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明清文化的发展 课件(共9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明清文化的发展 课件(共99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99张PPT。历史社会【第一单元】
第二课
明清文化的发展第二课
明清文化的发展第1课时文化专制与八股取士 很多人看过《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里边都有关于文字狱的故事,你注意到了吗?导入新课1.上面这首诗有什么问题吗?
2.诗人因为这首诗被斩首了,它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历史上曾采取过哪些文化专制措施?
4.清初的这种做法有何影响?文化专制这两句诗是写景的,本身没有任何问题。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便把他处死了。新知讲解光天之下,
天生圣人,
为世作则。 朱元璋收到一贺信,上面写道:文字狱的兴起朱元璋认为“生”与“僧”同音,“光”指没有头发,是骂他当过和尚,“则”与“贼”同音,是骂他参加过反元的起义军,因而大怒,立即把写贺信的这个文人处死了。“胡中藻”案臣乃乾隆六年的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臣爱好诗词,常有感于心境而做诗句,如“一把心肠论浊清”,奈何乾隆帝看了竟说,“加‘浊’字于国号‘清’前,是何肺腑?”结果,臣与族人被杀,祸及师友。无从申辩,谁能还我清白?清朝文字狱事例“徐骏”案臣为雍正帝时的进士,雍正八年十月,有人告发臣的两句诗“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有反叛的意思,认为臣是“思念明代,无意本朝,出语诋毁,大逆不道。”结果,朝廷判臣斩立决,并烧毁了臣的所有文稿。冤啊……浙江富户庄廷龙修订前人遗著,取名《明史》。书中叙述清朝入关前的史实,使用明朝年号,并且保留了一些明朝将领抗击后金的事迹,触怒了康熙帝。参加编写、刻印和销售这部书的70多人全部处死。此前,庄廷龙已死。清政府下令挖开他的坟墓,劈棺戮尸。李令晰为《明史》作过序,被处死。明史案受株连的江南名士达200多人。明史案维 止一维止查嗣庭是雍正时的礼部侍郎,他在江南主持科举考试时,出了一道考题“维民所止”。这本是《大学》中的一句话,却被清政府说是“维”“止”去了字头,是要砍雍正的头。查嗣庭飞来横祸,被押入狱,死在狱中。雍正命人把他戮尸示众,其家属也被流放边远地区。查嗣庭案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的原因是什么?清朝大兴文字狱,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君权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其权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人们的言论稍有嫌疑,即严加镇压。另一方面,这是因为民族矛盾的存在。清廷虽然竭力标榜“满汉一体”,实际上为了保护满族贵族的特权,防范汉族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大力加强思想统治,甚至不惜采取血腥的镇压手段,文字狱就是手段之一。文字狱后的社会……?
文人不敢表露独立的思想,遣词造句都要小心翼翼,以免触犯忌讳。“到乾隆年间,大家便更不敢用文章来说话了。所谓读书人,便只好躲起来读经,校刊古书,做些古时的文章,和当时毫无关系的文章。”
——鲁迅这些案件大多捕风捉影,望文生义,滥杀无辜,文人士子只得埋头故纸堆中,不敢编写历史、研究现实消磨智慧,使知识界思想麻木,万马齐喑。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2.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文字狱的严重后果:文字狱目的:
时间:
后果:统治者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借题发挥,加以歪曲解释,然后罗织罪名,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人们称这种做法为“文字狱”。控制思想,巩固专制统治。明清3.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2.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我会归纳文字狱《四库全书》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它在传承文化方面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何评价清政府编撰《四库全书》?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成绩单出炉,落榜的人垂头丧气,痛哭流涕;榜上有名者手舞足蹈,欢天喜地。更有甚者,无论落榜还是上榜,都已疯疯癫癫,让人叹息。八股取士科举考生看榜图问:科举考试创立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如果你是明朝的考生,你会怎么样准备科举考试?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方式科举考试的三级。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历史小知识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鼎盛时期仅考试的号舍就拥有20644间,加上官房、膳房、库房、杂役兵房等数百间,占地超过30万平方米。历史小知识北京国子监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历史小知识甲:标新立异,首先观点要 独道。想象要丰富,构 思要精妙。
乙: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 。答题观点:
要代圣人立言,不得有自己的想法,所论内容主要据宋朝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请思考一下,你如果要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你想怎样写好这篇文章?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必须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
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必须分成八个部分,
叫做“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取士一方面造成读书人的知识面日益狭隘,另一方面也导致读书人的心灵创伤。蒲松龄描述参加科举的举子的七种表情:资料1:
清代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男主人公贾宝玉不愿参加科举考试,认为那是“须眉浊物”“国贼禄蠹”之流用以沽名钓誉的手段。清朝时有人作歌讽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
资料2:
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大量热衷科举的文人。像马二先生好谈文章而不识李清照,范进当了一省的学道而不知苏轼为何人。对中国的思想、文化、科技发展造成严重阻碍。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危害观点1混淆了科举制度与八股取士两个概念。顾炎武批判八股取士,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反对科举制度。八股取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至明清时期才出现的,顾炎武批判的对象,就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所以,“顾炎武这种批评不合理”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但是,观点l肯定科举制历史贡献的观点是正确的。观点2正确。顾炎武之所以这样评价八股取士,是因为这种取士方法毒害的是所有力争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的读书人,而秦始皇“坑儒”事件,所害的只有400多人。 长期以来人们对科举制度有不同看法,大致是:
