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三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长宁区三校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调研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古诗文 (33分)
(一)默写 (13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 (《浣溪沙》)
2.东皋薄暮望, 。 (《野望》)
3. ,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古诗词中用典是诗人常用的手法,李白思慕明君渴望得到重用,借《行路难》中 “ , ”两句委婉寄意。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5—10题(20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乙】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①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②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③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④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节选)
【注释】①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②嵚(qīn):形容山石突出。③熊罴(pí):指棕熊。④瀯瀯(yíng):形容水回旋流动的声音。
5. 【甲】文作者欧阳修是 (朝代) 的文学家,他与【乙】文作者柳宗元都是“ ”的代表人物。(2分)
6.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嘉 木 立 美 竹 露 奇 石 显 。
7.解释句中加点词。(4分)
(1)往来而不绝者( ) (2)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
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醒能述以文者 以效兹丘之下
B. 至于负者歌于途 若牛马之饮于溪
C. 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学而不思则罔
余怜而售之 可怜身上衣正单
9.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3分)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甲】【乙】两文皆以“乐”为文眼,但情感载体与境界各有侧重。【甲】文欧阳修之“乐”寄托于 之景与 之事,通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体现欧阳修之“乐”侧重于□□□□;【乙】文“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则展现柳宗元之“乐”侧重于□□□□。(6分)
二、现代文(37分)
(一)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完成 11-14题。(17分)
材料一: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时互动,重塑传统阅读模式,为读者提供多维感官体验,以形成“寓教于乐”的创新实践。孩子们坐在数字化图书馆中手捧阅读器,当他们为《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困惑时,能收到系统推送的费孝通在闽江畔写下的田野笔记;当他们批注《赤壁赋》的“逝者如斯”时,可以在虚拟空间像苏轼一样感受江水奔流的气势……纸数结合,互补共融,学校和社会联手打造“纸+数”的复合阅读空间,包括智能图书馆、沉浸式阅读教室、AI辅助读写平台等,在科技与人文的互通中,不断拓展孩子们的知识边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4月22日)
材料二:
①目前一些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不少学生的阅读伙伴。AI可以帮助筛选信息,辅助学习。当“亲自读”难以完成阅读作业,却又面临课堂讨论、提交读书报告的课业要求时,读AI处理过的内容成为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呢?AI通过数理模型将文本简化为可量化的标签,过滤掉其中的不确定性,最后呈现出“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的单一结论,这与传统阅读中个体通过思辨与共情形成的多元理解构成了鲜明对比。
