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儒家典籍把夏朝建立之前称为“大同之世”,夏朝建立之后称为“小康之世”。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
A.社会性质 B.生产工具 C.传位方式 D.统治范围
2.(2分)汉武帝时期,在长安创办“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培养人才,实行”察举制”,要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还利用“上书拜官”的方式,鼓励有才之人“毛遂自荐”。这表明,汉武帝(  )
A.最早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
B.对人才的选拔灵活多元
C.以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
D.选拔人才注重德才兼备
3.(2分)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宋代儿童启蒙教育的开篇文章所提出的。宋真宗在《劝学诗》说“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和平稳定局面的出现
B.文官开始担任地方长官
C.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D.解决藩镇割据局面需要
4.(2分)据清代笔记《啸亭杂录》记载:军机大臣张廷玉曾患小疾,及病痊后,雍正帝告诉近侍说:“朕股肱不快,数日始愈”。众争来问安,上笑曰:“张廷玉有疾,岂非朕股肱耶?”这一记载,可以用来说明(  )
A.皇帝完全掌控军政大权 B.军机处始设于雍正年间
C.军机大臣只听命于皇帝 D.军机大臣多为皇帝亲信
5.(2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于2019年9月17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六件圆明园兽首铜像(如图)终于回到了祖国,在国博馆重聚出展。这些兽首铜像当初流离失所,是由于(  )
A.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侵华
C.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6.(2分)以下有关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其共同点,都认为是太平天国(  )
评价 出处
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 蒋介石等《太平天国诗文钞序》
太平天国即为纯民族革命的代表,但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 孙中山《民生主义与社会革命》
洪、杨诸子,揭竿举义,虽胜败靡常,然民思想之磅礴,至今犹有生意。 白崇禧《翼王亭记》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代表了民主革命的方向
C.体现出民族革命的精神 D.其最终失败具有必然性
7.(2分)1901年,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外务部取消了若干传统礼仪手续,建立了领事制度,厘定了派外使节职制。制订了外交规章,在人事制度方面,它改变了以往总理衙门人员兼差的性质,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专职外交人才,这说明,外务部的设立(  )
A.促进了中外关系的改善 B.有利于清朝外交近代化
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D.提升了清朝的国际地位
8.(2分)如图是一幅民国初年的漫画,其寓意是(  )

A.民众对自身利益漠不关心
B.民主共和违背了时代潮流
C.资产阶级的宣传方式落后
D.亟待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
9.(2分)毛泽东指出:“在中国文化战线或思想战线上”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构成了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划分“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依据是(  )
A.革命性质的变化 B.领导阶级的变化
C.斗争对象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变化
10.(2分)在长征途中,面对敌人的围追阻截,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仍继续出版《红星》《前进》《红炉》等战地报刊,强调:“写标语、画壁报是红军素有的特长”,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引起必要的注意”。据统计,红军创作的长征题材诗词歌曲有3万多首。这反映出(  )
A.长征为革命文艺提供了素材
B.红军将士都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
C.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工作
D.文艺作品是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
11.(2分)1938年3月,国民党确定了抗战时期的文化纲领,提出:“现阶段之中心措施,则尤应以民族国家为本位。”要求“发扬我国固有之文化,文化工作应为民族国家而努力,抵御不适合国情之文化侵略。”据此可知,国民党这一“文化纲领”旨在(  )
A.以传统文化抵御日本军事侵略
B.适应国共合作抗日的需要
C.防范日本对沦陷区的同化政策
D.使文化服务于抗战的大局
12.(2分)有学者指出,新中国7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40年的民主增量。以下属于“民主增量”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
13.(2分)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派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同时,杜鲁门政府公开声称:“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美国公然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其企图是(  )
A.将台湾内政问题国际化 B.为发动朝鲜战争找借口
C.为国民党反攻大陆造势 D.破坏“一国两制”政策
14.(2分)新中国外交七十年来,从50年代“一边倒”到60年代反帝反修两条线;从70年代围绕“一条线”、团结“一大片”到80年代独立自主不结盟,从90年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到新世纪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  )
A.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动
B.在战略上不断适时变化发展
C.在改革开放后开创了全新局面
D.长期以意识形态为建交标准
15.(2分)1963年,周恩来把大陆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回归祖国怀抱,“四目”是: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外一切争务“悉委于”蒋介石安排;中央政府拨付各类不足费用;台湾的社会改革从缓;双方放弃敌对行为。据此可知,“一纲四目”政策(  )
A.全面缓和了台湾与大陆的敌对关系
B.表明大陆已放弃武力统一台湾的政策
C.与“一国两制”构想的原则基本一致
D.使两岸间经济文化交流开始正常开展
16.(2分)公元前525﹣前524年,克利斯提尼担任雅典首席执政官实行改革,其措施之一是建构新的部落制度,即每一个部落包含雅典城市地区一区、沿海一区、以及内陆一区,将不同地区加以混合。这一措施(  )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B.改变了雅典城邦旧的土地制度
C.加剧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
D.有利于削弱旧贵族的传统特权
17.(2分)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对国王的政治活动做了具体规定:如国王执行职务时必须依照内阁和议会的决定、大臣的建议而行动,不能自行其是;国王批准议会的法案仅是程序,国王必须根据多数党领袖组织政府等。这说明,英国国王(  )
A.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仍是政治活动的中心
C.给政坛带来了动荡 D.主动放弃了行政权力
18.(2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均为主权政府;除了军队、外交、货币、跨州之间的法津、以及支持联邦政府运转的统一联邦税等极少数联邦权力外,各州政府均独立制定和执行管辖本州的各项事务。这反映出,美因(  )
A.三权分立政体有利于各州的发展
B.联邦政府仍然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C.制宪者重视发挥各州的自治能力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尖锐
19.(2分)有学者在论及法国1875年宪法时说: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要向议会负责的。总统任期七年,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工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这表明,当时的法国(  )
