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宝典】八上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知识梳理+填空训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复习宝典】八上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知识梳理+填空训练)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官渡之战
(1)背景: 。
(2)影响: 。
(3)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A、 。
B、 。
2、赤壁之战
(1)背景: 。
(2)影响: 。
(3)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A、 。
B、 。
C、 。
D、 。
3、请绘制三国鼎立时局图,并标注时间、建立者、国号、都城
4、三国鼎立局面评价
(1)统一与分裂的角度:

(2)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角度:

5、评价曹操


6、西晋的建立与灭亡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建立: 年, 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 ,史称东晋。
2、淝水之战
时间: 参战双方: 。
相关成语:
影响: 对南方—— 。

对北方—— 。

3、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4、成败原因:前秦——


东晋——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A、 。
B、 。
C、 。
D、 。
(2)表现:
农业:A、 。
B、 。
C、 。
D、 。
手工业:
A、 。
B、 。
C、 。
D、 。
(3)影响:

北方的民族融合
1、北方民族的融合
时间: ;五胡: 。
举三个民族融合例子:
(1) 。
(2) 。
(3) 。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A、 。
B、 。
C、 。
(2)内容:
①孝文帝迁都:
迁都原因:A、 。
B、 。
C、 。
迁都影响:A、 。
B、 。
②汉化措施:
A、 。
B、 。
C、 。
D、 。
E、 。
F、 。
(3)影 响:
A、 。
B、 。
(4)评价孝文帝: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项目
时期
人物
成就
数学、科学
农学
书法
绘画
石窟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点: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隋的灭亡
年, 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 年,灭陈朝,统一全国。 年,隋朝灭亡。
隋朝统一的意义:

3、隋朝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

4、隋朝大运河
(1)客观原因:①河流走向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交通很不便利②陆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运量小,运费高的特点,需要南北水路交通③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2)主观原因:① 。
②方便隋炀帝游江南
(3)隋朝大运河修筑的时间: (哪位皇帝 )
地位:
(4)概况:一个中心: ;两个端点: 、 ;四段运河: 、
、 、 ;沟通五大水系(由南至北依次是)

(5)对隋朝大运河客观评价:



(6)与隋朝类似的朝代——秦朝;他们的共同点:




唐的盛衰
1、绘制唐朝的盛衰年代尺(填入盛世或事件):



2、经济、用人三个角度填写唐太宗李世民采取哪些措施实现“贞观之治”
角度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用人
3.填写以下简表
4、唐玄宗采取哪些措施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1) 。
(2) 。
(3) 。
5、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著名的有 、 。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唐朝的民族关系:
(1)概述:总体上比较融洽,采用 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文成公主入藏: 世纪初,文成公主入藏,影响:

②金城公主入藏: 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已经“ ”。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也很紧密,设立了800多个府、州、县,疆域东到大海,西达 、 等广大地区,北抵 ,南及 ,国家空前繁盛,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国。
2、唐朝对外开放:
(1)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的玄奘经过 丝绸之路,到达 (现在的印度半岛)求取佛经,其翻译许多佛经,并根据西行见闻写成《 》,记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是研究 、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 东渡:唐玄宗是,其先后率众东渡日本,第 次东渡成功,传播了 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日本。
(3)大化改新以后,日本派遣 和 来中国学习。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大约7世纪,中国人受印章和拓石的启发,在世界上最早发明 ,唐朝的
《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是炼丹家炼制丹药时偶然发现的,其由硝石、木炭和 三种成分配成的黑火药,
在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3、唐代诗歌繁盛的原因:
(1) (2) 。
4、唐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 (诗仙) 和 (诗圣)。两人诗歌的风格不同,原因在于 。
5、唐朝时,一些少数民族食品如 ,成为流行名食,连妇女页 常穿 ,并以 穿男装、戎装为时尚。唐代流行的 是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唐代习俗风尚体现出 和 的特点。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的重要标志:
宋朝的建立: 年,后周大将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 为东京,作为都城。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1)内忧: 。
(2)外患: 。
项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其他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
(2)时间: (3)人物: 。
(4)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5)影响: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1、少数民族政权概况
政权名称
时间
民族
生活方式
建立者
都城

