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广西专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广西专版)

资源简介

议论文阅读
【2019年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6分)
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
李思辉
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诚然,文字是一个民族最坚实的屏障。而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②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书同文,语同音。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的标准。捍卫标准、纠正错误,就是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空间。层出不穷的“网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然而,网络上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④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领者。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媒体的用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校对等等,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⑤有人认为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参加评奖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对语言文字挑错者冷嘲热讽,这暴露了他们的短视。好比一只啄木鸟飞到一棵大树上啄食虫子。大树却说:“走开,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鸟温和地说:“大树兄弟,你身上的虫子已经许多了,再不驱除掉,可危险啊!”大树满不在乎地说:“我这么魁梧,有几只小虫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虚假,自己想吃虫子,却非要找个借口!”啄木鸟飞走了,最后大树被蛀空了。没有一点闻过则喜的雅量,没有一点极目楚天舒的远见,怎么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里更上层楼?
⑥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编”就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当这一轮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
(选自《杂文月刊》2018年7月)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延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
B.媒体要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
C.网络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
D.要警惕新媒体、自媒体对语言文字纯粹性的破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汉字得到了不断接续的发展。
B.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空间,让个性化表达得到满足。
C.媒体的公共属性要求它的从业者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上要有责任感。
D.当下新媒体、自媒体风行,但是不少“小编”的语言文字素养严重缺失。
(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论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捍卫汉语汉字纯粹性的必要性—网络个性表达与媒体传播的区别—对一些错误认识的驳斥—对传统媒体的期望”的思路展开论述。
B.第③段指出网络技术促进了语言文字的个性表达,以此引出下文,去着重论述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媒体还必须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C.第⑤段运用例证法,以“啄木鸟给大树治病”为例去阐明只有正确对待业界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上的严要求,才能让语言文字的大厦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D.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现实,不仅指出新媒体、自媒体的不足,而且更重在呼吁面临转型考验的传统媒体要匠心不改,肩负起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使命。
【2019年广西柳州市河池市中考语文试卷】
8.议论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6分)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①原中央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到:“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②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入学的第一课。
③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④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⑤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⑥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地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文/佚名 选自《群文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通过李咏的话引出主要观点:成熟的人才会谦让。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划线句中“这个道理”指的是弯腰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B.第③段划线句中的“之一”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C.“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这句话可放在第⑤段之中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本段观点。
D.第⑤段列举蔺相如、韩信、勾践的例子来证明暂时的弯腰可以成就人生。
【2019年广西省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6分)
保持心灵的澄澈
韩 青
①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俗世,要在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那些俗人觉得他们的阴谋诡计会遇到阻拦,所以他们常常会对那些阻拦他们的人进行讽刺、打击、诽谤、诬陷乃至伤害。
②而事实上,那些好人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人。孙权曾经重用中书郎吕壹,吕壹因此渐渐作威作福起来,经常援引法律条文进行狡诈和诋毁。太子孙登多次规劝,孙权都不接受,群臣不敢再发表意见。一次,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毁谤朝政,孙权很愤怒,于是逮捕了刁嘉。当时被牵连的人都畏惧吕壹,都说听到过刁嘉的诽谤之词。只有侍中是仪一人说没有听到,于是被连日穷追诘问,诏书也越发严厉,群臣都为他捏一把汗,但是仪还是据实回答,供词不改,孙权于是放了他,刁嘉也被免罪。是仪这样的人,就像一潭清水,澄澈见底,是即是,非即非,一目了然,所以他没有,也不会藏污纳垢。
③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看上去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像个正人君子,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都是他们装出来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私塾先生,住在相邻的村里,都自诩满腹道德学问。一天,他们相约一起讲解理学,前来听讲的学生达几十人。就在大家听得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张纸片被风吹落到台阶下。学生捡起一看,原来是两位先生密谋夺取村中一位寡妇的田产的往来信件。纪晓岚说,这是鬼神从中做了手脚,使事情露出了真相。而我一直认为这是天意。不是有句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吗?就是这个意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不能在那里装模作样。
④可见,外在的假装并不能让你拥有心灵的澄澈。在这个世界上,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像人锻炼,去除渣滓而成器皿,器皿就会精好。学道之人,去除心地的垢染,所行就会清净了。”我们做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像作家六六那样,“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如果一个人总是藏藏掖掖,心机重重,那么他能过得快乐、洒脱吗?
⑤当然,一些像欲望、杂念之类的杂质对人的腐蚀性是很厉害的,面对它们,你得有超强的抵抗力,否则你就会变成它们的俘虏。
⑥世人都在追求成功,殊不知,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保持心灵的澄澈。台湾女作家张曼娟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去本性,要知道,本性在,你追求的那个理想的自我就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B.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
C.做人要保持心灵的澄澈。
D.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南宋文天样,无视威逼利诱,誓死不降元军。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D.晋代车胤,无油点灯,囊萤苦读,终成大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主要是为了论证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B.“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的前提是保持了心灵的澄澈。
C.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只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D.本文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2019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①平心而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经常忍受磨炼一一折磨式的历练,哪怕真的是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美丽,也不会有人欢呼着说“啊,我多么喜欢折磨式的历练呀。”人总是向往平坦和安然的。然而,不幸的是,折磨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依据,不论人们喜欢与否,它只管我行我素,甚至有时还要强加于人,谁奈它何? ??②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去迎接这挑战呢? ??③人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变作某种养分去滋润自己的美丽呢?人们回避磨炼,是因为不想忍受它。当回避不了时,人们又说磨炼原来是可以美丽人生的,两边皆有道理。 ??④避开折磨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一旦躲避不开,就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之所以说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乃是因为人们在陷进折磨时,他们面对的选择不止一个,比如说痛苦、焦灼、失望、述茫、束手无策或一蹶不振,而这些选择皆是对人生的消沉与颓废。比起这些选择,唯有选择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方才算是最佳。 ??⑤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应该说,磨炼本身就具有美丽人生的功能,假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反让磨炼把自己丑化了,这就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了,除了磨炼的起因之外,你只好谁也别怪。鉴于以上原因,所以也并不是说,谁的生命都会因磨炼而美丽的,生丑陋者也大有人在。 ??⑥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又不尽相同,谁料得到何时何地就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料不到又必须跟随,跟随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选之选。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变作美丽的阶梯,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花,坦然走过荆棘,就必须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 ??⑦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人生阅历,正面的居多;人生的教诲,善良的居多,这些东西,都构不成对人生的考验,唯有折磨具备这种特质。不是说“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其缺乏考验的机会。不光是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一样,凡没有接受过考验者,你就很难断言它是否完整和美丽,而这种考验,又不是有计划地出的考试题,它是不期然而然地就横亘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猝不及防。由于它的这种突发性质,所以它之于人考验的意味就足得很。经此一番挣扎磨炼,人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精神了,这样的生命不走向美丽还能走向哪里呢? ??⑧固然,磨炼也是可以丑陋人生的。人生原本还有点美丽,经过数次折磨式的历练之后,非但没有使其成熟和美丽,反倒使它充满痛苦、迷茫、仿徨,甚至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唯唯诺诺,没有一点棱角脾气了,这是不是有点丑陋呢? ??⑨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磨炼都不能称之为磨炼,而是灾难。总而言之,只要有点挫折和难受,就无不如同灾难临身。什么坐卧不安呀、魂不守舍呀、食不知味呀等,这些消耗情堵的东西就都来了。如此人生,让人如何从废墟中走向美丽呢?一颗心已被灾难二字占满,体会它尚且不够,如何能让他分出心来瞄一眼灾难背后的美丽?所谓的灾难,其本身已使人不堪忍受,再要以此种心态情堵去强化它对人的伤害,这不是越瘸越使棍打了吗?人生难美,是不是就这样被注定了呢? ??⑩这样对磨炼的感受,实际上大可不必有。 ?退一步说,假若你无力使折磨变作美丽生命的阶梯,却也不该使它变作生命的灾难之门。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个中立的态度如何?即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它如何?这样做,至少生命不会出现消极现象。不消极不就说明其中有积极因素吗?这远比把磨炼说作灾难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要乐观得多。 ?在某些时候,人生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也许显得更重要,人们是不应该对之忽略的,精神财富的获得有许多方法,而不断地经受磨炼是其方法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人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的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的多寡、生命因磨炼而美丽,美就美在此处。 ?不错,人总是希望平坦和安逸的,谁也不想要折磨式的历练,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不来。作为被动的承受者,又不想就此妥协,那么,就拿出你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吧,人生将因此而走向美丽。虽然此举属于被迫的性质,也比无所作为好。歪打正着,亦弥足珍贵。 (选自《读者文摘》)
(1)下列词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是( )
A.卧薪尝胆 披荆斩棘
B.化茧成蝶 百炼成钢
C.十载寒窗 磨杵成针
D.破釜沉舟 脱胎换骨
(2)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3)下列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磨炼是指折磨式的历练,避开磨炼和选择磨炼都是最佳的选择。 B.只要对磨炼认识的角度正确、深度足够,生命就会因磨炼而美丽。 C.磨炼是对人生的考验,只有经受得起考验的人生才能美丽和完整。 D.人生美丽与否取决于精神财富的多寡,经受磨炼是获取精神财富的方法之一。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折磨是客观存在的,引出“振作起来迎接挑战”的观点。 B.文章⑤⑥⑦段为并列关系,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C.第⑦段引用谚语论证了如果缺乏考验就难以拥有美丽的人生。 D.第?段论证了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中立态度的意义。
