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度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
考试分数: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基础知识综合(共9分)
1.(本题13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甲】
在黄河流过的地yù/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选自艾青《手推车》)
【乙】
只见那七个贩枣子的客人,立在松树旁边,指着这一十五人说道:“倒也,倒也!”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厮觑,都软倒了。那七个客人从松树林里推出这七辆江州车儿,把车子上枣子都丢在地上,将这十一担金珠宝贝,却装在车子内,叫声:“guō噪!”一直望黄泥冈下推了去。
(选自《智取生辰纲》)
(1)根据要求写出相应的拼音或汉字。(3分)
地yù( ) 面面厮觑( ) guō( )噪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一个山脚”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寒冷与静寂 B.冰雪凝冻 C.北国人民 D.头重脚轻
(3)【甲】诗描绘的是黄河流经的北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下列诗句中与黄河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长河落日圆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C.河流大野犹嫌束 D.碧水东流至此回
(4)【甲】【乙】两文均提及了独轮车,【甲】诗中的“手推车”是中国一种简陋、特有的交通工具,也是艾青“土地”意象群中的一个突出的象征意象,它在本诗中寄予了诗人 ,也蕴含着对保守落后生活方式的悲哀。【乙】文中推着江州车的七人中的首领是 。(2分)
二、名句名篇默写(共7分)
2.(本题7分)在下表横线中填写古诗文名句。
主题分类 诗句情境与出处 诗句填空
登临怀乡 崔颢在《黄鹤楼》中借日暮江景抒发思乡之情。 (1) ? 。
庭院怀人 《庭中有奇树》中以花寄情,表达对远方亲人思念。 (2) , 。
壮志豪情 曹操在《龟虽寿》中展现老当益壮的雄心。 (3) , 。
坚贞品格 刘桢在《赠从弟(其二)》中借松柏喻人,赞坚贞品性。 (4) ?松柏有本性。
三、文言文阅读(共11分)
(本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节选自《湖心亭看雪》)
[乙]腊月既望①,冰厚尺余。渡者乘冰床②,形如方榻,以竿撑之,瞬息百步。两岸积凌③如剑戟,日光照耀,晃漾作五色纹。梢公呼曰:“俯身!”则冰床骤转,避暗涌④处,虽险而终无恙⑤,亦奇观也。忽见童子三五持竹杖竞逐冰屑飞溅若碎玉。斯时也,履冰如御风,虽朔气砭骨,然笑语喧阗⑥。
(节选自《获鹿县志》)
①既望:农历十六日。②冰床:冰上滑行的交通运输工具,形状像雪橇。③积凌:堆积的冰棱。④暗涌:冰层下未冻结的暗流。⑤无恙:平安无事。⑥喧阗(xuān tián):声音大而杂乱,喧闹。
3.(2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住西湖 此地空余黄鹤楼 B.是日更定矣 实是欲界之仙都
C.虽朔气砭骨 朔气传金柝 D.然笑语喧阗 豁然开朗
4.(2分)请用“/”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忽 见 童 子 三 五 持 竹 杖 竞 逐 冰 屑 飞 溅 若 碎 玉。
5.(4分)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渡者乘冰床,形如方榻,以竿撑之,瞬息百步。
6.(3分)甲文描写出宁静空明的“江南雪韵”,传达出孤寂的情绪。“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运用① (修辞手法)强调人之渺小。乙文聚焦“北国冰床”,体现对民间智慧的赞叹。“晃漾作五色纹”调动② (感觉器官)展现北方冬日生活的鲜活野趣,尤其是“冰床骤转”中“骤”字很有画面感,“骤”是急速、快速的意思,描写出③ 的画面,突出渡者技术高超。
四、现代文阅读(共27分)
(一)7.(本题12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敬业与乐业
梁启超
①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②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代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鹜,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如何、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③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④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⑤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调和,又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强聒不舍。今天所讲,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1)文章第①段引用名言有什么作用?(3分)
(2)比较第③段画线句与下面的句子,说说哪个更好,为什么?(3分)
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的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3)文本围绕“要敬业”进行了缜密的论证,请结合②③段梳理其论证思路。(4分)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认为,任何职业都是可敬的,因为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B.作者在论证“乐业”时,不仅对“苦人”进行了分类,而且对职业趣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度挖掘。
C.选文主要使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材料详实,析理透辟,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D.选文作为一篇演讲稿,语言文白相间,铿锵有力,恳切动人,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二)(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文本,完成各题。
