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深海热泉科考日志(节选)
2024年5月12日 北纬11°23′ 西经142°18′ 水深2890米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探照灯穿透黑暗,热泉口的“黑烟囱”正喷涌出387℃的超热流体,在海水里凝结成黑色硫化物沉淀物,像极了远古火山喷发的缩影。机械臂采集样本时,我注意到管壁上密布着管状蠕虫——体长超过1.2米,鲜红的鳃羽随着水流摆动。这些生物没有消化道,全靠体内共生的硫化细菌将热泉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生物能,这种 “化学合成作用”完全颠覆了依赖阳光的传统生态链。
样本舱里,两只白色的阿尔文虾正用螯足擦拭眼部。随船生物学家解释,它们的复眼能感知热泉喷发时的红外辐射,避开高温区域。更神奇的是热泉周边的贻贝,其贝壳上附着的细菌能分解有毒的硫化氢,为贻贝提供养分。但今天的意外发现是:距热泉口15米处的岩石缝里,出现了原本生活在浅海的磷虾幼体——海水温度仅4℃,与热泉口的温差达383℃,它们如何适应如此极端的环境?这或许暗示热泉生态系统正在发生未知变化。
2024年5月18日 同一海域 水深2912米
连续监测6天后,“黑烟囱”的喷发强度下降了17%,周边水温平均降低8℃。管状蠕虫的活动频率明显减少,部分鳃羽已呈灰黑色。更令人担忧的是,机械臂在热泉区西侧 200米处,发现了3个被丢弃的深海探测设备残骸,外壳上附着的塑料碎片正随洋流漂移。潜水器的水质传感器显示,局部海域的硫化物浓度较上周下降9%,而微塑料含量却上升了0.3微克/升——这些人类活动的痕迹,正在打破这个存在了数百万年的生态平衡。
昨晚与甲板值班员聊天,他提到2023年在印度洋热泉区,曾发现过被渔网缠住的巨型管虫,部分个体已死亡。深海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比陆地长10-15倍,一旦遭到破坏,可能需要数百年才能重建。今夜的日志就到这里,希望明天能看到那些磷虾幼体的踪迹。
材料二:
《深海生态保护国际公约(草案)》政策解读(精简版)
一、核心保护对象
特殊生态系统:明确将热泉、冷泉、海山等“极端环境生态系统”列为一级保护区域,禁止任何破坏性采样活动,科考作业需提前6个月向国际深海保护组织(IDPO)提交生态影响评估报告。
关键物种:管状蠕虫、阿尔文虾等依赖热泉生存的特有物种,其栖息地半径500米内禁止部署固定探测设备;禁止采集繁殖期的生物样本,幼苗成活率低于80%的物种需建立基因库保护。
二、人类活动规范
科考活动:要求潜水器、探测设备使用可降解材料,单次科考产生的废弃物不得超过50公斤,且需全部带回母船处理;禁止在同一热泉区连续科考超过15天,两次科考间隔不得少于12个月,避免生态系统过度干扰。
商业活动:严格限制深海矿产开采,热泉区周边1000米内禁止任何采矿作业;深海旅游观光需实行“限额准入”,单次下潜人数不超过3人,且不得靠近热泉口50米范围内。
三、争议与挑战
目前公约草案在“生态补偿机制”上存在分歧:挪威、日本等国主张“谁开发谁补偿”,要求商业采矿企业缴纳2%的营收作为生态修复基金;而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则认为,应设立国际共同基金,避免发达国家垄断深海资源的同时逃避补偿责任。此外,如何监测深海人类活动(如微塑料污染)、如何界定科考与商业活动的边界,仍是需要进一步协商的问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海热泉区的管状蠕虫依赖体内共生细菌获取能量,体现了“化学合成作用”的独特生态模式。
B.材料一中磷虾幼体出现在热泉区,可能反映深海生态系统正发生未知变化,需进一步研究。
C.《深海生态保护国际公约(草案)》规定,热泉区周边1000米内禁止所有人类活动,包括科考与采矿。
D.深海微塑料污染和废弃设备残骸,表明人类活动对热泉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干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阿尔文虾的复眼能感知红外辐射,这一特性是为了适应热泉区的极端温度环境而进化形成的。
B.热泉区水温下降导致管状蠕虫鳃羽变黑,说明深海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极强。
C.所有国家均认可“谁开发谁补偿”的原则,仅在生态修复基金的缴纳比例上存在分歧。
D.深海生态系统恢复周期长,因此《公约(草案)》对科考活动的时间和频次做出严格限制。
3.材料一的科考日志的第一视角叙事在呈现深海生态时具有哪些独特优势?
