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检测专题五地质地形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检测专题五地质地形

资源简介

课件156张PPT。专题五 地质地形地球外部放射性元素断块山        冲积扇的立体开发      【尝试自解】(1)D (2)C【答案】(1)D (2)A (3)B【尝试自解】(1)D (2)C (3)C【答案】(1)B (2)A【尝试自解】(1)B (2)CAADABBCBBDCBDABBADCDCBDCCBDBBDACDAB(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
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
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
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长期稳定的作用,
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4)因为横断山地区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
震、滑坡、崩塌多发,所以更易受到环境变化
的影响。专题五 地质地形
/
年份
考题
考点
命题素材
备考建议
2019
全国卷Ⅰ·9~11
流水作用与地貌
黄河小北干流堆积性游荡河道
全国卷Ⅰ·37(1)
地形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里海变迁
全国卷Ⅱ·9~11
流水、风力作用与地貌
东北西部山前平原地表变化
全国卷Ⅲ·37
流水侵蚀与堆积作用
美国西部某河流断面不同时间水体形态变化
2018
全国卷Ⅰ·6~8
流水沉积地貌
某河谷阶地示意图
全国卷Ⅱ·4~5
地形对地理环境影响
澳门填海造地区域图
全国卷Ⅲ·6~7
湖泊形成及流水堆积
贝加尔湖区域图
海南卷·14~15
地质作用
某区域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图
2017
全国卷Ⅰ·37(3)
坡向对气候的影响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
全国卷Ⅱ·9~11
冲积扇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分布示意图
  近几年全国卷中,集中考查了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重要考点。题型选择题与综合题均有,以选择题为主,试题素材新颖,难度较大,区分度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综合思维与思辨能力。
今后以特殊地貌景观图、地质构造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貌在内外力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高考命题的趋势。复习时,首先要准确掌握地质地形的基本概念与作用原理,尤其是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形成环境,多举一反三,进行变式深度学习;同时打破教材知识体系,依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高考常考点形成更具逻辑性和开放性的知识体系。
/【p54】
/
/【p55】
一、地形特征分析
1.正确描述地形特征
地表形态的差异为地形,等高线可以把立体的起伏状况反映在平面图上。一个地区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高低及其趋势、特殊地貌是概括某地地形特征的关键。
(1)地形类型
地形类型
大比例尺
山谷、山脊、山顶、陡崖、鞍部
小比例尺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地形格局
地形类型指出来以后,应说明各种地形组合形成的格局(如新疆“三山夹两盆”,湖南省东西南三面环山,北面为地势低平的洞庭湖平原,呈“U”型格局),如没有特殊格局应结合方位阐释各类地形的分布。
(3)地势特征的概括
结合方位指出高低方位,结合海拔极值、相对高度大小,可以判读出起伏的趋势、走向、起伏程度的大小。
(4)特殊地貌
常见特殊地貌一般有特殊的等高线特征及鲜明的区域地理特征:黄土地貌,三江并流,峡湾,喀斯特地貌,冲积扇,V型谷地,河谷阶地。
2.其他判读地形特征的方法
(1)等温线判读地形特征:①一般地势越高,气温越低;②等温线凹凸与地势走向;③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可反映地表的坡度状况。
(2)河流水系判读地形特征:依据河流的流向和水系的分布特征来推测地形、地势的特征。
K―→K
K―→K
K―→K
二、内力作用与地形
/
三、外力作用与地形
1.外力作用与地貌
/
2.区别“风化”与“风蚀”
风化中的“风”不仅指自然界的风,更包括日照、温度变化、植物活动、化学反应等作用下,岩石表面被破坏形成碎屑物。风蚀则是仅在风力作用下,由“风化”形成的碎屑物被搬运到别处,留在原地的形态即是风蚀地貌。两者的共同点:自然外力作用。两者的区别:①风化有多种外力作用,风蚀仅由风力引起;②风化后的碎屑物留在原地(不动的),风蚀地貌中碎屑物已被搬到别处(是移动的)。
【注意】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
风化类型
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风化: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3.河流对地貌的影响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多位于高原、山地,河流侵蚀作用强;中游侧蚀作用加强;下游沉积作用显著。
(1)河流侵蚀地貌
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不同河段,河流所受的侵蚀方式不尽相同,地貌各有差异。
初期: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形成“V”形谷。分布在河流上游。
中期:下蚀减弱,侧蚀增强,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形成河湾。一般位于中游。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成熟期:落差很小,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下蚀停止,转为沉积,一般位于下游。
(2)河流堆积地貌
类型
分布
形成机制
地貌特点
图示
洪积—
冲积平原
山前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降低→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
河漫滩
平原
河流
中下游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水下堆积体→河漫滩→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连接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
三角洲
平原
河口
地区
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泥沙堆积→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
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
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
(3)河流的剖面形态
/
河流发育于河谷地区,河谷主要由谷坡和谷底组成。
①谷坡:是河谷两侧的斜坡,不会被水淹没。主要地貌是阶地。
②谷底:由河床和河漫滩组成。
③河床:是河流平时或洪水季节占据和通过的地方,而不是整个河谷的范围。随水位的涨落而变化,其形态更是受到诸多自然因素影响,如:土壤,流域植被,流速(冲刷,搬运能力,堆积)等。
典型地貌分析1 三角洲的形成
/
典型地貌分析2 河流阶地
/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阶地由阶地面、阶地陡坎、阶地的前缘、后缘组成。阶地按上下层次分级,级数自下而上按顺序确定,愈向高处年代愈老。阶地物质下部为砂砾石,上部为粉砂、粘土,具二元结构。河流阶地是在相对稳定堆积和迅速下切过程中形成的。由于下切侵蚀的条件不同,阶地的成因也不相同。主要成因有:气候的变化,形成气候阶地;构造运动,形成构造阶地;侵蚀基准面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水利工程建设,改变了基准面。
河流阶地按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分为以下4类:
①侵蚀阶地。由基岩构成,阶地面上往往很少保留冲积物。
②堆积阶地。由冲积物组成。根据河流下切程度不同,形成阶地的切割叠置关系不同又可分为:上叠阶地,是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上;内叠阶地,新阶地叠于老阶地之内。
③基座阶地。阶地形成时,河流下切超过了老河谷谷底而达到并出露基岩。
④埋藏阶地。即早期的阶地被新阶地所埋藏。
