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北省荆州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昆仑石刻”甫一公布,就引发了广泛讨论,我认为,石刻有三个方面尚存的疑点。
首先是秦代石刻之罕见。现已知秦代石刻,主要是秦始皇巡游天下时所立,包括峄山、泰山、琅琊台、芝罘、东观、碣石、会稽等7处。秦代石刻屈指可数,先秦时期的石刻也很罕见。根据考古资料,中国最早的古代石刻文字出现在商代,即殷墟石簋铭,但还只是器物上的题刻。秦国较早制作文字铭刻,但也只有秦公大墓石磬铭、石鼓文、诅楚文等少数石刻闻名于世。如果秦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宋时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但事实恰恰相反。
其次是“昆仑石刻”的缺损。“昆仑石刻”右下角有明显缺损,且十分平整,似是同一时期脱落的。而我们从释文来看,第一行为“皇帝”两字,第二行为“使五”两字,“五”字可与第三行“大夫”构成固定词组,这说明石刻雕刻之时,“五”字下方已有缺损。第三行为“大夫臣翳”,释读者之所以补“翳”字,一是“臣”字之下,确实有残缺笔画;二是根据后文两次出现“翳”字推断,此处当是“翳”字,可见石刻雕刻之时,“臣”字下方是完好的。同样的时间段、同样的疆域内,石刻的风化程度应该差不多。如果此刻为真,按正常自然风化,不应该像现在这么平整。此可疑者二也。
最后是“昆仑石刻”的行文。“昆仑石刻”的文字,有学者提出,将“廿六”释为“卅七”,回应了之前学者对石刻年代的质疑,但似未注意到石刻行文的问题。从称谓上看,“昆仑石刻”短短三句话中,“翳”这个自称竟然出现了三次,与古代汉语中常省略主语的用法大相径庭。
(摘编自李豪《“昆仑石刻”的三个疑点》)
材料二:
近日,有关部门认定刻石为秦代刻石,定名为“尕日塘秦刻石”。文字刻凿壁面总长82厘米,最宽处33厘米。刻石全文共37字,文字风格属秦篆,保存较完整的文字信息为“皇帝/使五/大夫臣□/将方□/采樂□/険翳以/卅七年三月/己卯車到/此翳□/前□可/□百五十/里”。专家通过现场调查、科学分析,获取了刻石的科学研究数据,并调集石质文物研究与保护、秦汉考古、古籍文献和书法篆刻等领域专业人员集中科研攻关,形成考古调查报告。
为获取刻石的详细文字信息,采用了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该项技术能够提取出清晰的文物本体的原始图像、纹饰以及文字信息。再通过对采集数据的分析、处理、应用,可将清晰度提高40%-90%。比如,刻石中“卅七”原释为“廿六”。经分析信息增强处理后的笔画,可见原释读为“廿”字的中间存在一竖,应释为“卅”;原释为“六”字左侧竖向笔画应为岩体剥落边界,而非刻字笔画,应释为“七”。
通过信息采集和提取,专家们获取了尕日塘秦刻石的正射影像图、高清数字线图、高清电子拓片和高清渲染图。在此基础上,他们逐一对刻石文字进行提取分析,并采用微距摄影技术,对刻痕微观特征进行了数据采集。根据文字提取结果,刻石文字具有显著的“因形布字”特点,文字风格统一,属典型秦篆。
专家们还调查了刻石所在地的地理地貌、地层岩性、气候环境等,并对刻石周边的文物遗存进行了田野调查。从尕日塘刻石的岩体结构、岩面平整程度,以及岩体附近地面与微气候环境等因素看,在该区域内,只有刻石所处的2号岩体具备人类避风停留进行刻凿,且有利于刻石长期留存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这点体现出古人在刻石选址方面的智慧。
刻石本体岩性为“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属高磨蚀性岩石,有自然风化痕迹。刻石未检出钨、钴等金属元素,排除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检测结果表明,刻字表面和刻石表面非刻字区均含有绿泥石、伊利石等风化次生矿物,证明刻字区域和非刻字区域均经历了漫长的风化作用,形成了成分和结构类似的风化层,据此可排除其为现代新刻的可能。
北大李零教授认为刻石的内容大致意思为:秦始皇派五大夫翳率方技等去昆仑采药,翳乘坐卅七年三月己卯日的车到这里,翳计算来程约250里。他认为刻石的最后一句“可/□百五十/里”尤为重要。他说,“可”字的用法是非常典型的秦汉古书里的用法,意思是“能够达到”。
(摘编自李韵《青海秦刻石“验明正身”》)
材料三: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一直打到燕然山,大获全胜,随军的班固写了《燕然山铭》,刻石摩崖,以表窦氏之功、宣大汉之威。这段历史在《后汉书·窦宪传》中有详细记载。然而长期以来,该石刻的具体地点一直无人知晓。直到1990年,两位牧民在蒙古国中戈壁省杭爱山一支脉南麓避雨时发现一处汉字摩崖,其间有关专家也进行了研究,但一直未能成功释读。2017年7月下旬,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专家组成多学科专家联合考察队,对该摩崖进行实地考察。8月15日,考察队宣布该摩崖即班固所作《燕然山铭》。文字为典型汉隶,内容和《后汉书·窦宪传》基本相同,仅存在一些异文。至此,消失近两千年的燕然山铭原刻才为世所知。
