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 文 试 题一、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墨子是春秋时期诸子百家中唯一的平民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思想在春秋时期盛极一时,韩非子在《韩非子·显学》中有言:“世之显学,儒、墨也。”汉代以后,墨子思想由于有鲜明的平民性,与统治阶级的主张相对立,受到历代统治者打压,长期衰落。晚清时,新旧思想冲突碰撞,国人重新认识到墨学的价值,于是纷纷主张“墨学救国”。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后,很多人都将墨学与马列主义融通,并且躬身践行。陈独秀认为:“假若墨子不绝,汉以来的历史绝不会如此。”时至今日,我国的内政外交依然有浓厚的墨学色彩。墨子思想遗世独立,探讨其思想渊源,对于把握其思想实质与精华具有重要意义。《墨子·兼爱》记述:“墨子之所谓兼者,于禹求焉。”可见墨子“兼”的思想取法于大禹。《墨子·尚贤》记述:“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尚欲祖述尧舜禹汤之道,将不可以不尚贤。”墨家中的首领称钜子,新一代钜子由上一代钜子选拔贤能者担任,钜子的选拔与任命沿袭了尧、舜、禹的禅让制,间接说明墨子思想源于夏文化。墨子思想是墨子对历史实践的深入思考、总结。《淮南子·要略》记载,墨子原为儒门弟子,熟读《诗》《书》等儒家经典且造诣深厚,但因孔子出身贵族,与墨子分属两个对立阶级,终因阶级立场的不同,走向孔子对立面,进而批判儒学思想。墨子在对儒学深刻地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从平民的角度对儒学提出了理性且激烈的批评。孔子追求“仁爱”,墨子追求“兼爱”。孔子的“仁爱”是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无差等的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墨子讲求社会效率。孔子认为应该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法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墨子认为儒家的繁礼不利于社会发展。孔子“天命”观建立在尊尊亲亲的基础上,认为人应该知天命,顺天命;墨子则站在百姓立场,认为君王应选贤任能,农民和手工业者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墨子的诸多思想是在对儒学的批判中形成的。墨子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其夯实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非命”等重要思想无不体现了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深刻体察和对平民阶层的深切关怀。《墨子·节葬》记述了墨子关于厚葬久丧的不同看法。长久的底层社会生活实践,使墨子深刻认识到只有节葬短丧才能有益于百姓的生产生活,才能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墨子·经》记述了墨子对自然、社会、科学、逻辑学等的深入探究,对镜面、光影等自然科技深切关照,墨子认为科学技术能够提高百姓生产效率。长期的战乱,使平民出身的墨子深感战争对百姓造成的伤害,和平对平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的重要意义。《墨子·备城门》等篇章记述了墨子详尽的守城之法,没有丰富的实践和深入的思考,难以形成兼具形而上和平思想和形而下切实可操作性的城守论。墨子思想渊源深广,但最重要的思想来源是墨子敢于肩负社会责任,深潜沉思,为平民立命,最终创立墨学,形成具有永恒意义的墨子思想。(摘编自李小丽《墨子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材料二:目前学界主要围绕兼爱与仁爱的异同展开讨论,他们认为兼爱是“爱无差等”,仁爱是“爱有差等”,这种解释把墨家思想过度简单化。墨子“学孔子之术”,他正是通过重新诠释仁义价值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萧公权认为:“墨子之‘爱’,乃袭孔子之仁而略加变易以成者也。”兼爱背后更为根本的价值原则是仁义,墨子没有否定仁义价值,而是对仁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兼爱在墨家思想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很多学者把兼爱作为墨学的核心范畴。把兼爱作为墨学的核心范畴可以凸显儒墨之异,以及墨子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和发展。不过,把兼爱作为核心范畴的问题在于,没有重视墨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没有看到墨子对仁义价值的维护和发展。墨家的核心范畴也是仁义,兼爱是墨子对仁义的重新诠释。孔子和墨子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们都以爱为根基,通过重建人道规范的方式来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把仁作为人道的根本,通过仁义之道来重建人伦秩序和社会秩序。