②其中原因,除了“偷懒变得轻而易举”以外,还有注意力的日渐缩水。今天,我们的注意力衰退到常常看不完一个10分钟以上的长视频,看不完公众号上一篇3000字以上的文章,更不要说看完20万字的书籍。
③更值得警惕的是,“AI污染”问题日益严重。AI生成、伪造或篡改文本、图片、音频和视频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垃圾”,引发了关于“AI污染”的讨论。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5年5月6日)
材料三:
人类深度阅读本质上是一场多维度的思维交响,逻辑推理与直觉感悟彼此激荡,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同步生长,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化学反应。如果我们把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的话,人工智能的“替代”阅读最多只能达到汲取营养的目的,而缺少美食体验的过程。当人工智能试图代劳文本解析,看似缩短了认知路径,实则抽离了创新思维发展的沃土,更消解了文字韵律中潜藏的美学震颤。那些被算法提炼的“知识晶体”固然剔透,却无法完美体现通篇原著的系统思维和精神历程。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25年4月18日)
1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重塑传统阅读模式,“寓教于乐”,拓展孩子们知识边界,为精彩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B.AI辅助阅读工具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阅读伙伴,主要是因为读AI处理过的内容是一条极具诱惑的便捷通道。
C.材料三将深度阅读与享受美食相类比,强调了人工智能代劳文本解析无法取代人类自身的深度阅读。
D.三则材料虽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材料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关联,都涉及到人工智能给阅读带来的影响。
12.某中学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用 AI 辅助阅读后,写读书报告时观点高度相似,且难以完整复述书中细节。请结合材料二、三,分析这一现象背后反映的 AI 辅助阅读缺陷。(4分)
13.作为 AI 时代的阅读者,关于如何阅读,说说三则材料分别给了你什么启示。(6分)
14.阅读《石壕吏》,你期待AI能推送哪些内容,帮助你获得多维感官体验,以加深理解?(至少写出两点)(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18题(20分)
河流之上(节选)
周齐林
①1977年,学做船正渐入佳境的霍叔遭遇人生变故,他年过六旬的父亲在一个细雨飘飞的清晨因病离世。临终前一天,气息奄奄的父亲把他叫到床前,将一个发黄的“龙舟尺寸簿”递到他手中。这个薄薄的小本子凝聚了父亲一生的心血,详细地记载了制作龙舟的种种方法和细节。
②父亲的笔迹,让他的心不由一颤,他明白父亲把本子交给他的深意。父亲去世后,他跟着大伯更加卖力地做渡船那时,桥还不多见,渡船是村里人穿越河流、抵达彼岸的主要交通工具。霍叔终于在故乡的河岸边建起了自己的造船厂,船厂虽简陋,他却很开心。造渡船是为了维持生计,造龙舟才是他的梦。父亲临终前托付给他的“龙舟尺寸簿”,薄薄的,却又如此沉重,压在霍叔的心口,使他难以喘息。
③不造渡船的时候,霍叔就把自己关在厂房里,站在一根根刨光的木头前,屏住呼吸,一刀一斧地慢慢推进,胸中藏着的那条龙慢慢游至他的眼前。他珍惜每一块木料,竭尽全力把它们化为龙的五脏六腑。这方寸之地是他生命的净土,更是他造梦的地方。厂房外的河流上,是年轻人的天下,看着他们驾驭着自己制造的龙舟疾驰在水面上,看着他们与龙融为一体,霍叔就激动不已。
④霍叔没想到,短短的十几年,延续千年的交通方式就被冷落了。一座座宽阔平坦的水泥桥出现在人们面前,横跨河流两岸;木渡船迅速被铁驳船取代。村里熟悉的渡口渐渐长满青苔,江面上偶有孤舟划过,阵阵涟漪荡漾开来,仿佛时光的皱纹。
⑤霍叔苦苦支撑着破落的船厂。如今的龙舟已经不再是一刀一斧纯手工打造的了,新龙舟的材质更轻薄、更坚硬,线条更流畅;赛龙舟的竞技成分也越发浓重,要求龙舟能如一支利箭破开水面,疾速在水中穿行,过去动辄一个小时的龙舟竞渡,竟然被逐渐缩短到十几分钟。
⑥这是一个快的时代。旧物带着伤感的气息,承载着过往的记忆。看着角落里摆放着的一件件旧式工具,铅笔、墨斗、角尺、手工刨、手锯……他每一样都如此熟悉。这些都是祖辈父辈传给他的,父亲的身影又浮现在霍叔的脑海里。他做了大半辈子龙舟,龙舟已融入他的生命,融入家族的血脉。但霍叔已年过七旬,造舟人这个群体,树叶一般,在时光的侵袭下慢慢枯黄,慢慢凋零。
⑦不时有异乡人涌入本村轰鸣的厂房谋生,也不时有本村的年轻人背起行囊远赴他乡。他们都是在异乡打拼,都能扎下根去,活出自己的精彩。霍叔渐渐明白,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就像龙舟,造舟技术日益更新,但赛龙舟的拼搏精神没变,还流淌在年轻人的血液里。一块块木头化作一条条龙舟,还在霍叔的梦里,今天,在故乡的水域里,他这条“老龙”也应该重新焕发生机。