【材料一】
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选自《敬业与乐业》)
【材料二】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工匠是对所有手工艺(技艺)人,如木匠、铁匠、铜匠等的称呼。 荀子说:“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除农业之外的各种手工艺工匠已经形成规模,称为“百工”。 这些工匠能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
(选自《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有改动)
【材料三】
①中国桥梁、中国卫星、中国高铁、中国超算……中国制造正在进一步转型成为“中国智造”,一张张“有底气”的大国名片展现的是大国工匠精神。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没有一支高素质劳动大军,就没有制造业繁荣发展的今天。目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广大劳动者更要涵养工匠精神。
②什么是工匠精神?狭义地讲,工匠精神是指匠人在制造产品时追求高品质,一丝不苟,拥有耐心与恒心。广义的工匠精神则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它是在生产当中融入质量至上的职业操守、对生产过程中每一细节都给予重视的工作态度,体现一种不惜用血汗塑造产品质量的崇高精神。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为追求产品、服务的高品质而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专注甚至痴迷、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
③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些年来,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不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从“嫦娥”奔月到“祝融”探火,从“北斗”组网到“奋斗者”深潜,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涵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0.000 68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 1/125。然而,仅靠一双手、一把锉刀、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就能实现如此细微的加工公差。这样的高精度,出自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之手。如此极限的精度,源于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源于他“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一片匠心。这也恰恰说明,只有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才能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有改动)
8.(3分)材料一所说的“敬业主义”的内涵和材料二、三中所说的“工匠精神”的内涵有什么相同点?
9.(3分)如果请你来对材料二进行续写,你会选用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作为你的论据吗?请简述理由。
10.(3分)材料三中的第②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11.(3分)材料三中的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三的中心论点,说明其有什么作用。
12.(3分)请你就倡导工匠精神,对社会和个人各提一条建议。
五、名著阅读(共6分)
13.(本题6分)下面是语文老师为名著人物或场景作的画像,请你从4幅画像中任选一人或场景,结合示例,对应名著情节或内容简要介绍。
图一:唐僧西行取经 图二:宋江浔阳楼题反诗 图三:艾青手持火把 图四:《经典常谈》“硕鼠”介绍
示例:选图一唐僧。唐僧奉唐太宗之命,踏上西天取经之路。他心怀慈悲,信念坚定,虽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却始终不放弃,带领徒弟们一路降妖除魔,只为取得真经,普度众生。
六、作文(共40分)
14.(本题40分)“经典之‘望’”专题学习活动结束后,学校准备编辑一本作品集,作品集分为回望篇、展望篇。请从下面的提示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完成你的作品。
①可以回望过去,重温岁月的足迹,生发新的体会和认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②可以重新审视曾经的认知,阐发新的感悟与思考,写一篇议论性文章。
③可以展望未来。将想象的触角伸向未知世界,探寻自己和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写一篇想象类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2)不得套作、抄袭;(3)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
…………○…………内…………○…………装…………○…………订…………○…………线…………○……………………○…………内…………○…………装…………○…………订…………○…………线…………○…………
) (
※※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
) (
…………○…………外…………○…………装…………○…………订…………○…………线…………○…………
)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2026学年度锡林郭勒盟三县联考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参考答案
1.(1) 域 qù 聒
(2)C
(3)D
(4) 对苦难的北国人民的同情 晁盖
【详解】(1)本题考查给汉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