墨子之仁则是兼爱。张岱年认为:“墨子以为兼即是义,乃行为所当遵循之最高准则。”墨子看到了儒家思想中存在的矛盾,即亲亲之爱无法过渡到普遍之爱,因此他试图用义来解决这个问题。墨子认为义是普遍性的原则、正当性的原则。亲情与正义有着门内门外之别,门内强调亲情原则,门外强调正义原则。墨子强调了义的普遍性,并用义来统合亲情与正义。同时,墨子也把仁普遍化,他通过仁的普遍化来消解仁义之间的矛盾。墨子以兼爱诠释仁义,那兼爱与孝是什么关系?孔子后学主张以孝悌为本,并以孝释仁,这是对仁爱的一种狭隘化解释。而墨子以兼爱为本,他从兼爱出发推出孝慈。墨子认为,如果天下人能做到兼爱,爱别人就如同爱自己,就不会有不孝。可见,墨子并没有否定孝,孝不过只是兼爱的一个条目。墨子的兼爱思想受到了很多人的批判,他们认为兼爱者的言论,不符合双亲之利,有害于孝道。墨子反问道:孝子是希望别人爱利他的父母,还是希望别人憎恶他的父母?一般来说,是希望别人爱利他的父母。“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兼爱下》)墨子认为只有先爱利他人的父母,别人才会爱利我的父母,他还引用《大雅》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来论证爱的交互性。墨子在回应他人批判的过程中也深化了兼爱思想。(摘编自盖立涛的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思想经历了漫长的衰落期,到了晚清,因与新思想融合而实现了复兴。B.选拔钜子所体现的尚贤思想,是墨子对尧、舜、禹禅让制深入思考的结果。C.墨子主张“节葬短丧”,是由于他认识到“厚葬久丧”有损于社会生产效率。D.墨子主张选贤任能、重视科学技术、追求和平,这都与他的平民出身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墨两家的思想在韩非子所处的时代成为显学,是因为它们有利于当时统治阶级的管理。B.对于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的观点,可以用“孝不过只是兼爱的一个条目”来反驳。C.墨子试图用“义”将儒家亲亲之爱过渡到普遍之爱,这既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也是发展。D.墨子援引《大雅》诗句来论证爱的交互性,这是墨子用儒家经典言论反驳儒家的成功案例。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间接引用《淮南子·要略》中的内容,既便于读者理解,又增加文章可信度。B.材料一提出探讨墨子思想渊源意义重大,然后着重从三个维度探讨墨子思想的渊源。C.材料二反驳了“把‘兼爱’作为墨学的核心范畴”这一观点,其过程具有思辨色彩。D.材料二在论证中用设问句、反问句来引导读者思考,激发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4.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标题,下列表述最恰当的是( )A.“兼爱”名实之辨 B.兼爱:墨子之仁C.仁义:墨学核心范畴 D.谈兼爱、仁爱之异同5.墨子思想的形成过程,对我们传承传统文化有哪些启示?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断魂枪老舍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不大会儿,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门外立着不同面色的人,枪口还热着。龙旗的中国也不再神秘。枣红色多穗的镖旗,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谁不晓得他“神枪沙子龙”?可是,现在镖局改了客栈,大枪立在墙角。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 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在他手下创练起来的少年们还时常来找他。他们都有点武艺,有的在庙会上去卖艺,他们打扮得像个样儿,他们是神枪沙子龙的徒弟——虽然沙子龙并不承认——得到处露脸。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不让他们空着手儿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沙老师有时说句笑话,马虎过去,有时直接把他们赶出去。王三胜——沙子龙的大伙计——在土地庙拉开了场子,摆好了家伙。 他一脸横肉,努着对大黑眼珠。他给手心一口唾沫,抄起大刀来:“诸位,王三胜以武会友, 神枪沙子龙是我的师傅;玩艺地道!我先练趟瞧瞧。不白练,练完了,带着的扔几个;没钱,给喊个好!”一跺脚,刀横起,削砍劈拨,蹲越闪转,手起风生,忽忽直响。收了势:“诸位!”一手持刀,一手叉腰,看着四围稀稀的扔下几个亮而削薄的铜钱。他咽了口气:“没人懂!”“有功夫!”西北角上一个黄胡子老头接了话。“下来玩玩,大叔!”王三胜说得很得体。点点头,老头儿往里走。这一走,四处全笑了。他的胳臂不大动;左脚往前迈,右脚随着拉上来,一步步地往前拉扯,像是患过瘫痪病。蹭到场中,一点没理会四围怎样笑他。“神枪沙子龙的徒弟,好,让你使枪吧,我呢?”“三截棍进枪吧?”王三胜要看老头子一手,三截棍不是随便就拿得起来的家伙。老头子的黄胡子一动:“请!”王三胜一扣枪,向前躬步,枪尖奔了老头子的喉头去,枪缨打了一个红旋。老人的身子忽然活展了,将身微偏,让过枪尖,前把一挂,后把撩王三胜的手。