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
1
2
课前预习(P42至46):
1、什么是实践?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P42-1或P43-2)
(P42-2、3及P43-1)
(P43专家点评)
(P44至45)
3
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工人做工
牧民放牧
战士打仗
科学工作者搞实验
农民种田
司法人员办案
教师讲课
医生治病
根据人们实践的对象可以将实践活动分成哪几种形式?
4
实践的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
根据实践的对象--客观世界,可以概括出三种基本的实践活动:
A.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形式
B.变革社会的实践
C.科学实验活动
还有教育活动、文化活动
社会实践
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5
讨论: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蜜蜂筑巢
2、教育活动
3、学生学习理论、讨论问题、研究学问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愚公移山
6、争论“克隆人”
的伦理问题
7、克隆羊“多利”问世
6
实践的含义(P42-1):
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一切
物质性活动

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物质性活动
主体
对象
性质
不是动物
不是认识客观世界,
不是改造主观世界
形式多样P43
能动性
引起变化
表现
不同于人的纯主观思维活动,如思考、辩论
7
实践的含义(P42-1):
实践是
人们
改造
客观世界
的一切
物质性活动

(1)主体是人,而非动物。
(3)是种直接现实性
活动,能把观念变为现实存在
(2)对象是客观世界。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非主观世界
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P42—1—2
注意:
8
9
探究一
对杂交水稻的认识
水稻田
结合以下材料及短视频内容,分析说明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实践:做实验、种地
直接现实性: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P42-1-2
10
探究一
主体:人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
结合以下材料及短视频内容,分析说明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手段:做实验、种地
客观物质性:1.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手段、对象)是客观的;
2.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客观的
P42—2
11
探究二
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袁隆平为什么要研究杂交水稻?为什么能够坚持几十年?这体现了实践具有哪些特点?
禾下乘凉梦是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高产一个理想追求。“禾下乘凉梦”是袁隆平的中国梦,梦想到禾下乘凉梦,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1.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2.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P42—3
12
探究三
袁隆平早期研究遇到的困难和支持有哪些?体现实践有什么特点?
1964年,袁隆平在我国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但工作刚刚起步,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研究工作遇到许多困难。
但是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他避开干扰,带领助手刻苦钻研,克服种种困难,经过10年奋战,终于攻克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中的难题。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
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P43-1
13
探究四
在不同时期,杂交水稻的成果有哪些?这体现了实践的什么特点?
1971年
袁隆平开始专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
1973年
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984年
成立了全国性的杂交水稻专门研究机构
2014年
实现了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
2018年
全球首次在热带沙漠实验种植水稻取得成功
历史性: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
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P43-1
14
实践的特点(共4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具有客观性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P42—2—1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P42—1—3
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15
实践的特点(共4点)
实践具有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
能创造(新的物质资料、新的社会关系)
P42—3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是世界上唯一的能把主观与客观连接起来的事物)
补充笔记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团队、合作、开放)
历史性:不同时期,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
水平不同
P43—1
16
习题巩固
2005年10月12日,青藏铁路全线铺通。在青藏铁路的的修建过程中,200多名科研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先后啃下了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创造了奇迹。科研人员联合攻关表明了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目的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C
17
探究五
人们是通过何种途径不断增进水稻的认识的?
注意: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但是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P44相关链接
启示:要把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
在沙漠地区种植杂交水稻?!
18
实践VS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P44—1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注意:不是反应)
(2)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中才能形成。
注意:知识的来源vs获得知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P36.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9
相关链接(P44)
2、“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1、“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获取认识的途径是多样的。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人们可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递获得的认识;另一方面,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就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的认识,也要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才继续深化发展认识。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20
探究六
是什么原因使得袁隆平迫切想要提高粮食产量?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口众多、粮食短缺
人们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希望找到粮食增产的方法
沙漠地区粮食问题突出,提出新要求
袁隆平及其团队远赴迪拜,尝试在热带沙漠地区种植杂交水稻
21
实践VS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P45—1

