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新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帝国新政

资源简介

三.《帝国新政》
【课程标准】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了唐太宗为改善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对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政治体制、民族问题等进行一系列调整,使唐朝国力迅速上升,最终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太宗“贞观之治”时期的君民关系,君臣关系,民族关系,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措施。
2.认识到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体会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措施。
难点:唐太宗的“新政”对唐帝国的建立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叙述】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秤杆子挑江山,你就是那定盘的星。
如这首歌所唱的意境那样,如图所示的天秤,“江山”放在左盘,“老百姓”则是秤砣放在右盘,而定盘的星的“你”即皇帝,就是天平的指针。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就像一个天平,同学们想想,中国这么多朝代,哪一个天平是相对比较平衡呢?(唐朝、汉朝、宋朝)我们今天就来讲解一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唐朝。
二、新课教学
隋朝的建立与灭亡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
618年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建立
隋朝末年,人民不堪忍受隋炀帝的暴刑,爆发了全国性的起义。618年,隋朝贵族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最终基登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执政初期,国家刚刚经过长期的战乱,国力疲惫,人民因饱受战乱之苦,民心思安。
隋朝末年,隋炀帝“驱天下以从欲,馨万物以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人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618年,李渊取而代之建立唐朝。不久次子李世民,经过政权的争夺,基登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三)唐太宗巩固政权的措施
如此积贫积弱的国力,天秤势必一定会发生严重倾斜,相信拥有将相之材的你们肯定早已坐不住了,让我们行动起来,跟随李世民一同治理这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江山。
【小组探究】四人一组,根据探究单,一位同学负责在探究单上记录,三位同学负责记忆,同学们来看一下唐太宗在治理国家有哪些“新”政的,并思考这些政策跟以往比较“新”在哪里?
介绍唐太宗事迹
(给学生1分钟时间整理其中的信息。)
【总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民族之间一视同仁。
唐太宗是一位有雄才大略而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亲身经历了隋末严峻的阶级斗争洗礼,听取接受隋末农民起义的严重教训。他认识到:国家要长治久安,帝王必须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这种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贞观年间,他的开明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1.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
【提问】你能说出这句话所隐含的意思吗?
【提问】唐太宗意识到了什么重要问题?在君民关系上与以往朝代相比“新”在哪里
2.善于纳谏
【提问】在我国帝王中,唐太宗是最善于纳谏的。所谓纳谏即倾听不同的意见,择善而从,人浮于世,难免会听到别人对你的多种意见 ,同学们想想,如果有人老是提你的优点,另外有人却老是提你的缺点,你喜欢听谁的意见?
(学生展开讨论)
【总结】人们总是爱听表扬,爱表现,而听缺点,让人垂头丧气。唐太宗也是血肉之驱,他听到进言虽然感觉难受,但还是采纳,请问这是为什么呢?这种君臣关系与以往比较“新”在哪里?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是大臣的直言真正反映出这个朝代的内在问题,更有利于皇帝及早地发现,改善它,完善它,更有利于保障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承转】贞观时期谏臣盈廷,向唐太宗进谏见于记载的不下30人,其中魏徵尤为突出,而魏徵则是当年给李建成献策除掉李世民的主要人物。而魏徵所提的意见大多是针对唐太宗的缺点,在魏徵死后,唐太宗有感而发:
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曾痛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联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遂亡一镜矣。”
【提问】由此可见,唐太宗失去魏徵这样一样难得的人才有什么感受?