(摘编自吴毅强《辨伪与述真——从“昆仑石刻”谈起》)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豪认为“昆仑石刻”存在三个疑点,包括秦代石刻罕见、缺损异常、行文不合古汉语习惯。
B. 材料二通过科技手段确认刻石为秦代遗存,并对其文字、岩性、风化痕迹等进行了科学分析。
C. “昆仑石刻”因形布字,今存的三处“翳”字有违古汉语用法,而“可”字则契合秦汉用法。
D. 材料三以《燕然山铭》的发现为例,说明古代石刻的发现往往需要长期的考证和多学科合作。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作者认为“昆仑石刻”右下角的缺损平整异常,无疑属于非正常的自然风化。
B. 材料二中“卅七”的释读纠正了此前的误判,也直接回应了学者对刻石年代的质疑。
C. 材料三中《燕然山铭》的发现过程表明,古代石刻的辨伪必须借助可靠的文献记载。
D. 与材料二、三相比,材料一中作者关于“昆仑石刻”的观点更多出于非现场的推断。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自6月以来,昆仑石刻的消息引发热议。_______,有人则怀疑石刻是现代人伪造。近日,基于一系列科学检测和严谨论证,有关部门给出了有力的结论。其技术考证过程表现在:经高精度信息增强技术提取分析,从字体来看,_______;经矿物和元素分析,排除了利用现代合金工具凿刻的可能;刻痕内部和刻石表面均含有风化次生矿物,经历了长期风化作用,排除了现代新刻的可能。可见,在这场争论中,_______,为“尕日塘秦刻石”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4. 材料一中作者通过画横线的句子所表达的观点是否可靠?为什么?
如果秦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宋时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但事实恰恰相反。
5. 同为考察,材料二、三与苏轼《石钟山记》在考察目的和方法上有何异同?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5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湖光山色(节选)①
周大新
有一天晚饭刚吃过,青葱嫂匆匆找到暖暖说:住在楚地居的一个男游客提出要见公司老板。暖暖有些意外:是不满意咱的饭食?青葱嫂摇头:好像不是。暖暖说:走,去看看。那男的有四十来岁,穿的西服皮鞋板板正正、干干净净,一副精明能干的样子。他正站在楚地居门口凝神看着远处的湖面,听见暖暖的脚步声,回头看定暖暖问:你就是老板?
暖暖点点头:你有事就请说吧。
你是高中毕业?他审视地看着暖暖问,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
是。暖暖对他问话的口气有点反感:你为何要了解这个?
是高中生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对话了。他怜悯地笑笑:你发没发现你们的村子正在没落?
没落?
我在你们的村子里做了个调查,你们村里已经有四十来个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已经有十一小块坡地撂荒,人在减少,地在变荒,这不是没落么?
暖暖叹了口气:人人都想去城市里落脚挣钱,这有啥办法?
是呀,我们的国家正在进行城市化,这种现象在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避免,可我们一定要明白,中国是个地广人多的大国,再怎么城市化也不可能没有农村。倘是有一天真的没有了农村,大批农地被荒弃,田园风光被破坏,那就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暖暖的心被他的话拨动了一下,她感到对他的一丝好感正从胸腔里的什么地方生出来。
你们这儿的没落只是出现了端倪,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我同时也注意到了你们这儿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看看这清澈的湖水,满山的绿树,遍地的青草,拴在村边的牛、驴、羊,还有你们这安静的村子,相对原始的耕作方法,楚国的文化遗存,古老的处理食物的方法,比如你们村里的石碾、石磨、土灶等,使这儿具有了被看的价值。
被看的价值?
