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南宁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简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宁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适应性测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大题,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5.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中国古代典籍里,论普及度之高、影响力之大,《论语》当居榜首。怎么解读《论语》,对于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周志文新著《论语讲析》采用按原书通读的办法加以注释、翻译和讲析。周志文古文根底深厚,在他解读的《论语》里,我们读到的不是那些常供人们引用的格言警语,而是一个老师在不同环境下和不同学生所说的话。《论语讲析》中有老师、有学生,还有作者自己。作者不事说教与膜拜,而是侧重理解与抒发,别具特色。
《论语讲析》一开篇就布下教育的情景,把《学而》篇的三句话解释成三种境界一一“学而时习之”指的是初学,时习而所得益多,所知益广,自然内心欢喜。“有朋自远方来”,指学问达到一定程度,有友人自远方来同游共学,可收砥砺、切磋之效,求学迈入更高境界,因而更为可乐。“人不知而不愠”涉及学成以后的入世态度,指的是一种学问与生命相辅相成的境界。
周志文把孔子看成一位曾经活在历史上的“人”,所以非常注意他的阅历和心理时间跨度。“子入大庙,每事问”,有些解读者在这里既把夫子说成无所不知,还要解释既知又何必发问,不免矛盾重重。但作者一句话就解决其间矛盾:这“显然是孔子较年轻时的经历”,接着用青年孔子的怀疑精神和求知欲来进一步解释:“我们看到一个年轻人对所有的事都觉好奇的态度,在他看来,凡事都有疑问,一切既有的答案都不见得正确,必须要亲自尝试,才知道结果。”
周志文在师生互动背景下,努力把握历史真实。孔子对颜回的评价是最高的,但这个让老师一直信任、夸赞的学生却短命,去世在孔子之前。《论语讲析》根据《先进》篇颜渊死,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之车以为之椁这件事,参考孔鲤去世时的年龄,从朱熹之说,推断颜回去世于鲁哀公十四年,两年后,孔子也去世了。由此断定,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日:“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件事和此番言论都发生于孔子逝世前两年。这段考据详尽,用孔子与颜回的关系进一步还原孔子老师身份的真实性。
当孔子形象被真实地还原后,《论语》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更加凸显出来。作者通观《论语》,看到书中弥漫着一种刚健自强、勇于担当、“仁以为已任”的态度,但他又指出:“孔子所处的,确实是一个礼坏乐崩、阢陧难安的时代,孔子是有血性的人,偶尔反映出消极或沮丧的心情,其实也是人情之常,却究竟不是常态。”
读完《论语讲析》,你会看到,作者是基于《论语》整体文本进行训诂解读。得益于对孔子的整体理解,作者在“代前言”里就已说明,“他把历史的小光点聚集成大火炬,终于照亮了时代。”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华传统文化初步定型的时代,很多表示人文精神的词语有了清晰、固定的内涵,也就是说,社会制度趋于稳定,行为道德有了统一标准,对不同阶层特别是士阶层的人格修养也有了明确要求。这就是文明的新高度。
周志文注释《论语》,不仅仅是客观、平实的训诂;他讲析《论语》,不是空泛的义理;他联系自已、发出慨叹,也不是主观的文学创作——他把这三个方面结合在一起。这部《论语讲析》创造了一种新的体式,十分适合《论语》这部常读常新的经典,值得人们在阅读中反思人生,理解传统,开启智慧。
(摘编自王宁《还原情境,再现人格一-读周志文<论语讲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宁认为,《论语讲析》一书不事说教和膜拜,侧重表达了作者的理解与抒发。
B.
通过对《学而》篇三句的解释,《论语讲析》开篇还原了孔子教学的真实情景。
C.
周志文认为,孔子起到了把历史的小光点积聚成大火炬进而照亮时代的作用。
D.
王宁认为,《论语讲析》训诂客观平实,阐释义理不空泛,抒发自身感受不主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即指出《论语》的影响及解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了评论。
B.
文章抓住《论语讲析》一书的特色,从不同角度对该书进行评论,层次清晰。
C.
文章以对颜渊卒年考据为例,对周志文努力把握历史真实的观点进行了论证。
D.
文章最后一段以《论语讲析》写法特点的评价收束全文,指出它的创新之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应把《论语》看作是孔子在不同情境下和不同学生的对话,而不是日常引用的格言警句,这才是阅读《论语》的正确方式。
B.
如果将孔子还原到他生活的时代去看他的立身行事,全面认识孔子形象,将有助于理解《论语》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C.
时势造英雄,得益于所处时代社会稳定以及文明所达到的新高度,孔子才成为了杰出人物,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概莫能外。
D.
