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金陵怀古》练习(含解析)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词诵读《桂枝香 金陵怀古》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桂枝香 金陵怀古》核心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既描绘了金陵的壮丽秋景,也暗含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B.“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批判了历代统治者因荒淫误国导致的兴亡循环
C.全词仅聚焦历史往事,未涉及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警示
D.词人借金陵怀古,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长治久安的期盼
2.下列对《桂枝香 金陵怀古》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仅用白描手法,直白呈现金陵的山水格局
B.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怀古抒情,情景交融,层次分明
C.未使用用典修辞,所有内容均为词人直接抒发,无历史典故支撑
D.语言华丽浮夸,多堆砌辞藻,缺乏真挚情感与深刻思考
3.下列对《桂枝香 金陵怀古》关键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以比喻手法描绘金陵山水的壮美,奠定全词雄浑基调
B.“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捕捉江边动态场景,展现金陵的繁华景象
C.“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感叹六朝兴亡已成往事,只剩眼前萧瑟秋景
D.“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仅表达对商女传唱亡国之音的不满,与统治者无关
4.下列对《桂枝香 金陵怀古》体裁与格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豪放派词,作者王安石突破传统婉约词风,意境雄浑开阔
B.词牌为“桂枝香”,双调一百零一字,上下阕各十句,格律严谨
C.上阕写景,下阕怀古,符合“景—情—理”的豪放词常见结构
D.属于婉约派词,语言含蓄委婉,仅侧重个人情感抒发
5.下列对《桂枝香 金陵怀古》创作背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于王安石变法期间,当时北宋面临内忧外患,社会矛盾尖锐
B.金陵作为六朝古都,历史上多次兴衰更替,为词人怀古提供了情感载体
C.王安石借金陵怀古,既感叹历史兴亡,也暗含对变法的坚定信念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D.词人创作此词是为了单纯怀念六朝繁华,无现实针对性
6.下列对《桂枝香 金陵怀古》现实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以史鉴今”的思维,对当代社会治理、政策制定具有启示意义
B.提醒当代人需警惕“荒淫误国”,坚守责任担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C.仅记录古代金陵的历史与秋景,与当代“历史传承”“责任担当”等议题无关联
D.词中展现的家国情怀,对当代青年树立历史责任感具有借鉴价值
二、古诗词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桂枝香 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背景:《桂枝香 金陵怀古》创作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约1075年前后),是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此时的王安石,正值推行变法的关键时期——北宋自建立以来,历经百年,虽表面繁荣,实则积弊重重: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突出,国家财政空虚;边境面临辽、西夏的威胁,军事力量薄弱。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等一系列变法措施,旨在富国强兵、缓解社会矛盾。
然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强烈反对,社会上关于变法的争议不断,政治局势复杂。王安石身处变法漩涡中心,内心既有对变法的坚定信念,也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在此背景下,他登临金陵(今南京)——这座历经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兴衰的古都,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怀古词。
