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检测专题六整体性与差异性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课件学案与检测专题六整体性与差异性

资源简介

课件125张PPT。专题六 整体性与差异性热量 相对高度大,自然带多牵一发而动全身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BBDCCBCABCDBDAACDBCADACADACD专题六 整体性与差异性
年份
考题
考点
命题素材
备考建议
2019
全国卷Ⅰ·9~11
地形对流水作用的影响
黄河小北干流堆积性游荡河道
全国卷Ⅰ·37(1)(4)
自然环境整体性
里海变迁
全国卷Ⅱ·9~11
水、植被覆盖与地表形态
东北西部山前平原地表变化
全国卷Ⅲ·11
山地垂直自然带
山区公路沿线景观
2018
全国卷Ⅰ·37(1)
自然环境整体性
乌裕尔河与扎龙湿地的变化
全国卷Ⅱ·9~11
自然环境整体性
汾川河流域多次降水统计图表
2017
全国卷Ⅰ·1
自然带
文字材料+某城市绿化带景观
全国卷Ⅰ·37
垂直地带差异
某山峰苔原带生物多样性
2016
全国卷Ⅰ·10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某山地磷高累积区分布图
全国卷Ⅱ·6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某高山苔原带积雪与冻害
  近几年,全国卷试题中,选择题通常以区域图或数据资料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自然带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非选择题主要探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选择题与综合题均有出现,往往综合性强,素材新颖,对学生综合思维及地理推理能力要求高。
今后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和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陆地自然带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分异的规律,这些仍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复习时,理解原理本质,通过案例的形式加强整体性核心的理解与运用,不断提升综合思维能力。
【p70】
【p71】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岩石、大气、水、生物和土壤等地理要素共同组成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1.分析思路
(1)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例如,在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四大应用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常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如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一般结合区域图、景观图、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之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必需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差异性成因
2.表现
(1)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主要影
响因素
分布特点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①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布规律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或者是陆地自然带表现得不完整或不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的判断方法: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
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成因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几乎没有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地形起伏
科迪勒拉
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
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
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南美洲巴塔
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各大洲的高山
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
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
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
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
区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水分
天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三、雪线与林线
1.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2.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
林线高度是指山地垂直自然带谱中的森林分布的上限海拔高度。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1)影响热量的因素
①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热量越充足,林线分布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林线分布越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阳坡热量充足,林线分布较高;阴坡,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拔: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温度越低,林线分布越低。
(2)影响水分的因素
①纬度:受信风带或副高控制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林线分布较低。
②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坡降水丰富,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水较少,林线分布较低。
③海陆:同纬度相比较,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林线分布较低。
【注意】①温度:温度对林线有决定性影响,温度过低是植物生长不好的首要原因,热量不足使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不能形成干物质。受温度因素影响,高山林线海拔高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方向逐渐降低。
②降水:降水减少会使植物叶和芽出现干化现象,从而限制树木在更高海拔高度生长。高山林线高度随降水减少而降低。
③其他要素:主要有地形、积雪、火及人为因素等。
全球来讲,纬度越高,林线越低;同纬度情况下,降水量少的地区林线的高度较高。
3.影响森林下线的因素
(1)逆温的原因。在一些有雪山和冰川的地区,来自雪山和冰川上的冷空气下沉,汇聚到河谷和盆地的底部,造成了一种山上的气温比山下高的情景,这就是所谓的逆温现象。是这种原因使得森林的林线倒置,出现了下面的林线。