《论语讲析》创造了一种解读传统经典的新体式,运用这种体式解读中国古代典籍,就能让读者反思人生,理解传统,开启智慧。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B项,“《论语讲析》开篇还原了孔子教学的真实情景”错。原文说的是“《论语讲析》一开篇就布下教育的情景”,曲解原意。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以此为中心展开了评论”错。本文是书评,文章评论的中心是《论语讲析》别具特色,十分适合《论语》,而不是评论《论语》的影响及解读的重要性。
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A项,“这才是阅读《论语》的正确方式”错,通读全文,文章中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
C项,“得益于所处时代社会稳定”“古往今来的优秀人物概莫能外”错,通过原文“孔子所处的,确实是一个礼坏乐崩、阢陧难安的时代”可知,前者与事实不符,后者以偏概全。
D项,过于绝对,“运用这种体式解读中国古代典籍”不一定就能“让读者反思人生,理解传统,开启智慧”。
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
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20年春天,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截至4月9日,全球新冠病毒感染总人数已超过120万。面对病毒威胁,各国都尽其所能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乐观估计,全球可能会在2020年4月底来到疫情拐点。联合国呼吁,可减少国际间的往来,以降低疫情的扩散。世界卫生组织正竭尽所能组织多国科研力量,为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提供科研支持。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日前说,未来几天、几周以及几个月将“考验我们的决心,我们对科学的信赖和我们的团结互助精神”。
新冠疫情严重损害了人类的健康,还对全球经济影响巨大。据彭博社报道,新冠疫情恐在未来两年造成全球经济损失逾5万亿美元。全球已有81%的劳动人口受到疫情影响,近10亿就业者将面临减薪或失业的高风险。从各国整体经济形势上说,必须出台史无前例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才能保证GDP在2022年前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
(摘编自《全球疫情的影响》)
材料二:
(摘编自《全球新冠疫情对跨国投资行业有什么影响》)
材料三:
自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在危急时刻,政府对千万级别人口的城市果断采取外出通道管控措施,体现了出色的领导、应对、组织动员和贯彻执行能力。
信息公开是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始终以公开透明的态度,不断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分享科学数据和防控经验。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在此次疫情中,中国人民也展现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度评价说,“武汉街道空无一人,但是每个窗户后面都有配合应对疫情的市民。”
(摘编自《中国经验对抗击全球疫情至关重要》)
材料四:
疫情无国界,在这场全球抗疫“大考”中,中国与其他各国携手作战,积极分享抗疫经验,并提供物资援助和派遣专家队伍,彰显大国担当。
截至目前,中国已同全球多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举行视频会议,主要围绕病毒检测、病例追踪、防控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从2月29日起,中国已向意大利、伊朗、伊拉克、塞尔维亚、柬埔寨、巴基斯坦、委内瑞拉、老挝等国派遣了多支医疗专家组。同时,中国已向120
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包括普通医用口罩、N95口罩、防护服、核酸检测试剂、呼吸机等在内的物资援助。非洲是国际公共卫生安全的薄弱环节,中国援助18个非洲国家的抗疫物资运抵非洲,为非洲的抗疫提供了极大帮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中国与世界各国并肩抗疫,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尽管全球疫情形势趋于严峻,但有经验可循、有力量可依、有信心可暖,这场全球疫情防控阻击战必会胜利在望。
(摘编自新华社《综述:全球并肩抗疫中国彰显担当》
4.
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我国抗击疫情中,党中央总揽全局,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我国为全球抗疫提供宝贵的组织经验。
B.
疫情防控需要信息公开。这次抗疫中,我国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规范和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分享科学数据和防控经验。
C.
联防联控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唯一作用,我国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调动多方力量,仅用十天十夜建成了火神山医院。
D.
武汉街道空无一人,市民听从政府号召在家中配合应对疫情,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我国人民在疫情中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截至2020年4月9日,感染总人数已超过120万,各国尽其所能,积极防控,全球疫情有可能在四月底到达拐点。
B.
各国经济恢复,离不开货币和财政刺激措施,此外还与疫情结束的时间相关,疫情越早结束,越有利于经济恢复。
C.
新冠疫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会造成明显影响,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贸发会预测疫情会使得全球FDI下降5%至15%。
D.
我国与其他各国携手作战,分享抗疫经验,彰显大国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6.
疫情无国界,世界各国应如何协同合作,共同抗击新冠疫情?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C
6.
①各国可减少国际间的往来,以降低疫情的扩散。
②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科学家共同加强抗击疫情的科学研究。
③树立团结互助精神,各国可分享抗疫经验,可向薄弱国家提供物资援助,派遣专家队伍支援。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C项,“联防联控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唯一作用”分析错误,通过原文“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可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方面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作用。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对应句。先在选项中选定需要“定位”的关键词语,依据选定的“关键词”寻找、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句。然后将选项与对应句进行比较,比较选项和对应句时,应找到二者表述存在差异的地方,符合原文意思的是正确选项,否则是错误选项。
