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内容理解选择题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复习:信息类文本内容理解选择题 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信息类文本
阅读
内容理解题

类型 阐释 例题
偷 换 概 念 命题人在解释或使用某一概念时,故意弄错对象,或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等进行了调换或混淆 【选项】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因为实物并不等同于原物。
【原文】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这种反思和质疑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分析】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值得怀疑”错误。原文认为,“实物并不等于原物”,因而需要质疑的是“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而非“美术馆所收藏、陈列的部分艺术品的真实性”。选项偷换概念。
以 偏 概 全 指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某类事物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以个别代一般,以特殊代普遍。 【选项】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原文】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分析】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由原文“现代社会……'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可知,选项中“特有的”错误,不论中国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孝”都具有家庭伦理之意义。选项以偏概全。
类型 阐释 例题
张 冠 李 戴 指命题者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乙的特点,或者将甲的观点(或行为状态)说成乙的观点(或行为状态) 【选项】杨宪益译语言特点: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
翻译立场:把中国传统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
【原文】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分析】选项采用“调换”拼凑”的命题手段设误。“杨宪益译本”“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等特点”错误,张冠李戴。原文中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是说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特点,不是杨宪益译本的特点。
无 中 生 有 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选项】霍克思译本的翻译主体:西方汉学家,翻译思想:大体忠实原作,有时使用省译的方法来迎合读者。
【原文】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
【分析】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迎合读者”错误,原文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并没有提到“迎合读者”。属于无中生有。
类型 阐释 例题
混淆 时态 主要指混淆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即把未发生的事情(“未然”)判断为已发生的事情(“已然”),把已发生的事情判断为未发生的事情;或在概率上,把可能发生的事情(“或然”)判断为必定发生的事情(“必然”),把必定发生的事情判断为可能发生的事情。 【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原文】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说,人们,包括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了这样的共识,人们放松而理所当然地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给我们的奇妙、自由、淋漓的快感。
【分析】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原文“信息化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说明信息化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并未说“已经实现”;而选项“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则是说“已经实现”。选项属混淆时态。
类型 阐释 例题
混淆是非 即混淆肯定与否定,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人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原文】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
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分析】选项采用“添加”“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选项前半句正确,后半句混淆是非。原文“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世界时尚”肯定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融合,命题者通过添加否定词“无”,否定了两者之间有关系。
关系混淆 选项将原文中的句间逻辑关系进行了改变。如将并列转换成转折,将递进转换成并列,将条件转换成结果,将因果中的“果”与“因”颠倒,将充分(必要)条件转换成必要(充分)条件,等等。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条件关系不当 【选项】霍克思译本的翻译主体:西方汉学家,翻译思想:大体忠实原作,有时使用省译的方法来迎合读者。
【原文】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 ”译起。霍克思的省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
【分析】选项采用“改变”的命题手段设误,“迎合读者”错误,原文是说“霍克思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思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并没有提到“迎合读者”。属于无中生有。
类型 阐释 例题
关系混淆 选项将原文中的句间逻辑关系进行了改变。如将并列转换成转折,将递进转换成并列,将条件转换成结果,将因果中的“果”与“因”颠倒,将充分(必要)条件转换成必要(充分)条件,等等。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条件关系不当 【选项】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原文】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分析】选项采用“添加”的命题手段设误“从而”一词强加因果,从原文可知,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只是“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的因素。
武断绝对 选项不尊重原文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忽略程度、情态、条件、范围、分寸的(细微差别,排除个例和特殊现象,从而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效等,得出不符合实际的结论 【选项】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原文】问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