(2)降水的原因。在干旱地区,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海拔上升,降水量递增,在一些高山的半山腰出现了所谓的最大降雨带。森林的出现受制于这条降水带,因此也就出现林带缠山腰的现象。
(3)地下水和冻土的原因。低处的河谷和盆地地下水位高,排水不畅,有冻土层存在,因此,森林无法延伸至此。东北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有些地区,森林生长在山坡上,河谷和盆地是湿地,没有森林。在荒漠地区情况相反,森林出现在沿河两岸,出现在湖边和盆地。如塔里木河、和田河、克里雅河、黑河等沿岸的胡杨林。
(4)焚风的原因。在横断山区,一些河谷是干旱河谷,森林只出现在山顶,这就是焚风所致。迎风坡把季风带来的降雨都留下了,越过山顶下沉的风又干又热,因此,森林无法向下延伸。
四、生物与地理环境
①以农业发展为例,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物的生长或鱼类生存造成影响。
②以植被为例,考查植被的生存环境、植被的生存环境的变化等。
③考查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区域生物量少的原因等。
1.陆生动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存
空间
①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显著,环境多样,适宜生存空间大;
②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空间小;
③长期与大陆分离,环境封闭,物种独特
气候
①纬度(海拔)低,水热充足,植物繁茂,食物充足;
②纬度(海拔)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
③冬季(终年)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环境
①生态环境发生改变,食物来源减少,饮用水短缺,生存空间减小;
②全球气候变化,草地退化,生存环境改变;
③生态良好,环境污染少
天敌
①缺少×××,天敌少;
②受到×××天敌威胁
人类
活动
①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强度小,干扰少;
②森林、草原减少,污染加剧,食物减少,栖息环境遭破坏
2.水生动物(鱼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存
空间
①湖面(海域)广阔,生存空间大;
②跨度大(流程长),水域环境多样,种类繁多;
③河湖(海)相连,有利于×××洄游产卵
气候
①纬度低,水温高,生长速度快;
②水温适宜,利于产卵、繁殖;
③水域浅(纬度低),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
水文
①盐度高(低),适宜咸水(淡水)鱼类生存;
②纬度(海拔)高,盐度低、水温低,适宜冷水性鱼类生长;
③结冰期长,存活率低;
④水质好
食物
①多条河流入海(湖)/寒暖流交汇(上升流/水温变化明显),底层海水上泛,营养盐类丰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②水草丰美/其他鱼类为×××提供充足饵料
天敌
缺少天敌制约,繁殖速度快,种群密度大
人类
活动
①水质下降,污染加重;
②过度捕捞
  3.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1)水分和热量——高温多雨,水热条件优越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2)自然环境复杂——气候复杂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水域环境复杂,水生生物丰富;地形复杂、起伏大的地区,生物种类丰富。
(3)环境变迁与突发事件——如地质时期的冰期导致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导致食物缺乏等。
(4)天敌与外来物种的干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5)人类活动的破坏与干扰——最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滥捕滥猎、污染物的排放破坏生态环境(如对食物链的破坏、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动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等),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4.植被与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互
作用地理  
要素  
自然地理要素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
地形
①根据地形分析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②根据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带性越显著,垂直带谱种类越多
③根据植被状况分析坡向(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根据植被覆盖分析地质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力地貌的形成
气候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
植被具有调节气候的作用:降低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增加降水量
水文
根据植被状况分析水源条件:植被生长好的地区,水源条件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生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特征
①判定河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含沙量小
②判断河流径流量变化: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河流径流量相对稳定,季节变化小
土壤
根据植被生长状况可判断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等。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
植被生长可改变土壤性质,如水稻土的形成
五、土壤与地理环境
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空气和水分四种物质组成,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壤中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常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1.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
成土母质
土壤
区别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联系
①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②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③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一般土壤剖面分层
(1)枯枝落叶层,又叫覆盖层(只有森林土壤有这一层)。
(2)腐殖质层,呈棕黑色。
(3)淋滤层,色泽较淡。
(4)淀积层,由上层淋滤下来的物质,淀积在这里,通常比较紧实、粘重,不透水,矿物质养分比较丰富。
(5)母质层,多为粗糙砂粒或粘重的胶泥,不具备土壤结构。
3.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4.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陡峭的山坡
地表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地表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
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5.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因素
