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二高中历史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2课时(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民版必修二高中历史3.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2课时(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备课组编写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自主学习(要求课前完成,填写的内容必须记忆)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1.背景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


(2)建立在____
___基础上的国营企业和新建国营企业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
奠定了基础。
2.建立过程
(1)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
,提出了
的指导方针。
(2)第一个五年计划:①主要任务:
。②特
点:

③结果:到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列举一五计划的成果(三个)
④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年起,三大改造
①内容: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采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系列由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了对民族资本的__________。
②结果:到_________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3、评价:
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但在社会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上作《___
_______》的报告。报告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鉴戒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等十大关系,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报告标志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开始。
2、1956年9月,
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
的变化。指出:我国

的矛盾基本解决。国内的的主要矛盾是
。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集中体现了

3、1958年,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展开,使得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提出了“
”八字方针。列举这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五个):
合作探究: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2、根据右图指出我国一五计划建设项目中的重大企业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集在这里?
★3、材料一:
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
——毛泽东
材料二:
1958年10月28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三
我们有六亿人口,我们党同六亿多人口结成了血肉的联系,依靠这个伟大的力量,凡是人类能够做的事,我们都能够做,或者很快就能够做,没有什么事我们不能够做到。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报告
材料四
材料五: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
(1):材料一二反映经济建设中出现了怎样的指导思想?在其指导下的实践又分别是什么?由材料四可以看出产生什么后果?
指导思想: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实践: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2):材料三强调了什么?忽视了什么?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实践中怎样的严重错误?
材料三强调了主观能动性,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实践中的错误:掀起“大跃进”的高潮,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发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并向共产主义过渡。
(3):
材料五1961年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是事实吗?你的理由是什么?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实质是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材料中所说的“已有的胜利”并非事实,因为当时国民经济出现异常严重困难的局面。决议中的这种说法反映出对“左”倾错误的认识不足,“左”倾错误并未得到根本的纠正,并最终发展为“文化大革命”的极端“左”倾错误。
随堂演练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实行的政策是
A.公私合营
B.和平赎买
C.加工订货
D.没收
3.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是在
A.1950年
B.1952年底
C.1953年底
D.1954年底
4.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特点是
A.实现国家工业化
B.自力更生与争取苏联援助相结合
C.加强民主与加强法制相结合
D.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5.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
D.中国人民同国际敌对势力的矛盾
6.1960年冬,党对国民经济实施的八字方针是
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C.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D.综合平衡稳步前进
7.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间,中国先后建成的两大钢铁基地是
①鞍山
②包头
③宝山
④武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
2
3
4
5
6
7
C
B
B
D
B
A
C
课后提升
工业化是近代中国梦寐以求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1952年)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回答,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原因何在?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我国的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非常薄弱;受苏联建设经验的启示;当时国际环境十分险恶。
(2)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回答,到“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重工业取得了哪些具体成就?有何意义?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意义: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及其实质,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了解我国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年,由于缺乏经验,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努力,终于克服了困难,仍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了解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的史实及沉痛教训。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自主学习(要求课前完成,填写的内容必须记忆)
一、“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在全面夺权的狂潮下国民经济陷入混乱,表现: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他要求
;重申
。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中国经济有了起色。
3、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重申了
,确立了
为核心的国务院领导人员。会后,邓小平主持中央和国务院工作,以
为突破口,对
进行了整顿,结果
。但是,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破坏。
4、影响:
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
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5%
1968年
2
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
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
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所提供的数据分析,1967—1968年和1973年我国国民经济的经济状况和趋势怎样?有何不同?
1967~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呈下降趋势,而1973年则呈增长趋势。
②试分析造成以上不同的原因。
1967~1968年“文革”出现“全面夺权”的狂潮,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经过近两年的调整和整顿,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
随堂演练
8.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其突破口是
A.教育
B.科技
C.军事
D.铁路
9.《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小麦亩产12万斤”、“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宣传各地大放“卫星”,这一现象发生于
A.1956年
B.1958年
C.1960年
D.1962年
10.1973年,国家的经济工作出现起色,其主要原因是
A.“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还没有扩展到经济领域
B.党中央及时纠正“左”倾错误
C.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恢复调整了国民经济
D.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并采取有效措施
7
8
9
10
C
D
B
C
课后提升
课本51页材料阅读与思考
挫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成就:先后建成武汉、包头两大内地钢铁基地,基本形成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全国除西藏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等第一次通了火车。
2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