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检测专题三大气运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检测专题三大气运动

资源简介

课件167张PPT。专题三 大气运动光照风流水作用地貌准静止锋【尝试自解】(1)C (2)D (3)A【尝试自解】(1)C (2)B【尝试自解】D【尝试自解】B【尝试自解】B【答案】(1)A (2)B (3)C
BABACCBA【解析】由图中的烟雾可知,此时图示地区无风;
远山清晰可见,不可能为雨天。故A选项正确。
CAABCDBCBBACAABBABCCAB专题三 大气运动
/【p25】
年份
考题
考点
命题素材
备考建议
2019
全国卷Ⅰ·T37
地形隆起对气候等的影响
里海的变迁过程
全国卷Ⅱ·T6~8
大气运动
积云的形成与特征
全国卷Ⅱ·T36(2)
地形对干热气候特征的影响
横断山区干热河谷水果种植
全国卷Ⅲ·T6~8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西伯利亚土地类型的变化
2018
全国卷Ⅰ·T11
气温差异
旅行与高速公路
全国卷Ⅱ·T7
风向推测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
全国卷Ⅱ· T37
天气系统与气象灾害
美国龙卷风
全国卷Ⅲ·T37
天气系统
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2017
全国卷Ⅰ·T9~10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农业覆膜技术与丰枯雪年气温
全国卷Ⅱ·T7
降水特点推测
尼罗河洪水泛滥的水源地
全国卷Ⅲ·37(1)
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额尔齐斯河流域水系分布图
  大气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在高考中,选择题主要以图表材料切入,要求分析气温与降水的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 锋面类型的判断和天气特征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非选择题一般是以某特定区域为背景,要求具体分析气温和降水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特征仍是重要考点。高考主要的命题趋势:注重从综合思维角度考察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气候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创设全新情境,考察考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建议:一是要掌握好每一个核心考点,梳理整合并深化理解各考点之间的内在关联;二是要强化高频考点的突破和专项训练;三是要增强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构建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脑图”,提升区域认知水平。
/【p25】
/
/【p26】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
(二)热力环流
1.形成过程
/
2.图示
/
理解热力环流的几个关键点:
(1)温压关系:大气的垂直运动与冷热差异有关,热上升,冷下沉。
/
(2)海拔与气压分布的关系及等压面的凹凸关系:
①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此近地面的气压高,而高空的气压低。
②受热地:低空下凹,高空上凸;
③冷却地:低空上凸,高空下凹。
(3)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M、N处风向所示)。
3.实际应用
海陆风、湖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
二、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及季风环流带来的影响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季节移动规律
/
2.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 /
/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与夏威夷高压在气候中的重要地位
冬季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非常强(常达1045 hpa),是东亚、南亚地区的风源地和寒源地,我国低温冻害尤为严重。夏威夷高压有时分成东西两个,西面这个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影响很大。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或南退而移动。
三、气候要素分析
1.气温分析
(1)气温高低分析
/
(2)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分析
/
/
逆温的形成及影响
1.逆温的形成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逆温。
/
2.从形成原因上看,常见的逆温类型
(1)辐射逆温。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强烈,近地面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夏季较弱,冬季较强。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上层受影响较小,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这种逆温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锋面逆温。在锋面上,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显著,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4)地形逆温。在盆地或山谷地形区,夜间由于山坡上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导致盆地或山谷底部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形成上暖下冷的空气结构,即出现逆温现象。
3.逆温的影响(利与弊)
(1)利:由于逆温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所以逆温的好处有:
①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万里晴空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2)弊:对流运动受阻,妨碍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差,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2.降水分析
/
/
根据两地距离判断降水差异影响因素的方法
高考题中经常给出两地的降水统计图表、两地的降水具有差异等材料来命题。分析此类题目时,可根据两地距离,分析降水差异。
1.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南、北方向,则一般从大气环流角度去分析。
2.若两地位于位置较远的东、西方向,则一般从海陆位置角度去分析。
3.若两地位于纬度大致相当的大陆两岸,则一般从洋流角度去分析。
4.若两地位置较近,且降水差异较大,则一般从地形(迎、背风坡)角度去分析。
3.风与环境分析
/
/
风力大小的分析与描述
风力大小
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水平气压
梯度力大小
冬季南北温差大,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降水多
距高压远近
距离亚洲高压(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大
摩擦力大小
地面起伏大,风力小;地面平坦开阔,风力大;海面上摩擦力小,风力大
植被多少
冬季植被少,风力大
地形起伏大小
高原起伏和缓,风力大;山谷口,狭管效应,风力大;地形(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四、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
【注意】锋面经过时一定会带来天气变化,但不一定产生降水。当锋面上的暖气团比较干燥时,就不能形成降水。如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暴天气。
/
准静止锋
/
1.图解两类准静止锋
/
2.华南(南岭)准静止锋
多出现于冬春季。冷空气南下后势力减弱,受南岭山脉的阻挡,春夏季可带来持续暴雨。
3.天山准静止锋