有机质的来源主要是枯枝落叶,有机质损失主要靠微生物的分解、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外力侵蚀作用。
答题思路
植被
植被茂盛(草类茂盛、森林丰富),多枯枝落叶(腐殖质),积累大量的有机物
微生物分解作用
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弱,有机质含量高
外力侵蚀作用
降水多,淋滤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
人类活动
人工培育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如秸秆还田、使用农家肥等
6.分析红壤、黑土、四川盆地紫色土、德干高原火山灰土、黄土高原黄土土壤等具体土壤的形成,说明地形、地质、气候、生物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红壤和黑土虽都是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发育的土壤,土壤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却因气候和地形的差异,导致有机质含量不同。红壤分布区冬季温暖,微生物分解活动旺盛,夏季雨水多,地形多为山地,土壤淋溶作用强,故土壤有机质含量少,肥力低;而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冬季气候寒冷,微生物分解活动较弱,夏季雨水比我国南方红壤分布区少,地形又是平原,淋溶作用不强,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容易积累,土壤肥力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砖红壤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土壤肥力低都是因为其气候特点所决定的。就是在同一气候分布区,水热条件的地区差异也会影响到土壤肥力的差异(我国东北雨水较多的地方形成棕壤)。热带草原地区和温带草原地区同是草原植被,但因气候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区雨季雨水多,气温高,土壤肥力低(红色棕钙土、红色栗钙土),而温带草原气候发育的土壤肥力高(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在紫色页岩成土母质上形成的,矿物养分含量丰富。德干高原的火山灰是在火山岩上形成的,矿物养分含量丰富,故都肥力较高。黄土高原上的黄土土壤是在其深厚的黄土层上发育的,成土速度较快。同样冲积平原地区和河流三角洲地区土层也都深厚肥沃。而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区因岩性影响,成土速度都较慢,土壤层浅薄。这些都说明地质条件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荒漠地区和极地地区因植物缺乏,都难以形成土壤。
【p76】
考向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全国Ⅱ)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需要解释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需要根据材料来分析;第(2)问同理需要解释湿地面积增加的主要原因,关键是对“湿地”概念的理解和准确把握;第(3)问需要判断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什么用地,结合题意不难解决。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面积减少。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越年积雪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2)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
(3)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
【尝试自解】(1)A (2)D (3)C
(2019全国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例题分析
第一步,审题
第(1)问的关键答题思路是山脉隆起——影响该区域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并影响里海的特征;第(2)问的关键思路是海洋变化成湖泊的必要条件。
第二步,获取有效信息
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由于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量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2)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要参考里海的形成结合板块构造进行分析。里海成为湖泊就是由于地处板块消亡边界,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北移形成的,如果继续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会演化为湖泊。
【尝试自解】(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技巧点拨
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思路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厘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考向二 生物与地理环境
(2017全国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斑狗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有“鱼中软黄金”之称,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在我国仅见于新疆的额尔齐斯河流域。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1)分析图示额尔齐斯河流域适合白斑狗鱼生长繁殖的自然条件。
(2)说明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白斑狗鱼是肉食性鱼类,适宜在16℃以下的水域产卵繁殖,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栖息环境多为水质清澈、水草丛生的河流。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属北冰洋水系的河流。
图像信息:北部支流多,南部支流极少。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从材料中白斑狗鱼的生存条件可知,该地纬度高,气温低,有适宜的水温,水质好;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饵料丰富;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2)分析白斑狗鱼产量低的原因主要从其特殊的生长环境来分析,白斑狗鱼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繁殖速度慢,所以白斑狗鱼产量低。
【尝试自解】(1)支流发源于高山地区,水质好;纬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响,水温低;干流流速较缓,水草丛生;河流下游冷水鱼可逆流而上(可构成统一种群)。
(2)生长繁殖的环境要求特殊,适宜生长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饵料少;水温低,生长缓慢。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哥伦比亚河口近海地区盛产鲑鱼。鲑鱼溯溪跳跃能力极强,每年9月溯流而上,跳跃层层障碍至河流上游水流湍急的砂砾底质的浅水区产卵,孵化于淡水中的幼鱼在次年春季游入海洋。
材料二 实验发现如果让鲑鱼在平稳的河流中游到产卵地,省掉了溯游和腾跃的过程,鲑鱼的产卵率却极低。为此,当地政府在哥伦比亚河上的水库附近的鱼道中修建了增加腾跃过程的鱼梯。
材料三 调查发现哥伦比亚河沿岸分布有大量的灰熊,有些灰熊的捕鱼能力极强,且灰熊喜欢脂肪丰富的鱼脑和鱼卵,经常将其余的部分丢弃在周边的地面上。研究者发现河两岸植物体内有高达80%的N元素与海洋中N元素相吻合。
