稻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任务3
明确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袁隆平是一位扎根农田,挥洒汗水,专注敬业,严谨认真的实践者;
袁隆平是一位不迷信权威,不动摇,不退却,极具韧性的研究者;
袁隆平是一位勇于担当,坚持实事求是 ,不计个人风险的捍卫者;
袁隆平是一位心怀天下,情系世界,生命不息,追求不止的寻梦者。
解题:《“探界者”钟扬》
“探界者”:探索边界的人。
探索了哪些边界?
有多重含义:
(1)探学习工作之界;
(2)探植物学之界;
(3)探科普之界;
(4)探教书育人之界;
(5)探生命之界。
这个标题准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篇目 人物 人物身份 按小标题概括选取的典型事例 人物精神品质 作者
倾向
《“探界者”钟扬》
钟扬
植物学家
科普达人
援藏干部
教育专家
①从学习无线电专业转向研究植物学。
②“胁迫”妻子领结婚证结婚。
勇于追求、勤奋好学
雷厉风行、敢想敢做
①2000年,辞职去复旦大学工作,毫无怨言住在毛坯房。
②在西藏收集植物种子。(2009年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收集植物的种子,珠峰北坡采集鼠曲雪兔子。)
生活简朴、心系国家与苍生、不畏艰险、勇攀高峰、敬业乐业
①在自然博物馆、科技馆、中小学开展科普工作。
②撰写科普著作。
才华横溢、热爱科普
迎难而上、认真严谨谦虚
①对转导师学生的接盘与兜底
②为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
③鼓励与帮助少数民族学生
有责任、有担当、
关爱学生
繁忙的工作安排,超负荷工作
珍惜时间、忘我工作
展现钟扬敢于奉献、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忘我牺牲的精神。
二分析《“探界者”钟杨》
任务1
明确
全文写了钟杨哪些事迹?
(1)求学求婚时的“英雄”行为。
(2)致力于采集种子。
(3)为科普辛勤奔波。
(4)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
(5)多次参加援藏工作。
钟杨:
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 。
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感动中国获奖者钟杨的颁奖词
任务2
明确
贯穿全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
探界
探学习生活之界
探植物学之界
探科普之界
探教书育人之界
探生命之界
任务3
明确
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不拘常规,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
爱岗敬业,热心科普有责任担当;
甘于奉献,不断探寻生命的边界。
比较学习
通过“眯起双眼”等一系列的典型细节,写出了袁隆平亲力亲为,与土地水稻天天打交道的形象,突出了人物工作时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1.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向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几个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吃苦耐劳的精神。已经第14天了仍在寻找的细节,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执著的精神具体地表现了出来。
2.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经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不安分”本是贬义词,此处贬词褒用,用于形容钟扬不安于现状,而是用于攀登科学高峰,在科研事业上开拓进取的精神。
《“探界者”钟扬》
1.这个15岁考入中科大无线电专业的少年,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不讲究”意思是不在乎,“不将就”意思是很在乎,两个词语音相近,意思却不同。钟扬不在乎的是个人生活品质,很在乎的是“种子”,这以对比手法突出强调了钟扬致力于科研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2.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两位人物共同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爱岗敬业
心怀天下
无私奉献
刻苦钻研
艰苦奋斗
勇于担当
爱国爱民
任务1
明确
两篇人物通讯写作的相同点是什么?
(一) 都采用小标题的形式
《喜看稻菽千重浪》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讲述了袁隆平研究水稻各个阶段取得的成果。
《“探界者”钟杨》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讲述了钟杨各个方面的探界。
(二)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
表达方式
两篇人物通讯在讲述人物事迹时,都适时插入议论,表达对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的肯定和赞美。
任务2
明确
两篇通讯写作的不同点是什么?
(一)标题特点不同。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标题具有文学性:
(1)《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主标题和文章的第一个小标题分别用的是毛泽东的两首诗词《七律 到韶山》和《沁园春 长沙》中的诗句;
(2)第二、三个小标题采用比喻修辞手法
(3)第四个小标题采用拟人修辞手法,
以上这些增加了标题的文学色彩。
《“探界者”钟杨》的标题具有概括性:
《“探界者”钟杨》主标题和各个小标题,文字不多,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主标题“探界者”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人生特点:是一个喜欢不断探索的人。
文章的各个小标题高度概括了主人公在不同方面的探索。
《喜看稻菽千重浪》以时间顺序,采用倒叙的方式讲述袁隆平在水稻方面的研究。文章先从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接受国家最高科技奖前夕不忘去稻田观察写起,然后倒着写1961年、1964年、1992年、1997年袁隆平研究水稻的经历。
《“探界者”钟杨》以空间顺序,分别从不同角度写钟杨在工作、生活、学习的探界。
(二)叙述的顺叙不同。
(三)表现人物的方式不同。
《喜看稻菽千重浪》在叙述中侧重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神态表现人物
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②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文章正是通过对人物行为、神态的描写,使人物仿佛“立”在我们面前,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效果。
《“探界者”钟杨》在叙述中侧重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表现人物。