【2019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6分)
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
黄集伟
①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这是一项业余爱好。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②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③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④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按照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⑤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⑥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⑦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⑧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⑨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词的一项是(  )
A.段子化  B.高大上  C.中性词  D.表情包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
B.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C.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⑦⑧)—总(⑨)。
(3)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会越来越丰富,需对其进行规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语言在作文、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
B.将网络语言融入汉语,丰富汉语词汇。
C.有的网络语言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
D.某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和主观性较强,应适当引导,使其走向规范。
【2019年广西省玉林市中考语文真题】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写作什么
叶圣胸
诸位现在写作,大概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国文教师按期出题目,教诸位练习,就要写作了;听了各门功课,有的时候要做笔记,做了各种试验,有的时候要做报告,就要写作了;游历一处地方,想把所见所闻及感想记下来,离开了家属和亲友,想把最近的生活情形告诉他们,就要写作了;有的时候有种观感凝结成一种意境,觉得要把这种意境化为文字,心里才畅快,也就要写作了。
以上几方面的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我们平时说话,从极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极繁复的对于一些事情的推断和评论,都无非根据自己的经验。因为根据经验,说起来就头头是道,没有瞎七搭八的无聊话。如果超出了经验范围,空口说自话,一定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徒然供人家作为嗤笑的资料。他一定知道自己有多少经验,什么方面他可以说话,什么方面他不配开口。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不及的场合,就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
这层意思好像很平常,其实很重要。因为写作的态度就从这上边建立起来。知道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这就把写作看作极寻常可又是极严正的事。人人要写作,正同人人要说话一样,岂不是极寻常?不能超出自己的经验,不能随意乱道,岂不是极严正?现在个个学生要作文,但是往往听见学生说“我没有意思,没有材料,拿起笔简直写不出什么来”,或者说“今天又要作文了,真是讨厌”,这些话表示一种误解,以为作文是学校生活中的特殊的事,而且须离开自己的经验去想意思,去找材料,自己原有的经验好像不配作为意思、不配充当材料似的。再从这里推想开去,又似乎所谓意思、所谓材料是一种说来很好听、写来很亮,但不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的花言巧语。这种花言巧语必须费很大的力气去搜寻,搜寻未必就能得到,所以拿起笔写不出什么来,就觉得作文真是一件讨厌的事。进一步说,抱着这样的态度作文,即使能够写出什么来,也不是值得欢慰的事。诸位不妨自己想想:我把作文认作学校生活中的特殊的事吗?我离开了自己的经验故意去搜寻虚浮的材料吗?如果不曾,那就再好没有。如果确曾这样,而且至今还是这样,那就请立刻改变过来,改变为正当的态度,就是把作文看得寻常又看得严正的态度。抱着正当的态度的人绝不会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为他绝不会没有经验,经验就是他的意思和材料。他又绝不会说作文真是讨厌的事,因为作文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好比说话和吃饭各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无论何人绝不会说说话和吃饭真是讨厌。
再说经验有深切和浅薄的不同,有正确和错误的不同。譬如我们走一条街道,约略知道这条街道上有二三十家店铺,这不能不算是经验。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考察,知道这二三十家店铺属于哪一些部门,哪一家的资本最雄厚,哪一家的营业最发达,这样的经验比前面的经验深切多了。又譬如我们小时候看见月食,老祖母就告诉我们,这是野月亮要吞家月亮,若不敲锣打鼓来救,家月亮真个要被吃掉的。我们听了记在心里,这也是我们的经验,然而是错误的。后来我们学了地理,懂得星球运行的大概,才知道并没有什么野月亮,更没有吞食家月亮这回事,月亮原来被地球挡住了光线。这才是正确的经验。我们写作,正同说话一样,总希望写出一些深切的正确的经验,不满意涂满一张纸的全是一些浅薄的错误的经验。
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不过这就不只是写作方面的事了,而且也不只是国文等各学科的事,而是我们整个生活里的事。我们每天上课、看书、劳作、游戏,随时随地都在取得经验,而且使经验越来越深切,越来越正确。这并不是为作文才这样做,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就不得不这样做。所怕的是上课不肯好好地用功,看书没有选择又没有方法,劳作和游戏也只是随随便便,不用全副精神去对付,只图敷衍过去就算。这样,经验就很难达到深切和正确的境界。写作材料的来源普便存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以为写作只要伏在桌子上拿起笔来硬干就会得到进步,不顾到经验的积累和洗练,他们没想到写作原是和经验纠结而不可分的。这样硬干的结果也会偶尔写成一些海市蜃楼那样很好看的文字,但是这不过是一种毫不实用的玩意儿,这种技术是毫不实用的技术。希望诸位记着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存在于整个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离开了写作的桌子,上课、看书、劳作、游戏,刻刻认真,处处努力,一方面是本来应该这么做,另一方面就开凿了写作材料的泉源。
(1)阅读全文,解释文中“自己的经验”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含标点限60个字内)
(2)本文提出学生作文应该写作什么的问题,作者给出的有针对性的答案是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3)根据本文的内容判断,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2018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7.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时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9.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吧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血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2018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7-9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⑦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 2017年08月25日 04 版《 人民日报 》)
7.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
A.人生须立志。 B.人生立志须趁早。
C.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 D.人生应该立怎么样的志。
8.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C.第③④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D.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第⑥⑦段是解决问题。
B.第②③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C.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引用名言,运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要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丰富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
D.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不容易迷航。
【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试题】
议论文阅读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
①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来革命真理的心灯,1922年7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上海恳求入党。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②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朱德同志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中国共产党?说到底,是追求理想信念使然。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石。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困境中逆势而上。
③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业,往往机会与暗礁并存,光明与黯淡同在。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④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上世纪80年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凭着顽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子集资2.1 万元起家经过20多年打拼,竟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名牌企业。这样的辉煌成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信念磨砺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
⑤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掉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击垮,而是用“感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⑥有人说,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的人并不多。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文/马祖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本文第④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A.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D.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可以分为两层:①②|③④⑤⑥
B.第③段主要运用排比句式及道理论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第⑥段中“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的意思是“成功的方法很多,不必担忧”。
D.本文观点鲜明,中心论点是: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2018年贵港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议论文阅读(5~8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细品寂寞
王晓河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夯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干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他幽默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受得清冷,但不清贫,有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追求卓越,但不浮躁,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心中有主,心地轻松,满怀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反差大,实相通,功夫深,境界高,“耐得”而中气充足,“不甘”而神采飞扬,是一种上乘内功的修炼。
⑤二月河有一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有无波无浪的“静静地流淌”,也有“我来写”的惊人一呼,成为写帝王的作家第一人。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来转向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追寻探访中国现当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从前白相大世界,越是乱哄哄、闹稠稠的地方,好像越有趣”(刘海粟语)。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⑥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高。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刘备韬晦蓄锐,天下三分。天下之事,相反相成,“板凳要坐十年冷”,当沉淀积蓄时则沉淀积蓄,“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卓越爆发时则卓越爆发。入世中有淡定,淡定中有追求。淡定不与世隔绝,不颓唐沮丧,追求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总是充实、修养、打造自己,总是在搏击、前进。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冰炭不同炉———指互相对立,不能两者同存。
B.喜新厌旧———指求新去旧。
C.上乘内功———指底蕴深厚,境界高妙。
D.韬晦蓄锐———指沉淀积蓄,显露出逼人的锐气。
6.下列对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7.下列对“耐得寂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耐得寂寞是要专心求一,沉淀底蕴,孕育思想,磨炼意志。
B.耐得寂寞是要受得清冷,心无所求,心灵宁静,默默耕耘。
C.耐得寂寞是要沉下心来,不断吸收,充实提升。
D.耐得寂寞是要坐得了冷板凳,即使环境、能力、机遇等受限也坚持不放弃。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提出主要观点“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
B.古今名人并举,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C.文章前部分论证“甘于寂寞”,后部分论证“不甘寂寞”。
D.选文的论述结构为:提出问题(①)———分析问题(②③④⑤⑥)———解决问题(⑦)。
【广西百色市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可以养颜
鲁先圣
①读书与养颜美容,表面看来没什么直接关系。如果说吃羊腰子狗腰子可补肾,多数人都相信;但如果说读书可养颜美容,多数人都不相信,只有读书人才相信。