A.共和政体得到各派的支持
B.制宪过程出现制度性妥协
C.广大民众反对实行共和制
D.共和派最终接受了君主制
20.(2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发表30多年后,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统治地位;发表70年后,社会主义在俄国变成制度的现实;发表100多年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B.在当今仍然在指导各国工人运动
C.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理论
D.是各国工人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21.(2分)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彼得格勒约13万男女工人举行罢工和游行,拉开了二月革命的序幕。当时,奋起反对君主制的派别中,不仅有自由民主运动的领袖,而且有爱国的大企业家、高级军事领导,甚至王室成员。这表明(  )
A.工人阶级是十月革命的主力军
B.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已经动摇
C.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D.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二月革命
22.(2分)如图漫画表现的历史现象是(  )

A.北约组织的建立 B.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C.欧共体的形成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23.(2分)日本GDP出现图表中发展趋势的重要内在因家是(  )
1956﹣1973年日本GDP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年代 1956 1961 1966 1970 1973
GDP发展 250 500 1000 2000 4099

A.得到了美国给予的经济扶持
B.抓住了朝鲜战争带来的商机
C.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
D.对政治大国地位的长期谋求
24.(2分)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163个增加到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这说明(  )
A.社会制度剧变导致东欧衰落
B.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新崛起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得到加强
D.苏联解体导致东欧国家分裂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满分52分.
25.(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重视司法,进而也重视对司法官的培养与选任。既重视司法知识与能力,更重视品格与德性。秦汉时,已设有专门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司法官吏的官署,称作“律学”。
由魏晋至唐宋设律博士为讲授法律之官,以培训司法人才。唐朝建立科举制度以后,设明法,开科取士。明朝《大明律》首列“讲读律令”:“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清朝建立后,仿《大明律》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仍首列“讲读律令”条。
﹣﹣摘编自张晋藩《古代官吏的“普法教育”》
材料二:《十二表法》颁布之后,罗马社会习法成风。公元前1世纪到3世纪是罗马帝国的兴盛时期,也是罗马法律和法学的昌明时期,这一时期罗马法学家活动日益加强和活跃,法学家的活动主要表现为:对于官方和私人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的解答;指导辩护人办案及指导当事人诉讼;为订立契约的当事人撰写合法文书;法学家从事法学研究并著书立说。法学家在被授予公开解答法律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举办法学教育的权利。后来罗马实行法律学校教育,除讲授法律知识外,许多罗马法学家还编写法学教材,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摘编自陈宝勤《浅谈古罗马法学家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王朝重视“普法教育”采取了哪些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罗马法学家的主要贡献,并简评其作用。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产物。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既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阶层分化,而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又增强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些都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民主模式,不同的文明发展出不同的制度安排。西方发展出了外部多元主义,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内部多元主义。两者都具有开放性特征,但具体内涵差异很大。
﹣﹣摘自郑永年《中国民主具有广泛内容 契合中国文化的制度安排》
从材料中有关民主政治产生和发展的论述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表述层次清晰。)
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民主实践斗争方面,从1923年伊始,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统一战线方针,推动了中国民主运动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调动了各阶层参加抗战的积极性;解放战争取得基本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召开了由全国各阶层广泛参加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刘焕明、任铃《人民民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高扬的旗帜》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追求民主的愿望是真诚的,执政以来不懈探索建立健全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机制在探索中有良好的开端,有严重的曲折,有深刻的反思,也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创新。
﹣﹣摘自蔡霞《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玫治的追求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在民主革命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主实践斗争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成果。


2019-2020学年安徽省池州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夏朝建立之前我国处于原始社会,夏朝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奴隶社会,故二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社会性质的不同,故A正确;
夏朝建立前后生产工具变化不大,排除A;
夏朝建立前后由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成为方式发生变化,但这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一个表现,不是最主要的区别,排除C;
控制范围不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排除D。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考查西汉时期选官制度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在长安创办太学,作为国家最高学府培养人才,实行”察举制,要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还利用“上书拜官”的方式,鼓励有才之人毛遂自荐”可以看出,西汉时期选官方式多样,体现人才选拔多元特征,故B正确;
A不能完全体现材料信息,排除;
材料信息体现选拔人才,但并未体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排除C;