啪,啪,两响,王三胜的枪撒了手。老头子的眼亮得发着黑光;腿轻轻一屈,手上打着刚要抽回的枪杆;啪,枪又落在地上。王三胜擦着汗:“姓王的服了!可有一样,你敢会会沙老师?”“就是为会他才来的!”老头子的干巴脸上皱起点来,似乎是笑呢。“你老贵姓?”他问。“姓孙,”老头子的话与人一样,都那么干巴,“爱练,久想会会沙子龙。”“跟我来。”沙子龙不把你打扁了!王三胜心里说。他脚底下加了劲,可是没把孙老头落下。但是,沙子龙是没对手的。准知道孙老头要吃亏,他心中痛快了些,放慢了些脚步。到了客栈,他心中直跳,惟恐沙老师不在家,他急于报仇。他知道老师不爱管这种事,可是他相信这回必定行,他是大伙计,不比那些毛孩子;再说,人家在庙会上点名叫阵,沙老师还能丢这个脸吗?“三胜,”沙子龙正在床上看着本《封神榜》,“有事吗?”“栽了跟头!”王三胜心中不平,他得激动老师:“姓孙的一个老头儿,门外等着老师呢;把我的枪,枪,打掉了两次!”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客人进来,沙子龙在外间屋等着呢。彼此拱手坐下,他叫三胜去泡茶。三胜希望两个老人立刻交手,可是不能不沏茶去。孙老者没话讲,用深藏着的眼睛打量沙子龙。沙子龙很客气:“要是三胜得罪了你,不用理他,年纪还轻。”“教徒弟不易!”孙老者说。“我没收过徒弟。走吧,这个水不开!茶馆去喝,喝饿了就吃。”沙子龙从桌子上拿起缎子褡裢,一头装着鼻烟壶,一头装着点钱,挂在腰带上。“我来为领教领教枪法。”“五虎断魂枪?”沙子龙笑了:“早忘干净了!早忘干净了!告诉你,在我这儿住几天,咱们各处逛逛,临走,多少送点盘缠。”“教给我那套枪!”孙老者抱了抱拳。沙子龙下了台阶,也抱着拳:“孙老者,说真的吧,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入棺材,一齐入棺材!”“不传?”“不传!”孙老者的胡子嘴动了半天,没说出什么来。到屋里抄起蓝布大衫:“打搅了,再会!”沙子龙把客人送到小门,然后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王三胜和小顺们都不敢再到土地庙去卖艺,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神枪沙子龙”慢慢似乎被人们忘了。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简短的开头,只是为了交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故事的起因。B.沙子龙的徒弟们热爱中国传统,对过去时代有着无限留恋与欣赏,所以依然固守着江湖本性,保有对于武学的迷恋和热情。C.孙老者与沙子龙对话,是希望学习这套枪法,可是一开始就遭到了沙子龙的断然拒绝。D.断魂枪不仅是一种武艺,更是沙子龙英雄人生的折射,记录着沙子龙的全部辉煌,已经和他的生命融为一体。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第三人称的角度,围绕沙子龙的“五虎断魂枪”进行相关事件的描写,收放自如,易引起读者的共鸣。B.小说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不多用直接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人物的外形和动作等精确描绘来披露。C.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烘托和对照的手法。王三胜的鲁莽气盛与沙子龙的保守愚顽相对比;孙老者的刚直锐进又与沙子龙的深藏不露相映照。D.老舍善于把个人命运的小故事和时代变迁的历史大背景结合起来,在短小的篇幅里营造出了大格局。8.文中两处划线部分都提到沙子龙在夜静人稀时舞弄“五虎断魂枪”,其表达方式与作用有何不同?试结合文本分析。9.面对孙老者的请求,沙子龙始终不传“断魂枪”,请依据文本,简要分析沙子龙不传“断魂枪”的原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吕氏①曰:“为学必先虚心下气,乃能受天下之善。”自古圣贤为学,无不自逊志始。既能逊志,又必不怠,以充养而扩大之,然后己之所修,进进日益,如井之泉,愈汲愈来。来者,源源自生之意也。然知此理者多,持此念者少。信能念兹在兹,然后道聚于其身。学者读圣贤之书,闻师友之教,岂不欲从事?惟不能笃行,所以乍出入,乍信疑。苟信之笃,无一毫伪心,则所谓允怀也。是心常存无所间断则道自然参会贯通是所谓积也。惟敩②学半,此交修之义也。大抵教人与受教者,其功各半。师举一隅,学者当以三隅反。圣人之教,引而不发,上一半固赖提指之力,下一半必自用功可也。自古圣贤著书垂谟,载之方册,其教止及于半,其工夫之半,学者必自加讲求之力。(摘编自真德秀《西山读书记》)材料二:子曰:“好学近乎知。”圣人之言,有若不待辩而明,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夫所谓智者,是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也。夫其识之甚明而无所不知者,不可以多得也。然识之不明,岂无可以致明之道乎?有所不知,岂无可以致知之道乎?学也者,是所以致明致知之道也。向也不明,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明者哉?向也不知,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知者哉?学果可以致明而致知,则好学者可不谓之近智乎?是所谓“不待辩而明者”也。然古之所谓学者,后世莫之或知矣。今自童子受一卷之书,亦可谓之学;虽学农圃技巧之业,亦不可不谓之学。人各随其所欲能者而学之,俗各随其所渐诱者而学之,均之为学也。