②读书胜过高级化妆品。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把化妆分为三个等级: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所谓生命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③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他说:“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④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不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里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拋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⑤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个子矮,鼻子扁,眼晴细,脸上有麻子,但他知识丰富,具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音乐造诣,在与人交谈和演奏时,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英姿和挥洒自如的俊逸。
⑥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就算是再好的一块玉,也许会有人把它当石头一样的扔了。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描述了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仲永的悲剧,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后天读书学习,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
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仲永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了一个无用的人。即使你的天资不及仲永,但只要付出汗水,最终也会胜过天赋;即使你是块“石头”,但经过精心的雕琢也会像金子一样发光。
⑧古来就有“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腹有诗书气自华”“惟有书色,艳比西子”等说法。生命肌体成长会催发脸上皱纹,但读书渐入佳境会变得睿智、豁达、优雅而美丽。尤其是在物质心态喧嚣时代,静下心来,与书为邻,以书为友,走入书的灵魂,从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蕴蓄精神,养颜明智。
(摘编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5.第②-⑦段构成的论证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递进关系 B.总分关系 C.并列关系 D.分总关系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中心论点即文章的标题一一读书可以养颜。
B.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了后天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第⑦段画线句中的“即使……但……也”是一组表假设和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D.选文的结构形式为“总一分一总”,八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下列事例论述作者的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鲁国闵子骞初来拜孔子为师时,脸色干枯,过一段竞变得红润起来,孔子问其原因,他说:“读书之前,我一心想做达官贵人,寝食不安,脸色枯槁。”
B.汉代董仲舒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读书学习,三年时间竞然没有走进花园观赏一眼,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C.鲁迅在学堂读书时,每当夜读遇冷,便摘下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冒汗。用这种办法驱寒,苦于读书,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D.“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近二千项。这与他的勤奋读书分不开,常通宵达旦读书,困了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稍躺歇息。
【广西柳州市五城区2019届九年级4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的通俗
叶兆言
小说的通俗仿佛是一个用来袭击作家的臭鸡蛋。如今的小说家,你说他的小说通俗,十有八九会以为你是在骂他。小说本来不是什么大学问,小说本来就是通俗的东西,但是害怕别人说自己的小说通俗,却是作家的一块心病。
纯文学从来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大家都这么说,于是也难得有人跳出来揭穿。纯这个词总让我想起工业原料,想起酒精,想起糖精。文学是浑成的,就好像是美酒,就好像是芳香的巧克力,一旦提炼成精,就有些煞风景。喜欢喝酒的人,馋嘴的小孩子,不到迫不得已,怕是不会去品尝酒精和糖精的。
小说不能通俗,是作家没能耐。金圣叹曾将《水浒》提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高度,他认为“天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这话的潜台词是,《水浒》不仅是小说中最好的,而且高出了四书五经。现在我们习惯用古典小说这个词,其实古典小说都是通俗小说。不通俗就没有古典小说,旧式文人常常看不起小说,原因就是嫌小说通俗了一些。
西方的小说也不可能远离通俗,和中国小说如出一辙,西方的小说也是从平民百姓那里诞生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俗是小说的必然,小说永远不应该是哲学著作。张恨水写小说以通俗闻名,他的一篇小说当年曾得到茅盾先生的表扬,为此,他十分感激,专门在文章里提及。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一个通俗作家的心虚。其实张恨水小说的好与坏,并不在是否通俗,而在于缺少创新,通俗不是病,但也不是灵丹妙药。一篇好的小说,绝不会仅仅因为通俗,就是好作品。
好小说应该通俗,更应该创新。通俗和创新根本就不矛盾,现在有人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实在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得慌。
7.下列关于“小说的通俗”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俗本该是小说的属性,但却常被当作小说的缺点。
B.小说之所以通俗,是因为它是从平民百姓那里诞生的。
C.通俗,是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共性。
D.通俗与创新并非水火不容,两者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人们对通俗的偏见,旨在厘正人们对通俗的认知。
B.作者借“皇帝的新衣”之典,指出所谓“纯文学”并不真实存在。
C.文中举张恨水之例,意在论证通俗也能使作家获得成功。
D.本文把比喻、比较、举例等论证方法运用得活泼灵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小说应该通俗,这意味着小说家不该在作品中作哲学层面的思考。
B.小说不能通俗是作家没能耐;小说能通俗,也不表明作家有能耐。
C.《水浒》被金圣叹称赞为“天下文章,无有出其右者”,是因为它是通俗小说。
D.小说本来就是通俗的东西,小说作家应努力弘扬平民百姓的思想志趣。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度读人
冯骥才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意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12.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作者认为“大度”的具体表现。(标点在内不超80字)
13.请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的理解。(标点在内,不超80字)
14.读了本文,在对待人生方面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请概述。(标点在内,不超60字)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容县、兴业县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还是要讲“老实”
贾飞黄
“老实”为何?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诚实;规规矩矩”,算是“标准答案”。于我而言,倒更记得幼时老爷子对着识字读本对我中气十足的训诫:老实,就是守规矩。
“守规矩”也好,“诚实”也罢,字面上看,“老实”总归是褒多于贬。“老实”与“老实人”在触手可及的历史里的确有过高光时刻。在上世纪的遗风里,红娘说媒,夸一句小伙子“老实”,姑娘脸上飞红,好事便成了一半。老实小伙,意味着不沾劣习不好风流,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既讲科学又能成事,堪称美德之大成,日子必然越过越红火。然而,那也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今天年轻人之闲聊“某某是个老实人”,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阵心领神会的哄笑。
今天,要在“老实人”后面添两个字造句,第一反应往往是“老实人吃亏”;再来,“老实人倒霉”;再来,“老实人背黑锅”——而“老实人光荣”恐怕是造不出来的。说起“老实”的涵义,倒也知道是“守规矩”,但这里面的“味儿”却又不一样了。乃至于《现代汉语词典》也要再加一条解释:婉辞,指人不聪明。
这时候我们就不妨换个视角,追问一下今日“老实”的反义词——“精明”?“胆大”?八九不离十。
当然,这里的“精明”,显然不是“精明能干”的“精明”:城市环路遇上堵车,环顾四下,既无交警也无摄像头,一打轮驶入应急车道,一骑绝尘去也,这是精明,有“路”不走而堵在队伍里吃尾气的是老实人。“胆大”也绝对不是冲锋陷阵的一身是胆:经商做买卖,今天在原料上搞点“添加”,明天在账本上做个花样,明知犯法也要赚个盆满钵溢,这是胆大,本分经营只赚合理利润的是老实人……总之,这种“精明”“胆大”总是要坏了规矩而使自己得益的,但又并非“铤而走险”,而是在规则的边界上反复试探,打“擦边球”,专搞些难以监督或不便惩处的勾当。若真的全身而退,便仿佛获得了某种胜利,几乎有些自豪了。
崇尚“精明”“大胆”,对“老实”避之不及,虽不始于今日,但在今日声势颇强。小则排队加个塞儿、办事走后门、占别人车位停个车、给共享单车上把锁等,从日常小事的规则上揩点油;大则靠精明、胆大而上位成为“红人”“新秀”“成功人士”。
其实,“老实”的反义词只有一个,便是“不老实”。手不老实,偷鸡摸狗;眼不老实,非礼乱视;经商不老实,缺斤少两;做官不老实,贪赃枉法。是非黑白,一眼即知。所谓“精明”“胆大”,无非是得了便宜之后的自我美化,实不可取;一旦被抓现行,辩词也无外乎“别人做得我为何做不得”“哪条法律管得到我这点事”,足见心里也是发虚的。除了“损人利己”的浅显道理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原本就是依靠“老实人”运转的:人人开车乱抢道,结果就是再无车道可走,大家挤成一团一起堵住;人人投机经营,行业声誉毁于一旦,最后一起失业。幸而有千千万万的“老实人”,默默撑起局面,让诸事得以运转,不至于满盘皆输。更不消说,那些彪炳史册的成就、领跑时代的成果以及所有那些靠“不老实”手段剽窃不走的创造,无不是“老老实实”才能做出来的。一句话,还是要讲老实,老实才能成事。
眼下要做的,当然先要给“老实”正名,“老实”绝不可耻,“老实人”大可不必自惭形秽;而更要紧的是,要斩断“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倒霉”的根源,想办法管住那些“不老实”的人,让老实人免于替不老实人买单而“吃亏”“倒霉”,让老实人不必“不老实”也能安身立命、自得天地。
(选自2018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9.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10.你赞同文中的“老实,就是守规矩”这个观点吗?为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11.请你写一个事例,作为文中划线句子表达的观点的论据。(含标点限80个字内)
【2019年广西北流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读书
颜志祥
古人就有读书无用论。唐朝诗人章碣在《焚书坑》里写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易中天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无用,读书就只是为了读书。”
读书无用,但为什么还要读呢?
高学历可能带来不了高收益,这是“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读书从来都不是教你发财,就像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写的那样——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一件自己的事,一件煎熬的事。你懂得越多,痛苦越多,在快乐的猪和痛苦的思考者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
金庸当年在香港办《明报》,执笔写社评,预测中国大陆的政局,每每中的。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道:“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国家的历史都是按这个规律来的。”
金庸读透了历史,拥有了智者的思维和敏锐的判断力。书籍培养的眼光,让一个人拥有了向上的能力,我们可能不在乎工作报酬的多寡,但我们会找一个有前途的工作,去努力。梦想强大的年轻人永远不会沉沦。
比尔·盖茨每年至少有两次闭关读书的时期。马化腾在一次演讲中说:“每一年,我都感觉腾讯要垮了,但都挺过来了,如果微信不是我们腾讯发明的,我们现在就行将末路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没有读书教给你的智慧和统观全局的眼光、预测未来的敏感,迟早得被淘汰。”搜狐的张朝阳1993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来,决定做互联网,那时候中国互联网连影子都看不到,但张朝阳坚持做,为什么?他知道互联网有未来,现在他成了网络巨头,如果没有在麻省理工读书的摸爬滚打、对互联网敏锐的眼光和精准的预测,还会有今天的张朝阳吗?正像杨绛先生说的:“你所有的困惑都是因为书读得太少,想得太多。”
在中国,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造原子弹的可能没有卖茶叶蛋的财富,但卖茶叶蛋的可能也没有造原子弹的那种成就感,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读书没办法教你发财,它只能让你更有智慧,让你的心智更成熟。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不光是读书,任何东西都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不读书,你会发现自己内心荒芜,一片空白。
我有一个特别帅的朋友却娶了一个长得实在不怎么样的女孩。我太疑惑了,问道:“你怎么娶了这么一个女孩?”他跟我说:“这个女孩浑身散发着知性美,她读的书太多了,很多时候她是安静的,但只要开口,就一语中的。这个女孩身上有着知识沉淀出来的那种美,感觉她像一本书,翻不完,而且也不知道翻的是哪一页。”而他曾经遇见的那些光鲜靓丽的女孩则显得太单薄了,单薄得就像一层纸,一眼就能看透。一个男孩第一眼喜欢上一个女孩肯定是因为这个女孩的容貌,但爱上一个女孩,肯定是因为这个女孩的内在。
我们看看木心、杨绛、白先勇这些大家,浑身散发出来的那种知性美、那种光华、那种知识沉淀出来的自信,足以震慑到我们的心灵,你不用听他们说话,你安静地看着他们就是一种享受。
黄庭坚和苏轼聊天时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相由心生,一个内心从容的人身上,没有戾气,一个清静儒雅的人,不会形容猥琐。
12.第一段易中天说“读书无用”,请结合文意解释其意思。(含标点限80个字内)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个人眼光?(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1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议论文阅读
【2019年广西梧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6分)
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
李思辉
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一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诚然,文字是一个民族最坚实的屏障。而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
②为什么中华文明成为唯一不曾断代的古文明,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书同文,语同音。汉语汉字源远流长,每一个字词、每一个发音都有一定的标准。捍卫标准、纠正错误,就是在捍卫汉语汉字的纯粹性,确保它们上承先民文化道统,下启时代语言美学。
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社交空间,也给了语言文字更宽阔的表达空间。层出不穷的“网言网语”满足了个性化表达的需要,各种舶来词、缩写、简写,形成了一些新的语言文字搭配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然而,网络上的个性表达是一回事,媒体的传播又是另一回事。
④媒体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它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必须是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示范者、引领者。某个词语发音如何,某个字词该怎么搭配,乃至某个标点符号该怎样使用,媒体的用法是人们眼中的“标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名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校对等等,客观上都是人们的“老师”,需要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责任感、使命感,保持对语言文字的敬畏。
⑤有人认为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是“吹毛求疵”,有人批评因为语言文字上的疏漏就淘汰一些参加评奖的作品是“以偏概全”,甚至有人对语言文字挑错者冷嘲热讽,这暴露了他们的短视。好比一只啄木鸟飞到一棵大树上啄食虫子。大树却说:“走开,我被你啄痛了!”啄木鸟温和地说:“大树兄弟,你身上的虫子已经许多了,再不驱除掉,可危险啊!”大树满不在乎地说:“我这么魁梧,有几只小虫子有什么了不得,我看你真虚假,自己想吃虫子,却非要找个借口!”啄木鸟飞走了,最后大树被蛀空了。没有一点闻过则喜的雅量,没有一点极目楚天舒的远见,怎么能在语言文字的大厦里更上层楼?