地yù——地域: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面面厮觑(qù):意思是相视无言,形容因紧张或惊惧而束手无策之状。      
guō噪——聒噪:江湖上打招呼用的习惯语。犹言打扰了,对不起。
(2)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类型。“一个山脚”是偏正短语。
A.“寒冷与静寂”是并列短语;
B.“冰雪凝冻”是主谓短语;
C.“北国人民”是偏正短语;
D.“头重脚轻”并列短语;
故选C。
(3)本题考查诗句主题理解。
A.“长河落日圆”意思是在广袤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地升起。展现了黄河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下的独特美景 。诗句中与黄河有关。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意思是整条黄河,立刻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水势。其中,“大河上下”明确指的是黄河,而“顿失滔滔”则形象地描绘了黄河在冬季结冰,失去了波涛滚滚的气势,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美。诗句中与黄河有关。
C.“河流大野犹嫌束”意思是奔流的黄河流入辽阔的平原还嫌太束缚。 这句诗描绘了黄河在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然觉得受到约束的情景。诗句中与黄河有关。
D.“碧水东流至此回”意思是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描写的是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的景象。诗句中与黄河无关。
故选D。
(4)本题考查诗歌意象和人物。
①空,依据诗中“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可知,“手推车”象征着贫困和落后的生活方式,而车子的单一轮子和其发出的“尖音”、在“寒冷与静寂”中行进,刻画出北国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诗人通过描绘手推车的行程表现了诗人对北国人民沉重生活的深切同情。
②空,依据“智取生辰纲”这一情节可知在这个情节中,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这是一批贵重的财物。由于天气炎热,杨志对押送的士兵非常严格,不允许他们在途中休息,这导致士兵们非常不满。晁盖等人利用这一点,率领吴用、刘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和公孙胜六人,通过下蒙汗药的方式,让杨志等人误以为是枣子而饮用,最终成功地将生辰纲劫走 。所以,推着江州车的七人中的首领是晁盖。
2.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攀条折其荣 将以遗所思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岂不罹凝寒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暮、攀、骥、罹、凝”等字容易写错。
3.C 4.忽见童子三五/持竹杖竞逐/冰屑飞溅若碎玉。 5.(1)大雪下了多日,湖面上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意思对即可)
(2)渡河的人乘坐冰床,形状像方形坐榻,用长竿在冰面上一撑,眨眼间就能滑出百步远。 6. 夸张 视觉 渡者驾驶冰床在冰面上急速转动
【导语】这两段文言选段通过南北冬日景观的对照,展现了截然不同的审美趣味。甲文以张岱《湖心亭看雪》为代表,用“痕”“点”“芥”“粒”等微观量词构建空灵意境,体现晚明文人“物我两忘”的孤寂美学;乙文则充满北方民间生活的动态活力,“冰床骤转”“笑语喧阗”等描写凸显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命力。两文在修辞上都善用比喻(碎玉/剑戟),但一静一动,形成“文人雅趣”与“市井野趣”的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冬景书写的双重审美维度。
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人称代词,我/剩下,留;
B.代词,这/判断词,是;
C.都指“北方寒气”,词义相同;
D.表转折,然而/……的样子;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该句意为:忽然看见三五个孩童手持竹竿追逐,冰碴飞溅如同碎玉般晶莹。“忽见童子三五”点名了人物数量,是整句话的主语;“持竹杖竞逐”则是人物进行的活动动作;“冰屑飞溅若碎玉”是“竟逐”的影响与结果。据此可断句为:忽见童子三五/持竹杖竞逐/冰屑飞溅若碎玉。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1)句重点词:大雪:下大雪;俱:全、都;绝:消失。
(2)句重点词:渡者:渡河的人;如:像;以:用;瞬息:一眨眼。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空,甲文用“两三粒”将人比作微小颗粒,通过以天地之浩大与人之渺小这一极致化的描写,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凸显人在雪景中的渺小,强化孤寂感。据此应填“夸张”;
第二空,乙文“晃漾作五色纹”通过视觉描写捕捉冰棱的折射光效,写出了阳光折射冰面的色彩,表现北方冬日冰面的绚丽。据此应填“视觉”;
第三空,“冰床骤转”意为:随即冰床突然转向。一个“骤”字生动刻画冰床因避暗涌而突然转向的画面,用一个单字刻画出动态的场景画面,使读者仿佛看见冰床在暗涌间划出锐角轨迹的惊险画面,同时从侧面体现梢公技术娴熟、反应敏捷。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大雪下了多日,湖面上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乙:
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冰层厚度一尺多。渡河的人乘坐冰床,冰床形状像方形卧具,用竹竿支撑滑行,瞬间便能行进百步。两岸堆积的冰棱如同剑戟一般尖锐,阳光照耀下,闪烁荡漾出五彩纹路。船夫高喊:“俯身!”随即冰床突然转向,灵巧避开冰层下的暗流,虽险象环生却终得平安,堪称奇观。忽然看见三五个孩童手持竹竿追逐,冰碴飞溅如同碎玉般晶莹。此时,踏冰而行如同驾驭风一般,虽然北方寒气刺骨,但欢声笑语喧闹嘈杂。
