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报告查询:登录或扫描二维码下载App■(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准考证号)回回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答题卷10.(4分)(1)(2)(4)姓名:班级:3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11.(3分)注意事项[0][0][o][o][o][0][0]1.答题前请将姓名、班级、考场、准考证号填写清楚。[1][1][1]1[1]2.客观题答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2[2]3.主观题答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33[3][3[3][3][3]4.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4][4][4[4][4]5.保持答卷清洁、完整。[5][5][5][5[5][5][5[6][6]正确填涂■缺考标记[12.(3分)81[8[9][9][9][9[9][91r9][9]书写(3分)书写规范、清楚,卷面整洁,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2分)(1)()(2)(13.(4分)我觉得最好,理由:2.(2分)()3.(2分)我的修改意见:14.(2分)5.(6分)(1)(2)(3)(4)(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5)(6)14.(3分)()6.(4分)(1)(2)15.(3分)(1)(2)(3)1(3)(4)16.(3分)7.(2分)(8.(2分)()9.(3分)二、现代文阅读(23分)三、古诗文阅读(19分)(一)文学作品阅读(14分)ㄖ囚■囚囚■■aa17(4分)(1)(2)口(3)(4)18.(2分)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19.(4分)①20.(4分)121.(2分)(1)1(2)(3分)四、写作实践(30分)有真好I■囚■囚囚■囚a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卷书写(3分)书写规范、清楚,卷面整洁,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时光宝盒开启“美妙文字”之旅,同学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悟,请你完成下列任务。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文熏陶、感染。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欣赏(B)衰草连天的盎然春意: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里,我们感受母子()j山é别后永存的深情母爱: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经典著作(2)《论语》中,我们学习古代圣贤(C)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在(D)人迹罕至的百草园,我们走进鲁迅无忧无虑的梦幻童年…语文是一座色彩缤纷的花园,,语文是一座巍峨耸立的灯塔。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知识,丰富了情操。同学们,去阅读吧,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吧!1.阅读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1)jué(▲)别(2)论(▲)语2.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文质兼美B.衰草连天C.安贫乐道D.人迹罕至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建议。(2分)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开阔了眼界,陶治了知识,丰富了情操。我的修改意见:▲4.仿照前后两个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2分)语文是一座色彩缤纷的花园,,语文是一座巍峨耸立的灯塔。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诗词是传承古今的歌唱。(6分)在中国古诗文流传至今,传承的绝不仅仅只是诗词和文字,还有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看杨花落尽,听子规啼鸣,我们从“我寄愁心与明月,(1)▲”中感受到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瑟瑟秋风,荒凉古道,尽显凄凉,我们从“夕阳西下,(2)▲”中看到游子飘零天涯的凄苦愁楚。战火纷飞,断墙残壁,我们从“(3)▲,应傍战场开”中听到诗人对和平的渴望。而故乡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坐标,我们从“(4)▲,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体会到古人蕴藉悠长的思乡之情。中国经典体现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亦为我辈青年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如《论语》中的“(5)▲,(6)”指出学思辩证结合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思想之光至今仍指引着我们一路前行。