⑥时下,各种新媒体、自媒体风行,良莠不齐。且不论内容,单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看,不少“小编”就根本不具备基本的编辑素养,更不要说是给受众当“先生”了。传统媒体尽管面临着转型的考验,有的处境比较艰难,但越是这个时候,越要保持匠心不改。当这一轮媒体变革尘埃落定,机遇扑面而来,人们真正信赖的还是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工匠,而非主谓宾定状补不分、字词句错乱成灾的“小编”。
(选自《杂文月刊》2018年7月)
(1)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延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
B.媒体要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
C.网络个性化表达激发了语言文字与时俱进的活力。
D.要警惕新媒体、自媒体对语言文字纯粹性的破坏。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汉字得到了不断接续的发展。
B.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语言文字的表达空间,让个性化表达得到满足。
C.媒体的公共属性要求它的从业者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上要有责任感。
D.当下新媒体、自媒体风行,但是不少“小编”的语言文字素养严重缺失。
(3)下列对文章的有关论证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捍卫汉语汉字纯粹性的必要性—网络个性表达与媒体传播的区别—对一些错误认识的驳斥—对传统媒体的期望”的思路展开论述。
B.第③段指出网络技术促进了语言文字的个性表达,以此引出下文,去着重论述作为具有公共属性的媒体还必须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C.第⑤段运用例证法,以“啄木鸟给大树治病”为例去阐明只有正确对待业界在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上的严要求,才能让语言文字的大厦更上一层楼的道理。
D.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现实,不仅指出新媒体、自媒体的不足,而且更重在呼吁面临转型考验的传统媒体要匠心不改,肩负起对语言文字精雕细琢的使命。
【答案】
(1)B
(2)A
(3)C
【解析】(1)结合题目“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及全文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媒体要对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使用保持敬畏之心。
(2)中华文明不曾断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包括汉语汉字在内的汉文化不断接续发展,不仅仅是汉语汉字。
(3)第⑤段运用的不是例证法,应是比喻论证,把业界对语言文字的细致关注比作啄木鸟给大树治病。
【2019年广西柳州市河池市中考语文试卷】
8.议论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6分)
成熟的稻谷会弯腰
①原中央电视节目主持人李咏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自己婚姻幸福的秘诀,他说:“夫妻之间难免会因为争吵失和,我每次吵架后总是首先向妻子认错。”记者问到:“如此一来,您不觉得很没面子吗?”李咏笑呵呵地说:“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
②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这是一句多么朴素而深刻的哲言。成熟的稻谷之所以会弯腰,是因为它经过默默地孕育已经结出成熟的果实。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忽视了这个道理。难怪孟买佛学院将弯腰作为入学的第一课。
③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在它的正门旁边开了一个小门,所有新来的学生,都会由他的老师带领着来到这个小门前,弯腰进出一次。老师教育大家说:大门当然进出方便,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要进入的地方没有很宽阔的大门,或者,有的大门不是随便可以进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侧身、暂时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进入,否则你只能被挡在门外。这是佛家的哲理,其实也是人生的哲学。
④你留意过大雪过后的雪松吗?它的树枝因积雪而压弯了腰,低垂下来。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这样想,不是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吗?雪压青松也弯腰,岂不愧对先人的赞誉?思绪一闪而过,眼球早被另一雪景吸引。人行道上的梧桐,虽然它们也高低错落,交叉穿梭,但却有很多枝条因不能弯腰而被雪压断了。
⑤原来雪松之所以在大雪的重压之下弯下腰来,为的是不让自己折断,为的是往后的日子继续挺拔向上。原来,弯腰并非就是软弱,而是一份弹性,一种韧性,是生命的一种更深刻的睿智!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韩信“忍胯下之辱”,勾践“卧薪尝胆”,这些弯腰成就了他们,让他们从凡人走向圣贤。
⑥需要指出的是,弯腰并非毫无原则地妥协,而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对于外界的压力,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承受,在承受不住的时候,不妨弯一下腰。是的,有时弯腰就如同蝉蜕,那不是倒下,而是通过自身的改变,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文/佚名 选自《群文阅读》,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④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D.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通过李咏的话引出主要观点:成熟的人才会谦让。
B.从论证方式看,议论文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本文属于驳论。
C.选文列举了古今中外的事例,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D.选文的层次结构可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
(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划线句中“这个道理”指的是弯腰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B.第③段划线句中的“之一”不能删掉,删掉后句子的意思与现实不符,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C.“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这句话可放在第⑤段之中作为道理论据论证本段观点。
D.第⑤段列举蔺相如、韩信、勾践的例子来证明暂时的弯腰可以成就人生。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第④段列举了雪松的例子,故运用了举例论证,同时也将雪松和梧桐进行比较,故运用了对比论证。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分析。
B.有误,本文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成熟的人才会谦让,然后列举例子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立论的论证方式。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有误,“这个道理”指的是成熟的稻谷才会弯腰,不是指弯腰是很没有面子的事。
【2019年广西省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7.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各题。(6分)
保持心灵的澄澈
韩 青
①我们所在的世界,就是一个俗世,要在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为那些俗人觉得他们的阴谋诡计会遇到阻拦,所以他们常常会对那些阻拦他们的人进行讽刺、打击、诽谤、诬陷乃至伤害。
②而事实上,那些好人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资治通鉴》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人。孙权曾经重用中书郎吕壹,吕壹因此渐渐作威作福起来,经常援引法律条文进行狡诈和诋毁。太子孙登多次规劝,孙权都不接受,群臣不敢再发表意见。一次,吕壹诬告前江夏太守刁嘉毁谤朝政,孙权很愤怒,于是逮捕了刁嘉。当时被牵连的人都畏惧吕壹,都说听到过刁嘉的诽谤之词。只有侍中是仪一人说没有听到,于是被连日穷追诘问,诏书也越发严厉,群臣都为他捏一把汗,但是仪还是据实回答,供词不改,孙权于是放了他,刁嘉也被免罪。是仪这样的人,就像一潭清水,澄澈见底,是即是,非即非,一目了然,所以他没有,也不会藏污纳垢。
③然而,生活中,一些人看上去衣冠楚楚、风度翩翩,像个正人君子,而事实并非如此,那些都是他们装出来的。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私塾先生,住在相邻的村里,都自诩满腹道德学问。一天,他们相约一起讲解理学,前来听讲的学生达几十人。就在大家听得正出神的时候,忽然一张纸片被风吹落到台阶下。学生捡起一看,原来是两位先生密谋夺取村中一位寡妇的田产的往来信件。纪晓岚说,这是鬼神从中做了手脚,使事情露出了真相。而我一直认为这是天意。不是有句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吗?就是这个意思。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不能在那里装模作样。
④可见,外在的假装并不能让你拥有心灵的澄澈。在这个世界上,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四十二章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像人锻炼,去除渣滓而成器皿,器皿就会精好。学道之人,去除心地的垢染,所行就会清净了。”我们做人,也只有这样,才能像作家六六那样,“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如果一个人总是藏藏掖掖,心机重重,那么他能过得快乐、洒脱吗?
⑤当然,一些像欲望、杂念之类的杂质对人的腐蚀性是很厉害的,面对它们,你得有超强的抵抗力,否则你就会变成它们的俘虏。
⑥世人都在追求成功,殊不知,最大的成功莫过于保持心灵的澄澈。台湾女作家张曼娟说,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去本性,要知道,本性在,你追求的那个理想的自我就在。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B.要想保持心灵的澄澈,就必须动真格的。
C.做人要保持心灵的澄澈。
D.让心灵变得澄澈的最好方法就是清理掉心里的杂质。
(2)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南宋文天样,无视威逼利诱,誓死不降元军。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D.晋代车胤,无油点灯,囊萤苦读,终成大器。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主要是为了论证俗世中做一个好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B.“每一天都能把自己放在台面上展览”的前提是保持了心灵的澄澈。
C.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只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
D.本文结构是“总一分一总”式。
【答案】
(1)C
(2)D
(3)B
【解析】(1)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结合文章的内容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题目:做人要保持心灵的澄澈。
(2)本文的论点是:做人要保持心灵的澄澈。D项的事例主要是关于刻苦读书的,与观点不符,不适合做论据。
(3)A项,第②段主要论证了“那些好人不会因此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底线”的观点;C项,本文没有比喻论证;D项,本文的结构是分总式。
【2019年广西贵港市中考语文真题】
5.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①平心而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经常忍受磨炼一一折磨式的历练,哪怕真的是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美丽,也不会有人欢呼着说“啊,我多么喜欢折磨式的历练呀。”人总是向往平坦和安然的。然而,不幸的是,折磨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依据,不论人们喜欢与否,它只管我行我素,甚至有时还要强加于人,谁奈它何? ??②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去迎接这挑战呢? ??③人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变作某种养分去滋润自己的美丽呢?人们回避磨炼,是因为不想忍受它。当回避不了时,人们又说磨炼原来是可以美丽人生的,两边皆有道理。 ??④避开折磨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一旦躲避不开,就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之所以说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乃是因为人们在陷进折磨时,他们面对的选择不止一个,比如说痛苦、焦灼、失望、述茫、束手无策或一蹶不振,而这些选择皆是对人生的消沉与颓废。比起这些选择,唯有选择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方才算是最佳。 ??⑤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应该说,磨炼本身就具有美丽人生的功能,假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反让磨炼把自己丑化了,这就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了,除了磨炼的起因之外,你只好谁也别怪。鉴于以上原因,所以也并不是说,谁的生命都会因磨炼而美丽的,生丑陋者也大有人在。 ??⑥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又不尽相同,谁料得到何时何地就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料不到又必须跟随,跟随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选之选。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变作美丽的阶梯,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花,坦然走过荆棘,就必须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 ??