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2025-2026学年七年级(五四学制)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题规定的位置。
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题号所提示的答题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1-2题。
①当秋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duō duō__逼人。它带来了凉爽、舒适的天气,使空气也变得更加清新。但有时这秋雨变得有些吝sè__,只是偶尔莅临大地。
②秋天的银杏更是别有一番情味。十几片银杏叶,在满树依然是绿色的领地里,悄悄地镶着金边儿,好似长着金边儿的绿蝴蝶,静静依bàng___在众多的绿蝴蝶中,仿佛在酝酿着一个梦。这十几片银杏叶,金边儿连成了一道曲线,涌动在贮蓄着绿色的海洋里,宛如十几个小小的浪花,欢快地涌动出了秋的zi__容,虽没有花团锦cù__,却是美不可言,让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③江南的秋天与北方的秋天jié__然不同,它不像是豪爽粗guǎng 的大汉,更像是一个极富耐心又极具huì 心的女子,将贮蓄了一个夏天的灵秀悄悄地化成甘醇如酒、厚重温暖的秋韵。每到秋天,人们对秋的期盼就不由自主,他们会用高邈、深远的秋韵纯净天魂,使每一个秋天都成为生命中一次弥足珍贵的守候。
1.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莅临(1ì) 镶着(xāng) B.酝酿(niàng) 贮蓄(chǔ)
C.驻足(zhù) 甘醇(cún) D.高邈(miǎo) 弥足(mí)
2.上面语段横线处填写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咄咄逼人 吝涩 B.依傍 资容 C.花团锦簇 截然不同 D.粗旷 极具慧心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收到久未联系的老友寄来的生日礼物,他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打开包装。
B.科研工作者们为了攻克技术难题,日夜钻研,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之处,这种不求甚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C.节日的广场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各种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D.这次画展,还同时展出了当代青少年不同流派各具风格的获奖作品,真是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4.下列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江南的雪格外温柔,来时星星点点,来后转瞬即逝。
B.冬天沉静、冷峻,为春天的万物复苏积蓄着力量。
C.在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是个温晴的宝地,充满诗意。
D.冬天是个魔法师,他轻轻一吹,池塘就变成了大玻璃。
5.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2分)
七年级一班组织“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应任务。
【设计活动】为激发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请根据提示为本次活动设计另外两种活动形式。
活动一:收集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或故事。
活动二:_______
活动三:____
二、传统文化(46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
阅读《纪念白求恩》,完成6—7题。(共6分)
纪念白求恩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②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③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④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6.文中用了“白求恩”“白求恩医生”“白求恩同志”三种称呼,下列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行文过程中根据情感和场合的需要变换使用不同的称呼,表达了作者对白求恩的崇
敬和怀念之情。
B.使用不同的称呼可以避免行文呆板。
C.前面两种称呼是转述别人的话,后面一种称呼是作者直接表达。
D.变换称呼是为了使文章用词准确。
7.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首句总起全文,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支援中国的抗战,由此引出对他精神品格的论述。
B.第②段中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形成对比,既颂扬了白求恩,也教育了全党。
C.第②段写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对待白求恩医生的态度,是侧面描写,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可信度,更好地表现了白求恩的精神。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议论和抒情,是纪念文章中的典范之作。本文写作思路可概括为“叙一一论一一颂”,明晰而有条理。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8—9题。(共6分)
《论语》十二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B.温故而知新 博学而笃志
C.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下列对《论语十二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