金陵作为六朝古都,曾是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见证了无数繁华与落寞。六朝统治者多因沉迷享乐、荒淫无道而导致亡国,“兴也匆匆,亡也匆匆”的历史循环,给金陵蒙上了一层悲凉的历史色彩。王安石登临此地,俯瞰“千里澄江”“翠峰如簇”的壮美秋景,联想到六朝的兴衰往事,自然生出“以史鉴今”的感慨:他既感叹历史上“繁华竞逐”最终“悲恨相续”的兴亡规律,也暗讽北宋统治者若不吸取历史教训,沉迷安逸,终将重蹈六朝覆辙;同时,词中也暗含对变法的期许——唯有革新除弊,才能打破历史循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桂枝香 金陵怀古》以其雄浑的意境、深刻的历史思考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成为北宋豪放词的经典之作。历代评论家对其赞誉有加,如清代词评家刘熙载在《艺概》中称其“写金陵怀古,诸家所无”,赞其“颉颃清真、稼轩”,可见其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7.下列对词中加点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肃:肃杀,清爽
B.翠峰如簇簇:聚集,簇拥
C.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谩:随意,无端
D.六朝旧事随流水随:跟随,伴随
8.下列对词的内容与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登临送目”开篇,总领全词,随后描绘金陵晚秋的壮丽景色,为下阕怀古做铺垫
B.“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以动态场景凸显金陵的繁华,与下阕的悲凉形成对比
C.下阕“念往昔,繁华竞逐”承接上阕写景,转入对六朝兴亡历史的追忆,过渡自然
D.全词仅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未涉及对当代社会的警示,结构单一,情感单薄
9.下列对词中情感与主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描绘金陵秋景的壮美,暗含词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B.“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批判六朝统治者因荒淫误国导致的兴亡循环
C.“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借“后庭遗曲”这一典故,警示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
D.全词仅表达对六朝灭亡的惋惜,无对北宋社会的现实关怀
10.请简要分析“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一联的艺术特色。
11.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怀古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2.结合背景材料,谈谈“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的深层含义与现实针对性。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喟叹,穿越千年依然发人深省。这首词所承载的“以史鉴今”的智慧,不仅是对历史兴亡规律的深刻洞察,更成为当代社会治理、个人成长的重要指引——历史从不是尘封的往事,而是照亮现实的镜子,唯有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实现长远发展。
“以史鉴今”的核心,是认清历史规律,警惕“繁华竞逐”的陷阱。王安石在词中感叹六朝“繁华竞逐”最终“悲恨相续”,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规律:六朝统治者在金陵建立都城后,沉迷于歌舞升平、声色犬马,忽视了民生疾苦与国家治理,最终因荒淫无道、腐败堕落而亡国。这种“繁华背后藏危机”的历史现象,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商纣王沉迷酒池肉林,导致商朝灭亡;唐玄宗后期安于享乐,引发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在当代,这种历史规律依然具有警示意义。对国家而言,若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民生、沉迷“表面繁华”,就可能陷入发展困境——如部分地区曾盲目追求GDP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资源枯竭,最终影响可持续发展;对企业而言,若在盈利后沉迷“规模扩张”,忽视产品质量与核心技术研发,就可能被市场淘汰——如一些曾经辉煌的企业,因过度多元化、忽视主业,最终陷入经营危机;对个人而言,若在顺境中沉迷安逸、不思进取,就可能被时代抛弃——如部分青年满足于“躺平”“佛系”,缺乏奋斗精神,最终错失成长机遇。
