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语文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中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西汉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十六国时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中国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古代天文官员们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多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领导制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体,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其中从公元1010年到公元1106年,就先后组织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测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否则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侧重几何学。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们今天天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是干支纪日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这一天夜晚最长;将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日,这一天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中的“戊戌”就是指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古人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大约11日。每三年累计相差33日以上,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用以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张闻玉马明芳《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痕迹。
B. 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天文官员们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观测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成就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 干支纪日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甲寅元”的发明,中国才进入了历法时代。
C. 中国天文学在明清时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 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记录星象预测吉凶 B. 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 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D. 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4分)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
5.(6分)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骄傲的皮匠
王安忆
这小皮匠不是那老皮匠的儿子,而是女婿。老皮匠把手艺和地盘传给了他,告老还乡,不久便生癌症去世。小皮匠把媳妇留在家中,单身一人住在上海。他住的也是老皮匠留给他的地方,距离他做活地方有一站多路的一片棚户里的一间阁楼,那房主与老皮匠的交情有年头。小皮匠一方面是房客,另一方面也帮着房东照看房子。
光顾皮匠摊的大多是女人,与小皮匠很稔熟的样子,有的还有些轻薄。小皮匠则很持重,并不啰嗦,他是有架子的。小皮匠长得挺讨人喜爱,敦实的身体,眼睛溜圆,是那种稚气的长相。女人们,都将他当孩子待,张口小皮匠,闭口小皮匠。事实上,乡下人婚姻早,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这也是使他持重的一个缘故。
现在,皮匠摊的业务随时代发展而扩大了,尤其是像小皮匠这样有渊源的手艺人,他们善于融会贯通:修拉链,钉牛仔裤的敲纽,给皮包的金属扣上蜡。至于皮匠的本业,修鞋,他们也面临许多新课题。单说一件,鞋底。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鞋掌的磨损部位与形状,也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情形,比如开车的人,是磨损在踩油门和刹车的那一个点上。但是,小皮匠应对得很沉着,他心里有一个底。怎么说?鞋总归是鞋,总归是要吃力,所以,坚固总归是第一位的。
别看他镇日在这方寸之地,可他的见识却不少,什么名牌的鞋,还有包,他没见识过啊——曾经,就在这条街上,全都破门开店,其中挤出半扇门面,开出一个“山姆大叔机器修鞋”。就有人对小皮匠要挟:你能修好吗?修不好我拿对过去!小皮匠说:你拿对过去吧!有人真拿过去,请“山姆大叔”修了,可结果如何?“山姆大叔”要价奇高,而且不论何种问题,统统一个办法,换底。倘若遇到那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外面的底好好的,内里的衬底却让脚汗沤烂了;或者鞋底没坏,坏的是鞋帮;再抑或仅仅是些极小的毛病,鞋面的气孔掉了铁皮边,一道边缝绽了线,“山姆大叔”便没办法了。于是,送去的鞋就又送了回来,那人多少有些汗颜,小皮匠却毫无讥诮之色,就当没有发生过方才的事情一般,接过鞋,按传统的方式处理了。两个月不到,对过的“山姆大叔”悄然引退。就这样,即便是几千块钱的意大利皮鞋,小皮匠都能以平常心来对待。也不是说他完全不放在眼里,他当然是要格外小心一些,是天生的惜物,而不是出于对昂贵价格的诚服,这种天价的名牌让他觉得造孽。有时候,有人拿一条名牌牛仔裤来修理拉链,他果决地撤掉坏了的拉链头,换上新的。那刻着名牌标记的拉链头被他一扔,主顾伸手去捞,捞了一个空,不由叫道:这是名牌!小皮匠说:名牌?坏了有什么用!在对名牌的态度里,包含着小皮匠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性。
镇日交道的都是鞋,而且是穿过的鞋,皮革的气味里混杂着各式各样的脚臭、汗臭,和起来,就是皮匠的体味。这一点上,小皮匠却与他的前辈们不同,他身上没气味。他从来不把做活的衣服穿回家,而是留在工具箱里。他就像一个正规企业里的工人,上班之前要换上工作服,至于换下来的干净衣服,那是一件西装,配有领带。傍晚,天将黑未黑,他收工了,就到弄内人家的水斗,用香皂洗了手脸,穿好衣服,回家去了。