对。换句话说,就是看它有没有游览的价值。
哦?
你们楚王庄是一个值得让人来看且会让人放松身心的地方啊!
暖暖勉力一笑:俺们成年论辈子地住在这里,倒也没觉出它有啥子好。
那人笑道: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呀。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来你们楚王庄三次了。我第一次是来看楚长城、凌岩寺和湖中的烟雾,后两次我在你们村里做了几个专题小调查,刚才说的那只是一个,我还调查了解到你们村里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三十七位,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都很一般,能活这样大的岁数,主要就得益于这里的好水、好地、好吃食和好空气。
是吗?暖暖听到这里兴趣来了。
那人点头道:我找你就是想告诉你,你们这儿可是一个让城里人度假休闲的绝好地方,完全可以扭转没落衰败之势,转而发展成为一个著名旅游胜地,从而使村子很快发展起来。
真的?
你们的村子需要一个拯救者!
拯救者?
这个拯救者要有对世界发展大势的全面了解,要有对环境的独特认识,要有丰富的旅游学知识,要有开创精神,现在这个拯救者来了。
他在哪?暖暖被这个说话喜欢云遮雾罩的人逗笑了。
他就是我,我想来拯救你们的村子!
你怎么拯救?暖暖忍住笑。
通过快速发展旅游业来拯救你们的村子。那些城里人现在最喜欢的休闲地方,就是这种水清山绿、人少空气好的尚未过度开发之处。你们这里,向东是一望无际的丹湖,向西向南向北都是无边绵延的大山,牛羊点缀在绿树碧草间,田畴散落在湖畔山坡上,渔船帆影漂隐在白水碧波里,环境中既有人类活动的美好影响,又带有一股原始自然味道,最适宜人安定心神。
那依你的心思,俺们该咋办?暖暖已渐渐有了和这人说下去的兴致,尽管她不喜欢他那种自以为是满脸要拯救别人的做派。
抓紧再盖点高档度假屋。这些度假屋的外部和你们村里的房子一样,保持民居的外观,可内里的设备都是现代化的,要有高档卧具,要有抽水马桶,要有淋浴设备,要有娱乐用品,要有书房,要让城里人住下就不想走了。
俺们哪有那样多的钱来盖这种房子?暖暖吃惊了。
如果有人愿意给你投资呢?
你是说有人愿意和我们一起来盖这种房子?
对呀,别人出钱,你们出地来盖,然后共同经营,所得利润按六四分成。
谁?谁会舍得把钱给俺们盖房子?
我!行吗?那人笑看着暖暖,目光依然是居高临下的。
你?真的?暖暖这一回没有生气,只是把眼瞪得很大,这个自命不凡的男人看上去不像是富人,是一个喜欢吹牛皮的?
看我不像个有钱人,对吧?那人边说边掏出一张名片朝暖暖递过来:来,咱们认识一下,敝人薛传薪,省城五洲旅游公司负责项目开发的经理。你叫——
楚暖暖。俺们的公司叫南水美景旅游公司。薛总,我想知道一下,你要投资建度假屋的话,大概能投多少钱?
