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崇化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天津市崇化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阶段质量监测(一)试卷
第 I 卷(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游泳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略为窥探。在战国时代,游泳运动( )。《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大意为鲁人沂水游泳后迎风歌唱。有的史料记载,在一些地方,婴儿刚降世,便需要学习游泳的技能。那远古时候,人们怎样渡过宽阔的河流呢 ,
人们把抓着葫芦过河这种创举算在他的身上,按照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结来看,倒也是( ) 的。“匏”,就是葫芦之类的飘浮工具,《庄子》中有载,“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樽而浮 于江湖”,说明当时这样的“装备”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类似于这种借简易的“救生圈”泅渡, 在急流之中是行不通的,环境是促使人们提高游泳能力的一个条件,在中国,水网( ),仅《水 经注》记载的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百余条,我们的老祖宗学习游泳的环境可谓是()。(取材于 煮酒君《中国古代的游泳运动》)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崭露头角 无可厚非: 交错 独具优势
B: 蔚然成风 无句厚非 密布 得天独厚
C. 蔚然成风 毋庸置疑 交错 得天独厚
D. 崭露头角 毋庸置疑 密布 独具优势
2. 在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 先
B. 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 先
C. 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 位祖先
D. 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 的祖先
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立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强调“治国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前者强调“爱”没有等级差别,后者主张“亲亲”“尊 尊”的等级差别。
C.《老子》与《庄子》在表达技巧上不同,前者善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后者善于汲取世俗 经验展开哲理思辨。
D.《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 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的确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那些精华的东西,让人不能不爱它,也无法 离开它。它是我们慈祥的老祖母,是我们睿智的老祖父,是雍容华贵的贵妇人,是风流倜傥的大诗 人,是炎黄子孙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是先进文化建设之渊源,是构建和谐社会之金石。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传统文化,始终 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 “国”是大家。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 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 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札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反对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 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 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
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仁爱”与“中庸”, 均极富智慧。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6 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 主要内容。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透在传统文化和社会 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 化所推崇。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迦牟尼佛之佛法, 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 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佛教的智慧精深奥妙,不可穷尽。儒、道、 释,分而观之,各自智慧超群;综合起来,三位一体,交融互补后,其智慧在古代登峰造极。儒道 释互补,便凝炼出“外儒内道”“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天地精神,人间情怀”等修身养 性、安身立命的智慧与胸襟。上述儒道释互补的哲理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度,充分体现 出中华民族有睿智的头脑与博大的胸襟。
如今,面对如此纷杂的社会,各种思潮不断涌现,改革开放固然带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思 想文化,同时也给一些阻碍发展进程的势力提供可乘之机,而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青年人善于接 受新文化,同时也容易被不良文化所侵害,形成错误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在教育中强调本民 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学生们先做到内心世界的充实,有了民族底气,有了文化底蕴,面对各种 文化的渗透,才不会迷失方向,丧失中国人的本色。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与意义》)
材料二:
儒家的仁心—和谐世界,稳定发展
孔孟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和谐而又美好的世界,是从身体到灵魂的洗礼。孔子的“仁”,孟子 的“性善”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们,要善待并且珍爱周围的各种事物,要谦虚礼让,尊老爱动,要 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意识。
细细品味孔子所说的仁,我认为其中包含的意思有这样几层:首先是孝悌之道,对于自己长辈 的尊重和对于兄弟姐妹的团结友爱;其次包括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忠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谓恕也,当然还包括礼、智、勇等等。孔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有 知识有文化的人,要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己任,这个任务虽然责任重大,路途坎 坷,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努力,不断进取。对于如今社会,国家是大家,家庭是小家,我们应该从孔 子那里学到作为一个有素质的人,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先建立起责任心,对长辈要孝敬、对小辈要疼 爱,努力建立起一个和谐的家庭,进而让一个个小家组成一个和谐的世界。
孟子的“性善”是说人生来就有不忍之心,但最初只是一种道德的萌芽。要经过后天的悉心培 养才能成为完美的道德。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不免有外物的诱惑,假如只知道贪图一时之快,善良 的心就会渐渐丧失,所以要“求其放心”,通过自我修养把丧失的善良之心我寻回来。