材料四 下图为哥伦比亚河位置图及鱼道、鱼梯示意图。
(1)解释鲑鱼的产卵地选择在河流上游水流湍急的砂砾底质的浅水区的原因。
(2)推断鲑鱼洄游的生态意义。
(3)说明河流沿岸附近灰熊数量多的原因。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鲑鱼溯溪跳跃能力极强”“省掉了溯游和腾跃的过程,鲑鱼的产卵率却极低”“灰熊的捕鱼能力极强,且灰熊喜欢脂肪丰富的鱼脑和鱼卵,经常将其余的部分丢弃在周边的地面上”“研究者发现河两岸植物体内有高达80%的N元素与海洋中N元素相吻合”。
图像信息:鲑鱼的产卵位于河流上游,鱼道、鱼梯示意图。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结合“哥伦比亚河位置图及鱼道、鱼梯示意图”可知,河流上游是山区,水流湍急,水体中氧气含量高;上游地区天敌少;砂砾底质利于鱼卵的覆盖;浅水区阳光充足,水温适宜,盐度低,水质优,利于鱼卵孵化。
(2)由材料“研究者发现河两岸植物体内有高达80%的N元素与海洋中N元素相吻合”可知,鲑鱼洄流为灰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鲑鱼洄游可通过食物链把陆地和海洋联系在一起,实现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充足的养分;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使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开放、联系的有机整体。
(3)由材料“灰熊的捕鱼能力极强,且灰熊喜欢脂肪丰富的鱼脑和鱼卵”可知,鲑鱼洄流为灰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周边植被繁茂,灰熊隐蔽空间大;靠近河流,饮水方便;地形开阔,生存空间大。
【尝试自解】(1)阳光充足,饵料丰沛,利于鱼苗生长;浅水区水温适宜,盐度低,水质优,利于鱼卵孵化;上游地区天敌少;水流急,水体中氧气含量高(必答);砂砾质河底,利于鱼卵的覆盖(必答)。
(2)实现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陆地生态系统提供充足的养分;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使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形成一个开放、联系的有机整体。
(3)鲑鱼洄流为灰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周边植被繁茂,灰熊隐蔽空间大;靠近河流,饮水方便;地形开阔,生存空间大。
技巧点拨
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
措施1→就地保护: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比如,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是有代表性的自然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的天然分布区,包括自然遗迹、陆地、陆地水体、海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重要功能。
措施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在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异地,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树木园、野生动物园、种子库、基因库、水族馆等不同形式的保护设施,对那些比较珍贵的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物种或其基因实施由人工辅助的保护。迁地保护目的只是使即将灭绝的物种找到一个暂时生存的空间,待其元气得到恢复、具备自然生存能力的时候,还是要让被保护者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措施3→建立基因库: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建立基因库,来实现保存物种的愿望。比如,为了保护作物的栽培种及其会灭绝的野生亲缘种,建立全球性的基因库网。现在大多数基因库贮藏着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主要农作物的种子。
措施4→构建法律体系:
人们还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来保护生物多样性。比如,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的评估和审批,实现统一监督管理。建立基金制度,保证国家专门拨款,争取个人、社会和国际组织的捐款和援助,为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持等。
考向三 土壤与地理环境
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某研究团队采集样本,检测化学元素组成与含量,发现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据此完成(1)~(2)题。
(1)钠元素易淋溶迁移,检测发现该剖面中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该层形成时(  )
A.盐渍化显著 B.地表湿度大
C.植被发育差 D.风力作用强
(2)剖面地层分布反映古气候(  )
A.多次变化,干旱期长
B.多次变化,湿润期长
C.相对稳定,寒冷干燥
D.相对稳定,温暖湿润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我国南方某处地层连续完整的自然黄土剖面;黄土位于流水沉积层之上;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钠元素易淋溶迁移,古土壤层钠含量最低,表明古土壤层形成时比较湿润,把古土壤层中的钠元素淋溶迁移;盐渍化显著,土层中的钠元素含量比较高;植被具有涵养水土的作用,植被发育差,水在地表就会快速汇集流走,钠元素没有充足时间淋溶,土层中钠元素含量高;风力作用较强,一般水分蒸发快,钠元素留在土层中,含量高。
(2)读图可知,剖面内有多个土层更替,表明古气候不稳定;黄土、过渡性黄土、古土壤样本与黄土高原风积黄土的常量元素特征高度相似,并且黄土层较厚,说明气候干旱期较长。
【尝试自解】(1)B (2)A
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具有供肥、保肥和缓冲等功效,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还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及其退化进程,下图示意我国某沿海岛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含水率,全氮含量随季节变化的情况。该岛为一无人岛屿,面积为0.229平方公里。据此完成(1)~(3)题。
(1)该岛屿位于(  )
A.南沙海域 B.舟山群岛
C.山东沿海 D.环渤海湾
(2)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将导致该土壤中(  )
A.有机质分解减缓 B.生物生产量提高
C.有机质来源增加 D.水体富营养加重
(3)冬春季节有机质含量高表明该地(  )
A.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B.气温年较差不断扩大
C.地表水土流失加重
D.冬季植被处于落叶高峰期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土壤有机质是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具有供肥、保肥和缓冲等功效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指标,还会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及其退化进程;该岛为一无人岛屿,面积为0.229平方公里。
图像信息:该岛屿上的土壤含水率在夏季偏少;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时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随之升高。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该岛屿上的土壤含水率在夏季偏少,7、8月份长江中下游一带遭受伏旱天气的影响,降水偏少。