《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以史鉴今”,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回望,而是对现实的清醒审视。王安石身处北宋变法时期,借六朝兴亡警示北宋统治者:唯有革新除弊、居安思危,才能打破历史循环。当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以史为镜”的清醒——国家治理中,要从历史兴衰中吸取教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企业经营中,要从历史企业的成败中总结经验,坚守初心、深耕核心;个人成长中,要从历史人物的得失中获取智慧,居安思危、不懈奋斗。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价值,就在于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规律始终不变。唯有敬畏历史、借鉴历史,才能在现实中少走弯路,在发展中站稳脚跟,实现个人、企业、国家的长治久安。
13.下列对材料中“以史鉴今”核心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历史规律
B.警惕“繁华竞逐”背后的危机,居安思危
C.简单重复历史经验,照搬历史做法
D.从历史兴衰中汲取教训,指导现实实践
14.结合材料,分析《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以史鉴今”智慧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
15.材料认为“历史规律始终不变”,请结合文本与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魅力,不仅在于其雄浑的意境与深刻的历史思考,更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责任感”——词人借金陵怀古,既感叹历史兴亡,也暗担起“警示当代、守护家国”的责任。这种“以怀古明责任”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文化传承中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指引着人们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扛起时代责任。
“怀古”与“责任”的关联,在《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安石登临金陵,不是为了单纯追念六朝繁华,而是借历史兴亡“讽今”——他看到六朝因“繁华竞逐”而亡,便联想到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担忧统治者若不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这种“见历史之弊,思当代之责”的情怀,正是历史责任感的核心。在中国文化中,这种“怀古明责”的传统由来已久:屈原《离骚》借古讽今,抒发“哀民生之多艰”的责任;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彰显“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暗含收复失地的责任。
在当代,文化传承中的历史责任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传承历史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责任力量——如南京作为金陵故地,在城市发展中保护明城墙、夫子庙等历史遗迹,既传承了金陵文化,也让人们在游览中感受历史兴亡,增强“守护家国”的责任;另一方面,文化传承要与时代责任结合,将历史责任感转化为当代行动——如青年学者深入研究历史文化,挖掘其中的“责任密码”,通过讲座、短视频等形式传播给大众;普通百姓在传承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同时,践行“爱岗敬业、守护家园”的责任。
然而,当代文化传承中也存在“重形式、轻责任”的现象:部分地方过度商业化历史遗迹,忽视其承载的历史教训与责任内涵;一些人将“怀古”视为消遣,缺乏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当代的责任。此时,《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历史责任感便成为一剂清醒剂——它提醒我们,文化传承的核心不仅是保护历史遗迹、延续传统习俗,更要传承其中的责任担当,让历史文化成为当代人扛起时代责任的精神动力。