多出现于冬春季。西伯利亚和北大西洋的冷空气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造成阴雨或微雪天气。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季降水较多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2.气旋与反气旋
/
3.锋面气旋图的判读
/
(1)确定锋面的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锋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面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
(2)确定气流的方向:结合(南、北)半球判断气旋中气流旋转方向;锋面气旋中,风向在槽线(锋线)附近发生改变,锋前与锋后风向几乎垂直。
(3)判断锋面的性质:“东暖西冷”,即无论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东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暖锋,西侧的低压槽附近均形成冷锋,即从低纬地区移来的是暖锋,从高纬地区移来的是冷锋。
(4)判断雨区的位置:“暖前冷后”,即暖锋雨区宽阔且在锋前,冷锋雨区狭窄且主要在锋后。单一冷气团或暖气团控制区为晴朗天气。
五、气候对主要地理要素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1)对地形
(降水对地表的侵蚀作用、昼夜温差大对岩石的风化作用)
/
(2)对水文
/
(3)对土壤
/
(4)对生物
对动植物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形成不同的代表动物和植被类型。
/
风力大小也影响植物形态,风大的地方植株一般矮小、树冠旗形。
2.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2)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
(3)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
(4)气象灾害
/
3.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
/【p30】
考向一 大气的受热作用与热力环流
(2019全国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要推测积云的形态,题干已经提醒了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第(2)问要推测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这需要根据材料及平常所学提取积云的形成条件,方可得出正确答案。第(3)问问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出现时间,要注意前提条件是“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①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②空气在对流过程中,下垫面给积云的形成提供了水汽及水汽上升的动力;③气流携带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④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
(2)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
(3)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
【尝试自解】(1)C (2)D (3)A
【易错提醒】气温的日变化中,通常最高气温出现在14:00左右(下垫面最高气温出现在13:00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些学生容易误认为一天中最冷是半夜而误选D答案。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的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此时太阳辐射最强,而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到达最高需要一段时间,约为13时左右,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为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导给大气吸收,也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大气温度达到最高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的原因是:日落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不断散失热量,下垫面温度不断下降,虽然大气能以逆辐射的形式返还部分热量,但总体来说地面和大气的热量以支出为主,因此地面和大气温度均不断下降,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出现并不断增强,地面和大气才由支出热量为主转换为吸收热量为主,温度开始回升。
/技巧点拨
对流运动与天气
强对流天气如龙卷风、冰雹、雷暴、雷雨、暴雨、大风、沙尘暴等的成因:
1.大气结构不稳定(上冷下热);
2.有丰富的水汽;
3.快速降温条件(地形抬升、热力抬升)。
【变式训练】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190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图1)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图2)。读图,完成(1)~(2)题。
/
(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
A.1.5 km B.8.5 km
C.12.5 km D.22.5 km
(2)a月,高度1.5 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 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 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解析】(1)1月份南极为夏季,气温较高,b月气温线为1月气温线,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层顶部位于气温往上开始增加的位置,读图可知为5~10 km之间,B正确。
(2)对流层的大气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大气近地面气温低,主要是因为地面气温低,B正确。太阳辐射不是影响因素;冬季冰架不会融化消耗热量;冰面反射太阳辐射会增加大气温度。
【答案】(1)B (2)B
(2019海南)山谷风是山区昼夜间风向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系。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下图示意2006年8月24日该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风速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
(1)祁连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东风
C.偏北风 D.偏西风
(2)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是(  )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C.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要判断祁连山气象站所在地的谷风风向,前提是需要准确判断何时吹谷风;第(2)问需要根据材料推测祁连气象站所处山谷段的大致走向及地形特征(地势倾斜状态)。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①山谷风的形成:白天太阳辐射导致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坡面上升,形成谷风;反之,则形成山风,可知谷风形成于白天;②祁连气象站位于祁连山中段的山谷中,山谷风环流较为强盛;③图像信息:1~4时主要风向为西南风,5~11时主要风向为东南风,12时以后为偏北风。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谷风主要形成于白天,从图示信息尤其是11时以后的风向、风速信息可以看出,白天主要是北风,即当地谷风的风向是北风。
(2)该地夜间主要是南风,白天主要是北风,可判断出该山谷为东西走向;从风速来看,南风强于北风,说明该山南高北低,南风在下坡运动过程中受重力加速作用而导致风速加强。
【尝试自解】(1)C (2)D
/技巧点拨
热力环流的应用
实例
原理示意图
白天
夜晚
影响
海(湖)陆风
/
/
调节湖海地区的小气候,使海(湖)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山谷风
/
/
地形逆温;谷地夜雨;谷地与盆地冻害
城郊风
