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课后分层训练十七劝学含解答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人教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第六单元第10课课后分层训练十七劝学含解答

资源简介

课后分层训练(十七)
劝学
一、语用小题夯基练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君子生非异也
C.吾尝跂而望矣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解析:选C A项,“”同“煣”;B项,“生”同“性”;D项,“有”同“又”。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曲中规 中:合乎   
B.声非加疾也 疾:快
C.金石可镂 镂:雕刻
D.风雨兴焉 兴:起
解析:选B 疾:劲疾。
3.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选A A项,均为介词,比。B项,助词,表陈述语气/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C项,代词,……的人/助词,表停顿。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用心一也
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解析:选D A项,“日”,名词作状语。B项,“上”“下”,名词作状语。C项,“一”,数词用作形容词。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微斯人,吾谁与归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甚矣,汝之不惠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选D D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A项,宾语前置句,应为“吾与谁归”。B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水寒”。C项,主谓倒装句,应为“汝之不惠,甚矣”。
6.名句默写(情境式默写)
(1)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的“学不可以已”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在《荀子·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3)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4)(全国卷Ⅰ)《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在《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本性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一句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在《荀子·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一句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7)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荀子·劝学》中“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9)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0)(全国卷Ⅲ)《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11)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
(12)《荀子·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文学文化常识
(1)补充填写横线处的内容。
《荀子》是战国末期(时期)思想家荀况及其门人弟子的著作。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C.“金就砺则利”中的“金”,指金属制的刀斧等。
D.古代称跨出一脚为“步”,跨两脚为“跬”。
解析:选D D项,应为: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既然如此,__①__?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这里说孟子主张性善论,是和荀子的“人性本恶”相对而言的。__②__,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觉悟可以走向善。__③__,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
答:①                                    
②                                    
③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既然如此”,前文又是说的孟子的“别致”,应该填写“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第二空通过后文“因为后来的不良教育及社会熏染而变坏了”,表明这之前人性本善是有依据的,可以填写“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第三空根据文末“其价值取向也都是让人培养和保持善和美,但切入点不同”,可以填写“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
参考答案: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或“为什么还要重视他呢”) 孟子认为人性本是善的 两人都是从人性出发
9.把下面几句话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也可根据需要变换叙述角度,但不得改变原意,也不能遗漏内容要点。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也是他提出的。
答:                                    
                                    
                                    
                                    
参考答案: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的老师荀子,提出了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该题难点和亮点在“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需要交换叙述角度。)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劝学(节选)
荀 子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①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③,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④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⑤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⑥,问一而告二谓之⑦。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⑧矣。
问楛⑨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⑩。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 ①数:术,即方法、途径,这里引申为“科目”。②没:同“殁”,死亡。③大分:大的原则、界限。④箸:通“著”,显明。⑤蠕:微动。⑥傲:浮躁。⑦:形容言语繁碎。⑧向:通“响”,回音。⑨楛:不正当的。⑩瞽:盲目。?:同“跬”。
1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恶乎始?恶乎终     
  
恶:哪里
B.舍之,禽兽也
舍:放弃
C.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曷:怎么
D.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一:一致
解析:选D D项,一:专一,专心。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选C A项,①动词,成为;②介词,向。B项,①介词,把;②介词,用。C项,①②均为连词,表转折,却。D项,①助词,的;②代词,它。
12.下列五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荀子告诉人们学习方法的一组是(  )
①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②《诗》者,中声之所止也
③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④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⑤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
⑥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解析:选B ②是介绍《诗经》的特点;④是说明古人和今人学习目的不同;⑤是说明如何对待别人的询问。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就学习的意义来说,学习应该从作为读书人开始,到死的时候才结束。
B.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学识,讨人好评。
C.君子不可浮躁,不可怠慢,不可盲目,要谨慎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
D.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就不能算是善学。
解析:选A A项,“到死的时候才结束”错,应该是“到成为圣人结束”。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译文:                                    
                                    
(2)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译文:                                    
                                    