(2)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时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随之升高,可知同一季节土壤含水率升高将导致该土壤中有机质分解减缓。
(3)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不能说明该岛屿冬春季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高;该岛屿冬春季节有机质含量高无法证明其年温差大小;该岛屿冬春季节降水比较少,此时,水土流失现象不明显;舟山群岛冬季降水较少且气温比较低,许多植被处在落叶时期,此时地表的有机质积累量比较大,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比较大。
【尝试自解】(1)B (2)A (3)D
【变式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蔬菜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酸碱度变化。该农业面向国内外市场,由于高强度的土地利用,大棚内的土壤逐渐退化。据此完成(1)~(3)题。
(1)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沙化 B.土壤盐碱化
C.土壤酸化 D.土壤有机质减少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措施是(  )
A.采用滴灌技术 B.适量掺沙改造
C.增施速效肥料 D.及时深耕土壤
(3)该蔬菜大棚最可能位于(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黄淮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1)读图可知,连作八年时,大棚内表层0~20 cm土壤的pH值减小到小于7,使土壤呈酸性,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故选C。
(2)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措施中和土壤酸碱度,以减缓大棚内土壤酸化及退化速度,故选D。
(3)读图可知,表层土壤(0~20 cm)刚耕作1年时呈碱性,说明当地土壤呈碱性,可能位于北方地区,排除A、B项,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排除D项,塔里木盆地为有机质含量低的荒漠土,故选C。
【答案】(1)C (2)D (3)C
考向四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19全国Ⅲ)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题。
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题干材料说明了三条重要信息: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以上说明该地气候干旱且山脉有冰川分布;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结合材料与题干,公路长500多千米,南端海拔约1070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北端海拔约750米,说明公路南北两端海拔较低,中间穿越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沟通了南疆与北疆。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应位于北疆,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位置,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针叶林带应位于天山北坡降水丰富的山腰地带,海拔较高;山地草原带与高寒草甸带分布的位置海拔更高。
【尝试自解】D
(2016全国Ⅰ)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2)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 m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例题分析
第一步,获取有效信息
文字信息:水分与磷累积量呈正相关,气温和流水侵蚀与磷累积量呈负相关。山地位于四川→东南坡为迎风坡。
图像信息:海拔4500米以上磷累积量为0,海拔约4400米磷累积量最大。
第二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解决问题
(1)气温与磷累积量呈负相关,常绿阔叶林带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且处于山地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加剧,森林植被也大量吸收土壤中的磷元素,故这两个森林带不可能是土壤中磷高累积区;高山冰雪带海拔高,土层浅薄,且气温低,冻土使水分难以下渗,故土壤中磷累积少;高山草甸带位于高山冰雪带以下,高山冰雪融水使得该带土壤中水分含量丰富,且气温较低,蒸发弱,故为磷高累积区。
(2)4400米(磷高累积区)海拔高,气温低,为高山草甸带;2000~3000米海拔较低,气温高,为森林带,生物生产量高于草甸带。土壤含水量低,地表径流较大,磷累积量小。
【尝试自解】(1)A (2)C
技巧点拨
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的判读方法
判断角度
判断方法
判断
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
判断
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同一自然带哪坡低,就是哪半球
判断
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判断
阴阳坡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
判断迎风坡
和背风坡
迎风坡雪线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线高)
【变式训练】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山地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读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图,完成(1)~(3)题。
(1)与南坡相比,秦岭北坡(  )
A.气候垂直分异更明显
B.坡面面积较小
C.常绿阔叶林分布广
D.黄土厚度较薄
(2)关于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叙述错误的是(  )
A.呈单峰曲线变化
B.海拔2000米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
C.海拔1300米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D.海拔1300米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3)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土层厚,水分过多
D.坡地面积小,水热条件差
【解析】(1)秦岭的北坡是阴坡也是背风坡,因此气候的垂直差异及自然带谱不如南坡复杂;秦岭是断块山,北坡的渭河平原是地堑,交界处是陡崖,所以北坡面积小;北坡主要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靠近黄土高原,黄土在此堆积,因此厚度较大。故选B。
(2)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规律是单峰曲线变化;在海拔1300米左右物种的丰富度是最高的;在海拔1300米以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反而下降;在1300米以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故选B。
(3)读图可知,在太白山3500~3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但不为0,说明在该海拔高度范围内没有冰川存在;此海拔高度范围对应的坡面面积较小,并且海拔较高,说明此段海拔高度上坡度较陡,导致此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气温低,是地形和水热条件差造成的。而材料中无法判断该山坡是迎风坡还是背风坡。故选D。