C项,新“冠疫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会造成明显影响”表述绝对,从材料二的图表中可以看出有14%的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有1%的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受疫情明显影响。从材料二图表二可知,根据贸发会预测,疫情2020上半年得到有效控制FDI下降5%,持续到2020年底FDI下降15%,选项说法不严谨,缺少时间限定。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首先,明确提干要求“世界各国应如何协同合作,共同抗击新冠疫情”,通过筛选材料内容,该题答案可以从材料一第一自然段“联合国呼吁,可减少国际间的往来,以降低疫情的扩散”中概括出“各国可减少国际间的往来,以降低疫情的扩散”;根据材料一第一自然段“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日前说,未来几天、几周以及几个月将‘考验我们的决心,我们对科学的信赖和我们的团结互助精神’”可知,为抗击新冠疫情,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协调下,各国科学家应该共同加强抗击疫情的科学研究;材料四第二自然段“中国已同全球多个国家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举行视频会议,主要围绕病毒检测、病例追踪、防控措施等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为非洲的抗疫提供了极大帮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通过中国的做法可知,为共同抗击新冠疫情,各国应树立团结互助精神,分享抗疫经验,可向薄弱国家提供物资援助,派遣专家队伍支援。
【点睛】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首先浏览选项标敏感点,敏感点就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艺术特色”等。其次回归原文找对应句,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句,筛选信息类要注意是否改变了原文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排除定答案,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赏析不当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苔藓笔记
李青松
⑴朋友斧子跟我说,看见苔藓就会想老家,就会想起童年。斧子说,不知怎的,老家门前台阶石缝里的苔藓,竟会这么长久地停留在记忆里。干燥的北方苔藓并非随处可见,也许只有发呆过的孩童才会长久地注视脚下这极渺小的生命。我想,雨后潮湿的空气催生出的那一层绿意,一定记录着斧子童年发呆的时光,也许在那里斧子捉过粉红色的蚯蚓,数过搬家的蚂蚁,也许脚下一滑,还在长满苔藓的石阶上摔过屁蹲儿……
⑵或许,每个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丛苔藓。绿茸茸,柔软,湿润。
⑶苔藓,非草非木,无花无果没有根。人说无根的东西不靠谱。苔藓却不然,它不会稍纵即逝,不会随风飘散,甚至永远不会腐烂。在这个意义上说,苔藓的灵魂不朽。
⑷时间之外,一定还有一个苔藓时间。苔藓时间存在于静态里,存在于我们的想象无法抵达的深处。苔藓时间是长了牙齿的时间,能把石头吃掉,能把格局改变,能把空间解体。在阴暗潮湿之处,在残破不堪之中,浮生出新的气象。
⑸苔藓分明长着耳朵。它能听到水声风声雷声,能听到山林里竹笋拔节的声音,能听到藤蔓伸腰打哈欠的声音,能听到花开朗笑的声音。如此,声音听得多了,浅的苔藓也便深了,薄的苔藓也便厚了,疏的苔藓也便密了,散的苔藓也便聚了,瘦的苔藓也便肥了。
⑹苔藓在改变着世界的同时,也在创造着世界。
⑺苔藓远离所谓的艺术。画家画竹画兰画梅画菊,很少听说哪个画家专门去画苔藓。画家也点苔,但只是绘画节奏的调剂。苔藓几乎没有脾气,一言不发,悄无声息。它有一种隐忍的气质,我们很少听到有关它的消息。它不与树木争强,不与花草抢眼。
⑻然而,看似卑微,实则有着超强的修复自然的能力。在修复的过程中,苔藓稳固了土壤,稳固了植被,保持了水分,增强了自然的免疫系统。在修复的过程中,它缝合瑕疵和遗憾,缝合疲惫和恐惧,用柔情和慈爱去抚慰大地受伤的心。
⑼在长白山,我曾看见山民用苔藓包裹刚刚挖出的人参,在早晨的集市上出售。那苔藓,薄薄的一层,还带着露珠。山民说用原生态的苔藓保湿保鲜,才能保证人参的品质和性格不变。苔藓没有疆城,地球上任何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只是需要时间和湿度。苔藓不畏严寒,在厚厚的冰面或者积雪下照样生存。苔藓,是冬天北极驯鹿重要的食物。在苍茫的天际里,驯鹿能够闻出它的气味。前蹄刨开积雪,只要找到苔藓,就可以度过漫长的冬天了。苔藓与驯鹿之间,存在着一种神秘的联系吗?
⑽依照寻常的思维来看待苔藓,有些不太符合逻辑。不用耕耘,不用播种,它却在我们忽略的角落不可思议地长出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⑾它从来就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它表现出迥异的生活形态,在不可能的地方表现出可能。它长在峭壁上,长在废墟上,长在老瓦上,长在树皮上,长在井台上,长在乌龟的甲片上。它不占空间,几乎没有多少重量。我们看不见它生长,可它一刻不停地在生长,即便在我们的梦里。
⑿是的,生命的本质,是我们无法看穿的。苔藓演绎的故事,始终是个未解之谜。林奈说:“自然从不跃进。”但在我看来,苔藓无时无刻不在跃进。虽然这种跃进我们无法看到,但却能够真切地感知——它有一个伟大的梦想。
⒀有一次在浙西山区某地,我看见斧子拿着手机总是俯身拍来拍去。我四下看看发现也没有什么新奇的,到近前才发现拍的是苔藓。台阶缝里的苔藓,古树干上的苔藓,老屋墙角的苔藓,天井四周的苔藓。
⒁那些苔藓,泛着幽幽的光、润润的绿,却隐隐地,仿佛云蒸霞蔚一般,升腾着灼灼朝日之辉。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②段中“绿茸茸,柔软,湿润”三个词语,写出了人们记忆之中苔藓那温柔湿润、充满生机的特点。
B.
文章语言细腻且生动形象,如“苔藓几乎没有脾气,一言不发,悄无声息”,就形象地突出了苔藓的隐忍气质。
C.
文章第⑨段通过介绍苔藓在长白山和北极的不同功用,突出了苔藓分布广泛的特点,以及苔藓张扬的个性。
D.
文章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苔藓的外在特征,同时赋予其精神品格,触发了读者的思考。
8.
文章结尾写斧子拍摄苔藓,这些苔藓也让“我”惊叹,结合全文米看,最后两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中作者说苔藓“从来就不是主角,甚至连配角也不是”,这么平凡、卑微的苔藓能给我们带来哪些人生启示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7.
C
8.
①收束全文,深化主旨,再次表达作者对苔藓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写斧子给苔藓拍照,也表达了斧子对故乡的想念,对童年时光的难以忘怀。
②结尾运用了比喻、奇张的手法,把“苔藓幽幽隐隐的光”比喻夸张为“云蒸霞蔚,灼灼朝日之辉”,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苔藓的外在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苔藓精神品质的赞美。
③描写斧子拍苔藓,与开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④以“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结尾,戛然而止,既强化了作者对苔藓强大生命力的惊叹,也激发读者的思考。
9.