北宋
西夏
辽与宋签订的“澶渊之盟”(1005年)的评价


3、辽与北宋的农牧文明交融
(1)政治上: 。
(2)经济上: 。
(3)文化上: 。
4、辽与西夏的农牧文明交融
(1)政治上: 。
(2)经济上: 。
(3)文化上: 。

南宋与金的和战
填写下列资料
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南宋
2、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影响: 。
3、请举例说明女真与汉族的民族融合
(1) 。
(2) 。
(3) 。
(4) 。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请填写以下关于元朝的信息
政权
时间
人物
民族
都城

和林
2、成吉思汗孙子 继位,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 ), 年,灭南宋。
3、元朝改革的内容:
(1)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 制度,中央设置 ,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置 ,且设置 ,管理藏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2)重视发展农业:① ② 。
(1)为了方便南粮北运,元朝开凿了两段新的运河,粮船可以从 直抵大都。
(2)开辟了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逐步以 为主。
(3)建立比较完善的 系统。
5、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人写成《 》,引起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民族大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
6、元朝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1)政治上: 。
(2)交通上: 。
(3)对外政策: 。
元朝开放与交流的表现:
(1) 。
(2) 。
(3) 。
(4) 。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填入时间:
(1)基础: (2)开始逐渐南移: (3)完成:
2、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
(2) 。
(3) 。
(4) 。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领域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
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动态
商业城市
社会生活与文化
1、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 、 、和 。宋代城市中,出现大型综合娱乐场所 。其出现意味着 。
2、宋元时期世俗生活丰富的原因:
(1) 。
(2) 。
(3) 。
3、宋代文人的特征:(1) (2)
宋代杰出词人有 、 、 等。元杂剧的《窦娥冤》作者是 。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整理四大发明的相关信息
四大发明
发展概况
影响
火药
发明:
应用: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造纸术
发明:
改进:
普及:
元代 向黎族人们学会棉纺织技术,并将技术传授给家乡人民, 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宋元科技灿烂的原因: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曹操和袁绍实力最强,曹操占领黄河中下游以南地区,袁绍则跨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
(2)影响:曹操胜利,陆续吞并河北诸州,统一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3)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
A、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操精于谋略,从善如流。
B、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拥有袁绍所没有的政治优势。
2、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统一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想要统一全国,挥兵南下,孙权、刘备结盟抗曹。
(2)影响:曹操失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曹操失败,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
A、曹操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性,水土不服
B、曹操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C、孙权、刘备组成孙刘联军,战略得当
D、孙刘联军采用火攻,战术得当
3、请绘制三国鼎立时局图,并标注时间、建立者、国号、都城