材料并没有涉及到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D。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3.【分析】本题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主要考查宋代时期的文化政策。
【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宋代时期重视读书风尚,这主要是由于宋朝时期为了防范武将夺权,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故C正确;
长期和平稳定局面出现不是宋代时期读书风气盛行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
B是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排除;
D是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排除;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期重视文教主要原因。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4.【分析】本题考查清朝军机处。主要考查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解答】通过材料“军机大臣张廷玉曾患小疾……,上曰:张廷玉有疾,岂非朕股肱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被视为皇帝的股肱之臣,说明军机大臣大多是皇帝的亲信,故D正确;
A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叙述正确,但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军机处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特征来分析。
【解答】A.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攻占北京,并没有抢劫圆明园。
B.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洗劫圆明园应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表现,当时发动侵略的是英法联军。
C.甲午战争没有洗劫圆明园。
D.八国联军侵华之前,圆明园的文物已经流失海外。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不是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的打击非常大。
B.材料中并没有认同太平天国代表民主革命的发展方向。
C.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三个人都认为太平天国运动体现了民族主义的特点,体现出民族革命的精神。
D.材料看不出他们认为太平天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故选:C。
【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7.【分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外务部取消了若干传统礼仪手续,建立了领事制度”“制订了外交规章”等。
【解答】依据材料“外务部取消了若干传统礼仪手续,建立了领事制度”“制订了外交规章,在人事制度方面,它改变了以往总理衙门人员兼差的性质,重用受过西式教育专职外交人才”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务部的设立有利于清朝外交近代化,故B正确。
AD说法片面,排除。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要求学生结合民国初年民主政治发展的特点来分析。
【解答】A.材料体现出是民众对于资产阶级传播的民主共和思想和民权观念不关心,而不是对自身利益不关心。
B.民主共和违背了时代潮流不符合辛亥革命以后的时代特征。
C.材料看不出资产阶级宣传方式的落后。
D.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辛亥革命以后,广大民众对民主共和不关注,民主意识非常淡薄。所以体现的是亟待唤醒民众的民主意识。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民国初期政治环境的特征,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影响和局限性。
9.【分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五四运动的意义分析,同时注意把握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分界线,其依据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故B项正确。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性质、斗争对象以及社会性质都是相同的,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五四运动意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分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材料现象是为了宣传长征精神,说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工作。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在红军长征途中,中共出版了许多战地报刊和关于长征的诗词歌曲,其目的是为了宣传长征精神,说明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宣传工作,故C项正确。
AB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长征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分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文化政策。
【解答】通过材料“文化工作应为民族国家而努力,抵御不适合国情之文化侵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主要是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故D正确;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抵制日本军事侵略,而是抵制日本的文化侵略,排除A;
材料信息并未体现国共两党合作的需要,排除B;
C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文化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12.【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40年的民主增量”。
【解答】从信息“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40年的民主增量”可以知道,民主增量是改革开放后新时期出现的民主政治建设,联系所学可知,ABC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属于民主存量,排除;
D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就,属于民主增量。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分析】本题考查朝鲜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的主旨,结合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目的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考虑”可以看出美国提出将台湾问题由联合国考虑,说明将台湾问题国际化,故A项正确。
美国公然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在朝鲜战争爆发后,故B项错误。
C项不是美国的企图,排除。
材料没有涉及一国两制,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朝鲜战争爆发及其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4.【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在不同时期外交方针不同,进而分析得出新中国在战略上不断适时变化发展。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在不同时期外交方针不同,说明新中国在战略上不断适时变化发展,故B项正确。
AC项只符合80、90年代的为外交,排除。
D项只符合50、60年代外交,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新中国外交方针演变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的能力。
15.【分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台湾必须回归祖国怀抱”“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外一切争务悉委于蒋介石安排”。
【解答】“全面缓和了”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