⑦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人生阅历,正面的居多;人生的教诲,善良的居多,这些东西,都构不成对人生的考验,唯有折磨具备这种特质。不是说“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其缺乏考验的机会。不光是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一样,凡没有接受过考验者,你就很难断言它是否完整和美丽,而这种考验,又不是有计划地出的考试题,它是不期然而然地就横亘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猝不及防。由于它的这种突发性质,所以它之于人考验的意味就足得很。经此一番挣扎磨炼,人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精神了,这样的生命不走向美丽还能走向哪里呢? ??⑧固然,磨炼也是可以丑陋人生的。人生原本还有点美丽,经过数次折磨式的历练之后,非但没有使其成熟和美丽,反倒使它充满痛苦、迷茫、仿徨,甚至使人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唯唯诺诺,没有一点棱角脾气了,这是不是有点丑陋呢? ??⑨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磨炼都不能称之为磨炼,而是灾难。总而言之,只要有点挫折和难受,就无不如同灾难临身。什么坐卧不安呀、魂不守舍呀、食不知味呀等,这些消耗情堵的东西就都来了。如此人生,让人如何从废墟中走向美丽呢?一颗心已被灾难二字占满,体会它尚且不够,如何能让他分出心来瞄一眼灾难背后的美丽?所谓的灾难,其本身已使人不堪忍受,再要以此种心态情堵去强化它对人的伤害,这不是越瘸越使棍打了吗?人生难美,是不是就这样被注定了呢? ??⑩这样对磨炼的感受,实际上大可不必有。 ?退一步说,假若你无力使折磨变作美丽生命的阶梯,却也不该使它变作生命的灾难之门。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个中立的态度如何?即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它如何?这样做,至少生命不会出现消极现象。不消极不就说明其中有积极因素吗?这远比把磨炼说作灾难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要乐观得多。 ?在某些时候,人生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也许显得更重要,人们是不应该对之忽略的,精神财富的获得有许多方法,而不断地经受磨炼是其方法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人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的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的多寡、生命因磨炼而美丽,美就美在此处。 ?不错,人总是希望平坦和安逸的,谁也不想要折磨式的历练,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不来。作为被动的承受者,又不想就此妥协,那么,就拿出你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吧,人生将因此而走向美丽。虽然此举属于被迫的性质,也比无所作为好。歪打正着,亦弥足珍贵。 (选自《读者文摘》)
(1)下列词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是( )
A.卧薪尝胆 披荆斩棘
B.化茧成蝶 百炼成钢
C.十载寒窗 磨杵成针
D.破釜沉舟 脱胎换骨
(2)下列对第⑤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3)下列的理解,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磨炼是指折磨式的历练,避开磨炼和选择磨炼都是最佳的选择。 B.只要对磨炼认识的角度正确、深度足够,生命就会因磨炼而美丽。 C.磨炼是对人生的考验,只有经受得起考验的人生才能美丽和完整。 D.人生美丽与否取决于精神财富的多寡,经受磨炼是获取精神财富的方法之一。
(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指出折磨是客观存在的,引出“振作起来迎接挑战”的观点。 B.文章⑤⑥⑦段为并列关系,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生命因磨炼而美丽。 C.第⑦段引用谚语论证了如果缺乏考验就难以拥有美丽的人生。 D.第?段论证了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中立态度的意义。
【答案】
(1)B
(2)D
(3)C
(4)C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心论点的概括。本文的主旨是生命因磨难而美丽,故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也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历经磨难,而是变得美丽。“化茧成蝶”经历了化茧的磨难,最终成蝶,“百炼成钢”经历了百炼,最终成钢,与本文的主旨一致。故选:B。
(2)本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的判定。第⑤段作者通过讲道理来论证观点,故是道理论证,也通过因磨难而美丽和因磨难而丑陋的对比,故也运用了对比论证;故选:D。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论点的理解与分析。A.有误,作者认为选择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方才算是最佳。B.有误,说法过于绝对,与作者观点不符;C.正确;D.有误,结合“而人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的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的多寡”,精神财富的多寡并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因素。故选:C。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论证思路的分析。ABD.正确;C.有误,第⑦段引用谚语论证了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的观点,C选项中“如果缺乏考验就难以拥有美丽的人生”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2019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语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6分)
网络语言改变了什么
黄集伟
①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这是一项业余爱好。我认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②说到生存方式的变化,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如网络所说的“段子化”了,段子本来是一个相声术语,它是相声作品当中的一小节或者一小段。历经10年的网络演变,段子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几乎是无段子无饭局,无段子无聚会,无段子无社交,人人都是段子手。
③再说修辞方式的变化,近十年的网络语言最为活跃,这里仅列出三种修辞方式的变化,即压缩、反转和迭代。
④压缩,很多貌似无法压缩的词语或句子,被网友活生生地压缩了,像“高大上”“不明觉厉”等词。按照语文修辞学,这些词是不能这样压缩的,但是网友就这么压缩了,而且传播范围很广。
⑤反转,本来是一种修辞格,在网络时代,反转修辞格的大量涌现有目共睹,如“撩”字,大家都非常熟悉,“撩”的基本意思是“撩逗”,词性偏向于贬义,有“轻薄”的意思,但它被网络化以后,已经从贬义词转为中性词。
⑥迭代,本身是网络术语,一般用这个术语描述网络语言的变化,汉语就是在迭代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变。如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说:“难道‘众筹’真的不是‘要饭’的别称吗?”这句话虽然很刻薄,但也有一定道理。从语文角度看,有时候所谓的迭代变来的词仍然是换汤不换药。
⑦网络语言还带来了社交方式的变化,例如表情包社交,它最早是来源于QQ的表情包,伴随着社交媒体的膨胀而飞速发展。表情包语言是一种图片语言,一种基于“直观+吸睛”合成的信息符号,近年成了网络交流的常用符号。
⑧牛津辞典曾经选出的年度热词就是一个表情包——一张喜极而泣的脸。这张笑哭了的脸是当年全球使用率最高的表情包,这种细致入微的表达方式,跨越了不同的语言局限,成为现代人最高频使用的单个有意义元素,在便利性与信息量上同时占优。
⑨表情包的流行,有两个原因:一是方便,在泛社交年代,便捷交流是生活中的首选;二是丰富,表情包的使用,其实是既通用又个性,既清晰又含糊,一个笑中带泪的表情,在不同语境中,可以解读成苦笑、笑哭,也可以解读成无奈等。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不属于网络词的一项是(  )
A.段子化  B.高大上  C.中性词  D.表情包
(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画线句子中,“这”指代“我最近10年对网络语言做了笔记”。
B.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网络语言给人们带来三种变化:生存方式的变化,修辞方式的变化,社交方式的变化”。
C.第⑥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使论述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D.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①)—分(②③④⑤⑥⑦⑧)—总(⑨)。
(3)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语言会越来越丰富,需对其进行规范,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语言在作文、书面交流等方面应多运用。
B.将网络语言融入汉语,丰富汉语词汇。
C.有的网络语言只能在一定的语境范围内使用。
D.某些网络语言的自由性和主观性较强,应适当引导,使其走向规范。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中列举的网络词语有“段子化”“高大上”“表情包”等,“中性词”是针对词语的感彩而言的。
(2)选文的结构方式为“总—分”。
(3)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因此不能过多的应用在作文、书面交流。
【2019年广西省玉林市中考语文真题】
8.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4分)
写作什么
叶圣胸
诸位现在写作,大概有以下的几个方面:国文教师按期出题目,教诸位练习,就要写作了;听了各门功课,有的时候要做笔记,做了各种试验,有的时候要做报告,就要写作了;游历一处地方,想把所见所闻及感想记下来,离开了家属和亲友,想把最近的生活情形告诉他们,就要写作了;有的时候有种观感凝结成一种意境,觉得要把这种意境化为文字,心里才畅快,也就要写作了。
以上几方面的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我们平时说话,从极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极繁复的对于一些事情的推断和评论,都无非根据自己的经验。因为根据经验,说起来就头头是道,没有瞎七搭八的无聊话。如果超出了经验范围,空口说自话,一定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徒然供人家作为嗤笑的资料。他一定知道自己有多少经验,什么方面他可以说话,什么方面他不配开口。作文原是说话的延续,用来济说话之穷,在说话所不及的场合,就作文。因此,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
这层意思好像很平常,其实很重要。因为写作的态度就从这上边建立起来。知道写作原是说话的延续,写作材料应该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这就把写作看作极寻常可又是极严正的事。人人要写作,正同人人要说话一样,岂不是极寻常?不能超出自己的经验,不能随意乱道,岂不是极严正?现在个个学生要作文,但是往往听见学生说“我没有意思,没有材料,拿起笔简直写不出什么来”,或者说“今天又要作文了,真是讨厌”,这些话表示一种误解,以为作文是学校生活中的特殊的事,而且须离开自己的经验去想意思,去找材料,自己原有的经验好像不配作为意思、不配充当材料似的。再从这里推想开去,又似乎所谓意思、所谓材料是一种说来很好听、写来很亮,但不和实际生活发生联系的花言巧语。这种花言巧语必须费很大的力气去搜寻,搜寻未必就能得到,所以拿起笔写不出什么来,就觉得作文真是一件讨厌的事。进一步说,抱着这样的态度作文,即使能够写出什么来,也不是值得欢慰的事。诸位不妨自己想想:我把作文认作学校生活中的特殊的事吗?我离开了自己的经验故意去搜寻虚浮的材料吗?如果不曾,那就再好没有。如果确曾这样,而且至今还是这样,那就请立刻改变过来,改变为正当的态度,就是把作文看得寻常又看得严正的态度。抱着正当的态度的人绝不会说没有意思、没有材料,因为他绝不会没有经验,经验就是他的意思和材料。他又绝不会说作文真是讨厌的事,因为作文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项目,好比说话和吃饭各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无论何人绝不会说说话和吃饭真是讨厌。
再说经验有深切和浅薄的不同,有正确和错误的不同。譬如我们走一条街道,约略知道这条街道上有二三十家店铺,这不能不算是经验。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考察,知道这二三十家店铺属于哪一些部门,哪一家的资本最雄厚,哪一家的营业最发达,这样的经验比前面的经验深切多了。又譬如我们小时候看见月食,老祖母就告诉我们,这是野月亮要吞家月亮,若不敲锣打鼓来救,家月亮真个要被吃掉的。我们听了记在心里,这也是我们的经验,然而是错误的。后来我们学了地理,懂得星球运行的大概,才知道并没有什么野月亮,更没有吞食家月亮这回事,月亮原来被地球挡住了光线。这才是正确的经验。我们写作,正同说话一样,总希望写出一些深切的正确的经验,不满意涂满一张纸的全是一些浅薄的错误的经验。
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不过这就不只是写作方面的事了,而且也不只是国文等各学科的事,而是我们整个生活里的事。我们每天上课、看书、劳作、游戏,随时随地都在取得经验,而且使经验越来越深切,越来越正确。这并不是为作文才这样做,我们要做一个有用的人,要做一个健全的公民,就不得不这样做。所怕的是上课不肯好好地用功,看书没有选择又没有方法,劳作和游戏也只是随随便便,不用全副精神去对付,只图敷衍过去就算。这样,经验就很难达到深切和正确的境界。写作材料的来源普便存于整个生活里,整个生活时时在那里向上发展,写作材料自会无穷无尽地流注出来,而且常是澄清的。有些人不明白这道理,以为写作只要伏在桌子上拿起笔来硬干就会得到进步,不顾到经验的积累和洗练,他们没想到写作原是和经验纠结而不可分的。这样硬干的结果也会偶尔写成一些海市蜃楼那样很好看的文字,但是这不过是一种毫不实用的玩意儿,这种技术是毫不实用的技术。希望诸位记着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存在于整个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离开了写作的桌子,上课、看书、劳作、游戏,刻刻认真,处处努力,一方面是本来应该这么做,另一方面就开凿了写作材料的泉源。
(1)阅读全文,解释文中“自己的经验”的含义并举例说明。(含标点限60个字内)
(2)本文提出学生作文应该写作什么的问题,作者给出的有针对性的答案是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3)根据本文的内容判断,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答案】
(1)“自己的经验”指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写作材料。
(举例示例)游历一处地方,想把所见所闻及感想记下来。