倘若是乡下有亲戚来的日子,他回家就有现成饭吃。女人们烧好了饭菜,老远的,油烟味便扑鼻。天热的时候,各家各户的饭桌就铺排在弄堂里,我敢说,小皮匠家的饭桌不是第一,也是第二。东西都是从乡下带出来的,草鸡炖汤,六月蟹拦腰一剁两半,拖了面糊炸,蛏子炒蛋,卤水点的老豆腐,过年的腊肉或者风鹅,还有酒。他喝一阵子,吃了一些菜。月亮也升起了。这时候,小皮匠要看一会儿书了。
小皮匠看的书是比较广泛的。他有一套《说岳全传》,半部他们家乡人、著名说书人王少棠的《武松》,再有一二本《资治通鉴》。除此,还有一些杂志,是他从书报亭上买的,也有的是很偶然地落到他手里的。他认为现代的书不如古书有看头,古书里面有很多大的小的道理,大道理是关于世道,小道理则关系做人。当然现代的书也很重要,因为是说当下的事,可以开眼界,不至于太蒙塞。所以,小皮匠读书是用心读的,从屋内接出来的一盏电灯照耀着小桌上的书本,四周大多是牌桌,有纸牌,也有麻将,牌在桌面上甩来甩去,还有牌友们为牌局起的争执,都吵不了他。无论是他的女人,母亲,或者岳母,这时都不与他说话,以免打扰他。但要是父亲在,他有时会从书本上抬起头,谈一些读书的心得,是为表示对父亲的尊敬。这些都是靠他的人,他不能过于倨傲了。
小皮匠没有让女人过来长住,有一部分原因就是顾虑环境,倒不止是说居住的小环境,更是指大环境。虽然小皮匠每日里只是从住处到做活处往返,所闻所见不过五百米一块街区,但也足够他了解这个城市的阴暗面了。他不能让他的女人到这可怜的世界里来。她没什么见识,没享过大福,可也没受过欺负。就让她在家中伺候老人,带孩子吧!城里就不同了,什么都搅在一处,分也分不开,所以就叫做大染缸嘛。大染缸这个词用得太对了!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皮匠修鞋时“心里有一个底”,这个“底”不仅是小皮匠修鞋时所坚守的原则,也是小皮匠在时代发展中所坚守的原则。
B. 通过小皮匠的手艺和“山姆大叔机器修鞋”表现的对比,写出了传统手工业和机器工业的对立,体现了小说对现实的关照。
C. 作者用“批判性”来形容小皮匠对待名牌的态度,虽有调侃的意味,但反映出小皮匠对时代进程中汹涌的物质潮流的厌恶。
D. 小皮匠把上海比作“大染缸”,既交代了不让妻子来上海的原因,也体现了小皮匠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坚守品质的难能可贵。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通过上海的一个小街巷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一个看似狭窄实则广阔的背景。
B. 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进行叙述,置身于故事之外,追求对时代风貌的真实反映,在叙述中努力做到客观冷静。
C. 小说多处涉及皮匠的业务知识,既给故事增加真实性,也没有喧宾夺主,文本叙述的中心始终停留在皮匠的身上。
D. 本文叙写皮匠家的饭桌,侧面交代了其生活的富足,进而交代了皮匠对价格高昂的奢侈品都能以平常心对待的原因。
8.(4分)小说标题为“骄傲的皮匠”,皮匠的“骄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6分)王德威评价王安忆的小说:“她一再强调要用最素朴的方式,探触生命最实在的层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III:(本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苏轼《石钟山记》)
材料二: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节选)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有志与力 A而又不随B以怠C至于D幽暗E昏惑F而无物G以相之H亦不能至也
1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丰七年”是年号纪年法;“丁丑”与“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都是用干支法来纪日。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与“处分适兄义”(《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适”字含意不同。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与“传其事以为官戒”(《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传”字含意相同。
D.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以兴怀”(《兰亭集序》)两句中的“所以”含意相同。
12.(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
B. 苏轼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
C. 苏轼将两处水声与“周景王之无射”和“魏庄子之歌钟”相联系,肯定自己的考察结果,点出以钟名山的缘由。
D. 《游褒禅山记》选段中,王安石认为要看到“非常之观”,须有志向,有能力毅力,有所凭借,其中,“志”最重要。
13.(8分)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14.(5分)古代散文往往是通过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宋代散文尤其这样,请分别说一说这两篇游记散文的事和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春锄,故名。④莫:即“暮”。
15.(3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扣题入手,交代环境及滞留的原因,同时对小城人民的生活状况做了描述。语言淡雅朴素。
B. 颔联诗人放眼流观,描写江水流向远方,迤逦的山岭看上去像一双属玉鸟,令他内心苦闷得到释怀。
C. 颈联用了“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的典故,作者反其意,表达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
D. 诗歌在骈偶中参以散文句法。领联对偶工切,如“双属玉”对“一舂锄”,颈联与尾联用散文句法。
16.(6分)本诗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但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全诗比较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淮左名都)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夜游并考察石钟山,对前人有关石钟山的命名进行了分析,批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严谨的求实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白鸥作为“闲客”,具有与人亲善,温柔敦厚,以及自由不受拘束的形象特点,如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5小题,共18分)。