“已放弃武力统一台湾的政策”材料不能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
从“一纲四目”内容可以看出,该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台湾和平回归和回归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这与“一国两制”构想原则基本一致,C正确;
两岸间经济文化交流开始正常开展是1987年三通提出后,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6.【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克利斯提尼”“建构新的部落制度”。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说的是克利斯提尼按地域划分部落的措施,通过这一措施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故D正确。
A项说的是梭伦改革,不是克利斯提尼改革,故排除。
重新划分部落打击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但没有改变原有的土地制度,故排除B。
重新划分部落主要是调整公民内部的矛盾,而不涉及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
故选:D。
【点评】本题是中档题,主要通过克利斯提尼改革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
17.【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题干”国王执行职务时必须依照内阁和议会的决定、大臣的建议而行动,不能自行其是;国王批准议会的法案仅是程序,国王必须根据多数党领袖组织政府等“进行分析。
【解答】结合材料”国王执行职务时必须依照内阁和议会的决定、大臣的建议而行动,不能自行其是;国王批准议会的法案仅是程序,国王必须根据多数党领袖组织政府等“可知光荣革命后英国国王行政权力日益受限,英王虚君地位更加明显,体现了统而不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
B项,题干反映国王并非政治活动中心,排除。
C项,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并未造成政坛动荡,排除。
D项主动放弃行政权力说法错误,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本题掌握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进程进行分析解答。
18.【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各州均为主权政府”“各州政府均独立制定和执行管辖本州的各项事务”。
【解答】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结合所学可知,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不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排除B;
材料“各州均为主权政府”“各州政府均独立制定和执行管辖本州的各项事务”体现了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独立性,C正确;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各州在行政上保持一定独立性,既避免了中央集权弊端,又发挥地方积极性、创造性,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及其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分析】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要向议会负责的。总统任期七年,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工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
【解答】“总统在理论上享有一个国王所享有的权力,但是除非通过内阁的媒介,他不能行使任何权力,而且他是要向议会负责的。总统任期七年,这个任期是共和党人要求的四年和保工党人提议的十年的折中办法”表明当时的法国制宪过程出现制度性妥协,故B正确;
ACD材料未体现,而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B。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法国共和制确立的特点,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0.【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它发表30多年后,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统治地位;发表70年后,社会主义在俄国变成制度的现实;发表100多年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解答】“它发表30多年后,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据统治地位;发表70年后,社会主义在俄国变成制度的现实;发表100多年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表明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1.【分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得出反映的是二月革命进行过程中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已经动摇。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彼得格勒工人掀起反对沙皇统治的二月革命,得到了自由民主运动的领袖、爱国的大企业家、高级军事领导,甚至王室成员的响应,说明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已经动摇,故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二月革命的概况,没有涉及十月革命,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二月革命的概况,没有体现二月革命的结果,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了二月革命,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二月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22.【分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美国”“欧洲经济”。
【解答】从图中可知,反映了美国援助欧洲经济,体现的是马歇尔计划,故D正确;
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点评】本题为中档题,考查马歇尔计划及其内容,马歇尔计划解救了西欧的燃眉之急,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
23.【分析】本题考查二战日本经济的发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表格信息,结合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解答】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56﹣1973年日本GDP呈高速发展态势,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日本制定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促进战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C项正确。
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D项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原因,排除。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对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分析】本题考查东欧剧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东欧剧变的影响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从第二世界沦为第三世界,以致全世界的国家和地区由191个增加到210个左右;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由163个增加到180个,其中人口增加了4亿多”可以看出由于东欧剧变后,绝大部分原社会主义国家急剧衰落,故A项正确。
第三世界的崛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多极化趋势加强,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苏联解体,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对东欧剧变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大题,满分52分.