(2)作文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还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告知学生作文应该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要认识到经验有深切和浅薄、正确和错误的不同;要有把作文看得寻常又看得严正的态度;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
【解析】(1)由第二段中“以上几方面的写作材料都是诸位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换句话说,这些写作材料都是自己的经验”可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是生活里原有的,不是从生活以外去勉强找来的。然后结合题干要求需要举例说明,通读全文,文章第一段所描述的事情都是自己的生活经验,据此简要分析作答即可。注意括号内的提示“含标点限60个字内”。
(2)通读全文可知,针对“写作什么”的针对性的答案在第二段最后一句作者已经做出总结:“作文自然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下来。”然后结合第五段开头:“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作答即可。注意题干中的提示“含标点限80个字内”。
(3)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大意。文章第1~3段作者意在告诉我们写作的经验源于生活,应该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第4段举例告诉我们经验有深切和浅薄的不同,有正确和错误的不同;第5段进一步说明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是不够的,还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才能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018年广西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阅读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铁凝
①人工智能时代以疾风暴雨之势降临人间,深深地改变了人类生活、生产演化的规则,颠覆了人们衣食住行用的传统生活方式,也严峻地冲击着人们传统阅读书籍的习惯。如今,在几乎人人一部手机和电脑的情况下,网络阅读已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 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但我觉得,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其实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②上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一个少年,偷偷读到一本书,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记得扉页的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淹没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使我深深感动,让我生出想要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的冲动。我初次领略到阅读的重量,它给了我身心的沉稳和力量。
③我的一位亲人,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着田野的草垛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问他当时为什么读这些书,他只说是因为喜欢。也许正是阅读让他度过了那段苦难的岁月。
④今天想来,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让既甜蜜又酣畅。
⑤阅读的重量有时在于它的“重”,有时却在于它的“轻”。这“轻”,不是轻浮,而是一种无用之用,是阅读心境的解放。
⑥今天,我们的阅读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诸多变化。市场上卖得好的书往往是更靠近生活的、实用的书:养生、美容、商战、股票、英语……书海已经“茫茫”。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
⑦阅读的功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更想强调的是,“无用”的阅读,更多的是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这样的阅读不是生存甚至生计所必需的,但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它的“无用”本身便是更大的作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高的阅读境界呢?这种自然存在的阅读状态,可或许更能体现人生的精神价值吧。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7.下列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B.是无功利性、无预期的自发性阅读。
C.时缓慢、绵密、恒久的渗透式阅读。
D.是各取所需、立竿见影的快餐式阅读。
8.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网络阅读能使人们快速、便捷地获得大量信息,但人们也由此产生了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B.“无用”的阅读不为生计,令人心境解放,容易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温暖和自身的价值。
C.文章除了引用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外,还运用了比喻论证,如第①段的“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
D.文章通过准确、通俗、朴实的语言将“有重量的精神运动”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的清楚明了。
9.下列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读书时也应该像牛进食一样,不但慢慢咀嚼,而且需要反刍,吧吃进的草料再加以精磨详研,如此反复,当然效果极佳。”——刘心武
B.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血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C.东吴大将吕蒙不喜读书,经过孙权再三劝读,他才答应。不久,鲁肃与吕蒙共商国事,发现他谈吐不凡,感慨他变化很大。吕蒙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D.意大利卓越画家达·芬奇从小就爱好绘画,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苦练素描基本功,经过长期的艰苦磨练和实践,终成一代艺术大师。
【答案】
7.D
8.C
9.A
【解析】
7.试题分析:D项对“有重量的”阅读理解不正确。可分析6段的“各取所需的阅读已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而是直奔主题,要的是立竿见影”一句。“不再承载精神的重负”就说明D选项中的内容不是“有重量的”阅读。
8.试题分析:C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疾风暴雨之势”“细嚼慢咽似的”等是比喻修辞,不是比喻论证。
9.试题分析:A项的材料能够论证本文观点。选项的内容强调反复,细嚼慢咽的阅读。这正好是“有重量的”阅读。
【2018年广西贺州市中考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7-9小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人生立志须趁早
赵九如
①近来读书,历览前人事状,深刻体会到少时立志的重要性。有人说“成名要趁早”,其实,莫如说立志须趁早。
②“夫志,气之帅也”。对个人而言,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宰相之杰”张居正写下“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躬身改革、不计毁誉,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民族英雄林则徐树立救国为民的高远志向,在虎门销烟、抗击英军、安抚叛乱等历史事件中,始终做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注重立志,善养“浩然之气”,就能涵养从容内敛的气质,蓄积坚定自信的精气神。
③立志非常必要,趁早立志尤为重要。晚清名臣左宗棠青年时代就志向笃定,于23岁时自题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他也十分注重家风家教,告诫自己的孩子“志患不立,尤患不坚”“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从办理洋务、主持船政到收复新疆、抗击法军,他一以贯之地践行自己的志向;他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报效国家、不辱使命,也与其早立志、立长志的教导密不可分。尽早确立志向,明确人生奋斗的方向,可以助人避免随波逐流、亦步亦趋,不被诱惑所误导。
④当然,美好的愿景不会自动实现,早立志仅仅是成长的起点。人生路途漫漫,如何坚守信念、矢志不渝,是生命历程各个阶段都需要作答的命题。特别是在屡遭挫折或逆境时,更加考验一个人意志和勇气。历史上,司马迁狱中遭受苦难不曾移志,坚韧中写就巨著;苏武异邦牧羊数十载不折其志,最终梦圆归乡。事实证明,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也只有为志向执着付出,才能不断抵近心中的理想抱负。志向引领行动、行动考验志向,两者相辅相成,演绎着立志与逐梦的交响。
⑤“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立志当胸怀宽广、眼界开阔,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而这背后,离不开理想信念的支撑。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容易迷航。春秋战国时期,一些人感喟人生苦短,主张及时行乐者自成一派;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纵情山水、盛行清谈,逃避现实一时成风;当代西方社会也曾醉生梦死,“垮掉的一代”发人深省。
⑥今天,为了“能被知识的亮光照到”,四川凉山州“悬崖村”的孩子曾在峭壁上留下瘦削的身影;为了触碰大山之外的世界,重庆双坪村村民用双手凿出一条“悬崖天路”……那些看不见的理想信念与志向追求,正迸发着强大的能量。
⑦哲人有言,“没有崇高的生活理想的人,像大海里的一片小舟一样,它时刻都会被狂风巨浪袭击而沉没海底。”扬起理想的风帆、握紧志向的罗盘,不为风雨所阻、不被颠簸所拦,人生这一叶轻舟才能自信驶过万重山。
( 2017年08月25日 04 版《 人民日报 》)
7.下列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最适合的一项是( )
A.人生须立志。 B.人生立志须趁早。
C.一个人的志向如何,直接影响着成就的取得。 D.人生应该立怎么样的志。
8.下列对本文采用的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
B.“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C.第③④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两种论证方法。
D.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第⑥⑦段是解决问题。
B.第②③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
C.第⑤段的画线句子,引用名言,运用排比句式,告诉我们要大胆追求远大的志向,丰富的情感更加真挚细腻。
D.人生如寄,何以才能不枉此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就不容易迷航。
【答案】
7. B
8. C
9. D
【解析】
7.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掌握。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或者根据作者的分析所说的道理来概括其观点。仔细分析本文,文章的题目“人生立志须趁早”即中心论点。
8. A项“选文第②段只用了事实论据”分析错误,应为“选文第②段用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B项“孔融让梨”的故事虽然家喻户晓,但谈的是谦让的美德,不能为本文中心论点“人生立志须趁早”服务,不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D项,本文没有采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做这类题,首先要了解议论文的论据分类和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的特征,论据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证论、引用证论、类比论证以及正反论证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象生动地说明”等。
9.A“第①②段提出问题,第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错,应为“第①段提出问题,第②③④⑤段是分析问题”;B“第②③段是并列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可以调换”错,应为“第②③段是递进关系,所以这两段的位置不可以调换”;C“鲜明的对比更能真发人深思”。
【2018年广西河池市中考语文试题】
议论文阅读
人生需要一块“磨刀石”
①他在早期的从戎生涯中,曾先后任过滇军少将旅长、云南陆军宪兵司令官等诸多要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点燃了他追来革命真理的心灯,1922年7月,他毅然辞去昆明警察厅长官职、拒绝拟任川军师长的邀请,急赴上海恳求入党。被拒绝后,他又远渡重洋转赴欧洲,在柏林求见了周恩来,并敞开心扉陈述自己追随共产党的曲折经历和献身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终于,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实现了人生夙愿。
②这就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的一段入党传奇。朱德同志何以能舍弃高官厚禄而百折不挠地追随中国共产党?说到底,是追求理想信念使然。哲人说,倘若把砥砺奋进的人生比作一把刀,那么信念就是一块磨刀石。用好这块磨刀石,能让人的思想刀锋遇雨而不锈蚀,令人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于困境中逆势而上。
③信念能磨出追求的执着。人生之路坎坷不平,特别是从事一项艰难的事业,往往机会与暗礁并存,光明与黯淡同在。心灯不灭,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定信心,才能“咬定青山不放松”。
④信念能磨出意志的坚忍。干事创业,难免遭遇挫折与失意。上世纪80年代军转干部任正非在经营中被骗200万元巨款,又接连遭到解职、离婚、负债等沉重打击。凭着顽强的意志,这个陷入绝境的中年汉子集资2.1 万元起家经过20多年打拼,竟把小公司打造成为位居世界500强的名牌企业。这样的辉煌成就虽属个例,但那种直面打击而不退却的坚忍,前进受阻而不言弃的笃定却映照着创业的真谛。信念磨砺意志、意志支撑坚忍、坚忍助力成长,这又何尝不是一切事业的成功之道?