三百万。连盖带装修再加配套设施和环境整治,在这个偏僻地方这个数差不多够了……
暖暖定定地看着对方的嘴,她已经听不见对方在说什么了,她被“三百万”这个数字惊呆了。长这么大,她第一次听说钱是可以用这样大的数字来计算的。三百万,他怎么可能有这样多的钱?他怎么愿把这样多的钱投到俺楚王庄这个偏远的地方?这可能么?……暖暖已忘记自己是怎样和对方告别、怎样回到自己屋里的了。
(有删改)
文本二:
书中的丹湖,脱胎于故乡的一座巨大水库。丹湖里的水尽管和那座水库里的水没有两样,可它的波浪并不随自然界的风而起,它只随我的心境心绪心情变化而起。丹湖烟波浩渺,丹湖里鹰飞鱼跃,丹湖中有神奇烟雾飘绕,丹湖里的一切美妙都只供你在字里行间去感受,而不供你到伏牛山里去寻找。
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不事声张地进行,大批城市像孕妇的肚子一样在快速隆起膨大,乡村因而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可这种变化的结局会是什么?是大片农田荒芜和许多村庄的消失吗?人们渴望离开乡村,世世代代的生存之地变成了极想抛弃之处,其外部和内部的缘由究竟有哪些?和农民涌进城市这股潮流并起的另外两个现象,是大批城市人在节假日里向一些乡村和小镇涌去,是一些城市资本开始向乡村流去,这反向流动的两股人流和反常的资本流动,在告诉我们什么?会带来啥样的结果?这一个个问号一个时期以来,一直在我这个眼下住在城市里的农民儿子的脑袋里翻腾,它们促使我去思考,《湖光山色》便是这种思考的一个小小的果实。
(摘编自周大新《我写〈湖光山色〉》)
【注】①该小说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中,当薛传薪提出“村子正在没落”话题时,暖暖以疑问语气回应了一句“没落”,说明她或许尚未察觉农村没落的趋势。
B. 文本一中,薛传薪打算在农村投资搞旅游业,一方面源于他对当时农村形势的认识,同时也基于他对楚王庄村的调查。
C. 文本一实写丹湖一带景色,突出其环境的美好和原始性,面对这种景色,暖暖的无感和薛传薪的用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D. 文本二中,周大新说《湖光山色》中丹湖脱胎于一座水库,并对丹湖景色展开描写,这能说明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
7. 关于文本一中的“拯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薛传薪的角度看,“拯救”就是以商业开发扭转村庄的没落,如发展乡村旅游业,让农村资源转化为经济收益。
B. 薛传薪的“拯救”唤醒了暖暖埋在心底的振兴乡村的夙愿,使得她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充满了期待。
C. 城市化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土地荒芜,“拯救”是对这种趋势的反向尝试——让乡村产生吸引力,以谋求发展。
D. “拯救”既是具体的商业计划,也是对乡村命运的关注,它连接着个体对乡村的情感,揭示乡村如何发展的命题。
8. 文本一中,暖暖为什么被“三百万”这个数字惊呆了?请概括两点理由。
9. 文本一是可感知的故事,它是如何体现文本二关于乡村发展的抽象问题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 文言文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陈)家十三世同居,长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姻睦,人无间言。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有犬百余,亦置一槽共食,一犬不至,群犬亦皆不食。
后兢死,其从父弟旭每岁止受贷粟之半,云省啬而食,可以及秋成。属岁俭谷贵,或劝其全受而粜之,可邀善价,旭曰:“朝廷以旭家群从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至道初,遣内侍裴愈就赐御书,还,言旭家孝友俭让,近于淳古。太宗尝对近臣言之,参知政事张洎言及旭受贷事。上以远民义聚,复能固廉节,为之叹息。
(节选自《宋史·陈兢传》)
材料二:
传陈兢之家者曰:“有犬百余,共一牢食,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其诞至此,而兢敢居之为美,人且传之为异,史且载之为真,率天下以伪,君子之所恶夫乱德之言者,非此言哉?人而至于百,则合食之顷,一有不至,非按而数之,且不及察矣。犬而至百,坌涌而前,一犬不至,即智如神禹,未有能一览而知者,奚况犬乎?