4、三国鼎立局面评价
(1)统一与分裂的角度:
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的退步,因为它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分裂局面的出现,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2)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
三国鼎立又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进步,因为它结束了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实现了魏、蜀、吴三地的局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并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5、评价曹操
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挟天子以令诸侯”,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经济,为西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6、西晋的建立与灭亡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1、东晋建立: 317 年, 司马睿 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 建康 ,史称东晋。
2、淝水之战
时间: 383年 参战双方: 前秦VS东晋
相关成语: 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影响: 对南方——使江南地区免遭战争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对北方——前秦的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3、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4、成败原因:前秦——a、民族矛盾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
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b、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C、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
东晋——a、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b、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A、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B、江南地区自然环境比较优越,适宜发展农业
C、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人民辛勤劳动
农业:A、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 (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
B、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
C、江南开始种植小麦
D、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
手工业:
A、养蚕缫丝技术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
B、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
C、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烧制)
(3)影响: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北方的民族融合
1、北方民族的融合
时间: 东汉、魏、晋时期 ;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举三个民族融合例子:
(1)少数民族的胡凳、胡床等家具传入中原,成为汉族所喜爱的家具,逐渐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
(2)少数民族的学习汉族的汉服,汉族争相效仿少数民族的胡服。
(3)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B、黄河流域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C、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2)内容:
①孝文帝迁都:
迁都原因:A、客观原因:气候干燥;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B、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C、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迁都影响:A、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B、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基
②汉化措施:
A、语言——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说汉语)
B、服饰——规定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着汉服)
C、姓氏——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把皇族姓氏由拓跋改为元(改汉姓)
D、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通汉婚)
E、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F、风俗——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3)影 响: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B、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4)评价孝文帝:
孝文帝的改革是自觉、积极、主动的。其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胆识的改革家。
璀璨的科技与艺术
项目
时期
人物
成就
数学、科学
南朝
祖冲之
1、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一千年)
2、测算一年时间与现代只相差50秒
3、千里船、水碓磨、《缀术》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总结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书法
东晋
王羲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圣;《兰亭序》
绘画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三绝、多才多艺)
石窟
南北朝
云冈石窟;佛像高鼻深目,神情凝重,西域人特征
龙门石窟;佛像肃穆慈祥,衣纹飘动,中原文化风采
石窟兴盛原因:1、社会动荡不安,为了摆脱现实苦难,人们纷纷信仰佛教2、统治者大力支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特点:
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
隋的灭亡
1、 581 年, 杨坚 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长安 。589年,灭陈朝,统一全国。
618年,隋朝灭亡。
2、隋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3、隋朝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
(1)北方民族融合 (2)南方经济发展 (3)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
4、隋朝大运河
(1)客观原因:①河流走向自西向东,从南到北交通很不便利②陆路交通又存在速度慢,运量小,运费高的特点,需要南北水路交通③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粮食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
(2)主观原因:① 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强南北文化的交流②方便隋炀帝游江南
(3)隋朝大运河修筑的时间: 605年 (哪位皇帝 隋炀帝 )
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4)概况:一个中心: 洛阳;两个端点: 涿郡(现北京)、余杭(现杭州);四段运河(由南至北依次): 江南河、 邗沟、 通济渠、 永济渠;沟通五大水系(由南至
北依次是)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5)对隋朝大运河客观评价:
积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6)与隋朝类似的朝代——秦朝;共同点为:
①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统一了全国。②都创立了一些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重要制度。③都有伟大的建设工程。④都是短命的王朝,之后都有强盛的王朝。⑤都因暴政引起农民起义而亡。
唐的盛衰
1、绘制唐朝的盛衰年代尺(填入盛世或事件):



