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十一课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资源简介

第十一课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社会状况、武装倒幕,明治维新的内容及成功原因和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发生的历史条件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两点论、重点论)方法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⑴通过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中期俄国封建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改革是挽救统治危机的措施,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封建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⑵通过分析日本明治维新使学生认识到日本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通过武装倒幕建立起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联合政权,自上而下地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日本由封建落后、民族危机走向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的历史转折点,给亚洲国家和人民带来深刻的启示和影响,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教学重点、难点: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事件发生的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世纪中叶是世界近代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代。此前,资本主义已经产生和发展了近500年,但真正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却依然寥若晨星。我们一起来回忆,到19世纪60年代前,世界上共有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学生回忆并作答)可见,当时即便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最充分的欧洲,封建势力仍异常猖撅。但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短短20年间,世界上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一系列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等,资本主义终于汇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可见,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制度同封建制度最后决战并终于战而胜之的时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阶段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新课教学
一、俄国1861年改革
1.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N工场,到50年代末发展到2800家。30年代末,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也波及到遥远而落后的俄国,从而带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着国力的加强,俄国对外扩张领土的野心也日益强烈。1853年,俄国为同英法争夺巴尔干半岛而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长达三年的战争中,尽管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并拥有本土作战的优势,最终却一败涂地,被迫退出一部分侵占的土地。全俄国都为这次惨败所震惊。他们发现,英法等西欧国家在经济、军事力量上已经远远领先于俄国。而俄国自身落后的原因就在于腐朽的农奴制度。(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2页至93页小字内容)这段文字揭示了俄国社会存在的哪些问题?
(生阅读、分析教材,回答问题,师归纳)19世纪中期,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俄国落伍于西方的根本原因。为了扫除这一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一场改革在所难免。而代表俄国封建农奴主利益的沙皇政府,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又何在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3页材料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亚历山大二世所说的“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呢?(生阅读教材材料,发表看法)
明确导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因素:由于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缓和社会矛盾,挽救统治危机,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而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惨败,则是促使改革发生的直接诱因。下面,我们来看看改革的具体内容。
2.农奴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作业本中相关文字,明确农奴制改革政治、经济两方面内容)
3.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结合我们学习的农奴制改革的背景,谈谈废除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何作用?
(生思考并作答,教师归纳)尽管这次改革是代表封建农奴主阶级的沙皇政府为巩固统治而进行的,但因其使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从而满足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在劳动力、资金、商品市场等方面的需要,使俄国加快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因此这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然而,它仅仅局限于经济基础而并未涉及政治制度,沙皇专制的封建政治体制没有丝毫变更。因此它又是一次不彻底的改革,俄国所面临的扫除封建残余的民主革命任务仍很艰巨。
二、明治维新
一)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的社会性质是什么?统治阶级中包括哪些人?(生思考并回答)
在统治阶级中,有天皇、将军、大名、中下级武士,而掌握实权的是将军,被统治阶级包括农、工、商、贱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改变日本原有的阶级结构。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发展及影响
一部分大名经营商业和手工工场,与商人、资本家接近,对政治上无权不满。
作为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也因自身经济状况的日趋恶化,对现实不满,“恨主如仇”。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由幕府统治基础变成反对幕府的力量。
农村出现了新兴地主,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迫切要求土地私有。
从天皇(有名无权)到一部分大名、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资产阶级,他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日本封建专制统治是加强还是削弱了?(生分析并回答)将军成为众矢之的
2.人民的反抗斗争——幕府统治出现严重的危机
3、西方列强的入侵
19世纪中期的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列强入侵的后果是什么?(幕府对内压制,对外屈服,国家主权不断丧失,原有社会矛盾更加激化,统治危机加剧。)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鉴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辱的教训,越来越多有识之士感到要改变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必须武装倒幕,进行社会改革。
4、武装倒幕——前提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逐渐形成,倒幕派是如何武装倒幕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内容)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实现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历史上称为“明治维新”。
三)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目的是什么?(生阅读教材,结合史料回答)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向西方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独立,建立近代化的独立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1.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
1)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政治改革为全国性统一市场形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政治上的改革对当时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从推动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是生产力,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资金、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启发学生)
2)经济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发展资本主义
3)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
4)文化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2.成功原因
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社会历史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对比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的原因。(生互相讨论、代表发言)
3.历史意义
明治维新有什么历史意义?(生分析教材,思考并回答)
日本由“锁国”到被迫“开国”,再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历史性转变。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很快成为亚洲强国。但是,日本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很大。明治维新还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项目 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 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 (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 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量强大。 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 (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 (1)封建危机严重(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 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 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 (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