对于曾经是自己政敌的魏徵,唐太宗虚怀若谷,能够破格录用,说明他求贤若渴,善于用人,并且敢于用人,他重视纳谏是出现国家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材整合】魏徵的确是不可多得的一位良臣,有起义将领秦琼等,有突厥降将阿史杜那尔。文官有李建成的谋臣魏征,长于谋略的房玄龄,临机善断的杜如晦。但对于如此庞大的唐帝国,显然远远不够,同学们不妨猜猜有什么办法可以笼络人才?(自荐,考试,遍访名士等。)
3.政治体制
(1)科举制
出示图片。(科举考试的图4—39)
【承转】从这张图片中你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考试,人才选拨,教师进行点拨,这种通过考试来选拨人才的制度就是著名的科举制。)
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他把学术文化提到与治国安邦的高度上来,可见他的超凡思想。科举作为一种取士制度,考试内容很多,以进士科为最重要。
科举考试后,唐太宗得意地说:“天下英雄,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但有一位宰相认为:朝廷中的大官,都应该由公卿子弟担任。出身贫寒的人,即使有出众的才能,也难以称职。
(隋唐以前用出身或者举荐的方式,而隋唐实行科举制以后以才能为标准。)
寒窗苦读、满腹经纶的你身处隋唐以前,如何让皇帝发现你?
(2)三省六部制
【承转】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对中国的政治最大的贡献就是完善了两套制度,其中之一就是刚才所讲的科举制,而另一套就是影响深远的三省六部制。
【情境】在隋唐以前,大家都知道皇帝之下即宰相,宰相集大权于一身,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有时缺乏监督,就会个人膨胀,如曹操,司马昭等等,再来看一下唐太宗时期的这套制度。
唐朝沿用隋朝三省六部制。
【情境】吐蕃赞普松赞干步前来提亲,李世民左思右想,难以决断,遂召集众臣,商议讨论和亲之事,请问从起草到执行分别要经过哪些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出示图片。
对照两张图片,大家来说一说三省六部制跟以前传统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个宰相统率文武百官有什么进步性?
三省六部制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各部之间共商国事,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中又有牵制,改善并加强了秦代以来的中央集权。)
4.民族之间一视同仁
【承转】经过以上几大措施,李世民雄踞中原大地,不仅在汉族人民当中树立了崇高的威信,而且还得到各个少数民族的尊崇,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结合课本来看看李世民在民族关系上跟以前发生了什么变化?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以往的民族关系的“新“表现在:
以前:贵中华,贱夷狄
唐朝:一视同仁
很明显,唐代的这种公平民主的外交政策更能促进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兄弟关系,促进民族大团结,这不得不让我们会联想到,当今的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正如歌曲中所唱道的“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正是“家和万事兴”。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的新政以后,(用天秤放一个砝码就进行一点总结)这个调整国家的天平也渐趋平衡,同学们想象一下唐朝会出现怎么样的景象。(跟课前那张严重倾斜的天平首尾呼应,加深学生的印象。)
(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商人旅客停留,很少出现盗贼,牢狱经常空闲,牛马遍布原野,住宅大门不闭。连年丰收,米斗三四钱,从长安至五岭以南地区,从太行山以东到沧海,过客不携带粮食,在路上进行补给。进入太行东以东的村落,行客经过,沿途百姓都厚加供待,甚至赠送食粮,这在唐朝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贞观政要》
四、【以古论今】
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你认为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对我们今天治理国家有什么借鉴作用?
(学生四人一组,分组讨论,总结,回答,教师进行总结,使学生不仅能对唐太宗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并且能够引发对他们的启发,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加深他们的印象。)
五、【活动】
相信同学们对唐太宗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请你来为他的墓设计一段墓志铭。
生老病死,不可逆推,一代明君,亦是如此,但他所创造的辉煌功绩,让世人称道,他的开明政策,被人效仿,同学们,请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的心情,在他的墓碑上给唐太宗写一段墓志铭,给他进行总体评价,如: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杰斐逊是这样写的,“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弗吉尼亚州宗教自由法令》的执笔人,弗吉尼亚大学之父, 安葬于此。”
著名作家金庸也为自己设计好了一段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学生进行设计,讨论,然后抽学生进行交流。)
【总结】同学们的设计非常巧妙,富有内涵,相信唐太宗的治国安邦之道,不同凡响之策,不是我们一堂课所能掌握的,希望同学们在平时多研究唐朝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我们今天的课也告一段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