人们实践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促进
认识的发展
促进
认识的发展
22
探究七
人们是依据什么判断杂交水稻在迪拜获得了巨大成功?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8年1月份,他们选取几十个杂交水稻材料,在迪拜近郊沙漠进行小范围种植,对其抗旱性、抗碱性和抗倒伏性等性状进行测试。
5月26日,测评结果显示,其中一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500公斤/亩,还有两个水稻材料产量超过400公斤/亩。
测产专家伊什向袁隆平表示:“这样的测产结果让人非常激动,印象深刻。”
23
实践VS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45—2
实践
符合
客观世界
认识
实践结果


改造
不符合
错误
正确
24
实践VS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45—2
需要强调的是:
真理性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简单说就是正确的认识。
认识本身(名人言论)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它。
实践能作为检验标准的原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
25
探究八
外媒眼中的袁隆平:“喂饱”中国人,造福全世界
为什么外国媒体对袁隆平赞誉不断?
2014年2月,俄罗斯之声电台网站这样评价袁隆平:“在袁隆平的努力下,亚洲水稻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
2014年5月10日,日媒如此评价:中国的提高水稻产量试验表明中国立志于粮食自给自足,这有利于全世界的粮食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袁隆平之所以频繁地被境外媒体关注、报道、称赞,不仅是因为他对中国粮食行业的贡献,更是因为他和他的水稻研究,实实在在地造福着全人类。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6
实践VS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P46—1
电磁场理论的奠基者:法拉第
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
完成电磁理论的麦克斯韦
人们根据科学家创立的电磁理论发明了无线电报、电话、电视、卫星遥感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等,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根据万有引力规律和宇宙速度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送上了太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27
实践VS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P46—1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2019年10月8日
诺贝尔物理学奖
詹姆斯·皮布尔斯
美国(加拿大裔)
宇宙学相关研究
米歇尔·马约尔
瑞士
首次发现太阳系外行星
迪迪埃·奎洛兹
瑞士
2019年10月9日
诺贝尔化学奖
约翰·古迪纳夫
美国
对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
斯坦利·惠廷厄姆
英国
吉野彰
日本
28
实践及其特点(小结)


含义
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特点
直接现实性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手段)、过程及其结果都是客观的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
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2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小结)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0
把握认识的几个知识点
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内容:
认识的对象:
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
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
指导实践
透过现象看本质和规律
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1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1】要求我们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原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性的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方法论2】要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吃一堑,长一智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名言欣赏:
来源
目的、归宿
动力
检验标准
下列有关实践的名言名句体现什么哲学道理。你能再列举一些名言名句。
1.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增广贤文》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3.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俄国作家
车尔尼雪夫斯基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冬夜读书示子聿》
5.理论所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德国哲学家
费尔巴哈
6.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
朱熹
《朱子语类》
7.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
9.有两类人将饮恨而死:一类是空有钱财而未受用;一类是空有知识而未实践。——
波斯诗人
萨迪
(1)把盲目的实践活动理解为无目的、无意识的活动是错误的。
(2)盲目的实践是指没有正确意识做指导,从而导致失败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无论成功与否,都有人的意识的参与,都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3)没有意识参与的活动是不存在的,但是缺乏正确意识指导的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
辨析: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活动不存在。
35
习题巩固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
A.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主观符合客观的活动
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D.客观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
C
36
习题巩固
2、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37
习题巩固
3、“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38
习题巩固
4.下列观点包含实践是认识基础的有:
①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③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④百闻不如一见
⑤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D



39
习题巩固
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

A、认识来源于实践
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
A
40
习题巩固
6、“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C
41
习题巩固
7、毛泽东同志指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这句话说明(

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和归宿
B、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是丰富认识、发展认识
C、人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
D、人类不是为了实践而认识,而是为了认识去实践
C
42
习题巩固
8、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论述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推动作用
B
43
习题巩固
9.英国过去有个名叫亚克敏的人,可以称得上是读书很多的人,除了读追家中七万多册藏书外,还博览群书,见书就读。可是,他一辈子也没写过一篇文章,终生一事无成。这一事例说明
A.学习书本,不能获得知识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不以实践为目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C.间接经验是无用的,不可靠的,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可靠的
D.读书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B
44
习题巩固
10.发现艾滋病后,不但医学界在竭尽全力研究预防治疗艾滋病,各国政府、社会各阶层也都纷纷投入了抗艾滋病的运动中,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认识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理性认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中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