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老子》四章 课件(共4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老子》四章
知识链接
有希望,便是光明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从此,理氏怀了身孕。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字叫“老子”。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出生
知人论世
老子骑青牛
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便是若无尹祖遇太上,何来今日《道德经》的典故。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
了解老子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道”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所以又称《道德经》。共五千言,篇幅不长,论述精辟,意义丰富,思想深邃。其内容重在详尽论述作为宇宙本体、万物之源和运动规律的天道,并将这种天道用以关照人道,指导治国(包括砭时、议兵)和修身(包括养生),直面现实社会,涉及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尽管《老子》的行文隐晦曲折,正言若反,扑朔迷离,飘忽不定,但是其思想学说始终如一,贯彻到底,用朴素的辩证思维构建起独特的理论体系。
春秋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战乱频频,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一些有识之士洞察祸福之机,深明成败之理,认为只有避世韬晦,才能保全个体的人格尊严和生命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
背景简介
读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2),有车之用(3)。埏埴以为器(4),当其无(5),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6),当其无(7),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8),无之以为用。
(4) 埏埴(shānzhí):和泥(制作陶器) 。
埏,用水和土,揉和填。埴,制陶的粘土。
(1) 辐:辐条,车轮上连接车毂与车辋的直条。毂(ɡǔ):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其中插轴。借指车轮或车。
辇毂之下:借指京城。 共:环绕。
(2)无:这里指车毂的中空处,中心的圆孔。
(3)用:作用
(8) 利:便利。
(5) 无:这里指陶器中空。
(6) 户牖(yǒu):门窗。
(7) 无:这里指门窗中空的地方。
三十辐共一毂(1),当其无(2),有车之用(3)。埏埴以为器(4),当其无(5),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6),当其无(7),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8),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车轮中心的车毂中,正是因为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车轮才能转动,车的作用才得以发挥。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正是因为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才能发挥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以建造房屋,正是因为有了门窗内的空虚部分,屋子才能发挥供人居住的作用。所以,“有”能给人带来便利,是因为“无”所发挥的作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古代车轮:轮、辐、毂、轴
轮最外面部分
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
“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
“辐”连接轮毂的木条。
三十根辐条聚合在毂上。
毂中间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正因为车轮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转动,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凿出门窗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
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而给人便利,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价值和作用。
思 考
问1:第十一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问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空无”使事物产生真正的使用价值。
明确: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
明确:举例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进行论证。
问3:第十一章运用比喻说明“有之以为利”,实际上是“无之以为用”,其中蕴含着“有”和“无”怎样的关系?
明确:“有”与“无”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作为实体,“无”作为利用,犹如有了车毂中间的空间,才有车轮平稳的转动;有了器皿中间的空间,才能盛水,盛食物;有了门窗四壁的空间,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辐条
泥土
门窗

车子
器皿
屋室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举例论证
器物实体的“有” ,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
启示:有无相生
第二十四章
企者(1)不立,跨者不行(2),自见者不明(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4),自矜(5)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6),物或恶wù之(7),故有道者不处。
(6)余食赘行: 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行,同“形”。
拓展:矜:adj 庄重自持。 矜持。
(1)企:同“跂”踮起脚跟,翘起脚尖。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2)跨:越、跃,阔步而行。 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3)明:形作动,显明。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4)伐:v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
功:名作动,建立功勋。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5)矜:v自大,自夸。矜伐:恃才夸功;夸耀。
(7)物:他人;众人。或:有。
(8)处,为,做。
[译文]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明;自我夸耀的不能建立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通晓道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企者(1)不立,跨者不行(2),自见者不明(3),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4),自矜(5)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6),物或恶wù之(7),故有道者不处。
思 考
1.第二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急于表现、贪功冒进并非符合天道之举。
明确:
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
③究其原因就在于超过自己的能力,违背了自己本具的天性所致。凡是急躁冒进,急于功利,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都不会长久,甚至会受到惩罚。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吧,切实落实好每一步,何怕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3.怎样理解本章中“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含义?