B.“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述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体现了孔子对财富和地位的不屑,不追求任何物质享受。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0—12题。(共10分)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为之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辈皆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插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④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插,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④虞,防止。
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3分)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12.结合选文内容,分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精神品质 (4分)
(四)诗词阅读和传统文化常识(24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6分)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释】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B.“溪云”句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D.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14.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尾联所描写的雨后景象。(3分)
1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雨的四季》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调动我们的各种感官全面感受四季之雨,让我们亲近雨,体会雨的不同情致与风韵。
B.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C.《往事依依》是“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于漪老师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采用双重视角和片段化叙事,融合抒情与议论,通过描绘看画、读诗、听课等具体往事,抒发对自然、祖国和文学的热爱。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分别出自《方正》篇和《言语》篇。
16.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B.别来沧海事,语罢幕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
17.下列诗文默写与原文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甘旨以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B.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C.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D.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诚意,诚意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8.原文默写填空(9分)
(1) ,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次北固山下》诗中写时序更迭、新旧交替,蕴含哲理,给人以乐观向上之感的名句是:
, 。
(3)书中的秋天都是伤感的。“①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凄凉动人秋景,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峨眉山月半轮秋,② ”中(李白《峨眉山月歌》),秋天山、月、水的融合,衬托出诗人离乡的复杂情感。
(4)风景这边独好,“春天像健壮的青年,① , 。”(朱自清《春》)时空不是距离,友谊自在心间②“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三、整本书阅读(7分)
19.名著阅读。
(1)班级举行“名著阅读《朝花夕拾》人物研讨”活动,邀请你参加.(4分)
人物一: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 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人物二: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人物三: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根据以上片段,请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①你参加一二三哪个人物的研讨,他(她)叫什么名字 (1分)
②请你概括片段中相关的故事情节(不超过十个字)。 (1分)
③根据上面的片段,写出你对人物的评价。(2分)
(2)在“读名著”环节中,同学们纷纷走进自己喜爱的名著《西游记》,对“人物成长专题”进行探讨,请你加入,与他们一起完成任务。(3分)
人物成长专题探究
称号 情节 人物形象
石猴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润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猴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活泼好动 机灵可爱
① 大圣道:“他虽年劫修长,也不应久占在此。常言道: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 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②