道家的智慧——上菩若水,超脱世俗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 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刚强的东西难以持久。有着无比的韧 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我觉得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柔弱”,太 张扬个性总是有危险的,毕竟谁也没有包容你的义务。而老子提出的持续性,包含我们提倡的可持 续发展,终究要我们考虑到的是长久的战略。我们要从老子的话中领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使人 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构成威胁。这大概就是老子给后世开出的治世良方。
对于庄子,他的超然让人心生敬意,无己无功无名。要达到这种精神状态,就要排除一切人为 的桎梏,最终求得逍遥自在。当然,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目睹了社会的黑暗、险恶和残酷,一 面披露着现实的险恶,一面又思考着人在乱世困境中,如何保全生命,获得精神心灵的自由。我们 和庄子要学到的是一种如何面对困境的心理状态,或许过分超脱我们不需要,但是总要知道如何面 对生活中的意外,需要在困难和磨练面前依旧无畏。
墨家的兼爱——兼相爱,交互利
墨家学派在当时是一个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政治团体,成员必须服从首领,必须积极实行墨 家的主张。创始人墨子所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是一种政治哲学,他在不否定自爱的同时,提 出了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他并不鄙视自利,而是希望自利和互利能共同发展。在这种爱意融融 的互助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 的品性与愿望,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这就与儒家有些不谋而合的地方,提倡和 谐,追求和平。在当时阶级斗争激烈的背景下,他们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对于今天 也如此,兼爱互利应该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自己的利益固然重要,但同时应该共同发 展,应该考虑到世界人民其实是一个大家庭的事实。
(《先秦诸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 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B.材料一认为“儒、道、释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充分体现出中华 民族有最睿智的头脑与最博大的胸襟。
C.材料二认为庄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超然,就要排除一切人为的桎梏,不能有任何作为,保全生命, 最终求得精神心灵自由,逍遥自在。
D.材料二认为墨子的兼爱互利体现着一种劳动人民朴实、纯真、善良的品性与愿望,他追求和谐
社会的理想学习借用了儒家的思想。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传统文化中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主,道家、释家相互交融,墨家、法家 等诸子百家补充的格局。
B.道家认为柔弱的东西充满生机,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是一种长久之道和制胜之道,这种认 识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C.我们今天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兼顾自身和子孙后代发展,就来源于老子提出的持续性,是老子 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D.佛家思想,其核心是“空”,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 命奥秘,达到解生脱死为终报。
6.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一个分论点的一项是()
A.儒家要求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把天下太平作为已任。
B.墨家主张兼爱互利,对世界友好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过。
C. 道家的超然让人们在困难和磨练面前无惧无畏、充满力量。
D. 佛法超越了生死,博大精深,不可思议,不可穷尽,难以言说。
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 一 )
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 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 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 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节选自《史记 · 孟子荀卿列传》)
( 二 )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 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干 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 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
梁惠王曰:“晋国①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 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②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
孟子对曰:“地万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4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岳矣。彼夺其民时,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 · 梁惠王上》)
( 三 )
孟子尝有言矣:“人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其无欲为穿窬⑤之心,而
义不可胜用也。”……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极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计。 呜呼,此其所以为孟子欤!后之观孟子者,无观之他,亦观诸此而已矣。
(节选自苏轼《孟轲论》)
【注】①晋国:指魏国,文中粱惠王为魏国国君。②比:替。③耨 (nòu): 锄草。④制:
同“掣”,拿。⑤穿窬 (yú): 穿墙(偷盗)。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诸侯东面朝齐 朝拜
B. 是以所如者不合 比得上
C. 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匹敌、抗衡
D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感到耻辱
8.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向是( )
A. 万取千焉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十二章》)
B.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五石之瓠》)
C. 其道始于至粗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老子>四章》)
D. 此其所以为孟子欤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9. 下列选项,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