2、请按照政治、经济、用人三个角度填写唐太宗李世民采取哪些措施实现“贞观之治”
角度
措施
影响
政治
沿用并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1、提高行政效率
2、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经济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正确处理君民的关系)
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社会安定,增强国力
用人
1、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
2、科举制(完善隋代创立的科举考试制度)
1、保证决策的正确性,保证政治清明。
2、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3、填写以下简表
4、唐玄宗采取哪些措施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1) 励精图治,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贤人做宰相
(2) 重视地方吏治,把各州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随时关注,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
(3) 虚心求谏,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
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
唐朝的民族关系:
(1)概述:总体上比较融洽,采用一视同仁开明的民族政策。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文成公主入藏: 7 世纪初,文成公主入藏,影响: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
②金城公主入藏: 8 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唐与吐蕃已经“合同为一家 ”。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也很紧密,设立了800多个府、州、县,疆域东到大海,西达 安西 、 葱岭 等广大地区,北抵 蒙古高原 ,南及 南海 ,国家空前繁盛,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国。
2、唐朝对外开放:
(1)玄奘西行:唐太宗时期的玄奘经过陆上丝绸之路,到达 天竺 (现在的印度半岛)求取佛经,其翻译许多佛经,并根据西行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西域和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是研究 中亚 、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2) 鉴真 东渡:唐玄宗是,其先后率众东渡日本,第 六 次东渡成功,传播了佛教 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等技术和知识介绍到日本。
(3)大化改新以后,日本派遣 遣唐使 和 留学生 来中国学习。
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大约7世纪,中国人受印章和拓石的启发,在世界上最早发明 雕版印刷术 ,唐朝的《 金刚经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火药是炼丹家炼制丹药时偶然发现的,其由硝石、木炭和 硫磺 三种成分配成的黑火药,在 唐朝末年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3、唐代诗歌繁盛的原因:
(1)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 (2) 科举考试重视诗赋
4、唐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 李白 (诗仙) 和 杜甫 (诗圣)。两人诗歌的风格不同,原因在于 两人所处的唐朝的时代背景,李白生活于盛唐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由盛而衰时期 。
5、唐朝时,一些少数民族食品如 胡饼 ,成为流行名食,连妇女页 常穿 胡服 ,并以 穿男装、戎装为时尚。唐代流行的 打马球 是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唐代习俗风尚体现出 中西互通 和 多民族融合 的特点。
第三课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宋元时期的重要标志: 农牧文化逐渐融合、繁荣的城市商业、多彩的文学艺术、先进的科学技术、频繁的中外交流
宋朝的建立: 960 年,后周大将 赵匡胤 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以 开封 为东京,作为都城。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1)内忧: 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威胁
(2)外患: 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项目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政治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
增设机构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经济
派官员到地
方管理财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军事
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建立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文化
崇文抑武,选拔文臣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其他
君臣礼仪的变化
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
(2)时间: 1069年 (3)人物: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4)内容: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5)影响: 虽然失败了,但是心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北宋与辽、西夏并立
1、少数民族政权概况
政权名称
时间
民族
生活方式
建立者
都城

916年
契丹
游牧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汉族
农耕
赵匡胤
东京
西夏
1038年
党项
游牧
元昊
兴庆
辽与宋签订的“澶渊之盟”(1005年)的评价
消极方面: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岁币”是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而不是一次性的赔款)。
积极方面:说明了宋辽实力的均衡。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看,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宋辽之间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发展。
辽与北宋的农牧文明交融
(1)政治上:辽设置南、北面官;效仿中原制度;制定成文法……
(2)经济上:辽注意减轻赋税,奖励垦荒;学习汉族的农业技术;手工业高度发展;双方边境贸易发展……
(3)文化上:效仿中原开设科举;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广建佛塔;契丹的服饰、乳酪等饮食文化传入中原;通婚…
4、辽与西夏的农牧文明交融
(1)政治上:效仿汉法制度,行中原法令……
(2)经济上:西夏人学习汉人先进的农业技术;榷市中的贸易往来;西夏手工业高度发展……
(3)文化上:西夏重视儒学教育;效仿中原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创造西夏文字;……
南宋与金的和战
填写下列资料
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1115年
阿骨打
女真族
会宁
南宋
1127年
赵构
汉族
临安
2、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影响: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3、请举例说明女真与汉族的民族融合