⑤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人生就像一场跨越一道道障碍的长跑,奔跑中,很可能会不幸掉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没有被不期而至的失聪击垮,而是用“感觉”去顽强跨越生命缺陷,创造出浪漫主义音乐的奇迹。
⑥有人说,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因为能把绊脚石当作垫脚石的人并不多。只要有信念这块磨刀石,人生的刀刃必能斩断前行中的一切险阻。
(文/马祖云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9.本文第④段中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A.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B.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C.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D.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结构为总分式,可以分为两层:①②|③④⑤⑥
B.第③段主要运用排比句式及道理论据,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第⑥段中“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的意思是“成功的方法很多,不必担忧”。
D.本文观点鲜明,中心论点是: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
【答案】
9. B
10. D
【解析】
9.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把握,平时牢记常用的论证方法,常见的论证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从论证角度看有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等。第④段中举了任正非的例子,这是可以肯定的,担并没有比喻论证,所以应选B。
10.本题考查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比如结构、论点、语言等方面。本文的结构为总分总式,可以分为三层:①②|③④⑤|⑥,故A错;第③段没有运用排比句式,排比要求要有三个及三个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而这段没有,只有部分对偶句式,故B错;第⑥段中“成功的路上不会拥挤”的意思是“取得成功的人不是很多”,故C错;全文都是围绕“人生需要信念这块‘磨刀石’”来论述的,所以D对。
【2018年贵港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试卷】
议论文阅读(5~8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细品寂寞
王晓河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夯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干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他幽默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受得清冷,但不清贫,有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追求卓越,但不浮躁,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心中有主,心地轻松,满怀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反差大,实相通,功夫深,境界高,“耐得”而中气充足,“不甘”而神采飞扬,是一种上乘内功的修炼。
⑤二月河有一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有无波无浪的“静静地流淌”,也有“我来写”的惊人一呼,成为写帝王的作家第一人。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来转向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追寻探访中国现当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从前白相大世界,越是乱哄哄、闹稠稠的地方,好像越有趣”(刘海粟语)。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⑥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高。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刘备韬晦蓄锐,天下三分。天下之事,相反相成,“板凳要坐十年冷”,当沉淀积蓄时则沉淀积蓄,“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卓越爆发时则卓越爆发。入世中有淡定,淡定中有追求。淡定不与世隔绝,不颓唐沮丧,追求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总是充实、修养、打造自己,总是在搏击、前进。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5.解释文中加点词语,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冰炭不同炉———指互相对立,不能两者同存。
B.喜新厌旧———指求新去旧。
C.上乘内功———指底蕴深厚,境界高妙。
D.韬晦蓄锐———指沉淀积蓄,显露出逼人的锐气。
6.下列对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
C.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D.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7.下列对“耐得寂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耐得寂寞是要专心求一,沉淀底蕴,孕育思想,磨炼意志。
B.耐得寂寞是要受得清冷,心无所求,心灵宁静,默默耕耘。
C.耐得寂寞是要沉下心来,不断吸收,充实提升。
D.耐得寂寞是要坐得了冷板凳,即使环境、能力、机遇等受限也坚持不放弃。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提出主要观点“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
B.古今名人并举,目的是使论据全面而典型,论证更具说服力。
C.文章前部分论证“甘于寂寞”,后部分论证“不甘寂寞”。
D.选文的论述结构为:提出问题(①)———分析问题(②③④⑤⑥)———解决问题(⑦)。
【答案】
5.D 6.A 7.B 8.C
【解析】
5.本题考查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运用,既要考虑其本义,也要考虑其引申、比喻等语境义。本题D中“韬晦”意即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蓄锐”意为养足精神,积蓄力量。题目所解之意正好相反,所以不对。
6.本是考查论证方法这一知识点,平时要熟悉掌握各种论证方法及特点。才能做到驾轻就熟。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第③段先举袁隆平的例子,紧接着是道理论证。
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各个选项中内容均与原文有关,但不是原文的照搬,所以要仔细阅读原文,认真核对,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才能找出正确答案。第④段有“追求卓越,但不浮躁,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语,可见,并非是“心无所求”。
8.本题考查论证过程、论证思路、论证内容、论证结构等知识点,所以平时要掌握一整套的系统知识,才好作判断。本题中C属于对论证内容的判断,但文章前部分论证“不甘寂寞”,后部分论证“耐得住寂寞”。所以C的分析是错误的。
【广西百色市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读书可以养颜
鲁先圣
①读书与养颜美容,表面看来没什么直接关系。如果说吃羊腰子狗腰子可补肾,多数人都相信;但如果说读书可养颜美容,多数人都不相信,只有读书人才相信。
②读书胜过高级化妆品。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一文中把化妆分为三个等级: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所谓生命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③曾国藩官做得很大,但是他最看重的不是官位,而是学问。有一年他听说一个侄子纪瑞在全县科举考试中取得第一名,特别写信祝贺。他说:“我并不希望我家世代富贵,但是希望代代出秀才所谓秀才,就是读书的种子,世家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④读书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书可以医愚,可以益智,可以养生。看一个人,不须看他做什么只要看他读什么书就可以了。一个深入读书的人,必定心智高度集中,将人间里的一切杂事,琐事烦心事,渐渐拋到身外,久而久之,在心中渐渐养成一股充实、丰沛的浩然之气。
⑤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个子矮,鼻子扁,眼晴细,脸上有麻子,但他知识丰富,具有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音乐造诣,在与人交谈和演奏时,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英姿和挥洒自如的俊逸。
⑥俗语说“玉不琢不成器”,就算是再好的一块玉,也许会有人把它当石头一样的扔了。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描述了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成为普通人的变化过程。仲永的悲剧,说明了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后天读书学习,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
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仲永没有把握好自己的优势,最终成了一个无用的人。即使你的天资不及仲永,但只要付出汗水,最终也会胜过天赋;即使你是块“石头”,但经过精心的雕琢也会像金子一样发光。
⑧古来就有“三日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腹有诗书气自华”“惟有书色,艳比西子”等说法。生命肌体成长会催发脸上皱纹,但读书渐入佳境会变得睿智、豁达、优雅而美丽。尤其是在物质心态喧嚣时代,静下心来,与书为邻,以书为友,走入书的灵魂,从中获取知识,开阔眼界,蕴蓄精神,养颜明智。
(摘编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5.第②-⑦段构成的论证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递进关系 B.总分关系 C.并列关系 D.分总关系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的中心论点即文章的标题一一读书可以养颜。
B.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从正面论证了后天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第⑦段画线句中的“即使……但……也”是一组表假设和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D.选文的结构形式为“总一分一总”,八个自然段划分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7.下列事例论述作者的观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鲁国闵子骞初来拜孔子为师时,脸色干枯,过一段竞变得红润起来,孔子问其原因,他说:“读书之前,我一心想做达官贵人,寝食不安,脸色枯槁。”
B.汉代董仲舒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读书学习,三年时间竞然没有走进花园观赏一眼,最终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C.鲁迅在学堂读书时,每当夜读遇冷,便摘下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冒汗。用这种办法驱寒,苦于读书,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D.“发明大王”爱迪生,一生发明近二千项。这与他的勤奋读书分不开,常通宵达旦读书,困了就以书当枕,在实验室稍躺歇息。
【答案】
5.C
6.B
7.A
【解析】
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分析。②④⑦段讲道理,③⑤⑥段摆事实。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故选C。
6.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分选项。B项错误。“正面”应为“反面”。
7.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观点分析。文本的观点是:读书可以养颜。A项体现“读书养颜”,其它项体现“勤奋读书”。故选A。
【广西柳州市五城区2019届九年级4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说的通俗
叶兆言
小说的通俗仿佛是一个用来袭击作家的臭鸡蛋。如今的小说家,你说他的小说通俗,十有八九会以为你是在骂他。小说本来不是什么大学问,小说本来就是通俗的东西,但是害怕别人说自己的小说通俗,却是作家的一块心病。
纯文学从来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大家都这么说,于是也难得有人跳出来揭穿。纯这个词总让我想起工业原料,想起酒精,想起糖精。文学是浑成的,就好像是美酒,就好像是芳香的巧克力,一旦提炼成精,就有些煞风景。喜欢喝酒的人,馋嘴的小孩子,不到迫不得已,怕是不会去品尝酒精和糖精的。
小说不能通俗,是作家没能耐。金圣叹曾将《水浒》提到了一个骇人听闻的高度,他认为“天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这话的潜台词是,《水浒》不仅是小说中最好的,而且高出了四书五经。现在我们习惯用古典小说这个词,其实古典小说都是通俗小说。不通俗就没有古典小说,旧式文人常常看不起小说,原因就是嫌小说通俗了一些。
西方的小说也不可能远离通俗,和中国小说如出一辙,西方的小说也是从平民百姓那里诞生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俗是小说的必然,小说永远不应该是哲学著作。张恨水写小说以通俗闻名,他的一篇小说当年曾得到茅盾先生的表扬,为此,他十分感激,专门在文章里提及。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一个通俗作家的心虚。其实张恨水小说的好与坏,并不在是否通俗,而在于缺少创新,通俗不是病,但也不是灵丹妙药。一篇好的小说,绝不会仅仅因为通俗,就是好作品。
好小说应该通俗,更应该创新。通俗和创新根本就不矛盾,现在有人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实在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得慌。
7.下列关于“小说的通俗”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通俗本该是小说的属性,但却常被当作小说的缺点。
B.小说之所以通俗,是因为它是从平民百姓那里诞生的。
C.通俗,是中国小说和西方小说的共性。
D.通俗与创新并非水火不容,两者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针对人们对通俗的偏见,旨在厘正人们对通俗的认知。
B.作者借“皇帝的新衣”之典,指出所谓“纯文学”并不真实存在。
C.文中举张恨水之例,意在论证通俗也能使作家获得成功。
D.本文把比喻、比较、举例等论证方法运用得活泼灵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好小说应该通俗,这意味着小说家不该在作品中作哲学层面的思考。
B.小说不能通俗是作家没能耐;小说能通俗,也不表明作家有能耐。
C.《水浒》被金圣叹称赞为“天下文章,无有出其右者”,是因为它是通俗小说。
D.小说本来就是通俗的东西,小说作家应努力弘扬平民百姓的思想志趣。
【答案】
7.D
8.C
9.B
【解析】
7.D.关于“小说的通俗”的理解不符合本文意思。原文是“通俗和创新根本就不矛盾,现在有人常常把两者对立起来,实在是没事找事,吃饱了撑得慌”。
8.C.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文中举张恨水之例,意在论证通俗与创新应该并重。也就是“好小说应该通俗,更应该创新”。
9.A.“这意味着小说家不该在作品中作哲学层面的思考”说法绝对。C.强加因果。不是说因为它是通俗小说,所以就“天下文章,无有出其右者”。D.“小说作家应努力弘扬平民百姓的思想志趣”一句属无中生有,且与“小说的通俗性”无关。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大度读人
冯骥才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意被雨淋着(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却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功力了,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吟唱什么赞美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想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达像一条流淌的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来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活得也挺艰难,弄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因为有人肯与你分享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些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意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应及时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能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欢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
12.请你简要概括文中作者认为“大度”的具体表现。(标点在内不超80字)
13.请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的理解。(标点在内,不超80字)
14.读了本文,在对待人生方面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请概述。(标点在内,不超60字)
【答案】
12.①不埋怨别人,应自己承担;②多理解别人,应自我省察;③不憎恨别人,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④帮助不劳而获的人,促使其学会自尊、自爱;⑤不鄙视华而不实的人。
13.示例:因为在看到别人不足的同时,也要对照自身、反省自我,同时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净化自己的灵魂,做一个拥有真、善、美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14.示例: 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做一个大度的人,宽容的人;学会面对逆境,抚平浮躁的心态;只要真诚,只要努力,生活定会阳光明媚。(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
【解析】
12.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可提取分析第3段“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提取分析第5段“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提取分析第7段“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提取分析第9段“你读他时,千万别有反感”,提取分析第11段“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13.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深刻内涵的理解。要理解好“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句,就必须读懂上文“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伪善,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两句,这两句实际上就是对“读人,是为了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句的诠释。即读人,也可对照自身、反省自我,同时完善自己,净化自己,这样才能做一个拥有真、善、美的人。
14.考查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如:读冯骥才先生的《大度读人》,我最深切的感触就是对自己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认识:一个人原来可以这么轻松快乐地活着,有种突有所悟、豁然开朗的感觉,感觉人世间的那些恩怨,仿佛都变成了过眼烟云,从此好多事都不想再去计较。学会宽容,学会大度,做一个大度的人,宽容的人;学会面对逆境,抚平浮躁的心态;只要真诚,只要努力,生活定会阳光明媚。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容县、兴业县2019届九年级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还是要讲“老实”
贾飞黄
“老实”为何?
