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同步练习1、选择题1.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A.宋太祖B.宋太宗C.宋真宗D.宋神宗2.与右图地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玄武门之变B.陈桥兵变C.澶渊之盟D.郾城大捷3.“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南宋诗人陆游这段话中的“故都”是指()A.长安B.临安C建康D.东京4.下列不属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A.削夺朝中大将兵权B.设“二府”“三司”C派文臣担任州、县主官D.设立强大的边防军5.宋太祖在位期间,注重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他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的措施是()A.设置通判B.设置转运使C.控制对军队的调动D.增加科举取士名额6.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D.武将无能7.下列人物中采取过重文轻武政策的有()①宋太祖②宋太宗③唐太宗④唐高祖A.②③B.①②C.③④D.①④8.在宋朝重文轻武的表现不包括()A.政事堂主官由文官担任,地方官都是清一色的文官B.主管全国军务的枢密院主官也基本由文官担任C.遇有战事,由文官担任主帅D.宋朝科举制日趋完善,武举规模亦超过前代9.下列有关宋朝科举制说法正确的是()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B.开创进士科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二、非选择题10.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了空前提升,重文轻武的风气在宋朝达到了极致,“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满朝朱紫贵,尽读书人。”等俗谚都是出在宋朝。材料一: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一般以为,这不过是兵权与实力威慑的结果,事实上,兵权、实力等等这些絶对的优势,只能保证兵变的最终成功,至于以什么方式成功,则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决策者的谋划水平和政治见识,能够将大事化于无形,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这本身就充分地体现了赵匡胤的政治手段。(1)“这场兵变”指的是哪一次兵变?发生在哪一年?材料二:初,太祖谓赵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十易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普曰:“由节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言,我已谕矣。”(2)结合材料,针对赵普的建议,宋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三:很多人说起宋朝,第一反应是宋朝无能的军队。其实这是一个理解的误区,在建国初期,宋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相当高的,甚至可以与契丹骑兵进行正面较量。但是仅仅30年之后,宋朝军队的战斗力越来越低。到了宋朝的中期,甚至只有西北军团还拥有一些战斗力,其余的部队都是花架子。(3)宋朝中期军队战斗力严重削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参考答案1.A2.B3.D4.D5.B6.A7.B8.D9.C10.(1)陈桥兵变。960年。(2)军事:①削夺朝中大将兵权;②设枢密院,主官基本上由文官担任;③遇有战事,一般由文官率兵出征和担任主帅;④加强中央军队,禁止地方另行招兵。政治:①重用文臣,抑制武将,削夺节度使的行政权、兵权、财权;②设“二府三司”,三个机构互不相属,分别对皇帝负责,国家大事由皇帝决定。经济:设转运使,负责将各地财政收入的大部分“转运”中央等。(3)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但也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人民负担加重。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上新知导入新知导入907亡960兴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腐败安史之乱藩镇割据黄巢起义由藩镇割据演变而来,武力夺权北方战乱多南方相对安定新知导入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北宋建立新知讲解赵匡胤在位期间,依照“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北宋赵匡胤相继灭亡后蜀、南汉及南唐,其弟宋太宗继位后灭吴越、闽南、北汉。北宋统一战争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消除南方割据政权新知讲解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君臣密谈、谋划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新知讲解措施军事上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用一场刀光剑影,换来黄袍加身看窗外霜叶飘零,砸疼彷徨眼神月光入秋更深,揣测着人心得几分江山如何坐稳,一声叹息一缕白发成┅┅新知讲解新知讲解措施军事上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范祖禹《范太史集》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新知讲解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军事上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兵将分离政策新知讲解阅读材料分析为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赵匡胤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政治上②地方:①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多重机构)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新知讲解漫画反映出赵匡胤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措施经济上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新知讲解北宋转运使的设置,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什么作用?措施经济上②陆续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①宋太祖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新知讲解影响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中央:以宰相为首的百官皇帝中央集权削弱相权总体方法:分化事权具体措施2、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政权和财政权。1、设参知政事若干人,位同副相,与宰相共执行政权。强化君权新知讲解此表说明说明问题?北宋皇帝重文轻武新知讲解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退将诗》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谚语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唐朝武将宋代文臣新知讲解措施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①重用文官宋太祖宋太宗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新知讲解①重用文官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劝学诗》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新知讲解措施①重用文官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宋初太祖时,取士较严,进士人数最多也没超过31人,宋太宗即位后,开始突破100大关,有时一科竞达300多人……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表现影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新知讲解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消极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积极影响王安石变法1、背景:2、目的:3、时间:4、人物:5、措施:5、影响:6、失败的原因: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实现富国强兵1069年王安石(宋神宗任用)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名称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种子或贷款。收获后,农民以20%的利息偿还。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赋税、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把农村人户以保、大保为单位编定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课堂小结分化事权、内外相制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板书设计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建立消除南方割据政权措施作用措施影响(积极)①②加强中央集权①②(1)军事(2)政治(3)经济①②③①②③①②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群像之【五代十国北宋】_土豆_高清视频在线观看_1.wmv 历史经典:赵匡胤软硬兼施杯酒释兵权,众武将皆进入他的圈套_高清在线观看_百度视频_3.wmv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三课第一目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doc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三课第一目高度集权的北宋政治.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