①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
②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
请按自己的见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说说你的看法延伸探究①积极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办法选择官员的国家,对西欧文官制有示范作用。它使中小地主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社会局势。它是封建社会完善的选官制度,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八股取士增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是考试向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发展,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②消极作用:科举制度维护了封建社会,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因素之一。它禁锢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使其致力于钻研四书五经,脱离实际,尤其是压抑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中国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最严重的是到了近代继续阻碍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参考:指导未来以史为鉴你是否愿意生活在明清时期?请说明理由。如果可以选择,你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 民主自由开放创新列表比较秦朝 、西汉、明朝、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八股取士文字狱课堂小结《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第2课时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①明清之际统治阶级极端腐败,正统礼教遭到怀疑。
②一些先进知识分子代表新兴市民工商阶层利益,掀起一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1.背景:2.代表人物:追求个性解放
主张平等民主
批判专制皇权
反对重农抑商★少年求学:穷困潦倒★中年做官:正直清廉★老年入狱:自刎而死明代“异端”思想家李贽生平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明代后期思想家。晚年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李贽敢于对正统的儒家思想提出挑战,尖锐批判宋明理学,反对理学家用“天理”来压制“人欲”,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尤其可贵的是,他还提出了男女平等的观点。《焚书》是李贽的主要著作之一,由于书中内容有悖于统治者提倡的伦理道德,故取名“焚书”,表达了李贽毫无畏惧的态度。1602年,明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将李贽逮捕。李贽宁死不屈,自尽于狱中。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的言论会唤醒人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意识,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打击了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对当时的政治体制造成冲击。点拨:李贽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民主色彩。明末清初,社会进入了比较剧烈的变化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他们三人是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家代表,对专制制度和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三先生”。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1610—1695),浙江余姚人。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长期隐居。他的著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明夷待访录》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民主思想,长期列为禁书。他的思想对垂死的封建制度是个有力的冲击,对我国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过一定的积极的影响。17世纪中后期,有人称它为“另一部《人权宣言》”。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 “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黄宗羲说:批判专制皇权
主张平等民主重商和逐利之风盛行1.“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挑战。
商人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社会地位逐渐提高。这些资料说明,明清之际,“重农抑商”的观念受到挑战,开始重视商业。人们对商业和商人的评价出现了新动向。有的地区如徽州,人们认为经商是谋生的最佳手段,走仕途反而不如经商(资料1)。如黄宗羲等人认为商业和农业一样重要(资料2)。有的学者如王夫之充分肯定商人阶层在整个国家中的地位(资料3)。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例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和商业的地位日益提高;晚明以后,四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明清人口增长迅速,科举名额并未相应增加,走科举之路的成功机会降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商人阶层自我意识的觉醒。2.拜金逐利成为社会风尚。传统价值观主张节俭,反对奢侈。而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观念。如陆楫认为,一个地方的奢侈程度和富裕程度是成正比的;顾公燮认为,奢侈风气有助于就业,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这种奢侈观与现代奢侈观不一样,是生产消费经济活跃的表现。1.唐代文学上成就最大的是什么?
2.宋代文学上成就最大的是什么?
3.元代著名的戏剧家是谁?代表作是什么?