4.结合材料,分析人类活动对深海热泉生态系统的具体影响,并概括《公约(草案)》的应对措施。
5.郦道元在《三峡》中写道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展现了对自然生态的细致观察。请对比材料一的科考日志与《三峡》的观察记录,谈谈二者在观察目的与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的自白
顾随
孔子南游于楚的时候,有一天,楚国的叶公居然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来。
——你们的先生,孔仲尼,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为什么你们大家都甘心给他老先生赶着车,困苦颠连地跟着他东西南北地跑啊?
这问题使子路有些恼了。倘使在他年轻的时节,他会当面给他一顿抢白吧,然而他现在确是老了,跟着先生周游了几年,软钉子,硬钉子——长沮、桀溺、丈人、晨门【注】诸人的话——吃得也着实不少了。他的气质也和平了许多,锋芒也收敛了许多了,抢白叶公的话,已竟来到嗓子里,又用力地咽了回去。
子路想起这叶公就是相传有着好龙的奇癖的叶公,他的居室的墙上,所使用的器具上,都雕刻着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龙。
于是天龙们被他的至诚所感动,居然有一条肯从半空中落在叶公的家院里。
但想不到的是,叶公吓得面无人色,一头扎在床底下,紧闭了眼,又把两手夹下死劲握住两只耳朵,浑身战栗着,泪和鼻涕流满了他的面颊,又沾湿了他的胡子。
龙于是伤心了,一个焦雷,震破了屋顶,它乘着云又回到半空去了。这个焦雷,据说不是龙的怒吼,乃是龙的叹息。
这询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物”的叶公,便是好龙而被龙吓坏了的那个叶公。
——他这样好名而不务实的懦夫,也有打听圣人的为人的资格吗?子路这样想。子路于是装作没有听说,昂然地走出去。
叶公的青脸几乎变成铁色,手脚似乎战栗得骨肉都要散开了的样子。他是愤怒呢?还是羞愧呢?那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一个清秋的早晨,金黄色的太阳照着逆旅庭院中那棵银杏树的金黄色的叶子,而且那叶索索地抖着,仿佛太阳的光线在上面跳舞。
在这样的晨间,孔子早已起来盥漱了多时了,他正在楚国逆旅的屋子里伤感着呢:
——老了哇!真是老了哇!有好些时候,不曾梦见那位老圣人周公了!真是老了哇!梦也没有了呢!而且……而且……这趟南游,又是白跑了腿啊!回去吧!回去吧!不是有些天资极好的徒弟么?回家去把他们好好地教育起来。行我的道的如果不是我自己,一定是我的徒弟们,或是徒弟的徒弟们呢!
孔子想到这里,他觉得眼前分外的光明,他那为了读《易经》写《春秋》而老花了的眼睛炯炯地注视着对面的墙上,似乎看见一种东西——环绕着侍立的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子路蓦然说起话来了:
——先生!像叶公那样的人物,也要向我打听先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孔子把注视着辽远处的眼光立刻收回来,在弟子群里找到了子路。
——你同他说了些什么呢?
——我同他说些什么呢?无论如何说,像那样的人,是不能了解先生的伟大的人格的,我昨天什么也不曾同他说哩!
孔子有些怃然了。
——由呀!你总是这样的执拗,你便告诉他又有什么妨害呢?你大概也觉得他那种好龙而又被天龙吓得生了病,有些滑稽,所以才厌恶他的为人么?他好假的龙,岂不比那用了笼子里装着的鸟儿或手牵着的小狗儿的人们强得多吗?你们有谁不是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呢?由呀!你是太执拗了!你宿在石门的那一夜,那晨门曾讥讽过我了,你也不曾同他辩驳;长沮、桀溺在你问津的时候,也曾说过许多不满意于我的话头,你对于他们也不曾说过什么:那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晨门,长沮,桀溺——都是深知道我的人们,都是了解我的主义和行为的人们呀!便是前几日,此处的接舆不是也在我的车前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的歌儿跑着过去了吗?我当时虽然想着同他说话而不能,然而我是不懊悔的啊!我不能使他变为我,犹之他不能使我变为他,我而今是第一次来到楚国,很愿多有几个人知道我的心迹。由啊!你为什么不答复叶公呢?他是一个富于好奇心而且不知道我是怎样一个人的人呀!
子路被了先生的抱怨,心里有些着慌了:
——同他说些什么呢?先生!