《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历史责任感,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前行的动力。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传承者,也是当代的责任人——传承历史文化,就是要传承其中的责任担当;面对时代挑战,就是要以历史为镜,扛起属于自己的责任。唯有如此,历史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在当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16.下列对材料中“怀古明责”传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心是“见历史之弊,思当代之责”,借怀古抒发对当代的责任担当
B.屈原《离骚》、范仲淹《岳阳楼记》均体现了这一传统
C.仅存在于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与当代文化传承无关
D.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
17.下列对材料中当代文化传承“历史责任感”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仅需保护历史遗迹、延续传统习俗,无需结合时代责任
B.核心是将历史责任感转化为当代行动,践行时代担当
C.当代文化传承应完全复古,照搬古代的责任理念
D.历史责任感对普通百姓而言过于宏大,无需践行
18.结合材料,概括《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历史责任感”对当代文化传承的启示。
19.联系文本,谈谈南京在城市发展中保护历史遗迹的做法,与《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历史责任感”有何关联。
20.综合全文,分析“文化传承”与“历史责任感”的相互关系,并说明其对当代青年的意义。
四、课外延伸阅读
材料一:王安石豪放词的历史突破与影响
王安石是北宋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词虽数量不多,却以“豪放雄浑、意境开阔”著称,打破了北宋初期婉约词一统天下的局面,对后世豪放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桂枝香 金陵怀古》是王安石豪放词的代表作,其突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意境突破,摆脱了婉约词“儿女情长”的狭小意境,以“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雄浑之景,构建起开阔宏大的意境;二是题材突破,跳出“风花雪月”的传统题材,聚焦历史兴亡、国家治理等宏大议题,赋予词“经世致用”的价值;三是情感突破,摒弃了婉约词的哀怨感伤,以“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的深沉感慨,表达对历史规律的思考与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种突破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等豪放词,都延续了“怀古讽今、雄浑开阔”的风格;明清时期的词评家也对王安石的豪放词高度评价,认为其“开豪放词之先声”,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材料二:金陵文化与“怀古文学”的精神内核
金陵(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国“怀古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金陵文化的核心是“兴亡之叹”与“家国情怀”
,这种内核在以《桂枝香 金陵怀古》为代表的“怀古文学”中体现得尤为鲜明。
金陵的“兴亡之叹”源于其独特的历史命运:作为六朝古都,它见证了吴的崛起、东晋的偏安、南朝的更迭,每一次王朝兴替都伴随着繁华的消逝与悲凉的延续。这种“兴也匆匆,亡也匆匆”的历史循环,让金陵成为“兴亡”的代名词。历代文人登临金陵,都会被这种历史厚重感触动,如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均以金陵为载体抒发兴亡感慨。
而“家国情怀”则是金陵怀古文学的灵魂。文人借金陵兴亡,不仅感叹历史往事,更关联现实家国:王安石借六朝“荒淫误国”警示北宋,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抒发收复失地的渴望,朱自清在《南京》中借金陵历史反思民族命运。这种“以金陵为镜,照见家国”的写作传统,让金陵怀古文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追忆,成为承载家国担当的精神载体。如今,金陵文化中的“兴亡之叹”与“家国情怀”,仍在南京的城市精神中延续,成为激励市民守护家园、担当责任的文化基因。
材料三:“后庭遗曲”的历史典故与当代警示意义
《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引用了“玉树后庭花”的历史典故,这一典故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亡国警示”意义,在当代仍具有重要价值。