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1)俄而雪骤▲(2)元方入门不顾▲(3)人不知而不愠(4)博学而笃志7.下面是小语同学写的邀请函,其中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邀请函亲爱的张老师:您好!我们很荣幸的邀请您参加我们班级的“图书馆阅读打卡”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1月1日上午第一节课。活动地点:701班教室。感谢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你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A.荣幸B.莅临C.赏光D.拙见8.(2分)你的同学小语想加入一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交友问题,若有以下四个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2分)A.不惑岁月B.而立之家C.豆蔻年华D.弱冠一组1/62025学年第一学期七上期中测试语文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5分)1.(2分)诀 lún2.(2分)B3.(2分)“陶冶”和“丰富”调换位置4.(2分)示例:语文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语文是一幅意境深远的画卷5.(6分)略 6.(4分)略7. (2分)D8. (2分)C9. (3分)示例:在《父亲的病》中,作者通过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经历,批判了庸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丑恶本质(言之成理即可)。二、现代文阅读(23分)(一)文学作品阅读(14分)10.(4分)(1)父亲赞同“我”买瓜果讨价还价的行为;(2)惊讶;(3)父亲让“我们”明早帮他割麦子;(4)父亲吃我女儿散在桌上的饭,在“我”不满时教“我”。11.(3分)重读“不声不响”“一粒一粒”“慢慢咀嚼着”。这些词信写出了父亲看到女儿散在桌子上的饭默默捡起来、认真品味的场景,重读可以突出父亲朴实无华、珍爱粮食的特点。12. (3分)不能删掉。描写麦子被狂风吹得东倒西歪的场景,烘托“我”的心烦意乱,为文写“我”快刀乱斩麦子,父亲和气的教育“我”做铺垫。13. (4分)以“小侠义”与“大吝啬”为题最好。“小侠义”与“大吝啬”形成时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点出了父亲“侠义”与“吝啬”的生活小事,体现出父亲慷慨善良、节俭朴实的特点,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赞美。(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14. (3分) B15.(3分)(1)偏低;(2)较高;(3)中等16.(3分)①运用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的策略,《〈论语〉十二章》有些难度,不容易一下子背完,建议他先熟读全文,再一章一章地背诵,最后把各章综合起来背诵;②运用过度学习的策略,即在刚好能背下课文的基础上再适当识记几遍,以加深记忆;③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背书时要实时监控自己的状态(如精力集中与否),如有问题,要及时调整。三、古诗文阅读(19分)17.(4分)(1)以……为快乐;(2)满足;(3)好的;(4)②(填“认错,道歉”也可)18.(2分)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19.(4分)①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就(对照自己)加以改正。②嘹亮的歌声振动了林木,那声响止住了流动的云。20.(4分)示例一:薛谭对自己的唱歌技巧过于自满,才会向师父辞别,却不知人外有人、学无止境,这是学习时容易自满、不够谦虚的表现。与“学而不厌”中指明的应虚心学习的观点相对应。示例二:秦青没有强留学生,而是用自己绝妙的歌喉,让学生心中产生震动,自觉不足。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要求的启发性教学相对应。示例三:秦青没有因为学生的告辞而放弃学生,停止教学,反而用巧妙的方法启发、挽留他,进而继续教学。与“诲人不倦”的观点相对应。21. (2分)(1)寂静、清冷(或清幽)(3分)(2)诗人以梧桐自喻,借梧桐凋零,只剩数叶,依然迎风发声的景象,表达诗人不甘沉沦,坚韧昂扬、孤高自许的品性。四、写作实践(30分)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答题卷书写(3分) 书写规范、清楚,卷面整洁,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1.(2分) (1)( ) (2)( )2.(2分)( )3.(2分)我的修改意见:4.(2分)5.(6分)(1) (2)(3) (4)(5) ,(6)6.(4分)(1) (2) (3) (4)7.(2分)( )8.(2分)( )9.(3分)二、现代文阅读(23分)(一)文学作品阅读(14分)10..(4分)(1) (2)(3) (4)11.(3分)12.(3分)13.(4分)我觉得 最好,理由:(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14.(3分) ( )15. (3分)(1) (2) (3) 16.(3分)三、古诗文阅读(19分)17(4分)(1) (2) (3) (4)18.