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理念]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与教学的新理念,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学过程始终贯穿发展学历史核心素养这一核心任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两次世界大战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2)掌握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基本内容,认识其产生的影响。
(3)了解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4)理解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基本内容的学习,掌握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原因、表现。
(2)运用阅读和分析材料,理解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3)结合材料分析现代战争与文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战争作为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出现的事物,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文化与战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通过对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现代战争除带来深重灾难之外,客观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与交流。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
[重点难点]
重点:一战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难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法、材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
[学情分析]
作为高二的学生,他们的历史思维逐渐活跃起来,心理逐步走向成熟,认知能力进一步发展,个性鲜明,表现欲强,善于接受新事物,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前一年高中历史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概况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仅限于零散的知识层面,并未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且本课内容时空跨度大,涉及内容繁多,理论知识比较深奥,学生对有些内容比较陌生。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达到课标要求有一定难度。因此,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以及学科特点,老师应力求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以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让学生学会挖掘本课中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走过硝烟弥漫,趟过血雨腥风。
人类文明走了多远,战争就存在了多久。
文明与野蛮同在,流血与辉煌相随。?
战争激起的火花,照亮了文明前进的路。
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战争,走进两次世界大战,一起来探寻战争与文化的碰撞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些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又为大国所利用,所以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和西亚北非各地,这促进了这些地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我们以一战前后欧洲的变化为例来说明。
请同学们读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地图有什么明显变化?
学生回答:明显的变化有:一是在原来奥匈帝国领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二是巴尔干地区新出现了南斯拉夫王国。三是波兰重新建国。四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丧失。五是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教师:非常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民族民主意识的影响下,一战摧毁了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四大帝国,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和西亚北非的政治版图。
教师:除此之外,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到:“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过去几年里,一切都变了。不论是人还是思想,就连亚洲本身都变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宗主国把大量殖民地人民投入战场,为宗主国打仗。例如,英国将其殖民地的印度士兵,法国将其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受到英国应召,印度组织了130万人进入军队远赴欧洲同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德国作战。在这场战争中,印度有数十万人的伤亡,其中有7.4万人直接丧命,为一战英国的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照片为一战时期的印度士兵,由于在一战中德军使用了毒气弹,从而英国给这些士兵发放了防毒面具。
照片为印度军团到达欧洲战场,在一开始英国是拒绝招收印度籍士兵的,但后来随着战争的扩大,兵源急剧减少,从而开始在殖民地印度征兵。
教师: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民族自决:指外国奴役和统治下的民族和人民可以决定或经过民族独立战争取得本地区的独立,组成新的国家,并对其领土拥有主权 。除此之外,这种变化和斗争在亚洲最为深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为什么在亚洲这种变化和斗争在亚洲最为深刻呢?
学生回答:①一战期间,列强驱使亚非人民充当炮灰,从事劳役,掠夺财富,激化列强与亚非人民之间的矛盾。
②列强忙于战争,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③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
教师:总结,并提出问题:具体表现呢?
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回答)
①中国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直指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胡志明成为越南第一个共产党人,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追求国家独立。
③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教师:总结并补充,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由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_?????°_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重要的有四次。甘地长期为印度民族独立奋斗,曾十多次绝食,三次被捕入狱。在反英不合作运动中身体力行,为抵制洋布亲自手摇纺车织布。为反对英国食盐专卖权,和群众一起自煮食盐。提倡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团结,实行社会改良和妇女、贱民的地位平等,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极高威望。因阶级局限性,反对暴力革命,对超出“非暴力”范围的群众斗争采取敌视谴责的态度,以至与英殖民当局妥协。但他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由于甘地为印度独立做出杰出贡献,被印度人民尊为“圣雄”和国父。
教师:与此同时,非洲的埃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桑地诺率领的游击战最终迫使美国从_?°??????????_撤军。墨西哥:卡德纳斯领导了20世纪30年代的墨西哥改革(_?????·?????????é??_),改革基本上摧毁了封建大庄园制,使民族资本家掌握了全国主要经济命脉,为墨西哥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教师:这些斗争,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了解体过程。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亚、非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例如: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的5次泛非大会,就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1900年7月,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了全世界黑人的境遇问题,主张黑人和白人应享有同等权利,提出“非洲是非洲人的非洲”的口号,形成了泛非主义思想。泛非主义运动为唤起民族自决,推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促进团结和统一作出了贡献。
(一战后)乐观主义在(欧洲)其他地区却保留下来,尤其是在怨恨欧洲帝国强权的地区。几乎在硝烟刚刚散去之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埃及、中南半岛和非洲撒哈拉以南部分地区,就出现了反对欧洲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
在20世纪的20年代和30年代,欧洲和美国遭受的经济灾难似乎表明西方已经是千疮百孔。那是一个寻找西方文明缺陷的时代。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那么,世界殖民体系什么时间形成的呢?
学生回答:……
教师:从新航路开辟起,世界资本主义经历了几百年的扩张,到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已控制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民,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殖民体系:是指被资本主义列强压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庸国。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为什么在二战后瓦解了呢?