虽其学之也,有好有不好。其好之也,有笃有不笃。而当其笃好之也,均之为好学也。今童子受书如射御书数专为一艺者姑不论,学农圃技巧之业者亦姑不论。而世盖有人焉,气庸质腐,溺于鄙陋之俗,习于庸猥之说,胶于卑浅零乱之见,而乃勉勉而学,孜孜而问,茫茫而思,汲汲而行,闻见愈杂,智识愈迷。东辕则恐背于西,南辕则恐违于北,执一则惧为通者所笑,泛从则惧为专者所非。进退无守,彷徨失据,是其好之愈笃而自病愈深。若是而学,若是而好者,果可谓之近于智乎?此所谓“自后世言之,则有不可不辩者”也。(摘编自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注】①吕氏:指吕祖谦。②敩:教导。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心A常存B无所C间断D则道E自然F参会贯通G是所谓H积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好的学问,形容词用作名词,与《鸿门宴》“今事有急”的“急”用法相同。B.道,途径、方法,与《离骚》中“来吾道夫先路”的“道”意义相同。C.之或知,“之” 作“或知”的前置宾语,与成语 “时不我待”的“我待”结构相同。D.病,弊病、缺点,与《种树郭橐驼转》“病偻”的“病”意义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只有做到谦逊立志,不懈怠,不断地充实、涵养,使学问扩展增大,才能使自己所修习的学问在汲取中不断涌现出来。B.材料一倡导教导和学习参半,大致上让教授的人和受教的人各自的功劳各占一半,体现了相互促进、共同修习的道理。C.材料二认为,孔子“好学近乎知”这句话似乎不需讨论就很明白,但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却要加以讨论才能清楚。D.材料二中认为,小孩子接受书卷的知识,学习农业或园艺方面的技术,人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这些行为都称为“学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也不明,吾从而学之,学之不已,岂有不明者哉?(2)执一则惧为通者所笑,泛从则惧为专者所非。14.两则材料都批判了学习没有定见,不能坚守的做法,但主要目的不相同,请结合材料说明。阅读诗歌,完成各题。哀江头(节选)①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②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注】①唐肃宗至德元年,安禄山攻陷长安,杜甫被叛军抓获。第二年春,杜甫在脱逃路上创作了此诗。②昭阳殿,诗中指杨贵妃住过的宫殿。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吞声”“潜行”二词,形象写出长安城被胡骑占领,诗人只能偷偷行走于曲江角落、不敢放声悲哭的情状。B.诗歌五到八句写御驾游苑的情景。“苑中万物生颜色”即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生出光辉,暗示出行仪仗豪华。C.诗歌最后两句写出了胡骑的贪得无厌,他们既想掠夺城南,又觊觎城北,面对此种情形,诗人内心哀恸万分。D.全诗以“哀”为核心,将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意境深邃,结构曲折有致,情感压抑沉重,令人回味无穷。16.分析“细柳新蒲为谁绿 ”与姜夔《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在情感、写法上的相同之处。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日月照耀金银台。(2)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3)人生如梦, 。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在于运动,体育运动有益于人体健康,但是, A 。早在1924年就有研究人员指出,剧烈的身体运动会缩短寿命。荷兰脑研究所研究显示,以下两个因素决定寿命长短:新陈代谢和大脑的体积。 B ,人的寿命就越短,这与观察到的世界上顶尖运动员的寿命都较短的现象是一致的,因为剧烈的体育运动需要消耗大量的身体能量,加快新陈代谢,从而缩减人的寿命。研究者在动物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果蝇的飞行活动越多,死得就越早。如果适当限制果蝇的飞行活动,可观察到它们的寿命会延长。影响人的寿命的第二个因素是大脑的容量。大脑容量越大,思维越活跃,人的寿命也越长。众所周知,世界上杰出科学家的大脑体积都是比较大的,他们的寿命也更长一些。相反,那些拥有较小大脑体积的个体,比如唐氏综合征或小脑畸形综合征患者,他们的寿命通常都较短。那么, C ?研究表明,经常给大脑提供新信息来刺激大脑有助于大脑容量的提高。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材料对保持长寿有何启迪?请简要概述。要求使用包含正反对比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文学叙事之所以 ① ,甚至让人欲罢不能,两种因素形成不可代替的作用:情节内部的传奇性与悬念产生强大的吸附力,人们被“欲知后事如何”渴念牢牢拽住而无法脱身;众多斑斓夺目、逼真神肖的细节构筑或者还原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细节是对于事件整体一个切面的捕捉、截取,或者聚焦、扩大、展示某一个点,使之成为特写镜头。