7.(1)揭示全篇的中心论点——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充当道理论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2)原句好。原句先提问题,再回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改后的句子只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波澜,不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首先解释什么是“敬业”;接着引出为什么要“敬业”的论证;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4)A
【详解】(1)本题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提示性词语“但我确信”通读内容,可判断论点为: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结合第①段“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可得:本文开篇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敬业乐业”一词,并开门见山地提出“‘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的中心论点。引用格言等也能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课文中的原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先提问题,再回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而改后的句子只是平铺直叙,没有任何的波澜,不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所以说原句好。
(3)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结合第②段“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唯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分析,首先,本段引用朱熹的名言解释什么是“敬业”;结合“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分析,接着以两个设问句“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引出“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的论证;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结合第②段“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可知此项因果颠倒。
故选A。
8.相同点:对工作有耐心,专注、严谨、踏实。 9.会。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普通人专注、踏实工作的例子,与材料二“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的观点一致,所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10.不能删去。理由:材料三第②段论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使论点更明确,论证更严密。 11.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方文墨经过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实现0.000 68毫米加工公差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涵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的分论点,进而证明材料三的中心论点“广大劳动者更要涵养工匠精神”。 12.对社会:全社会形成尊重工匠的氛围,提高工匠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或:重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个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或:学有所长,技有所精,做对社会有用之才/做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解析】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可知,“敬业主义”强调忠于一事,认真专注,踏实有耐心,严谨的面对自己的“业”;
根据材料二“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从事工艺劳动的工匠,都是以其毕生精力献身于这一工艺领域的”可知,工匠毕其一生忠于自己的“业”;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狭义地讲,工匠精神是指匠人在制造产品时追求高品质,一丝不苟,拥有耐心与恒心”可知,“工匠精神”包含对工作一丝不苟,拥有耐心与恒心;根据第③段“这些科技成就、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离不开大国工匠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实干,刻印着能工巧匠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身影。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涵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0.000 68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1/125。然而,仅靠一双手、一把锉刀、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就能实现如此细微的加工公差”等语句可知,“工匠精神”包含对工作专注有耐心,严谨踏实,精益求精,认真投入自己的事业。
据此总结相同点:对工作有耐心,专注、严谨、踏实。
9.本题考查论据补充。
材料一画横线句“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列举的是不同的职业的人忠于自己的工作,认真专注,踏实工作的事例;联系材料二“在我国的工艺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鲁班、李春、李冰、沈括这样的世界级工匠大师,还有遍及各种工艺领域里像庖丁那样手艺出神入化的普通工匠”可知,论述的是各种领域中有出神入化的手艺的普通工匠;画横线的语句能够论证此观点,所以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