(1)迁都到统治中心地区燕京。
(2)恢复发展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3)政治上,仿照宋制建立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4)鼓励女真与汉族通婚,在语言、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
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拓展
1、请填写以下关于元朝的信息
政权
时间
人物
民族
都城
元朝
1206年
铁木真
蒙古族
和林
2、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 继位, 1271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 北京 ), 1276 年,灭南宋。
3、元朝改革的内容:
(1)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 行省 制度,中央设置 中书省 ,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置 行中书省 ,且设置 宣政院 ,管理藏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2)重视发展农业:① 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 ② 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由此得到恢复和发展。
元朝的交通系统
(1)为了方便南粮北运,元朝开凿了两段新的运河,粮船可以从 杭州 直抵大都。
(2)开辟了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逐步以 海运 为主。
(3)建立比较完善的 驿站 系统。
5、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名叫马可·波罗的威尼斯人写成《 马可波罗行纪 》,引起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民族大融合形成新的民族 回族 。
6、元朝开放与交流的原因:
(1)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设行省制度
(2)交通上:交通发达便利,设置完善的驿站系统
(3)对外政策: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元朝开放与交流的表现:
(1)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2) 各种宗教传入中国并传播开来
(3) 中外科技文化交流达到高峰
(4) 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迎来高潮(回族)形成
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填入时间:
(1)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 (2)开始逐渐南移: 唐末 (3)完成: 南宋
2、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和平
(2)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
(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南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领域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
粮食作物
引进占城稻,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苏湖成为主要粮仓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
纺织业
南方纺织业得到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带东南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江浙、景德镇)
造船业
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
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动态
四川出现纸币交子,商标出现
商业城市
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人口都超过百万
社会生活与文化
1、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 皇室 、 官僚 、和 地主 。宋代城市中,出现大型综合娱乐场所 瓦子 。其出现意味着 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欣赏趣味。
2、宋元时期世俗生活丰富的原因:
(1) 城镇规模扩大和居民人口增加
(2) 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起来
(3) 商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夜市兴起
3、宋代文人的特征:(1)文人多才多艺,情趣风雅 (2) 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宋代杰出词人有 苏轼 、 李清照 、 辛弃疾 等。元杂剧的《窦娥冤》作者是 关汉卿 。
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整理四大发明的相关信息
四大发明
发展概况
影响
火药
发明:炼丹家发明
应用:唐末应用于军事,宋元广泛应用于战争
火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趣味
火药广泛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将人类战争由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
改进作战技术,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发现,《金刚经》
活字印刷术:北宋毕升,比欧洲早400年
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活字印刷术有效地克服了雕版印刷术的缺陷,降低了印刷成本,促进了知识传播和 普及,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指南针
司南: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
南宋: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极大提高了人类航海的能力和技术,大大推动世界航海事业发展,促进中外经贸文化交流,为新航路开辟创造了条件
造纸术
发明:西汉初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
改进:东汉(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普及:4世纪以后,纸代替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这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元代 黄道婆 向黎族人们学会棉纺织技术,并将技术传授给家乡人民, 松江 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宋元科技灿烂的原因:
宋元政治发展和经济繁荣
各民族、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对隋唐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的吸收
各民族人民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统治阶级重视科技文化
第四单元复习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
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袁军战败原因: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不肯听人建议。曹军取胜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以诚待人,能宽容人。)(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曹军战败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5.
三国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统治区域