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应该做的事,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 ),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那样一定不会成功。 ①当然,②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③在这一点上,④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 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做事的目的在今天看来很多是成问题的,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那就不应当了。”
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也就是把锅砸碎;‘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古代叫‘釜’,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古代叫‘舟’,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现代叫‘帽子’,古代叫‘履’,现代叫‘鞋’,都是这种情形。曹植《七步诗》里有‘豆在釜中泣’的句子,________,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
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造饭的锅砸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以示有进无退的决心,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
18.(3分)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
A. 干打雷不下雨 B. 又吃鱼又嫌腥 C. 前怕狼后怕虎 D. 首尾不能兼顾
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
20.(3分)请在横线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
21.(4分)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句子简洁流畅。
22.(4分)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正当新一轮中美贸易大战不断升级的时候,一个年仅 20岁的拥有3700万粉丝,名叫达伦 沃特金斯的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来到中国,开启了他的直播中国之旅。他以其极具个性化的直播,向美国及西方网友真实地介绍了活力四射、繁荣和谐、开放自信的中国,以及热情友好、幸福自豪的中国人民,颠覆了西方媒体几十年来所描绘的中国“落后又危险”的形象,他还十分感慨地对粉丝们说“兄弟们,我们都被骗了”。回去后,他更是在其社交平台上发图回味此次的中国之旅,并配文称“谢谢你,中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
1.C、2.C、3.D、
4.①“观象授时”是我国上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②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耕生产。、
5.【参考答案】①材料二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②其次,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并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③最后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指出其意义。
6.B、7.D、
8.①为人方面,持重自尊;
②工作方面,靠双手谋生,任机器工业的冲击下,依然坚守传统手艺;
③生活方面,保持干净整洁;
④精神方面,喜爱看书,有精神追求;
⑤心态方面,在追求物质的时代,却保持淡然与坚定。、
9.①情节弱化,淡化戏剧冲突,通过叙写小皮匠日常的生活状态,力求表现小人物在时代变革中坚守自己,保持生命的诗意。
②通过小皮匠这一巷口路尾常见的小人物,探究普通人生命中的骄傲与尊严。
③作者将背景设定在上海街巷,折射时代特点与市井风貌,体现出在工业浪潮冲击下,手艺人对传统的执着与坚守。
④语言质朴、笔调淡然,如实反映底层生活的质感与细节。
10.ACH、11.C、12.B、
13.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14.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他吗?
、《石钟山记》
事:讲述了苏轼与与儿子苏迈一起夜游石钟山的经历,主要讲述了苏轼对于石钟山名字由来的探究过程及其思考。
理: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切忌主观臆断。
《游褒禅山记》
事:记录了王安石与友人游览褒禅山的经历。文中描述了他们攀登褒禅山的过程,特别是到达半山腰的一个小洞窟后因环境恶劣而未能深入探查的经历。
理:无论是处事还是治学,都要矢志不渝,人尽其力,物尽其用,讲究方法,深思慎取。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15.B、
16.①《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借。②黄诗表达自己才高位卑的痛苦,又有自甘淡泊的心境。尾联“俯仰之间已陈迹”是对失意情绪的自我开解,含有“一切都会过去,不必太过挂怀”之意。表现了作者淡泊的心志和超迈脱俗的胸襟。
17.(1)重湖叠巘清嘉 尽荠麦青青
(2)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3)此心吾与白鸥盟 但见群鸥日日来
18.C、
19古人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
20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示例二:李白《朝发白帝城》里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句子。示例三:苏轼《定风波》里有“小舟从此逝”的句子。、
21.第一位教师:①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②但未解释字词。第二位教师:①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②但未讲整体含义及使用。第三位教师:①知识、道理结合较好;②解说全面,简明扼要。、
22.“卧薪尝胆”:①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饭前尝苦胆,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②后来用以表示刻苦自勉,奋发图强。“庖丁解牛”:①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②后来用以表示技艺高超,运用得心应手。“一鼓作气”:①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第二通以后逐渐衰竭。②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一口气把事情完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