(2分) 未 穷 青 之 技 自 谓 尽 之 遂 辞 归。19.(4分)①②20.(4分)21. (2分) (1) 、(2) (3分)四、写作实践(30分)22.题目:有 真好 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试题卷书写(3分) 书写规范、清楚,卷面整洁,可得满分;否则酌情扣分。一、积累与运用(25分)时光宝盒开启“美妙文字”之旅,同学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感悟,请你完成下列任务。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我们被一篇篇(A)文质兼美的诗文熏陶、感染。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欣赏(B)衰草连天的盎然春意;在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里,我们感受母子(1)jué别后永存的深情母爱;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经典著作(2)《论语》中,我们学习古代圣贤(C)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在(D)人迹罕至的百草园,我们走进鲁迅无忧无虑的梦幻童年……语文是一座色彩缤纷的花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语文是一座巍峨耸立的灯塔。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知识,丰富了情操。同学们,去阅读吧,去感受文字的魅力吧!1.阅读语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2分)(1)jué( ▲ )别 (2)论( ▲ )语2.语段中画横线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2分)A.文质兼美 B.衰草连天 C.安贫乐道 D.人迹罕至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建议。(2分)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开阔了眼界,陶冶了知识,丰富了情操。我的修改意见: ▲4.仿照前后两个句子,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2分)语文是一座色彩缤纷的花园, ▲ ,语文是一座巍峨耸立的灯塔。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诗词是传承古今的歌唱。(6分)在中国古诗文流传至今,传承的绝不仅仅只是诗词和文字,还有当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看杨花落尽,听子规啼鸣,我们从“我寄愁心与明月,(1) ▲ ”中感受到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瑟瑟秋风,荒凉古道,尽显凄凉,我们从“夕阳西下,(2) ▲ ”中看到游子飘零天涯的凄苦愁楚。战火纷飞,断墙残壁,我们从“(3) ▲ ,应傍战场开”中听到诗人对和平的渴望。而故乡是中国人心中不变的坐标,我们从“(4) ▲ ,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体会到古人蕴藉悠长的思乡之情。中国经典体现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亦为我辈青年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恰如《论语》中的“(5) ▲ ,(6) ▲ ”指出学思辩证结合的重要性,传统文化的思想之光至今仍指引着我们一路前行。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4分)(1)俄而雪骤 ▲ (2)元方入门不顾 ▲ (3)人不知而不愠 ▲ (4)博学而笃志 ▲7.下面是小语同学写的邀请函,其中谦辞和敬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邀请函亲爱的张老师:您好!我们很荣幸的邀请您参加我们班级的“图书馆阅读打卡”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1月1日上午第一节课。活动地点:701班教室。感谢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你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A.荣幸 B.莅临 C.赏光 D.拙见8.(2分)你的同学小语想加入一个微信群,与志趣相投的同龄学友共同探讨交友问题,若有以下四个微信群,她选哪个最适合?( ▲ )(2分)A.不惑岁月 B.而立之家 C.豆蔻年华 D.弱冠一组9.批判是文学作品中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等进行揭露与谴责的有力方式。请你从下面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仿照示例,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批判之情。(3分)《父亲的病》 《无常》 《〈二十四孝图〉》示例:在《狗·猫·鼠》中,作者通过描写猫捕食时折磨猎物、与狮虎同族却有媚态等特点,表达了对现实中那些具有幸灾乐祸、虚伪残忍、欺软怕硬等不良习性之人的批判与憎恶。▲二、现代文阅读(23分)(一)文学作品阅读(14分)赵永新①突然想起了父亲。②父亲已过世十多年,但父亲对我的一些影响,总在心中涌起,而且久久不能抹去。③父亲中等身材,很结实。他没文化,为人侠义,一生克勤克俭,没有什么奢求。唯有的癖好是爱在庄稼地里转悠,总爱掰弄些谷穗、麦穗、瓜果类,以致有些入迷。