10.本题考查句段作用。
材料三第②段“什么是工匠精神?狭义地讲,工匠精神是指匠人在制造产品时追求高品质,一丝不苟,拥有耐心与恒心。广义的工匠精神则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从业者为追求产品、服务的高品质而具有的高度责任感、专注甚至痴迷、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等精神’”可知,运用设问,从狭义与广义两方面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使论点更明确,论证更严密、有力,所以不能删去。
11.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材料三第④段“0.000 68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直径的 1/125。然而,仅靠一双手、一把锉刀、一方小小的操作台,就能实现如此细微的加工公差。这样的高精度,出自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能专家方文墨之手。如此极限的精度,源于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源于他‘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的一片匠心”,列举了方文墨经过每天8000余次“枯燥而又单调的反复练习”,实现0.000 68毫米加工公差的事例,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段首“涵养工匠精神首先要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的分论点,进而证明材料三的中心论点“广大劳动者更要涵养工匠精神(第①段结尾)”。
12.本题考查提建议。从社会和个人的角度各提一条倡导工匠精神的建议即可;如:营造尊重工匠的氛围,提高工匠的待遇与社会地位,提供技能学习的渠道(社会);培养踏实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准专注于工作(个人)。
13.示例一:选图二宋江。宋江在浔阳楼酒后题反诗,抒发自己壮志未酬的愤懑。他本一心报国,却因官场黑暗、小人陷害而屡遭挫折,题诗展现了他对命运不公的反抗与内心追求功成名就、替天行道的复杂心境。
示例二:选图三艾青。艾青手持火把,象征着他对光明、理想的不懈追求。如在《火把》等诗中,他以激情的笔触,表达对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渴望,即便历经苦难,也始终坚守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用诗歌反抗黑暗,追求光明。
示例三:选图四《经典常谈》中《诗经》介绍场景。《经典常谈》中介绍《诗经》时,提及它是古代诗歌的经典集录。从“关关雎鸠”的纯真,到“硕鼠硕鼠”对剥削的反抗,展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不公的批判。判,是文化经典中反抗与追求的体现。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分析与概括。
图一,唐僧西行取经,唐僧领唐太宗谕令,开启西天取经征程。他宅心仁厚,意志如铁,纵使遭逢九九八十一难,仍矢志不渝。一路携弟子斩妖除魔,只为求得真经,泽被苍生。
图二,宋江因杀阎婆惜获罪,被刺配江州。在江州,他虽受戴宗、李逵敬重,但“罪犯”身份与抱负难伸的压抑始终存在。浔阳楼是江州标志性场景,登楼观景时,他联想到自身漂泊、壮志难酬,情绪爆发。题反诗是宋江从“被动避祸”到“主动反抗”的转折点。诗中“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自陈抱负与隐忍;“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敢笑黄巢不丈夫”则显露出对现实的愤懑与叛逆,暗示其将走向反抗之路。
图三,“火把”是艾青诗歌的核心象征之一。在抗战背景下,国家陷入黑暗,民众渴望光明与希望,“火把”既代表物理的光,更象征革命理想、抗争精神,是唤醒民众、指引前行的符号。如长诗《火把》,描绘一群青年举着火把游行的场景,借“火把”传递对自由、正义的追求,鼓励人们挣脱苦难枷锁。艾青以“火把”为媒介,将个人情感与民族命运联结,让诗歌成为战斗的号角。
图四,《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普及传统文化所著,其中对《诗经》的解读涵盖“硕鼠”篇。《诗经·魏风·硕鼠》是先秦民歌,以“硕鼠”比喻剥削者,控诉其贪得无厌,表达百姓对“乐土”的向往。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从文学史、社会史角度剖析“硕鼠”,它体现《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让读者理解《诗经》不只是文学经典,更是古代社会民生的“镜子”,反映劳动人民对公平、安定生活的诉求。
示例一:选图二。宋江因杀阎婆惜被发配江州,登浔阳楼时,感怀身世坎坷、抱负难施,题反诗抒发愤懑。诗中藏着对命运磋磨的不甘,以及挣脱枷锁、一展抱负的强烈渴望,是对现实的激烈控诉。
示例二:选图三。“火把”是艾青诗歌核心意象,象征光明与抗争。抗战背景下,艾青借“火把”创作,鼓舞民众挣脱黑暗、追求自由,将个人抒情与民族命运联结,让诗歌成为唤醒灵魂的战斗号角。
示例三:选图四。《经典常谈》解读《诗经·硕鼠》,以“硕鼠”喻剥削者,控诉其贪婪,表达百姓对“乐土”的向往。朱自清借“硕鼠”展现《诗经》现实主义传统,让读者透过经典触摸古代民生,理解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的根基。
14.例文一:
岁月的足迹
岁月如歌,岁月如画,岁月如梦。蓦然回首,那尘封在心底的往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汇聚,仿佛一首低吟浅唱的歌谣,在记忆的角落里低回。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望着窗外的天空,听她讲述着那些古老的故事。那时的我,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向往和好奇。岁月流转,我逐渐长大,那些儿时的梦想和憧憬,如同被风吹散的云朵,渐行渐远。
上小学后,我开始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学校的生活丰富多彩,有欢笑也有泪水。我结识了许多朋友,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和悲伤。那时的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仿佛整个世界都在我的脚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生活并非总是如我所愿。学习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对未来的迷茫……这些问题开始困扰着我。我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对未来产生了恐惧。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彷徨之中。