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年代学的方法研究阶地的级数、结构、年代、成因、分布的规律在科学上与经济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风力对地貌的影响
地貌类型
形成过程(成因)
分布地区
典型地貌
风蚀地貌
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基岩裸露疏松破碎
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裸岩荒漠




流动
沙丘
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移动。沙丘移动速度、沙丘高度与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
干旱半干旱地区
新月形沙丘
河滩
沙丘
当河滩裸露,在较为强盛的盛行风的吹拂下易堆积形成沙丘(垄)
降水变率较大、盛行风较强的地区
纵向沙垄
海岸
沙丘
在开阔且有大量松散沉积物的海岸地带,向岸的强劲海风将未固定的沙粒吹到离岸不远处堆积,同时堆积物不断拦截从海滩刮来的物质不断加宽、加长和加高,从而形成沙丘
沿海地区

  在分析沙丘的物质来源时,可考虑是本地还是外来;沉积作用的动力过程一般有风力沉积、流水沉积和海水沉积。
沙丘
5.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6.侵蚀与沉积的答题思路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侵蚀
地貌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的CO2流水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周围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沉积
地貌
河流冲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来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沉积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在受到阻挡等作用下,风速降低,大量物质沉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的大量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四、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
(1)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五个方面:
①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②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③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④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西部南北走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走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⑤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2)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①影响局部气温。
对气温高低的影响:
地势高,气温低;地势低,气温高
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
河谷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
对气温日较
差的影响
高原比平原气温日较差大
山顶比山谷气温日较差小
对气温年较
差的影响
同一纬度的高原高山地区,气温年较差较小
  ②地形对光照的影响。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太阳辐射较少,光照强。
③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
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④影响风速。
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流向
水往低处流
流速
地势起伏越大,流速越快
水系形态
与流域面积
山地:放射状水系;盆地:向心状水系;山脊:分水岭;山谷:集水区;地形决定流域面积
流程长短
山地紧逼海岸,河流流程短
水能
水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航运条件
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3.地形对生物的影响
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山地的坡向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山地海拔也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冰雪带等。
4.地形对土壤、地质灾害的影响
坡度缓,土层相对稳定,土层深厚;坡度陡,土层浅薄贫瘠。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
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
5.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影响
(1)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2)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
6.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平原
山区
运输
方式
多种多样,根据实际条件灵活选择
先多以公路为主,然后才是铁路
线路
走向
受地形限制少,网状分布,密度大
沿山谷、河谷延伸,呈“之”字形,密度小
建设
成本
工程量小,技术难度小,造价低
工程量大,造价高
  (1)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2)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7.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1)地形高度:由于海拔的变化会使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例:山地发展立体农业。
(2)坡度:大于25°的陡坡不适宜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等。
(3)山脉的走向:迎风坡和背风坡、阳坡和阴坡水热条件不同。例: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阳坡和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发展粮食作物等种植业。
(4)不同地形区农业发展的差异
①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和限制较小,生产规模较大。有利: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广阔(地势低平),耕地面积广大,利于农耕和机械化作业;不利: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容易产生内涝。
②山地:地势起伏大,一般发展林牧业,(地形多样)利于发展多种经营;耕地面积小,不利于农耕,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③丘陵:有一定坡度,可根据需要改造梯田,但易造成水土流失,适宜种植果树、茶树等。
④高原:地面开阔,发展畜牧业。
⑤盆地:水热条件好的,可以发展水果种植业,若盆地内部地形平坦,如成都平原,可发展种植业。
8.地形对工业的影响
有利:地形平坦广阔,利于建设;
不利:土地租金高,地形起伏大,平地少,不利建设;河谷地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9.地形对商业网点的影响
山区、寒冷的高原自然环境相对恶劣,人口稀少,交通闭塞,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所以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小于平原。
/
        冲积扇的立体开发      
/
/【p60】
考向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9江苏)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读图,回答(1)~(2)题。
                  