【答案】(1)B (2)B (3)D
【p81】
(2018江苏)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题。
1.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B)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解析】根据材料,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根据上图,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B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而降水量最大的2500~3400 m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
2.甲表示的自然带是(B)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解析】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属于山地草原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2017天津)冻土是指温度在0 ℃或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读图,回答第3题。
多年冻土结构示意图
3.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D)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
【解析】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活动层的厚度增大,永冻层的上界下降,排除A、C;全球变暖,春季气温回升较快,春耕播种时间提前,B错误;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D正确。
(2017北京)下图表示喜马拉雅山脉某区域不同海拔四个站点的最冷、最热月平均气温。读图,回答第4题。
4.该山地(C)
A.海拔3000米左右积雪终年不化
B.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增
C.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
D.地处板块的生长边界
【解析】读图可知,海拔3000米气温大于0 ℃,积雪春夏消融;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递减;喜马拉雅山脉北坡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左右,而这四个站点海拔低于4000米,所以该山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喜马拉雅山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5.(2019海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1)说明造成此次湖泊贯通的自然条件。
(2)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
(3)如果未来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推测该地区水系及水环境的变化。
【答案】(1)近年来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水位持续升高,此次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地形西高东低,卓乃湖海拔高,外泄后的湖水连通库赛河,注入库赛湖,随之贯通海拔更低的海丁诺尔和盐湖。
(2)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3)内流水系变成外流水系,现今长江北源河流水系发生改变;湖水盐度降低,水生生态系统发生改变。
6.(2018北京)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国家的经济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多米尼加动植物种类丰富,东北部海域为大西洋座头鲸的洄游区。中部山区的植物达数千种,西南部湖泊是世界著名鳄鱼保护区。
(1)说明多米尼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原因。
希马尼东北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
(2)分析气候对该湖泊水位和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
【答案】(1)纬度低,以热带气候为主;地势起伏大,自然带垂直分异明显;海陆兼备。
(2)该地区全年高温,蒸发旺盛,降水季节变化大;湖泊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5月份和10月份降水多,湖泊水位高,盐度低;7月份气温最高,降水少,湖泊水位最低,盐度最高;其他月份降水少,湖泊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A组
在雅库茨克沿着勒拿河逆流而上,在距离雅库茨克约100 km处的河岸有一段长约40 km的岩柱群,岩柱群在河岸的一侧形成,这些神奇而罕见的岩柱群高达100~200 m,形态各异,构成了勒拿河沿岸最壮丽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1~3题。
1.与南部地区相比,造成勒拿河北部河网密度小的主要因素是(C)
A.纬度 B.冻土
C.降水 D.植被
【解析】纬度主要影响的是气温,对河网密度的影响小,A项错误;河网密度与冻土关系不大,B项错误;造成勒拿河南北河网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南部山区降水多,北部地区降水少,C项正确;植被对河网密度的影响小,D项错误。
2.造成岩柱之间冲沟的进一步扩大和石柱之间隔离的作用是(B)
A.冰川侵蚀 B.风化与冻融
C.河流侵蚀 D.风力侵蚀
【解析】该地区没有冰川分布,故无冰川侵蚀,A项错误;该地气温年较差大,这些使柱状岩相互隔离开来的深邃陡峭的冲沟,是岩柱的连接部分在霜冻粉碎的作用(风化)下形成的,地表水的渗透则促进了低温过程(冻融作用),并造成岩柱之间冲沟的进一步扩大和石柱之间的隔离,B项正确;河流侵蚀主要是侧蚀,C项错误;风力侵蚀地貌的形态与此地不同,D项错误。
3.雅库茨克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房屋建筑的木桩必须深深扎入活动土层之下,房屋需建在离地1 m的桩上,造成其与传统建筑物构造不同的原因是(C)
A.防御寒冷 B.大风雪日多
C.冻土消融 D.防动物侵袭
【解析】雅库茨克气候寒冷,地表的活动土层冬冻夏融,木桩必须深深扎入活动土层之下,房屋建在离地1 m的桩上,以免冻土融化,毁坏建筑物。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草本、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完成4~6题。
4.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A)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草本、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故选A。
5.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B)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解析】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故选B。
6.导致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C)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解析】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的苔原带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说明热量条件变好,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这跟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地区降水会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故选C。