参考答案:(1)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2)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
参考译文: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答案是: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从诵读《尚书》《诗经》等经典开始,到阅读《礼记》为止;从学习的意义来说,是从做一个读书人开始,到成为圣人为止。诚心积累,长期努力,就能深入,学到老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尽头的;但如果从学习的意义来说,那么学习是片刻也不能丢的。致力于学习,就成为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所以说,《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和谐的音乐所附丽的篇章,《礼记》是行为规范的要领、具体准则的总纲。所以学到《礼记》就到头了,这可以叫作达到了道德的顶点。《礼记》肃敬而有文饰,《乐记》中正而又和谐,《诗经》《尚书》内容渊博,《春秋》词意隐微,存在于天地之间的道理都包括在这些典籍中了。
君子的学习,有益的东西进入耳中,记在心中,贯彻到全身,表现在举止上。所以他稍微说一句话,稍微动一动,都可以成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的学习,只是从耳中听进去,从口中说出来。口、耳之间才不过四寸罢了,怎么能够靠它来完美七尺长的身躯呢?古代的学者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现在的学者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君子的学习,是用它来完美自己的身心;小人的学习,只是把学问当作家禽、小牛之类的礼物去讨人好评。所以别人没问就去告诉的叫作浮躁,别人问一件事而告诉两件事的叫作唠叨。浮躁,是不对的;唠叨,也是不对的;君子回答别人,就像回声应和原声一样。
如果有人问你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向你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态度诚恳的,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意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作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脸色而随便谈话的,叫作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驾驭车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没能走完,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伦理规范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之道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也不能算是善学。学习啊,本来是件很需要专心致志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而坏的行为多,桀、纣、盗跖就是那样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三、仿真高考提能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陆澄,字彦深,吴郡吴人也。祖劭,临海太守。父瑗,州从事。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宋泰始初,为尚书殿中郎,议皇后讳班下应依旧称姓。左丞徐爰案司马孚议皇后,《春秋》逆王后于齐,并不言姓。澄以意立议,坐免官,白衣领职。郎官旧坐杖,有名无实,澄在官积前后罚,凡至千数。
齐建元元年,骠骑谘议沈宪等家奴客为劫子弟被劾宪等晏然左丞任遐奏澄不纠请免澄官上表自理言旧例无左丞纠中丞之义。诏外详议。尚书令褚彦回检宋以来左丞纠正而中丞不纠免官者甚众,奏澄“[注]闻肤见,贻挠后昆,上掩皇明,下笼朝议。请以见事免澄所居官”。诏澄以白衣领职。
永明元年,累迁度支尚书,寻领国子博士。尚书令王俭自以博闻多识,读书过澄。澄谓曰:“仆少来无事,唯以读书为业;且年位已高。今君少便鞅掌王务,虽复一览便谙,然见卷轴未必多仆。”俭集学士何宪等盛自商略,澄待俭语毕,然后谈所遗漏数百十条,皆俭所未睹。俭乃叹服。俭在尚书省出巾箱几案杂服饰,令学士隶事,事多者与之,人人各得一两物。澄后来,更出诸人所不知事,复各数条,并旧物夺将去。
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吴郡中正、光禄大夫,加给事中,寻领国子祭酒。竟陵王子良得古器,小口方腹而底平,可容七八升,以问澄。澄曰:“此名服匿,单于以与苏武。”子良详视器底有字,仿佛可识,如澄所言。
隆昌元年,以老疾,转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未拜,卒,谥静子。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家多坟籍,人所罕见,撰地理书及杂传,死后乃出。
(选自《南史·卷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八》)
[注] :小。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骠骑谘议沈宪等家奴/客为劫子弟/被劾宪等/晏然左丞任遐奏澄不纠/请免澄官上表/自理言旧例/无左丞纠中丞之义
B.骠骑谘议沈宪等家奴/客为劫子弟被劾/宪等晏然/左丞任遐奏澄/不纠请免澄/官上表自理言/旧例无左丞纠中丞之义
C.骠骑谘议沈宪等家奴客/为劫子弟被劾宪/等晏然左丞任遐/奏澄不纠请免/澄官上表/自理言旧例/无左丞纠中丞之义
D.骠骑谘议沈宪等家奴客为劫/子弟被劾/宪等晏然/左丞任遐奏澄不纠/请免澄官/上表自理/言旧例无左丞纠中丞之义
解析:选D 给文言文断句,要注重把握语句中的专有名词、句末语气助词和动词谓语等。从专有名词的角度分析,“子弟”是“劾”的主语,“宪”是“晏然”的主语,“左丞任遐”是“奏”的主语等,这些主语前面没有状语,其前都要停顿。从动词谓语的角度分析,“免”的状语是“请”、宾语是“官”,“请”前和“官”后要停顿;“上”的前面没有状语,“上”前要停顿。最后结合排除法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即《春秋经》,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纪传史兼历史散文集。
B.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诸子、诗赋、术数、方伎皆立博士。
C.卷轴指裱好有轴可卷舒的书籍或字画等。现在书籍都装订成册,卷轴专指有轴的字画。
D.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后泛指外族首领。《塞下曲》有“单于夜遁逃”。
解析:选A A项,《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澄喜欢读书,被称为“书橱”。陆澄很小就喜欢学习,常常手不释卷,因此能够知道很多的事情;后来,在陆澄担任官职后,被他的同事王俭开玩笑说是“书橱”。
B.陆澄有两次以受处分官员的身份担任官职的经历。第一次是陆澄提议宣布皇后名讳时应该称姓,第二次是尚书令褚彦回上奏就陆澄少见寡闻而掩盖皇上的盛名之后。
C.陆澄读书较多,熟知很多典故。王俭认为自己博闻多识,读书超过陆澄,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有一次,陆澄指出王俭遗漏的材料达百十条,都是王俭没有看过的。
D.陆澄知识丰富、全面。有一次,竟陵王萧子良获得一个古器,小口方腹平底、容量有七八升,拿来问陆澄是什么器物,陆澄说是服匿,结果在相关书籍中找到了根据。
解析:选D D项,“相关书籍”错误,应该是在古器的底部。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郎官旧坐杖,有名无实,澄在官积前后罚,凡至千数。
译文:                                    
                                    
