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5_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5_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 - 2026 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2025.11)
本试题共 6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
答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考点、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试卷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修改时,要用橡皮擦干净。
2.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要求笔迹清晰、字体工整,务必在答题卡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一、(16 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3 题。
“七十二泉流不尽,青烟两点跑鹊华秋”,当 “2025 中秋诗会” 走进济南,古典诗意就邂逅了现代都市。 ①本次诗会以 “月映泉城” 为主题,打造了一场融合山泉意境、诗词雅韵与人间烟火。当明月初升,光照神 zhòu 大地之时,千年诗心化作了奔涌的泉水、娉婷的垂柳、摇曳的荷影,在观众心中留下一幅水韵芳华的多彩画卷。②人们在这个生态与文旅相融的城市新空间,讲述山、泉、湖、河、城交相辉映的乐章。这里既有 “云蒸雾润华不注” 的缥 miǎo 多姿,也有 “四面荷花三面柳” 的风情景致,还有市井巷陌的烟火味道,自然之美与人文之韵( )。③诗词不仅是平仄格律的文字组合,而且是可触可感的生活意象。④在这里,中秋的月光照亮了团圆的路,更辉映着济南这座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段中加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洲 B. 娉 pīng C. 曳 yì D. 渺
2.填入文段括号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相濡以沫 B. 相得益彰 C. 相提并论 D. 相形见绌
3.对文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①句结构完整,可以简化为:诗会打造山泉意境、诗词雅韵与人间烟火。
B.②句中 “讲述” 与 “乐章” 属于搭配不当,可以将 “乐章” 改为 “画卷”。
C.③句中的关联词使用不当,应将 “不仅…… 而且” 改成 “不是…… 而是”。
D.④句的语序正确,中秋月首先是团圆的象征,进而标示济南的文化底蕴。
4.学校组织以 “名士与济南” 为主题的讨论活动,下面是小嘉在活动中的发言提纲,为了使观点更有说服力,请你在横线上补写一个济南名士的事例作为论据。(3 分)
5.《中国诗词大会》的徽标融入了诸多文化元素,结合徽标内容,分析其设计意图。(4 分)
二、(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6~11 题。(共 21 分)
【甲】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冷泉亭在灵隐寺山门之左,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亭后西栗十余株,大皆合抱,暗荫上蔽,遍体清凉。秋初栗熟,大若樱桃,破苞食之,色如琥珀,香若莲房。亭夏月乘凉,遂移枕簟。就亭中卧月,涧流淙淙,丝竹并作。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逼夜入城。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①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
(节选自张岱《冷泉亭》)
【注释】①林和靖:林逋,北宋隐逸诗人。
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云归而岩穴暝” 与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中的两个 “归”,意思不相同。
B.“树林阴翳” 与 “翳映阴森” 中的两个 “翳”,都是 “遮盖” 的意思。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一句中的第二个 “乐”,译为 “以…… 为乐”。
D.“破苞食之” 与 “食之不能尽其材” 中的两个 “食”,读音和意义均不相同。
7.下列对文中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杂然而前陈者” 与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中的两个 “而”,意义和用法相同。
B.“颓然乎其间者” 与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中的两个 “其”,都可译为 “这”。
C.“夜夜见湖上之月” 与 “先天下之忧而忧” 中的两个 “之”,意义和用法不同。
D.“非丝非竹” 与 “丝竹并作” 中的 “丝” 指的是管乐器,“竹” 指的是弦乐器。
8.下列对甲、乙两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甲文多处使用 “也” 字,或表示判断,或表示陈述,或表示反问,舒缓自如,委婉有致。
B. 甲文结尾作者自问自答,道出姓名,既解开了全篇悬念,又饶有兴味地写出了自得之情。
C. 乙文结尾提及林和靖,意为自己与前朝隐士志同道合,都愿享受独自在山间赏月的时光。
D. 甲乙两文在描写山水美景时,用到了一些相同的手法,例如多感官相结合、动静结合等。
9.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选涂两项。(多选不得分)(2 分)
余故 [A] 谓西湖 [B] 幽赏 [C] 无过东坡 [D] 亦未免逼夜 [E] 入城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
(1)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
(2)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
10.欧阳修和张岱都在经历人生波折后选择了沉浸于山水美景,但志趣又有所不同,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二)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 12~13 题。(共 7 分)