孙行者 八戒急叫:“沙和尚,快拿将行李来,我们分了罢!” 行者道:“.师父眼巴巴的望我们去救,你却在此说 这样话!....你两个牵着马,挑着担,我们......一 齐下手。” ③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1题。(7分)
心田上的百合花
林清玄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20.关于文中野草对百合态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野草从始至终对百合持嘲讽态度,即使百合开花后也未改变。
B.野草最初讥讽百合,但百合开花后转为沉默,隐含敬畏。
C.野草在百合结苞时曾主动帮助,开花后因嫉妒而继续嘲笑。
D.野草因百合的坚持而感动,最终成为其开花的支持者。
21.第⑦段加点的“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2—25题。(16分)
柳芽茶
杨丽琴
①三月,阳春。
②细雨,微风,花红草绿,燕子斜飞,河边杨柳枝条上绽出了新芽儿。三片、四片、五片……相拥着,抱在一起,如一簇一簇清新的小花。鲜嫩嫩的黄绿色,上面有一层白白的小茸毛,如撒了一层霜花。春忙间隙,母亲挎一小竹篮,去河边采摘柳芽儿做柳芽茶。
③春阳普照,柳芽儿像一个性急的孩子,大约七八天,就褪去一身茸毛,长成了青绿绿的柳叶儿。柳叶儿又硬又苦,就不能做柳芽茶了。
④父亲喜欢喝茶,但是,那时生活十分清苦,舍不得花钱买茶叶。偶尔的,只买一点劣质的炒青,硬纸袋的小包装,极俭省地喝。
⑤有一年的秋天,母亲去江南的三爷爷家,学会了炒茶。当满树飘着鲜嫩的柳芽时,母亲忽发奇想,采摘来柳芽,用炒茶的方法,做了一些柳芽茶,装进空硬纸袋里,拿到父亲面前。说,新炒的柳芽茶,泡一火尝尝。父亲接着纸袋,凑近鼻子,闻了闻,又细细地打量了那小小的柳芽儿。转身拿来茶杯,和平时一样,用手指尖捏了一些,放进茶杯,倒上开水。不一会儿,杯子里的柳芽缓缓浮上水面,然后,慢慢沉下去,水慢慢地氤氲成清亮的碧色。父亲端起茶杯,轻轻嗫了一小口,喷了喷,眉头不禁皱了皱,又啜了一小口,喷了喷,眉头舒展了开来,不住地说,香,好喝,还夸母亲手艺好。母亲的脸顿时笑成了一朵花。此后,家里再也没有断过柳芽茶。
⑥母亲做的柳芽茶,其实工艺很简单,但需要有耐心,一点也急躁不得。我家门前的水塘边有两棵大柳树,母亲每次采摘时,都特别细心,且每根柳条上都要留一些柳芽,母亲说,保留一些新绿,才不会影响树长得粗壮。
⑦采摘好的柳芽先一点一点捡出杂质,挑选干净了,摊在簸子里,放蔽荫处晾晒,等柳芽儿软了,就可以放锅里炒制了。母亲先将铁锅烧热,再倒入柳芽,灶下改用文火,慢慢翻炒。这时,母亲不会让我们烧火,她要亲自掌握火候。火候小了,炒不出那种清香;火候大了,有焦糊味。
⑧柳芽茶炒制好了,灭火。冷却后,装进一个矮矮粗粗的大铁皮盒子里,盒子的样子虽不秀气,但肚量极大,能装进一斤多柳芽茶。一铁皮盒子茶叶按理不够一年喝,但父亲总是省着喝。常常的,下一年的柳枝发芽了,铁皮盒子里还剩有很多。每每这时,父亲就紧着喝了。
⑨大铁皮盒子摆放在五屉柜上,见父亲喝得有滋有味,我也想尝一尝。一次,父亲和母亲出去干活了,我偷偷地搬出盒子,学着父亲的样子,用手指尖捏了一些,放进茶杯里,倒上开水。待杯子里的水清黄澄亮时,端起杯子,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立即,一种苦涩钻进了喉咙,我忙不迭地往外吐,满满的苦涩却像惩罚我似的,好一会儿还留在口里。
⑩或许,人对于甜总是有与生俱来的钟爱。没有经历过磨难的少时,难以品尝出茶的真正滋味。
工作以后,我给父亲买了上等的好茶,但父亲还是习惯喝母亲手制的柳芽茶,我买的好茶,只拿来招待客人。我以为父亲舍不得喝,就让父亲尽管喝,喝完了我再买。父亲听了我的话,用一种很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说:“你母亲制的柳芽茶才是上等的好茶呢!不信,我泡一杯你尝尝。”我想起少时偷喝的那一次,想推辞。父亲已经拿来茶杯,兴冲冲地泡了一杯。为了不扫父亲的兴,我强忍着喝一口,茶水入喉,滑滑的,如丝般轻轻抚过,进入了胃里。感觉没有了少时那么苦涩。于是,又喝了一口,像父亲那样,慢慢地啧一啧,这时,我却喷出了丝丝香甜来。
原来,时光不单单可以煮酒,还可以煮茶。
闲时喜读书,在书里看到,柳芽,又叫柳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具有祛风、明目、乌发、驻颜、益寿等功效。茶圣陆羽《茶经》里也有柳芽茶的做法,算得上烦琐,但饮者也只说它贮藏愈久,茶味愈浓……古书上也有记载柳芽主治“风水黄症,湿痹挛急,膝痛”等病症。用柳芽和茶叶泡成的茶,观之清香,饮之可口,其益可以防治黄肿病和筋骨疼痛。迄今,扬州长春岭寺内的僧人用柳叶和茶叶混合制成的“消灾延寿茶”,仍然是善男信女道求的上品。
我也爱上了喝柳芽茶.每年,母亲炒制好柳芽茶,都会送我一小盒,步入知天命之年后,母亲的柳芽茶也成了我的钟爱。闲时,慢慢地品,茶里,有柳的清香,有春的气息,更有着母亲的味道。
许是,和这茶一样,有爱的地方,就有温馨。
22.文章围绕“柳芽茶”记叙了哪几件事 (4分)
五、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承载着他对母亲的无限怀念;对于莫怀戚来说,初春的田野是一缕芬芳,萦绕着一家人散步的欢声笑语;对于鲁迅来说,长妈妈带来的那套刻印十分粗拙的“三哼经”是一缕芬芳,温暖了鲁迅的少年甚至整个人生……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抚慰了你的心灵。
23.文章第 段引用书中内容,有什么作用 (4分)
24.赏析文中画线句子。(4分)父亲端起茶杯,轻轻嗫了一小口,喷了喷,眉头不禁皱了皱,又嗫了一小口,喷了喷,眉头舒展了开来。
25.谈谈你对文中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4分)闲时,慢慢地品,茶里,有柳的清香,有春的气息,更有着母亲的味道。
请以“那一缕芬芳”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D(3分) 2.C(3分) 3.B(3分) 4.C(3分)
5.(2分)参考示例:活动二:办一期以“交友之道“为主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活动三:举行“如何正确交友”的辩论赛;
评分标准:每空1分,结合主题设计具体可行的活动形式,活动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即可。
二、传统文化(46分)
6.A(3分) 7.D(3分) 8.C(3分) 9.D(3分)
10.(3分)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每处1分,超过3处不得分)