尧、舜之有朱、均,文王之有鲜、度①,天不能私其美于圣人之家。子之贤不肖,天也。天之化,未有能齐者也;何独于陈氏之家,使皆醇谨以若于长者之训耶?且以陈氏之族如彼其善矣,又何赐粟以后,九世之余,寂寂无足纪数;而七百口敦仁崇让之子弟,曾无一人能树立于宋世哉?陈氏栩栩然以自矜,有司乃栩栩然以夸异,太宗且栩栩然以饰为时雍之化,相率为伪,而犬亦被以荣名。史氏传其不足信者,而世信之:妄人售,而为父兄者恤虚名以渎伦纪;君子所以为世道忧也。
夫君子之齐家,以化及天下也。使九世可以同居,族以睦而分以明,则先王胡不立此以为制,而文昭武穆,必使有国有家各赐族以使自为纪哉?化不可骤,情不可强,天不可必,人不可不豫为之防。故伪行伪言不宣,上以诚教,下以诚应,垂世立教,仁之至、义之尽矣。俶诡之行,矜夸之说,荧惑天下,饰大美以鬻名利,天性受诬而人纪以亡,读史者又何艳焉!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
【注】①朱、均,鲜、度:即丹朱、商均、管叔鲜、蔡叔度,分别为尧、舜、文王之子,皆不肖。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轸其乏A食B贷以C公粟D岂可见利E忘义F为G罔上H之事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替,与《谏逐客书》中“江南金锡不为用”的“为”意义不相同。
B. 居,占有,与《论语》中“居则曰,不吾知也”的“居”意思不同。
C. 以伪,作“率”的后置状语,与《兰亭集序》中“当其欣于所遇”的“于所遇”用法相同。
D. 矜,夸耀,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矜”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兢去世后,其堂弟陈旭每年只领取官府借粮的一半,并拒绝拿官府的借粮牟取暴利,太宗听说后也为之赞叹。
B. 王夫之认为“一犬不至,群犬不食”的故事十分荒诞,史官却当作事实记录,这些记录正是君子所痛恨的言论。
C. 尧、舜、文王的家族也有不肖子孙,说明子女贤明与否不可能整齐划一,陈氏后代也不一定会人人淳厚谨慎。
D. 如果君子“齐家”真的能够教化天下,那么为何先王不将其定为制度呢?王夫之以此批驳了对陈家的宣扬。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
(2)饰大美以鬻名利,天性受诬而人纪以亡,读史者又何艳焉!
14. 王夫之从哪些方面质疑材料一的真实性?请作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冲雪至余庆觉林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①清吟涉若耶②,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羡银河泛客槎③。
【注】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浙江省绍兴市南。③客槎:槎,木筏。客槎指升天所乘之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骑驴清吟,行进在若耶溪上。“策蹇”一词描绘出诗人出行的简朴,而“清吟”则展现出他的闲适与雅致。
B. 陆游将自己在若耶溪的游历与灞桥联系起来,强调此次在远离京城的若耶溪游历的独特,暗示远离尘世纷扰的惬意。
C. 尾联“胜游”一词直接表达出诗人对这次出行的高度评价,但诗人同时也感慨人生短暂,平生出游的机会非常少。
D. 全诗描绘了诗人在雪中行至余庆寺、觉林寺的所见所感,营造了静谧安宁的氛围,表达了对自然雪景的由衷赞美。
16. 有人评价此诗“未及一雪字,而兼得雪景之盛大与绝美”,请结合中间两联简要分析。
(二)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讲解古代君王理国“无为而治”效果时,王老师援引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两句来帮助学生们加深理解。
(2)暑期到江西快阁游玩的老李,看到眼前风景,不禁引用黄庭坚《登快阁》“_______,_______”两句诗,戏谑自己的休假状态。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 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轼从未过度美化被贬黄州的农耕生活,因为他深知那其实与“何不食肉糜”无异。真正的力量,是他身处蛮荒之地,也能将一颗有趣灵魂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因为这种力量甚至超越了劳作本身,冰与火的淬炼优化了生命,让他能轻易地与芸芸众生得以区分。在春暖花开时,他给朋友写信,分享在穷苦寂冷的环境中自得其乐的心态,以及布衣蔬食、男耕女织。在信中,他开始自称东坡,也喜欢听人喊他东坡。在这里,他每日随着“之”字形山路盘旋,泥泞与峭拔与他相伴。他只是一个与山川、草木打交道的人,只是苏东坡,一生功业在黄州之人。当李定以“正大堂皇”的态度法办一心为国为民的苏轼时,苏轼只好把自己隐藏在东坡之下,远离官场的是非,进而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
他也并非是( )就给自己起了个新的称号,苏东坡这个名字随着黄州的日升月落,一点点地渗入他的生命,见证他远离官场,化苦难为疏旷的年岁。在他乐呵呵的笑容下面,看似是自娱,实际上更像是一种不失体面的自嘲,和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卫。
当然,这个时候的他还不知道,有一天,苏东坡这个名字会家喻户晓,远胜本名。因为这个名字,不再只是一个符号,更象征着一个士大夫“百折不挠”、浩然于天地的精气神……
18.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
19. 请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梳理文中引号的用法,填写下面表格
引号的作用 材料中举例
否定或讽刺 ①
② “何不食肉糜”
20. 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情急智生 B. 心血来潮 C. 突发奇想 D. 即兴而为
21. 下列句子与文中加点词“渗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沉重的往事如一把钝刀,在他的心头反复切割,不见鲜血,只余钝痛。
B. 长久的沉默在空气中弥散,最终不声不响地燃尽在彼此释然的目光中。
C. 那顶泛黄的草帽在田埂上起起伏伏,用汗水浇灌出金秋最丰硕的果实。
D. 母亲唠叨是故乡袅袅的炊烟,归家时的微风柔柔地拂去我衣上尘土。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写到苏东坡的笑是“自娱”“自嘲”和“自卫”,三者的顺序不能颠倒,请简要分析原因。
四、作文(60 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黑格尔
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列宁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抗战老兵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C 2. D
3.