学生回答:(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空前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教师:总结并补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例如:1941年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在二战后更为广泛的传播,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和1961年开始的不结盟运动就是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意识增强的最强大的表现。1955年的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者参加的会议。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_???é????????_,它成立于_??·?????????_的1961年9月,人口总和占_????????????_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成员国奉行_??????è?????_、不与美苏两个_è????§?¤§???_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_?¤???¤??????_。在这种民族民主意识的影响下,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殖民地宗主国国力衰弱及其在世界体系中地位下降,二战中英法等国在战争中受到重创,无力维持庞大的海外殖民帝国,不得不对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做出让步。
对战争后期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尽管极力维护英帝国,声称自己“不愿成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对战后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来说,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他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日不落帝国”衰落:
战后承认亚洲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约旦;
欧洲——爱尔兰的独立;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法国: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补充资料: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亚洲
A 印度: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将原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史称“印巴分治”,留下了严重问题。
B 中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彻底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非洲
A 埃及:1952年,纳赛尔领导埃及人民赢得独立。1956年,收回苏伊士运河所有主权。
B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C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拉丁美洲:
A古巴:1959年,卡斯特罗在古巴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B 20世纪六七十年代---1999年底,巴拿马人民终于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教师:这样,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终于在二战后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二次大战严重的剥削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民族独立运动创建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惊叹道:“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1/4——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以前还不存在如此迅猛进行的这样一次革命性反复。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的表现”。二战前,亚非拉地区只有36个独立国家,战后,伴随殖民主义体系的崩溃,有90多个国家挣脱了新老殖民主义的枷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殖民主义主导国际关系、西方列强任意奴役宰割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一大批新独立的民族国家构成当代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世界开始作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从而扭转和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对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中,随着现代化的推进,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在东亚、东南亚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时,对这些新生国家的前途,西方的政治界和思想界,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悲观的,他们预测新独立的国家将无法克服面临的巨大困难,将长期深陷种族矛盾、阶级冲突、社会动乱而不能自拔。一种是乐观的,他们认为,新独立国家如同十八九世纪的欧洲国家,只要学习西方,走西方所走过的道路,必定会成为现代化的国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教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复兴。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二战后亚非拉独立国家走上了怎样的文化复兴道路?(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讨论印度、新加坡和韩国、埃及)
第1组学生回答: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教师:印度自18C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印总督蒙巴顿于1947年6月公布了“蒙巴顿方案”根据居民的宗教信仰,把印度分为印度教徒的印度和伊斯兰教徒的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英国分别向两者移交政权。1947年7月英国议会参照“蒙巴顿方案”制定并通过了《印度独立法案》,1947年8月15日,印、巴正式实行分治,分别独立 。
独立后的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1947年印度独立后,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_è???????????_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是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例如,哲学思想:泛爱论和人道主义结合;政治思想:以“_é?????????????????_”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资文明,崇尚印度文明;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社会。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
所以,印度可能是世界上最难以理解的国家,人们往往会为印度社会对立并存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繁华的都市被大片破败的贫民窟所包围;最先进的现代工业与最传统的乡村生产并存;实行现代西方民主制度却保留着因出生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遭受过最彻底的殖民却为殖民遗产而自得;社会秩序混乱人们却追求内心的绝对宁静;和平取得自治却又留下难以消除的冲突,民族矛盾与宗教冲突错综复杂。马克·吐温曾经感慨道:“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第2组学生回答: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它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教师:总结并补充。新加坡作为新兴的工业国,一方面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同时又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
李光耀谈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
?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及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李光耀《经济腾飞路---李光耀回忆录(1965---2000)》
作为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韩国的现代化程度较高,但韩国的现代化不是在否定和抛弃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化,而是在对传统文化尊重、继承和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化。到过韩国的人对韩国人的爱国精神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都深有感触。譬如,韩国目前最著名的大学成均馆大学,该校现在仍以儒家思想为宗旨,以仁义礼智为校训。每年2月和8月,韩国人还会按照传统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还有完全按照传统儒家教学方式授课的学院,讲授的主要课程就是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在中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的传统县学和书院,在韩国至今还有300多所。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也在2004年底在韩国首都挂牌成立。韩国还将儒家文化的精神,通过电影、电视,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可以说,韩国是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被西方很多学者称作“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韩国没有抛弃和否定传统文化,而是把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中。近年来韩剧的内涵在它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扩展,韩剧所透露出来的韩国文化底蕴和心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近,如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家庭和睦、爱情忠贞,主人公多具有儒家文化浸染过的传统美德。
????第3组学生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使用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产生很大影响。
教师:1952年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埃及王国建立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正如这位同学所回答。
教师: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50年过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走的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些成就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教师:那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怎么看待战争?