【分析】“如果……就…”说法绝对。根据原文可知,即使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但只要涉及被调查者的利益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他们还是可能会有防备心理的 。
信息理解分析题选项辨误“三比对”
1、比对词语 比对范围词 如表示全部范围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范围的,有“大多”“多数”等;表示小部分范围的,有“少数”“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及以上对象的,有“以及”“及”“和”“也“又”等。比对时,注意是否有扩大或缩小范围的表述。
比对程度词 如表示程度深的,有“很”“挺”“更”“最”“太”“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示程度一般、适中的,有“较”“比较”等;表示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比对时,要注意关于程度的表述,同时要注意是否有轻重倒置的现象
比对指代词 如“这”“其”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比对时间词或状态词 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立即”“马上”“目前”“已经”“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要”“了”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等错误。
比对语气词 如表示肯定语气的有“必定”“必须”“一定.“的确”等,表示揣测语气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等错误
2、比对句间关系 比对句子间、各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有依据,重点看因果关系(看是否存在强加因果、因果倒置等问题)
3.比对观点态度 信息理解分析题的选项,往往涉及对材料整体或局部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答题时要注意辨析原文中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在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础上,仔细比对选项与原文的观点态度是否一致。
信息推断题“三看”
1.看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看选项的前提时应注意:一是前提是否混淆范围,如原文内容是涉及局部的,而选项则涉及整体。二是前提是否混淆时态,如原文中事情还未发生,而选项中则表述为已经发生
2.看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推断的结论是根据文中已有信息,通过以此推彼、以已知推未知、以现在推未来、以整体推局部、以抽象推具体及因果互推等方式形成的新信息。分析推断结论是否合理,一看结论是否过于绝对;二看结论与原文是否相悖;三看“启示”“将会”“应该”等词的后面对未知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是否合乎社会常理
3.看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信息推断题的选项常以假设、因果、目的条件等复句形式呈现,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和逻辑,主要是分析选项中的假设推断、因果推断、目的推断、条件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成立
逻辑关系 标志词 关注点
假设推断 如果(假 使、假 如、要是、倘若)……那么就)……、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纵使)…也(仍然)…… 看假设的前提是否正确,假设的结论是否必然。
因果推断 由于、因此、之所以…是因为…是……造成的 是否因果颠倒、是否强加因果、是否偷换原因、是否缩小原因范围
目的推断 为此、为了、以、以便 看是否无中生有
条件推断 ①充分条件:只要……就…… ②必要条件:只有……才……、没有……就不会……; ③无条件:无论(不论不管、任、任凭)……都(总、总是、也)…… 是否把充分条件说成必要条件,或相
反;条件和结果是否对应,有无以偏概全
或张冠李戴的现象。
练一练
【对应文段1】
当代社会让世界村的居民们多少都进入了一个更复杂的感性与知性世界,中国诗歌也相应地在寻找与之相当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诗歌语言、内在结构、外在形态。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
我们认为,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传统何谈创新 没有传统作为立身之地,创新很可能变为全盘西化。
【试题设置】
(2022新课标Ⅰ卷T2-B项)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借鉴西方诗歌并不能给本民族的诗歌带来现代性,对此中国诗人要有清醒认识。
以偏概全
【解析】以偏概全,绝对化。“并不能”错误,从“这些必须是有本民族实质性的和具有现代性的,单靠移植西方是绝对不行的”“21世纪中国新诗能否存活,就看我们能否意识到自身传统的复活并进入现代,同吸收外来因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可以看出“借鉴西方诗歌”是可以带来现代性的,只不过“借鉴西方诗歌”处在次要关系上。
混淆时态(或语态)
【对应文段1】
胚胎干细胞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于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再将这些胰腺组织移植到体内,以根治糖尿病。去年西班牙的研究者就将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中,使之具有分泌胰岛素的能力,再将这些干细胞植入患糖尿病的小鼠胰腺中,结果小鼠的糖尿病症状消失了。胚胎干细胞还有多种可能的用途。不过,医学界的美梦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
【试题设置】(全国卷I第10题A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经证实,把胰岛素基因转入人类胚胎干细胞可以产生能分泌胰岛素的胰腺组织。
【解析】已然与未然,从原文“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变成现实”来看,这是属于将来的事情,“已经证实”错。再者“胰岛素基因”转入“小鼠”的干细胞,而不是“人类”的干细胞。(张冠李戴)
混淆是非
【对应文段1】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试题设置】(2010山东卷C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的中心了。
【解析】否定不当。从画线句子来看(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应是“关注自我”。
偷换概念
【对应文段1】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
【试题设置】(2023全国乙卷B项)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
【解析】“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错误,张冠李戴(偷换对象),原文的表述是“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可见应是“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的出现标志着“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且“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的是“那些文学史教材的编写者”。
因果混乱
【对应文段1】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试题设置】(2011全国二卷1-B)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解析】强加因果。“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原句中的“而”不是因果关系而是并列关系。题支中若出现“因而、所以、由于”等表原因的词语时,要注意其前后的因果关系。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者:面对外部封锁打压,遇到很多困难,心里怎么想?