①生命即使平凡,也应顽强生长。苔藓没有根,不用耕耘,不用播种,却顽强地分布在广阔的大地上,它“无时无刻不在跃进”。
②生命即使卑微,也要实现自己已的梦想,体现价值。苔藓默默无闻,生命卑微,但也改变并创造着世界,“缝合”大自然的“瑕疵和遗憾”,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功用。
③为人应谦逊不张扬,不骄不躁。苔藓“不与树木争强,不与花草抢眼”。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等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其次认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然后结合选项鉴赏文章在写作手法上的特点,根据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判断选项的正误,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
C项,“以及苔藓张扬的个性”分析错误,文中第九段就是为了突出了苔藓分布广泛的特点,没有与苔藓张扬的个性相关的内容表述。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章情节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看前面的情节(包括标题)是否有伏笔暗示、结尾对主题的拓展与深化、情节突转造成的艺术效果、结尾对人物形象的丰富、结尾提供给读者的想象空间等角度进行分析。本题是分析结尾的作用,结尾段从思想内容上有收束全文,深化主旨的作用,结合尾段内容“我看见斧子拿着手机总是俯身拍来拍去”“那些苔藓,泛着幽幽的光、润润的绿,却隐隐地,仿佛云蒸霞蔚一般,升腾着灼灼朝日之辉”,表达了斧子对故乡的想念,对童年时光的难以忘怀,再次表达作者对苔藓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从篇章结构上看,描写斧子拍苔藓,与开篇“朋友斧子跟我说,看见苔藓就会想老家,就会想起童年”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从表达效果方面思考,重点分析文章采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及其达到的表达效果。“那些苔藓,泛着幽幽的光、润润的绿,却隐隐地,仿佛云蒸霞蔚一般,升腾着灼灼朝日之辉”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把“苔藓幽幽的光、润润的绿”比喻夸张为“云蒸霞蔚,灼灼朝日之辉”,既展现了苔藓的外在特征,也表达了作者对苔藓精神品质的赞美;最后从表达效果方面去思考,以“我吃惊地瞪大了眼睛”结尾,戛然而止,可以强化作者感情,激发了读者的思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形象意蕴的探究。做这类题需要把握散文的文本特征,由“形”悟“神”,由物及人,进行合理的联想。根据题干提示,可以从“平凡、卑微”两个方面思考给我们的启示,结合文本内容可知,“苔藓,非草非木,无花无果没有根。……它不会稍纵即逝,不会随风飘散,甚至永远不会腐烂”“不用耕耘,不用播种,它却在我们忽略的角落不可思议地长出来”。苔藓没有根,不用耕耘,不用播种,却顽强地分布在广阔的大地上,这可以启示我们:即使我们的生命平凡无奇,也应顽强生长。通过文中⑦⑧⑨段能读到苔藓虽然永远都是配角,却能改变世界,缝合自然。这启示我们,生命即使卑微,也要实现自己已的梦想,体现价值。通过文中“苔藓几乎没有脾气,一言不发,悄无声息。它有一种隐忍的气质,我们很少听到有关它的消息。它不与树木争强,不与花草抢眼”可知,苔藓隐忍淡泊、不争不抢、默默无闻。我们也应该像它一样谦逊不张扬,不骄不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牛徽,咸通八年登进士第。入朝为右补阙,再迁吏部员外郎。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巢贼犯京师,父蔚方病,徽与其子自扶篮舆,投窜山南。阁路险狭,盗贼纵横,谷中遇盗,击徽破首,流血被体,而捉舆不辍。盗苦迫之,徽拜之曰:“父年高疾甚,不欲骇动。人皆有父,幸相垂恤。”盗感之而止。及前谷,又逢前盗,相告语曰:“此孝子也。”即同举舆,延于其家,以帛封创,饘饮奉蔚。时僖宗已幸成都,徽至行朝拜章,乞归侍疾。其年丁家艰,执丧梁、汉。既除,从驾还京,至陈仓,疾甚,经年方间。宰相张浚奏徽为判官,检校左散骑常侍。诏下凤翔,促令赴阙。徽谓所亲曰:“国步方艰,皇居初复,帑廪皆虚,正赖群臣协力,同心王室。而于破败之余,图雄霸之举,俾诸侯离心,必贻后悔也。以吾衰疾之年,安能为之扞难。”辞疾不起。明年,召徽为给事中。杨复恭叛归山南,李茂贞上表,请自出兵粮问罪,但授臣诏讨使。奏不待报,茂贞与王行瑜军已出疆。昭宗延英召谏官宰相议可否。不敢极言,相顾辞逊,上情不悦。“两朝多艰,茂贞实有翼卫之功,所造次者,不俟命而出师也。近闻两镇兵入界,多有杀伤,陛下若不处分,梁、汉之民尽矣。须授以使名,明行约束,则军中争不畏法。”帝曰:“此言极是。”
及茂贞平贼,自恃浸骄,多挠国政,帝命杜让能料兵讨之。徽谏曰:“茂贞倔强,不顾祸患。万一蹉跌,挫国威也,不若渐以制之。”不听,师出。而王师果衄,大臣被害。岁中,迁刑部侍郎,封奇章男。天复初,贼臣用事,朝政不纲,拜章请罢。诏以刑部尚书致仕,乃归樊川别墅。病卒,赠吏部尚书。
(节选自《旧唐书?牛徽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
B.
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
C.
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
D.