11.(3分)有钱人都出去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会毁坏城墙。
评分标准:3处关键词:①皆:全,都;②“吾谁与守”是“吾与谁守”的倒装句:我和谁守城;③是:这,这里。关键词缺1处扣1分,翻译准确通顺即可。
12.(4分)①临危不惧(以身作则、亲民爱民)。从文中面对洪水威胁,苏轼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坚定地留在城中,与百姓共渡难关可以看得出来。②未雨绸缪。从文中苏轼向上级请求增派劳力加固城墙,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水患可以看得出来。
评分标准:意思对即可,最少两条,每条2分:观点1分,结合原文1分。只罗列观点最多合计赋1分;照搬原句不阐释不得分。其他:足智多谋、未雨绸缪、公而忘私等。
【参考译文】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再次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拜访,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13.C(3分)(“任”是“任意”的意思,并非比喻句。)
14.(3分)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突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共3分,意思对即可。)
15.D(3分) 16.B (3分) 17.B(3分)
18.(7分)(1)回乐烽前沙似雪(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3)①枯藤老树昏鸦 ②影入平羌江水流(4)①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评分标准:每空1分,出现错别字或书写不规范的均不得分。
三、整本书阅读(7分)
19.(7分)示例:(1)(4分)人物一:①衍太太 ②怂恿阿祥打旋,装好人③虚伪、表里不一
人物二:①父亲②让我背《鉴略》后才能看会 ③严厉、固守封建教育、不尊重儿童天性
人物三:①藤野先生 ②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③求实精神
评分标准:①②题每题1分,第②题超过10个字(含标点)不得分,第③题2分。任选其中一个人物即可,出现错别字或书写不规范的均不得分。
(2)(3分)①齐天大圣②蔑视权贵、具有反抗精神③忠诚不二、有情有义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3分,②③意思对即可。出现错别字或书写不规范的均不得分。
四、现代文阅读(23分)
20.B(3分)(A项“未改变”错误;C项“主动帮助”无依据;D项“感动”“支持”与原文矛盾)
21.(4分)“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评分标准:两词分析各2分,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要结合文段的主题回答。
22.(4分)①父亲试喝母亲炒的柳芽茶;②母亲做柳芽茶;③“我”偷尝柳芽茶;④“我”再尝柳芽茶品出香甜;⑤母亲送“我”柳芽茶。(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文章第 段引用书中内容,一是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柳芽茶的神奇作用(2分);二是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2分)。
评分标准:至少两条,每条2分。按以上要点赋分。
24.(4分)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1分),“端起”“嘬”“皱”“舒展”等词语(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品尝母亲手制柳芽茶时苦尽甘来的神情和动作,(1分)表现了父亲对母亲手制柳芽茶味道的肯定和赞许之情(1分)。
评分标准:按以上要点赋分。
25.(4分)“柳的清香”指柳芽茶的清香,“春的气息”指春天的美好,“母亲的味道”指深深的母爱和母亲优秀的品格。(1分)品赏柳芽茶,我品出了生命的美好、母爱的伟大,品出了母亲优秀的品格。(1分)抒发了对伟大而深沉的母爱的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主题。(2分)
评分标准:句子含义1分,人物品质1分,人物情感及句子作用2分。
五、作文(60分)
项 目 一等(50~60分) 二等(37~49分) 三等(22~36分) 四等(0~21分)
基础等级 内容 25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表达 20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展等级 特征 15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有文采 略有创意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创意
说明:
(一)基础等级评分,“题意”项主要看是否符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所涉及的范围、情境及任务要求,与之相符的属于“符合题意”;与之沾边的套作,在第三等及以下评分;抄袭的,在第四等之内评分。
(二)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特征”四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级评分。如套作、抄袭,则发展等级不给分。
1.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关系;
2.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论据充足;
3.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意: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
(三)漏写题目或写错题目扣10分;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每1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标点错误多的,酌情扣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