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水田园诗鉴赏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山水田园诗
鉴赏
学习目标:
了解特点,熟悉常见意象,分析思想感情






类型介绍
特点分析
常见意想
思想感情




第壹章
一切景语皆情语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huì]
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
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生活的厌恶之感,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为保持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而甘受田间生活的艰辛。
类型介绍
山水田园诗是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山村生活见长。




第贰章
一切景语皆情语
特点分析
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 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第叁章
一切景语皆情语
山水 田园
自然景物 清泉、郊外、白云、野径、清风、明月、空林、空山 黍、粟、桑、麻、菊、豆苗、麦
生活事物 禅房、古寺、暮钟、桥 草屋、柴门、荆扉、农田、墟落、炊烟、
动物 鸾、鹤、白鸥、山鸟、黄鹂 牛、羊、猪、鸡、蝉、蛙、
人物 隐者、幽人、野老、老叟、寺僧、道人、 牧童、农民、樵、渔
伯夷、叔齐
常见意象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第肆章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山水:热爱自然,歌颂河山
表达热爱大自然歌,颂祖国大好河山之情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田园:农家欢乐,歌颂劳动人民
歌颂劳动生活,以及与劳动农民的深情厚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山水:隐逸乐趣,参悟哲理
闲适自得的心情,恬淡的隐逸之乐
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
田园:农民疾苦,生活艰辛
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苦辛酸,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悲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厌恶官场,向往隐居
表达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怀才不遇,不满现实
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孟浩然《田园作》




第伍章
一切景语皆情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夕
陆游
西山樵路隔重云,溪水微风起谷纹。
暑退忽惊秋渐晚,夜长已与昼中分。
菰蒋①入馔浑家喜,碪矸催寒并舍闻。
新作篝灯②学僧样,与儿同策读书勋。
【注】①菰蒋:茭白,嫩茎可入菜,果实称菰米,可煮食。②篝灯:用竹笼罩着灯光。《宋史·陈彭年传》:“彭年幼好学。母惟一子,爱之,禁其夜读书。彭年篝灯密室,不令母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路云雾缭绕,微风荡起涟漪,“重云”暗含诗人壮志未酬的落寞之情。
B.颔联写出时节变化,呼应了诗题,暑热退,秋分至,表现了时光的流逝。
C.茭白成为新菜,家家户户响起舂米和捣衣的声音,预示着冬天将要到来。
D.与《临安春雨初霁》一样,本诗并无在陆游诗词中常见的豪迈悲壮之风。
2.本诗尾联有怎样丰富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答案】1.A 2.①借用陈彭年篝灯密室的典故,鼓励儿子见贤思齐;
②诗人如僧侣般读书,耐得住寂寞,暗示诗人远离官场的恬淡清净;
③秋夜诗人与儿子一同读书,勉励儿子建功立勋。
【导语】此诗以秋夕为背景,首联绘西山重云、溪起谷纹之景,清幽淡远。颔联点出暑退秋深、夜昼中分,含时光流逝之叹。颈联写菰蒋入馔全家欢、邻舍碪声催寒,生活气息浓郁。尾联化用陈彭年篝灯夜读典,与子同策书勋,于平淡中见勤勉家风,尽显秋日恬淡与耕读之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中早春
白居易
南山①雪未尽,阴岭留残白;西涧②冰已消,春溜③含新碧。
东风来几日,蛰动萌草坼;潜知阳和功,一日不虚掷。
爱此天气暖,来拂溪边石,一坐欲忘归,暮禽声啧啧。
蓬蒿④隔桑枣,隐映烟火夕;归来问夜餐,家人烹荠麦。
[注]①南山:即终南山。②西涧:即渭水。③春溜:指春天山谷里往下流的水。④蓬蒿:语出自晋皇甫谧《高士传》:“张仲蔚者,修道德,隐身不仕。常居穷素,所处蓬蒿没人,闭门养性,不治荣名,时人莫识。”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四句描绘早春特有的风光,残雪、冰消、新碧等景象,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溪中早春”的景色。
B.诗人在对早春时节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描写之后发出感叹,使景中含理,理从景出,景与理自然融会。