4.明清时期文学上最大的成就是什么?(诗歌)(诗词)(关汉卿《窦娥冤》)(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温故知新明清时期的世俗文化1.古典小说异军突起。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列表归纳明清时期小说迅速发展起
来的原因有哪些?1.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素材;2.市民阶层的壮大,对通俗文化的需求量增大;3.明清时期小说的社会氛围良好;4.印刷术的空前发达为小说传播提供条件。2.文学作品内容的变化明朝中后期之前,小说、戏曲的主角多是帝王将相、官吏文人。明朝中后期,描摹世态人情的世俗文学勃兴,商人、机户、手工工匠、当铺老板、酒店掌柜和游民等形形色色的市井人物,堂堂正正地登上艺术殿堂。这些作品生动细腻地反映了城市平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社会心理,成为展现明清社会风貌的多彩画卷。3.戏曲的发展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镇的繁荣,带动各种服务性行业日益兴盛,茶馆、酒楼、戏园大大增多,使城市居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②每逢民俗节日、民众游乐、士绅宴集甚至社会交际,人们都以观赏戏曲为主要娱乐形式。(1)背景:①背景:清朝中后期,北京成为戏班荟萃的地力,出现了各种地方戏百花争艳的局面。
②形成:以徽、汉两个剧种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在19世纪中期初步形成一个新剧种——京剧。
③评价: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出一套近乎完美的艺术程式,发挥象征虚拟、歌舞并重的传统,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在小小的戏台上随心所欲地展现大千世界。(2)京剧的形成:京剧又称京戏,是中国戏曲曲种之一。清时期,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戏曲舞台非常活跃。乾隆末年,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后来,湖北汉调也传入北京。十九世纪中期,以徽、汉两个剧种为基础,并融合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的特点,京剧初步形成。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了程长庚、谭鑫培等被誉为“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同光十三绝 生 旦 净 丑京剧四大行当戏曲表演中的男性角色(除净、丑外)戏曲表演中的女性角色俗称花脸喜剧角色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红色寓赤胆忠心;紫色寓智勇刚毅;黑色寓忠正耿直;白色寓奸诈狠毒,蓝色寓刚强勇猛;绿色寓侠骨义肠;黄色寓凶狠残暴。此外,还有老红、瓦灰、金、银等色,各有寓意。京剧脸谱白脸-----阴险奸诈(曹操)黑脸-----正直铁面无私(包拯、张飞)(3)昆曲4.传统节日基本定型(1)概况:
明清时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定型。
(2)特征:
①各种民间节庆活动中增加了多姿多彩的娱乐性内容,赋予了传统节日以新的生命。
②士庶男女穿梭其间,各得其乐。
(3)举例:
城隍爷出巡活动,抬神游街,万人空巷。锣鼓喧天,路人尽情观赏舞龙、高跷、技击等娱乐活动。 杨柳青午画,描绘了中秋节日的活动,展现了清代的民俗民风。此图描绘了明代元宵节观灯的场面,其中有杂技、弹奏等表演,气氛欢快。明代元宵观灯图中秋佳节图进步思潮与世俗文化课堂小结批判皇权,要求个性解放、平等和民主进步思潮:重商和逐利之风盛行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京剧的形成传统节日基本定型《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第3课时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 你知道晚明科技群英涌现的原因是什么吗?1.明朝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
2.一些科学家积极投入科技研究,总结和试验,写出了一批优秀的科技巨著。导入新课你知道被称为“东方医药学巨典”的是哪部书吗?作者又是谁呢?1.创作经过:
出身于医学世家的李时珍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行医实践中,发现前人的医药书籍中错漏很多,决心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著作。经过27年的艰苦努力,他最终写成《本草纲目》。
2.特点:
①《本草纲目》考订详细,内容丰富,广泛涉及医学、药物学、生物学等诸多科学领域。
②他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把药物按无机界、植物界和动物界三个层次排序分类。
3.影响;
①《本草纲目》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19世纪的科学家达尔文在论证生物进化论和物种变异学说时,曾多次引用《本草纲目》。
②李时珍还提出了“脑为元神之府”的观点,认为人类思维活动是大脑的机能。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新知讲解李时珍(1518-1593), 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代行医。30岁左右被推荐到京城的太医院任职。他研究药学,重视临床实践。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间单方,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800多种,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系统地整理了我国16世纪以前丰富的医药学遗产,经27年著成《本草纲目》。李时珍采药图为了编写《本草纲目》,李时珍走访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虚心向当地人民请教,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还在家里试种药材。为了弄清楚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他不顾危险,服下曼陀罗花酒,亲笔记下感受。作者:李时珍
成书时间:明朝
内容:全书190多万字,共收载药物1892种,新补入药物374种,附有药方11096个,并附有插图1100多幅,记述了各种药物的复杂形态和功效。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的医药学。
地位:是我国古代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东方医药学巨典《本草纲目》书影《本草纲目》植物图谱《本草纲目》动物图谱李时珍为什么能够写出《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家庭的熏陶;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医药书籍;严谨、忘我的科学探究精神;虚心请教;注重实践研究;顽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想一想:中国古代医学成就《黄帝
内经》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论述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被称为“医圣”。华佗精针灸,擅外科手术,发明最早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最早体育保健体操五禽戏。李时珍 《本草
纲目》全面系统总结16世纪以前药物学成就,创立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东方医学巨典”。归纳徐光启与《农政全书》1.编写:明朝后期,徐光启编写了一部约70万字的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
2.特点:徐光启不但汇总历代农学成就,还调查、总结当代最新实践成果,并开展科技实验,充分汲取西方的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农书的开创性和科学性。
3.地位:徐光启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徐光启(1562—1633)是明末科学家、农学家。字子先,上海人,明朝进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认为“富国必以本业,强国必以正兵”,不仅自学了农学,兵学,还虚心向传教士学习西方数学、天文、地理、火器等知识。与利瑪窦等人一起翻译了《几何原理》、《泰西水法》等,被称为介绍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他编撰的《农政全书》成为中国五大农书中成就最大、内容最完备的巨著。 徐光启《农政全书》:共60卷,约50多万字,记述我国古代有关农学的理论和农作物种植、农具制作的方法,论述了垦荒、水利和备荒救灾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农政全书》书影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1)如果说,徐光启所说的“鸳鸯”代表的是科学研究的结果,“金针”代表的是科学研究的方法,那么,你能说说,徐光启的这段话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科学思想?
