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6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课件(30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6课 孔雀东南飞并序 课件(30张)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乐府”及“乐府诗”,疏通文意,进一步把握本文的情节结构,并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相”“见”“谢”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本诗的情节变化和主题,分析造成焦刘爱情悲剧的原因。
3.概括刘兰芝、焦仲卿、焦母以及刘兄的性格特点,体会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4.品味诗歌语言,掌握赋、比、兴手法和互文手法在该诗中运用,并体会诗歌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预习,疏通文意掌握文章基本情节,并展示预习成果,教师结合学生反馈问题进行点拨、引导、讲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特点,与高考题型对接。
2.明确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和表达效果,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理解诗歌歌颂爱情、控诉封建礼教的思想感情。
乐府及乐府诗
乐府是秦代以来设立的主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其主要职能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等。魏晋时期,这一官署采制的诗歌被称为“乐府”或“汉乐府”。此时,乐府不仅仅是官府机构,还是一种诗歌体裁,后世诗人仿照这种形式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新体诗,乐府诗按照内容可分为君越、民歌、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三部分。
其题材特点为:反映战争徭役的痛苦及贫穷;反映漂泊他乡、游子羁旅之悲;歌颂爱情婚姻,表现妇女悲惨命运即封建礼教的束缚;反映统治者的荒淫、人民的劳苦生活;写饮酒求仙、人生无常等。
创作背景
本诗所记述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社会背景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仅婚姻制度方面就有“七去”(《大戴礼记·本命》中记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和“天下无不是父母”等清规戒律。而“天下无不是父母”正是焦仲卿刘兰芝婚姻悲剧的直接原因。
在这种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明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在难能可贵。
解读诗题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早最长的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后人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和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成为“乐府三绝”。
《孔雀东南飞》又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载此篇于“杂曲歌辞”,题为“焦仲卿妻”。后人常以诗歌首句为题,故改为“孔雀东南飞”。题目运用了比兴手法,汉代常以鸿鹄徘徊比喻夫妇离别,本诗用“孔雀东南飞”也有此意。
关于作者
作者不详,但本篇选自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徐陵,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他是南朝梁陈间有名的诗人、骈文家。其父徐摛是梁代有影响的诗人。徐陵的诗多为艳体与应制之作,追求辞藻、讲究对仗。因徐陵徐摛父子与庾肩庾信父子诗风相近,诗并绮艳,时人称为“徐庾体”。其作品今存有《徐孝穆集》和《玉台新咏》。《玉台新咏》是我国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全书收诗769篇。
徘徊(     )
箜篌(     )
公姥(     )
姥姥(     )

(     ) 
伶俜(     )
腰襦(     )
葳蕤(     )

(     ) 
玳瑁(     )
自缢(     )
纨素(     )
字音字形
pái
huái
kōng
hóu
m?
lǎo
chuí
líng
pīng

wēi
ruí
lián
dài
mào

wán
小序
小序的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人物及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起到了概
括故事情节、提摄全篇的作用,也奠定了故事的感
情基调。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
引子:
孔雀比兴
第二部分(第2段)
开端:
兰芝被遣
第三部分(3-12段)
发展:
夫妻誓别
第四部分(13-21段)高潮:
兰芝抗婚
第五部分(22-31段)结局:
双双殉情
第六部分(第32段)
尾声:
告诫后人
赏析人物
爱情理想
矛盾
冲突
刘兰芝
焦仲卿
焦家
焦母
封建家长制
刘家
刘兄
年轻美貌
多才多艺
勤劳能干
善良温顺
坚强自重
忠于爱情
外柔内刚
识礼仪
有教养
忠于爱情
善良孝顺
懦弱拘谨
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
封建无知
见利忘义
尖酸刻薄
冷酷无情
探究主题
1.刘兰芝是一个如此优秀的媳妇,为什么婆婆还要驱逐她?
(1)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
(2)焦母见异思迁,逼走兰芝
(3)兰芝有个性,有主见,无奴性
(4)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5)焦母嫉妒心理,恋子情结
2.焦仲卿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1)个人原因:焦仲卿是典型的官宦士子,重礼教、孝顺善良,但其性格中的懦弱导致其不敢与母亲对抗。对爱情的忠贞又让他不愿放弃刘兰芝,这种犹豫不决将二人推向死路。
(2)社会原因:当时社会推崇“三纲五常”的思想,“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为婚姻生活的至上权威。焦刘看似受到焦母和刘兄的逼迫,但实际上他们对抗的是背后的整个封建礼法制度,所以两人的爱情悲剧具有必然性。
诗歌主旨
这首诗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冲突为线索,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为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宁死不屈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精神,表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开端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1)内容上,孔雀徘徊返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
(2)结构上,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并与文章结尾的鸳鸯双飞相互呼应。
(3)手法上,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别离。
文意分析
1.兰芝为什么要“严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运用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表现了她大家闺秀的风范,她是“严妆”而来,所以“严妆”而去,表现了冷静、沉着、镇定的性格;
(2)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
(3)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与坚强。
2.兰芝为什么还要辞别驱遣她的焦母?
表明刘兰芝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不卑不亢,举止得体。使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成为无稽之谈。
3.为什么见焦母不落泪而见小姑落泪?
(1)与焦母告别,态度从容,言辞不卑不亢,表现出她柔中带刚、坚强倔强的品质。
(2)与小姑告别,说明姑嫂情谊深厚,表现出她善良温和的性格。同时一想到要与小姑离别,不禁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
4.“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眷念,他们的分别是被逼迫的,这为后面写二人殉情奠下了基石;
(2)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明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任我意”,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5.兰芝拒绝母亲,对兄长却一口应婚,为什么?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这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很了解阿兄的性格为人,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也能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赏析手法:互文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2.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3.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互文
又叫互辞,它是同句、两句或隔句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偏义复词
古诗文中有些词语两字组合在一起,只取其中一字的意义,叫偏义复词。?
赏析手法:赋
1.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2.告别: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3.迎亲: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赏析手法:比、兴
比:
1.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2.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3.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
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诗歌开篇运用比兴手法,用孔雀的徘徊来比喻焦刘二人彼此眷恋之情,使整首诗都弥漫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的结尾,呼应了开头,描写两人合葬的墓地中,象征着长久的松柏和梧桐枝叶覆盖相交,更有爱情之鸟鸳鸯和鸣,似是两人化成,由现实的双双合葬到想象的鸳鸯双飞,体现了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不仅象征了两人的爱情终得以永恒,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对幸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寄托了人们对恋爱自由的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