明确:有道是:欲速则不达,其意与“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相同。
①“企”意为举起脚跟,脚尖着地,“企者”是想要高出于人,想站得高,望得远,结果反而站不稳,甚至摔跤。
②“跨”即越过,阔步而行,“跨者”是想要比别人走先一步,想走得快,走得远,结果反而走不远,走不快,也走不久。
企立、跨行
根 源
急于求成 内心焦躁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本 质
余食赘行
令人厌恶
有道者不处
后果
启示:
顺道而行,
谦虚知足,
不可急躁冒进
举例
论证
比喻
论证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知足者富,强qiǎng行(2)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3)者寿。
(3)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身没而道犹存。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
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译文:能够了解别人的人是有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是聪明的。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是刚强的。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勤勉力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死而不朽的就是长寿。
(1)强:刚强,含有果决的意思。
(2)强qiǎng行:勤勉力行。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思 考
1.第三十二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3.如何理解如何理解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自知”“胜人”“自胜”?
明确: “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
“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知人”“自知”“胜人”“自胜
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自知者明”,启示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与与需求;更要看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知道自身存在的缺陷,全面了解自我,才能给人生以合理定位,才能合理规划自我,才能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战胜别人容易,战胜自己难。“自胜者强”要求我们有强大的内心:人生辉煌时而不自傲,人生低谷时不垂头丧气,压力来临时能够直面挑战,遇到挫折能够直面风雨……一个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就永远不会满足, 不满足,就容易成为精神的负担,容易陷入罪恶的深渊, 试想一下,多少人贪污腐败,致使自己身陷囹圄?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家庭妻离子散,兄弟反目成仇,又有多少人因为金钱使得朋友之间分道扬镳……所以说人要懂得知足,学会心态淡泊,知足的人才能 获得内心的愉悦宁静 ,才能宾朋满座,才能惠及四方, 知足的人多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就浓郁了 。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坚持不懈。一个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坚持下去勇于挑战,成就自我,。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不能持久(认定目标,勇敢前行,挑战自我,成就自我)。
思 考
4.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
明确: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人应自知、自胜、强行,达到与道长存的境界。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1);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为(3)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4);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
(5)累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1)持:维持,持守。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 兆: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或迹象,预示。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
(2)泮:通“判”,分离 。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
(3)为:v做,干。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4)合抱:两臂围拢。毫末: 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译文】
事物处于安稳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保持,问题未露出征兆以前比较容易解决,事物处于脆弱状态的时候比较容易分离,事物在刚刚萌芽的时候比较容易解决。做事情要在还没有发生问题之前就妥善处理,治理国政要在祸乱刚刚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泥土开始筑起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1);其脆易泮(2),其微易散。为(3)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4);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
为者败之(7),执者失之(8)。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9)。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10)。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11),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12),复众人之所过(13),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7)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8)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9)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所以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把持, 所以不会失败。
(10)几:接近,差不多。
(11)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12)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12)复众人之所过: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复,弥补补救。
翻译: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所以就不会招致失败 ;无所把持, 所以不会失去。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果想慎重对待开始一样对待结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 补救众人所常犯的过错。圣人以此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妄加干涉。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7)。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8)。慎终如始,则无败事(9)。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0)
这一章包含了几层意思?
一层:我们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二层:高远目标完成于点滴积累。
三层:做事要慎终如始,持之以恒。
四层: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妄为。
思 考
1.第六十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
告诫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靠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2.《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②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3.阅读《<老子>四章》,联系现实,谈谈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明确:老子思想虽然年代久远,但仍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如:
(1)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告诫我们,要谨慎从事,做事要有恒心,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提醒我们,人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心态,了解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了解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不狂妄自负,要有自知之明。
4.《〈老子〉四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①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②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③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
④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强大的毅力。
⑤做事要脚踏实地,从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始终如一。
《老子》
四章
论道→有无相生→强调“无”的用处
(1)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身
治国→(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
自知、自胜、知足、强行、不失其所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
谦下守中,不可急躁冒进
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事物发展变化,注意萌芽状态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依照自然规律,从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儒家的核心思想
“克己复礼为仁”
“礼”——正名(贵贱尊卑秩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
思考:儒道有何异同?
明理提升
“仁”——伦理道德学
道家的核心思想
“道”——天地万物的本源及其运行规律。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 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与“入世”,但同时具有超然通达心态。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与“出世”,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心态。
中国文人的儒道互补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理解性默写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写作特色: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
以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举例说理,以具体事物为喻,概括出抽象的道理。如第十一章以生活中的“毂”“器”“室”说明世间万物都存在“有”和“无”的对立统一,“有”“无”相依相生。
2.善用逆向思维。
善于从常人思维的反面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正面说理的效果。如“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等,都体现了老子的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用格言、警句。
《老子》中,多用方言、谚语、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形象而深刻地浓缩了历史和现实生活的经验教训,闪耀着思想之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