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命运的决战[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两种命运的决战[下学期]

资源简介

《历史与社会》八(下)第七单元第六课第1课时教学设计
光明与黑暗的决战
课程标准
4-4 列举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了解它(他)们是如何影响当代中国和世界面貌的。
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
6-5 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教材分析
教材从国共不同的建国主张写起,提出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着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接着课本以生动的描述和对比的手法回顾了抗战期间国统区和根据地两种截然不同的面貌:国统区的统治黑暗、腐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通过大生产运动,克服了经济困难,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共产党赢得人民信任和支持的原因在于共产党的廉洁为民。
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黑暗与光明两种命运,在“两种命运的决战”中,人民选择了光明的命运。
教材结构
主题 内容 历史事件 目标
两种命运的决战 黑暗的国统区(腐败) 独裁专政、少数官僚掌握大量财富、物价飞涨 体会廉洁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光明的根据地(廉洁) 民主选举、大生产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的廉洁,了解抗战胜利后的史实,理解共产党赢得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信任并最终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发现、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对比国统区的腐败和根据地的廉洁,了解在根据地建设中人民群众对共产党的支持,使学生体会到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通过延安精神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敬廉崇洁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国统区的腐败和根据地的廉洁的比较,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体会廉洁为民才能赢得人民的支持,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决定力量。通过学习延安精神,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敬廉崇洁的精神。
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内容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如阅读、读图方法)、情感态度的变化和发现、思考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评价时应侧重于学生是否能积极地思索和讨论,能否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新颖的想法,能否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释历史现象,是否形成了基本历史观念以及在收集、整理能力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方法
⑴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历史想象和历史分析。 ⑵讨论式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⑴准备多媒体课件。 ⑵课前布置对课文内容的预习。
[新课导入]想象导入
『展示抗战中人民遭受战争苦难,战争结束的图片,然后提出问题』
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战争苦难,现在战争终于结束了。“如果你是当时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抗战胜利后,你最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但当时人们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
抗战结束后,国民党、共产党双方各自召开代表大会,提出了一套建国主张。
『展示国民党、共产党的主张。』
[两种命运的决战]
一、黑暗的国统区
1. 『历史AB剧』:“你觉得谁的主张更符合老百姓的愿望?( )”
   A 国民党 B 共产党
『学生选择』
接下来,我们要通过对比抗日战争以来,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情况,来看看为什么共产党的主张更符合人民的愿望?
2. 『展示表格:鲜明的对比』
不同区域政策措施 国统区(国民党) 解放区(共产党)
政治上 独裁专政特务横行 实行民主选举
经济上 官僚腐败通货膨胀 开展大生产运动
人民生活上 贫穷饥饿民不聊生 形成“延安精神”
⑴独裁专政特务横行
『展示图片』 国民党中统、军统特务遍布全国,从事绑架、暗杀,建立集中营
⑵官僚腐败通货膨胀
少数官僚(主要是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和陈果夫四大家族)掌握了大量财富。他们在抗战期间,利用抗日的招牌,大发国难财,独占全国金融,垄断工商业,大量兼并土地,对全国人民进行肆无忌惮地掠夺。
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国民党政府又采取滥发纸币的办法。国统区物价飞涨的情况。这使国统区的人民生活不断恶化,百姓困苦不堪。
国统区物价飞涨情况(表格:100元纸币可买商品)
台湾的情况则更为典型:
抗战胜利后刚回到祖国怀抱的台湾,从首席长官陈仪到普通的军政官员,无不大肆利用特权贪污盗窃。
陈仪、葛敬恩私吞60公斤黄金的“台湾黄金案”;专卖局长任维均吞没鸦片的“白蚁吃掉70公斤鸦片案”;贸易局长于百溪吞没接收物资数千万元;台北县长陆桂祥吞没公款达亿元等大贪污案等等。
台湾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公定米价已涨7倍,肉价亦长40倍以上”,实际上涨指数更是煤、米“涨240倍及430倍”,“粮涨790倍,盐长1600倍”,于是农村破产,百业停顿凋落,数十万工人失业。宝岛大闹米荒,因断炊而全家自尽之事常有所闻,各地发生抢米风潮……。
1946年,台湾省所征税款提高了58倍,有位老人向税务官质问:“你们把清朝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50年的税金,都一起向我们要吗?”当时在台湾流传了一首打油诗,正是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接收台湾的真实写照。
“台湾光复,欢天喜地;四大家族,抢天动地;贪官污吏,花天酒地;警察蛮横,昏天黑地;人民痛苦,怨天忧地。”
⑶贫穷饥饿民不聊生
『展示对联』①“这征税,那征税,除却菩萨都征税;英自由,美自由,只有国人不自由。”
②“民国万税(岁),天下太贫(平)。”
『请学生解释』这些对联各自反映了什么?
『展示照片』①人们携带大捆钞票抢购日用品
『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军费开支愈来愈大,虽横征暴敛,但仍入不敷出。1947年,财政赤字高达百分之九十。这种巨额赤字,主要靠印刷钞票来弥补,相继而来的是法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物价有时一日数涨,人们要带着大捆钞票去买东西。
②上海饥民在抢米
『提问』照片反映了什么情况?