/
/
城市热岛、雨岛、工业区布局
                  
【变式训练】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阳光房(复式楼的露台、一楼的私人花园、楼房的顶层、别墅等的玻璃房)在城市中大受欢迎。阳光房附建在房子一侧,中间用一堵墙(带门、窗或通风孔)将房子与阳光房隔开,通过合理的设计发挥阳光房的作用,让时尚成为一种节能。读图,完成(1)~(3)题。
/
(1)一般将阳光房建在房屋南侧的城市,大多位于(  )
A.北温带 B.北寒带
C.南温带 D.南寒带
(2)图示阳光房的玻璃墙通风孔和共用墙通风孔打开的季节分别是(  )
A.春季、秋季 B.秋季、春季
C.夏季、冬季 D.冬季、夏季
(3)晴日的一天中,阳光房的气温比室外气温高,其主要原因是(  )
A.玻璃可透光并能阻隔室内热量散失
B.室内大气逆辐射和保温作用强
C.室内花草多,空气湿度与比热容大
D.室外空气流动性强,不易增温
【解析】(1)阳光房能充分得到光照,建在房屋南侧,说明南侧光照条件好;北温带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则南侧光照条件好。
(2)阳光房接收光照多而气温较高,冬季可向室内传导热量,夏季室内温度高而不需要向内传导热量,则共用墙通风孔冬季打开、夏季关闭;夏季为了降低阳光房内温度,需要打开玻璃墙通风孔,使其与室外进行热交换来降低室内温度。
(3)阳光房得到的光照与室外相差不大,但区域封闭而热量不易散失,故温度高于室外。室内外大气成分相差不大,则大气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强度相差也不大。
【答案】(1)A (2)C (3)A
考向二 气候要素分析
(2019全国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省宾川县位于横断山区边缘,高山地区气候凉湿,河谷地区气候干热。为解决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缺水问题,该县曾在境内山区实施小规模调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宾(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广节水措施,当地农业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来,宾川县河谷地区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蓬勃发展。
/
说明地形对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从地形角度说明宾川县河谷地区干热气候特征形成原因,一是限定了地形角度,二是重点是气候的干、热特征。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①位置:我国南方地区横断山区边缘;②等高线信息显示地形特征:谷地地形,山高谷深,南北纵列,北高南低;③隐形信息:大气环流为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本为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山高谷深,深谷的两侧为高山,高大的山脉阻挡了海洋暖湿气流,当暖湿气流翻越高山后,气流下沉,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的下降,气温不断上升,同时气流下沉升温造成水汽难以冷却成云致雨,下沉气流成为干热风,使谷地气候变得又干又热;再加上谷地地形封闭,热量难以扩散,导致谷内气温更高。
【尝试自解】宾川县位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降水少)。
/技巧点拨
焚风效应及影响
在山区,有时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天气现象,由于干绝热递减率在高山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股干燥而炎热的下沉气流,使农作物干枯或者死亡,甚至还能引起森林火灾,气象上称这种气流为焚风,称这种现象为焚风现象。
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使该地气候变得十分干热。
/
对流层中,气温垂直变化的总趋势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表示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用气温垂直递减率r。气温垂直递减率: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对流层内每升高100米气温平均约降低0.6℃。实际上大气中气温直减率随时在变化,其大小是由季节和天气系统等因素决定的。用r表示。
大气温度的垂直递减率越大于干绝热递减率,大气越不稳定,这种情况下越有利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相反,r越小,大气越稳定,如果r很小,甚至等于零,或为负值(r<0)时,大气便非常稳定,这种情况对空气垂直对流运动的发展是巨大的障碍,如同一个盖子,起阻挡作用。所以习惯上常把逆温、等温以及气温垂直递减率r很小的气层叫阻挡层,它严重地阻碍地面气流的上升运动,使大气污染物停滞积聚在近地面空气中,从而加速大气污染的程度。
【变式训练】
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图,回答(1)~(2)题。
/
(1)气流过山时在②至③处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他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是(  )
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C.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
D.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
(2)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  )
A.5℃ B.7.5℃
C.10.5℃ D.12℃
【解析】(1)仔细观察不难发现,①到②、②到③、③到④三段直线倾斜程度只有②到③最小,说明这一段的气温垂直递减率最小,排除选项A、B,其原因是因为水汽凝结的过程中要释放出热量,故选C。
(2)从右图中仔细观察,从海拔3000米的③处(山顶)气流下沉到海拔1000米时的气温增加值为15℃,说明气流从③到④气温的垂直增加率为7.5℃/1000米,由此可以推出④处气温=15+7.5=22.5℃,即可选出答案B。
【答案】(1)C (2)B
(2017江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7年是加拿大建国150周年,国家公园免费开放一年。加拿大落基山南段的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吸引了世界各地游客。
材料二 下图为“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及部分城市气候资料图”。
/
/
(1)游客感觉到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气温不同。试比较同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两地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其冬季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2)游客继续西行至“加拿大雨都”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落基山以东的气候不同。温哥华属______气候,这里降水较多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加拿大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北美洲大陆50°N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内部至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图像信息:温哥华:大陆西岸,全年温和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莱斯布里奇与温尼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哥华位于迎风坡,莱斯布里奇位于背风坡。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读图可知,与温尼伯相比,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莱斯布里奇位于落基山东麓地区,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气温较高,降水量少。
(2)温哥华位于50°N太平洋沿岸地区、大陆西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盛行西风,沿岸受到暖流增湿作用,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所以降水量大。