①. 有人坚信石刻为古迹 ②. 刻石文字属典型秦篆 ③. 科技与考古的融合
4. 该句表达的观点是“秦代没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该观点不可靠。因为“秦代有大量摩崖石刻存在,北宋
时不一定就会被金石学家收录”;该大前提错误,所以虽然推理过程无误,但结论错误。
5. 考察目的不同:材料二、三是辨析真伪;《石钟山记》则为探究石钟山得名原因,阐释要“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观点。
考察方法:(1)同:考察者都进行了实地考察(或现场调查)。异:材料二、三中多领域(学科)专家合
作、运用科技手段、长期调查、文献互证。《石钟山记》主要依靠个人现场观察与感官体验。
6. C 7. B
8. ①现实的困境限制了暖暖的认知,“三百万”的资金规模远超暖暖的生活认知,打破了她对“农村难以吸引
大额投资”的固有印象,因此她惊呆了。
②不相信薛传薪拥有这么多的资金。
③对薛传薪的投资行为表示不解。
④认为这么多资金没有可能流向偏远的农村。
9. ①以薛传薪的话语直接传递核心思考:他点出楚王庄的没落现象,提出“中国不可能没有农村”的看法,
强调楚王庄“湖水、绿树、楚文化、原始耕作”的价值,规划“发展旅游业”的路径。
②以暖暖态度变化体现思考的感染力:暖暖从最初对薛传薪的反感,到被“乡村有被看的价值”打动,再到
对“三百万投资”的震惊,这一过程体现“乡村价值被重新认知”的思考。
③以乡村场景细节支撑思考的合理性:文中对楚王庄“清澈湖水、满山绿树、石碾、石磨、楚长城遗存”的
描写,以及“九十岁老人因环境长寿”的细节,直观呈现了“乡村有得天独厚发展条件”的判断,让“乡村可通
过自身资源发展”的思考有了具体依托。
10. BDF
11. D 12. D
13. (1)每到用餐时,一定群聚坐在大饭堂(宽大的厅堂),未成年的人另外设席。
(2)粉饰美德来谋求名利,使天性受到歪曲,而伦理纲常被摧毁,读史的人又何必羡慕呢!
14. ①人数众多尚且难以察觉缺席,犬类行为更不可控;
②尧舜家族亦有瑕疵,更何况陈氏一族;
③陈氏后代寂寂无名,无所建树。
15. C 16. ①颔联运用夸张手法,“千顷”极言雪的面积之广,“六时”极写雪下得时间之久,描绘
了雪景的壮丽。
②颔联运用比喻和想象,把积雪比作美玉,将雪花飘落比作散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雪下得很大且很美,
营造出一种空灵、美妙的意境。
③颈联运用侧面描写,通过林雀因雪而无声、溪上的小桥被雪阻断、炊烟因雪而静止不动、竹篱在雪中倾
斜的景象,侧面烘托出雪之盛大。
④颔联颈联动静结合,大地上林雀无声,炊烟不动,宛若静止,而天上飘着雪花, 颇有水墨画之美妙意
境。
17.①. 鸣琴垂拱 ②. 不言而化 ③. 痴儿了却公家事 ④. 快阁东西倚晚晴 ⑤.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⑥. 砯崖转石万壑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虚空
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18. ①删去“因为”,或者把“让”改为“所以”。
②在“男耕女织”后面加上“的悠闲时光”,或“的快乐生活”等。
19. ①“正大堂皇” ②表引用
20. A 21. B
22. ①“自娱”是表层的行为,是苏轼苦中作乐的直接表现;
②“自嘲”是更深层的心理,是他清醒认识自身处境后的幽默化解;
③而“自卫”则是核心和本质,是巨大苦难下对自我独立人格的保全。
④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或:用“自娱”和“自嘲”的方式来实现“自卫”的目的)。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