/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 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 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需要判断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具体表现;第(2)问要推测该区域的地质环境,两问都需要结合题干信息及利用原理解决。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①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②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③“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是水平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的,而上部的水平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
(2)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
【尝试自解】(1)D (2)C
(2018海南)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1)~(2)题。
/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1)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需要分析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关键是理解X区和Y区的差异在哪里?然后从地质作用原理出发分析即可;第(2)问要推测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需要结合图示及地理原理解决。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地质剖面图信息: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五个地层的排列顺序。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
(2)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
【尝试自解】(1)D (2)C
/技巧点拨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沉积岩:位置越靠下,岩层越老;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看断层: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
(3)看岩浆岩:岩浆岩(侵入岩和喷出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
(4)看变质岩:变质岩受岩浆岩影响而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5)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6)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4.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1)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2)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3)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变式训练】
下图为凌河地形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3)题。
/
(1)图中(  )
A.煤层形成于砾岩层中
B.煤层形成的时间较晚
C.煤层由变质作用形成
D.皮家处适合开采煤炭
(2)图示区域P—K期间的地质过程主要为(  )
A.沉积—挤压—侵蚀—沉积
B.下沉—侵蚀—抬升—沉积
C.沉积—断裂—下沉—沉积
D.下沉—沉积—抬升—侵蚀
(3)为了突出图示区域地势的起伏特征,绘制地形剖面图时应(  )
A.扩大垂直和水平比例尺
B.水平比例尺不变,扩大垂直比例尺
C.缩小垂直和水平比例尺
D.水平比例尺不变,缩小垂直比例尺
【解析】(1)从图中得知,煤炭分布位置附近没有砾岩层,A错;煤层位于C1,对照下面的时间表,距今时间最长,B错;煤层是由沉积作用而成,C错;皮家处岩层地质稳定,离煤层近,适合开采煤炭,D正确。故答案选择D。
(2)P1是泥灰岩,P2是页岩,K1是砾岩,从岩石的分布情况,可以得知该地区先发生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弯曲变形和原有岩层方向不平行,说明经历了内力的挤压;露出的岩石又经历了外力侵蚀,并且经过沉积作用又形成了沉积岩。故答案选择A。
(3)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为了突出地势起伏较大的效果,只需要图在垂直方向上表示地更详细一些。所以,需要扩大垂直比例尺,而水平比例尺不需要改变。故答案选择B。
【答案】(1)D (2)A (3)B
/技巧点拨
四种常见的沉积岩
1.砾岩:一种颗粒直径大于2毫米的卵石、砾石等岩石和矿物胶结而成的岩石,多呈厚层块状,层理不明显,其中砾石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性。
2.砂岩:颗粒直径为0.1~2毫米的砂粒胶结而成的岩石。分布很广,主要成分是石英、长石等,颜色常为白色、灰色、淡红色和黄色。
3.页岩:由各种黏土经压紧和胶结而成的岩石。是沉积岩分布最广的一种岩石,层理明显,可以分裂成薄片,有各种颜色,如黑色、红色、灰色、黄色等。
4.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中生成灰色或灰白色沉积岩。主要由方解石的微粒组成,遇稀盐酸会发生化学反应,放出气泡。石灰岩的颜色多为白色、灰色及黑灰色,呈致密块状。
考向二  流水作用与地貌
(2019全国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全长132.5千米。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下图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
(1)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  )
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
(2)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河水流量 ②支流汇入 ③沿岸地貌 ④两岸岩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  )
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
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
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
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需要解释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原因,关键是理解“堆积性游荡河道”的内涵和形成条件;第(2)问要判断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关键词是“摆动小”;第(3)问需要推测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的作用变化,设问有几个前提: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且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作用。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①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为堆积性游荡河道;②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③是季风气候区。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含沙量大,又因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
(2)河水流量可以决定河水对两岸的冲蚀力度,河流流量大导致河道摆动范围大,但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的河水要从上段流入中段,中段的水量比上段的大,所以河水流量不是决定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因素,在中段并没有支流汇入;而沿岸地貌及岩性大小会影响河道向两侧侵蚀扩张范围,从区域常识可判断该地位于吕梁山南部,上段及下段均有河流汇入,代表上下段河流入口两处地势较低洼,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河口处淤积物较多,易形成泥沙堆积,导致河水泛滥,河道摆动大,而中段由于没有河道存在,可能是河道两侧地势较高,为山地的延续,导致中段地势较高,地貌不同,岩性较为坚硬,故河道摆动范围较小。