C.诗中从对初春风光的描写,转换成对诗人的描写,诗人被风光深深地吸引,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诗歌对景物的描写静中有动,全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将写景、叙事与抒情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诗歌最后四句描写了“归来问夜餐”的情景,是否脱离“溪中早春”的主题,请阐明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案】3.C 4.诗的最后四句粗看似与主题了无相涉,其实不然。“蓬蒿隔桑枣,隐映烟火夕”表现出一种初春宁静的气氛。“归来问夜餐”表明“溪中早春”之景太美,玩得太尽兴,所以回来就吵着要吃饭。间接体现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而家人拿出的荠麦是清素家庭的普通食物,显示出作者虽处在贫病不堪的环境中,还能在自然美中得到了精神慰藉。因此,非但不脱离主题,反而凸显主题。
【导语】白居易以细腻笔触捕捉早春的微妙生机,残雪、新碧、草坼等意象交织出冬春交替的灵动画卷。诗中“潜知阳和功”暗含对自然伟力的哲思,而“忘归”“烟火夕”则流露隐逸之趣。语言质朴却意境丰盈,将景、理、情自然糅合,展现中唐山水田园诗的清雅风貌。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题村居(其一)
张炜
村居何识见时节,春去春来自一年。
谁与儿童话寒食,也将杨柳插门前。
题村居(其二)
张炜
数舍茅茨簇水涯,傍檐一树早梅花。
年丰便觉村居好,竹里新添卖酒家。
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均以白描手法呈现乡村风貌,其一通过“杨柳插门”记录习俗,其二借“早梅”“酒家”描摹丰年安居。
B.其一以“春去春来自一年”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淡然,其二以“年丰便觉村居好”直抒对当下惬意生活的满足。
C.其一的“杨柳”象征习俗传承的永恒性,其二的“早梅”则象征文人的孤傲,两诗意象的文化意蕴截然不同。
D.其一聚焦寒食节与儿童互动,展现文化的延续;其二则立足于诗人所见的景象,凸显了村居生活的丰饶闲适。
6.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与张炜《题村居(其二)》均写了乡村生活,但二者在表现村居生活的意境和情趣方面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5.C 6.要点示例:(1)意境不同:陶诗以隐逸精神为核心,构建超脱世俗的素朴世界;张诗则以现实关怀为基调,展现烟火气与诗意交织的村居图景。
(2)情趣不同:前者重“返归自然”的心灵自由,后者重“丰年安居”的现世满足,二者分别代表了田园诗中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倾向。
【导语】这两首《题村居》以清新自然的笔触勾勒出宋代乡村图景。其一通过寒食插柳的民俗细节,展现岁时流转中朴素的生活智慧;其二则以“早梅簇水”“竹里酒家”的意象组合,呈现丰年村居的闲适之乐。两诗皆不着斧痕,在平实的白描中暗含对田园生活的深情,既有陶渊明式的隐逸情怀,又多了份宋人特有的生活意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晏村居
[宋]石介
岁晏有余粮,杯盘气味长。
天寒酒脚落,春近臛[注]头香。
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
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粱。
[注]臛(huò):指肉羹。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起即点题,岁末村民家有余粮,杯中有酒盘中有肴,香味绵延深长。
B.“天寒”“春近”点出节令,“酒脚落”与“臛头香”,则顺承首联叙写。
C.“青仍短”“嫩复黄”,充满生机,写出了万物生长草木茂盛的春天气象。
D.本诗即景生情生机弥漫,平淡中寓真精神,可见田园派诗风对诗人的影响。
8.本诗尾联有“此中得深趣”,陶渊明《饮酒》有“此中有真意”,其中“深趣”与“真意”在两诗中各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链接】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案】7.C 8.①本诗中的“深趣”是村居生活乐趣。农家安定丰裕的生活和充满生机的自然风光,触发诗人对村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与下句“真不羡”形成对比,表现了不慕“膏梁”安贫乐道的志趣。
②陶渊明《饮酒》中的“真意”,指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的人生意趣。采摘东篱悠然南山(日暮岚气若有若无,鸟儿结伴回归山林),诗人从南山的美好晚景中获得人生意趣,表现了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性情和高洁人格。
【导语】《岁晏村居》以岁末村居生活入诗,通过质朴意象,勾勒出丰足恬淡的田园图景,同时暗藏时序流转,以草木初萌呼应生机。最后“不羡膏粱”点明主旨,展现诗人安贫乐道、深得自然真趣的隐逸情怀。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①。
【注释】①络纬:纺织娘,一种昆虫。
9.以下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漏疏月”写月光透过高松的缝隙洒落,松影斑驳如画,画面清幽静谧。
B.颔联用“及久不能寐”表现了诗人因流连月下美景以致于错过睡觉时间的懊恼。
C.颈联借“荷卷”“果坠”的细节,以动衬静,表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
D.本诗通过拟人化自然景物与动静相生手法,营造月夜幽寂的意境,极富画面感。
10.有人认为尾联“满林啼络纬”与全诗清幽的意境不协调,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全诗内容阐述你的观点。
【答案】9.B 10.①不认同。
②该句用纺织娘的鸣叫声反衬环境的幽静,与全诗营造的清幽主题一致;
与首联、颈联中“高松”“疏月”“池荷”“山果”等自然意象相统一,且从视觉营造静谧画面,延展到听觉,丰富了写景层次;
呼应诗人因“爱其下”而“夜久不能寐”的孤寂之情,以“谁伴予苦吟”作结,直抒胸臆、凸显月夜苦吟之孤。