乾符中选/曹猥滥/吏为奸弊/每岁选人四千余员/徽性贞刚/特为奏请由/是铨叙稍正/能否旌别/物议称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吏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察、升降、调动等,其长官称为吏部尚书。
B.
行朝即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后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文中指僖宗避乱的成都。
C.
除在文中指朝廷任命、授予官职,与李密《陈情表》“除臣郎中”的“除”意思相同。
D.
男是爵位名,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牛徽极尽孝道,抬着父亲逃难。他抬着生病的父亲行走在危险狭窄的栈道上,盜贼到处横行,他的言行感动了盗贼,盗贼称赞他是孝子。
B.
牛徽考虑深远,推辞朝廷授官。朝廷征召他入朝为官,他认为国家处于艰难时期,而图谋霸业的做法不可取,便以年老多疾为由不赴任。
C.
牛徽爱护百姓,反对滥杀无辜。李茂贞讨伐杨复恭,杀伤的人很多,他认为应授给李茂贞诏讨使的名义,明令约束,从而保护老百姓。
D.
牛徽关心国事,敢提不同意见。他认为李茂贞有功于国,不宜贸然讨伐,否则挫伤国家的威严,不如慢慢制服。但他的意见未被采纳,后来官军果然遭到失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中遇盗,击徽破首,流血被体,而捉舆不辍。
(2)天复初,贼臣用事,朝政不纲,拜章请罢。
【答案】10.
A
11.
C
12.
D
13.
(1)(牛徽)在山谷中遇到盗贼,盜贼打破了牛徽的头,牛徽流血遍及全身,仍然抬着轿子不停步。
(2)天复初年,贼臣当权,朝政没有法度,牛徽递上章表请求辞职。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1)划线句子的大意是:乾符年中,选举混乱,主考官从中作弊,每年选取四千多人。牛徽生性坚贞刚强,特地为此事奏请朝廷。从此铨选录用渐渐走上正轨,能干的与无能的分辨清楚,受到公众舆论的称赞。
(2)抓时间状语:“乾符中”意思是“乾符年中”,为单独成句的时间状语,其后应该断开。故排除B、
D。
(3)抓固定结构:“由是”是“从此,因此”,固定短语,不能断开,故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除在文中指朝廷任命、授予官职”错误,“除”在文中指牛徽守孝期满,除去丧服。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他认为李茂贞有功于国,不宜贸然讨伐”错误。由原文“茂贞倔强,不顾祸患。万一蹉跌,挫国威也,不若渐以制之”可知,他反对贸然讨伐李茂贞的原因是李茂贞倔强,不顾及祸患,还有如果失误,会挫伤国威。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被”:遍及;“捉舆”:抬着轿子;“辍”:停止;“谷中遇盗”:省略句。
(2)“用事”:当权;“纲”:法度
;“拜”:呈上、递上;“罢”:辞职。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牛徽,咸通八年考中进士科。入朝任右补阙,两次升迁任吏部员外郎。乾符年中,选举混乱,主考官从中作弊,每年选取四千多人。牛徽生性坚贞刚强,特地为此事奏请朝廷。从此铨选录用渐渐走上正轨,能干的与无能的分辨清楚,受到公众舆论的称赞。黄巢侵犯京师,正值牛徽父亲牛蔚生病,牛徽与自己的儿子亲自抬着竹轿,逃往山南。栈道危险狭窄,盗贼到处横行,(牛徽)在山谷中遇到盗贼,盗贼打破了牛徽的头,牛徽流血遍及全身,仍然抬着轿子不停步。盗贼苦苦追逼他,牛徽对他们行拜礼说:“父亲年高病重,不要惊吓他。人人都有父亲,希望你们能体谅我。”盗贼为他感动因而不再追赶。走到前面的山谷,又碰到那些盗贼,盗贼相互转告说:“这是个孝子。"随即和牛徽一同抬着轿子,邀请到自己家中,用布包扎伤口,给牛蔚端来稠粥。当时僖宗已经前往成都,牛徽到成都递上章表,乞求回家侍奉父亲。这一年恰逢死了亲人,牛徽在梁、汉服丧。除去丧服后,牛徽跟随皇帝回京,走到陈仓,疾重,过了一年才痊愈。宰相张浚上奏请求任牛徽为判官,检校左散骑常侍。诏书送到凤翔,督促命令他赶赴朝廷。牛徽对亲近的人说:“国家的命运正处于艰难时期,京城刚刚恢复,国库粮仓都已空虚,正是依靠群臣同心扶助王室的时候。朝廷在国家破败之时,却企图谋霸业,让诸侯与朝廷不同心,日后必定会留下悔恨。以我衰疾之年,怎能为之排忧解难”。推辞年老有病没有赴任。第二年,召牛徽入朝任给事中。杨复恭叛变逃回山南,李茂贞上表,请求自己出兵粮讨伐问罪,只要求授他为诏讨使。奏请还没有得到答复,李茂贞与王行瑜的军队已经出了边界。昭宗召集谏官、宰相讨论能不能批准李茂贞的请求。都不敢切言极谏,相互看着推辞谦让,皇上心里不高兴。牛徽上奏说:“两朝多灾多难,李茂贞确实有护卫的功劳,所犯错误,就是不等待命令就出兵讨伐。近来听说两镇士兵入界后,杀伤的人很多,陛下若不早做决断,梁、汉的老百姓就要被杀光了。需要做的是授给他诏讨使的名义,明令约束,那么军中士兵怎能不敬畏法律?”皇帝说:“这话很对。”等到李茂贞平定叛贼后,自恃有功渐渐骄横,经常干涉朝政,皇帝命令杜让能率兵(用兵)准备讨伐。牛徽进谏说:“李茂贞倔强,不顾及祸患。万一有失误,就会挫伤国威,不如幔慢制服他。”皇帝不听劝谏,让军队出发。随后官军果然失败,大臣被杀害。年中,升任刑部侍郎,封奇章男。天复初年,贼臣当权,朝政没有法度,牛徽递上章表请求辞职。皇帝下诏让他以刑部尚书退休,牛徽于是回到樊川别墅。病逝后,追赠吏部尚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安公子?长川波潋滟
柳永
长川波潋滟。楚乡淮岸迢递,一霎烟汀雨过,芳草青如染。驱驱①携书剑。当此好天好景,自觉多愁多病,行役②心情厌。
望处旷野沈沈,暮云黯黯。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
[注]①驱驱,奔走辛苦的样子。②行役:受差遣而旅行,此处指柳永赴泗州(在今江苏境内)任泗州判官。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写词人舟行淮河的情景,河面波光粼鄰,短暂的雨后,水边平地的烟雾也随之消散。
B.