感怀①
刘长卿
秋风落叶正堪悲,黄菊残花欲待谁。
水近偏逢寒气早,山深常见日光迟。
愁中卜命看周易,梦里招魂②读楚辞。
自笑不如烟浦雁,飞来即是北归时。
【注释】①此诗作于作者被贬潘州南巴尉之时(南巴,今广东电白)。②招魂:《招魂》为《楚辞》中的一章。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首联以落叶飘零、黄菊残败起兴,既勾勒出萧瑟的秋景,又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颔联中 “偏” 表示恰巧,“常” 意为经常,都是表现了诗人沉浸于山间景色的情趣。
C. 颈联写诗人愁苦无助,只好翻看《周易》来卜测命运,就连睡梦中都在读《楚辞》名句。
D. 本诗与《长沙过贾谊宅》同属刘长卿贬谪题材作品,均借同情屈原遭遇来抒发情感。
13.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尾联中诗人为何 “自笑”。(4 分)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共 8 分)
(1)成长的道路总会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可以用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 “ , ” 来鼓励自己要执着自信,勇往直前。
(2)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直言自己忠君报国信念的句子是: ,
(3)人们常用《咸阳城东楼》中 “ , ” 一句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4)夜晚,小夏漫步大明湖畔,看到湖面光彩交织、水清月明的景象,不由得吟诵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句子: , 。
三、(7 分)
15.班级在线上读书平台创建了 “《艾青诗选》与《水浒传》经典联读” 专栏,同学们需要用回帖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1)【任务一】吧主发布了 “预习打卡帖”,并在关键处设置了填空,邀请你在评论区回答。(3 分)
艾青在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使用的主要意象是 “ ① ” 与 “ ② ”,凝聚了他对祖国的挚爱和对光明未来的渴求;《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歌颂 ③ 的长篇小说,它为 “造反者” 树碑立传,渲染他们豪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英雄壮举。
【任务二】小荔和小夏在论坛里发布了 “观点帖”,请你以 “资深书友” 的身份,选择其中一个帖子进行回复,谈谈自己的理解。(4 分)
小荔:“《艾青诗选》像一首低沉的悲歌,多通过对苦难的悲悯引发读者情感的共鸣。
”小夏:“《水浒传》像一部激昂的乐章,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推进情节。林冲和武松的故事都能体现这一特点。”
四、(31 分)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6~18 题。(共 12 分)
材料一:
大运河是流淌的 “活史书”,既见证过古代漕运繁华与南北经济融通的盛景,也记录着不同地域文化因它交融共生的轨迹。如今它更以生态廊道的新姿态,见证着现代发展理念与普通人生活的时代变迁,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一条大运河,穿越古今,纵贯南北,悠悠流淌。从漕粮北运到文旅赋能,京杭大运河始终是中华文明与自然对话的独特文化景观。
材料二:
《左传》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 公元前 486 年,吴国在今扬州附近开挖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第一条有确切开凿年代的运河。战国中期,魏国在公元前 361 年前后开始挖掘改造鸿沟,构成了黄、淮之间的水路交通网络。东汉时期开凿阳渠。东汉末期,曹操开挖白沟等运河,使运河向黄河以北延伸。至此,贯通东西南北的中国大运河体系已初步形成。
公元 605 年,为加强都城洛阳与南方的联系,隋炀帝下令在前代沟渠的基础上开凿通济渠,沟通黄河与淮河。同时,重新疏浚邗沟,疏凿长江以南的江南运河,并对前代开凿的浙东运河航道加以整治。此后,又在黄河以北,开凿永济渠,直抵涿郡,从而修建出一条以洛阳为中心、东北方向到达涿郡、东南方向延伸至江南的 “Y” 字形运河,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成了从南方重要农业产区直达中原地区政治中心和华北地区军事重镇的内陆水运交通动脉。唐宋时期,大运河主要格局和走向没有变化,朝廷对运河的主要职责在于维护航道和完善管理体系。
元代开凿了会通河,大运河不再流经洛阳,形成了途经山东南北直行的鲁运河,缩短航程千余里,奠定了至今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大运河的线路格局。公元 1293 年,沟通元大都城内与城东通州的通惠河建成,来自南方的漕粮可直接抵达城内的积水潭,实现了中国大运河的第二次大沟通。
1686 年至 1688 年清廷在宿迁与淮安间的黄河故道东侧开凿了中运河。中运河的贯通标志着大运河彻底摆脱了借黄河自然河道运行的状况,实现了完全的人工控制,大运河再次成为联系全国经济的交通大动脉。并由此衍生出系列相应价值:在运河沿岸形成了一批转口贸易城市,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商业的繁荣。也使原来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京津冀、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城文化得以深度连接,加快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世代劳作、生息在运河上的百姓人家,融汇了南北各地的民俗礼仪、饮食文化和休闲娱乐,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民俗。
(摘编自《大运河:流动的文化、宝贵的遗产》)
材料三:
明代初期,黄河决口,会通河完全淤塞,不能通航。南旺是大运河全线的制高点,又称之为 “水脊”。南旺水脊段运河通则大运河全线通。永乐九年(1411 年),工部尚书宋礼采纳农民水利专家白英 “借水行舟,引汶济运” 的建议,在汶水下游戴村附近拦河筑坝,取名 “戴村坝”,将水引到南旺,大运河可通矣!