曹丕
220年(东汉结束)
洛阳
黄河流域
蜀(汉)
刘备
221年
成都
四川,荆州一部分,益州

孙权
222年
建业
长江中下游
6.如何理解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退步。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8.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建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9.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政权,史称东晋。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10. 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11.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12.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3.江南经济的表现。农业:(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东晋南朝的重要粮仓(3)南方以水稻为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4)小麦推广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的应用。手工业: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升,丝织品产量激增;(2)铸造技术改进(灌钢法的发明);(3)制瓷业发展迅速(青瓷:南朝莲花尊)
14.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
15. 鲜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16.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内容:①迁都洛阳;②改说汉语;③改穿汉服;④改用汉姓;⑤与汉通婚;⑥改用汉制;⑦学汉礼法。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17.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历史上把这五个朝代称为北朝。
18.南朝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人。他还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只差50秒钟;造出“千里船”;设计制造水碓磨;编写数学著作《缀术》。
19.北朝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
20.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他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序》。
21.东晋画家顾恺之擅长人物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22.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点。
第二课 隋唐:开放革新时代
1、隋朝的建立和发展
(1)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即隋文帝。
(2)隋文帝的统治:进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豪强实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对立的因素,发展经济,并打败突厥。(开皇之治)
(3)隋朝的统一: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影响:①结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②大大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推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2、大运河的开凿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一个中心:洛阳 两个端点: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
连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大运河流经今天的省级行政单位有北京、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3)京杭大运河开通的影响:
积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对于巩固统一和推动沿岸地区的城镇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征发了大量的民工,耗费了巨大的财力、物力,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3、隋朝的灭亡
(1)原因:根本原因:隋炀帝的暴政 直接原因:隋末农民起义
(2)标志: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4、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
5、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6.“贞观之治”出现原因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3)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
(4)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5)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科举制度
“贞观之治”的表现: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7、完善管理制度
(1)三省六部制: 职权:中书省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政令的执行
进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2)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8.对武则天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大开科举之门,大量选拔普通地主中的优秀人才武则天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多,社会生产继续发展,史称有“贞观遗风”
9、开元盛世
(1)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①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发展;②唐玄宗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③唐玄宗励精图治、选贤任能、虚心求谏;④坚决抑制奢靡,提倡节俭;⑤荒地的开辟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开元盛世的总体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3)开元盛世的具体表现:
(1)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开始广泛使用曲辕犁和筒车,
(2)手工业发达:丝织业技术高超;唐朝丝织品轻盈精薄;唐朝陶瓷业达到很高的水平,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闻名于世的唐三彩。
(3)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长安城规划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扬州不但是全国货品的集散地,还是国际商品的转运中心。
10、唐朝的灭亡
(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首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朝开始由盛转衰。
(2)唐的灭亡:907 年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11、五代十国
五代是指 907-959 年间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还有十个国家,称为十国。这一历史时期合称为五代十国。
12、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
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影响: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 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 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进了唐蕃的友好往来,密切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②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领在给唐朝皇帝的信里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影响: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③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
④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13、唐朝的对外关系
⑴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⑵玄奘西游
玄奘是唐太宗时的高僧。629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带回佛经,翻译佛经,写成《大唐西域记》。
⑶鉴真东渡:
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前后六次东渡日本,留居日本十年,除传播佛教外,还将盛唐的医药、建筑、雕塑、绘画术和知识介绍到那里,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玄奘与鉴真共同的功绩是什么?不同的贡献是什么?:
⑴.共同点:致力于佛教的传播,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⑵.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将天竺的佛教文化带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述了天竺的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还将盛唐的中药、建筑、雕塑、绘画等知识与技术介绍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
14.唐朝民族团结和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
客观上:国家安定统一,经济文化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主观上:唐朝统治者具有开放、自信的心态;杰出人物的贡献。
15、雕版印刷术
⑴发明时间:雕版印刷术是在印章和拓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7世纪)
⑵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⑶作用: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重大作用。
16、火药的发明
⑴发明:火药是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现的副产品。
⑵成分:火药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构成
⑶应用:唐朝末年,应用于军事。意义: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巨大转折点,推动了军事武器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武器应用结构和战争方式,推动了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17、唐诗的繁荣
⑴繁荣原因: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科举考试重视诗赋
⑵地位:唐朝——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⑶代表人物: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代表作品:《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望庐山瀑布》作品特点: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时代,代表作品: “三吏” “三别” 《春望》“ 诗史”
作品特点: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语言锤炼、凝重 ;现实主义
18、社会生活
⑴出现丰富多彩社会生活的原因: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少数民族和外国交流的频繁
⑵具体表现
①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
②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连妇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
③唐代流行打马球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⑶社会生活特点: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个社会博大开放,容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
第三课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1. 北宋的建立和统一
⑴北宋的建立——“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国号宋,历史上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统一: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2、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背景:唐末五代,军阀武将飞扬跋扈,影响政局的稳定。
目的: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措施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大将的兵权;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轮流驻防京师。
防止将领发展私人势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削弱军队的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


解除节度使的权力、增设机构以分割制衡官员权力
加强皇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机构膨胀,财政开支庞大,形成“积贫”。