《现代汉语词典》里说:“诚实;规规矩矩”,算是“标准答案”。于我而言,倒更记得幼时老爷子对着识字读本对我中气十足的训诫:老实,就是守规矩。
“守规矩”也好,“诚实”也罢,字面上看,“老实”总归是褒多于贬。“老实”与“老实人”在触手可及的历史里的确有过高光时刻。在上世纪的遗风里,红娘说媒,夸一句小伙子“老实”,姑娘脸上飞红,好事便成了一半。老实小伙,意味着不沾劣习不好风流,做人做事不偏不倚,既讲科学又能成事,堪称美德之大成,日子必然越过越红火。然而,那也是几十年前的旧事了,今天年轻人之闲聊“某某是个老实人”,随之而来的往往是一阵心领神会的哄笑。
今天,要在“老实人”后面添两个字造句,第一反应往往是“老实人吃亏”;再来,“老实人倒霉”;再来,“老实人背黑锅”——而“老实人光荣”恐怕是造不出来的。说起“老实”的涵义,倒也知道是“守规矩”,但这里面的“味儿”却又不一样了。乃至于《现代汉语词典》也要再加一条解释:婉辞,指人不聪明。
这时候我们就不妨换个视角,追问一下今日“老实”的反义词——“精明”?“胆大”?八九不离十。
当然,这里的“精明”,显然不是“精明能干”的“精明”:城市环路遇上堵车,环顾四下,既无交警也无摄像头,一打轮驶入应急车道,一骑绝尘去也,这是精明,有“路”不走而堵在队伍里吃尾气的是老实人。“胆大”也绝对不是冲锋陷阵的一身是胆:经商做买卖,今天在原料上搞点“添加”,明天在账本上做个花样,明知犯法也要赚个盆满钵溢,这是胆大,本分经营只赚合理利润的是老实人……总之,这种“精明”“胆大”总是要坏了规矩而使自己得益的,但又并非“铤而走险”,而是在规则的边界上反复试探,打“擦边球”,专搞些难以监督或不便惩处的勾当。若真的全身而退,便仿佛获得了某种胜利,几乎有些自豪了。
崇尚“精明”“大胆”,对“老实”避之不及,虽不始于今日,但在今日声势颇强。小则排队加个塞儿、办事走后门、占别人车位停个车、给共享单车上把锁等,从日常小事的规则上揩点油;大则靠精明、胆大而上位成为“红人”“新秀”“成功人士”。
其实,“老实”的反义词只有一个,便是“不老实”。手不老实,偷鸡摸狗;眼不老实,非礼乱视;经商不老实,缺斤少两;做官不老实,贪赃枉法。是非黑白,一眼即知。所谓“精明”“胆大”,无非是得了便宜之后的自我美化,实不可取;一旦被抓现行,辩词也无外乎“别人做得我为何做不得”“哪条法律管得到我这点事”,足见心里也是发虚的。除了“损人利己”的浅显道理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原本就是依靠“老实人”运转的:人人开车乱抢道,结果就是再无车道可走,大家挤成一团一起堵住;人人投机经营,行业声誉毁于一旦,最后一起失业。幸而有千千万万的“老实人”,默默撑起局面,让诸事得以运转,不至于满盘皆输。更不消说,那些彪炳史册的成就、领跑时代的成果以及所有那些靠“不老实”手段剽窃不走的创造,无不是“老老实实”才能做出来的。一句话,还是要讲老实,老实才能成事。
眼下要做的,当然先要给“老实”正名,“老实”绝不可耻,“老实人”大可不必自惭形秽;而更要紧的是,要斩断“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倒霉”的根源,想办法管住那些“不老实”的人,让老实人免于替不老实人买单而“吃亏”“倒霉”,让老实人不必“不老实”也能安身立命、自得天地。
(选自2018年10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9.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10.你赞同文中的“老实,就是守规矩”这个观点吗?为什么?(含标点限80个字内)
11.请你写一个事例,作为文中划线句子表达的观点的论据。(含标点限80个字内)
【答案】
9.给“老实”正名,呼吁社会各界斩断“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倒霉”的根源,让老实人不必“不老实”也能安身立命、自得天地。
10.示例:我赞同这个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守规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修养,只有不坏规矩,不“损人利己”,才能把事做成,我们生活才会井然有序。
11.示例一: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在及其艰苦条件下,自力更生,知难而进,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老老实实”苦干了十个春秋,创造了“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
示例二:老一辈企业家,具有务实、朴素作风的任正非,带领华为人踏踏实实地做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取得“5G技术全球领先”的骄人成果。
【解析】
9.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和理解。这篇文章的通过理解大量的事实,最后在文章结尾明确了写作目的:“先要给“老实”正名”,“更要紧的是,要斩断“老实人吃亏”“老实人倒霉”的根源,想办法管住那些“不老实”的人,让老实人免于替不老实人买单而“吃亏”“倒霉”,让老实人不必“不老实”也能安身立命、自得天地”。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0.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我们应该持赞同态度,作答时,结合规矩的作用来谈即可。例如,规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修养,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等。据此理解作答。
11.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补充。补充论据时要结合所论述的观点,例子要是尽人皆知的。此处所举例子应该是那些勤勤恳恳做出一番贡献的事例。例如:兰考任县委书记焦裕禄同志在困难面前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从而找到了改造客观世界、战胜自然灾害的正确途径。在兰考的除“三害”斗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据此理解作答。
【2019年广西北流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什么读书
颜志祥
古人就有读书无用论。唐朝诗人章碣在《焚书坑》里写道: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易中天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无用,读书就只是为了读书。”
读书无用,但为什么还要读呢?
高学历可能带来不了高收益,这是“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事实上,读书从来都不是教你发财,就像黄埔军校门前的对联写的那样——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
读书本身就是一件孤独的事,一件自己的事,一件煎熬的事。你懂得越多,痛苦越多,在快乐的猪和痛苦的思考者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
金庸当年在香港办《明报》,执笔写社评,预测中国大陆的政局,每每中的。有人问他奥秘何在,他轻松回答道:“我读《资治通鉴》几十年,一面看,一面研究。《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国家的历史都是按这个规律来的。”
金庸读透了历史,拥有了智者的思维和敏锐的判断力。书籍培养的眼光,让一个人拥有了向上的能力,我们可能不在乎工作报酬的多寡,但我们会找一个有前途的工作,去努力。梦想强大的年轻人永远不会沉沦。
比尔·盖茨每年至少有两次闭关读书的时期。马化腾在一次演讲中说:“每一年,我都感觉腾讯要垮了,但都挺过来了,如果微信不是我们腾讯发明的,我们现在就行将末路了。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没有读书教给你的智慧和统观全局的眼光、预测未来的敏感,迟早得被淘汰。”搜狐的张朝阳1993年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回来,决定做互联网,那时候中国互联网连影子都看不到,但张朝阳坚持做,为什么?他知道互联网有未来,现在他成了网络巨头,如果没有在麻省理工读书的摸爬滚打、对互联网敏锐的眼光和精准的预测,还会有今天的张朝阳吗?正像杨绛先生说的:“你所有的困惑都是因为书读得太少,想得太多。”
在中国,曾流传过这么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选择,造原子弹的可能没有卖茶叶蛋的财富,但卖茶叶蛋的可能也没有造原子弹的那种成就感,关键是你自己的选择。读书没办法教你发财,它只能让你更有智慧,让你的心智更成熟。读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不光是读书,任何东西都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但是不读书,你会发现自己内心荒芜,一片空白。
我有一个特别帅的朋友却娶了一个长得实在不怎么样的女孩。我太疑惑了,问道:“你怎么娶了这么一个女孩?”他跟我说:“这个女孩浑身散发着知性美,她读的书太多了,很多时候她是安静的,但只要开口,就一语中的。这个女孩身上有着知识沉淀出来的那种美,感觉她像一本书,翻不完,而且也不知道翻的是哪一页。”而他曾经遇见的那些光鲜靓丽的女孩则显得太单薄了,单薄得就像一层纸,一眼就能看透。一个男孩第一眼喜欢上一个女孩肯定是因为这个女孩的容貌,但爱上一个女孩,肯定是因为这个女孩的内在。
我们看看木心、杨绛、白先勇这些大家,浑身散发出来的那种知性美、那种光华、那种知识沉淀出来的自信,足以震慑到我们的心灵,你不用听他们说话,你安静地看着他们就是一种享受。
黄庭坚和苏轼聊天时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相由心生,一个内心从容的人身上,没有戾气,一个清静儒雅的人,不会形容猥琐。
12.第一段易中天说“读书无用”,请结合文意解释其意思。(含标点限80个字内)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培养个人眼光?(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14.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含标点限100个字内)
【答案】
12.论述读书的作用,不仅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改变人,让人更有智慧、心智更成熟,最重要的是能培养眼光,告诉我们要读书。
13.示例:读书可以培养个人的眼光,我们应该多读书;阅读名人大家作品,接受书籍潜移默化的影响;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怕孤独和煎熬;不要带着功利心去读书。
14.示例:读书是为养心而读,带功利或为了谋生而读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正如平时,很多同学读书不是为了丰盈充实自己,纯粹是为了考试或为了应付家人、老师,我觉得应该通过读书丰富人生,拒绝庸俗,净化自己的心灵。
【解析】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一段易中天说“读书无用”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读书作用的论述,结合第四段“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理解分析即可。
13.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此题目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先整体感知全文,搞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抓住语段的关键语句,围绕文章内容和自身实际作答。作者认为读书可以培养个人的“眼光”,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所以我们要不怕孤独和煎熬,不要带着功利心去读书。
14.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目的的理解与分析。本文作者例举了几位名家与读书相关的故事,作者的观点是:我们应该读书。为什么要读书呢?可结合第四段“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让你看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最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你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眼光。”第八段“读书没办法教你发财,它只能让你更有智慧,让你的心智更成熟。”最后一段“相由心生,一个内心从容的人身上,没有戾气,一个清静儒雅的人,不会形容猥琐。”等分析,结合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