下图分别是秦岭南坡与北坡地区1981—2007年间年平均气温变化图和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读图,完成 7~9 题。
7.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D)
A.气温降低,降水增加 B.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C.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D.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解析】根据图示气温、降水变化曲线,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是气温升高,降水减少。故选D。
8.下列有关秦岭南北坡地区1981—2007年间的气候及其要素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B)
A.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大
B.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
C.北坡地区气候趋于干冷
D.南坡地区气候趋于暖湿
【解析】根据图中气温变化的斜率及南北温差缩小可知,南坡较北坡增温幅度小,A错;南坡、北坡的年均降水量差距缩小,说明南坡较北坡降水减少多,B对;从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来看,北坡气候趋于暖干,南坡气候也趋于暖干,C、D错。故选B。
9.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D)
A.1月0℃等温线南移
B.秦岭地区冰川面积缩小
C.黄土高原的作物增产
D.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
【解析】1981—2007年间秦岭地区的气候变化会使得1月0℃等温线北移,A错。秦岭地区山脉没有永久冰川,B错。黄土高原的气温升高,气候更干旱,作物可能减产,C错。降水减少,附近河流年径流量减少,D对。故选D。
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现在几乎寸草不生,和四周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数条灰绿色的岩带嵌入其间。在安大略省,荒地很罕见,而在此地发现的荒地更是令人惊叹。为了保护这珍惜的自然景观,该荒地每年保持着有限的开放时间。下图示意切尔滕纳姆荒地的位置及其开放期的景观(图中晨昏线为开放期的晨昏线)。据此完成10~12题。
10.推测切尔滕纳姆荒地几乎寸草不生的原因是(A)
A.植被破坏,土层薄 B.纬度高,气候干冷
C.花岗岩石,质地致密 D.地势陡峭,水源短缺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切尔滕纳姆荒地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多伦多市郊、克里蒂特河畔的绿色原野上,判断该荒地的形成原因是后期人类破坏的结果,故植被破坏,土层薄正确;该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地区,受大西洋影响,降水较多,气候干冷错误;因为位于克里蒂特河畔,花岗岩石,质地致密和地势陡峭,水源短缺错误。选A。
11.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的主要原因是(A)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解析】切尔滕纳姆荒地小丘绵延、呈波浪状是植被破坏后,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A正确;流水沉积不能形成波浪状的小丘,B错误;该地气候湿润,风力侵蚀和沉积作用不明显,C、D错误。故选A。
12.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C)
A.3月 B.6月
C.10月 D.12月
【解析】根据图中晨昏线和经线的夹角是10°可以判断此时太阳直射10°N或10°S,3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附近,6月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附近,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附近,A、B、D错误;10月太阳直射点在10°S附近,故切尔滕纳姆荒地的开放时间最可能是10月,选C。
天岳幕阜山主峰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境内,峰峦延绵湘鄂赣三省,最高峰海拔1596米,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山草坡(见下图),是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的一部分。湖南省地处亚热带;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是:石山—苔藓地衣—草本—灌丛—针叶林—落叶林—常绿林。据此完成13~15题。
13.天岳幕阜山出现草山草坡属于(D)
A.纬度地带性的表现 B.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C.垂直地带性的表现 D.非地带性的表现
【解析】山地出现草山草坡,说明不是水平地带性的表现,排除A、B。天岳幕阜山海拔1500米左右,按山地垂直地带性的分布,山顶主要是阔叶林,不会出现草山草坡,C错误。山顶出现草坡,是非地带性的表现,D正确。
14.常绿林取代落叶林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B)
A.水分 B.光照
C.热量 D.土壤
【解析】常绿林外貌终年常绿,落叶林以冬季落叶树种为主,所以冬季落叶林中光照充足,逐渐出现常绿树种。常绿林取代落叶林是因为当地的光照条件发生改变,也即因落叶林高度超过针叶林,针叶林光照不足而退出,常绿林高度超过落叶林,落叶林光照不足退出。主要因素是光照条件,B正确。区域环境中的水分、热量和土壤条件,在短期内不会改变,排除A、C、D。故选B。
15.南方草山草坡的保护与开发,适宜的做法是(C)
A.大力发展畜牧业
B.植树造林发展林业
C.适度发展旅游业
D.侧重发展种植业
【解析】南方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山地或山顶,山地不适宜发展种植业,D错误。山地出现草坡,说明气候条件不适宜森林生长,不宜发展林业,B错误。另外,草山草坡分布区不宜大力发展畜牧业,会造成草地退化,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A错误。草山草坡可适当开发旅游业,C正确。
B组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突出于海底1000 m以上的部分。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据此完成16~18题。
基于山顶到海表面距离的海山分类
类别
山顶到海平
面的距离(m)
特点
浅海山
0~200
海山个体较大;支持本地初级生产力
中等深度
海山
200~400
受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运动影响大
深海山
>400
生物量低;受海流水平输送影响大
16.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A)
A.浅海山 B.中等深度海山
C.深海山 D.难以确定
【解析】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0 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综合分析选项,浅海山距离海平面最近,故其海拔最高,故选A。
17.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D)
A.受人类干扰小
B.光热条件比周边好
C.周围养分充足
D.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