派官员到地方管理财政(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造成地方财政困难


崇文抑武,选拔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君臣礼仪的变化
加强了皇权
作用:
积极方面: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不利方面:积贫积弱
⑴兵将分离,使将帅无权。指挥失灵,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⑵致使权力分散、机构重叠、官僚机构庞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导致北宋形成“积贫”、 “积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⑶地方财政出现困难
3、王安石变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同时,边患不绝,民族矛盾加深。
(2)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3)时间:1069年
(4)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5)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6)影响:新法推行后,农业生产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国家军力有所增强。
(7)失败原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损害百姓的情况;危及一些社会阶层的既得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4.如何看待“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点?
它在客观上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得到较快发展。但是,从历史影响上看,它强化了“为当官而读书”的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程:
(1)理论基础: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思想为其形成奠定理论基础。 ——(商鞅变法)
(2)确立:秦统一后,政治上,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规定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巩固:西汉武帝时,在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巩固。
(4)完善:隋唐时期,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5)加强:北宋时期,统治者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政权和司法权,发展科举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6)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未完,待续……
6、政权并立: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兴起地点

契丹族
916年建立,947年改辽
1125年
今内蒙古、辽宁一带
西夏
党项族
1038年
1227年
西北地区
北宋
汉族
960年
1127年

女真族
1115年
1234年
东北地区
南宋
汉族
1127年
1276年

蒙古族
1271年
1368年
蒙古高原
7.辽与北宋的关系:①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②1005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辽岁币银10万两,绢10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8.“澶渊之盟”评价:
①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
②但是,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此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9、辽统治者向汉族学习
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呈现“耕垦千余里”的兴旺现象;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在中央设立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仿效中原王朝设立科举,选拔人才;重视儒学,建立孔庙。模仿汉字笔画,创造契丹文字;
10、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响?
饮食:乳酪传入中原 服饰:契丹服饰传入中原,仿效者甚多
社会生活:幽燕地区的汉族与契丹人通婚,为儿孙起契丹名字。
11、.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向宋开战,通过议和的方式,宋与西夏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局面
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送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币”
西夏统治者向汉族学习: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翻译、印刷中原典籍和佛经;用汉字铸造钱币
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典
1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
加重了双方百姓的负担;使人民蒙受了屠杀和焚掠等空前的战争灾难;造成国库空虚,严重影响互市贸易和经济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会阶级矛盾。
13.怎样评价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议和?
议和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产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使南北贯通,互市不绝,有利于经济贸易往来;促进了民族融合。
14.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融合的表现有哪些?
学会农耕;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汉字创造文字;学习汉人的生活习俗。
15、金的崛起
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取得初步胜利。1115年,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
16、金灭辽和北宋:1125年,天祚帝被俘,辽亡
1126年,金兵攻破东京,1127年金兵掳走宋徽宗、钦宗两父子,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17、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后迁都临安,史称南宋
18、岳飞抗金:组织“岳家军“抵抗金军,郾城大捷:1140年,大败金军兀术主力
19、宋金议和:1141年 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20、金的汉化改革
背景:金占据淮河以北地区,为加强对中原农耕地区的管理,金统治者将女真人大规模的南迁到中原地区,积极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定名中都。
措施: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行政机构。
社会生活:鼓励女真和汉族通婚,并在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皆习汉风”。
21.女真文化对汉族的影响
女真服饰对汴京服饰文化的影响;女真乐器深受中原汉人的欢迎;女真的火炕影响了北方汉人的生活,至今仍有保留;女真的饮食习俗,这种礼仪在当今仍然有影响
22、蒙古国兴起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贵族尊为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23、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⑴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他定国号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燕京
⑵元朝统一全国:1276年破临安南宋亡。1279年,统一完成。
⑶元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新疆,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亚。疆域空前广阔。