25.【分析】本题考查中西方的法律制度。(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确保官僚机构的有效运作,防治官吏的滥权行为,提高官吏法律意识;维持民间社会的礼法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贡献和所学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措施,依据材料一“秦汉时,已设有专门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司法官吏的官署,称作“律学”。由魏晋至唐宋设律博士为讲授法律之官,以培训司法人才。唐朝建立科举制度以后,设明法,开科取士。明朝《大明律》首列“讲读律令”:“百司官吏务要熟读,讲明律意,剖决事务。”清朝建立后,仿《大明律》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仍首列“讲读律令”条”可以得出设置专门的律学官署;设律博士为讲授法律之官,以培训司法人才;设明法科纳入科举考试;以法律形式规定官吏必须能讲读律令。第二小问的愿意,结合所学可从确保官僚机构的有效运作,防治官吏的滥权行为,提高官吏法律意识;维持民间社会的礼法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等方面分析。
(2)第一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二“对于官方和私人提出的法律问题进行的解答;指导辩护人办案及指导当事人诉讼;为订立契约的当事人撰写合法文书;法学家从事法学研究并著书立说。法学家在被授予公开解答法律权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举办法学教育的权利。后来罗马实行法律学校教育,除讲授法律知识外,许多罗马法学家还编写法学教材,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可以得出解答法律问题;指导办案,撰写合法文书;为研究法律著书立说;举办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才。第二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二,结合第一小问的贡献和所学从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培养法律人才;传承法律思想;有利于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和体系的形成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
(1)措施:设置专门的律学官署;设律博士为讲授法律之官,以培训司法人才;设明法科纳入科举考试;以法律形式规定官吏必须能讲读律令。
原因:确保官僚机构的有效运作,防治官吏的滥权行为,提高官吏法律意识;维持民间社会的礼法秩序,巩固封建统治。
(2)贡献:解答法律问题;指导办案,撰写合法文书;为研究法律著书立说;举办法学教育培养法律人才。
作用:促进了法律知识的普及;培养了法律人才;传承了法律思想;有利于罗马法的不断完善和体系的形成。
【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和罗马法律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6.【分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有关民主政治产生和发展的论述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然后,调动与运用古今中外民主政治建立与发展的史实,对所提炼的观点加以阐述。在作答时,考生要做到论题观点明确,阐述史论结合,表述层次清晰。
【解答】根据材料中的“近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社会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产物”可以得出:近代民主政治是经济利益多元化的产物。根据材料中的“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既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阶层分化,而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又增强了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这些都为民主政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可以得出:近现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推动了民主政治的产生与发展。从材料中的“对于选择什么样的民主模式,不同的文明发展出不同的制度安排”可以得出:近代以来的民主制度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根据材料中的“西方发展出了外部多元主义,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出内部多元主义。两者都具有开放性特征,但具体内涵差异很大”可以得出:民主制度具有时代特征,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民主政治要立足国情等。考生可任选一个观点作为论题,并调动和运用世界史上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考生若是提出其他观点,只要符合题干要求,且论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故答案为:
示例1:
观点:民主制度具有时代特征,是不断发展的。
论述:在奴隶社会,古希腊城邦已经出现了最早的民主制度,但那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出现了自治民主制,开始了反对城市封建贵族的斗争。到了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英法美分别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而在十月革命后,苏联建立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0世纪以来,出现了全球民主化浪潮。
结论:从上述史实中可知,民主制度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在不断发展。
示例2:
观点:近代以来民主制度呈多元发展趋势。
论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制度。但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的民主制度也出现不同类型,如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美国、法国是共和制,而德国的民主制度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到了现代,俄国十月革命后则开创了无产阶级民主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逐渐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20 世纪以来,世界出现了全球民主化浪潮。
结论:从近代以来的有关民主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民主制度既有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也有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中国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由此可见,民主制度具有多元化发展的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旨在通过民主政治的建立与发展来考查考生的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描述与阐释事物、探讨与论证问题的能力,以及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改革中对考生学科素养的重视。
27.【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看出,在民主革命不同阶段中共进行民主实践斗争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目的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要调动各阶层抗战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放战争后期目的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
(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主要成果有:建国初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1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和完善了政协制度;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四项基本原则;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村民选举制度,实行村民自治。
故答案为:
(1)目的:国民革命运动时期的目的是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统一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国;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要调动各阶层抗战的积极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放战争后期目的是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
(2)成果:建国初创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建和完善了政协制度;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四项基本原则;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行村民选举制度,实行村民自治。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新中国成立以后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表现,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