【尝试自解】(1)差异:莱斯布里奇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小;年降水量较少。(或温尼伯冬季气温低;气温年较差相对较大;年降水量较多)
原因:落基山东麓地区频繁受到下沉暖气流的影响(焚风效应)。
(2)温带海洋性 常年盛行西风;暖流增湿;地形抬升
(2019北京)平顶山市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下图为该市各观测点年平均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题。
/
导致该市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植被覆盖率 D.地形条件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图文信息:“地处豫西山地向黄淮海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山地至平原的过渡地带。
图像信息:降水量由南向北递减。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影响降水的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大气环流是主要因素,决定着降水多少的大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影响着降水的地方性分布规律。该市地处山地至平原的过渡地带,图中年降水量南多北少应是受地形影响,南部是山地,对海洋水汽抬升明显,降水多,北部为平原,降水少。大气辐射主要影响气温的高低,植被覆盖率对降水影响不大,海陆位置影响的降水分布应是东多西少。
【尝试自解】D
/技巧点拨
降水类型与影响因素
1.常见类型
降水
类型
空气上升
原因
降水特征
主要分布
地区
对流雨
湿热空气强烈受热上升
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常有风暴、雷电
赤道附近地区,夏季的中纬度大陆地区
地形雨
暖湿空气前进时受地形阻挡上升
降水强度较大,历时较长
山地迎风坡
锋面雨
冷暖空气相遇,暖湿空气被迫抬升
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小
中纬度地区
台风雨
暖湿空气围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
强度大、多暴雨,伴有狂风、雷电
低纬度大陆东部
  2.影响降水的因素
降水量
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
海陆
位置
①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
②位于沿海,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
大气
环流
①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西风带控制时间长,降水多
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
③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
④夏季受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冬季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⑤受信风影响,降水少;沿海地区,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
地形
①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②高大地形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
③赤道附近地势高地区,对流减弱,降水少
洋流
①暖流增湿,降水较多;②寒流减湿,降水较少
植被
植被覆盖率高(低),降水多(少)
水文
水域广,降水多,反之少
人类
活动
①城市湿岛、雨岛效应,多上升气流,降水多;②植被破坏,地面缺乏保护,气候干旱;
③兴修水库,降水增多;
④围湖造田,降水减少
考向三 天气系统与天气
(2019天津)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
/
(1)在形成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的当天,最有可能出现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2中所示的气压场分布形势,最可能出现在我国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要根据图1所示降水分布状况推测其气压场分布形势;第(2)问要结合我国冬季天气特征推测其气压分布形势,设问明确清晰,但需要仔细辨识四个气压场图。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从图1中可以看到,当天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较强的降水分布。高压区不能形成锋面,多干燥天气;只有在低压区,或者低压的低压槽部位才能形成锋面,形成阴雨区。降水区域相对应的区域中心应该是低压分布。
(2)北半球受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1月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使低压保留在海洋上,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尝试自解】(1)C (2)B
/技巧点拨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的分析要点
1.分析气压分布特点:
/
2.分析天气的阴晴状况:
多阴雨天气→低压中心
多晴朗天气→高压中心
3.判断某点风向:先判断半球位置,再判断气压分布类型,后判断某点所在部位。一般情况下(北半球),气旋东部多为偏南风,西部多为偏北风;反气旋东部多偏北风,西部多偏南风。
4.对接我国的典型天气特征: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是气旋活动;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是反气旋活动。
(2018全国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湿热气团强烈抬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压带”→湿热气团来自于低纬度,受热抬升,形成低压涡旋。
图像信息:图中年均龙卷风频次线都分布在美国中部平原,且由中间向两侧数值递减→美国中部为大平原,地势低平,对湿热气流阻挡小,龙卷风南北分布广;两侧山地,对湿热气流阻挡大,东西部没有龙卷风分布。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龙卷风多发区位于美国中部平原,形成龙卷风的气团湿热,说明该湿热气团来自低纬度的海洋地区,而大西洋沿岸受山地阻挡,水汽难以深入美国中部,所以其主要源地是墨西哥湾。湿热气团抬升的原因,主要是受气温影响,由于气团湿热,气温高,空气受热抬升,抬升时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放热,进一步带动空气抬升。气流旋转的原因,主要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分析其南北纵列分布的平坦地形对气流汇聚和气流旋转速度的影响。
(3)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
(4)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原因,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历时长短以及危害性三个方面分析,如龙卷风形态壮观,历时短难以发现,危害性大等。
【尝试自解】(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技巧点拨
台风和龙卷风
1.台风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由于气温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以上就称为台风。
台风形成条件:①广阔的高温洋面: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摄氏26度以上,保证有充足的水汽与热量;②动力条件:垂直方向上空气强烈辐合上升,水平方向上强烈受地转偏向力作用(5°~20°纬度)。
2.龙卷风
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
两者对比,龙卷风发生的时间短,影响范围广,而且形成的位置海洋和陆地均有可能。台风发生时间更长,影响范围广,而且形成于海洋上。【变式训练】
雷暴是局地性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对流天气,常伴有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天气现象。某年7月18日,有雷暴越过洪泽湖,历时约1小时,其强度发生了明显变化。雷暴强度与闪电发生的次数呈正相关。下图示意该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时闪电发生的时空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3)题。