⑧“阿林,回老家来看赛龙舟。”电话那头,传来霍叔激动兴奋的声音。又一年的赛龙舟来临,岸上人影憧憧,江面上整齐有力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看着一艘艘疾速前行的龙舟,霍叔眼底冒光,嘴角露出抑制不住的微笑,那些悠远的往事顿时又浮现在他脑海里,他仿佛听见从时光深处传来的祖辈的呐喊声,那是血脉的回声。
(选自2025年5月《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5.文章围绕霍叔与龙舟展开叙事,请梳理全文脉络,补全下表中 “叙事关键” 与 “霍叔情感” 的对应内容。(4 分)
阶段 叙事关键 霍叔情感
初始 父亲临终托付 “龙舟尺寸簿” 立志传承
发展 霍叔建船厂造渡船维生,闲时手工打造龙舟 (1)
转折 交通变革、现代造舟技术冲击,船厂破落 失落迷茫
结局 (2) 激动兴奋
16. 电视台“非遗传承”栏目组采访霍叔,有一个镜头要表现霍叔因行业凋零而失落迷茫的状态,选什么环境背景拍摄合适?请摘录原文句子作答,并结合细节说明理由。(4分)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栏目组还拍摄了以下两个场景:①“不造渡船的时候,霍叔就把自己关在厂房里,站在一根根刨光的木头前,屏住呼吸,一刀一斧地慢慢推进,胸中藏着的那条龙慢慢游至他的眼前”;②“看着角落里摆放着的一件件旧式工具,铅笔、墨斗、角尺、手工刨、手锯……他每一样都如此熟悉”,这两处场景的拍摄分别体现了霍叔怎样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6分)
18.文章结尾霍叔 “仿佛听见从时光深处传来的祖辈的呐喊声,那是血脉的回声”,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血脉的回声” 的理解,并说说这一结尾对凸显文章主题有何作用。(6分)
三、综合运用(20分)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学习经典作品《红星照耀中国》的活动,请你回答下面的问题。
19.【访人物】作者斯诺基本是按照路线安排采访内容,请将下列采访对象填入相应的表格里。(6分)
采访对象: A.彭德怀 B.周恩来 C.毛泽东
采访路线 对应标题 主要采访对象
北京—保安 探寻红色中国、 去红都的道路 贺龙、 (1)
保安—甘肃 在保安、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长征、红星在西北、去前线的路上 刘伯承、 朱作其、 (2) 、徐特立
甘肃—保安 同红军在一起、战争与和平、回到保安 徐海东、(3)、朱德
离开保安 又是白色世界 /
20.【拟问题】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记录了许多关于长征的珍贵史料。如果你能穿越成为斯诺,请围绕“长征”这一主题,向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提出两个采访问题。(4 分)
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
21.【补对话】根据情境,补全下面交流的内容。(5分)
班会上,同学们正在交流阅读完《红星照耀中国》 的感受。
小明第一个发言:《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 (1) (体裁)作品,我认为,它的意义首先在于它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全面地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为了确保记述内容的真实性,斯诺是这样做的: (2) 。
我接着说:《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还在于,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 (3) 。
小刚最后总结说:你们俩说得都很对,《红星照耀中国》让世界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
22.【说感想】活动的最后,各个班进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主题演讲活动,小鲁同学报名参加。他在演讲中提到了《红星照耀中国》斯诺的一段话:“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回望历史,从中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人民一路走来。长征不但继承了民族精神,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容。”
请结合这段话和你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体会,谈谈本次主题演讲活动的意义(80 字左右)。(5分)
四、写作(60分)
23.题目:重新看见