(2)这句对你有什么启示?徐光启说:“昔人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吾辈言几何之学,正与此异。因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人用,未把鸳鸯绣与人。’……欲使人人真能自绣鸳鸯而已。”教给别人科学 研究方法比直接教给别人科学研究成果更重要。徐光启与利玛窦利玛窦是意大利人,是明末来华的天主教传教士。1601年,他到北京传教,同时向中国士大夫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他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地图,开扩了中国人的视野。他和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共同翻译了《几何原本》。他还把在中国传教期间的经历和见闻 ,写成了《利玛窦札记》。贾思勰《齐民要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王祯《农书》 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上。徐光启《农政全书》 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中国农学成就归纳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哪一部书?又是由谁编写的呢?
宋应星与《天工开物》1.概述:明末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
2.特点:运用数量、比重等数学、物理学方法“穷究试验”,提供了大量科学数据。
3.地位:这部书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变的潮流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和诸子,喜农工天文诸学。著作涉及手工业技术、农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经济学、文学。是中国明代晚期科学家。宋应星(1587—约1666年)《天工开物》是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分上中下3卷,共18章,约5.3万字,附图123幅,迄今已有多种外文译本。是一部总结中国古代尤其是明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著作,反映了明朝时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许多生产技术和经验,对研究明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具有很高的价值。这部书现在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书影《天工开物》插画煤矿通风图卤井图《天工开物》制弓箭图《天工开物》炼铜图煮盐图《天工开物》锤锚图《天工开物》及书中记载的提花织机宋应星说:“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结合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想一想,《天工开物》不受当时读书人重视的原因是什么?在这里我要请那些热心于科举“大事业”的文人们,将这部书扔到一边去吧!这书对于你们考取功名、追求高官厚禄是毫不相关的。八股取士 猜猜他是谁?他,中国古代杰出的旅行探险家和地理学家,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
他,一个四百多年前的外省人,却深深迷恋着云南这片土地。经他赞誉过的云南大地,已由荒远偏僻的边陲逐步成为海内外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探险科考胜地。
他,一生只写了一本书,却永传流芳。
徐霞客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1.概述: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理学家。
2.贡献:他编著的《徐霞客游记》最早揭示了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各种特征。
3.他是科学考察石灰岩地貌的先驱。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60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厦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徐霞客从22岁开始出游,一生中遍访全国名山大川,海隅边陲。东边渡海到落迦山,西至云南腾冲西境,北游盘山,南达广东罗浮山,足迹遍布今天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他风餐露宿,三次被盗,多次绝粮,遇险无数,但他丝毫没有动摇,“峰峰手摩足抉”,处处细心观察,边走边依岩作记,一日千言或两三千言,最后汇成《徐霞客游记》。资料1:中国现代地质学家丁文江于1913年考察云南,随身携带《徐霞客游记》一部,“独行滇东、滇北二百余日,倦甚则取游记读之,并证以所见闻。始惊叹先生精力之富,观察之精,记载之详且实。”
资料2:英国著名的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他的游记读起来并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部20世纪的野外勘察记录。”从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徐霞客几位科学家的事迹中,尝试总结作为科学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志向远大,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刻苦钻研,重视实践,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敢于质疑,实事求是等等。想一想1.晚明涌现的科技群英,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但从整体上看,明清的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特别是入清以后,在文化专制和八股取士的影响下,科学技术非但不复再现晚明时期的短暂辉煌。就连晚明已经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也被埋没。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晚明科技的特征古代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所占比例表为什么晚明之后中国科技的发展落后于世界?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也使知识分子不务实际;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的正常交流,使中国失去了吸引外来先进科技文化的条件。延伸拓展课堂小结1.明朝社会生产力提高,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
2.科学家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
3.欧洲传教士把西方的数学、地理学和天文学传入我国。群星璀璨的晚明科学巨匠原因成就特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但从整体上看,明清的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入清以后,中国和西方科技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课堂小结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