(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流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
【尝试自解】(1)D (2)C (3)C
(2018全国Ⅱ)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读图,完成(1)~(3)题。
/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图像信息:海拔T3>T2>T1>T0。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T0地貌塑造还在继续,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其他平坦面河水不会淹没,因此平坦面面积不会扩大。
(2)沉积颗粒越大说明流速越大。T3砾石的平均砾径最大,故为流速最大的时期。
(3)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尝试自解】(1)A (2)A (3)D
/技巧点拨
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物成层分布。
【变式训练】
冲积扇是在一定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天山北麓冲积扇地貌广泛分布,其中玛纳斯河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受山麓带的构造隆升影响,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和活动断层发育。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读图,完成(1)~(2)题。
/
(1)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地区的特点是(  )
①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②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③耕地分布北少南多 ④扇体边缘可能有大量地下水溢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l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
A.地壳间歇性抬升
B.地壳间歇性下降
C.风力搬运、沉积作用
D.冰川搬运、沉积作用
【解析】(1)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①正确;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可知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②正确;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③错;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可能出露地表,④正确。故选B。
(2)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图示F1至F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相互叠置,是不同时期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的冲积扇,它们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是地壳间歇性抬升形成的;地壳间歇性下降形成的沟谷,不是冲积扇;与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无关。故选A。
【答案】(1)B (2)A
考向三  风力作用与地貌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见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1)~(2)题。
/
(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  )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需要判断鄱阳湖地区夏季和冬季风向与风力大小,一是要基于地理基本知识,二是一定不能拘泥于课本所学,一定要结合材料信息来推测;第(2)问需要判断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深刻理解沙山及垄槽相间地形是关键。
第二步,提取图文信息
①该地位于我国南部东亚季风区。其大气环流形式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②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结合夏季是副高压脊的位置在偏北侧的江淮地区,所以能更准确判断夏季风;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③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④图中的沙岭沙山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该地位于我国南部东亚季风区。其大气环流形式为: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季盛行西北季风;但因北部大别山地形影响,冬季吹东北风。又因图中沙岭沙山东北部侵蚀严重形成垄槽,所以该地以偏北风为主,且冬季风速较大。
(2)沙山沙岭地势高,不可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只能由风力堆积形成;后又受风力的侵蚀作用,在沙山上形成垄槽相间地形。
【尝试自解】(1)A (2)C
/技巧点拨
沙丘分类
在沙漠环境中,碎屑物质在风力的搬运下,砂粒以跳跃及滚动的方式,爬上稍为倾斜的迎风坡面,在陡峭的滑动面坡沉积下来,形成风成沙丘。
沙丘的类型可以根据含沙气流结构、风力方向和含沙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沙丘形态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沙丘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1.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20°;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
2.纵向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一致(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
3.长时期的多风向风沙流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可形成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
而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不仅常见于干旱地区,也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地区等,成因各不相同。
【变式训练1】
抛物线沙丘分布于半荒漠边缘地区或海岸带,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下图为我国某区域抛物线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
(1)图示甲、乙、丙、丁四区域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地常年盛行(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东风 D.西风
(3)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  )
A.两翼均有植被
B.分布区的风向固定
C.迎风坡都较陡
D.不会存在同一地区
【解析】(1)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抛物线沙丘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的,图示甲、乙、丙、丁四区域中,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甲,对沙丘阻挡能力最强,沙丘移动距离近,A对。乙、丙、丁处对沙丘移动阻挡较弱,沙丘移动的最远,B、C、D错。
(2)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迎风坡平缓前进,背风坡陡呈弧线凸出。根据抛物线形态,结合指向标,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B对。A、C、D错。
(3)抛物线形沙丘的两翼指向上风方向,两翼有植被。新月形沙丘两翼指向下风向,两翼无植被,A错。抛物线沙丘与新月型沙丘都能指示风向,分布区的风向固定,B对。迎风坡都较缓,C错。可能会存在同一地区,D错。
