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示儿
年少: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中年: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晚年: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临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
陆游
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深入探究“愤”的内涵。
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学习目标
陆游生于北宋灭亡、家国破碎之际,自幼饱尝流离之苦,少年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报国之志,一生力主抗金、收复中原。46岁时投笔从戎,亲临抗金战场,后因主战遭排挤,多次被罢官,长期赋闲乡野。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sài
shuāi bìn
zǎi


思考:
诗人愤什么?
抒发胸中愤懑之情。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
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一生以“精忠报国”为志,率军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最终遭奸臣陷害,含冤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
一愤·世事艰


“塞上长城”化用南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
陆游曾两度投身抗金前线,先后辅佐张浚、王炎两位主战将领——帐中他献抗金良策,阵前他赴烽火硝烟,满心皆是收复失地的滚烫热望。可南宋统治者苟且求和,屡次罗织罪名打压他:从中央贬至地方,从前线逐回后方,最终罢官遣返家乡山阴。
二愤·空自许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早已两鬓斑白,而祖国山河依旧破碎,百姓仍在流离受难。
半生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满腔抗金抱负终难施展,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人悲凉彻骨。
三愤·鬓先斑


诸葛亮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天下为毕生大业。陆游渴望像诸葛亮般建功立业,以抗金复土之名留垂青史。
这份追慕背后,更藏着对主和派小人排挤打压爱国志士的强烈谴责,满含对时局不公的愤懑。
四愤·谁堪伯仲间


愤报国反遭构陷
愤壮志终成泡影
愤年华无端空耗
愤抗金无人领军
总结
根源:
南宋主和派的妥协!
英雄的悲愤共鸣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
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
英雄的悲愤共鸣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小重山》
英雄的悲愤共鸣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
——鲁迅


赏析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课堂练笔


[答题步骤]
①结合诗(词)句语境,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②点明手法,结合诗(词)句内容简析。
③点出诗(词)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模板]
描述+手法+意境+感情。
一般模式:诗句描绘了……的画面,运用了……的手法,烘托出……的意境,抒发了……的感情。
曾有高大的战船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洲渡口;也曾有披着铠甲的战马在秋风中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
手法:
意象叠加: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个意象密集组合,让读者串联起两幅壮阔的战争画面,极具视觉冲击力。
用典(史实入诗):两句分别对应两次抗金战役(瓜洲渡之战、大散关之战),以史实为基,充满纪实感与说服力。
视听结合:“夜雪”是视觉描写,“铁马奔腾”“秋风呼啸”是听觉暗示,调动多种感官,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意境:营造了雄浑苍凉、豪迈悲壮的意境。
情感:
1、诗人对往昔抗金战斗的追忆与自豪,暗含了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渴望。
2、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意象直接组合。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
诗句高度浓缩,最大限度地增强了诗歌意象的密度和诗句的力度;使诗中的意象群鲜明突出,为读者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广阔天地。
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手法。
列锦又称“列词”
背诵《书愤》
作业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