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 教案 (第一教时)滕娟芬课 题 第四单元 第三课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 农牧文化的交融课 时教 学目 标 了解:农牧民族之间的和战史实,不同区域文明的生活方式。理解:农牧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体会:农牧文化的融合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意义。教 学设 想 教师采用谈话讨论和启发提问等教学法,帮助学生体会宋元时期是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又一个高峰;理解农牧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实验用具及教具 课件或投影片 投影片:数张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要点 教 法 设 计 学 生 活 动新课导入:新课教学:新课小结:布置作业: 回顾旧课,导入新课。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引言一、农牧文化的交融:1、五代十国时期。2、北宋的建立。3、契丹族的兴起。4、澶渊之盟。5、党项族的兴起。6、西夏与北宋的关系。7、女真族的兴起。8、辽与北宋的灭亡。小结本堂课的感想与收获。《作业本》上练习题。 教师提问:回顾前面所学过的内容,可以发现在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主要表现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点评小结,由此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师问:当欧洲人生活在封闭的封建庄园中时,中国社会是怎样的?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小结。教师:讲述唐末农民起义的经过,帮助学生领悟农民起义动摇了大唐帝国的统治。接着教师讲述中国历史又进入分裂动荡时期,同时出示五代十国形势图等投影片,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真实历史。教师先用提问法,帮助学生掌握北宋建立的时间,接着教师给学生讲述“ 陈桥兵变 ”的故事,帮助学生明确北宋的建立者、都城及统一。然后教师强调指出:两宋时期的中国,仍处于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征战与和议中碰撞、融合。师讲提出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口头回答,接着教师作点评和补充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契丹族的兴起、916年,首领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契丹改国号为“辽”的事实。教师提问:哪位同学知道“澶渊之盟”是什么吗?并让学生看书回答,之后教师继续提问:“澶渊之盟”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说明了什么?在学生答后教师稍作点评。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对“澶渊之盟”谈谈自己的观点,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师讲:10世纪时,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在西北地区强大起来。1038年,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历史上称为西夏。师讲引导学生看阅课文,鼓励学生讨论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简要小结:1044年,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元昊对宋称臣,北宋送给西夏岁币,双方进行贸易。教师指导学生看书讨论,随后教师补充:11世纪,女真族进入定居生活,1115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在会宁称帝,国号金,建立了奴隶制政权。教师鼓励学生讲述辽与北宋灭亡的过程,接着让学生讨论探究辽与北宋灭亡的原因,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辽与北宋的统治都很腐败。教师鼓励学生用最简单的语言,归纳本堂课的感受或收获,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和小结。教师布置作业,讲清作业的具体要求,接着巡视教室,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学生听讲、答题、看板书。学生回答问题,听讲理解。学生听讲思考,看投影片,加深理解。学生回答问题,听讲领悟。学生看书讨论,回答问题,听讲领悟。学生看书答题,讨论发言,听讲理解。学生听讲理解。学生先看书思考,后讨论发言,接着听讲领会。学生看书讨论,接着听讲思考。学生先讲述,后讨论,接着听讲理解。学生先总结感想与收获,后听讲理解。学生动手做作业。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