——你说:我们的先生是一用起功来忘掉了吃饭,欢喜起来忘掉了忧愁,而且不晓得什么叫作“老”哩!
孔子说这句话的时节,眼睛又从子路身上挪开,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又看见那种众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但是子路听了方才的话,却分外地替先生伤悲。先生周游列国已竟二十年了,到处受人家的欺侮与嘲笑。还用得什么功哩?欢喜从何而来呢?但是“老”的确来了——先生的两鬓和胡须实在白得令人恐惧,便是颜面也干枯得有如树皮了!但是先生还不知老,也许是先生不好照镜子的缘故吧?
孔子的眼光,仍然注视着对面的墙上,看那弟子们所不能看见的东西。
(原刊于一九二六年十月《沉钟》第五期,署名葛茅。有删改)
【注】长沮、桀溺:《论语·微子》中写到的人物,他们与孔子思想不合,称孔子是“辟人之士”,企图说服孔子的弟子改弦易辙,跟随他们一起隐居。丈人:即荷蓧丈人,也是《论语·微子》中写到的人物,他讥讽孔子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周游列国,称之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晨门:守门者,是《论语·宪问》里的人物,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来描述孔子。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公虽以“孔仲尼”尊称孔子,但话里话外的意思,还是将孔子看作庸凡之人,缺少对圣人的礼敬尊崇,结果惹恼了子路。
B.小说依据“叶公好龙”这一典故,用漫画式笔法描绘叶公见到天龙时的狼狈相,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好名而不务实者的嘲讽。
C.子路不屑于回答叶公,孔子却认为可借此阐明心志,小说这一细节刻画了师徒的不同形象,也揭示了处世需要机变的道理。
D.作者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选取《论语》的有关记述进行大胆的糅合创造,使小说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融合。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表现的子路形象与《论语》中的子路基本一致,都是一个常常受到孔子批评的鲁莽好勇之人。
B.文中以银杏树“那叶索索地抖着”暗写叶公,与诗句“道是无晴却有晴”写法一样,都运用双关手法。
C.小说刻画子路这一形象借助丰富的语言、入微的心理以及传神的外貌等方面的描写手段,将人物真率、忠诚的形象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D.文中孔子所言“发现了人世的真实而觉得恐怖”,这种“现世情怀”在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我”身上也有所体现。
8.小说中孔子的弟子们当时“所不能看见的东西”指什么?请简要说明。
9.小说通过孔子的“自白”来塑造孔子形象,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 ”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选自《吕氏春秋·察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
非A也B是C己亥D也E夫F已与三G相近H豕与亥I相似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熟,意为仔细,与“无他,但手熟尔”中的“熟”含义不同。
B.乐正,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正”,即官长。
C.举,意为推荐,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举”用法相同。
D.经,常规,道理,与成语“荒诞不经”中的“经”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后重用他们,因此国家成就了霸业。
B.舜想用音乐向天下百姓传播教化,从民间起用了夔并任命他为乐正;夔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C.宋国国君在听到“丁氏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后,派人找丁氏进行了核查,发现其结果与传闻大相径庭。
D.子夏认为卫国人“晋师三豕涉河”的说法有误,到晋国问明此事后,才知道卫国人和自己的说法都不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4.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对待传闻?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5.下列对文本内容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四句精心安排:先写琴,次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很好地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诗人运用了一系列神话传说,如“女娲炼石补天处”“梦入神山教神妪”等,增强了乐声的神秘感与奇幻色彩。
C.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如“空山凝云颓不流”“石破天惊逗秋雨”等,直接表现出乐声的悠扬动听。
D.全诗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展现了箜篌乐声的丰富内涌和独特魅力,来显示演奏者的技艺高超,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16.同为描写音乐演奏的名篇,本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与创作风格方面明显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2)中国失意文人常从历史中发现同病相怜的群体以消解自身的失意,如《将进酒》中“ , ”两句。
(3)自我夸耀常常只得一时风光,难以维持。《老子》中的“ , ”正好说明这个道理。
(4)《论语·述而》中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与《论语·颜渊》中的“ , ”,都强调了提高自我修养依靠自觉的儒家思想。
二、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追逐着朔风尾巴的,总是明媚的春光;春天的露珠都是冻凝了水的冰核儿,在那白雪下边,大地被遮蔽,绿意醉人。来到湖边,你会止不住地出声惊叫起来,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儿。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被一场春寒冻结在一起,霸道地凌驾在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儿……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了,湖水把它托举在波浪之上,摇摇晃晃 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浮冰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
18.下列句子中的“会”与文中加点的“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会画画,班级的板报就交给他完成吧。
B.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C.她是个守信用的人,不会不来。
D.昨天我专程去拜访他,可惜没会着。
19.改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之与前文构成一组句式整齐、简洁流畅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丰富的修辞,请任选两种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感觉不到疼痛,结果会怎样呢?