④小时候,常随父亲去买些瓜果。那时瓜果便宜得几角钱一斤,可我却总喜欢和人家讨价还价。每当我们"砍"得不可开交时,父亲总是拍着我的小屁股:“走,几分钱,讲个啥 ”此时,我总是嘀咕:“你不在乎,我在乎,你什么时候多给过我五分钱。”我就是这样在不理解和顺从中,逐步认知父亲的。⑤记得有一次,父亲送我上学时,发现一个学生娃蹲在路头哭泣着。父亲走过去,问他为什么,他断断续续地告诉父亲,要交的学费丢了。父亲二话不说,从口袋里捞了半天,好不容易捞出一张皱皱巴巴的五元钱,说:“给,报名去。”要知道,那个时候一年的学费才三元五。父亲的举动着实让我惊讶。好大方啊!父亲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就是这么一个阔绰的“小侠义”。⑥可是,有一天,我发现父亲却是一个“大吝啬”。⑦我渐漸长大了,已是结婚成家的时候了,我好像良心大发现了,决定“五一”期间回家看望老父亲。见到儿媳、儿孙,还有儿子的我,他高兴得好像得了健忘症一般,什么都不记得了,一个劲儿地招呼着:“好!好!好!明早帮我割麦了去。”⑧我不敢执拗,不情愿地答应着:“好吧,我一个人去。”⑨第二天早上,一轮金黄金黄的太阳,把它诱人的光洒在茫茫麦海中,一阵一阵,一层一层的金浪起伏在地平线上,一种羡煞人的美,令人惊艳。父亲匍匐在这麦海中,手中的镰刀一茬一茬地平割着麦子,身后留下一片平整的麦桩,就像用剪刀修整过的,又像是画着的一股。回头看看我身后的麦桩高高低低的,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参差”。⑩难题好像是专门留给懒人似的。【B】我眼前的那片麦了被狂风卷得东倒西歪,有的耷拉着脑袋,垂头丧气,有的晃动着身躯,极不齐整,有的交叉缠绕,乱七八糟。我心慌意懶地一阵快刀乱斩,连自己都看不顺眼。这时,父亲走了过来,把麦了一支一支地捋了起来,扎成一个个小把子,和气地对我说:“这也是粮食啊!”然后替我把狼藉的麦子收拾好。⑾吃午饭的时候,我女儿是习惯地把饭弄得半桌都是,我不以为意。【A】可我父亲不声不响地把散在桌上的饭一粒一粒捡起来,丢在嘴里,慢慢咀嚼着……本来就窝着一肚子火的我,对着父亲数落起来:“这不是灾荒年,这也不是解放前,丢在桌上的饭您就不怕脏!”⑿听着我的不满,父亲沉下脸来,许久许久。然后一字一句地对我说:“这是老天的恩赐,这也是国家的命根了啊!”⒀“老天的恩賜,国家的命根子!”这句话警醒了我。十多年来,我常常反复着这句话。⒁父亲,你的叮嘱,我懂了。⒂放心吧!父亲!(选自《作家地带》,有删改)10.【思路寻美】本文思路清晰,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思路,补全思维导图。(4分)11.【朗读诵美】重音是指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小语觉得【A】句朗读起来特别有感觉,请你帮他设计朗读重音,并说明理由。(3分)▲12.【环境品美】小文觉得【B】句中的景物描写好像与内容联系不大,可以删去,你觉得呢 请你帮他品析这句话的用意。(3分)▲13.【主旨悟美】该文章在出版时没有附上题目,我校文学社拟写了以下三个题目,你觉得哪个最好 请结合文章内容,借助知识卡片说明理由。(4分)A.我的父亲 B.叮嘱 C.“小侠义”与“大吝啬”我觉得 ▲ 最好,理由: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材料一: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根据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直接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相关联,表现为对所学习的学科内容或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和爱好。如喜欢音乐的同学,在听音乐时非常享受,因此在学习音乐时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动机。间接动机与社会意义相联系,是学生内化了社会观念、父母意愿以及教师期望的结果,例如学生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物质奖励或达到其他目的而努力学习。一般来说,直接动机更能持久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最早对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是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表明,二者的关系呈现为倒U 型曲线。材料二:除了较强的学习动机,我们还要讲究一定的学习策略,例如:(一)整体学习和部分学习这是根据所学材料的学习量不同而划分的两种学习方式。整体学习又称全部学习,是把所学材料看作一个单元,一遍一遍地学习,直到学会为止;部分学习又称分段学习,是把所学材料分成若干段落,逐段学习。学会第1 段后,再学第2 段,以此类推,最后把已学会的各段综合起来。(二)记忆术位置记忆法:通过与你熟悉的某种地点顺序相联系来记忆一些名称或者客体顺序的方法。缩写与编歌诀:指利用每个句子的第一个字形成一个缩写,常常采用简语或歌谣口诀来记忆,比如二十四节气歌;理解、背诵柳宗元的《江雪》时,记成“千万孤独”。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语音联想,假借意义,将无意义材料转变成有意义材料的一种精加工策略。比如将“3. 14159”记成“山巅一寺一壶酒”。(三)及时复习识记了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不断遗忘的。对于遗忘的进程,心理学家们很早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做了大量研究。