就在我陷入困境的时候,我遇到了我的老师。他耐心地听我倾诉,给我指引方向。他告诉我,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和困难,但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和解决它们。他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让我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我开始更加努力地学习,积极面对挑战;我开始更加珍惜身边的友谊,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逐渐走出了困境。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坚强,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岁月虽然会留下痕迹,但只要我们勇敢地去面对和解决问题,就能走出困境,迎接更美好的未来。
如今,我已经步入初中。回望过去,那些岁月的足迹清晰可见。它们记录了我的成长和变化,也见证了我的努力和奋斗。我深知,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我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人生。
岁月的足迹虽然会渐行渐远,但那些美好的回忆和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它们是我前进的动力和支撑,也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会珍惜它们、铭记它们、传承它们,让它们在我的生命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例文二:
重拾认知,探索新思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认知像是一幅不断扩展的画卷,随着年岁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我们不断地在画卷上增添新的色彩和细节。然而,有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曾经深信不疑的认知,在重新审视时,或许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么绝对。因此,我们需要勇于重新审视曾经的认知,从中获得新的感悟与思考。
重新审视曾经的认知,是对自我认知的一种挑战。人们往往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和观念,而不愿意去质疑和改变。然而,正是这种勇于质疑和挑战的精神,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比如,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直到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才打破了这一传统观念。这一转变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知,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勇于挑战自己的认知,敢于质疑那些看似不可动摇的观念,从而拓宽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重新审视曾经的认知,也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反思。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一些错误的认知或判断,这些错误或许来自于我们的无知,或许来自于我们的偏见。然而,正是这些错误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来之不易的正确认知。比如,我曾经认为只有努力才能成功,但后来发现,除了努力之外,机遇、环境等因素同样重要。这一发现让我更加全面地看待问题,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个机会。
重新审视曾经的认知,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探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的认知也需要不断地更新和升级。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和实践,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立足。比如,在当今这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
在重新审视曾经的认知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勇于接受新的知识和观念。同时,我们也要保持一种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被情感和偏见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从重新审视中获得新的感悟和思考。
重新审视曾经的认知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和态度。它可以帮助我们挑战自我、反思过去、探索未来。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从而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丰富我们的思想内涵。
例文三:
奇幻之旅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我睁开眼睛,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我环顾四周,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奇怪的是,这些车辆没有排放出一丝废气,街道上的人们也都带着一种从未见过的科技装备。我意识到,我可能穿越到了未来的世界。