【答案】(1)A (2)B (3)B
【变式训练2】
亚速海是世界上最浅的海,海水盐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盛行偏北大风。西部有狭长的沙嘴(从陆地凸入海中的狭长沙滩)与锡瓦什湾相隔(如下图)。据此回答下题。
/
从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图示“沙嘴”的形成原因。
【答案】众多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亚速海;常年存在的海流呈逆时针方向将泥沙搬运到锡瓦什湾东部;锡瓦什湾岛屿众多,海底地形平坦,水深浅,海流运动速度减缓;海流所携带的泥沙容易沉积,形成狭长沙嘴。
考向四 地貌综合分析
(2019全国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
(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
A.构造运动 B.流水
C.冰川 D.风
(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
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要判断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关键词是“山前平原”和“修建水库前”;第(2)问需要判断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的原因,关键词是“断流期间”和“洼地增多增大”。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①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②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③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④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
(2)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
【尝试自解】(1)B (2)C
  (2016全国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读图,完成(1)~(3)题。
/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例题分析
题号
(1)
(2)
(3)
信息
获取
文字
信息
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堆积形成的,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必须是海岸线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堆积才能形成
泥沙在贝壳堤外持续堆积,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加大贝壳堤与海岸线的距离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图中
信息
三条贝壳堤形状都是较平直,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较稳定
距今越早,贝壳堤离海岸线越远
海岸线随时代而变化,贝壳堤位置不断变动
题干
解读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即一条贝壳堤形成时间段内
“堤外”堆积,海水搬运的泥沙应该堆积在海岸线与海洋之间
“多条贝壳堤”说明河流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大于海浪搬运
知识
迁移
流水沉积作用
海浪沉积作用
河流沉积作用
【尝试自解】(1)C (2)B (3)D
/技巧点拨
海岸交错地带地貌的综合成因
海岸地貌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海岸侵蚀地貌是海岸在波浪、潮流等的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海岸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
海岸地貌的形成: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①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塑造出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搬运到波浪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②在热带海域,可形成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③在不同的气候带,气温、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特别是海岸线的进退,具体思维关系如下:
河流输沙量大→河口堆积强于河口侵蚀→海岸线前进
河流输沙量小→河口堆积弱于河口侵蚀→海岸线后退【变式训练】
热喀斯特指多年冻土区受热融蚀产生类似喀斯特地貌形态的热融地貌,由地下冰融化而产生,又称热喀斯特地貌,分为热融沉陷地貌和热融滑塌地貌两种。读图,回答(1)~(3)题。
/
(1)下列区域能够经常见到热喀斯特地貌的是(  )
A.云贵高原 B.西西伯利亚平原
C.巴西高原 D.西欧平原
(2)热融沉陷区域形成的热融湖(  )
A.会继续陷落成溶洞
B.是岩层弯曲形成的
C.面积广、水量大
D.会使冻土层逐渐变薄或被切穿
(3)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发生热喀斯特的形式和时间一般是(  )
A.热融沉陷—夏季
B.热融沉陷—秋末冬初
C.热融滑塌—夏季
D.热融滑塌—秋末冬初
【解析】(1)材料中已经明确了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冰融化后形成的地貌,因此常见于有冻土且冻土中的冰能够发生融化的区域。云贵高原、巴西高原、西欧平原都没有形成冻土,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处高纬地区,冬季寒冷漫长,冻土广布。
(2)溶洞是地表水流入地下的进口,形态与漏斗相似,是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的过渡类型,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热喀斯特地貌并非喀斯特地貌,A错误;热喀斯特地貌为冻土中的冰融化后形成的地貌,并非岩层的水平运动形成的,B错误;湖泊面积大小与水量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不确定性,C错误;水的比热容较大,温度相对于冻土较高,具有导热性,加速了湖底和湖岸多年冻土的退化速度,使冻土变薄或被切穿。选D。
(3)由图可知,热融沉陷湖泊发生在地势平坦地区;热融滑塌发生在地势起伏较大地区。大兴安岭北部地势起伏大,夏季气温高,冻土中的冰易融化,故会出现热融滑塌;秋末冬初气温低,冻土不会融化,更不会出现热融滑塌。选C。
【答案】(1)B (2)D (3)C
考向五 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8全国Ⅱ)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下图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1)~(2)题。
/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2)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
A.狭窄 B.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图文信息:①澳门老城区以低矮的丘陵为主→有起伏,坡度较大;②老城区街道曲折,隐性信息是街道比较狭窄。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读图可知,图中几条道路都以海命名,说明其位于临海,结合图中几条道路的命名,可以发现半岛东南侧的海边马路部分路段距海较远,说明经过填海造陆这条滨海马路距海变远。所以,澳门半岛东南地区填海造陆后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
(2)找到“少见自行车”与“老城区街道”的关联:骑行自行车主要靠人力,地势起伏大的地区比较消耗体力,而曲折的街道对骑乘自行车影响不大,狭窄的地区骑自行车反而更加方便。
【尝试自解】(1)C (2)C
(2016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图像信息:等高线的分布→山脉大致为南北走向;相对高差→地势高差大;50°N~60°N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季风,对降水和气温影响大;巨大的地势高差→气候的垂直分布差异显著。
(2)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
(3)拍摄野生动物:必须注意三点:动物在哪里?拍摄者在哪里?好天气在哪里?