我们常常习惯了身边人的模样,却可能从未真正读懂他。直到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一句话语、一次沉默、一个眼神、一个背影……像一束光,突然照亮了被忽略的角落,你才恍然“重新看见”——那沉默背后的深情,那坚强背后的柔软,那片言只语背后的温暖与期待……
请以“重新看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不得抄袭。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一、古诗文
(一)默写
1.似曾相识燕归来 2.徙倚欲何依 3.沉舟侧畔千帆过 4.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二)文言文
5. 宋 唐宋八大家
6. 嘉 木 立/ 美 竹 露 /奇 石 显 。
7.(1)断(2)沿着
8. B
9.(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0.(1)山水朝暮(四时变化) (2)滁人游宴(与民同游)
(3)与民同乐 (4)寄情山水
二、现代文
(一)(15分)
11. B
12. ①助长学生偷懒等不良习惯;②使学生注意力衰退;③大量粗制滥造的“信息垃圾”真假难辨;④抽离了创新思维发展沃土,消解了文字之美。
13.①要合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阅读体验。②要合理规避人工智能辅助阅读存在的问题。③要坚持深度阅读,不能过分依赖人工智能技术。
14.示例:①音画结合诵读。以低沉语调读诗,搭配暗色调画面(夜色石壕村、吏卒凶态、老妇悲戚),营造压抑氛围;②视觉场景:呈现吏卒深夜粗暴叩门、老妇枯瘦哭诉的画面,直观体现“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③听觉效果:推送木门敲击声、吏卒呵斥声、老妇呜咽声、远处战马嘶鸣,增强悲凉感;④知识提炼:AI生成的关于《石壕吏》时代背景、内容情感、写作技巧等知识的提炼归纳等。
(二)(20分)
15.(1)沉重、激动;
(2)霍叔在端午赛龙舟活动中,看到龙舟疾驰、年轻人传承拼搏的精神。
16.示例:
场景:村里熟悉渡口渐渐长满青苔,江面上偶有孤舟划过,阵阵涟骑荡漾开来,仿佛时光的皱纹。
理由:“渡口渐渐长满青苔”“偶有孤舟划过”等景象,渲染出渡口冷落、行业凋零的氛围,体现霍叔失落迷茫的心情。(答案不唯一)
17.第一处场景体现霍叔对传统龙舟技艺的坚守与热爱(1分):“关”“屏住呼吸”“一刀一斧慢慢推进”的动作,刻画其手工造舟时的专注与虔诚;“胸中藏着的那条龙”的想象,凸显他将梦想与情感融入龙舟,视造龙舟为生命追求的执着(2分)。
第二处场景体现霍叔对家族传承与传统的珍视(1分):“每一样都如此熟悉” 表明他对祖辈传下的工具的爱惜,工具不仅是造舟器物,更承载着家族技艺记忆与精神,暗含他对传统造舟方式逐渐消逝的惋惜(2分)
18.“血脉的回声”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祖辈们代代相传的龙舟技艺、对龙舟事业的坚守信念(2分);二是指赛龙舟蕴含的拼搏精神,在当代年轻人身上延续,成为家族与地域文化中不可割裂的精神基因(2分)。
作用:结尾将霍叔的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族精神传承的感悟(1分),点明 “时代虽变,但传统技艺的精神内核不会消逝” 的主旨(1分),既呼应前文父亲托付 “尺寸簿” 的传承起点,也让 “传统与时代共生” 的主题更具感染力与深度(1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
三、综合运用
19.C B A
20.示例: (1)您在长征时期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
(2)您对哪个领导人物印象最深刻?
(3)“长征” 对红军的意义是什么?
(每个问题2分,符合情景,语言通顺)
(1)纪实文学
(2)(三选一)①在陕北,斯诺采访了众多共产党领袖和红军将领,描述他们的言谈举止,追溯他们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身和成长经历中,找寻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②通过访谈与对话,他搜集到大量有关长征的第一手资料,并在作品中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经过。③他深入红军战士和根据地老百姓之中,对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军事策略,红军战士的生活,以及陕北根据地的社会制度、货币政策、工业和教育等情况做了广泛的调查。
(3)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22.本体不设统一答案,言之成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要求:观点明确(2分) 理由表述(2分) 语言(2分)
作文
(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