/
(1)推断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的方向(  )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北向南 D.自南向北
(2)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其强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摩擦力小 B.空气对流加强
C.水汽得到补充 D.湖面温度较低
(3)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时,洪泽湖及周边地区(  )
①户外行人要注意防暴雨、大风 ②电子设备等应注意雷击 ③湖上船只需提前回港避风 ④周边聚落应防御滑坡、泥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从“雷暴是局地性暖湿空气强烈上升形成的对流天气,常伴有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天气现象”可知,此次天气过程为气旋天气系统过境。雷暴和闪电位于气旋中心附近上空,从闪电出现先后位置分析,该气旋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移动。故A项正确。
(2)此次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洪泽湖,从闪电出现次数分析,雷暴强度出现下降,说明空气对流强度下降,主要因为湖面水温较陆地低,热量补充减少,空气对流出现减弱造成的,故选D项正确。湖面摩擦力小,会影响水平运动,水汽虽然得到补充,对垂直运动影响不大;故A、B、C项错误。
(3)雷暴天气系统过境时,因伴随闪电、大风、降雨、冰雹等灾害,所以洪泽湖及周边地区①户外行人要注意防暴雨、大风;②电子设备等应注意雷击;③湖上船只需提前回港避风等防范措施正确,选A项。洪泽湖地处平原地区,虽然有暴雨发生,但周边出现滑坡、泥石流等山区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小,故④错误。排除B、C、D项。
【答案】(1)A (2)D (3)A
考向四 大气环流与气候
(2018全国Ⅱ)恩克斯堡岛(下图)是考察南极冰盖雪被、陆缘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2017年2月7日,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徐徐升起,我国第五个南极科学考察站选址奠基仪式正式举行。读图,完成下题。
/
五星红旗在恩克斯堡岛上迎风飘扬。推测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是(  )
A.东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北方向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问题需要推测五星红旗常年飘扬的主要方向,关键词是“常年”,那就是需要判断恩克斯堡岛常年盛行风向,需要结合位置来准确判断大气环流。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恩克斯堡岛位于70°S~80°S之间,属于极地东风带,其具体风向为东南风,五星红旗应飘向西北方向。
【尝试自解】D
(2019江苏)下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
(1)该月最可能是(  )
A.3月 B.6月 C.8月 D.10月
(2)此时,澳大利亚(  )
A.①地天高云淡 B.②地干热风大
C.③地南风暴雨 D.④地北风酷热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可以根据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向来判断季节,澳大利亚西北部7月份吹东南风,而1月份吹西北风。第(2)问需要结合四地的气候特征及等压线特征来判断此时的天气特征。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图文信息:上图为某月19日18时澳大利亚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中北侧及西北侧有比较强的热带低压(气旋)分布,西南侧有高压脊分布,即西北部陆地出现低压中心而海洋上为高压,并由此可知,澳大利亚东侧主要吹偏东风,西南部吹偏南风,澳大利亚西北部吹西北风。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澳大利亚西南部吹偏南风,西北部吹西北风,为南半球夏季。
(2)①地位于高压脊,天气晴朗;②地等压线稀疏,“风大”表述错误;③地刮南风,气流来自干燥的大陆,不会带来暴雨;④地风向为西南风。
【尝试自解】(1)A (2)A
【变式训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亚伯拉罕湖(52°N,116°W)位于加拿大中西部落基山脉中,群山环抱。湖区冬季气温低。湖水四季清澈,春夏季节湖中的水草茂盛,湖口有人工大坝。这座湖每年冬季都会出现一种奇观——湖面下聚集着大量的冰冻气泡,气泡被“锁”在冰层之中形成“冰泡”。此外,大风扮演着最高效的“清道夫的角色”,使“冰泡”景观更加惊艳。每年冬季亚伯拉罕湖“冰泡”景观吸引了大量摄影爱好者前去观赏拍摄。图1示意亚伯拉罕湖位置,图2示意“冰泡”景观。
/
(1)分析亚伯拉罕湖区冬季气温低的原因。
(2)说明亚伯拉罕湖“冰泡”的形成过程。
(3)说明冬季亚伯拉罕湖“冰泡”景观易于观赏拍摄的原因。
【答案】(1)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海拔较高,地形封闭,冬季冷空气不易扩散;湖泊东北部有缺口,利于冬季寒冷气流深入;又有周围高山滑下的冷空气补充。
(2)春夏季湖中的水草茂盛,秋冬季腐烂后从湖底源源不断地释放出甲烷等大量气体;冬季气温低,湖区降温快,湖面快速封冻;冰封的速度快于湖底气泡冲向水面的速度,气泡被阻滞在冰水中;随着冰层加厚,气泡被“锁”在冰层之中,形成“冰泡”。
(3)冬季受北美高压影响,晴天多;湖水清澈,透明度高;湖泊呈南北走向,与东北风风向一致,湖口狭窄部分向东北部敞开;加之湖面摩擦力小,冬季风力大,易将冰面的积雪吹走;大风和冰雪打磨冰层,提高了冰面透明度。故冬季亚伯拉罕湖“冰泡”景观易被观赏拍摄。
/技巧点拨
气候类型的判断与描述
1.气候类型的判断
(1)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
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
/
(2)气候类型的判读技巧
①定位法:根据地理位置判断气候类型。依据纬度位置判断温度带,依据海陆位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
②定性法:根据区域自然特征(如气候特征、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水文、土壤等)和气候成因来判定气候类型。如地中海气候典型植被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热带草原的典型动物是斑马等。
③定量法: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气候类型。从材料中提取气温和降水要素信息进行判断,以“温”定带(温度带),以“水”定型(气候类型)。
总结如下。
/
2.气候的描述技巧
(1)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
①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②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③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考向五 气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8全国Ⅲ)澳大利亚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  )
/
A.①地附近 B.②地附近
C.③地附近 D.④地附近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图文信息:“躲避炎热天气”“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图中①地为地中海气候,②地为热带沙漠气候,③地为热带草原气候,④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紧扣图文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知识迁移应用,“躲避炎热天气”“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冬季气温较低”——位于天气炎热、景观荒凉的沙漠气候区。
【尝试自解】B
(2017全国Ⅱ)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
A.热带雨林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