【尝试自解】(1)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机率大;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技巧点拨
地形对气候和河流的影响
/
/【p68】
                  
(2018江苏)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 题。
/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A)
/
【解析】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选A。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A)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纪、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选A。
(2018天津)读图文,回答3~4题。
/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D)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页岩、砂岩沉积岩,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喀斯特地貌。故选D。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4.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A)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解析】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A对、C错。故选A。
(2017江苏)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B)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解析】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可知,乙为断层,该断层形成后,发生岩浆活动,形成岩浆岩丙,之后才形成甲沉积岩。故选B。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B)
A.1 B.2
C.3 D.4
【解析】图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其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层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故选B。
(2017全国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7~9题。
/
7.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C)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地势较高,河流主要东流,且短小流急,加之东侧降水偏多,山麓地带沟谷众多,导致贺兰山东麓泥沙堆积,冲积扇集中连片分布。故选C。
8.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B)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处河流相对较长,根据图中低山和中高山图例,可以看出甲处山地相对高度较小,流域内地势起伏小,水流速度较缓,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所以在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故选B。
9.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B)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知,贺兰山东麓洪积扇中,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故以砾石为主的冲积扇土层浅薄,耕地条件差,耕地较少。故选B。
(2016海南)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0~11题。
10.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D)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解析】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
11.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C)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12.(2018海南)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
A组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
/
1.图中铁路的主要分布特点是(B)
A.沿山脊分布 B.沿河谷分布
C.沿等高线分布 D.沿纬线分布
【解析】读图可知,铁路和河流基本重合,河流只可能在谷地而不可能在山脊,A错误,B正确;河流是由高处流向低处,因此也不会是沿等高线分布,C错误;纬度不影响铁路线的走向,D错误。故选B。
2.图中东段铁路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其主要目的最可能是(D)
A.裁弯取直,提高车速
B.经过河流少,减少投资
C.靠近河流,可水陆联运
D.减小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解析】读图可知,东段铁路的南线经过的居民点多,过境道路会对居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故选D。
3.从图中居民点分布特点推测,该地易发(A)
A.洪水 B.地震
C.干旱 D.风暴
【解析】据经纬度可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据图中居民点的分布可知,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且地势较高的地方,说明该地易发生洪水灾害。故选A。
天然堤位于河漫滩上,是由多次洪水不断堆积形成的,洪水期河水溢出河道,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河床两侧堆积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长堤。读天然堤示意图,回答4~6题。
/
4.推断下列河段容易出现天然堤的是(B)
A.黄河中游 B.黄河下游
C.长江上游 D.长江三角洲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天然堤位于地势平坦,流速小,泥沙大量沉积的河流下游地区的河漫滩附近的河床两侧。长江上游和黄河中游地区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不易形成天然堤;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入海口附近,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貌,不易形成河漫滩;因此黄河下游地区最容易出现天然堤,B选项正确。
5.推断河流的哪个部位天然堤更易发育(B)