任正非:没有想过,想也没有用。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一步一步往前走。
记者:如果说有困难,主要困难是什么?
任正非:困难就困难嘛,什么时候没有困难?刀耕火种的时候不困难吗?石器时代不困难吗?人类用石器的时候,哪能想到有高铁。中国在中低端芯片上是可以有机会的,中国数十上百家芯片公司都很努力。特别是化合物半导体机会更大。硅基芯片,我们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利用集群计算的原理,可以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软件是卡不住脖子的,那是数学的图形符号、代码,一些尖端的算子、算法垒起来的,没有阻拦索。困难在我们的教育培养、人才梯队的建设。
记者:从您面对困难的心态,感受到您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坚定地做好自己的事。这应该是华为能走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正非:同时,大家也要更多去理解搞理论研究的人,他们曲高和寡,老百姓不了解,而且他们的贡献要几十年、上百年才看得见。
记者:您怎么看基础理论研究?
任正非:当我国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时候,要重视理论特别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研究不止5—10年,一般要10年、20年或更长的时间。如果不搞基础研究,就没根,即使叶茂,欣欣向荣,风一吹就会倒的。
记者:对基础研究,人们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会问研究这个有什么用,能产生什么效益?
任正非:我们一年1800亿投入研发,大概有600亿是做基础理论研究,不考核。1200亿左右投入产品研发,投入是要考核的。没有理论就没有突破,我们就赶不上美国。
记者:这是一种长期主义,听说华为就有个“黄大年茶思屋”。
任正非:黄大年是个伟大的科学家,我国是在海湾战争中发现这个人的。美军在直升机下有一个吊舱,探测萨达姆埋在沙漠里的武器,一开战就准确把它消灭了。再一找,才知道这吊舱是中国人做的,黄大年在英国大学做的一个探矿吊舱,北约用来做武器。他辞职回国做了吉林大学老师。他用自己的钱,向学校要了一间40平米的房子,开了一个茶思屋,负责提供免费咖啡,开展“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得到他家族的授权,利用他的名字,做了一个非盈利的黄大年茶思屋网络平台,免费让大家查阅世界的科技信息。同时,对基础研究开放喇叭口,和各大院校合作。这些都是战略性投入,不考核的。基础理论这一块,我们内部建立一个机制,什么时候能做出来不知道,对科学家也不做要求。
记者: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沃尔夫等专家认为,美国为何没有像中国那样发达的高铁系统,主要是因为美国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做什么都要赚钱。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的道路,国家主张的是社会效益,高铁、重载铁路、先进的电力网络、发达的高速公路以及通往乡村的水泥路,遍布各处的水利设施、星罗棋布的发电厂……这些并不赚钱,但垫起一个发达的社会基础,为工业、农业现代化作出了贡献,体现的是国有企业的社会价值。而对有竞争的商品实行市场化,通过市场的竞争来调节,使其实现商业价值,依法纳税贡献社会。对此,您怎么看?
任正非:为什么不赚钱的事,只有社会主义做?社会主义的一个目的就是发展社会。我国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壮举。从基础设施建设看,我们也只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不然高铁、高速公路、水坝……这些东西都建不起来。
任正非:科学的突破,世界上理解的人本来就少,不理解的人就不要去评价。爱因斯坦发现光线会弯曲,是一百年后再证实的。贵州有个农学家罗登义,20世纪40年代,他分析研究水果蔬菜营养成分的时候,发现一种维生素含量很高的野果子刺梨。中国那时还在抗战时期,社会教育水平还很低,没几个人懂。后来他写了一篇论文,说刺梨是维C之王。经历了近百年,贵州把它做成了一种天然富含维生素的刺梨饮料、维生素饮料中的奢侈品,近百元一瓶,受到追捧,刺梨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渠道。人们才真实认识了在抗日烽火时,在一张破桌旁的罗登义。
记者:基础研究周期会很漫长,但企业是需要讲效益的。
记者:您对人工智能的未来前景怎么看?