上片描写雨后的芳草犹如用染料着过颜色一样,青翠欲滴,充满生机,画面色彩非常鲜明。
C.
下片“又是”可见词人旅途劳顿,有多次投宿旅店的经历,暗含对羁旅行役生活的厌倦。
D.
结尾描绘船家投宿前的欢乐,“渔灯一点”既是投宿目标,又暗示词人仕途将变得光明。
15.
“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这两句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写景手法有何不同?简要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14.
D
15.
“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实写,是作者在旅途遥望远处所见,“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虚写,想象离别后回到南方的场景。
作用:①写景是为了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让人顿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②为下文夜色降临,急桨投村做铺垫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的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暗示词人仕途变得光明”理解有误。“认去程将近,舟子相呼,遥指渔灯一点”译为“知道了已临近要去的地方,于是船夫相呼,向远处渔船上的一点灯火指去。”点明终于可暂停夜宿消除疲劳了,“渔灯一点”就是指投宿目标,并无暗示仕途之意。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分析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然后指出两首诗不同的表达技巧,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本题第一问是分析两者写景手法的不同,“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远处所见的旷野的景色,写的是眼前的实景,在手法上是实写;“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大意为:想到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这是作者的想象,想象离别后的场景,是虚写。这就是两者在写景上最大的不同。本题第二问是“分析本词这样写有何作用”,即分析诗歌中写景的作用,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一般从三方面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对诗歌结构的作用。本是为即景抒情诗,所以写景主要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望处旷野沉沉,暮云黯黯”
是作者在旅途中遥望所见之景,描写了空旷的原野寂静无声,傍晚的云朵颜色乌黑。这种低沉寂静的景色氛围,让作者更觉旅途的奔波辛苦,抒发了羁旅漂泊之苦。在诗歌的结构上,为后文“行侵夜色,又是急桨投村店”做铺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接受劝告,悬赏求谏,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况给予下等奖赏。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句使用夸张,以铁钉数量之多表现阿房宫的庞大与奢华。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汹涌澎湃的江水拍打江岸,展示了赤壁的雄奇壮阔。
【答案】
(1).
能谤讥于市朝
(2).
闻寡人之耳者
(3).
钉头磷磷
(4).
多于在庾之粟粒
(5).
惊涛拍岸
(6).
卷起千堆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谤讥”“寡”“磷”“庾”“粟”“涛”,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
(
理解性默写
)
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经过多年考古发掘,2007年,良渚古城终于_
。良渚古城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古城遗址,为研究中华文明的
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以良渚文明为代表的距今5300-4300年,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
,其意义与价值堪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
“中华第一城”。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哪怕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仍然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古城遗址是良渚文明的都城,也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良渚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良渚文明有着许多与西方文明不一样的特征,如以稻作农业为基础、以玉器为核心文明载体。作为东方文明圈的典型代表,(
)。良渚古城的城市格局也具有唯一性,前不久,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重见天日
诞生
无出其右
号称
B.
重见天日
起源
独一无二
堪称
C.
拨云见日
诞生
独一无二
号称
D.
拨云见日
起源
无出其右
堪称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良渚古城的发现虽然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B.
良渚古城的发现标志着对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改变了良渚文化时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C.
良渚古城发现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D.
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对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诸文化时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良渚文明的发现无疑将有助于丰富对世界早期文明形成的认识
B.
发现良渚文明无疑将有助于丰富对世界早期文明形成的认识
C.
世界早期文明形成认识的丰富无疑将因发现良渚文明而获得助益
D.
世界早期文明形成的丰富认识无疑将因良诸文明的发现而获得助益
【答案】17.
B
18.
