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导学案: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导学案: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资源简介










2020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下)-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
一、考点突破
1.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5.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二、重难点提示
1.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2. 探究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最重要的历史意义。
3. 王安石为什么要改革。
4. 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

专家点拨:
1.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
第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第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需要改革是最直接的现实原因
第三,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2. 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过程及内容 前期 时间:471—490
主持:冯太后
重点:建新制。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有力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
措施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为澄清吏治,巩固统治 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制定严惩贪赃的办法 北魏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推行均田制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 即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 生产积极性提高,同时大片荒地被开垦,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着鲜卑族经济的转型,加强了民族大融合
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合称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推行新的租调制 与均田制相适应,保证税收 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许多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后期 时间: 490—499
主持:孝文帝
重点:汉化
措施 迁都洛阳 原因: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实现南北统一的愿望。影响:孝文帝借迁都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迁都洛阳,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移风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影响:使鲜、汉两族进一步融合,对加强民族联系,缓和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的转化,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提示: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第二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注意:第一,孝文帝改革主要内容理解记忆
(1)制度创新:俸禄制、均田制、租调制、三长制。
(2)迁都洛阳:巧妙设计减少阻力,体现政治家的策略。
(3)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改籍贯。
(4)加速政权封建化:尊儒办学,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政治制度。
第二,改革的特点、成功的原因及最重要的历史意义
(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是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
(2)原因: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及改革的坚定信心。
④民族融合的适宜环境。
第三,最重要的历史意义: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
3. 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

4.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积贫局面的改变
富国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水利工程广为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国库充裕,积贫的局面大大改变了
方田均税法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有的地方强制农民借贷;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
免役法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为支付免役钱家破人亡。
市易法和均输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积弱局面的改善
强兵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保甲法 加强了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主要表现: 西部边境的巩固和开发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有所提高
保马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将兵法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军费
人才选拔的改变
取士之法的措施 作用和主要成效
改革科举制 废除明经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选拔大量能够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 使学校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惟才用人 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按资升迁的成规被打破。 培养了改革的中坚力量。
5. 辨析比较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及启示
不同点 背景 商鞅变法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浪潮中;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目的 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并未触动封建社会的根本制度
性质 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运动;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改革
相同点 直接目的都是富国强兵,都得到王权的全力支持,内容触及保守势力的利益并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个人命运基本相同;都对生产关系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
启示: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状元典例:
能力提升类
例1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是
A. 均田制 B. 宗主督护制 C. 三长制 D. 整顿吏治
一点通: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只有整顿吏治,使吏治好转,才能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政治保障。
答案:D

例2 北魏统治者为解决“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问题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迁都洛阳 B. 实行三长制 C. 移风易俗 D. 实行均田制
一点通:针对人民流离失所和豪强侵占土地问题,北魏实行均田制来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D

例3 王安石变法的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 青苗法 B. 募役法 C. 方田均税法 D. 农田水利法
一点通:限制高利贷盘剥的措施是“青苗法”
答案:A

综合运用类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2: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
(1)根据材料1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2,联系材料1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
一点通: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归纳出孝文帝从历史和鲜卑族自身发展角度分析“一从正音”的必要性。第(2)问从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及对后世的影响来分析“陆法言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1)孝文帝认为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必须说汉话;如果不说汉话,又将回到改革前的状态。
(2)陆法言是鲜卑贵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汉语言音韵专著。他是鲜卑族对汉族文化认同的代表。这一现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材料2: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据材料1,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2)材料2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
一点通:本题主要考查了王安石变法中的取士之法。第(1)问人才选用上的弊端从材料中概括。如“诗赋记诵”,“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等信息。第(2)问材料中体现的教育思想“为天下国家之用”,也就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科举考试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思维拓展类
例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
材料二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威于外而敢娇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材料三 495年十二月二日,下诏禁止士民穿胡服,规定鲜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数族人一律改穿汉人服装。孝文帝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王安石对商鞅哪一方面的什么观点?
(2)材料二中欧阳修指出了什么社会问题?王安石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措施有哪几个?
(3)材料三表明社会习俗方面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改革有的能推动社会形态的转型。请依据史实准确概括其主要表现。
一点通: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能力要求是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对有效信息的获取。第一问主要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取信于民的特点。第二问主要概括出财政、军队和制度方面的弊端,并能识记王安石变法中针对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第三问概括出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前后服饰方面的变化。第四问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和概括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试题含有从特定的角度对相关内容及其发展线索作出分析和概括的考查要求。
答案:(1)实施变法中的取信于民。
(2)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不强,制度混乱。王安石的措施:通过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增加了财政收入,用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加强军队力量,并改进取士之法选拔人才。
(3)鲜卑人改穿汉族服装。
(4)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封建化;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和北方政权的封建化,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例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
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
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益赋而国用饶。
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
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
──摘编自叶坦《大变法》
材料二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材料三 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
──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
(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
一点通: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了解到司马光认为“国用不足”情况下“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主张用“善理财者”来增加财税收入。据此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在于是节流还是开源。材料中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第(2)问分析材料二,注意“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等信息,可了解到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根据所学,免役法的积极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
第(3)问根据材料三,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等,可理解为失败原因有: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答案:(1)分歧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
(2)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
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
(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
状元笔记:
1. 利用表格总结古代中国重大改革的特点,总结改革成败的相关因素。
名称 特点 成败原因
商鞅变法 是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改革。 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厉行法治,赏罚严明;秦孝公全力支持,信任商鞅;商鞅具有改革的智慧、胆识和决心;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
北魏孝文帝改革 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的封建化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展开的。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根本;内容全面,措施得力;冯太后和孝文帝改革的坚定信心;适应了民族融合的大环境。
王安石变法 是以“理财”为中心,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全面改革,主要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 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极力的阻挠和破坏;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及去世,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新法。
2. 古代中国改革的类型和特点
(1)促进社会转型的改革:此类改革多侧重从政治秩序、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入手进行改革,如商鞅变法等。
(2)封建社会富国强兵、拯救危局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把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作为改革的重点,如王安石变法等。
(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的改革:此类改革多是以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接受先进文化为主体,如北魏孝文帝改革等。
高频疑点:
1. 对孝文帝的评价
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地、主动地、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民族融合的实质,就是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像滚雪球一样发展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从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意识方面评价孝文帝。
2. 对王安石的评价
从各个角度综观王安石一生,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无论哪一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尤其是他能够针对北宋统治的积弊进行大胆改革,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这种坚持改革的精神值得肯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