戴村坝通过使用巨石、三合土及创新的桩基础等方法,保障了大坝的稳固与耐久。大坝表面用重达 6 吨以上的巨石镶嵌,石头之间以糯米汁和新石灰充填灌。同时,采用独特的束腰和榫结合法,并用铁扣牢固联结,以防洪水冲击。其基础更是别具匠心,以排成梅花状的万年柏木桩为基础。这些柏木桩用火烧焦表皮以防腐,再将木桩连结为一个整体。这种独特的建造方法确保了戴村坝的稳定与安全。
戴村坝设计科学、独特,历经数百年,任洪水千击万磨,岿然不动,被中国大运河申遗考察组誉为 “中国古代第一坝”,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在治水方面的巨大力量和无穷智慧。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自春秋时期至东汉末期,全国各地已修筑一系列人工河段,大运河体系初步形成。
B. 隋炀帝下令开凿通济渠、江南运河、浙东运河、永济渠等,推动了内陆水运的贯通。
C. 元代开凿的会通河改变了淮河以北大运河走向,奠定至今在用的大运河的线路格局。
D. 大运河建设的意义重大,其背后有着中国古人依托环境特点、利用自然山水的智慧。
17.下列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材料二按时间顺序介绍中国大运河的形成历程和它给人民带来的便利与苦难。
B. 清朝以前,运河不完全是人工河,开凿了中运河以后结束了借道黄河的历史。
C. 中国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贯通,它们分别在隋朝、元朝和清朝。
D. 材料三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介绍了戴村坝科学独特的建筑方法及重要意义。
18.第 38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下面是《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对世界遗产申请的部分要求。结合材料,用自己话概括中国大运河为什么能申遗成功。(三条即可)(6 分)
(1)代表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 (2)体现了在一段时期内重要的价值; (2)能为某一文明或文化提供独特的见证;(4)是一种建筑或景观的杰出范例; ……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9~22 题。(共 19 分)
去波恩
①法兰克福往波恩的火车刚驶出不久,林夏就把脸贴在冰凉的车窗上。窗外油菜田铺成金色的海,风过时浪头轻晃,远处风车慢悠悠转着,像困极了的人在打盹。她摸出手机,屏幕里是妈妈发来的北京胡同老烧饼店的照片:老槐树枝桠探到院墙,树下白瓷盘里是刚出炉的芝麻酱糖火烧。店门口的招牌上配文简单:等你回来,再烤一炉。
②屏幕暗下去,林夏瞥见自己眼尾泛红 —— 昨晚又没睡好。来德国做交换生已半年,她原以为能很快适应,可路过面包店闻到黄油香,总想起胡同清晨的豆浆:妈妈总在清晨磨好豆浆,配着刚烤的糖火烧,热乎气暖到心口。就连看见同学说笑,也会想起去年和闺蜜放学买糖炒栗子的日子,两人手剥得发黑,却吃得满嘴甜。
③“需要帮忙吗?” 邻座女孩突然开口,声音软乎乎的。林夏转头,见她穿米白毛衣,浅棕马尾发梢微卷,手里捧着本《中国传统纹样图鉴》,书角卷着,是常翻的样子。这时林夏才发现,行李箱倒在过道,拉链开缝,里面的兵马俑俑俑滚了出来 —— 那是去年全家去西安旅游时买的,巴掌大,举着小剑,爸爸当时说 “让它替我们护着你”。
④“谢谢你。” 林夏起身去捡,女孩也弯腰帮忙。她手指细细的,捏陶俑时动作很轻,林夏注意到她手腕上的银镯子,刻着细密回纹,和妈妈首饰盒里的老镯子几乎一样。“你也喜欢中国的东西?” 林夏问。
⑤女孩笑出虎牙:“我叫莉娜,外婆是苏州人。去年夏天我去苏州住了一阵,她教我认这些纹样,说回纹是‘生生不息’,她陪嫁的樟木箱上就有,现在还在老家呢。” 莉娜把陶俑放回箱子,拉好拉链:“西安博物馆里,是不是有好多更大的兵马俑?外婆给我看过照片,说那是‘地下的军队’。”⑥“嗯,去年在俑坑前我还差点跟丢爸妈,人太多了。” 林夏心里暖了,在德国这半年,还是头次遇着能聊中国文化的人,像在陌生街道闻到熟悉饭菜香。
⑦火车穿过莱茵河大桥时,深绿水波像打磨过的翡翠,栏杆上的彩色锁被风吹得叮当响。莉娜忽然叹气:“我想明年去苏州读大学,学传统纹样设计,可爸妈要我留德国读商科,说稳定。”
⑧林夏愣住 —— 上周视频时,她也刚和爸妈争执过。爸妈想让她交换结束就回国,说 “周末能回胡同吃糖火烧”,老师却建议她申德国本科,说多会一门语言是优势。“我爸妈也盼我回去,” 林夏轻声说,“可我想多学些东西,就是心里总空着块地方,缺了熟悉的味道。”