我好奇地四处走动,很快就被一家名为“梦想工坊”的店铺吸引。走进店内,一位年轻的店员热情地迎了上来。他告诉我,这里是专门为人们实现梦想的地方。无论是想成为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探索宇宙的宇航员,只要来到这里,就能找到实现梦想的途径。
我兴奋不已,决定先尝试成为一名科学家。店员引导我来到一个巨大的实验室,里面摆满了各种高科技的仪器和设备。在一位资深科学家的指导下,我开始了我的科研之旅。我参与了基因编辑的研究,见证了生命的奇迹;我探索了量子力学的奥秘,感受到了微观世界的神奇。每一次的实验都让我收获满满,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科学世界。
然而,科学的世界虽然迷人,但我内心深处还藏着一个探险家的梦想。于是,我告别了实验室,来到了宇宙探索中心。在这里,我穿上宇航服,登上了前往火星的飞船。当我站在火星的红色土地上时,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这里有广袤无垠的沙漠,有高耸入云的山脉,还有深不见底的峡谷。我驾驶着火星车,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在火星探险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宇航员。我们共同探索、学习、交流,不仅增进了友谊,也拓宽了视野。我意识到,未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合作与共赢的世界。
回到地球后,我决定将我的经历写成一本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未来的世界,了解科学的力量和探险的乐趣。在写书的过程中,我还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为我设计了精美的插图和封面,让这本书更加生动有趣。
在这个未来的世界里,我体验了不同的职业和角色,感受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我明白了,只要我们勇敢地追求梦想,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我发现自己又回到了现实世界。但我知道,那段奇幻的旅程并非虚幻,它是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期待。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和追求,未来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详解】任务一: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第二,构思选材。要求写记叙文。开头可以采用倒叙或回忆的方式,将读者带入一个具体的场景或事件,引起读者的兴趣。中间详细描述所选的经历,通过具体的事件、对话、心理活动等,展现时间的流逝和个人的成长。同时,可以穿插一些对过去的反思和感悟,为后文的总结做铺垫。结尾总结全文,强调成长的不易和珍贵,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信心和期待。同时,可以升华主题,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联系起来。选材上可以选择自己学习、生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经历,如学习一门新技能、参加一次比赛、结交新朋友等。可以回忆与家人共度的美好时光,如与父母的旅行、与兄弟姐妹的嬉戏、家庭聚会等。可以描述在学校的点点滴滴,如与老师的交流、与同学的友谊、参加的各种活动等。可以讲述自己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行动、社区活动等,展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要注意选择那些对自己影响深远、能够体现成长和变化的事件,同时要注意事件之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整篇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任务二: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二、构思选材。在构思文章时,我们可以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首先,提出问题,即提出自己过去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认知,并指出这些认知的局限性。然后,分析问题,即阐述自己为何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认知,以及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挑战。最后,解决问题,即阐述自己通过重新审视获得了哪些新的感悟和思考,以及这些新的感悟和思考如何指导自己的行动和决策。在选材方面,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身边人的故事入手,选择那些能够体现认知变化和成长经历的事例。例如,我们可以讲述自己小时候对某个事物的看法,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如何逐渐改变这种看法的过程。同时,我们也可以引用一些名人名言或社会现象来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任务三:
本题考查想象作文。
第二空,构思选材。我们可以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想象自己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自己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实现个人价值。比如,可以设想自己成为一名科学家,通过不懈努力研发出改变世界的科技产品;或者成为一名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启迪下一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想象未来城市的样子,比如智能交通系统、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或者想象未来医疗技术的进步,如何帮助人类攻克各种疾病,延长寿命。在选材时,我们要注意材料的多样性和代表性,既要关注科技、社会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也要关注个人成长等微观层面的问题。同时,要注意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使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