D.热带季风气候区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该问题需要判断古埃及引入的植物最可能来自哪个区域,需要根据古埃及也就是尼罗河流域的区域特征及适应该地区的植物特征来推断。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从题中可知,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则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在11月到第二年5月,即冬季为植物生长期,故地中海气候区符合植物从周边地区引入的、生长期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的条件。
【尝试自解】(1)B
【变式训练1】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自19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1)~(3)题。
(1)随若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极地东风减弱 B.中纬西风减弱
C.低纬信风减弱 D.副热带高压减弱
(2)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夏季、变冷 B.夏季、变暖
C.冬季、变冷 D.冬季、变暖
(3)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解析】(1)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答案选A。
(2)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答案选B。
(3)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答案选C。
【答案】(1)A (2)B (3)C
【变式训练2】
某科考队考察中央谷地及其附近区域,考察发现:中央谷地年降水量不足1 mm;地势南高北低,高差较大;周围岩石性质差异明显。下图示意中央谷地所在区域及沿ab两地地形剖面。据此完成(1)~(3)题。
/
(1)科考队员发现图中海岸山脉西部沿海地区大气能见度常年较低,推测其形成原因为该地区(  )
A.常年高温多雨,水汽较充足
B.荒漠广布,沙尘暴多发
C.沿岸寒流流经,水汽易凝结
D.工业发达,雾和霾严重
(2)中央谷地沙丘数量较少,可能是因为该区域(  )
A.南北高差大,长期处侵蚀环境
B.谷地较狭窄,沉积物分选性好
C.西风强劲,搬运走沙质沉积物
D.河流落差小,搬运来的泥沙少
(3)P地与M地农业发展所需水分的主要来源分别是(  )
A.雨水 湖泊水 B.积雪融水 地下水
C.雾水 地下水 D.冰川融水 河流水
【解析】(1)西海岸附近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导致水蒸气凝结形成海雾,C正确。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水汽较少,不易形成大雾,A错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风力小,沙尘暴较少,B错误。南美洲沙漠地区工业不发达,D错误。
(2)地势南高北低,高差较大,河流落差大,以侵蚀搬运为主,A正确,D错误。谷地较狭窄,水流速度快,分选性差,B错误。山脉阻挡,受西风影响小,C错误。
(3)P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降水较少,附近有寒流流经,多海雾,P地水分主要来源是雾水,A错误,C正确。P地地处热带没有积雪,B错误。中央谷地的阻挡,冰川融水影响小,D错误。
【答案】(1)C (2)A (3)C
/【p39】
(2018北京)下图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1~2题。
/
1.据图推断(B)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解析】据图可知,此时北京等压线较稀疏,风速小,A错误;据等压线数值的递变可知,甲地为一低压中心,盛行上升气流,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B正确;据等压线数值的递变可判断,极地并不是气压最高的地方,C错误;台风中心气压值一般在950hPa以下,据图可知,180°经线经过太平洋,该处低纬度热带洋面没有形成台风,D错误。
2.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A)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解析】据图可知,90°E附近形成高压中心,即亚洲高压强盛,北太平洋洋面为低压中心,即阿留申低压,可判断为北半球冬季,故选A。
(2017北京)下图为某年内我国地跨10个经度区域的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回答3~5题。
/
3.据图可知(B)
A.清明节之前各地阴雨连绵
B.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
C.35°N以南地区秋高气爽
D.35°N以北地区伏旱严重
【解析】春分(3月21日)之后第一个节气为清明。读图可知,清明节之前30°N以北地区多为晴朗天气,降水少;5月起雨带开始向北移动;35°N以北地区秋高气爽;伏旱位于35°N以南地区的长江中游地区。
4.该区域(A)
A.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
B.绝大部分属于内流区
C.东部降水受暖流影响大
D.人口密度北部大于南部
【解析】根据该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绝大部分属于外流区;主要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东部降水主要受东南季风影响大;人口密度南部大于北部。
5.芒种至小暑期间(C)
A.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大
B.塔里木河蒸发量大,出现断流
C.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
D.“雪龙号”科考船抵达南极大陆
【解析】根据二十四节气先后顺序,芒种→夏至→小暑,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则可知芒种至小暑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夏至前后,我国普遍气温高,该区域南北气温差异小;塔里木河蒸发量大,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量也大,不会出现断流;北京纬度高于上海,所以白昼时间北京比上海长;此时南极出现极夜,不适合科考。
(2018江苏)公元399年~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
6.《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C)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根据题干所述“无冬夏之异”,说明该地区全年气温差异不大,再结合该地区“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可以推断,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且降水丰富。印度河上游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区,海拔较高,不会草木常茂,A错误;帕米尔高原深居内陆,且海拔较高,冬季漫长,气温较低,B错误;斯里兰卡沿海平原地势平坦,且为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丰富,符合《佛国记》的叙述,C正确;塔里木盆地降水少,且气温年变化大,不可能草木常茂,D错误。故选C。
7.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B)
A.1~5月 B.5~9月
C.9~12月 D.11月~次年3月
【解析】古代船只主要是帆船,其航行的动力来自于盛行风,从耶婆提返回中国,一路向东北前行,最适合的是遇到西南风,可以顺风而行,东南亚地区吹西南风的季节是每年的夏半年,即5~9月这段时间。故选B。
8.(2018江苏)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为“陕西省1月和7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及部分城市年均降水量图”。
/
材料二 陕西省可以划分为陕南、关中和陕北三大地理单元。图2为“陕西省沿109°E经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
材料三 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海拔3767米,其南北坡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图3为“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逐月变化图”。
/