⑨莉娜掏出张塑封照片,边缘磨白:“这是去年夏天拍的外婆,在苏州宅院的雕花窗下绣白兰花,窗台还插着栀子。” 她指尖蹭过塑封:“外婆说人像植物,得扎在熟土里才好。我走苏州的青石板路,比走德国柏油路亲切,连风里都有栀子香。”
⑩林夏摸出口袋里的明信片,是出发前妈妈塞的,正面印着北京胡同,背面写着 “想家了就看看”。她想起出发那天,妈妈把糖火烧裹了三层油纸装保温袋:“想吃就打电话,我教你做。” 爸爸反复检查她的护照,塞到最外层口袋:“有事随时说。” 飞机起飞时,她看着变小的北京,眼泪砸在油纸包上,晕开一小片油印 —— 像小时候踩过胡同雨后的青石板,痕虽浅,却记在心里。
火车抵达波恩站时,雨突然下了起来,打在车窗上噼啪响。莉娜帮林夏拎箱子,两人站在雨棚下。“这本图鉴送你,里面有外婆教我的笔记。” 莉娜递过书。林夏赶紧掏手机:“谢谢!等我回国,下次给你带妈妈做的糖火烧,还有茯苓饼!” 她们互加联系方式,约好莉娜去苏州后拍栀子花给林夏看,林夏带她逛北京胡同吃糖火烧。
雨点击在手机屏上,文字晕得模糊,却像开出小小的花 —— 是北京糖火烧的味道,也是苏州的栀子花的味道。林夏看着雨景忽然懂了,不管以后留在哪个国家,心里装着牵挂的人、熟悉的文化,就不算漂泊。书里的回纹、苏州的宅院、妈妈的糖火烧、爸爸的兵马俑,都是藏在心里的根,不管走多远,都能稳稳地牵着她,找到回家的方向。雨渐渐小了,远处的路灯亮了起来,暖黄色的光映在雨丝上,像撒了碎金,温柔得让人安心。
下列关于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标题 “去波恩” 交代了林夏此行的目的地,可见本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她在波恩的求学历程。
B. “眼泪砸在油纸包上” 中的 “砸”,运用夸张手法渲染悲伤的情绪,赋予情感以重量和力度。
C. 莉娜外婆 “人像植物,得扎在熟土里才好” 的话,既符合老人的生活经验,也暗示文章中心。
D. 开篇 “冰凉车窗” 与结尾 “雨渐小,路灯亮” 形成冷暖对比,暗含林夏从迷茫到安心的转变。
20.文章第①段画线句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4 分)
店门口的招牌上配文简单:等你回来,再烤一炉。
2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林夏和莉娜初次相遇就能快速产生共鸣的原因有哪些。(6 分)
22.文章反复出现 “糖火烧”“兵马俑”“图鉴”,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 分)
五、(60 分)
23.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
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
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 艾青《盼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600 字。
答案
一、(16 分)
1..B(A 项应为 “神州”;C 项 “曳” 读 yè;D 项应为 “缥缈”)
2B(相得益彰: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3.D(A 项①句成分残缺,应在 “人间烟火” 后加 “的文化盛宴”;B 项②句 “讲述” 与 “乐章” 搭配不当,可将 “讲述” 改为 “奏响”;C 项③句关联词使用正确)
4.示例:北宋文学家曾巩任齐州知州时,主持修建了大明湖的北水门,解决了济南的水患问题。
5.徽标以汉字 “诗词” 为核心元素,“诗” 字的笔画融入了卷轴、毛笔等传统文化符号,“词” 字的结构暗含山水意境;整体设计将汉字之美与诗词文化的底蕴相结合,直观体现《中国诗词大会》传承古典文学、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
二、(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6.D(两个 “食” 均读 shí,意为 “吃”)
7.C(A 项①句 “而” 表修饰,②句 “而” 表转折;B 项①句 “其” 代指 “众人”,②句 “其” 表选择;D 项 “丝” 指弦乐器,“竹” 指管乐器)
8.A(甲文 “也” 字无反问用法)
9.C、D(断句为: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逼夜入城)
10.(1)冷泉亭正对着陡峭的山崖,一泓清澈的泉水,声音凄清悦耳。
(2)如今又来灵隐寺躲避喧嚣,夜晚坐在冷泉亭里,夜夜面对山间的明月,我有何福气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呢?
