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5课 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说课稿[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5课 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说课稿[上学期]

资源简介

《丝路明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课从人们积极地利用干旱地区的自然条件出发,阐述人类是如何改造自然,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区域生活。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及特点,让学生知道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从而提高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与此同时,让学生感受新疆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新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特点和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地图、图片和多媒体资料的学习,学会利用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习运用景观图等资料描述干旱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具有特色的生活方式;通过归纳、比较等方法学习干旱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学会运用归纳、比较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在干旱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新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坎儿井开凿和利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本课时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一干旱地区的案例分析,学习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灿烂的文化的这一主题。 教师设计若干情景,配合使用多媒体资料,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进行学习,创造性思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与思是分不开的。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在思考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对于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亦可通过讨论,在浓厚学习气氛中探究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工具
本课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情景化,利用图文信息和影视资料直观展示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和人们生活习俗,从而拉近学生由于地理区域与课程之间产生的差距,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1)看图片复习已学过的景观。(2)提问:刚刚我们看到的图片反映了哪个地方的景观?(新疆)大家能说说你们对于新疆的认识吗?它与我们所在的浙江地区有什么样的区别?假如大家想对新疆有更深的了解,请跟随我们今天的新疆之行。由此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
(1)要了解新疆,我们首先要了解新疆所在的位置──介绍新疆的自然环境。读《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找出沙漠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与新疆同属干旱地区的区域有哪一些。
提问:曾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古老绿洲,能否在现代社会中再次焕发青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绿洲农业前景将会如何?
(2)坎儿井──播放影象资料《坎儿井》,运用图片等多媒体使学生初步了解坎儿井的大概。
提问:坎儿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有什么样的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人民在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与人地和谐的关系。
(3)绿洲农业──图片展示与文字描述的结合,使学生能直观感受新疆绿洲农业的繁荣景象。通过提问,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疆,了解水资源与绿洲农业间的紧密关系。
(4)丝绸之路──了解其路线及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知道水在干旱地区是生命的源泉,因此是否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干旱地区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5)塔里木河和坎儿井的现状——使学生树立节水意识、保护水资源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