(1)比较冬、夏季太白山南北坡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差异。
(2)7月,在关中地区出现高温中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等温线沿晋陕边界向北凸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夏季,北坡大于南坡;冬季,南坡大于北坡。
(2)海拔较低;处于夏季风背风坡,有焚风效应 地形

/
A组
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1~3题。
/
1.此时天气最可能为(A)
A.晴、无风 B.雨、大风
C.晴、大风 D.雨、无风
【解析】由图中的烟雾可知,此时图示地区无风;远山清晰可见,不可能为雨天。故A选项正确。
2.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C)
/
【解析】读图可知,烟柱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而是转为水平方向向四周扩散,这是典型的逆温现象,A、B、C、D四图中只有C图能够正确表示逆温。故C选项正确。
3.上图所示大气现象(A)
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
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
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解析】逆温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在近地面附近扩散,从而使大气污染加剧。故A选项正确。
下图中甲城的市区人口约290万,是所在国家的第三大城市,是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被誉为摩天大楼的故乡。甲城因终年多风,被称为风城,当地人自嘲:甲城“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据此完成4~5题。
/
4.受密歇根湖影响,甲城夏季白天的主导风向应为(A)
A.偏东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北风
【解析】甲城东临密歇根湖,夏季白天湖面较陆地气温低,形成局部高压,甲地主要受湖风影响,为偏东风。故选A。
5.与密歇根湖沿岸的其他地区相比,甲城风力更强的主要原因是(B)
A.地面开阔 B.高楼林立
C.距离风源地更近 D.距离湖泊更近
【解析】由材料可知,甲城被誉为“摩天大楼的故乡”,城市中多高楼大厦,高楼之间易产生狭管效应,增强风力,B正确。在地面开阔与否、距离风源地远近、距离湖泊远近方面,甲城与密歇根湖沿岸的其他地区相差不大,A、C、D错误。故选B。
图甲为石家庄市及周边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乙为石家庄市2015年12月25日气象要素逐时演变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
6.该日石家庄市(C)
A.0~4时,相对湿度降低
B.5~8时,气温降低
C.4~5时,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
D.15~16时,由东南风转向西北风
【解析】读图乙可知,4~5时,风向发生改变,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C正确;0~4时,相对湿度升高,A错;5~8时,气温升高,B错;15~16时,由东北风转向西南风,D错。
7.导致石家庄市该日5~8时气温变化的天气过程最可能是(D)
A.冷锋过境 B.暖锋过境
C.反气旋过境 D.焚风过境
【解析】由图甲可知,石家庄西侧地势高,该日5~8时,石家庄的风向为西南风,位于山地背风坡,焚风过境,气温升高,相对湿度下降,D正确。
8.该日5~8时,该地PM2.5浓度暂时降低的原因最可能是该时段(B)
A.降雨过程明显,净化作用显著
B.盛行下沉气流,颗粒物尘降地面
C.正值上班高峰,汽车尾气排放多
D.工厂还未开工,工业废气排放少
【解析】该日5~8时,石家庄位于西南风的背风坡,盛行下沉气流,颗粒物尘降地面,使该地PM2.5浓度暂时降低,B正确;焚风过境,降水少,A错;汽车尾气排放多会使PM2.5增多,C错;读图可知0:00工厂还没开工,但PM2.5浓度比5~8时要高,可推测工厂还没开工不是主要原因,D错。
2018年1月4日始,美国东海岸出现暴风雪、海水倒灌和极端低温天气,截至1月6日,局地温度降到-46℃,低温严寒天气已经造成美国全国范围内至少22人死亡。下图为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卫星捕捉到的某天气系统在美国新伦敦东海岸海域上空移动的图像。该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了59 hPa,气势磅礴,威力无比。据此完成9~11题。
/
9.该天气系统是(C)
A.快行冷锋 B.超强飓风
C.爆炸气旋 D.龙卷风
【解析】根据材料,当时为冬季,排除飓风、龙卷风。材料中指出该天气系统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了59 hPa,气势磅礴,威力无比,说明该天气系统威力远超锋面系统,应是超强低压系统,结合图示及选项选C。
10.该天气系统(B)
A.易形成在热带副热带洋面上
B.由强冷气团与强暖气团碰撞形成
C.产生的强降水导致中心气压快速升高
D.产生的强风使体感温度略高于实际气温
【解析】结合上题,该天气系统是爆炸气旋,是由强冷气团与强暖气团碰撞形成的。飓风易形成在热带副热带洋面上;中心气压值较低,登陆后受阻势力会减弱;产生的强风使体感温度低于实际气温,选B。
11.中国冬季不易形成破坏力如此巨大的天气系统的原因是(B)
A.生成的冷气团势力普遍较弱
B.生成的暖气团势力普遍较弱
C.大陆东部海域水温普遍较高
D.沿海东部岛屿的屏障作用
【解析】中国冬季不易形成破坏力如此巨大的天气系统是因为冬季风势力强大,生成的冷气团势力普遍较强,生成的暖气团势力普遍较弱;大陆东部海域水温普遍较低;沿海东部岛屿的屏障作用较小,不能阻挡空气流的进行,据此选B。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下图为黄淮海地区干热风日数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14题。
/
12.黄淮海地区干热风多出现在(A)
A.春末夏初 B.盛夏时节
C.深秋时节 D.暖冬时节
【解析】干热风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春末夏初,正是我国北方气温迅速回升的时节,而夏季风又未到来,导致北方地区此时天气晴朗,降水少。在干燥气团控制下,这里干燥多风,易形成干热风,A对。盛夏时节黄淮海地区正值雨季,空气湿度大,B错;深秋、暖冬时节气温低,C、D错。故选A。
13.河北中南部成为干热风多发区的主导因素是(C)
A.纬度 B.植被
C.地形 D.洋流
【解析】河北中南部位于太行山东侧,处于春末西北风的背风地带,由于强烈的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导致干热风多发。故选C。
14.关于黄淮海地区的受灾农作物及防灾减灾措施正确的是(A)
A.冬小麦—实施滴灌、喷灌
B.春小麦—大水漫灌
C.玉米—培育推广抗干热风品种
D.油菜—采用覆膜保墒
【解析】黄淮海地区的干热风多出现在春末夏初,此时正值该地区冬小麦的扬花灌浆期,为减轻高温、低湿的不良影响,可实施滴灌、喷灌保障其生长所需水分,A对;春小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且黄淮海地区干热风时期实施大水漫灌,既浪费水资源又会造成土壤盐渍化,B错;黄淮海地区的玉米一般是在小麦收割后种植,C错;油菜的主要分布区不在黄淮海平原,D错。故选A。
B组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据此完成15~17题。
15.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A)
A.绿洲边缘的荒漠 B.荒漠边缘的绿洲
C.绿洲中心 D.荒漠中心
【解析】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绿洲是冷源也是水汽源,绿洲边缘的荒漠地区靠近绿洲,夜晚风由荒漠吹向绿洲,荒漠上空气流下沉,从而利于产生逆湿现象,A对。荒漠边缘的绿洲和绿洲中心,水汽充足,下渗较慢,以向上蒸发、蒸腾为主,B、C错。荒漠中心空气干燥,水汽含量太少,无法凝结,D错。
16.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B)
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
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
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
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
【解析】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沙漠降温快,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水汽易凝结下渗,B对。夜晚风吹向绿洲,绿洲温度较高,水汽不容易凝结,A、C错。夜晚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不会增多,更易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D错。