11.欧阳修被贬后,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在滁州百姓的游宴中找到了精神慰藉,体现出 “与民共生” 的旷达情怀;张岱历经世变后,隐居山林,沉迷于冷泉亭的清幽月色与自然之趣,追求的是远离尘嚣、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隐逸之乐。
(二)诗歌阅读
12.B(颔联 “偏”“常” 表现的是诗人被贬后身处偏远之地的孤寂与凄凉,而非 “沉浸于山间景色的情趣”)
13.诗人 “自笑” 是因为自己被贬谪后愁苦无助,只能在《周易》中卜命、在《楚辞》中寻求慰藉;而烟浦中的大雁飞来之时便是北归之日,来去自由,对比之下,诗人自感不如大雁,既流露出自嘲之情,也暗含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贬谪境遇的无奈。
(三)根据原文默写
14.(1)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3)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4)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
三、(7 分)
15.(1)①土地 ②光明 ③农民起义
(2)示例一:回复小荔:《艾青诗选》确实饱含对苦难的悲悯,如《大堰河 —— 我的保姆》中,诗人通过描写大堰河悲惨的一生,既抒发了对保姆的深情,也控诉了旧时代的黑暗,字里行间满是对底层人民苦难的同情,极易引发读者共鸣。
示例二:回复小夏:你说得很对!《水浒传》善用矛盾冲突推进情节,林冲 “误入白虎堂” 是官逼民反的导火索,从安分守己的教头到被逼上梁山,矛盾层层升级;武松 “醉打蒋门神” 中,武松与蒋门神的冲突直接推动了 “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 等情节发展,让人物形象更鲜明,故事更具张力。
四、(31 分)
(一)材料阅读
16.B(浙东运河为前代开凿,隋炀帝只是加以整治)
17.A(材料二未提及大运河给人民带来的 “苦难”)
18.①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从邗沟到元明清的持续修缮,体现了古人高超的水利智慧与工程技术;②大运河在漫长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经济发展与文化融合;③大运河为中华文明提供了独特见证,记录了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是流淌的 “活史书”;④戴村坝等建筑是水利工程的杰出范例,设计科学、建造精巧,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技术的巅峰水平。
(二)记叙文阅读
19.A(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林夏去波恩途中的经历与感悟,而非 “在波恩的求学历程”)
20.不能删掉。这句话既体现了妈妈对林夏的牵挂,呼应了前文林夏对家乡味道的思念,也为后文林夏理解 “心里装着牵挂就不算漂泊” 埋下伏笔,让情感表达更细腻,主题更鲜明。
21.①两人都对中国文化有深厚兴趣(林夏带着兵马俑,莉娜研读《中国传统纹样图鉴》);②都有对 “根” 的眷恋(林夏思念家乡的糖火烧与亲人,莉娜怀念苏州的外婆与宅院);③都面临人生选择的困惑(林夏在回国与留德间犹豫,莉娜在学设计与商科间纠结),相似的心境让她们快速产生共鸣。
22.这三个事物都是 “牵挂” 与 “根” 的象征:“糖火烧” 代表妈妈的爱与家乡的味道,“兵马俑” 承载着家人的陪伴与中国文化记忆,“图鉴” 连接着莉娜的外婆与传统纹样文化;反复出现这些意象,既串联起文章情节,也突出了 “无论走多远,心里的牵挂与文化之根能让人找到归属感” 的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