在人类的疾病史上,“麻风病”是个让人 A 的名字。它非常可怕,会造成触目惊心的身体畸形:扭曲的关节、截肢的手指脚趾,丑陋塌陷的面容。现在医学上有人认为,( ①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麻风的病原体————汉森氏病毒会沿着掌管痛觉的神经纤维入侵人体,同时摧毁神经末梢,这会造成神经无法传递讯息,( ② )。在这种状态下,病人对身体发生的损伤一无所知,即使在脚踝受伤时也会继续走路,就算被高温灼伤也不会意识到疼痛。身体缺少了疼痛感作为警示,久而久之人体很容易遭到损害。
事实上,( ③ ),而不是疾病本身。无论是对于人类的健康还是安全,疼痛都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说是有益的。感觉不到疼痛,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后果 B 。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三、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周易》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唯有变革创新,方能顺应时势,长久发展。而《论语》则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认为坚守根本、恪守正道,方能成就大道。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6页,共7页
答案第2页,共2页1.C 2.D 3.①真实感强:以亲历视角记录生物细节(如管状蠕虫鳃羽、阿尔文虾擦眼),还原科考现场;②动态呈现:按时间线记录热泉环境(喷发强度、水温)与生物反应,展现生态变化;③传递思考:融入对生态异常的疑问(磷虾幼体)与人类干扰的担忧,引发关注。 4.人类活动影响:①污染(丢弃设备残骸、微塑料含量上升);②干扰生态(过度科考致生物活动减少,采矿威胁栖息地),且恢复难度大。
公约应对措施:①规范科考(可降解材料、限废弃物/时间/频次);②限制商业(禁热泉区1000米内采矿,限旅游人数与距离);③保护核心(热泉列为一级保护区,禁破坏采样)。 5.观察目的:①科考日志:探究生态运作与人类干扰,为保护提供依据;②《三峡》:展现自然美景,传递审美与地理纪实价值。
表达方式:①科考日志:客观记录,用数据与细节,语言严谨;②《三峡》:文学描写,用修辞(对偶),语言优美,侧重情感表达。
6.C 7.D 8.①孔子结束周游,回到家乡教育弟子的场景;②后代门生实现孔子的理想,仁道行于天下的景象。 9.①可以写出孔子的自我剖析和心路历程,更深刻地表现孔子的伟大,突出小说赞颂孔子人格精神的主题;②可以借孔子自述人生经历和理想心迹,更真实立体地塑造孔子执着有为、坚韧不屈、乐观睿智的形象;③可以拉近文本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孔子的魅力。
10.BEH 11.C 12.D 13.(1)听到的传言,不可以不审察,传闻经过辗转相传,白的变成了黑的,黑的白变成了白的。
(2)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14.①对待传闻要慎重;②应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加以审察。
15.C 16.(1)表现手法:《李凭箜篌引》更多运用想象与夸张的手法描绘音乐的神奇效果,如“昆山玉碎”“石破天惊”等;《琵琶行》则多以具体的比喻表现琵琶的动听与悦耳,例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等。
(2)创作风格:《李凭箜篌引》多用神话传说中的神仙草木、山川灵怪等离奇意象展现音乐的强大感染力,形成浪漫主义风格;《琵琶行》则善于用生活日常、形象具体之物为意象对音乐进行描摹,从而表达共同的人生境遇,具有现实主义风格。
17.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18.C 19.冻凝了水的冰核儿,都是春天的露珠,遮蔽大地的白雪下边,准是醉人的绿意。 20.①比喻。将浪花当作舌头来写,从形状上生动形象地突出浪花的特点。②比拟(或拟人、拟物)。将浪花融化冰块模拟成舌头舔弄冰块的动作,极富情趣。③排比。“渐软、渐松、渐小”从不同角度写出冰块融化时的特点,形象鲜明,有节奏感。
21.A闻之色变/谈之色变/不寒而栗/闻风丧胆/毛骨悚然/谈虎色变 B不堪设想/难以预料/不可预料 22.①麻风病人之所以会出现严重畸形 ②身体感觉不到疼痛 ③疼痛只是一种警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