A.凸岸 B.凹岸
C.出山口 D.入海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流凸岸在河流洪水期流速要慢于河流凹岸,洪水在凹岸更容易溢出河道,进而在凹岸地区泥沙沉积量大于凸岸;在河流凹岸天然堤发育较好,在凸岸天然堤与边滩相连。A排除,B正确。河流出山口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入海口会形成河口三角洲,C、D排除。
6.下列关于天然堤沉积物颗粒大小及剖面形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A.外侧任一层沉积物越靠近河床颗粒越细
B.天然堤剖面形态内侧陡,外侧缓
C.水平方向上同层沉积物有分选性
D.垂直方向上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
【解析】天然堤沉积物的外侧受河床摩擦力和颗粒重力作用影响,由河床向外侧流水搬运能力逐渐减弱,颗粒物大的先沉积,小的后堆积,A说法错误。受河流水作用,天然堤内侧侵蚀强,外侧侵蚀弱,因此朝向河床的一坡较陡,而背向河床的一坡较缓,B说法正确。在天然堤水平方向上受河流流速影响,越往下游,河流流速越慢,颗粒物越来越细,因此同层沉积物具有分选性,C说法正确。天然堤垂直方向上沉积物主要受重力分选,从而使得沉积物具有层理结构,D说法正确。因此A符合题意。
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图。读图,完成7~9题。
/
7.形成最晚的是(D)
A.石灰岩 B.页岩
C.石英砂岩 D.堆积砂砾石层
【解析】四项均为沉积岩。根据图中岩层分布可知,石英砂岩位于最底层,是形成最早的岩层;堆积砂砾石层是流水侵蚀搬运堆积而成的,形成最晚,D项正确。
8.太行山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依次为(C)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U形峡谷、V形宽谷
D.盘状宽谷、V形宽谷、U形峡谷
【解析】由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即内力抬升后遭受流水下切侵蚀,是自上而下逐渐侵蚀形成的。读图可知,位于最上方的盘状宽谷是最先形成的,位于最下方的V形峡谷是最后形成的,太行山峡谷形成的年代早至晚依次为盘状宽谷、U形峡谷、V形峡谷,故C项正确。
9.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D)
A.石柱地貌形成晚于孤峰
B.目前峡谷以流水侧蚀为主
C.峡谷处在断裂带上
D.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
【解析】读图可知,石柱所在岩层形成早于孤峰所在岩层,但石柱与孤峰哪个先形成不能判断;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故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峡谷以流水下蚀为主;由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太行峡谷并不在火山地震带上,故D正确。
海南博鳌玉带滩是一条自然形成的狭长形沙滩半岛。玉带滩以“分隔海、河最狭窄的沙滩半岛”而被列入为“吉尼斯之最”。据此完成10~12题。
/
10.由图可知玉带滩东岸的北部较南部(C)
A.水浅而海底平坦
B.海水的盐度较高
C.海浪的侵蚀作用强
D.河流的侵蚀作用强
【解析】读图可知,玉带滩东岸的北部较窄,南部较宽,则北部较南部的海浪侵蚀作用强。
11.玉带滩的形成使得其西侧水域趋向(B)
A.变宽 B.变浅
C.变深 D.稳定
【解析】玉带滩为流水沉积地貌,它的形成会使西侧水域由于河的沉积作用而变浅。
12.近年来,万泉河等河流上游修建了许多水库,这最有可能造成玉带滩(D)
A.远离大陆 B.连接北岸
C.向东推进 D.向西后退
【解析】上游水库的修建会使下游水量减少,泥沙沉积量减少,西部河流的沉积作用减弱,东部海浪的侵蚀作用增强,使玉带滩向西后退。
侵蚀基准面是影响某一河段或全河发育的顶托基面,通常分为总侵蚀基准面(即海平面)和地方侵蚀基准面,其升降引起河段的冲淤和形态上的变化。夷平面是地壳在长期稳定的条件下,外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其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读图,完成13~15题。
/
13.若侵蚀基准面下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河流的侵蚀作用减弱
B.河流的堆积作用加强
C.河流的长度将会加长
D.河流的宽度将会变窄
【解析】读图,若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与侵蚀基准面高差增大,河流的侵蚀作用增强,A、B错误。河流到基准面的距离增大,河流的长度将会加长,C正确。河流侵蚀加强,侧蚀也会加强,河流的宽度将会变宽,D错误。
14.在山区,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C)
A.地壳长期稳定
B.地壳持续性抬升
C.地壳间歇性抬升
D.侵蚀基准面持续上升
【解析】夷平面被抬升以后即成为残留在山坡或山顶上的古夷平面。在山区,多级古夷平面的存在,表明地壳间歇性抬升,C对。地壳长期稳定,地表形成的近似平坦地面不是多级,A错。地壳持续性抬升、侵蚀基准面持续上升,不能形成多级古夷平面,B、D错。
15.在岩性差异不大的可溶岩石中,若在当地岩溶基准面的控制下,岩溶发育速度与深度的关系是(B)
A.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强
B.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弱
C.与深度无关
D.在不同地区关系不同
【解析】在岩性差异不大的可溶岩石中,若在当地岩溶基准面的控制下,岩溶发育速度与深度的关系是随深度的增加,与基准面的高差减小,侵蚀减弱,B对。A、C、D错。
B组
下图为黄河某河段河谷剖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八个堆积面T1—T8,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1。读图,完成16~18题。
/
16.地壳最稳定的时期是(D)
A.T2形成时期 B.T4形成时期
C.T6形成时期 D.T8形成时期
【解析】根据已掌握知识可知,地壳稳定时期则表现为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作用为主,河流阶地产生,地壳最稳定的时期河流阶地沉积物应最厚。读图可知,T8形成时期沉积物最厚。故选D。
17.抬升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是(B)
A.T8—T7时期 B.T6—T5时期
C.T4—T3时期 D.T2—T1时期
【解析】地壳抬升时以流水下蚀作用为主,无明显河流阶地产生,比较无河流阶地产生时期河流下蚀的距离,即河谷上下相邻阶地之间的距离,距离最大者表明地壳抬升持续时间最长,故选B。
18.T2—T3时期河道弯曲凸出方向是(B)
A.东 B.西
C.南 D.北
【解析】根据图中方向指向标,T2、T3分布于河谷东侧,该时期西侧未出现河流阶地及堆积物,说明河谷西侧为侵蚀岸、凹岸,东侧为堆积岸、凸岸,即河谷向西侧弯曲凸出,故选B。
蛇曲是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像蛇一样弯曲的地貌景观,它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省延川县也有规模宏大的蛇曲群。该地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河流南北两侧植被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延川县附近黄河某段蛇曲群。读图,完成 19~21 题。