24、忽必烈改革
政治上:为了巩固元朝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中书省(中央) 行中书省(地方)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检司(台湾)(西藏、台湾、澎湖、云南等边疆地区首次归属元朝中央政府管辖)
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3、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上:重视发展农业,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推广棉花种植
交通上:开凿两段新运河;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25、元朝的开放与交流表现
(1)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传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3)海上丝绸之路。陶瓷成为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26、元朝民族的融合
⑴原因:①元朝的统一为各民族的联系与交往提供有利条件;②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⑵表现:①汉民外迁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内迁,同汉族杂居。③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汉族融合,均称“汉人”④回族的开始形成。
27.为什么元朝出现了这样一个空前开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从疆域、交通、对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虑)
◎辽阔的疆域 ◎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交通畅通 ◎统治者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古代科学技术发展达到高峰
28.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唐朝后期→南宋时期(完成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29.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 ②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
经济方面 ①北方人民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 ②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自然方面: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南方气候较北方好
30.宋代南方经济发展表现:
⑴农业,粮食作物——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苏湖地区重要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经济作物——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棉花:北宋——两广、福建;南宋后期——长江流域
⑵手工业:
①纺织业:丝织业 蜀地“号为冠天下“朝廷专用【江浙】
棉纺织业【海南岛,东南沿海(松江)地区】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
②制瓷业发达:南宋,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宋代五大官窑:钧瓷【河南 禹州】 汝瓷【河南 宝丰】官瓷 【河南开封 】哥瓷 【浙江龙泉 】 定瓷 【河北曲阳 】 瓷都 【江西 景德镇 】
③造船业发达;位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从事海外贸易。
⑶商业更加繁荣:①.城市格局的变化:宋代,商业区与居民区界限消除了 ②. 纸币、商标、广告等新事物的出现(成都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 广告、交子、商标的出现说明了宋代商业的繁荣,宋代已经初步具备现代社会繁荣市场经济的特征
重要商业城市:大都会——东京(开封)临安(杭州)中等城市——苏州、泉州
31、社会阶层的变化、
①宋代的统治阶层: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和地主
宋代科举名义上向各阶层开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数大大超过唐代。宋代恩荫入官人数最多,但高级官僚绝大多数为科举出身。
②自耕农、佃农的身份有所提高,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以往工商业者子孙不得为官,宋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学读书,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中就能做官。商人还与官员、皇亲等家族联姻,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榜下捉婿”盛行。
32、社会生活
①日常生活的巨变:城市居民的活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逢年过节吃饺子、燃放烟花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
②今天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元宵节起源于汉代,隋朝开始盛行,宋代开始燃放烟火)等
③瓦子:大型的综合娱乐场所叫做“瓦子”
瓦子出现的原因:城镇规模扩大、居民人口增加及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瓦子的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
⑴商业繁荣,居民区、商业区之间的界限消除;⑵.当时人民生活水平较高;⑶.夜市、早市已开始普遍出现
33、宋元文化
⑴ 宋代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统治者“崇文抑武”的策略 ②经济的繁荣 ③科举制度的完善 ④印刷术的改进
⑵宋代文人特点:多才多艺、情趣风雅,注重哲学思考和内心修养
⑶ 宋词:抒发情感的新式诗歌,长短不一,适于歌咏吟唱
⑷代表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辛弃疾
⑸元曲(元杂剧和散曲的总称)
代表作:散曲: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
⑹宋元文化的特点: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和世俗气息
34、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顶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火药
⑴宋元时期:广泛应用于战争如突火枪、火箭、火炮、震天雷等
⑵13至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⑶火药和火药武器对生产生活的影响:①.增添了人们生活的趣味,如烟花爆竹;
②火药武器运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上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将人类战争从冷兵器时代推进到热兵器时代,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活字印刷术
⑴隋唐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受印章的启示)缺点:费工费时,不易修改,不易保存
⑵北宋时期,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优点:省时省力,经济又易修改、易保存。
影响:降低书籍成本,大大促进了书籍和知识的传播、普及,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⑶.元代,农学家王桢发明了转轮排字盘(优点:拣字省时省力,更加方便)
欧洲的活字印刷比中国要晚了四百多年。
指南针
⑴古代的指南工具有:(战国):司南、(北宋)指南针、(南宋):罗盘针
⑵宋朝时,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⑶影响:指南针的发明,极大提高了人类航海的能力和技术,大大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棉纺技术
⑴黄道婆的贡献 元朝劳动妇女 早年流放到海南,跟黎族人学会了棉纺织技术,
黄道婆改造棉纺车技术领先了欧洲大约400多年
⑵松江绵纺织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业中心
⑶棉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棉布日益流行逐渐取代丝绸和麻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