“后庭遗曲”指南朝陈后主陈叔宝创作的《玉树后庭花》。陈后主在位期间,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每日与妃嫔、文臣演唱《玉树后庭花》,极尽奢靡享乐。最终,隋朝大军南下,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也因此被称为“亡国之音”。历代文人常用这一典故警示统治者:若沉迷享乐、忽视民生,终将重蹈陈朝覆辙,如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便是对晚唐社会的警示。
在当代,“后庭遗曲”的警示意义已超越“统治者”范畴,延伸到社会各领域:对公职人员而言,“后庭遗曲”警示其不可沉迷权力、贪图享乐,需坚守初心、为民服务;对企业而言,不可沉迷短期利益、忽视社会责任,需坚持诚信经营、可持续发展;对个人而言,不可沉迷安逸、不思进取,需保持奋斗精神、居安思危。这种“警惕享乐、坚守责任”的警示,与《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以史鉴今”智慧一脉相承,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精神提醒。
材料四:当代“怀古”文化的新形式与历史责任感的传承
在当代,“怀古”不再局限于文人的诗词创作,而是以多元形式融入社会生活,但其核心的“历史责任感”仍在传承,与《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
当代“怀古”文化的新形式丰富多样:一是“沉浸式怀古”,如南京夫子庙的“科举文化体验”、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过场景还原让人们直观感受历史,在体验中理解历史责任;二是“数字化怀古”,如“云游故宫”“数字敦煌”,借助科技手段让历史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吸引更多人关注历史、传承责任;三是“年轻化怀古”,如年轻人穿着汉服游览历史遗迹、创作古风歌曲讲述历史故事,在潮流中传递历史情感与责任意识。
这些新形式的“怀古”,虽表现方式与王安石时代不同,但都延续了“以史鉴今、坚守责任”的核心:“沉浸式怀古”让人们在体验中明白“历史不是往事,而是当下的镜子”;“数字化怀古”让更多人接触历史文化,增强“传承责任”的意识;“年轻化怀古”让青年一代在兴趣中了解历史,主动扛起“守护文化、担当时代”的责任。这种传承,让《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历史责任感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古今、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
20.下列对材料一、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在词的意境、题材、情感上均实现突破,开豪放词之先声
B.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受王安石豪放词风格影响
C.金陵文化的核心是“兴亡之叹”与“家国情怀”,仅体现在古代“怀古文学”中
D.李白、刘禹锡的金陵相关诗作,均体现了金陵文化“兴亡之叹”的内核
21.下列对材料三、四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后庭遗曲”仅警示统治者不可沉迷享乐,与当代普通个人无关
B.当代“怀古”文化形式虽新,但核心的“历史责任感”未变
C.“数字化怀古”如“云游故宫”,仅为娱乐消遣,无历史责任传承意义
D.当代“怀古”文化无需结合时代创新,只需延续古代“诗词怀古”形式
22.结合材料一与材料四,分析当代“怀古”文化的新形式对传承《桂枝香 金陵怀古》精神内核的作用。
23.根据材料二与材料三,概括“金陵怀古文学”的共同特点,并说明“后庭遗曲”典故在其中的作用。
24.综合四则材料,从“历史突破、文化内核、当代传承”三个层面,总结《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文化价值。
五、名篇名句默写
25.(1)《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词人以比喻手法描绘金陵壮丽山水的句子是“,”。
(2)《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感叹六朝兴亡已成往事,只剩萧瑟秋景的句子是“,”。
(3)《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借“后庭遗曲”典故警示统治者的句子是“,”。
六、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从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的历史喟叹,到当代“数字敦煌”“云游故宫”的文化传承;从“后庭遗曲”警示“享乐误国”,到如今“居安思危、坚守责任”的时代号召——“以史鉴今、担当责任”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面对当下科技发展、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青年一代更需从怀古作品中汲取智慧,在传承历史中扛起时代责任,在创新发展中坚守初心。