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提出了遗忘曲线,他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根据这一规律,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四)过度学习该理论又称为“过度识记”,也是由艾宾浩斯提出的,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策略,例如一篇课文读10 遍便刚好可以背下来,但读完10 遍之后最好再多读几遍。过度学习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但是也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不能一味地重复再重复。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 为佳,其效果也最好。(五)利用元认知,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材料三:七年级(2)班“一日学习小结”精选甲同学:上午最后一节课,梁老师讲了“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我觉得这一章很有意思,特别感兴趣,就听得比较认真。放学后,我留在教室里做数学作业,但只做了几道题,感觉不是很顺手,我觉得可能是自己还没有熟练掌握,就没再做了,随即翻开笔记复习了一会儿。我回家后再做数学作业,就轻松多了。乙同学:今天,我们学完了《〈论语〉十二章》,孙老师竟然要求我们明天就能流利背诵全文,太高估我们了吧?晚上,我拿出书来开始背诵,感觉课文有点长,背诵起来好难呀,又是一个充实而“愉快”的夜晚!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为了中考体育能拿满分,虽然辛苦仍然努力训练属于直接动机。B.过度识记,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的记忆策略,它有利于识记材料的保持。C.根据艾宾浩斯的观点,假如你用10 分钟便背会了曹操的《观沧海》,为加深记忆,最好再多背10 分钟。D.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因为遗忘是先慢后快,所以复习最好要及时进行。15.阅读材料一中的图1,说说面对不同难易程度的任务,学习动机与效率之间的关系。(3分)结论一:面对困难或复杂的任务,动机水平处于(1) ▲ (偏低 中等 较高)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结论二:面对容易或简单的任务,动机水平处于(2) ▲ (偏低 中等 较高)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结论三:面对难易适中的任务,动机水平处于(3) ▲ (偏低 中等 较高)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16.假如你是七年级(2)班的语文科代表,请结合材料三中乙同学的“一日学习小结”,从材料二中选取三条合适的学习策略帮助他把课文《〈论语〉十二章》背熟。(3分)▲三、古诗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7~21小题。【甲】论语(节选)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乙】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③,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选自《列子·汤问》,有删改)【注释】①愤:憋闷,心中渴望通达而未能实现。②悱:想说而不能恰当说出来。③秦青:古代传说人物,秦国人,善歌,以教歌为业。17.根据所给方法提示,解释加点的词。(4分)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加点词释义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明确用法:词类活用 (1) ▲ 学而不厌 联系成语:贪得无厌 (2) ▲择其善者而从之 字形探源:金文字形是上面一个“羊”,下面两个“言”。传说“羊”是吉祥之物 (3) ▲薛谭乃谢求反 词典释义:①感谢,酬谢;②认错,道歉;③衰退,凋落 (4) ▲ 18.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未 穷 青 之 技 自 谓 尽 之 遂 辞 归。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②声振林木,响遏行云。▲20.【乙】文的故事情节与【甲】文中的哪个观点相对应?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4分)▲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5分)夜坐[宋]张未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①先清②。梧桐真不甘③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注释】①气:气氛。②清:冷清。③甘:甘心。(1)诗歌一、二两句营造了秋夜 ▲ 、 ▲ 的氛围。(2分)(2)“数叶迎风尚有声”蕴含诗人怎样的品格 结合内容,做简要分析。(3分)▲四、写作实践(30分)22.题目:有 真好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可以是一个词,比如,有朋友真好,有爱真好,有理解真好,有自由真好,有健康真好,等等;也可以是多个词,比如,有妈妈在家的日子真好。字数不少于5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七年级语文答题卷.pdf 七年级语文试卷.pdf 参考答案.docx 答题卷.docx 试题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