C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拨云见日”指“拨开乌云,看见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事情明朗等”,“重见天日”指“重新看见天日,比喻脱离黑暗环境,重新见到光明”,第一处指“良渚古城”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所以应选“重见天日”。“诞生”指“出生”,“起源”指“开始发生”,第二处修饰的是“中华文明”,所以应选“起源”。“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没有可比的”,“无出其右”指“没有人能超过他”,第三处从语境上强调的是良渚古城遗址的独特性,所以选“独一无二”。“号称”指“对外宣称,或以某种名号著称”,“堪称”指“可以称作,称得上”,根据语境,此处应选“堪称”。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者会在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难度不大。
原句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是关联词“哪怕......仍然”误用,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假设关系;二是“建......阶段”搭配不当。A项关联词“虽然......但”误用,前后句之间不存在转折关系;B项逻辑混乱,且“建......阶段”搭配不当;D项“建......阶段”搭配不当。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本题空缺部分前面是良渚文明“作为东方文明圈的典型代表”,所以陈述对象应是良渚文明,C、D两项表述的对象是世界早期文明,衔接不恰当。B项把表述重点放在动作行为“发现”上,比较而言,A项紧承上句的“良渚文明”表明对象,衔接更恰当。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0.为帮助学生有效应对校园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光明中学团委拟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康教授视频连线为同学们讲授相关知识。请根据下列情景选择其中一项,完成相关任务。要求:语言得体,表达简洁、连贯、准确。(150
字以内)
(1)请你以学校团委书记李华的身份,拟写一份邀请函邀请康教授为同学们开设讲座。
(2)请你以讲座主持人李华的身份,在讲座开始前向同学们介绍康教授及本次讲座。
【答案】示例
邀请函
(1)尊敬的康教授:
您好!为帮助同学们有效应对校园安全和心理健康问题,我校团委拟于XX年XX月XX日上午XX时举行一场专题讲座。您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届时视频连线给同学们作指导。切盼应允!
光明中学团委书记李华
XX年XX月XX日
(2)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李华。如何在学校生活中有效保护自己的安全、积极应对心理问题是人人关心的话题。今天我们有幸连线心理健康专家康教授,康教授对校园安全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卓有建树,下面我们有请康教授开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和准确连贯的能力。语言表达得体:一要思索在某种特定的语境中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说什么好,说什么不好;怎样说有分寸,怎样说没有分寸;怎样说效果好,怎样说效果不好。二要考虑说话人的地位、身份、文化素养、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更要考虑听话人的诸多情况三要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得体、恰到好处。
本题可以任选其一作答,第一题是以学校团委书记李华的身份,拟写一份邀请函邀请康教授为同学们开设讲座,邀请函是邀请亲朋好友或知名人士、专家等参加某项活动时所发的请约性书信。一般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组成。但要注意,简洁明了,看懂就行,不要太多文字。写的时候要做到内容准确,即要写明邀请心理健康专家康教授的目的、形式和具体时间;语言要得体,注意谦敬用语;还要做到简明连贯和姿势限字数限制;最后注意格式也要正确。第二题是以讲座主持人李华的身份,在讲座开始前向同学们介绍康教授及本次讲座,是考查语言的准确、生动、简明、连贯和得体。写的时候要做到语言得体,也就是注意场合和身份;还要做到内容准确,要准确介绍康教授及本次讲座的内容;最后注意表达的连贯性和字数要求。
【点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21.下面是某学校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答案】开展研究性学习首先要确定选题,然后申请立项,学生处审查通过后则提交开题报告申请开题,未通过的将返回重新确定选题;开题经由专家组论证通过后方可开展研究,未通过则返回重新提交开题报告申请开题。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需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二是将所给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内容完整、无遗漏,表达准确、连贯。本题的陈述对象是研究性学习流程图,分为确定选题、申请立项、学生处审查、提交开题报告申请开题、专家组论证、开展研究几个流程,但需要注意在学生处审查未通过的将返回重新确定选题,在专家组论证未通过则返回重新提交开题报告申请开题。将这些信息有条理地连贯起来即可。
【点睛】解答本题时,首先看清题目要求,明确陈述对象是什么。其次,读懂框架关系及流程,要尽量把它们体现在答案中。即要准确把握概念间的关系:图里的词语属于关键概念,是结构图中的关键环节(不能遗漏)。箭头展示着事件发展的趋势或动作行为的走向。线上的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起过渡作用。然后分析几个概念在整个事件或行为过程中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其间的关系,看是否属于因果、条件、递进、并列、转折、承接等关系。据此来选定过渡词语或关联词语实施连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几乎每10年上一个大台阶:上世纪80年代满足了温饱,90年代家用电器开始普及,到了21
世纪,手机、电脑、汽车进入千家万户,2010
年以来一系列新兴消费爆发式增长……
当时间跨入2020年,一波“再见10年代,你好20年代”的讨论吸引了众人的参与。年代感,是特定时间段铭刻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印记。
年代感指引我们总结过往,更让人思考和展望未来。时间的意义,永远都是被奋斗者赋予的。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新年贺词中“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教诲表达了对我们殷切的期待。虽然2020年初的疫情,也许让人感到前路坎坷,但最美的风景永远在前方,新的奋斗史诗由新时代人完成书写。
作为年满18岁,刚刚参加过成人仪式的你,面对21世纪又一个新的十年,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范文:
芳华正扬帆,奋楫新十年