这“言”有钟杨自己的,也有他人的。
①用钟扬自己的话来塑造其形象,突出钟扬的品性。
引用钟扬在一次公开演讲中关于“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论述,表现了钟扬对收集种子的工作的重视;
引用钟扬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撰写的一段文字,体现了钟扬的专业素养,表现了他对科普工作的热爱;
引用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的相关内容,突出了钟扬的执着追求,表现了钟扬的奉献精神。
②引用他人的话, 从侧面烘托了钟扬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用钟扬妻子的话来表现钟扬的知识储备非常充足;
用钟扬同事的话来展现钟扬采集到鼠曲雪兔子的经过,表现了钟扬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以及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
用钟扬学生的话来表现钟扬对科普工作的付出。
从钟扬的自述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钟扬那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和为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劳动让人“吃苦”。《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农忙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表现出农事的辛苦与繁忙;“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晚上下班后,也会“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也有人说,劳动孕育着美。劳动时,人与环境融为一体、自然和谐,既展示劳作者体态的优美,又使劳动者浑然忘我,获得了纯粹的审美体验……
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对此,你的看法如何?或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加以阐述,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真题
二、审题指导
审题指导
作文材料由两段观点组成。第一段写劳动之“苦”,用了《插秧歌》和张秉贵作例子,写劳动过程中身体上的承受的辛苦。第二段写劳动之“美”。这种美既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也体现在劳动者的形体美,还体现在劳动时的精神状态之美。
作文引导语指引了写作方向。要围绕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的矛盾来写。“苦”与“美”其实是矛盾统一的关系。因为劳动,所以必然有“苦”。但在劳动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体验。所以,如果没有劳动的“苦”,就不可能有劳动之“美”。“苦”是一种主观感受,如果能体会到劳动的“美”,就不会感受到劳动的“苦”。“苦”在于身体,而“美”更多在于在精神。二者相融相生,形成一个整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给我们展现的是劳动的两个镜头,那么作文中就需要对劳动进行“全景式”的观察和全局式的思考,展现思辨能力。劳动之“苦”与劳动之“美”有矛盾之处,但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若只是分别阐述劳动的苦与美是未能切中要害的表现。劳动之美是专注之美、和谐之美,这样的审美体验只会在聚精会神、全身心投入时感知到。劳动之苦是客观存在的,但其心理体验不一定就是痛苦,因为沉浸其中,“得意忘形”,外界的烦忧,身体的劳累已经都可以至于一旁。
审题指导
在写作时,若写议论文,要写出劳动之“苦”和劳动之“美”的辩证关系。选用事例时不要将“劳动”的范围局限于诸如打扫卫生之类的日常活动,要结合时代热点写出新时期劳动者的美,包括从劳动模范形象到时代领跑者的先进典型,从传统的农民、矿工、钢铁工人等形象,到医生、教师、文化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形象,再到快递小哥、奔波在城市中的年轻一族等。若写记叙文,要注意选取典型的素材,写出自己或他人劳动的体会,既要写出劳动过程中的辛苦,也要写出从中收获的美的体验。要聚焦细节,展现心理变化,尤其是自己对劳动由浅到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认识,并自然地生发议论。
审题指导
1.在劳动的“苦”中感受劳动的“美”;
2.唯有辛勤劳动,心怀劳动之美,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传播劳动精神,在新时代书写劳动之美。
参考立意
《根植苦之沃土,方得美之繁花》
《行劳动“苦旅”,铸和谐之美》
《洒一片辛苦汗雨,育一处春色满园》
《于“苦”中起舞,演绎劳动之美》
《苦耕劳动土,迎来葳蕤香》
《执劳动之笔,于苦中写美》
优秀标题
1.分论点中换关键词或关键词太多。
如,苦中作乐,于劳动中感受生命之充实。
如,融于劳动,浑然天成。劳动中蕴含着美,那是热爱劳动的光。于美中前进,劳动当被赋予意境。
2.缺少思辨。一苦一美, 苦与美没有思辨。
3.主体段中阐释句过长,占到了4-5行。
4.最大问题依然是扣题不紧。
5.不会灵活表达。
劳动之苦和美在不同领域和不同的人身上表现是不一样的,但行文中说的很生硬笼统,不具体,就显得不够生动有力。
写作问题
五 、优秀分论点
好句好段
1《苦与美共舞,跳出劳动的华尔兹》
没有苦的美只是空中楼阁,没有美的苦也只会压到骆驼。
既品尝苦涩又欣赏甜美,才能有更高的劳动觉悟。
于苦中享受劳动之美,在美中铭记劳动之苦。
2《劳动虽苦,美蕴其间》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劳动之苦,多在肉体,肉体之苦,可以逾越。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劳动之美,在乎精神,精神丰腴,不可或缺。
“苦尽甘来,乐在其中。”劳动之苦与 美,是辩证交织在一起的。
优秀分论点
3
劳动之苦,让劳动之美熠熠发光。
成果之美,让劳动之苦苦有所值。
乐在其中,享受劳动之苦尽甘来。
4
劳动很美,是一种庄严的美,是在辛苦中不惧磨砺的坚持。
劳动很美,是一种柔和的美,是在劳累中期许收获的笑颜。
劳动很美,是一种纯粹的美,是在汗水中勇往直前的忘我。
5
劳动之美,美在传承了数千年的勤劳品质。
劳动之美,美在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劳动之美,美在共筑中国梦的团结力量。
优秀分论点
4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唯有辛勤劳动、开拓进取,才能踏平坎坷成大道,到达事业的光辉顶点。如此,我们才真正对得起劳动者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称谓。
5英国作家罗斯金说:“只能通过劳动,思想才能变得健全;只有通过思想,劳动才能变得愉快,两者是不能分割的。”这就道出了“劳动”对于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
6“人生两件宝,双手和大脑,一切靠劳动,生活才美好。”这是教育家陶行知对劳动光荣、懒惰耻辱的生动诠释。
好句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