学生:(讨论交流)
生:战争,掠夺无数人的性命,毁坏我们亲手建造的家园。
生:战争是文化的冲击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生:战争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
生:战争本身是军事冲突,是不同文化的冲突,战争进行的本身就是在进行文化的一种特殊交流,只是不是在和平的环境,而是在混乱的环境。战争使人和物达到了高度的集中,可以促进文化交流。
教师:战争,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以其特殊的方式推动了文化进步。例如,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者侵略美洲和非洲时,残酷地屠杀和掠夺土奢民族,与此同时,也把先进的文明之火播进了殖民地,促进了当地居民从愚昧到文明的开化。近代西方殖民主义为了开辟世界市场,获取廉价劳动力和搜求原料,对中国、
印度等其它亚洲国家的落后民族进行赤裸裸的战争侵略和武力征服,犯下了滔天罪行,然而在客观上却打破了这些国家封闭的文化壁垒,瓦解了这些国家的自然经济基础,促进了新经济因素的生长和新社会力量的产生,从而迫使这些国家走上了近代化道路。
教师:我们在说明战争与文化关系时,既承认战争随着文化的进步,其破坏性越来越大,残酷性越来越严重,现在又在谈战争对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战争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的确,这是一种二律背反现象。战争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一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一方面,“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巨大的历史过程的战争又空前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历史进步有两种形式,即“恶”的形式和“善”的形式。而战争正是以“恶”的形式充当文化进步的推动作用的。但是,“恶”的方式总是没有“善”的方式好。历史上战争过后,往往出现文化繁荣现象,这是劫后余生的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以历史的进步来弥补历史倒退的结果。恩格斯说“没有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自然,战争造成的人员及文化的交流有助于这种历史进步,而这种交流是用多少生命、鲜血和流离失所换来的! 倘若没有战争造成的倒退和毁坏,历史会前进的更快,人类文化会发展得更完美。文化发展需要和平的环境,和平方式才是文化交流和发展的真正杠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弃“恶”从“善”, 争取和平, 摒弃战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两次世界大战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战争作为与人类文明几乎同时出现的事物,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文化与战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交流、交汇、传播,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完善。“文化碰撞”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但总体上理解,文化碰撞是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从表面看,人类文明的历史不仅是文化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文化碰撞时隐时现的历史。 文化的融合,总体说来,是异质文化之间相互接触、彼此交流、不断创新和融会贯通的过程。融合体现了在互补和互惠关系中寻求平衡的倾向,是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必然步骤。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文化发展过程中两个辩证统一的矛盾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是人类文化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源泉和直接动力。
历史学的使命在于总结过去,避免曾经有过的灾难,以便在未来的历史十字路口帮助人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把握人类自身的命运。战争与文化研究不仅为了更好地解释过去发生事件,同时还分担着历史学交付的部分使命。
战争最能证明人类是智慧异常和愚蠢透顶的混合体。战争是把双刃剑,它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把它们发挥到极致,从指南车到火药、雷达、声纳、原子能、计算机,无一不是战争刺激的结果。尽管西方许多学者论证了战争在促进文明发展和人类许多高尚精神方面的种种益处,但正如卡尔·雅斯贝斯所说,没有任何事情比战争更能证明人类的愚蠢。核武器的发明实际上是人类在向地球上所有生命种类表明自己是最强大的生的命种类的同时,自觉地、认为地、快速地逼近了历史的尽头到达了毁灭自身的边缘。这就是历史对人嘲弄!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和平,对于经历过战争的国家是多么宝贵。今天,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在极度贫困的非洲,在背井离乡的巴勒斯坦人眼中,和平又是多么的遥远。今天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更加珍惜这少有的和平,行动起来,呼吁世界各国团结起来保卫和平,努力发展世界和平力量。
【板书设计】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本课测评】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思考战争是如何影响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碰撞并发展的。
【参考资料】
黎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见《文汇报》1986年12月2日。
《列宁全集》第26页第365页。
《马克思恩格斯》第34卷第149页。
菲利普·费尔南德兹:《世界:一部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0年5月。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教学反思】
针对本次试教内容《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以下几方面感触比较深:
1、设计一定要有主题。本课主题是现代战争与文化,包含两点,战争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所以,在带领学生体会现代战争带领的深重灾难之外,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还客观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和交流。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引导资源多为战争,有一些忽略本课的课标主旨,后进行了修正,但总体感觉主题还需进一步凝练。
2、设计应结合核心素养,适度的进行价值引领。学习完了本课,应引导学生立足当下,我们该怎么看待战争?战争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一一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一方面,“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巨大的历史过程的战争又空前加速了社会的发展”。战争, 掠夺了无数人的性命,同时,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以其特殊的方式推动了文化进步。
3、在新课程理念下,课本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是可变的、发展和开放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设计活动。
4、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学习热情、学习动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参与状态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应视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资源,而不是课堂教学障碍。
5、本课设计时空跨度大,勾勒知识脉络难度较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与解决:如何在一节课时间内完成新教材的大量内容;如何选择课本之外的有价值的史料来完成课堂教学;教材涉及的历史细节不多;教材某些课程在逻辑层次方面不太清晰;如何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