身处人声鼎沸的会场,望着舞台上方“20届成人仪式”的鲜红横幅,看着曾经艳羡的学长学姐们拥有的学士服穿在了自己的身上,我还有些恍惚:十年前,我还是在港口的庇祐下,胆怯而懵懂地张望未知海域的稚童,而十年后的今天,我竟已褪尽稚嫩迈向成人,要向更广阔的蔚蓝,向下一个崭新的十年,扬帆起航。
主持人甜美的嗓音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们的成人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起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赶忙随着人群一同起身,在耳畔那庄严的旋律里,在虔诚的跟唱声中,我仿佛又触碰到了我的祖国——那副庞大身躯的,浓缩在无数个十年里的苦难与荣光,血泪与辉煌。
我忆起,这片历尽坎坷又奇迹般再现繁盛的热土,是我步向成人这十年来,最为安稳的港湾。自从南海边的渔村地覆天翻以来,她早已踢碎东亚病夫的招牌,以她不断高崛的姿态傲立在世界的东方。抬望眼,她已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她的“中国高铁”名片已递往世界,她的“中国芯”正同全球一起律动。从粮票到纸币到电子支付,她一回眸,不过百年。即便经受了汶川的痛哭,塘沽的血色,武汉的哀鸣,她依旧凭着雄厚的实力,人文的关怀,成为每一个我最坚强的后盾,予我体健安全,予我云端教育的资源,让我背倚山河,感到安稳无比,力量无穷。
基辛格曾写道:“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在中国跋涉的每个十年里,都有各自“最勇敢的人”。无论是致力科研铸起核盾的开国元勋钱学森、邓稼先,还是改革开放年代的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抑或是新冠疫情中挺身而出的钟南山,都是中国的脊梁,是各个十年的护盾与利刃,亦将凭着那份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成为我们新十年的引路人。
在我将右手捏成拳头,口中念着誓词时,我感到了十八岁的肩头,那份属于新十年的重任。受恩于国,自当涌泉相报;前人引路,亦应追随前行。作为新十年的栋梁,我有幸站上历史的塔尖、巨人的肩膀瞭望,眼中定当揽过家国的山川。我手中握有拼搏做的船桨,信念制的风帆,我愿以下一个十年为期,不负芳华,不负重托,于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奋勇航行,为我的祖国开拓一片更广阔的全新海域——这是我的誓词。
我走出会场,身后《我和我的祖国》的乐声依然回荡,我深知,成人仪式是催我奋楫中流的号角,祖国的下一个十年,由我扬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要求考生选取至少两到三个关键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这类作文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考生关注社会热点现象和重要问题,展示自己的素养。考生可以分析材料中关键词各自的意思,然后把有相关性的关键词放在一起立意。给出的关键词搭配组合的自由度较大,参考立意角度也会较多。
审题:本次作文需要结合材料和任务指令来进行审题立意。材料主要介绍了“年代感”的相关内容。年代感不是单纯的怀旧,也不等同于过时,而是特定时间段铭刻在心中的特殊印记。这可以从小的方面来思考,逝去的岁月里承载了个人的生活历程和拼搏经历。也可以从大的方面来思考,中国现在的繁荣是一个年代接一个年代的奋斗逐渐形成的。同时,材料还阐述了年代感的意义:年代感指引我们总结过往,为未来储蓄经验智慧、信心决心和筑梦力量,也指引着我们为未来奋斗,创造新的风景,书写新的奋斗史诗。材料部分的关键词是:回首过往、储蓄经验、吸取力量,不负韶华、开创未来。同时,审题立意时,还必须结合任务指令。任务指令虚拟了写作场景——刚参加过成人仪式,暗含参加活动感想的要求;界定了写作者的身份——刚满18岁的年轻人,规定了写作的内容——面对新的十年的感悟和思考。这些任务指令给写作带来了限定性,审题立意时必须要将材料和任务指令结合:写刚成年的年轻人,面对眼前新十年的思考和感悟。切题的立意必须要把“青年”“年代”“过往”“未来”等要素紧密联系起来,回答“新青年怎么在新的年代里创造属于自已的时代风景”等问题。
参考立意:
(1)新时代,新青年,薪火相传,与时俱进。
(2)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创造属于我们的时代风采。
(3)崭新的时代在召唤,奋斗的青春不虚度。
素材:
(1)龙应台说,时间就像一只温柔的藏在黑暗中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间、物转星移。2020
已在不经意间来临,作为刚参加过成人仪式的我,因“再见10年代,你好20
年代”的讨论回首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也因重温“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教诲对将来充满希望。
(2)是“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深圳精神,让中国人民迈过贫困迎来小康;是以血肉之躯抵御洪水的98
抗洪精神,让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基团被唤醒;是举国上下为奥运举办齐心协力的奥运精神,让中国精神文明之花愈发生机充满活力。
(3)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无疑将会成为人们对于20年代的深切记忆。疫情中像骑行
300
公里赴鄂支援的白衣天使甘如意;疫情中突发疾病去世并自愿无偿捐款器官的蓝衣民警樊树锋;倒在岗位上的红衣志愿者贾庆臣他们是在为未来奋斗,他们也最终将成为历史的创建者。
结构分析:
文章开篇,作者便将写作置于“20届成人仪式”的现实情境中,既关注到写作主体又关照了写作任务。下一段承上启下,思绪再次回到20届成人仪式的情境中,又通过在此情境中的个人感受引出下文对过去的回顾。接下来作者紧承过去,通过素材运用,串联起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思路清楚,情感真挚。接着作者思绪再次从对过去追思回归到现实,既总结前文,又通过自己的誓词强调通过奋斗塑造自己未来十年时代印记的主旨。结尾首尾呼应,再申主旨。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主要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作文材料本身是有争议性的实事或时事;二是材料尽可能体现时代价值观多元化这一特点,要求学生就事论理,把理说清,话道明,并且分析事件要贯穿写作始终;三是带有明显的驱动任务。这些驱动任务包括文体、内容、思维、对象,考生要根据这些任务来写作,而不能脱离这些任务。写作这类作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要求,弄清任务。第二要抓住材料核心事实,明确是非。第三,选好角度,围绕是非,确立观点。所谓“选好角度”,就是指要从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同时应兼顾自己擅长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积累了相关素材,有思想、理论上的准备的角度。在写作时,可围绕是非来设置分论点。这样确立观点,就准确、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对学生的考查要求。第四,围绕材料就事说理,类比论证展开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发出观点外,还应把“分析材料、就事说理”贯穿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的一个显著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