对于文学来说,细节制造的清晰形象和感官活跃是审美 ② 的组成部分。如果只有情节的传奇性与悬念而缺乏充足的细节,如果人们读到的仅仅是故事梗概,文学的魅力会大打折扣。很大程度上是丰盛的细节再现使得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红楼梦》把一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带入了读者的想象之中。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恋所谓的灵感,精妙的细节有时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更多的是妙手偶得。只有了解足够的背景,作家才能知道一个即将破产的企业家穿什么服装赴宴,一个被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小职员收到一份婚礼请柬时的尴尬表情。总之,细节并不是文学之中 ③ 的小节,相反,细节的展开几乎凝聚了一个作家的全部修养。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以“《红楼梦》”作为开头,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三、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是条命都得活!——李准《黄河东流去》②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③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卷第2页,共8页答案第2页,共2页1.A 2.A 3.D 4.B 5.①总结历史传统,挖掘思想内核。如墨子思想是对夏文化的思考与总结。②批判性继承。如墨子维护发展了仁义。③立足现实实践,回应时代需求。如墨子“节葬”思想源于对底层生活的体察。④坚持立场,为我所用。墨子始终站在平民立场传承构建,体现平民关怀。6.D 7.C 8.①表达方式不同:第一次是简要叙述,第二次则进行了有声有色的具体描写。②作用不同:第一次是起交代作用,为下文做铺垫;第二次放置在结尾,把沙子龙的无奈和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使小说的结构产生了一种张力,可谓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9.①从时代来讲,沙子龙认为无须传承。小说一开始就简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失去了国土、自由与主权”,“枣红色多穗的镖旗,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声名,连沙子龙,他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五虎断魂枪挡不住帝国主义的火枪大炮,不能保疆卫土。②从对象来讲,沙子龙认为无人可传。王三胜争强好胜粗鲁莽撞,他对武艺没有超功利的追求,只是拿武艺混饭吃。 孙老者虽是真心学艺,但他也无非是一个武术爱好者,学去了也没什么实际价值。③从个人来讲,沙子龙不愿传承。“五虎断魂枪”,一方面是他对过去时代无限的留恋,另一方面他心中充满了英雄末世的落寞与悲哀;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执着与清醒,是他对其深爱的传统武艺最后的保护,也表现了他的保守。10.BDG 11.B 12.D 13.(1)以前不明白的,我跟从他人学习弄明白,学习也不停止,哪有弄不清晰的呢?(2)坚持一种观点就害怕被那些主张通达的人嘲笑,广泛跟从各种观点就害怕被那些主张专一的人非议。 14.①材料一主要目的是强调为学要谦逊,不要有丝毫虚伪的心思,要笃定地相信圣贤之书,师友的教导,并切实地去坚持实践,才能学习到天下的好学问。②材料二主要目的是辨析“好学”与“近智”的关系,纠正后世误解,澄清和强调“好学”的真正内涵,引导学习者走向正确的为学之道。15.C 16.(1)情感:均表达国破家亡、物是人非的深重哀痛。(2)写法:①以景衬情:均以自然景物(细柳新蒲、桥边红药)的鲜活生机反衬战乱后城池的荒凉破败,突出人事凋零。②拟人:通过“为谁绿”“知为谁生”的疑问句式,赋予草木以人性,强化无主之悲与命运无常之感。17. 青冥浩荡不见底 怅寥廓 一尊还酹江月18.A.运动必须要适度 B.新陈代谢越快 C.如何提高大脑容量(如何使大脑体积增大) 19.①要保持适度运动,而不要长期剧烈运动;②要经常用新信息刺激大脑,活跃思维,而不要封闭外界信息。20.①引人入胜 ②不可或缺 ③无足轻重 21.修改示例:《红楼梦》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花团锦族、琳琅满目,它之所以能够把一个既诗意又世俗的大观园带入读者的想象之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丰盛的细节再现。 22.修改示例:作家擒获细节不能仅仅依赖所谓的灵感,精妙的细节有时是妙手偶得,更多的是基于丰富的生活经验、锐利的观察和独特的颖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西省太原市成成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高三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