任正非:人工智能也许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当然可能还有能源的核聚变。人工智能发展要经历数十年、数百年。不要担心,中国也有很多优势。
记者:您怎么看这些优势?
任正非:中国有数亿青少年,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总书记讲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人工智能在技术上的要害,是要有充足的电力、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人工智能要有电力保障,中国的发电、电网传输都是非常好的,通信网络是世界最发达的,东数西算的理想是可能实现的。
记者:其他优势呢?
任正非:芯片问题其实没必要担心,用叠加和集群等方法,计算结果上与最先进水平是相当的。软件方面,将来是千百种开源软件满足整个社会需要。
记者:怎么看中国的未来?
任正非:弗里德曼离开我们公司,自己买了一张二等座的高铁票,去感受中国。后来写了篇文章《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记者:我们看过这篇文章,他认为:“中国制造业像今天这样强大的原因,不仅在于它的高质量,能更便宜地生产东西,也在于它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产东西,而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融入产品中。”
任正非:从根本上说,算法不掌握在IT人手里面,而是掌握在电力专家、基建专家、煤炭专家、医药专家等各类行业专家手里面。实践层面看,中国制造业人工智能运用非常快,会诞生很多中国模型。
(摘编自《国家越开放,会促使我们更加进步——对话任正非》,《人民日报》,2025年6月10日)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任正非认为硅基芯片已实现技术突破,而化合物半导体因起步较晚仍需加大投入。
B. 文中列举爱因斯坦和罗登义的事例,旨在说明基础研究虽周期长,但终将产生经济效益。
C. 美国专家认为,美国未能构建像中国那样发达的高铁系统,主要是由于走资本主义道路。
D. 电力充足、通信网络发达,这是中国独有优势,能够助力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已实现技术突破,……因起步较晚仍需加大投入”错,曲解文意。原文中任正非提到硅基芯片“我们用……利用集群计算的原理,可以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并未说“已实现技术突破”;对于化合物半导体,他认为“机会更大”,而非“因起步较晚仍需加大投入”。
B.“但终将产生经济效益”错,曲解文意。列举爱因斯坦和罗登义的事例,旨在说明基础研究周期长,而非侧重“终将产生经济效益”。罗登义案例虽体现后续效益,但爱因斯坦案例未涉及经济效益,可见事例重点是凸显基础研究的长期性,而非经济效益。
D.“这是中国独有的优势”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人工智能在技术上的要害,是要有充足的电力、发达的信息网络。发展人工智能要有电力保障,中国的发电、电网传输都是非常好的,通信网络是世界最发达的”可知,材料中任正非仅称中国在电力、通信网络等方面具备“优势”,未提及“独有的优势”。
C
2. 下列对本篇访谈内容和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访谈从当前热点如外部封锁打压切入,引出受访者表达应对态度及策略,展现企业家的务实态度。
B. 访谈思路清晰,涉及面广,论及企业处境、基础研究价值、体制优势、人工智能前景等重要问题。
C. 提问具有针对性和连贯性,既有直接询问,也有结合前文追问,还有引用他人观点引发讨论等
D. 对话中多使用“算法”“基础研究”等术语和技术概念,展现了访谈语言浓厚的学术性,通俗性不强。
2.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和特点的能力。
“通俗性不强”错,访谈虽用“算法”“基础研究”等术语,但常以通俗方式解释,如用“数学的图形符号、代码”解“软件”,举罗登义研究刺梨、黄大年茶思屋等例子,还出现“干就完了”“风一吹就会倒”等口语化表达,并未刻意追求学术性语言,而是注重将专业话题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语言,并非“通俗性不强”。“学术性”和“通俗性”并不矛盾。
D
感谢
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