【导语】这首《新晴山月》以细腻笔触勾勒出月夜松林的清幽意境。“漏疏月”的斑驳光影、“荷卷果坠”的微妙动态,与尾联纺织娘的啼鸣形成声画交响,看似突兀实则深化了夜寂。诗人以物我交融的笔法,将流连忘返的沉醉与孤吟无伴的寂寥巧妙统一,在静谧中暗藏生命律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观田家
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①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注】①劬,辛勤劳苦。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诗人扣住诗题“田家”,从春雨春雷写起,视听结合,引出春耕。
B.诗歌中“俱”“亦”“常”三个词,浓缩了田家一天甚而一生劳作的艰辛。
C.“方惭”二字是作者看到劳动者的艰辛,从而对自己宦游食禄生活的羞愧。
D.整首诗全是平常之辞,朴实且自然,与杨万里的《插秧歌》语言风格迥异。
12.本诗是从哪些方面“观田家”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1.D 12.①从时令节气角度,观田家一年之中劳作之早(结合前四句分析鉴赏)。
②从农事繁忙角度,观田家劳作之苦(结合第五、六、七、八句分析鉴赏)。
③从农人心理角度,观田家的喜乐与知足(结合第九、十句分析鉴赏)。④从赋税徭役角度,观田家的境遇之惨(结合第十一、十二句分析鉴赏)。
【导语】韦应物《观田家》以白描手法展现农家春耕图景,笔触质朴而情感深沉。前六句写自然时序与劳作艰辛,后六句转写民生疾苦与诗人自省,形成“田家苦”与“禄者惭”的鲜明对比。全诗语言平实如话,却在寻常叙事中暗含对徭役重压的批判,体现中唐诗人关注民瘼的写实精神,与陶渊明田园诗的恬淡风格迥异。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小园①
陆游
其一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
其四
少年壮气吞残虏,晚觉丘樊乐事多。
骏马宝刀俱一梦,夕阳闲和饭牛歌②。
[注]①《小园》组诗写于淳熙八年(1181),陆游自江西回山阴。②饭牛歌: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戚因怀才不遇,通过喂牛时敲击牛角,唱出自己的才华和抱负,最终被齐桓公发现并提拔为丞相。
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第一句“接邻家”既写出了小园的生机盎然,也暗示了与邻居之间的亲近。
B.其一第二句“桑柘阴阴”既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亦隐含了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
C.其四第一句“少年壮气”与《书愤》中的“中原北望气如山”同有意气风发的收复之志。
D.其四第三句“骏马宝刀”代指功名利禄,“俱一梦”颇有苏轼“人生如梦”的幻灭之感。
14.有人认为,《小园》组诗虽然抒发了诗人隐居闲适之乐,但实有愤愤不平之气。请结合这两首诗谈谈你对这种矛盾心态的理解。
【答案】13.D 14.①隐居闲适之乐:小园的生机盎然与诗人悠哉游哉的躬耕形象,以及“乐事多”都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闲适生活的归属与喜爱;
②愤愤不平之气:少壮吞虏的戎马生涯依然难忘;想像宁戚一样唱出自己的才华抱负,这些都说明陆游仍未彻底放下报国之志,有不甘还有期待。
③两种情感看似矛盾,实则合情合理。归隐是不被重用的无奈之举,亦是安放不得志心灵的安乐乡;不平是以兼济天下为毕生志业的儒生不得志时的必然情绪,所以即便归隐,也不是彻底的归隐,心里仍牵挂国家。
【导语】陆游的《小园》组诗,表面描绘田园闲适,实则蕴含壮志未酬的愤懑。其一通过“卧读陶诗”“锄瓜”展现隐逸生活,其四则以“骏马宝刀俱一梦”抒发了功名幻灭之感,体现了诗人晚年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春中①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②,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③,惆怅远行客。
[注]①春中:即仲春,农历二月。②远扬:指伸得很长的桑枝。③御:饮、喝。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鸟鸣花香,有声有色,展现早春田园勃勃萌发的生机。
B.颔联“持斧”“荷锄”等动词形象描绘农夫勤劳紧张繁忙场景。
C.颈联“故”“旧”和“新”相对,表达时间流逝年华衰老的悲伤。
D.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规范,韵脚是“白”“脉”“历”“客”。
16.有人批评此诗尾联“转折生硬缺余味”,也有人不同意。你支持哪种看法?请从内容和语言两方面阐述理由。
【答案】15.D 16.
答案示例 :支持批评。
①内容上:全诗描写田园之景,尾联抒发为客行远方之人而惆怅之情。写景颇具匠心,表现了春日人与自然的谐和美好,尾联由眼前田园生活联想到漂泊在远方的游子,关联生硬,惆怅之情也与前文恬淡安适的意境不匹配。
②语言上:语言直白,直抒胸臆,不能留下余味。
答案示例二:不支持批评。
①内容上:全诗由景入情,结句写为客行远方之人惆怅之情。写景朴素如叙家常,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安闲喜悦之情,尾联自然联想到那些漂泊无定的远客,而感到轻微惆怅,这种遗憾惆怅反向显示了田园的美好与诗人对它的依恋珍惜,意脉相承。
②语言上:直抒胸臆,语言朴实直率,与全诗朴素自然不雕饰的整体表达相协调。
【导语】田园诗《春中田园作》描绘了仲春时节的田园景色,首联通过鸟鸣杏花展现了生机勃勃的环境,继而描绘农夫春耕的勤劳场景。通过“旧巢”“新历”突出时间流转。尾联则透出诗人对远行者的惆怅思绪,反映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交织。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