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紧,四大家族的野蛮掠夺和反革命战争的巨大消耗,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国统区的农业生产急剧下降,出现了粮荒,城市失业人员急剧大增,人民生活难以维持下去,上海发生了饥民抢米事件。
③无助的眼神
『提问』照片反映了什么情况?
1948年冬,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愁容满面的男孩照片,揭示了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学生活动』国统区大盘点
请你用最恰当的词语形容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
(恐怖、专制、腐败、黑暗、贫穷、混乱、民不聊生……)
二、光明的解放区
⑷实行民主选举
『学生看书读图、思考』 ①图7-73中的老百姓在做什么,有怎样的表情?
②根据地的老百姓为什么积极参加选举?
⑸开展大生产运动
『学生观看录像、图片』“大生产运动”、图片
『展示毛泽东的题词,讨论』①领导人有没有参加大生产运动?
②延安精神是什么,有没有过时? (P121的讨论)
“延安精神”是不是仅仅指艰苦奋斗的精神呢?
(可提醒学生:毛泽东种菜、朱德挑粮、周恩来纺线) 还包括官民平等,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⑹形成“延安精神”
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在根据地随处可见。
『展示:延安时期两则典故,学生阅读、猜想』“驴的故事和车的故事”
驴的故事
那是1941年盛夏,一个雨天的下午,边区政府小礼堂正召开县长会议,突然小礼堂一根柱子被雷击断,一位县长触电身亡,雷还劈死某农民拴在礼堂边的一头驴。这农民逢人便骂骂咧咧:“老天爷不睁眼,咋不劈死毛泽东?”保卫部门请示逮捕这个农民,毛泽东制止了,并分析农民的不满肯定另有原因。于是组织专门小组,调查人民生活情况,发现中央入陕以来,由于军政脱产人数逐年递增,加上连年天灾,农村收成不好,致使边区农民负担过重,这也难怪他们怨气冲天。毛泽东从此着手思考如何减轻农民负担。
众所周知,就在当年,毛泽东挥毫写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辞,发起中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
车的故事
延安时期,一位华侨出于对人民革命的敬仰,捐赠了两辆小轿车。分配给谁乘坐呢?人们都在琢磨—---
延河两岸都在说:请我们的毛主席先乘坐。窑洞的窗口纷纷注望着,这两辆漂亮的轿车。
此时,毛泽东发话了:一要供给军事指挥使用,二应该照顾年龄较高的同志,我,骑马走路也很好么!
看来,谁也拗不过主席,一辆轿车由朱总调拨开走,另一辆给“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吴玉章)共同乘用。
一日,毛泽东骑马去枣园开会,坐骑突然受惊,他摔伤了左边的胳膊。朱总和“五老”都急忙把轿车开过来,同时说:受伤了,请坐车办公事没啥不妥!
主席哈哈一乐,用话打趣:我腿脚还好,可跨过大江大河—--说罢迈开大步向宝塔山走去。
『展示毛泽东写给表兄的信』在1937年11月27日毛泽东写给其表兄文运昌的信中,鲜明概括地反映出延安的革命精神。信中指出:我们这里“上自总司令下至伙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毛泽东书信选集》114页)
3.『展示表格:鲜明的对比,提问』谁代表了中国光明的前途? (学生思考后回答)
『观点』通过对比国统区和根据地,你说在光明与黑暗的决战中,谁将胜出,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
『历史的选择』当时的中国人民就作出了历史的选择。
『展示材料』
①1949年,著名经济学家陈岱孙,因痛恨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官员的“五子登科”,拒绝坐蒋介石派来接他的飞机去台湾。
(解释“五子登科”:抗日战争刚结束的时候,蒋介石的接收官员如蚁出巢,你争我夺,敲诈勒索,沦陷区人民称他们是“五子登科”:抢车子、房子、金子、衣服料子和婊子。)
②华侨爱国人士陈嘉庚回国后,经周恩来同志的介绍,到延安参观,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根据亲身体会,赞扬在国内只有延安是廉洁的。
③抗战结束后,华北的民谣:“天上来,地下来,老百姓活不来!”
“想中央、盼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
4.『议一议』:“通过对比,你认为谁将赢得最终的胜利,为什么?”
『学生讨论』
三、决战结果
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任,国民政府的声望一落千丈。民心向背的形势已经预示着历史的发展:光明终将战胜黑暗。
5.①『展示蒋介石逃往台湾的图片』
1949年12月10日,在人民解放军的隆隆炮声中,蒋介石逃离成都,飞往台湾。
『提问』这时的蒋介石会说什么?(学生回答)
蒋介石感受到深切。他认为腐败,是国民党在大陆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自从抗战末期到现在,我们国民革命军内部所表现的贪污、腐败的内容和实情,真是光怪陆离,简直令人不能想象。”
②『展示蒋介石在台湾的图片,提问』
蒋介石得出结论:“我们此次失败并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实在是我们自己打倒了自己!”
①蒋介石的话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②我想对蒋介石说……
3.一首《清官谣》唱给蒋介石、唱给世人听,如何?
『播放《清官谣》』
江城中学 陆万荣
2005年6月15日
PAGE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