【解析】生特独有性主要与孤立的生存环境、缺少天敌等因素有关,分析选项,D答案符合材料的要求,而受人类干扰小、光热条件比周边好、周围养分充足不是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18.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A)
①加速流动 ②形成上升流 ③形成绕山环流 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海山阻挡了洋流,使洋流绕山流动,海山之间存在狭管效应,流速加快,同时在抬升作用下出现上升流。①②③正确,故选A。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9~21题。
19.随着海拔上升,该地(C)
A.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减少
B.木本植物丰富度逐渐增多
C.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后增的趋势
D.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解析】读图可知,随着海拔上升,该地木本植物丰富度总体呈减少趋势,但不是逐渐减少,中间有反复,故排除A、B;草本植物丰富度呈先减少,在3100米后增加的趋势,C对,D错。故本题选择C。
20.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主要取决于(A)
A.气温变化 B.降水变化
C.土壤变化 D.坡度变化
【解析】海拔每上升1000米,温度同比下降6摄氏度,所以受热量条件变差的影响明显。读图可知,该地海拔3100米以下物种丰富度总体随海拔的上升呈减少趋势。降水变化、土壤变化和坡度变化是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本题选择A。
21.海拔31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增多,主要原因是木本植物的变化改变了(D)
A.气温条件 B.蒸发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解析】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3100米以上增多,说明草本物种生存条件在某些方面变好。由图看出,该海拔段木本植物丰富度急剧减少,说明木本植物生存条件变差。由于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高,该海拔段木本植物的减少,从而减少了遮挡,使得草本植物获得了更多的光照,所以草本物种增多。气温条件、蒸发条件和降水条件不是该段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减少的情况下,丰富度增多的原因。故本题选择D。
干旱地区土壤的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逐渐增加,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在浅层土壤出现逆湿现象。某年8月,我国西北一处无人为干扰的戈壁天气晴好。下图示意该月连续两日当地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据此完成22~24题。
22.该地区土壤逆湿现象发生的主要时段是(A)
A.1~6时 B.6~12时
C.12~18时 D.18~24时
【解析】据题意可知,逆湿现象是浅层土壤上湿下干。从材料中可看出地下深度10 cm的土壤湿度在1~6时的比地下深度20 cm的土壤湿度大,说明土壤出现了逆湿现象。其余时间段地下深度10 cm的土壤湿度比20 cm的湿度要小,故答案选A,其余选项可排除。
23.导致10 cm深度的土壤湿度变化的水分来源于(C)
A.生物水 B.河流水
C.凝结水 D.地下水
【解析】本题关键是要明确从材料中可看出地下深度10 cm的土壤湿度在1~6时的比地下深度20 cm的土壤湿度大,其余时间段地下深度10 cm的土壤湿度比以下的湿度要小。由于一天中气温最低是在日出前后,从1~6时气温不断降低,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浅层土壤湿度加大。往后随着气温回升,浅层土壤水分的蒸发加大,故会比深层土壤的湿度降低,据此分析可知选C。河流水、生物水和地下水不会只在特定的时间段使表层土壤湿度加大,应该是持续稳定的,故其余选项可排除。
24.80 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D)
A.蒸发减弱 B.温差变小
C.蒸腾减弱 D.下渗累积
【解析】80 cm深度的土壤湿度在48小时内在不断增大,该变化的最可能原因是下渗累积,故D对。地下80 cm处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小,蒸发量、温差变化不大,A、B错;蒸腾作用多在植物的根茎和叶片,主要在地表,地下80 cm处植物蒸腾作用为0,且一天中地表植物的蒸腾作用也是有变化的,故C错。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海拔地区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域。地处亚欧大陆内部的天山山地冰川广泛发育,上万条面积大小不一的冰川为周边地区的人类活动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下图为近50年来天山不同海拔高度及不同面积的冰川的变化统计。
(1)据图,归纳天山冰川变化的总体特征。
(2)简析天山冰川出现退缩的气候背景。
(3)推测天山冰川消融导致原冰川覆盖区域气温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4)有人认为天山冰川退缩会增加当地河流的径流量。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总体呈退缩趋势;冰川的退缩速率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3000米以下最明显);冰川的退缩速率与冰川面积呈负相关。
(2)(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天山地区气温上升,(蒸发量加大)部分区域的冰川和积雪消融速度加快;部分区域降水形式将由降雪向降雨转变,降雪率减少,导致冰川和积雪的物质来源减少。
(3)气温变化趋势:上升。原因:冰川和积雪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山区的升温速度。(冰川退缩对山区升温过程具有“增强”效应)。
(4)赞同。天山地区河流补给的主要来源是冰川融水,短期来看,消融量加大,径流量加大。
或不赞同。天山冰川融化导致冰川储水量减少,长期来看,消融量减少,径流量减少。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气候条件是控制某一类植被类型形成以及分布的主要因素,水热条件的时空变化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黑河流域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南以祁连山为界,南北横跨数百千米,在黑河上游野牛沟流域高海拔地区发育了典型的高寒草甸植被。下图示意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
(1)说明5月份野牛沟流域不同海拔生物量较为接近的原因。
(2)说明野牛沟高寒草甸生物量随海拔变化的规律,并从水热条件分析其原因。
(3)判断野牛沟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的月份,并说明判断依据。
(4)分析气候变暖对野牛沟不同海拔高寒草甸生产力的影响。
【答案】(1)野牛沟流域纬度和海拔较高;5月份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冰雪融水量小,不同海拔高寒草甸均处于生长季初期,所以生物量较少,积累速度较慢,生物量较为接近。
(2)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原因:在海拔3180米的区域降水条件较差,在海拔3400米的区域气温条件较差;3300米海拔区域水热综合条件最好,生物量达到峰值。
(3)气温和降水峰值出现在7月份。依据:7月份不同海拔处生物量积累速度最快,说明水热条件较好。
(4)在海拔较低区域,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量增加,使得该区域水分条件变差,进而使生产力下降;在海拔较高区域,水分条件较好,热量是主要限制性因素,全球变暖会使气温升高,使草甸生产力升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