A.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宜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B.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C.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D. 道既通/游事齐宜王/宜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的思想主张并未被梁惠王等当时的君王采纳,因为当时各国君王信奉的是“攻伐”之道, 因此他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B. 孟子面对梁惠王“利”国的急切心态,先表明自己施行仁义的观点,然后阐明施行仁义的意 义,最后指出施行仁义的具体措施。
C. 孟子批评那些不实行“仁政”的君王使老百姓陷于痛苦之中,也直接指出了梁惠王“东败于 齐”“西丧地于泰”“南辱于楚”的根本原因。
D. 苏轼认为孟子推崇的仁义之道,不是靠空虚的道理来支撑,而只是从最粗浅的办法做起、不 害人、不偷盗而已,并不神秘高深。
第Ⅱ卷(70分)
11. 翻译句子。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2分)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3分)
孟子建议梁惠王施行仁政,具体措施有哪些 (3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 生选择的怀疑。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
C.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 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 (2分)
14. 名句默写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 《〈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是“ , ”。
(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 ”。
(3)《老子》第六十四章中的“ , ”,与荀子《劝学》中的“积土 成山,风雨兴焉”有异曲同工之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在雨中歌唱
林语堂
尽管孔子缺点难免,经常疏忽大意,但他不失为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其魅力在于他具有强烈 的人情味和幽默感。《论语》中记载的许多格言,只有当作孔子与其亲近弟子之间轻松幽默的谈话 来读,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
有一次,孔子与他的弟子在郑失散。有人看见孔子站在东门,便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人,其 颡(额头)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们 重逢后,子贡把那人说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形状未也。而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我相 信这就是真实的孔子,他强挣扎,时而得意,时而沮丧,但总是保持自身的魅力和良好的幽默感, 也不惜自我嘲弄。这是真实的孔子,他并不是儒家学者和西方汉学家欲使我们相信的那种圣洁完美、 无可指贵的人物。
孔子的人格美经常不为批评家所注意,要感知他身上的巨大吸引力和真正可爱处,唯有与他朝 夕相处,形影相伴,就像他与其门徒那样的亲密无间。在我看来,孔子的伟大不在于他是社会公德 的光辉典范,也不在于他是中年初出茅庐便杀少正卯的激进改革家,而在于他是中年老成的孔夫子。 他在政治上失败后本彻底放弃政治抱负,潜心从事学问研究。
《史记》记录他一生中这段时期的事迹,其动人心魄的力量,可与《新约 ·福音》写客西马尼 园的一段相媲美,不同的是前者以幽默的情调结尾,因为孔子总是敢于嘲笑自己。那时,孔子周游 列国,想找到信任他的统治者,让他掌权,结果四处碰壁,饱受羞辱。他两度被捕,还曾与弟子挨 过七天饿,因为他要像疯狂的预言家一样游说各国,而得到的却是轻蔑、嘲笑和闭门羹。他愤然离 开齐国,连半小时就能够做熟的午饭也等不及吃,仅带上从锅里舀起的湿米就走了。在卫国他羞辱 地坐在车上跟随卫公夫人的车子招摇过市,他只得自我解嘲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论 说仁义时卫灵公仰头看着凌云展翅的大雁,于是他在陕西涉黄河往见赵简子,却又遭间阻,他在黄 河边叹道:“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此,命也乎。”因此离开卫,又回到卫,再离卫后,接连 去了陈、蔡、叶、蒲诸国,跟随的有几个忠诚的弟子,犹如一群流离失所的人,这时弟子露出了失 望的神色和些微的懊悔,但据说孔子“仍旧讲诵弦歌不衰”。《史记》里说,孔子那个时候正是“温 温无所试①”。
那时孔子及其追随者困于陈、蔡之间,他们当时的谈话深深感动了我。这是孔子一生的转折点, 从那以后孔子便回到故乡鲁国致力于编著书籍。
孔子知道弟子心中有着懊恼不平,于是召子路前来问他说:“《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 老虎,为什么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 我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 ” 子路说:“想必是我们的仁德不够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必是我们的智谋不足吧,所以人家 不放我们通行。”孔子说:“有这个道理吗 仲由,假使有仁德的人便能使人信任,那伯夷、叔齐 怎会饿死在首阳山呢 假使有智谋的人就能通行无阻,那王子比干怎会被纣王剖心呢 ”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相见。孔子说:“赐啊!《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偏 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 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 ”子贡说:“老 师的道理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容受老师。老师何不稍微降低迁就一些!”孔子说:“赐, 好农夫虽然善于播种五谷,却不一定有好收成;好工匠能有精巧的手艺,所作却不一定能尽合人意;
君子能够修治他的道术,就像治丝结网一般,先建立最基本的大纲统绪,再依序疏理结扎,但不一 定能容合于当世。现在你不去修治自己的道术,反而想降格来苟合求容,赐啊!你的志向就不远大 了 ! ”
子贡出去了,颜回进来相见。孔子说:“回啊!《诗》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为什么 偏偏巡行在旷野之中。’难道是我的道理有什么不对吗 为什么我会落到这个地步呢 ”颜回说:
“老师的道术大到极点了,所以天下人就不能够容受。然而,老师照着自己的道术推广开去,不被 容受又有什么关系 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老师是一位不苟合取容的君子呢!一个人道术不修治,才 是自己的耻辱;至于道术既已大大修成而不为人所用,那是有国的君主和执政大臣的耻辱了。不被 容受有什么关系 人家不能容,正见得自己是一位不苟合取容的君子呢!”孔子听了欣慰地笑了, 说道:“有这回事吗 颜家的子弟呀!假使你能有很多财富的话,我真愿意做家宰,替你经理财用 呢 ! ”
孔子在雨中歌唱,谁能不为雨中高歌者所感动 他在那里,带着弟子漂泊荒野,无计可施,无 路可走,像一群难以言状的叫花子或流浪汉,但他仍会开开玩笑。他没有愤怒的情绪。我不明白, 中国画家为什么不绘出一幅最能表现孔子其人的荒野图。
【注】①温温无所试:处处受压抑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
1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文章通过细致的人物描写和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形象,展现了他丰富的人格与情感。
B. 面对困境,孔子“讲诵弦歌不衰”与弟子们“失望懊悔”形成对比,凸显孔子的执着与坚定。
C. 文章构思巧妙,按照时间顺序,以关键事件为节点,展现了孔子的人性光辉与魅力。
D. 文章将古典文献中的语句巧妙融入叙述中,既增强了文化底蕴,又使叙述更具权威性。
16. 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3分)
17. 林语堂认为文学应该表现出人性的真实和生活的趣味,请结合文本赏所。(4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分)
《老子 · 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水包含了 “利他”精神。
黄宗羲提出“有生之初,人各自利也”,强调了维护和发展自身利益的合理之处。但当今有一 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个人私利作为唯一追求。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