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树春 胥晓婷 杨国强 徐兴堂
教学目标
学习本篇新闻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
了解文中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掌握本篇新闻的写作手法。
品味本篇新闻意味深长的语言,感受文中传递出的国家尊严和民族自豪感。
01
了解背景
1984年邓小平会见来华参加签字仪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背景探寻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面对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中被迫割让香港岛。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同志与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
02
了解文体
新 闻
定 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分 类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体裁。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01
02
新闻的组成部分
02
导语(核心内容,一般为第一段或第一句)
04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01
标题
05
结语(次要内容及补充资料)
03
主体(对导语的扩展和阐释,包括各新闻要素)
标 题
作 用
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
形 式
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一般分三种:
1.引题+正题
2.正题+副题
3.引题+正题+副题
01
02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03
了解文本
找到文中叙述的新闻事实,完成下表
新闻事实 记叙顺序 思考点
末任港督离任仪式
英国管治结束仪式
英国军营降旗仪式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离开
米字旗
降旗仪式
五星红旗
升旗仪式
30日4时30分
晚6时15分
7时45分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
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
0时40分
1.这则新闻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
2.“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作为重点,能不能放到最前面写,以示强调
3.“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时间表述为什么与其它时间的表述方式不一样?
4时40分
1.这则新闻时间精确到时分,衔接非常紧密,为什么这样写
新闻需要真实地记录历史事件。
表现了扬眉吐气的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表明了人们急切地盼望着回归时刻的到来。
2.“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作为重点,能不能放到最前面写,以示强调
从6月30日的4时30分写起,时间步步推移,情绪层层叠加,直至最重要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期待已至最顶峰,交接仪式的出现便顺理成章。这便是文学手法中的“蓄势”。
蓄 势
定义:“蓄势”指的是作者为了在情节、情感或思想的关键处实现最大程度 爆发,而在此前进行一系列有目的、有层次的铺垫和渲染,逐步积累力量和紧张感的过程。
蓄势的作用:
1.制造悬念和期待感。
2.强化情感冲击力。
3.控制叙事节奏。(蓄势的过程是“抑”或“缓”,而爆发则是“扬”或“急”。一张一驰,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在的呼吸和韵律。)
4.塑造人物形象。
蓄势的形式:
1.情节上的蓄势。
2.情感上的蓄势。
3.氛围上的蓄势。
标题解读:别了,“不列颠尼亚”
字面上看是写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以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 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种统治的结束。
利用倒装和借代,以强调的句式、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性意味的具体事物,一语双关,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了无痕迹。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一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记录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降米字旗的时间,采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这样的语言表述,采用倒计时的方式,再一次激起人们对中国恢复对香港行驶主权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期待,也用这种方式,宣告英国对香港统治的结束,自然地流露出香港被租界99年的历史沧桑感,以及香港得以重回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记录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五星红旗升起的时间,则采用了“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预示着香港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这是香港的新生,也是中国以更崭新的面貌登上国际舞台的象征。
3.“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的时间表述为什么与其它时间的表述方式不一样?
找到文中叙述的新闻背景,完成下表
背景材料 作用 总结
分析语句或语段作用,可以从文本的表达方式入手分析。
港督府的历史(第4段)
英国占领香港岛(第7段)
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第11段)
描写港督府环境,说明其历史变迁。
叙述英国驻军香港简史,突出156年荣辱变迁的沧桑与今日的自豪。
在平淡 叙述中对比今昔升旗,突出百年抗争的不易与胜利之后的欣慰。
04
品析语言
分析语言的言外之意
1.“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第三段)
“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第五段)
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日落仪式”和“日落余音”采用双关手法,既指降旗的仪式和音乐,也比喻英国将结束对香港的殖民而举行的港督结束统治香港仪式。
分析语言的言外之意
2.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第十段)
一句简单的陈述句,客观说明“不列颠尼亚号”离开南海的情况。但在客观平静的叙述之下蕴含着一种克制的情感。一个“很快消失”表达出对英国殖民统治结束,香港回归的欢欣与喜悦。
分析语言的言外之意
3.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第十一段)
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点明了题意。平实的语言中含蓄地表达了面对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占领香港的英国殖民者,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时中国人民终于胜利的自豪之情。
分析语言的言外之意
4.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第二段)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第六段)
借用景物描写,烘托悲剧氛围,表现英国殖民者离开香港的灰头土脸,隐含成功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后的喜悦。
05
总结技巧
写作技巧
(1)以时间闪回的方式组织材料
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感很强,而且突出了英国在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永不再来的意味。
01
(2)运用大量细节描写
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从“告别”切入,将目光聚焦于“历史的终结与开始”这一主题,所有的细节均服务于这一主题,不枝不蔓,清清楚楚。
02
(3)善于使用气氛烘托
借用景物描写等方式侧面烘托主题。
0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