阅读材料,结合你的思考与体验,以“怀古鉴今:从金陵秋景到时代担当”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标题自拟。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全词借金陵怀古暗讽北宋统治者,涉及对当代社会的警示,如“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警示北宋避免重蹈六朝覆辙,C项“未涉及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警示”错误。
2.答案:B
解析:A项“仅用白描”错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用比喻手法;C项“未使用用典”错误,“后庭遗曲”为典故;D项“语言华丽浮夸”错误,词语言雄浑凝练,情感真挚深刻,B项正确。
3.答案:D
解析:“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借商女传唱亡国之音,实则警示北宋统治者,并非“仅表达对商女的不满,与统治者无关”,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桂枝香 金陵怀古》是豪放派词,意境雄浑,聚焦国家与历史议题,并非婉约派,D项错误。
5.答案:D
解析:王安石创作此词是为了借六朝兴亡警示北宋,具有强烈现实针对性,并非“单纯怀念六朝繁华”,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词中“以史鉴今”“家国情怀”与当代“历史传承”“责任担当”高度相关,C项“无关联”错误。
7.答案:D
解析:“六朝旧事随流水”中“随”是“随着、消逝于”,并非“跟随,伴随”,D项错误。
8.答案:D
解析: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怀古,暗含对北宋的警示,情感深沉、结构完整,并非“仅抒发历史感慨,结构单一,情感单薄”,D项错误。
9.答案:D
解析:词中“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暗讽北宋统治者,具有对北宋社会的现实关怀,并非“仅表达对六朝灭亡的惋惜”,D项错误。
10.答案:①运用比喻修辞,将“澄江”比作“白练”,将“翠峰”比作“簇拥的群体”,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金陵山水的壮美,奠定全词雄浑开阔的基调;②从空间维度拓展视野,“千里”极写澄江的广阔,“翠峰如簇”展现山峦的密集,构建出宏大的意境,体现豪放词的风格特点;③用词精准凝练,“练”“簇”二字简洁勾勒山水形态,既展现金陵自然之美,也为下阕怀古抒情做铺垫。
11.答案:①情景铺垫:上阕描绘金陵晚秋“千里澄江”“彩舟云淡”的壮美繁华之景,与下阕六朝“繁华竞逐”最终“悲恨相续”的悲凉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凸显历史兴亡的感慨;②情感过渡:上阕对山水美景的赞叹,自然引发词人对金陵历史的追忆——如此壮丽之地曾见证六朝兴衰,从而顺畅转入下阕“念往昔”的怀古,衔接自然;③主旨关联:上阕的“画图难足”凸显金陵的珍贵,下阕的“六朝旧事随流水”感叹历史的无情,两者结合强化“以史鉴今”的主旨,警示当代不可重蹈覆辙。
12.答案:①深层含义:“后庭遗曲”指陈后主创作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词人借“至今商女犹唱”,暗指北宋社会中仍存在“沉迷享乐、忽视危机”的现象,感叹历史悲剧可能重演;②现实针对性:结合背景,北宋当时面临“积贫积弱”、边境不稳的困境,却仍有统治者或官员沉迷安逸,词人借此典故警示北宋统治者:若不吸取六朝“荒淫误国”的教训,革新除弊、居安思危,终将重蹈陈朝亡国覆辙,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变法的期许。
13.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以史鉴今”是“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指导现实实践”,并非“简单重复历史经验,照搬历史做法”,C项错误。
14.答案: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避免“沉迷表面繁华”:从六朝“忽视民生、荒淫误国”中吸取教训,在治理中关注民生疾苦,解决群众实际问题,避免陷入“重政绩、轻民生”的误区;②注重可持续发展,警惕“短期利益陷阱”:借鉴部分地区“盲目追求GDP、忽视生态”的教训,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国家长远发展;③居安思危,推动革新除弊:如王安石借变法打破历史循环,当代治理需正视社会问题,主动推进改革,避免因循守旧、积累矛盾,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15.答案:①从文本看,“历史规律”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六朝因“繁华竞逐”而亡,商纣王、唐玄宗因沉迷享乐而导致国家危机,这一规律在不同历史时期反复出现,未因时代变迁而改变;②从现实看,这一规律仍具警示意义:国家若忽视民生、企业若忽视核心、个人若忽视奋斗,终将陷入困境,如部分企业因过度扩张、忽视质量而倒闭,部分青年因“躺平”而错失机遇;③“历史规律始终不变”并非指历史事件重复,而是指“忽视危机、沉迷安逸必致失败”的本质逻辑不变,提醒我们需敬畏历史、借鉴历史,在现实中坚守责任、居安思危。