17.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B)
A.导致沙漠扩大 B.改善土壤条件
C.导致降水增多 D.加剧风力侵蚀
【解析】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使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大,改善土壤条件,B对。土壤水分条件改善,可能沙漠缩小,A错。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C错。土壤湿度增大,风力侵蚀减轻,D错。
某气象组织通过对台湾海峡西岸11个风塔的近三年观测,发现北部沿海地区海陆风的日数明显少于南部沿海地区,且8月份海陆风日数较多。据此完成18~20题。
18.影响台湾海峡西岸海陆风日数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
A.纬度位置 B.城市规模
C.地形特征 D.植被状况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陆风在热带地区发展最强,一年四季都可出现,出现次数比温带和寒带多。中纬度地区的海陆风,夏秋比冬春出现次数多。高纬度地区只在暖季出现海陆风。台湾海峡西岸南部纬度低,出现海陆风的日数多于北部,因此影响台湾海峡西岸海陆风日数南北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A正确;海陆风与城市规模无关,B错误;台湾海峡西岸南北地形特征和植被状况相差不大,C、D错误。故选A。
19.台湾海峡西岸8月份海陆风日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B)
A.台风较多 B.副高控制时间长
C.气温最高 D.夏季风盛行
【解析】海陆风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的,与台风和夏季风无关,A、D错误;8月份不是气温最高月,C错误;当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控制华南大部分区域,且地面没有明显主导系统时,海峡西岸更容易出现海陆风,由于副高加强能够导致海陆热力温差加大,从而导致海陆风更易出现,所以台湾海峡西岸8月份海陆风日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副高控制时间长,B正确。故选B。
20.一日之内,吹海风的某时段会抑制沿海城市的大气污染扩散,该时段可能是(C)
A.0时前后 B.6时前后
C.10时前后 D.14时前后
【解析】由于大气的密度和气压差的差异,气压梯度力推动气流由高压(低温)区域向低压(高温)区域运动。白天,地表受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陆地土壤热容量比海水热容量小得多,陆地升温比海洋快得多,因此陆地上的气温显著地比附近海洋上的气温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会抑制沿海城市的大气污染扩散,而陆地温度较高时地面热空气的上升会有利于大气污染的扩散,14时前后对流旺盛有利于大气扩散,D错误;0时和6时前后为陆风有利于大气污染扩散,A、B错误;10时前后海风增强,对流不旺盛,因此会抑制沿海城市的大气污染扩散,C正确。故选C。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与外界的热交换量称之为土壤热通量,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下图示意7月份某地不同深度土壤热通量变化情况。读图,完成21~23题。
/
21.地表至地下40 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C)
A.吸热量增加 B.散热量增加
C.日温差减小 D.日均温减小
【解析】根据图例,地表至地下40 cm范围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的热通量数值变化幅度不断减小,说明日温差减小,C对。正值表明土壤获得热量,负值表明土壤丧失热量,根据横轴时间,白天吸热量增加,夜晚散热量增加,A、B错;地下40 cm处热通量一直大于0,不能表示日均温减小,D错。故选C。
22.影响地下1 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
A.太阳辐射 B.海陆位置
C.地势高低 D.植被覆盖
【解析】结合时间分析,在白天,地下1 cm处土壤热通量是正值,夜晚是负值,且变化幅度大,说明影响地下1 cm土壤热通量日变化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A对。海陆位置、地势高低、植被覆盖没有昼夜差异,B、C、D错。故选A。
23.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温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下列关于土壤温度日较差大小判断正确的是(B)
A.浅色土壤大于深色土壤
B.干土大于湿土
C.阳坡小于阴坡
D.平地小于凸地
【解析】土壤温度日较差即一天中土壤的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土壤温度日较差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面热收支状况(如土壤热通量大小)和土壤热特性。浅色土壤热通量小,故浅色土壤温度日较差小于深色土壤,A错;干土热的快,土壤温度日较差大于湿土,B对;阳坡热量收入多,土壤温度日较差大于阴坡,C错;平地热通量较大,土壤温度日较差大于凸地,D错。故选B。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867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
【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
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
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雨带从华南向华北推进,受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雨带长时间滞留在某区域,形成降雨中心;根据降雨中心的位置,相对应地将我国不同年份分为:北方、中间、长江、华南等四种雨型年;如,北方型年,指的是当年我国东部夏季的降雨中心主要位于河套地区至渤海湾的华北地区。
水汽输送的路径和强弱是影响雨带位置和雨型年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夏季进入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汽有6支通道:印度洋通道、高原(青藏高原)南侧通道、太平洋通道、西风带通道、孟加拉湾通道、南海通道;其中,西风带通道的水汽输送比其他水汽通道偏弱。各条水汽通道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季风区(简称“东部”)夏季降水分布影响极大。
下图示意夏季进入我国东部季风区六条水汽通道;下表表示6条水汽通道与各区域夏季降雨指数的相关系数(系数绝对值越大相关性越强)。
/
区域降
雨指数
高原南
侧通道
孟加拉
湾通道
印度洋
通道
南海通

太平洋
通道
西风带
通道
华北
(北方型)
0.18
0.21
-0.08
0.18
-0.14
0.48
淮河流域
(中间型)
0.25
-0.06
-0.13
0.07
0.23
-0.08
长沙中下游
(长江型)
0.31
0.07
-0.42
0.28
0.72
-0.38
华南
(华南型)
-0.12
-0.11
0.19
0.36
-0.13
-0.22
(1)分析西风带通道的水汽输送比其他水汽通道偏弱的原因。
(2)选取四类雨型年中的任意两类,指出影响其形成所对应的主要水汽通道。
(3)当我国东部降水处于北方型年时,判断该年夏季少雨中心位置,并说明判断理由。
(4)西风带水汽输送偏弱时,推测夏季我国东部哪一区域可能出现较严重洪涝灾害,并加以解释。
【答案】(1)相较其他通道,我国东部季风区远离大西洋与地中海;西风带通道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大西洋与地中海的海面蒸发;由西风带水汽输送,沿途水汽凝结成雨,到达我国东部水汽较少。
(2)北方型:西风带通道、孟加拉湾通道、南海通道、高原南侧通道;
中间型:高原南侧通道、太平洋通道;
长江型:太平洋通道、南海通道、高原南侧通道;
华南型:南海通道、印度洋通道。
(3)少雨中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西风带通道负相关最明显,北方型年时,西风带通道强,成为少雨中心。
(4)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夏季降水与太平洋、南海通道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西风带通道呈显著的负相关;西风带水汽输送偏弱时,北方的冷空气更容易南下与北上的南海和太平洋水汽输送(副高携带来的水汽)在南方地区辐合,容易造成南方地区降水偏多,易产生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