(2)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
译文:                                    
                                    
参考答案:(1)按照旧例,郎官犯罪要受杖刑,当时已有名无实,陆澄任职期间,前后处罚的杖刑加起来有一千。
(2)陆澄被当时的人称为大学者,读《周易》三年却不理解其文意,想撰写《宋书》结果没有写成。
参考译文:
陆澄,字彦深,吴郡吴人。祖父陆劭,任临海太守。父亲陆瑗,任州从事。陆澄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无所不知,连行走坐卧吃饭手中都不放下书卷。宋泰始初年,任尚书殿中郎,提议皇后名讳在向百姓公布时依旧称姓。左丞徐爰按照司马孚的说法认为皇后不称姓,《春秋》里在齐国迎娶王后,都不说王后的姓。陆澄(没有引经据典)按照自己的想法表达了意见,因此免去官职,以受处分官员的身份兼任职务。按照旧例郎官犯罪要受杖刑,当时已有名无实,陆澄任职期间,前后处罚的杖刑加起来有一千。
齐高帝建元元年,骠骑咨议沈宪等人家奴的客人打劫,子弟被弹劾,沈宪等人平安无事。左丞任遐上奏陆澄不追究罪责,请求免去陆澄的官职。陆澄上表自我辩解,说:“按例没有左丞纠劾中丞的道理。”诏令朝外详细议论。尚书令褚彦回翻检宋朝以来左丞纠正但中丞因不纠罪被免官的人很多,奏陆澄“少见寡闻,给后人造成混乱,对上掩去皇上的盛名,对下笼制朝臣议事。请就所见到的事情来罢免陆澄所任的官职”。诏令陆澄以受处分官员的身份领职。
永明元年,多次升迁任度支尚书,不久兼任国子博士。尚书令王俭自认为博闻多识,读书超过陆澄。陆澄对他说:“我少年时没有什么事情,只以读书为业,而且年龄官位已经很高。您现在年轻,便忙于朝政,即使看一遍就熟悉,但所看的书,未必比我多。”王俭召集学士何宪等人盛大热烈地商量讨论问题,陆澄等王俭说完,然后谈到王俭所遗漏的材料数百十条,都是王俭没有看过的。王俭于是叹服了。王俭在尚书省拿出巾箱、几案以及各色衣服饰物,让学士引用典故,引用的多的就奉送物品,人人都得到一两件。陆澄后来,又举出了诸人所不知道的典故,而且每事又多出数条,把原来所有的物品都拿了去。
改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吴郡中正、光禄大夫,并担任给事中,不久兼任国子监祭酒。竟陵王萧子良获得一个古器,小口方腹平底,容量有七八升,来问陆澄。陆澄所:“这个名叫服匿,单于把他送给苏武。”萧子良仔细看器物底部发现有字,大略可以认出来,正如陆澄所说。
隆昌元年,因为年老多病,转任光禄大夫,并担任散骑常侍,未任命就去世了,谥号静子。陆澄被当时的人称为大学者,读《周易》三年却不理解其文意,想撰写《宋书》结果没有写成。王俭开玩笑说:“陆公,是个书橱。”家里藏有很多文献古籍,是人们很少见到的,撰写的地理书以及杂传,死后才流传于世。
PAGE
-
10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