16.答案:C
解析:材料明确“怀古明责”传统在当代文化传承中仍有体现,并非“仅存在于古代文人作品中,与当代无关”,C项错误。
17.答案:B
解析:A项“无需结合时代责任”错误,当代传承需结合时代;C项“完全复古”错误,需创新形式;D项“普通百姓无需践行”错误,历史责任感是全民责任,B项正确。
18.答案:①文化传承需挖掘历史中的责任内涵,避免“重形式、轻责任”:如《桂枝香 金陵怀古》借怀古传递责任,当代传承需从历史遗迹、传统习俗中提取“责任密码”,而非仅关注商业化或娱乐化;②文化传承需与时代责任结合,转化为当代行动:如将“怀古明责”转化为青年学者传播历史、百姓爱岗敬业的实践,让历史责任感落地;③文化传承需借助多元形式增强感染力:如南京保护历史遗迹,让人们在游览中感受历史责任,增强传承的主动性与认同感。
19.答案:①关联体现在“以历史遗迹为载体,传递历史责任感”:南京保护的明城墙、夫子庙等历史遗迹,是金陵兴亡历史的见证,与《桂枝香 金陵怀古》“借金陵历史警示当代”的初衷一致;②两者都旨在让人们从历史中汲取责任力量:王安石借金陵怀古提醒统治者担起治国责任,南京保护遗迹让人们在感受历史中,增强“守护家园、担当时代”的责任,均实现“以史鉴今、明责践行”的目标;③都延续了金陵文化“家国情怀”的内核:南京保护遗迹是对金陵文化的传承,《桂枝香 金陵怀古》是金陵文化的经典体现,两者共同强化“以金陵为镜,担家国之责”的精神。
20.答案:①相互关系:文化传承是历史责任感的载体,历史责任感是文化传承的核心——文化传承通过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传递历史责任感,如《桂枝香 金陵怀古》通过词传递“警示当代”的责任;历史责任感赋予文化传承深度与意义,避免传承陷入“形式化”,如当代传承因融入责任而更具生命力;②对当代青年的意义:青年需在文化传承中理解历史责任感,如通过学习《桂枝香 金陵怀古》,明白“以史鉴今”的责任;需将历史责任感转化为行动,如参与“数字化怀古”传播历史、在日常中践行“爱岗敬业”,既传承文化,也扛起时代责任,实现个人与文化的共同成长。
21.答案:C
解析:材料二明确金陵文化核心在当代南京城市精神中仍有延续,并非“仅体现在古代怀古文学中”,C项错误。
22.答案:B
解析:A项“与当代个人无关”错误,“后庭遗曲”警示所有人;C项“仅为娱乐消遣”错误,“数字化怀古”有责任传承意义;D项“无需创新”错误,当代需新形式,B项正确。
23.答案:①“沉浸式怀古”如“科举文化体验”,让青年在场景中感受金陵历史,直观理解《桂枝香 金陵怀古》“以史鉴今”的精神,增强责任意识;②“数字化怀古”如“云游故宫”,突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接触怀古文化,扩大《桂枝香 金陵怀古》“历史责任感”的传播范围;③“年轻化怀古”如古风创作,贴合青年兴趣,让《桂枝香 金陵怀古》的“家国情怀”以更易接受的形式传承,激发青年主动担责的热情。
24.答案:①共同特点:均以金陵历史为载体,抒发兴亡之叹;均关联现实家国,传递历史责任感;均体现“以史鉴今”的思维;②“后庭遗曲”典故的作用:作为“亡国警示”的符号,强化怀古文学的现实针对性,如王安石借其警示北宋,杜牧借其警示晚唐;让“兴亡之叹”更具具体依据,避免空泛感慨,增强文学作品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25.答案:①历史突破层面:在词的发展史上,突破婉约词局限,开创豪放词“怀古讽今、意境雄浑”的风格,影响苏轼、辛弃疾等后世词人,为词的题材与情感拓展新路径;②文化内核层面:承载金陵文化“兴亡之叹”与“家国情怀”,是金陵怀古文学的经典代表,其“以史鉴今、警示现实”的内核,让怀古文学超越单纯的历史追忆,成为承载家国担当的精神载体,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史为镜”的思维内涵;③当代传承层面:其精神内核通过当代“沉浸式怀古”“数字化怀古”“年轻化怀古”等新形式得以延续,如南京保护历史遗迹、“云游故宫”传播历史文化,让“警惕享乐、坚守责任”的警示意义在当代社会各领域落地,为青年一代提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创新中扛起责任”的行动指引,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25.(1)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2)答案: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答案: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题目要求“两空紧挨着”,第三句因典故完整表述需三句,实际答题时可根据题干侧重,核心填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完整语境需包含“后庭遗曲”,此处按词中典故原句呈现,确保语义准确。)
26.命题作文分析