/
19.伏义河村是图示区域为数不多的村庄之一,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D)
A.冬暖夏凉,气温适宜 B.降水稀少,光照充足
C.港阔水深,航运便利 D.地势较缓,水源丰富
【解析】陕西省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冷夏热,A错误。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属半湿润过渡地带,B错误。蛇曲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地势较缓,水源丰富,河流较浅,C错误,D正确。
20.延川县黄河蛇曲群的形成过程是(A)
①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 ②河流沿裂隙侵蚀形成河湾 ③地壳受内力作用抬升 ④河流下切侵蚀使河床下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解析】延川县黄河蛇曲群是形成在峡谷的,先是在内力的作用下,断裂经流水侵蚀形成河湾,再地壳抬升后,经过河流的侵蚀作用,河床不断加深形成。A正确。
21.图中甲地比河对岸植被茂密,因为甲地(C)
A.水源丰富 B.光照充足
C.蒸发较少 D.土层较厚
【解析】甲地位于河谷的背阴面,水源条件相差不大,光照没有阳面充足,但温度较低,蒸发较少,水分条件更好,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等高线更密集,坡度更大,土层较薄。
燕山山脉以南地区在第四纪发生山区、平原分异,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下图为燕山山前构造单元图(左图)和Z地钻孔沉积物垂直剖面分布图。读图,完成22~24题。
/
22.燕山缓慢隆升时期对甲河流的影响有(D)
A.流量减少 B.汛期变长
C.流程变短 D.泥沙增加
【解析】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燕山成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增多,河流流量加大,落差增大,水流速度加快,侵蚀作用加强,冲积扇发育,泥沙含量增加,位置没有变化,汛期和流程不会有变化,D正确。
23.山前平原的主要形成过程(A)
A.褶皱—断裂下陷—流水堆积
B.断裂—褶皱—隆升—流水侵蚀
C.断裂下陷—褶皱—流水堆积
D.褶皱—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解析】山前断裂带南北两侧均有褶皱,故先出现褶皱后有断裂,材料中指出以山前断裂为界,山区隆升、山前地区下降,是冲积扇发育的地点,故下陷后沉积,A正确。
24.Q1至Q4沉积层形成时期Z钻孔河段水流速度最缓的为(B)
A.Ql B.Q2 C.Q3 D.Q4
【解析】河流流速比较快时,沉积的物质以颗粒大的物质为主,它的重力比较大,不容易携带。而流速减慢,沉积的物质颗粒较小,黏土颗粒最小,故Q2水流速度最缓,B正确。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沱沱河、当曲、通天河交汇的区域,地形开阔,河道宽浅,流水如发辫。三条流向不同的河流与两侧的山体之间,形成了三个不同地貌的三角区:沱沱河—通天河北岸三角区主要为山地,当曲—通天河区南岸三角区则分布大片沼泽,沱沱河—当曲之间的三角区则以台地为主,统称为通天河三角区。该三角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台地上常年有藏野驴和藏原羚在驰骋;山地是岩羊和雪豹活动的场所;辫状河道附近常有警觉而善泳的白唇鹿在觅食,还有远处的狼在伺机而动;几十米高的断崖下,有斑头雁在飞掠,向南的远处便是藏羚羊活动的草原地带了……
/
(1)指出通天河三角区地形多样的原因。
(2)分析沱沱河、当曲、通天河交汇的区域辫状河系形成的条件。
(3)说明通天河三角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4)分析辫状河道附近有利于白唇鹿活动的条件。
【答案】(1)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带,地壳抬升,地势起伏大;地势落差大,河流侵蚀切割作用强烈,山高谷深;地处高原,高山、峡谷、滩地、台地、陡崖等地形多样。
(2)河流含沙量大;河谷比较开阔,地形平坦,河流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沙洲;流域降水季节差异明显,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期宽阔的河道沙洲凸显形成辫状景观。
(3)地形多样,导致气候条件差异大,为不同野生动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环境和丰富的食物;位于青藏地区,人类活动干扰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4)附近有草甸(水草丰美),可以提供丰富的食物;辫状河道附近地形平坦开阔,易于发现潜在威胁;(白唇鹿善泳,发现潜在的威胁后)可以快速逃避到辫状河道的中央(辫状河道是它们抵御外来威胁的天然屏障)。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钙华又称石灰华,是在地表由岩溶泉、河、湖水沉积形成的大孔隙次生碳酸钙。其成因是由于岩溶地区的地下水或地表水在适宜的环境下,且往往是在植物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下,导致碳酸钙过饱和而沉积。钙华沉积的多少要看净光合作用(总光合作用减去总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在一定低温(低于20°C)达到最大值。
材料二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碳酸钙的溶蚀与沉淀作用
6CO2+6H2OC6H12O6+6O2
CO2+CaCO3↓+H2O??Ca2++2HCO
材料三 在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高原边缘的密集断裂给降水的渗流提供了通道,也使地下水因沟谷的切割,易于溢出形成饱含碳酸钙的喀斯特泉,泉水在山谷中溢出,一旦条件合适,水中的碳酸钙就会沉淀出来,在地表堆积成钙华。因此,横断山区从北到南形成一条钙华景观带。
/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试分析植物作用如何影响钙华的沉积与溶解。
(2)说明横断山区形成钙华景观形成的原因。
(3)同样是石灰岩被溶蚀,为什么华南地区多形成峰丛、峰林,而横断山区不能形成。试分析其原因。
(4)与中国南方相比,横断山区喀斯特地貌动态变化速率更快,景观稳定期更短,也更容易受环境变化的影响,说明原因。
【答案】(1)水生植物白天主要进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钙华沉淀;晚上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水中的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让钙华溶解。
(2)有大面积的石灰岩分布;横断山区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有丰富的水生植物;海拔较高,气候温凉,净光合作用大,钙华沉积多(地势起伏大,水流快,且多断裂或裂隙,来自深处的地下水涌出后,压力骤差,水中二氧化碳易逸出)。
(3)因为横断山区处于地壳强烈上升的区域,喀斯特的溶蚀作用来不及对地表石灰岩进行充分的塑造,山体就被快速抬升。而华南地区地壳比较稳定,由于流水溶蚀长期稳定的作用,所以形成峰丛、峰林地貌。
(4)因为横断山地区地壳运动十分活跃,地震、滑坡、崩塌多发,所以更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