核心立意拆解:需紧扣“怀古鉴今”与“时代担当”双主线——“怀古”对应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中“六朝旧事随流水”的历史喟叹、“后庭遗曲”的警示,是精神源头;“鉴今”对应“数字敦煌”“云游故宫”的文化传承、“居安思危”的时代号召,是精神落地。核心是论证“传统‘以史鉴今’的智慧如何在当代青年身上转化为‘时代担当’”,避免仅罗列怀古内容或当代案例,忽视“从金陵秋景到时代担当”的逻辑递进。
材料逻辑梳理:材料通过两组“传统—当代”对照构建框架:①“六朝旧事随流水”(历史喟叹)vs“数字敦煌”“云游故宫”(当代文化传承);②“后庭遗曲”警示(享乐误国)vs“居安思危、坚守责任”(当代号召),并以“科技发展、文化多元”点明当代背景与青年使命。写作需呼应这两组对照,先阐释“怀古”的核心智慧(以史为镜、警惕享乐),再分析“鉴今”的实践路径(传承文化、坚守责任),最后落脚于青年如何“从怀古中汲取智慧,扛起时代担当”。
写作方向指引:可从三个角度切入:①“怀古:从金陵秋景中读懂历史智慧”,结合词中“千里澄江”的壮阔与“六朝兴亡”的悲凉,分析“以史鉴今”的内涵;②“鉴今:让怀古智慧照进当代实践”,关联“数字敦煌”的文化创新与“居安思危”的责任坚守,说明怀古智慧的当代转化;③“担当:青年在怀古与鉴今间的使命”,结合自身经历(如参与文化传承志愿、关注科技伦理),阐述如何将怀古智慧转化为具体行动,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26.范文 :承金陵秋韵,担时代之责 ——怀古鉴今:从金陵秋景到时代担当
当王安石登临金陵,于晚秋时节望见“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壮阔景象,心中涌起的不仅是对“六朝旧事随流水”的历史喟叹,更有对“后庭遗曲”警示的深沉思考。那片金陵秋景,承载的是“以史鉴今”的智慧;而千年后的今天,“数字敦煌”的飞天、“云游故宫”的红墙,延续的是这份智慧,更呼唤着当代青年的“时代担当”。从金陵秋景到时代浪潮,“以史鉴今、坚守责任”的精神,始终是我们前行的灯塔。
怀古,是从历史褶皱中汲取“以史为镜”的智慧。王安石笔下的金陵,曾是六朝繁华的中心,却因统治者“繁华竞逐”、沉迷享乐,最终落得“悲恨相续”的结局。“后庭遗曲”的靡靡之音,不仅是陈朝亡国的挽歌,更成为后世“享乐误国”的警示钟。这种“以史为镜”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从未褪色: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的忧思,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古人总能从历史兴亡中读懂“居安思危”的真谛。于我们而言,“怀古”不是对往事的简单追忆,而是从金陵秋景的壮阔与悲凉中,看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规律,明白“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深意——这份智慧,是当代青年担当的精神根基。
鉴今,是让怀古智慧在当代实践中焕发新生。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登临金陵凭栏怀古,却能用更创新的方式传承“以史鉴今”的精神。“数字敦煌”用科技让千年壁画跨越时空,让更多人在指尖触碰历史,感受文化传承的责任;“云游故宫”打破地域限制,让故宫的红墙黄瓦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唤醒人们对文化守护的重视。这些创新实践,正是对王安石“怀古”智慧的最好回应——我们既未忘记“后庭遗曲”的警示,在科技发展中坚守“居安思危”的底线(如警惕科技滥用、守护文化根脉);也未沉溺于历史的悲凉,而是用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在传承中开辟新路径。正如我曾参与学校组织的“非遗数字化”志愿项目,用短视频记录老手艺人的技艺,才真正明白:“鉴今”不是照搬历史,而是让怀古智慧成为当代行动的指南。
担当,是青年在怀古与鉴今间扛起的时代使命。面对科技发展、文化多元的当下,青年一代的“担当”,既要有“怀古”的清醒,也要有“鉴今”的勇气。在文化传承中,我们可以是“数字敦煌”的传播者,用新媒体讲述历史故事;在科技创新中,我们可以是“居安思危”的践行者,关注科技伦理、守护数据安全;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可以是“坚守责任”的行动者,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就像那些参与“乡村振兴”的青年,他们从历史中读懂“民生为本”的道理,在当代用知识助力乡村发展——这便是“从金陵秋景到时代担当”的最好诠释:怀古都不是为了沉溺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鉴今也不是为了盲目跟风,而是为了在创新中坚守初心。
从金陵的“千里澄江”到当代的“数字浪潮”,从“六朝兴亡”的警示到“时代担当”的号召,“以史鉴今”的智慧始终在指引我们前行。作为青年,我们当承金陵秋韵,怀历史之智,鉴当下之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担当,让千年的怀古智慧,成为我们书写时代答卷的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